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16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UI/UX 设计师接案二三事(上)接案前的心理准备,如何挑案、慎选业主?

嗨,大家好!我是 Simon ,目前是一名在东京工作的设计师。 拖了很久才开始写这篇文章,从 2016 年 5 月开始,我开始从事 UI/UX 设计相关工作,在这一年多的日子里,也幸运的陆陆续续接了不少案子,有网页设计、有 App UI 设计,甚至是动态影像相关的工作。 而这之中也因为工作转换的空档,当了全职的自由工作者约莫半年的时间,虽然没有同事的日子有些无趣,但我也的确从这些接案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不少事情,包含对自己的任务管理、时间管理、沟通技巧等等。 接案这件事对有些朋友来说可能有点「难以言喻」,包含如何找到案源、如何合理的报价、实际上工作的状况等等,网络上似乎也比较少讨论这块。而也许也会有不少人会羡慕自由工作者看似美好的生活,每天可以睡到饱、自由选择工作的场所,但其实背后也是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心酸(泪)。 在犯了不少错误、踩了不少坑之后,终于能和大家聊聊,分享过去一年多来我的接案经验以及自由工作者的心得与生活。 这篇文章将会和大家分享 接案前该知道的事 2. 接案的成本 3. 报价该怎么报 4. 关于合约,你该注意的事 5. 如何顺利结案 同场加映1:案源从哪来 同场加映2:自由工作者的自我管理之道 由于这次文章篇幅可能会有点长,我将分为上、下两篇和大家分享,那我们开始吧! 接案前的心理准备 其实大多数人接案不外乎为了两件事,「赚取收入」或「获取经验」,当然如果可以兼顾就太好了,但是,往往在接案的初期,事情总不如自己想的那样顺利,如果你第一次接案的经验不是很好,你可能开始会怨天尤人,觉得天下没有好客户、客户都很难搞,但事实很可能是:自身心理建设以及接案经验不足,导致合作关系不如预期。 我也是很后来才理解到这件事,之后也慢慢开始建立起正确的接案心态,除非你是合伙工作室,否则通常个人接案就是会需要一个人当多个人用,因此要如何判断自己「适不适合接案」呢? 你应该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对于自己的专业能力有足够了解吗? 你有能力独自作业并完整交付业主所需的成果吗? 你有信心做好时间管理并如期交付成果吗? 你有足够的信心说服客户采用你的设计吗? 你有办法在时间的压力之下依旧产出好质量的作品吗? 你有能力和业主与业主公司的团队成员共事并有效的沟通吗? 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由于自己接案不像在公司一样完成主管交付的工作,每个月领薪水就好,很多时候你必须自己去沟通、了解需求、执行设计、计算成本等等,接案是个弹性很大、但同时自我约束力要求很高的一种工作方式,因此,接案前多问自己这些问题,可以帮助自己厘清自己是否适合接案。 当然,有机会接案还是鼓励大家勇于尝试,绝对会让自己突飞猛进! 这个案子到底要不要接?值不值得接? 相信如果你是刚开始接案,都会想好好把握每一个案子的机会。但接案前请务必谨慎行事,一旦接了案子,就代表有责任把这个案子做好(至少在符合双方承诺条件下)。 因为我自己也曾经有过接了案,但发现和业主沟通不良、无法继续合作的状况,或是自己时间安排不佳或沟通比预期还长,严重耽误进度,搞得最后两败俱伤。 几次的经验下来我开始发现:案子接得多,不如接得好。 因此慎选业主很重要。 好的业主不仅在合作上事半功倍,也有很有机会为你带来其他水平相近的业主,大致上来说,常见的业主可能会有几种类型: 认识的但不是很熟的业主 2. 完全不认识的业主 3. 熟识的朋友 首先,我们要来了解业主与设计师的心态,到底彼此在想什么。 不同于有明码标价的物品,掏了钱就可以直接消费,接案更多时候像是种一来一往彼此探寻底线的过程,双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不论是业主或是设计师,都想从接案的过程得到好处,这两者是供需的关系,都是为了满足彼此的需求而合作。