全部文章

247 posts

结婚、当爸妈,还可以数字游牧吗?试着让工作配合生活,别被工作绑架!|MiVida 创办人 凯若|Podcast 数位游牧志

数字游牧、远程工作、自由工作、个人接案等等的概念,让许多想要找寻工作与生活平衡,追求理想生活的人跃跃欲试。 可是很多人会问:「这是不是只有单身者的专利,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学校刚毕业,没有家庭、没有小孩,所以他可以去环游世界。可是万一我们到了三十岁、四十岁,要成家、立业,甚至要带小孩,是不是就不太适合,甚至应该找个好好稳定的公司待着呢?」 不一定唷! 从台湾移居欧洲十多年的凯若,现在定居西班牙瓦伦西亚,他是两个小孩的妈妈,同时也是一个创业家、自媒体工作者、作家。 不同于他人觉得有家庭有小孩就要稳定,反而凯若是先有了小孩,才开始想要数字游牧。远程工作已经有 20 年经验的他,甚至出了《数字游牧》一书,是许多数字游牧新手、对数字游牧感兴趣的人必读的指南。 这次的《大人的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系列,凯若就分享他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以及他身为妈妈,如何兼顾事业、家庭与数位游牧的梦想。 找到属于自己的北极星,妈妈依旧可以兼顾事业与家庭 20 年前,凯若刚怀第一个孩子时,就因为想要多陪伴小孩,于是开始思考工作与生活的不同可能。原本的他想当个全职妈妈,可是看着户头的数字越来越少,肚子越来越大,让他感到有些焦虑。 一开始他先从接案、编辑等工作开始,但这实在很难赚到钱。 有一天朋友问他要不要试试看「婚礼顾问」这个工作,让他开始创业踏上这一条路。一开始凯若仍要四处奔波于婚礼现场,但为了可以自由的,掌控自己的工作时间跟地点,于是在连笔电、wifi 都不是那么普及的年代,凯若试着开始转型成远程工作者,负责婚顾人才培训与团队营运。 解锁了时间跟地点自由后,凯若也开始尝试其他不同的副业。 在事业与家庭的平衡上,凯若以自己为同心圆的核心,试着思考自己想过怎么样的一天,来安排时间,将一天的时间进行切割,像是安排三个小时办公、两个小时副业、安排午餐、接送小孩等等,为了不要让工作影响到接送小孩,凯若下午三点后就不做工作。 凯若也提到,台湾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女性,但常常因为要照顾小孩,放弃了自己的职涯。凯若用自己的经历,也开始鼓励甚至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同样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寻求平衡的妈妈们,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强迫自己融入异国文化,而是找到自己最美的模样 在一次前往马尔代夫度假的时候,搭着船在大海中的凯若,发现仍然能收到手机讯号,这让她突然意识到:「我可以从任何地方工作!」原本就热爱旅游的她,开始了数字游牧的生活。 十年前,凯若随着德籍伴侣移居德国,而后喜爱旅游、数字游牧的他们,不希望一直待在同一个地点,在旅游过多个城市后,决定举家搬至西班牙。凯若再次创业,成立「MiVida 就是生活」地中海选物电商品牌。 凯若提到,他们十分尊重小孩的意愿。当时,他们决定要搬到西班牙前,儿子的年纪还太小,于是她问了女儿的想法,当时女儿 15、16 岁,也很热爱体验新的文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很多人会好奇,有了小孩该怎么要数字游牧,甚至是旅居不同城市,不怕有教育、语言、文化冲击等等的问题吗? 在教育上,凯若提到虽然曾有考虑让孩子自学,但在德国和西班牙,自学是法律不允许的,且她相信,专业的事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处理。同时,凯若也希望孩子能够在学校里建立自己的人际圈,有自己的足球队、好朋友,所以他们四处为孩子们寻找合适的学校。 面对不同文化的适应问题,凯若说:「我从来不会叫他们要融入别人。」凯若不会勉强他们要去交什么朋友、做什么事情。反而就像是他自己一直以来的信念一样,将「自己」当成核心。 回忆初到国外时,凯若的女儿曾是韩国偶像团体的狂热粉丝,却发现欧洲的同学几乎没听过这些团体,有时甚至会遭遇嘲笑。然而,她的女儿非常成熟地表示,你有你喜欢的东西,我也有我喜欢的东西,彼此尊重就好。 在家庭生活中,凯若也不限制孩子只遵循单一文化,无论是德国、台湾还是西班牙的文化都融合在他们的生活里。她也发现,沟通不仅依赖语言,更在于彼此的意愿。只要有沟通的意愿,即使语言不同,也能顺利交流。 现在,凯若很欣慰地看到,孩子们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找到了自己最舒适的生活方式。 最后,凯若鼓励大家:「你相信你自己最美的地方在哪里,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然后常常想着,我如何把这个美,这么好的东西分享给更多的人,其实我们的生活就会很圆满。」期许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美丽模样。 如果你对凯若的故事感兴趣,欢迎收听《大人的Small Talk》数位游牧志 SP15:我是因为孩子的到来,才选择数字游牧之路|MiVida就是生活创办人 凯若 专访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November 1, 2024

创业、自由工作与数字游牧必备的 3 大条件:高度自律、好的工作方式、忍受寂寞

其实满多人问我关于创业或是数字游牧的必备条件。 我自己创业至今,我觉得关键大致是这三个事情: 高度自律 好的工作方式 忍受寂寞 高度自律 当上班族的好处,在于会有明确的上班与下班时间。 下班了,事情丢着明天再来处理通常也没事。但你自己出来创业或是当数字游牧(自雇)你其实没有下班时间。像我自己其实有待办事项列表,常常都是被这些待办清单追着跑,重点是你得抽空档完成。像周六我上课,周日则在家审文稿以及准备周一 Podcast 要录的内容,到了周一除了录音、处理日常工作、还要抽空准备联发科访谈的稿子,昨天节目访谈结束我又回公司谈灯具改善、帮同仁升级计算机、以及审明天要录音的文稿,今天则是录音课程集数。 总之,如果你自己没有强度的自律性,也没人来逼你,那很快你就会停住。其实也别说很多事情了,很多人宣誓要怎么制作 Podcast 或是写 Blog,常常十篇就停下来了。因为没有人逼,要靠自律长时间一直有产出,这其实并没想象的容易。 好的工作方式 也因此,既然你会有很多事情得做,你就得自己发展一个好的工作方式。你是自雇者、创业者、或是数字游牧,你会发现你很需要不断进修工作方法,无论是时间管理,数据整理,笔记术、工作安排、项目管理、甚至零碎时间的工作能力。 以我现在来说,我可能一整天有四个会议,然后就是中间有空档就尽量写点甚么来发文。或是就算我需要专注处理文稿,也得切换心情去参加主管会议,或是每天随时都有人来敲门。我现在是训练到,可以有人敲门、来开会、然后对方离开后继续写三百字稿子;这时可能又有人敲门、开会讨论、然后他离开后再继续写三百字稿子。这完全不是我厉害,只是被环境毒打后的演化历程而已。(泣) 忍受寂寞 既然你得高度自律、又常常需要高强度的工作,难免当然会觉得疲累与沮丧。尤其长期经营也未必总是能日日顺利,有时候你会不免怀疑自己到底在干嘛?也会觉得自己其实做的很差之类。所以心理上的强韧度我觉得也很重要。 我觉得自己运气好的地方,在于我们经营上有两个人。而且我们的沮丧周期似乎总能不太一样?通常我觉得沮丧低潮时,Bryan 会刚好变得很乐观。而他觉得没劲时,常常刚好是我觉得很乐观可以主导的时期。所以每次倒都能顺利度过。 只是这么十多年下来,我真心觉得,忍耐不是好方法,你必须找到一个支持体系还是重要的。如果没有合伙人,还是建议你多认识一些类似生活模式的自雇者或是老板们。没事大家可以吐吐苦水,对于撑下去会有帮助。 以下可看可不看 过去很多数字游牧或是自雇者,常常来问我关于创业要如何忍受寂寞这样的问题,但我总觉得我们的经验很难怎么复制。但大家这需求我是始终有放在心里,所以我们在开设数字游牧网之后,也架设了一个社群。我们可能不能帮你找合伙人,但最少可以帮你汇集一群类似的人。这个类似绿洲或是营火的园地,让你可以在里头讨论烦恼、讨论远程工作、讨论报价策略、接案技巧、工作方法等问题。 或许在你最寂寞时,有这么一群相似的人,你会觉得能更好地度过。 点此前往数位游牧的营火区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30, 2024

【数字游牧交流聚会】70 位族人齐聚一堂!透过「短讲 x 交流」探索自由工作者的前进方向

在迈向自由工作者、或走在自由工作者的路上,你是否曾感到迷惘、孤单,想找人分享或讨论却不知该找谁?10 月 25 日,「数字游牧网」举办了首次实体交流活动,邀集了约 70 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但都对自由的工作型态感兴趣、或者已经开始个人事业的伙伴齐聚一堂,在周五晚上轻松参与短讲及交流。 伙伴们的专业多元,有工程师、财务顾问、自媒体经营者、语言老师、业务、职涯规划师、UI/UX 设计师等,有人目前仍在职,也有人开始个人事业了。虽然状态各不相同,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交流,大家讨论起各自的商业模式、或者自实务经验中得出的心法,反而让对话有了更多的火花! 整理炼金术师小印谈创业:不是做大就好,要记得「你要怎样的生活」 在短讲环节,讲者「整理炼金术师小印」分享了自己离开待了 13 年的外商主管职务、从零打造居家整理事业,到目前新增财务与人生整理服务,走稳创业路的精彩故事。同时,也透过与「数字游牧网」共同创办人姚诗豪(Bryan)的对谈,让在场听众不只是「知道」,更能思考如何「做到」。 小印不藏私说明了自己一路以来的尝试与调整,例如怎么思考自己能提供怎样的服务?商业模式是如何?报价是要参考同行的价格吗?如果这产业很新,没几个同行可参考怎么办?又或者,事业启动后,你能如何持续吸引客户来找你服务?这些经营个人事业务必思考的事情,小印通通都分享了。连个人营收都公布时,还引起许多听众惊叹! 除了经营眉角,小印也多次提醒,很多人在创业后经常会开始追求做大、赚越多越好,但如果你是基于「想过更自由的生活」而开始一切行动的,那么在过程中,千万别忘了初衷,别让自己离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 举例来说,她创业至今六年来仍然没有雇人,正是因为她知道自己一旦雇人,就会很努力赚钱、为员工负责,但这其实会让她远离向往的「自由」,对她来说钱「够用就好」;又或者,她点过的技能非常多,曾经考虑往催眠、NLP 方向发展,但她发现这类服务亦无法带来她想要的生活,所以她也快速地就调整方向。如同她替客户整理时最常说的:「你可以想象未来的样子,没有出现在未来的东西,现在就可以舍弃了。」 在短讲最后,Bryan 用「以终为始」来总结小印的创业历程,也作为给所有听众的提醒。 小印说她期待未来家中书柜要比衣柜大,也因为这样,其实早早就不必大量购置衣物(图/数位游牧摄)。 快闪短讲报名踊跃:2 分钟时间有人分享创业心路,也有老板现场征才 为了促进交流,活动在自由交流时间之前,也设计了「快闪短讲」:报名者有两分钟的时间到台前自我介绍,或分享自己参加聚会的目的,让感兴趣的人能在接下来的自由时间找他们多聊聊。 分享者逐一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有大学念医学院、硕士班念商学院,现在则追寻天赋热情做面包的烘焙专家、结合即兴剧与非暴力沟通的职涯咨询师、从出租个人单车收藏到变成一门事业的单车店老板,还有芳疗师、西班牙文老师、希望将来能数字游牧的上班族⋯⋯甚至有轻珠宝饰品老板现场征起人才来了! 伙伴们把握快闪短讲时间,到台前分享自己的故事。(图/数位游牧摄) 在接下来的自由交流时间,有人主动与这些分享者开启话题、有人找讲者小印提问,也有笑称自己「比较 I (内向)」的人选择从身边的陌生伙伴开始认识,分享彼此的专业背景与参与活动的契机。大家一路畅聊,直至活动预计结束时间已到,仍然话题不断,边迈出离开的脚步边继续聊。 会后问卷中,许多人写下自己在这短短的几小时结交了新朋友,也与伙伴交流了各自对职涯的目标和想法,觉得获益良多。如果你也希望参与类似活动,以及获知更多成为自由工作者必备的商业经营干货,例如商业模式、产品打造等等,也欢迎你继续关注数字游牧网。或者,你也可以在我们的数字游牧讨论区和伙伴们在线交流喔!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30, 2024

【软件工程师接案攻略】工程师刚开始该怎么接到案子?什么案子建议不要接?|大魔术熊猫工程师 Ko Ko 专访

工程师的职涯,就只有替公司打工到退休这个选项吗?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或许是如此没错。不过,在 COVID-19 把更多企业推向远程工作、外包这条路之后,即使是像工程师这类看似与办公室深度绑定的工作,也开始拥有了更多「接案」的可能性。 可是,身为习惯了每天进办公室工作的人,工程师应该怎么开启自己的接案职涯呢?又有哪些坑,是新手上路特别容易踩得雷呢? 今天,就让粉专「大魔术熊猫工程师」的版主、拥有丰富接案经验的工程师 Ko Ko,来和你分享属于工程师的接案攻略吧! 1. 接案起步|工程师不要为了接案而离职,有正职才有犯错的余裕! 决定尝试接案之后,大部分人马上会遇到一个两难:我应该利用正职下班的时间接案,还是直接辞职,全心投入自己的接案事业? 老实说,这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但以过来人的经验来说,Ko Ko 更推荐大家「利用正职下班的时间接案」这条路。 原因是,大部分人在刚开始接案的时候,难免都会踩到一些地雷,可能是错估工作量导致工时爆炸、可能是不小心接下了不适合的案子等等,「如果全职接案,这时候你就会很有压力,因为接案是你的唯一收入;可是如果你有正职的收入,你就会有更多容错空间,也会有余裕选择真正适合你的客户」。 这点,也恰恰响应了下一个 Ko Ko 眼中所有新手接案者都必修的一堂课:选案子。 2. 接案案源|新手工程师接案最忌讳「急」,选择好客户,让自己起步更顺利! 选案子,并不是等你经验丰富之后才要学的功课,反而是在决定接案的第一天,你就应该要有意识地挑选、避开不适合你的案子。 「这也是我建议大家,尽量不要一开始就全职接案的原因。」Ko Ko 解释。如果一开始就全职接案,很容易就会让人掉进「急着接到案子」的陷阱,忽略估算潜在成本的重要性,最后要不是案子很难收尾,不然就是收款困难重重。 「有正职的收入,你才有余力好好评估自己和客户的状况,也才有说『不』的余裕。」 可是刚开始接案的人,都未必有完整接过一个案子的经验了,又该怎么挑选出适合自己的案子呢?对此,Ko Ko 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了几个建议: a. 灰色产业的案子,尽量不要接 这类型的案子,由于客户平时就游走在法律边缘,因此你很难预测客户什么时候会出事,一旦客户资产被冻结、被卷进调查甚至是诉讼,即使客户有心,也未必能准时付你钱。更何况,假使客户被检调单位盯上了,也难保你不会被一起卷入。 讲到这里,Ko Ko 也苦笑了一下,说:「我之前就是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接下了一个经营灰色产业客户的案子。结果,就在结案之前,客户就被判刑入狱了,那个案子尾款我至今都还没拿到......」 b. 需求太模糊的案子,新手尽量先 pass 这类案子最大的挑战,就是由于客户也未必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很容易就会想汤加一点、西加一点,一不小心,就会让项目需要完成的工作不断膨胀。 资深一点的工程师,或许还能透过经验,辅以引导技巧,陪客户一起把需求和项目的范畴界订下来。然而 Ko Ko 提醒,如果你才刚开始接案,或自认不是一个很擅长厘清、挖掘客户需求的人,建议在接下这种案子前最好三思,确保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再签约。 c. 优先选择有机会发展出长期合作机会的客户 在众多类型的案子当中,Ko Ko 最看重的,是那些有机会发展出长期合作关系的客户。 「收入不稳定,是每个自由工作者必然要面对的课题,」Ko Ko 提到:「因此除了规划财务,在选择案子的阶段,我自己也会倾向优先和有机会发展出长期合作关系的客户合作,让我的整体财务状况更加稳健。」 假使你未来有想自己开公司、想全职接案的想法,「我也觉得可以用『有多少长期合作中的客户』,来当作评估自己是否有能力自立门户的基准。」Ko Ko 补充。 3.接案关键|工程师接到案子的关键不是价格或技术,而是「信任」! 讲到这里,Ko Ko 也顺带提醒刚开始接案的人:接案生涯的初期,比起在意自己接到多少案子,你更该在意你是否成功建立起客户对你的「信任感」。 当然,第一、第二件案子,由于市场还不认识你,难免得靠低价去争取机会。但 Ko Ko 指出,如果想拥有健康的接案生涯,就不能把「低价」当成你的核心竞争力。 「在谈案子的时候,你的技术能力、报价都会决定你能否接到案子没错,」Ko Ko 强调:「可是,真正能让你持续接到案子的关键,是信任。你要能让客户相信把案子交给你,就能解决问题。」 不过,刚进入接案市场的工程师,也还没累积起自己的作品集,可以用哪些方法,接到人生的第一个案子呢?Ko Ko 回忆了一下自己的接案经验,分享了几个他曾经尝试过的做法: a. 积极参与技术社群,接接看别人转包出来的案子 参与技术社群,是许多工程师接到人生第一个案子的重要管道。透过回答提问、分享 side project 的机会,别人就能认识你专精的领域,进而让你有机会接到人生的第一个案子。 Ko Ko 回忆,在接案生涯早期,技术社群曾是他很重要的一个案源。透过深度参与技术社群,很多人因此对他的专业产生信任,有的工程师更会在接到大型案件后,主动来询问 Ko Ko 是否有意愿「打群架」。就连 Ko Ko 人生接到的第一个案子,也正是因为他在社群中回答了一则提问,而意外获得对方转介来的案子。 b. 经营自媒体 接到人生第一个案子的另一个方法,是经营自媒体。这方法虽然需要一点时间,可是在 Ko Ko 眼中,经营自媒体却是投报率相当不错的选项。身为 FB 粉专「大魔术熊猫工程师 」的版主,Ko Ko 就有不少客户是先看过他在粉专上的分享后,才找上门来想要与他合作。 Ko Ko 还进一步补充,如果你有心想把接案,打造成更有规模的事业,建立销售漏斗就是闪不掉的课题。拥有自媒体,将能扩大你的销售漏斗,让算法不分昼夜地将你的成绩和专业,曝光在更多潜在客户面前。 此外,经营自媒体的好处还不只如此,自媒体能带来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帮助你摆脱削价竞争的循环。年轻的时候,体力好、负担小,你或许靠低价、靠熬夜爆几次肝,拿下案子;可是,每年市场上永远都会有更年轻的肝,谁又能保证接案五年、十年后,你的身体还负担的起低价策略的代价呢? 「所以我觉得,与其靠低价策略去拿案子,不如花一点时间在经营自媒体上,放大自己的价值,吸引愿意支付合理报酬的客户找上门。」 但 Ko Ko 也提醒,在经营自媒体的时候,切莫把焦点放在「按赞人数」、「追踪人数」等数字上,「你的经营重点,应该是努力让对的人,看到你制作的内容。比起拥有一万个追踪者,拥有一百个有预算、有需求,也对你感兴趣的业主,后者更有价值多了」! 当然,这两个也不是能帮助工程师接到人生第一个案子的唯一作法。Ko Ko 另外补充,像是参与 GitHub 上重要的开源项目、进修取得证照或厂商的原厂认证等等,都是工程师能累积信任资产的方法。 当你有了信任资产,未来自然会有涨价、选择要与哪些客户合作的空间。 不过,Ko Ko 也指出,光鲜亮丽的自媒体和客户对你有信任,并不永远都是画上等号。客户对你的信任,最终还是来自于你能否帮助他解决问题。这除了取决于技术,Ko Ko 认为,有另一门知识同样重要,下集为你揭晓!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28, 2024

创作者的职业倦怠!没有动力更新内容,怎么办?