业主想用最符合成本的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而设计师的心态则是希望用时间与专业技能换取合理(甚至高于一般上班薪资)的报酬。 接案其实跟找工作一样,案主会把案子交给你,相信也是对你有足够的信任,相信天底下也不会有任何一个生意人会找一个不够专业的人做出不好的东西砸自己的脚。 只是目前台湾的接案环境还是有个现象,出来接案的人越来越多,有经验老道的、也有半路出家的,质量参差不齐加上削价竞争,加上有些业主本身也没有足够判断力(或 sense )之下,常常找最便宜的的人来做,结果最后成果不符预期,或是花大钱做出来东西完全不 OK 而造成相关纠纷。 回到正题,让我们来聊聊这些常见的业主: 1. 认识的但不是很熟的业主 这种业主通常是由其他认识的朋友介绍、或是之前有合作过的对象,因此对你的基本信息或是能力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在沟通上可以以七分理三分情的状态去沟通,但该做的合约与确认需求还是不能少。由于是算是认识,所以通常可以更有弹性的去协调合作模式,但也要注意「信任」与「承诺」还是整个合作关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要因为认识就因此草率行事。 2. 完全不认识的业主 这类业主通常是由一些接案平台或是个人管道找到你,对你的作品可能有了解,但彼此间的做事方式与工作流程几乎都需要重新磨合。 所以我会建议在近一步了解需求前,甚至可以先约喝个咖啡聊个 1–2 次,观察这个业主的说话方式、对自家产品服务的想法、以及对设计师的态度是否尊重。 最重要的是,他知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成果是什么,以及他知不知道设计师能帮他完成什么。 我会说「感觉」是很重要的,如果连一般闲聊对话都无法留下好印象,工作上可能就更难合作了。 3. 熟识的朋友 既然是熟识的朋友,沟通起来应该顺畅无障碍对吧? 我必须说这种接案通常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大家应该都听过「谈钱伤感情」对吧?除非你们真的熟到一开始就能把预算谈好、要达成的目标彼此都有共识,加上很熟的朋友往往都不会签合约,所以当有些纠纷发生时往往都没有一个协商的依据,我也听过好多原本朋友但因为合作之后关系破裂的案例,所以还是谨慎为上。 要小心,免费的最贵。 相信不少设计师们都曾经听过以下这些对话: 「你就随便帮我做一下就好了~应该花不了你多少时间吧?」 「这东西感觉不难啊?应该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做一做就好了吧?」 「为什么这个东西这么简单还要收我钱?」 「可以再帮我多做几个风格试试看吗?」 要不是我眼睛太小,不然我白眼可以翻 360 度(误)。 我相信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即便是被认为「最简单」的东西,它还是有其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时间并不是免费的,如果朋友不打算付你钱,那只好付出友情了,但友情付多了也是会负债的。举一个常见的例子,你会叫医生朋友帮你免费看病吗?会叫律师朋友免费帮你打官司吗?我想应该不会吧。 其实很多时候是「设计」这个专业被小看了,他们也许不知道要成为一名设计师需要经过多少时间的累积与磨练,如果下次遇到想找你做免费的朋友,好好帮他机会教育一下吧! 业主说这个案子很急,我应不应该接下? 我的建议:请仔细思考、判断后再接,但真的急件的话最好加收费用。 以我自己接案的经验来说,通常 10 个业主会有超过 5 个说这个案子有点急,而到底是真急还是假急,还真的需要自己旁敲侧击一下。一般来说,理想的业主应该在规划项目时就会把时程都安排好,甚至预留一些沟通、执行交付上的缓冲时间。 案件会到很急甚至导致需要把项目的时间压力推到外包设计师上,除非项目真的出了什么什么重大意外,不然很可能是业主团队本身的时间管理不佳或是内部有一些协作上的问题导致这样的状况。 所以建议还是把对方项目的状况问清楚,然后认真考虑是否承接,千万不要勉强自己,如果真的接了的话,也建议告知业主由于急件会压缩更多的时间,若要维持一定的质量价格会反应到自己的时间成本上。 客户花了钱,我是不是都得听他的做? 当然不是。 