创作者的职业倦怠(burn out),是很严肃的工作风险。 󠀠 因为没有流量,没有成就感,不想更新了 有了流量,害怕被批评,不想更新了 觉得写同样的东西有点烦,不想更新了 一般人都会建议你多休息,多充电,但说实在话,这些方法我认为都没有用。 休息无法解决职业倦怠。 我研究这个问题蛮久了,我觉得有两个点可以思考: 1. 成就感 每天承受多少情绪压力,就必须每天主动卸下。 一般卸下情绪压力的方法,不外乎打坐、运动、散步等等,这些对大脑都很有帮助。但还有另一个卸下压力的关键,是「成就感」。 只有成就感会让你觉得「压力的一切痛苦都值得,因此不再是坏的」。 美国有个专门处理「创作者心理疾病」的哈佛医师 Dr. K,他提出这世界上有三种创作者: 第一种人,处在「自我责怪」 󠀠󠀠 内容表现得好,他们会说:「这是运气」。他们感受不到成就感;内容表现不好,他们怪自己,说「这是我的错」。 「胜利就是运气,失败就是错误」,这一种创作者非常难感受到每日的成就感,因此注定过劳。 第二种人,是「我好棒棒」。 当内容表现得好,他们会说:「我好棒」;当内容表现不好,他们会说:「我检讨」。 󠀠󠀠 这样的创作者,可以在成功中感受到成就感,比较不容易过劳,但是仍然有个风险:如果哪只影片、哪篇文章爆红了,他接下来「成功的标准」就会非常高,于是越来越难以达成「成功」。 󠀠 这仍然会导向过劳。 因此,最理想的是第三种创作者心境:「与我无关」。 作品爆红了,那很好,跟我没关系;作品没人看,那很好,也跟我没关系。 这一种创作者,他们的「自我价值」和「作品成功或失败」无关,他们只专注在「做出最好的内容」,从每天的努力,获得「我今天尽力了」的成就感。 (像是卡缪笔下的薛西弗斯,从推石头获得战胜荒谬的成就感一样) 第三种创作者,是最投入于创作过程,最不容易受到外在影响,因此不会过劳的人。 Dr. K 说:「如果你在第一种状态,先慢慢让自己成为第二种,然后再往第三种移动。不要想要一下子就跳到第三种。」 2. 什么叫做「不受外在成果影响的成就感?」 有一本书目前没有中文版,但内容简单好读,也直指创作者的核心,非常推荐,叫做《The War of Art》(我可能会翻成《这场名叫创作的战争》) 里面最核心的关键是,你必须每天投入创作的沙场,并且在其中获得属于自己的荣耀。这份荣耀不是因为你流量爆了,不是因为赚到了钱,而是单纯的「我今天又重新回到了沙场战斗」,属于战士的荣耀。 日更就是锁定这个目标,反复一次又一次,第一天奋斗,我是写一篇文章的人;第十天奋斗,我是连续写十篇文章的人;第一百天奋斗,我是连续写一百篇文章的人,这与文章的外在表现完全无关。 每一天,我都成为更强大一点的战士,坚持这个斗志,也是战胜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恐惧的关键。 ⠀ 什么是我们心中最深处的恐惧? Marianne Williamson 有一首诗: Our deepest fear isn't that we are inadequate. Our deepest fear is that we are powerful beyond measure. 我们最深的恐惧,不是我们的缺乏;我们最深的恐惧,是我们内心无可测量的强大。 我对这句话的解读是这样的:「我们在担心,要是我已经成为了最强大的自己,但人们仍然不喜欢我怎么办?」因此我们害怕成为最强大的自己。 但当心态转变到「投入沙场」,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外在的声音根本不是重点,他人的认同、流量、出征、炎上、赞美,那些都不是重点;他人是否喜欢我,是否赞同我在做的事情,那些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我回到了沙场。每一天,每一日,我在这里继续战斗。 你看过星际效应吗?电影中引用了 Dylan Thomas 的诗: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希望对你有帮助。 -- 本文转贴自:周加恩(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25, 2024

职涯咨询师是什么?想当职涯咨询师要有什么条件、该怎么赚钱呢?

成为职涯咨询师的条件 职涯咨询师的服务范畴很广,举凡任何职涯问题都可以找职涯咨询顾问。以最常见的状况来说 「转职问题:履历健诊、面试辅导、薪资谈判」 「职涯锚定:自我盘点、方向选择、找出优势」 「自我成长:技能提升、人际沟通、培养韧性」 大致可区分以上职涯议题,而每位咨询师擅长 / 侧重的主题又各不相同,因此最基本需要具备的能力条件简述如下: 转职技巧:大部分的人会选择付费职涯咨询,最直接的原因是「找工作碰壁」,因此急需咨询师提供技巧上的协助。 这也是目前市面上咨询师最广泛可提供的服务。也因此很多咨询师多半有「猎头」、「人资」、「曾担任主管有面试人」经验,或是「自身转职经验丰富」。以我而言,本身有外商科技业人资副理经验。 产业知识:为了因应不同背景的咨询需求,丰富多元的产业知识也是必须的。 目前有很多提供职涯咨询服务的人,会以自己最主要的背景起家,例如「专攻跨领域进科技业」「进入 PM、MKT」;也有各行各业都可以辅导的咨询师,这种时候,就会需要了解各大产业、人才市场趋势,以我来说属于后者,过往人资经验有招募过各产业人才 & 每个月会花大量时间了解各产业知识。 咨询技巧:咨询顾问不是顾着自己说,而是顾着听对方说。 因此同理心倾听、洞察对方真实需求、从听到的内容中协助梳理、发散、聚焦收敛、甚至点出来访者自身矛盾冲突地方都很重要。来访者往往带着「表层问题」前来,而咨询师若能做到深层问题厘清、讨论会更好。且咨询师并不会帮来访者下决定,而是协助「来访者更了解自己 & 做决定」。 上述最核心 3 能力,其实并没有明确考核机制。职涯咨询师在台湾目前并没有像咨商师一般,需要具备国家证照才能执业,目前唯一跟就业辅导最相关的国家证照是「就业服务技术士」,不过目前仅有非常少数的咨询师具备此张证照。因此,目前市面上最多咨询师是「猎头」、「人资」、「曾担任主管有面试人」、「转职经验丰富」出身。 至于若非上述经验出身的人,也可以透过「付费」报名坊间的咨询师培训单位,学习技能 & 获得证照。目前台湾有例如:SCPC 国际职业策略规划师、CDA 国际生涯发展咨询师等国际证照;CNC 咨询师;生涯设计师等台湾自创的培训课程。不过,这些课程所费不赀,基本上从六万到八万间,视个人需求是否进修。 我目前是持有 SCPC 国际职业策略规划师、国家证照就业服务技术士两种,不过也有蛮多咨询师并未持有证照,因此门坎还是在于「咨询师本身是否能展现出令人信服的辅导能力」。 咨询师的商业模式 咨询师如何赚钱,各家都有不同的做法,以下简单分享几块常见的方式。 1. 1 vs.1 咨询服务 最主要核心服务,但营销渠道各异。 我的话是以自媒体 Instagram 经营为主,建立个人品牌,透过持续分享职涯议题来吸引有需求的来访者。 也有人是报名培训单位,成为咨询师后,跟单位合作,透过培训单位的力量接案,单位收到案子后会再分派给咨询师服务。 自己规划执行免费在线讲座。利用 Accupass 等平台办活动、并透过讲座吸引参加者预约服务。 上述三种模式可以同时进行。 2. 讲座邀约 政府单位 / 学校团体 / 求职平台等单位的演讲邀约。 演讲对象多半以找工作、学生族群为主。不过此类邀约多半需要经营人脉,藉由人脉引进获得合作机会,一旦合作不错就很常成为固定合作讲师。 3. 授课服务 跟在线学习平台合作,推出线上课程、或是混合转职工作坊,以团体课程形式提供学员转职技巧学习。 在线课程有长尾效应、实体工作坊则能同期吸引一定量的学员。 4. 书籍出版 藉由书籍出版累积知名度、版税收入。 5. 业配合作 有经营社群的咨询师,则可透过厂商合作,获得撰文稿费、宣传费、分润费等。 合作厂商则视咨询师个人风格为主。帮企业做雇主品牌推广、宣传活动、学习课程推广、职场用品宣传、投资理财等各种皆有。 上述为常见的商业模式,咨询师会使用哪些方式,除了本身资源背景外,也取决于「当咨询师目的 & 目标」。以阿紫来说,目前以第一点为最主要方式,不过我喜欢跟大家不一样。因此除了现有的方式以外,接下来也预计规划目前市面上没有推出的形式,想进一步帮到职场工作者们。欢迎大家期待阿紫接下来的动向。 以上简单分享到这边。至于咨询师赚不赚钱?能赚多少钱?为什么想当咨询师 & 自由工作者对个人职涯的影响是什么~ 这些问题下次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啰!希望简单分享有帮助到大家! –- 作者/阿紫(本文转贴自数位游牧论坛)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21, 2024

BEducation 创办人 Alice Ho 专访|创业不像上班一切规划周全才行动,增长的关键藏在「快速迭代」中

和我们多数人一样, 过去的 Alice 也是个办公室上班族,因为察觉「机构工程师」工作并非自己心之所向,所以她在 2016 年离职走上教育路,创办「可能制造所 BEducation」。除了自行开发实验教育课程,也以顾问身分,协助学校与其他单位往实验教育机构发展。 「教育是我最主要的工作,不过我同时还做几件事情。第一是我今年开始一个名叫 MotivMate 的新品牌,协助客户处理拖延症、提高生产力。第二,我也是非营利组织 Crossroads(社团法人台湾全球连结发展协会) 的创始成员之一,会协助推广一些跨文化、国际化相关议题。」视讯画面里的她有条不紊地补充。 创业跟上班有何不同?自由又不自由,「取舍」才能得到更多 Alice 分享,离开公司后的生活有如她期待的改变,像是从此不必每天固定时间到固定地点上班,但也有和她想象中不一样的地方,「你说它自由也是,不自由也是,就是两者都有。」 她说明,在公司工作时,多数事情都是被排定的,每个人就是按表操课,然后每个月能看到固定的薪资入账。但创业之后,虽然一天要工作多久、在哪工作、甚至要不要承接一项工作,都能自己决定,但同时,做每个决定的代价也得由她一人承担。也因此,她必须做比过去当上班族更多的决定跟取舍。 以工作地点来说,已经熟悉远程工作模式的她固然可以到世界各地边旅游边工作,但考虑到许多课程仍需在线下进行,或者有些客户倾向面对面的协助,她就得做出工作地点上的取舍:是牺牲旅游的时间来执行这些工作?还是牺牲工作(与收入)以享受旅游? 以工作时间来说,目前有三方面工作要推进的她虽有安排优先序,但偶尔还是会遇上好几件急事挤在一起的状况,这时候,她就需要取舍哪件事必须先做、哪些事必须延后。如果都延后不了,那就加班赶工。 她也分享,因为这样的情况不时会发生,所以她后来的工时安排,已经跳脱周一到周五、九点到六点的模式,变成集中在某几天从早到晚把工作完成,其他天则完全是自己能自由运用的时间。 Alice 也补充,她认为对有意创业者而言,能拥抱这种「自己做决定」且「快速应变」的生活非常重要。这也是决定离开公司前,务必事先考虑的事情。 在旅行中处理各种突发工作,对 Alice 来说也是家常便饭。(图 / Alice 提供) 谁说创业必定孤单?经营人脉变习惯,主动找同事和合作伙伴 另一个跟过去当上班族不一样的地方,是 Alice 开始有意识地经营人脉。她分享,以前在办公室工作时,如果有事需要找人讨论,同事就都坐在一旁。虽然现在偶尔她会找短期伙伴协助,但多数时间仍是一个人工作,这时候想讨论该找谁,就成了问题。 不过她对此已经找到解法,她说:「可能某个朋友有这方面的经验,我就会直接去问他说,我现在在做这个东西,有没有兴趣帮我看看?在没有同事的状况下,我就找这些人来 Brainstorming。」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变成她的习惯,即便她笑称自己没那么外向,还是因应新的工作模式做了行动上的调整。 不只找到「同事」,人脉也是 Alice 推广业务与找到合作伙伴的重要方式。她分享,其实有很多合作机会都是在经营人脉的过程中得到的,「我会主动告诉别人我在做什么事情,以后可能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或合作,比如说我需要架网站之类的。很多时候机会就由此展开。」 不过所谓「经营人脉」究竟该怎么做?她认为有三个重点。第一,未必需要每天参加好几个工作聚会,把自己搞得很忙 (甚至有些人不擅长社交还会非常疲惫)。人脉的概念很多时候其实像好几层的同心圆,你会有一群「第一层」的朋友,接着透过他们认识「第二层」,也就是朋友的朋友,并逐步向外扩散。 第二,与人交流时,「告诉对方他不知道的事」是一种好上手的话题方向。比方说 Alice 到国外参加教育相关聚会时,会跟其他人分享台湾的实验教育现况,在那个场合中,这可能就是其他人不知道但会感兴趣的。 第三,人脉带来的机会未必会立刻出现,以真诚待人、享受过程才是关键。不少人会期待在认识一些新朋友之后,立刻获得什么好处,但在 Alice 的经验中,很多机会并不是立刻就出现的,反而是在将来某个出奇不意的时机到来。她建议可以带着「plant a seed」的心态与人互动,这会让自己更能乐在建立人脉的过程中,不老想着机会怎么还没来。 Alice 不只在台湾建立人脉,出国旅游时,有时也会透过当地朋友,再认识其他人。(图 / Alice 提供) 产品打磨到满分才推出?创业非这样的游戏,用快速迭代来升级 关于如何让事业越走越稳当,除了拓展人脉,Alice 认为有另一个底层认知更是重要,那就是明白创业不是做到完美才出击的游戏,而该透过「快速迭代」来优化产品。 作为上班族,我们可能只需要在特定职位上发挥我们专业,确定度相对高。但当场景换到创业,维度一下变大了,该怎么把事情做好、获得好的报酬,也就变得更像一段持续摸索的旅程,而非一路直达已知终点。 Alice 在讲课经验中也累积许多自我省思与调整。(图 / Alice 提供) 她分享,几年前她刚创业时,也常感到不确定跟不自信,会觉得「这个产品够好吗?」、「市场会接受吗? 」但很多时候,唯有开始采取行动,例如把产品真的拿到市场上测试看看,才会知道它「在客户看来」到底够不够好。 Alice 也补充,自己过去总坚持,把产品做到「自己认为的」最好,可是受限于人力迟迟无法完成,产品也就无法放到市场上,「但其实我就因此错失很多机会,我犹豫的那段时间,我可能可以做三次不同的优化跟迭代了,更知道客户到底要什么了耶!」 甚至她今年创立新品牌 MotivMate,协助许多客户解决创业路上的挑战时,也发现没有这个认知不只可能错失迭代机会,当精雕细琢的产品没有获得预期中的回响与人气,很多人还可能会因此非常气馁,后续没有心力再做其他尝试跟迭代。这实在就可惜了。 如何搜集市场反馈来迭代?多问潜在用户,优化产品不绕远路 有鉴于先前的经验,她在 MotivMate 时,就花了大把时间在观察需求与持续调整产品。她分享,她从开始的第一个礼拜就立定目标,要邀请 10 个她认为会对这个产品感兴趣的亲友,并透过询问他们「你们有没有拖延症的困扰?」、「有的话,我这个产品可以解决你们的困扰吗?」、「如果没有的话,你们用过什么方式或工具来解决过?效果怎么样?」等问题,了解潜在客户真实的痛点与对产品的反馈。 她表示,一开始问这些人时,她的服务细节都还没有非常明确,当搜集到资料了,她才藉此有依据地优化产品。她也说明,这些搜集结果会帮助她了解市场上的缺口,并持续思考自己怎么做市场定位,把缺口补起来。 「还有一种可能是,有些东西我觉得很重要,但他们回馈时都没有提到。那我就知道这些东西可能对他们来说,不真的那么重要。」她补充。 长期职涯有何目标?将产品化为被动收入,多点时间体验新事物 除了持续在当下的任务中努力,Alice 在访谈最后也分享了她对于长期职涯的想法。她说:「我还是想继续维持这样的生活模式,也许某天我会因为一些经历改变想法,但目前我想的是继续维持,并且完成我对每个品牌的一些想象。」 关于品牌,尤其是目前她花最多时间的教育事业 BEducation,她也分享自己目前努力的方向:让被动收入的比例增加。她说明,目前许多项目还是需要她亲力亲为,但除了教育,她还有很多想尝试的事情,也因此她希望当事业走得稳当了,她可以慢慢把事情自动化,或交出去让其他伙伴执行,让自己有更多时间持续尝试新事物,而不是绕了一大圈,还是被单一工作困住了。 Alice 希望事业趋向稳定后,她可以有更多时间旅行、体验新事物。(图 / Alice 提供) 「做就对了!」这是她给所有想改变生活方式的人的建议,也是她持续实践的事情:在心中建构目标,付诸行动来接近,并且因应目标带来的各种改变来灵活调整。产品透过迭代变得更好,她也透过迭代,让生活一天一天趋近理想的样貌!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18, 2024

接案用「合约」来保护自己!款项、时程、修改次数等合约眉角一次看

本文来自:Yourator数字人才媒合平台(原文标题:自由接案眉角多!如何签约保障自己、业主太挑怎么办|接案合约大解密) 虽然自由工作者可以不受公司的束缚,但也意味这面对问题时需要单打独斗。因此,如果你想稳定地接案养活自己,一定得学会如何用合约保障自己的权益! 在本篇文章,我们会介绍几个合约的「眉角」,从款项、时程、修改,到著作权归属,都会教你怎么写,让你放心接案;最后还会分享几个拓展案源的绝招唷! ➤ 延伸阅读:在家工作又能当老板!哪些工作适合远距接案?自由工作者入门指南 合约眉角 1:金额、款项、付款方式 许多接案者会很害怕和业主谈起钱,价格开低了怕吃亏、开高了怕把人吓跑;被动收钱怕被赊账、主动请款怕被认为贪财...... 谈钱容易伤感情,但写在合约里就没问题!只要把与钱有关的事项都清楚写在合约中,之后的任何要求都可以用合约为依据,脸皮薄也不用怕! 金额&款项 在合约中,除了接案的开价之外,别忘了提到其他可能的案件相关开支,例如购买客户指定素材等。这些开支要向客户请款,所以购买时一定要保留购买凭证,作为请款依据。 合约可以这样写: XX专案共件,合计新台币元整。(实报实销) 其他(实报实销)需附上发票、收据或相关证明文件。 本案件结算金额共计新台币元整,实际支付金额为新台币元整(未税)。 付款方式 为了确保在支付时不会发生争议,付款方式的条文要涵盖两个层面。首先要决定付款的方式: 阶段性付款:配合案件进度支付,通常分为:签约后(订金)→ 完成时 → 测试完成 → 上线时(结案) 一次性付款:在合约设定的完成日时一次付清 定期付款:适合时程长的案件,周结或月结 再来是支付的媒介: 现金 支票 汇款 合约眉角 2:审查、完成的时程 接案时,接案者会担心业主对时间的要求太紧绷、不合理,而业主也会担心自己无法及时拿到成品。所以在合约中可以订立各项时程,让彼此对案件进度都有把握。 审查时程 为了让甲乙双方可以有依据的审核案件进度,合约中除了设定预计完成的时间外,还要确认制作期间的审查次数、时间、完成度。条文可以这样写: 第一次审查:民国  年  月  日  完成度  % 第二次审查:民国  年  月  日  完成度 100% 合约期限 为了确保业主不因为进度拖迟受影响,合约中通常会明定完成日期,以及未如期完成的补偿: 乙方同意于民国  年  月  日前完成。 乙方除因不可抗力之因素,如因可归责于乙方之事由,致无法如期完成本案时,乙方应支付甲方之损失,扣除  % 之款项。 合约眉角 3:修改次数 设计的美丑是非常主观的,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因此,承接设计案件时一定要多沟通,尽可能理解业主的问题与需求,才能做出符合期待的成品。 当然,也有业主会不断地要求修改,增加作业的难度。因此可以在合约中明订修改的次数,以及是否收费: 审查期间的修改 甲方在制作中会定期审查。一般来说,审查期间的修改是不收费的,但是可以限定次数: 若甲方于审查本项目时,有任何问题必须做部分修改,可通知乙方进行修改,但修改次数不得超过 次。 完成后的修改 若业主在案件结案后想要提出修改,接案者可以将其视作延伸的「额外案件」,并另外提出报价: 甲方对于本目标物设计内容,除审查与验收约定之修改需求,乙方得依甲方修改需求提出报价,完成之时间表双方另议订之。 甲方于项目结案后,如欲变更设计规格及内容,乙方得依甲方需求提出报价,完成之时间表双方另议订之。 合约眉角 4:著作权 当业主委托案件给接案者,著作权的讨论通常会包含两个层面: 若作品涉及著作权争议 乙方为甲方制作之项目,不得违反著作权法,若有违反著作权之争议,甲方得拒绝验收或支付费用,且相关法律责任由乙方负责。 付清款项后,双方对作品的权利 合约需要明确规范甲方可以如何使用作品、作品可以用在哪里、是否作为广告用途、是否买断。例如,平面设计的案件通常会由甲方买断: 甲方于付清所有价款后,保有对项目的修改权,且著作财产权归甲方所有。乙方则有完成项目之公开展示权及复制权;复制权行使前需事先知会甲方。 Bonus 眉角:如何拓展案源? 案源不稳是许多自由工作者说不出的痛。尤其是刚开始经营没多久的接案者,没有足够的人脉、口碑,所以往往比不赢其他有丰富经验和实绩的「大佬」,刚起步就碰壁。 为此,这边提供给各位几个小撇步,让你在接案初期可以掌握一些 momentum、未来接案也更顺利。 使用接案平台 许多业主使用平台刊登案件。由于案件数量够多,不容易有僧多粥少的现象、竞争不会太激烈,所以有投递就有机会。 ➤ 延伸阅读:想经营副业吗?让接案平台助你一臂之力!5 个国内外接案平台推荐 经营自媒体 短影音崛起让社群网站的算法变得更多元,所以只要自媒体经营得好,便可以触及到大量的群众,提高被发现的机会。 平时可以自由创作或承接一些小型的案件,将成果放在自媒体上。这样一来只要潜在的被业主看到,便有机会得到青睐。 发布作品到其他网站 如果是经营平面设计的接案,不妨可以试试将自己的作品刊登在 Pinterest 或 giphy 等网站,增加曝光的机会。 -- 本文转贴自:Yourator数字人才媒合平台(原文标题:自由接案眉角多!如何签约保障自己、业主太挑怎么办|接案合约大解密)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16, 2024

自由写手,怎样开发客户?来自美国顶尖写手的 12 个实战建议

别再去「文案外包」社团找案子了。 这种社团案子业主许多不尊重写作者,报价惨不忍睹,换算成时薪还不如回去上班,要突破接案的薪资天花板,唯一的方法,是「自己开发客户」。 怎样做到? Nicholas Cole 是美国最顶尖的写手,帮公司写品牌文案,每年收入达到数百万美元。他的写作、接案、沟通谈判技巧,全部记录在他的书《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Ghostwriting 》里面,详细程度堪称「写手操作说明书」。 整本书,大概有一半的篇幅在讨论「如何开发客户」,针对这部分,我读完这本书后记了一些笔记,跟你分享: ⠀ 客户真正在买的东西,不是「文章」,而是「对的文章」。 写手应该收取的是「销售奖金」,不是固定薪水。 ⠀ 筛选潜在客户的标准 先提供价值:免费帮他们写一篇文章。 锁定利基点:解决一个特定问题,为了特定一个人服务,用特定一种方式。 开发客户之前先想好这几个问题。 如何用文字提案?一个参考用的写作结构。 如何面对面销售?免费咨询,价值给好给满。 如何实际收费:先收钱,再办事。 对方拖欠账款怎么办?先给一份草稿。 是否要签合约?对方真不想付钱,签约也不会付。 对方杀价怎么办?站稳,只有特定情况才能让价。 1. 客户真正在买的东西,不是请你写「文章」,而是请你写「对的文章」。 ⠀ 他们真正在花钱购买的,是你的知识跟能力,来放大他们的上档利益(让成功来得更快);并且,控制下档风险(确保写出来的内容不会犯错)。 2. 写手应该收取的是「销售奖金」,不是固定薪水。 写手不应该用字数、时数、篇数计费,这些都有一个天花板在,也容易成为廉价劳工。写手应该用「实际上解决了多大的问题」计费,也就是「有多少转单」。 Cole 认为,你可以这样跟人谈:「这是你在卖的产品,你的收益是每个月十万。如果我来帮你写文案,可以提高 25% 的收益,那我就要分 5%。」 因为实际上,写手就是一种「文字业务」,每发一篇文,你都在同时对上万人进行销售。对业主来说,有一个超级强大的业务放大销售量,是梦寐以求的事情。只要你能带来他想要的结果,他会拿钱砸爆你。 Cole:「不要卖服务本身,卖服务的结果。」 ( "Don't sell the service, sell the outcome." ) 3. 筛选潜在客户的标准 主动出击开发客户是重要的,但 Cole 认为,千万不要大量发送罐头讯息,这样的回复率不到 1%,绝对直接被忽略。 你应该要仔细筛选客户,问问自己: 这个人是否会看你的讯息? (不要找大咖或大公司,去找那些没有被讯息淹没的人) 这个人自己的生意做得如何? (要有钱雇用你) 他们的对外沟通是否做得很烂? (最有可能需要雇用写手的人,就是尝试写作但失败了的人。) 我认为,可以再加一个 你对客户在做的事情有没有兴趣?你想不想帮他写文章? ⠀ 发自内心想要写的文章,会是更漂亮的好文。 4. 先提供价值:免费帮他们写一篇文章。 「免费」是销售的试金石。 换位思考一下,假设,你是个忙碌的中小企业老板。有个人私讯你说:「我可以帮你写文章扩大你的影响力,我的收费是一篇一万块台币。」 于是你就得开始花时间衡量这笔钱是否有必要、这人写作功力如何、是否真的可以扩大影响力...但老板你超忙,99% 机会一定是拒绝。 但如果,这个人私讯你:「嗨,我是个写手,也是你的粉丝。我把你的网络上所有访谈、讲座、影片都看完了,浓缩成这五篇文章,我想免费送你发在脸书。如果你想要更多,请让我知道。」 对忙碌的你,获得免费内容直接使用,根本是美梦成真。只要文章质量够好,实测有产生回响,有很高机会,老板你会继续跟这个写手合作。 提供免费内容,就是直接对他人展示你「够格」。而身怀现金的人,会毫不吝啬地砸钱在真正有技艺的人身上,因为这样的人是非常稀缺的。(如果展示了发现自己不够格?那你就从这次经验获得了有效的练习回馈,反复操作下会进步飞快。) 5. 选择利基点 Cole 认为,你的所有竞争优势、产出效率、定价筹码,都来自于这句话:「解决一个特定问题,为了特定一个人服务,用特定一种方式。」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你可以直接写成一句话,放在你的自我介绍里,让人们最快速认识你。例如: 「我是个健身教练,我用皮拉提斯训练,帮助产后妈妈们恢复身材。」 「我是个文案写手,我用社群文章,帮助 AI 科技新创建构影响力,更快速找到资金。」 「我是麋鹿,我藉由高效能雪橇运输服务,帮助圣诞老人在一个晚上解决全球礼物物流问题。」 向他人证明你熟悉这个利基点,最快的方法,就是在自己的个人脸书写作。当一个领域专家,围绕着这个中心创造内容,这些会不断提升你的专业感。 6. 跟客户提案之前,先想好这几个问题。 先辨认出,潜在客户的「大问题」是什么: 他们是否知道他们有这些问题? 你如何让他们知道?他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再来思考你可以提供怎样的「解决方案」: 会带来怎样的正面效果?五年后的效益是什么? 你怎样让他们感受到「问题被解决后」的感觉?他们的快乐极端值是什么? 7. 如何用文字初步提案? 跟客户提案时,你的脚本可以这样写: 解释 顾客的主要问题 问题的原因 问题造成的结果 终极负面结果 说明 我能提供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有效的原因 解决方案带来的结果 终极正面结果 Cole 的这个提案结构,我认为参考用就好,可以视情况增减必要元素。这个提案也推荐搭配前面「4. 先提供价值」变成组合技共同使用。 不管招式怎样搭配,关键都是「精准」。你的痛点描述越清晰,解决方案越精确,客户和你合作的机会越高。(说到底就是在线读心术:你是否够了解客户的痛?) 8. 如何面对面销售? 文字接触后,下一步可能是「约个时间面谈」,也就是俗称的「销售电话」(sales call)。 Cole 认为,做好销售电话的第一步,就是「不要认为自己在做销售电话」。你应该做的是「免费咨询」。 这个咨询要做到几件事: 深入了解顾客的问题,以及他们想要达成的成效 告诉他们需要什么,为他们指路。如果他们需要的不是你能提供的,转介你知道的资源。 让电话结束时,他们会说「哇,我收获良多,真的很谢谢你」 最好的情况,他们雇用你;最糟的情况,你做了一件好事,帮助更多人。 良善是传播力最强大的能量,但也是传递路径最长的。给它一点时间,这些良善会累积成长,然后回来帮助你。(这点我实测认为很赞,你其实是在推销,但是因为内容太有价值了,不管推销成功与否,对方都是开心的结束对话。) 9. 如何实际收费 在提供免费会谈阶段,会有一个时间点,你会「感觉到」现在是个好时机,你可以提供服务方案给对方参考,这时候你要非常清楚自己能帮的忙是什么形式,收费多少。(在打电话之前就要想好) 提案后,他们可能接受,或者说「我要再想一想」。这时候一周追踪一次是好方法,如果对方答应了,Cole 的大原则是「先收钱再工作」。 任何低于 5000 美金的款项,你都可以坚持先付。高于 5000 美金,可以分一半前后。如果是按月收费,那就应该要在每个月刚开始时拿到。(这点可能与台湾习惯不太一样,但我认为大原则是好的。) 10. 对方拖欠账款怎么办? 先交一份草稿,然后寄一封信: 「我很期待开始我们的合作计划。顺道一提:我还没有收到这次合作的款项,请问是否有个大概的预期时间会入账呢?」这样是最有诚意和礼貌的方法。等拿到钱了,再把草稿完成。 如果对方继续拖欠,那合作就中止。 不过,有一个情况是可以接受对方拖欠的:对方是大公司,有会计流程要跑。美国业界习惯是:不管会计流程多长,必须在 30 天内付清。(Net-30 rule)(这点应该跟台湾习惯大致上一样?) 11. 是否要签合约? Cole 认为不用,对方真的不想付钱,签了约也不会付,你去打官司也不划算,干脆就用 Email 来往约定就好。(我个人会要求要签,算是一个形式上的仪式,标记我们开始合作了。) 12. 对方杀价怎么办? 站稳不二价。 只有一个例外情况可以让价:为了宣传你的作品(他们愿意挂你的名字),或者有未来相关利益。 Cole 早期写的文章,很多是跟「币圈新创」合作,通常他会让价的条件,是对方用新创公司股份作为报酬的一部分。但他在书里也提:目前这些币圈股份,还没有任何一个让他赚到钱的。所以这点还是得自己评估。 以上。 要注意的是,这些笔记,都是来自 Nicholas Cole 的美国经验,不一定可以直接套用在台湾。 我目前做写手经验才起步不久,有些笔记实测过,有些还不确定,但还是整理在这给大家参考。而重点是,外在的技巧很多,最核心的技能仍然还是「写作」:你能靠文字为业主赚多少钱,你就有多大的议价筹码。 ⠀ 推荐书单 精进写作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写作书」,然后「照著书上指示练习」。 我想推荐你一份「不论是新手老手,都值得一读的书单」: ⠀ 《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The Adweek Copywriting Handbook》 《The Robert Collier Letter Book》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Ghostwriting》 《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 《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 这些是写作领域里的知识源头,读完你会发现现在大部分文案、写作的书,内容都来自这几本。我自己写作一阵子也会回去重读,每次都有不同的启发,很推荐你读读看。 -- 本文转贴自:周加恩(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14, 2024

「我该裸辞,全心投入创业吗?」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就是不要让自己陷入「背水一战」的情境

在这次的文章中,我要回复来自听众的提问信,不过和先前一次挑一封信不一样的是,这次我选了两封情境正好相反的信件。我想透过这两个分别来自「皮皮」及「Liya」的提问,大家应该也能得到一些启发。 我们先看皮皮的来信: 「你们好,我是皮皮。过去这段时间,我持续收听两位的 Podcast,今年年终,我勇敢地做出了下个阶段的决定。 2023 一整年,我都在了解自己的个性,我希望自己未来的步调、工作还有生活时间是适合自己的,也在思考什么样的工作是我可以持续做下去的,算是向内探寻的一年。 这一年,我白天一样有朝九晚五的工作,其他时间我推进关于花的一个品牌,我增加了不同的作品,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机会。所以我在年终前后,跟老板提出希望我的工作可以改成部分工时的兼职人员,一方面我可以维持每月基本生活费用,另一方面我可以多出时间学新东西,如网站、营销、花艺美感等。除了以上大方向,我也不限制任何对未来有帮助的能力。 我的两位老板都很支持,家人也从原本的不太支持,到现在没有表现出太多的不同意。我发现就像你们说的,其实最大的阻碍是自己。真的做了之后发现,其实也没什么阻碍,自己尽管做下去就可以。 可是我也想问,会不会有什么隐藏的危机是我不知道的?未来有没有什么事是需要多注意的? 因为我和一位朋友聊未来规划,他认为我这种一半时间反而是最危险的,他觉得我应该要裸辞才能置死地而后生,自己才会因为有金钱压力,而更认真经营。 不知道两位的想法是什么?谢谢!」 -- 我对这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只有一句话。虽然我不敢说这概念一定正确,但以我自己而言,目前人生中若要说有甚么「很坚定的信念」,大概就是:「绝对不要」让自己陷入需要背水一战的处境。 非但不要自己跳进去这么做,更要极力避免「环境」把自己逼成这样。 但什么是「环境把自己逼成这样」? 这种我看超级多,很多人职涯问题完全就是这样。比方说他们一开始在一个不好的职场环境过度忍耐。这可能是源自于没有意识,也可能是懒惰,或是没有逼不得已就不作为。以至于工作了十年、二十年都没太多进步,这些年下来也没学会甚么新技能。 可是,当事人自己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竞争力正随着时间下降。结果某天突然跟老板吵架愤而离职,或某天因为公司缩编,亦或是工作出包被革职甚至资遣。这时候手上只有一点钱,偏偏还有房贷,或是小孩要读书,于是得在三个月内快快找到下一步。这种就是自己把自己搞到陷入需要背水一战的困境中。 也既然环境会偷偷地想把我们逼入绝境,所以你自己就要让自己尽可能不会陷入得逼着做决定的情境。 也因此,当皮皮讲到,要不要裸辞逼自己背水一战? 我的答案当然就是:「请绝对不要!」 因为陷入背水一战时,其实很多人真的就很难脱困。唯一能仰赖的就是「你得非常好运」。可是好运要从哪里来?我真不知道。常常就只能看上天有没有垂怜了。 有人会觉得:「但有时间压力,人就会因此更拚啊,这不是很好吗?!」 但我要提醒的是,人生中有很多突破其实不是单靠「拚」,而是在突破前,我们需要花长时间的酝酿。 以花艺品牌来说,皮皮必定需要一段时间让潜在客户注意到自己。就信件内容来看,皮皮可能也不是那种家庭资源超级富足,可以大量砸钱在全台湾铺天盖地买广告以快速买知名度的。所以能做的,就是花时间来持续迭代和优化、做出好的作品。 有几个信赖你的客户,建立口碑,传递出去,建立市场信任感。甚至关于产品设计、收费模式、商业模式,势必也都要花时间反复调整,才能稍稍站稳脚步。在还没做到这程度时选择背水一战,除了给自己压力,带来快速崩溃外,我看不出有任何好处。 而且,如果你真裸辞,结果半年下来还没人喜欢你,你该怎么办?继续坚持?还是就此放弃?还是做什么短线议题?当你很需要钱,你就很难坚持长线的价值了,不是吗? 反之,如果你不裸辞,不让自己承担经济压力,就不必焦虑短线的变现问题,不必硬拿还不是很好的东西出来卖。你把东西质量顾好,不牺牲客户信赖。只要你东西有特色,总会慢慢被市场看到。就算后来发现自己可能没有才能,东西没有竞争力,你也会甘愿的理解这件事。 人生有些事确实会置之死地而后生。可是你要注意一下,古代那些讲背水一战的,其实都是夺去「别人」的希望,让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跟着你(将领)往前冲。所以这比较是士气问题,而不是背水一战有什么好处。 但正常人的人生,很少是「士气问题」,不是你想不想做,而是积累够不够的问题。毕竟积累不够,没人喜欢你的作品,你很有决心,让自己背水一战,也不会更快被市场接受。 既然如此,不要让自己被环境所逼「不得不」,也不要自己把自己放入那样的境地。一个正常人想做出成绩,其实需要努力到一定程度,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程度,所以我们更得保护好可以努力下去的状态,也就是不要让自己必须背水一战。 -- 这概念其实也连到另一封信,也就是 Liya 写来的提问。 来信内容是这样: 「Hi Bryan and Joe, 我是 Liya。我目前遇到的是经济和职涯的选择。 我今年 34 岁,本来是个软件研发工程师,一开始只是因为想赚钱才进来,后来就觉得大家都好宅,于是心里非常怀疑,觉得要变得跟周围大家一样吗?后来做了两年,工作内容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动,所以我觉得很无聊。 在这期间我做了投资,打开了一点关于金融的眼界,我觉得做金融每天都可以跟世界变化接轨,跟我喜欢求新求变的性格可能比较吻合。所以我趁着案子结束,就跟主管表示我想离职,离职后我去考了金融证照,应征了证券业,目前成为证券营业员,刚到职一个月左右。 那为什么我会有经济问题呢?因为当时我信贷去做投资,原本认为我有工程师工作,即使考虑房租跟贷款也还有余裕,而且我有留下紧急预算,所以思考一下我就去贷了。可能因为离职的空窗,加上我把部分紧急预算拨出来投资,所以生活就被我逼得很紧绷。 虽然我现在在证券业工作,但业务性质领的就是基本薪资,其他则靠业绩奖金。可是我还是一个在试用期的新人,目前无法挂奖金,当然也没有客人,所以我目前每个月出去的钱都大于进来的。 当时我想过这问题,也觉得业务工作可以赚比较多,只是进来之后,我发现我没有金融相关背景,也没有业务经验,在新的领域和职务上需要很大的适应。所以如果我真要开始赚钱,至少得花一年半载,这让我警觉生活在这之前可能就会面临危机。我也有接短期的打工,但其实还是不够。 所以我在想,是不是该回到科技业,起码经济上可以获得舒缓? 事实上,我也发现自己的个性可能不适合做业务,或我对说话并不擅长、学得不够快、记忆力也不是很好,所以我有点信心不足。在未来业绩增长方面,我也没什么自信,外加如果客户经营得不好,人际压力也很大。我认为金融业的容错率比科技业低,面对客户跟他赚来的钱,要承担的责任也更大。 可是如果因为经济压力跳回科技业,又觉得是不是放弃了很棒的成长机会,也担心自己是不是不负责任...... 我想要自由、不被束缚,想要有人生的话语权,但现在好卡关。想问 Bryan 和 Joe,我该如何找到最佳解,或是该如何设定阶段式的目标,来判定自己的下一步?」 -- 看完 Liya 的信,我想大家明显会发现她的处境和皮皮完全不同,Liya 某种程度已经把自己放在几乎要背水一战的处境中了。在这状况下,时间压力、经济压力、选择压力几乎是会把人压垮的,这也是为何我前面会建议皮皮,不要让自己陷入这样的处境。 至于 Liya 能怎么办,我有两个提醒。 第一个我想提醒的是,自己做投资、拿自己的钱来投入市场,跟当营业员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自己投资时,你可以有自己的步调,也可以专注做各种研究。但营业员其实是一个「业务工作」,这跟自己投资其实是独立的两件事。你能投资并不表示你能当营业员。不过呢,可不可以,其实不试试也真不知道,所以你或许也就请认真体验看看。半年你大概自己心中也有谱了。 第二个提醒是,你的困境,其实是你策略错误而让自己陷入的。辞职本身还好,转换跑道也还好,只要你之后能做得开心,我觉得是没关系的。 可是新路线要成功,势必需要时间酝酿。但你因为过度贷款,而把自己的时间余裕降低。现在从信中来看,已经降到非常低,低到你其实已经没有本钱和条件继续试误下去的境地。 你说,我怎么知道没有条件? 原因很简单,Liya 开始紧张和焦虑了。如前面提到,人一旦紧张焦虑,就很容易做出短线的选择、承担不必要的风险,让自己的处境更糟糕,选项也变得越来越少。 所以发现自己开始焦虑时,我认为第一件事就是设法让自己不要那么焦虑,尝试退回来,不要让自己再面对这个焦虑的情境,直到重新累积足够充分的余裕后,如果还想尝试,那再来尝试。 至于目前具体能做些什么?我会觉得 Liya 可以设法先把贷款降低,不管是跟家里借个钱、变卖手上其他资产,或甚至贷一些低利的钱来还贷款都好,让自己的心能安一些。千万不要因为这个焦虑,而去做风险更大的行动。 另一件事是,请解除自己「迅速就要成功」的压力,因为一件事要能做出成绩,绝对不是半年、一年就足够的。 而且如 Liya 说的,在这件事上她不是特别有天分,就算退一百步来说,她真的很有天分,客户的累积也不是一时半刻可以做到的;尤其 Liya 又是从其他产业半路出家来的,这难度又更高了。 万一 Liya 真没办法跟家里借到钱,也没有别的资金来源,换做是我,我会选择退回去,做我擅长而且收入相对高的工作。一段时间后把信贷还了、也存个两年的生活开支,而且同时也可以在这段时间再慢慢搞懂金融商品,并且厘清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当个营业员。想清楚了,也准备好了,如果还想再试一次,那再来行动。 Liya 在信中写了一句话:「我想要自由、不被束缚,想要有人生的话语权,但现在好卡关。」 我的答案是,大家都想要自由的,这很合理。但是你日后最该每天想的,就是怎么帮自己建立余裕! 余裕!余裕!余裕! 因为很重要,我们讲三遍。 事实上,我们节目、我们课程也讲过很多次的东西。你必须有余裕,才有选择权。有选择权的人才有自由才有话语权。当你把自己的余裕搞掉,你就没有自由了。 如果你资金够充裕,让自己休息不上班也不会焦虑,你就可以做各种尝试。或是,如果你时间够,可以慢慢学东西,你就可以稳定成长。如果你可以慢慢累积客户不会生活过不下去,你就不会有压力。 但 Liya 现在的焦虑、不安、压力,就是因为你没有选择。立刻得成功,你又知道要快速成功很难,才会造成的产物! 所以我才会一开始说:你要尽一切力量不让自己陷入不得不背水一战的窘境。 因为你细细想想就知道,很多事情不是逼自己就会做到。 三个月时间,你就会找到足够客户吗? 三个月时间,你就会变成很强吗? 三个月时间,你就突然很会赚钱吗? 逼了就会有突破吗? 我知道很多故事中有那种主角被逼了、主角在团队都倒下了、主角受到极大的压力,在高压下能力突然就突破的故事。 但,那是漫画,不是人生。我讲句不得体的话,大部分人的人生不是被逼得不够,生活还不够逼人吗?真相其实是我们没有才能。没有才能,你逼死自己,对不起,其实还是逼不出东西的。 比方说鬼灭之刃炭治郎吧。他被逼着逼着就能斩裂大石,但那是因为他本来就有力量潜伏在心中。但你我只是平凡人,我再怎么逼你,你多半连木板都打不破,所以逼死自己这绝对是错误的策略。 我也还是语重心长的建议,我有一场讲座谈的就是「平凡人最需要的人生策略」。很多内容跟你的理解都是相反的,跟你学校老师教的都是相反的。但因为累,我大概一季开一次。届时两位若有空,请务必来听听看,叫做【S012人生难题的系统思考法】。 我也真心建议有需要的朋友来参与,让自己在接下来的生活当中,能以理性思考与全新策略,化解种种难题!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们的 Podcast 节目《大人的 Small Talk 》一起聆听,在多数 Podcast 平台(例如 Apple Podcast 或 Spotify)都可以找到!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11, 2024

远程工作者 Zoey 的转职故事:想成为远程工作者,该做什么准备?(心态、技能篇)

今天的题目灵感,是来自佐依・理想生活设计脸书社团的团员 Aliza 阿毛 & 吴品萱所提出的问题,他们问说: 「想问 Zoey ,在改变环境 / 从事远程工作之前,你做了多少准备?想知道 Zoey 在转换跑道(服装到平面、旅游到品牌规划)时,是否有过内心挣扎,并且花了多少时间做准备?」 我特别挑这两则问题来回答,是因为满多人会来问我要花多久的时间,以及到底该有什么样的准备,才可以变成远距工作者,所以,今天我就来把秘密大公开。 收听完整内容:Apple / Android 但是呢,为了要回答这些问题,我必须要分享我的职涯之路,以及中间所发生的事情,所以如果你不嫌弃的话,就当作我一边陪你闲聊、一边和你分享我的故事吧。 故事从网拍公司的美编发迹 我在高中的时候呢,是念室内设计系,当我高中一毕业,我就开始打工,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间网拍公司当网站的美编,因为大学是念夜间部,所以我白天都在那间公司上班,做了一年多。 那时候的我从只是一个高中生,开始到职场上接触市场需求,然后去观察很多网络商城是怎么样去设计他们的店铺,美化他们的电子商店,我就开始对网页设计很感兴趣,所以就开始自学程序语法。 然而,如果你是设计系的话,你会知道不管你是什么设计,Adobe 基本的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 那些工具你都要学的,所以我高中毕业呢,就有一些设计底子,然后进到网拍公司,每天也都是疯狂磨练,后来又进大学念设计,又再学到了更多技巧,所以这个设计领域,我被磨的比较专业。 设计师兼职营销小编 后来我经由朋友的推荐,到另外一间外商公司工作。那时候我大概大二,进到那间公司开始负责网页设计、纸本印刷、包装设计等工作,因为是小公司,事情很杂,我也开始接触一点营销,帮忙做网络宣传,经营粉丝专页和公司网站。 有趣的是,这间外商公司是在做法国精品进出口,我很常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在跟法国客户沟通的时候,会常常联络不到人,他们很常罢工或者去放假了~ 如果你晓得的话,有些欧洲国家会有四到六周的带薪年假,尤其是夏天,有时候他们一放就会放假一两星期,货都叫不到,当时我就突然间觉得,喔天阿,国外的公司可以这样喔也太爽了吧?(天真无比)但是呢,那时候就开始萌生了我想要到国外工作的念头。 茫然的大学生,开始多方尝试 然后又过了快要一年的时间,我离开了那间公司,当时我大学三年级,如同每个学生,我开始面临一种无比的茫然,做设计的工作也开始变得很腻,觉得实在不想要进办公室,也不想要一整天坐在计算机前。 那时的我开始迷恋上旅行,只要有假期就会自己或和朋友到国内外自助行,我也因此开始思考,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我一边工作,同时又一边旅行,让我养的起自己? 当然那时候的想法只是摆在脑中,我并没有好好的去计划这些事情,反而呢,我决定尝试一些完全不一样的工作,来看看我是不是想要转行,不当设计师? 所以呢,我加入了健身房,当了一阵子的教练,因为我很喜欢运动,也认为在健身房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不过那时候因为工时太长,加上依然「长时间待在室内」让我发现,尽管有站起来走来走去、不是坐在计算机前面,对我来说好像还是不够的。 「能够自行选择工作地点」似乎才是我的目标,而我也发现我虽然满喜欢有同事的感觉,但是当作起正事,我好像还是比较喜欢独立作业,所以我后来也选择离开,开始当起 Freelancer。 没有接案经验,到底要怎么开始当 Freelancer 呢? 首先,我把我以前在学校的设计作品,还有在公司做过的东西,放到 518 外包网上,付费当他们的会员,每天就开始投作品集,后来我就开始接到一些大大小小的案子。 比较幸运的是,我后来接到比较长期的固定案,开始到共同工作空间工作,然后在那里认识了满多同样也在那个空间工作的商家,那他们就开始请我帮忙,于是我的大三后半段和大四初,差不多就是在接案的日子中度过,所以我的接案人生虽然没有大赚,但也不会不稳定,因此口碑营销是不要断粮的一大重点。 另外一个难题:毕业后的人生规划? 那时候我大四的上学期快要结束了,我就开始在思考那我毕业之后是要进服装产业呢?还是要继续做平面设计?还是要尝试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当时呢,很刚好的,我的学校释出了到海外实习的机会,这又在此提醒我想要到国外工作的那个梦想,所以我想都没想的就去参加面试征选,最后终于过关斩将,得到了奖学金,我的大学四下就到了纽约实习。 当时我实习完毕,内心再次 99% 确定我想要找到一个不被地点限制的工作,所以我就开始用「远距工作、远程工作、在家工作」这样的职缺关键词去做搜寻,后来为什么会当上旅游编辑,其实我之前已经介绍过了,你可以观看我的远距入行故事,或者回头翻到广播第一集,我也介绍过。 转职之路开始:从设计师变成旅游编辑 我算是被推荐进这间旅游公司的,原因是我平常很爱写游记,同时又喜欢拍旅游影片、摄影的关系,所以很幸运的,当时的老板看上了我的作品,进入旅游公司之后,我就开始以半远程的工作模式到处出差或在家工作。 当时的工作内容,有很多要接触企划与营销的东西,那时候也让我了解到,想要当网红部落客,要懂的不仅仅是内容创作,而是品牌操作、客户分析、社群营销,这些东西你都要会。 从编辑变回设计师,又变到内容创作者 / 策划师 一年之后,我从旅游编辑这个职位离开后,其实我又回到了设计本业,只是这一次因为是外国公司,所以工作模式呈现完全的远程工作,我也因此展开了所谓的 Digital Nomad 的生活。(想知道我怎么找到这份工作的请点这) 之后的生活,我就这样一直做这个外商公司的工作,直到大概在一年前,因为工作需要的关系,我也开始接触社群营销和内容策略,并作数据分析、简报等等。于是,我也开始一边因为工作 + 自己兴趣,学习所谓的品牌规划,一路直到现在。 因此,让我们来回答阿毛所问的问题: 「在改变环境/从事远程工作之前,你做了多少准备?」 我之所以会分享我的故事,是因为我认为这好几年来的工作经验,都是远距工作的准备。 我在国中基测完选科系的时候,那时候也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做远程工作,只是依着自己的兴趣,选了艺术相关的设计学系,高中毕业后的职场加上接案磨练,也让我把设计的基底打得更扎实。 后来发现自己可以在家接设计案,也是个因缘际会的巧合,而找到第一份可以办远程的旅游编辑职缺,完全不是看到我的设计作品,而是我平时的兴趣累积:写文章、架网站、做影片。 所以平时经营个人的兴趣与作品,可说是重要到不行,因为那就是你遇到伯乐的平台,那就是你找到工作的机会。 那至于现在我的这份完全远距的工作,如果你要说做了多少年的准备,可能是从我高中毕业到大学毕业这段时间,都是所谓的练功的准备,那时候就是专心地想把设计练好,做好自己的网站、有一个可以置放自己最满意的作品的平台,让自己去 showcase 这些年的成果。 另外来回答品萱的问题: 「想知道 Zoey 在转换跑道(从服装到平面、从旅游到品牌规划)时,是否有过内心挣扎,并且花了多少时间做准备?」 如果你听完我的故事,会发现这些点到点之间,都是有好几条线牵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我的转换跑道,其实是循序渐进,不是突然间跳槽,接触我完全不会的东西。 许多人听到我的转职经验,都以为我直接得到一份没有经验 Offer,因此很想知道我是怎么找到这些机会的?其实不是,我都是在 A 工作的时候,刚好有机会接触一些超出 A 工作范围的事,然后一点一滴累积更多技能,因此得到了 B 工作的 Offer。 我认为在现在所谓的零工 / 斜杠世代,很多人一定都有经历过一人多任务,或甚至是被公司物尽其用的经验,而我当然也是。那个当下呢,绝对是会有点埋怨,但我认为我们的技术可能都还不够纯熟,多多接触是好的。 你可以从中去观察自己其实「不讨厌」做哪些事情,那那些事情是否未来可以 apply 到你的工作上,自己在业余时去做进修,成为你下一份工作的跳板? 所以如果你问说我内心有没有挣扎,其实我没什么挣扎,那从一份职业转作另一份职业,到底花了多少准备呢?我觉得两者之间应该都有重迭至少半年,才开始去作衔接。 也就是说,我可能先从旅游编辑开始,一开始写文章,后来要自己编辑企划、接下来开始设定群众的样貌、找到我自己(也就是个人品牌)的定位,不知不觉,我开始在做一些很像是 Branding 的事,那我下一份工作,也许就可以开始往 content strategist or 品牌企划前进。 Your takeaway:想成为远距工作者,你在「心态」上该有什么准备? 远距工作绝对不是比较轻松的工作,尤其是你的个性要很积极主动,同时要很自律,我有时候会觉得这先软性的特质其实胜过你实际上的专业,例如你懂不懂得被动沟通,听不听得懂对方讲话背后的意思,以及知不知道危机处理?还是一碰到问题,如果没人带你,你就会乱了阵脚? 因此,心态上面,我一定要先把丑话说在前面,远程工作不轻松,你要是一个非常懂得独处以及照顾自己的人,你会不会因为一整天都在家,就乱吃乱喝、作息乱掉,身体经常出状况呢?你会不会因为都没有人和你聊天,就会一直手痒想要在 Line & FB 上面找人聊天,而影响工作效率呢? 因为你的大部分工作时间,都不会有同事在身边,如果你想要扩展交友圈,或者认识更多同业,你必须要自己非常主动去和大家交流,因此如果你是单身的话呢,你可能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孤寂(哈哈)。 不过如果你是计划要去旅行,这样的工作型态也许能够符合你的期望,只是旅行时的交友也要自己主动展开对话,旅行时会面临到的网络不稳、过度劳累、环境适应,自己也要先有心理准备。 想成为远距工作者,你在「技能」上该有什么准备? 老实说,我认为现在远距工作越来越普及,虽然是大宗,但远距的职缺不再只是设计或工程师独占天下了,像是我之前就有介绍过珠宝设计师、塔罗师、专栏作家,他们都是拥有远距工作特质的工作者。 因此,「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技能固然重要,但你也不要小看自己的软实力,例如说沟通能力、分析能力、预测能力(还有看脸色的能力)等等,这些技能都有机会让你找到远程工作。 而除了你的基本专业能力之外,一个远距公司其实更在乎你的人格特质。你是个会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想办法解决的人吗?你是个要别人说一步才会做一步的人吗?你是个负责人的人吗?你是个诚实的人吗?你懂得举一反三吗? 一个远距公司要雇用你,你必须得到它很大的信任,所以你的表达能力、个人魅力、说服力、沟通力,这些都是我认为你可以去做加强的部分唷! (Photo from Zoey) 说了这么多自己的故事,希望你不要介意。 我真心希望这些内容有带给你一些启发和帮助,你听完应该知道,我不是一系之间就变成 Digital Nomad 的,这些年的努力,来来回回以及茫然,其实现在回头来看,都不是白费,我相信你有一天也能有这样的体会,所以,请你好好享受自己现在的旅程吧。 -- 本文转贴自:理想生活设计(原文标题:我的转职故事:想成为远距工作者,该做什么准备?(心态、技能篇))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9, 2024

在台湾也能向海外求职?3 步骤 6 项反思问题,不藏私秘籍分享!

在台湾工作一段时间后,你是否想过到海外展开新的冒险旅程,向国际更多元的市场前进?有的人可能会选择出国留学,但海外求职也可以是个选项! 在毕业后一年后的一个夜晚,突然觉得从未出国长时间生活十分可惜,或许国际的市场有更多机会等着我去突破自我,然而一些现实的因素使我无法留学,所以便开始了在台湾的海外求职旅程。 以下我也将准备计划分为 3 大步骤、6 项反思问题,帮助也想向海外求职的朋友们开始规划! 相关文章:不是相关科系,也能成为数据分析师吗?入行计划 4 步骤 3大步骤,6 项反思问题 步骤一:拟定计划 (Set Your Plan) 在开始任何人生旅程时,一开始必须要有完整的目标和规划,如此才能帮助自己逐步实现梦想。这个阶段可以反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为什么想到海外求职?(Why do I have this plan?) 我想去哪个城市?(Where do I want to relocate?) 我计划什么时候实现这个计划?(When do I plan to go?) 以下是我当时的想法,欢迎以此为参考并激发自己的想法! 1. 我为什么想到海外求职? 因为当时感受到台湾发展虽然十分稳定,可是似乎可以从身边的前辈看见自己未来的模样...于是我开始反问自己:「难到我不趁着年轻,到外面的世界闯闯看吗?或许能挑战出自己从未想过的一片天呢?」 再者,我也期待自己能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并且能透过身在国际市场中,刺激自己的工作能力与意志力,能在因着科技而无国界的世代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职涯与经验。 2. 我想去哪个城市? 因为不希望语言成为我发展的绊脚石,所以我选择以中文或英文为主的城市。此外,基于工作机会与市场大小的现实考虑,我目标是世界金融中心的城市。 如此一来,能接触更广大的市场,也能有更多新兴的职业机会。因此,当时上海、新加坡、纽约、硅谷,都是考虑的城市名单。 相关文章:提升英文能力很重要吗? 4 个数据分析师要擅长英文的理由 3. 我计划什么时候实现这个计划? 对我而言,是尽快能出发!因为留在台湾也只是持续待在一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这没有绝对的缺点,但违背我想出台闯荡的梦想了。既然没有其他顾虑,那当然是立即开始执行计划啰! 在此也想分享为什么需要思考海外求职的「时间点」,因为求职无法立即实现,至少要规划三到六个月,包含撰写履历、投递职缺、面试、谈offer...等,所以最好能先评估自己的状况、履历的完整度、过去的工作经验等,再推估自己所需的筹备时间。 步骤二:准备履历 (Prepare Your Resume) 拟定好海外求职计划后,接着便是准备履历。与其直接开始埋头苦干写履历,不如在下笔前,先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我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What is my advantage / disadvantage?) 我要如何符合市场需求?(How do I meet market needs?) 透过反思这些问题,能让履历更切中要点、符合公司需求、使用最精准的语句,让公司在短时间内看见你与众不同的价值。 1. 我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 剖析自我能力不仅在履历具体强调优势,也能尽快在劣势上努力进步,例如修在线课程、多接相关项目等,以补足自己的劣势。 优势:因为过去的求学与工作经验,我有统计学概念与一些数据分析工具的知识。另外,商用英文能力让我在欧美商有更多机会。 除了硬实力外,意志力与抗压性是我的优势,这项软实力对海外求职的重要性在于,开始工作后,不仅面临跟在台换新工作一样的适应期,也要熟悉新的生活环境,小至在哪里买菜,大至跨国租房搬家,都会面对无法预期的挑战。 相关文章:Is it important to improve English ability? 4 reasons why data analysts should have great English ability 劣势:在台湾土生土长的我,没有硕士或外国学历,在海龟人才剧增的时代中,仅有台湾大学的学历便相对成为弱势了。此外,当时我才刚大学毕业一年多,所以工作经验或社会人脉十分有限。 为了补足这些劣势,我更注重步骤三中的内容,帮助我了解市场需要哪些硬实力,我可以尽快修在线课程补足知识。至于增广人脉,便是多参与专业活动,认识目前相关产些的前辈。更详细的做法可以参考步骤三! 2. 我要如何符合市场需求?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优劣势,透过自我能力分析与对人力市场的研究后,便能调整履历内容,强调自己的优势及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提供公司更多的价值,以吸引招聘人员的注意。了解市场的方式可以透过多阅读 JD,归纳出市场需要的技能有哪些。 相关文章:拥有这 6 大技能,你也能成为有竞争力的数据分析师! 步骤三:找寻机会 (Seek for Opportunities) 规划好目标并了解自己的优劣势后,便可以开始搜寻工作机会。这个阶段只需要问自己一个核心问题: 我可以向谁、在哪里找到更多的工作机会?(Who I should reach out to?) 1. 求职网站:LinkedIn 最推荐的求职平台是 LinkedIn ,因为不仅能搜寻各地的工作机会外,个人 Profile page 可以成为方便的 Networking 工具。 除了放上自己的履历、擅长的技能,也能与同事交换推荐信,以及与工作上认识的人保持联络。LinkedIn 也是许多公司分享最新消息的平台,所以可以随时了解商务趋势与时事。 2. 参与 Workshops、Meetups、Conference 这些活动有个共同特性:聚集相同兴趣的专业人才。因此,多参与这些活动,除了有机会与其他相同领域的专家交换想法,也有机会拓展专业人脉。 在参与活动时,可以在聊天后交换名片或 LinkedIn 以保持联系,慢慢累积专业领域的人脉。 3. Networking 透过上一点提到的活动,或是与学校同学、公司同事保持良好关系,长期下来累积人脉,不仅能让自己有机会向专业人士学习,在求职时,能透过这些人脉了解产业或公司第一手消息。 不过要注意的是,人的想法有时很主观,在与人讨论后,还是要自己反思或多方研究,归纳出较客观的信息。 这段影片描述如何利用 LinkedIn 建立 Networking,更有效率的找到合适的公司与职位! 以上三大阶段、六大问题: 拟定计划:我为什么想到海外求职?我想去哪个城市?我计划什么时候实现这个计划? 准备履历:我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要如何符合市场需求? 找寻机会:我可以向谁、在哪里找到更多的工作机会? 希望能帮助你在海内外求职前,有更完善的计划! -- 本文转贴自:Tiffany(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