常常听到有业主会对设计师的设计指手画脚,认为自己花了钱就可以指导设计师「如何做设计」,但我认为身为设计师的价值是「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客户的需求」,了解需求与沟通是不可避免的一环。 设计绝对是种专业,而专业本身又是建立在彼此的信任之上,要让客户相信你做的设计能解决他的问题。很多时候客户其实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会下意识地说出一些很「抽象」的需求,然后期待设计师可以多试几个版本、风格,看看有没有哪一个可以刚好命中他的喜好,这其实像买乐透一样,非常的凭借运气。 要避免这样的问题,我的方法是不断地客户问为什么,引导客户说出真实的需求。或是使用市面上成熟的产品做为讨论的基础、请业主找出心中理想的设计,千万不要被抽象的需求给蒙蔽,然后就开始花时间「尝试」,最后花了远超于项目成本的时间。 例如像是遇到:这个页面可以再活泼一点的感觉吗?这个字好像有点太小了、我觉得使用者不想点这个按钮等等⋯你可以这样反问: 「请问您心中活泼的感觉是怎么样,有实际的案例参考吗?」 「请问这个文字在整个页面中,重要程度大概在哪边呢?」 「请问是哪个部分让你觉得使用者不想点这个按钮呢?是颜色、造型、还是其他原因呢?或是能请您提供一些过往用户使用网站点击按钮的数据呢?」 多问为什么,找到业主需求背后真正的原因,可以帮助你更有效地去沟通并解决问题。 但如果遇到不愿沟通的业主,且有种「花钱就是老大」的心态,我的建议就是不要再继续接下去了,因为这绝对会是段痛苦且漫长的过程,互相尊重与信任绝对是维持长久合作关系的最佳解答。 呼~不小心打了好多,那上集就先讲到这边,下集将会跟大家分享关于接案的各种细节,像是成本、如何报价以及如何撰写合约等等,那我们下次见啰! 下一集: UI/UX 设计师接案二三事(下)计算成本、报价、签约这样做! -- 本文转贴自:Simon Lin(原文标题:UI/UX设计师的接案二三事(上))

December 6, 2023

电子阅读器开箱|2024 年最新 Kobo Libra Colour 体验分享,彩色阅读器有比黑白好吗?

来聊聊这台 Kobo Libra Colour。 这台是今年刚出的新机,七吋,有实体键,也支持触控笔。最大的特色是用上了彩色的 E-Ink 的屏幕。你如果有在 follow 新闻,你应该也会跟我一样好奇,彩色的效果如何。所以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的开箱体验。 E-ink 的彩色屏幕,主要还是受限于技术,色彩的饱和度无法跟 LED 屏幕相比的,整个呈现的会有点淡淡的,有点像那种粉彩笔的绘画。虽然饱和度无法鲜艳呈现,但其实有一种淡雅的感觉,也是一种特别的味道。 使用上我是觉得跟之前黑白机差异不大。我手上目前还有好几台黑白机。我有 Kobo Elipsa(10 吋),Kobo Sage(8 吋)、Aura One(7.8 吋)。 开机、登入、同步、网络、充电、设定等等,我是觉得都跟黑白机没甚么差异。所以这部分我就不多说。 同步后立刻感受的优点,就是所有封面都有彩色显示了。或是原本书籍有彩色的部分,现在也能正确呈现,而不再只是灰阶。当然,你如果有彩色的漫画,那透过这样淡雅的颜色表现,看起来是舒服的。只是如果你有一些书本,是需要颜色正确的,比方说甚么设计书,那 iPad 可能还是最佳选择。 翻页的速度、操作的响应反应、手写触感,这都跟黑白机差不多。我之前有写一篇谈 Elipsa 的开箱。 其他如 Pocket 、Dropbox、Google Drive 同步,这也跟之前差不多。那同步的目的就是可以透过 Wifi 把你储存的网页下载到平板后续阅读(Pocket),或是一些 PDF 可以下载了来看。PDF 就也可以透过触控笔做笔记之后回存到 Dropbox or Google dirve。 要说缺点吗? 我猜可能关键还是我老了,七吋对我而言看文字书完全没问题,但若要看漫画是有点小。我之前也是因为这原因才会多买了十吋的 Elipsa。可惜现在没有更大尺寸的彩色机,不然我应该会放一台在家里专门看漫画用。 不过大小这东西我觉得就看个人就是。七吋的好处是非常轻、非常好携带,而且我个人也很爱他的实体按键。 另一个不确定算不算缺点的事情。我猜因为屏幕是有彩色的缘故,在不显示文字的部分,总觉得空白处会有点甚么......该怎么说呢?就有点类似照片在高 ISO 下的燥点。你若拿着跟黑白机比对会注意到,但如果你第一次就接触彩色屏幕,可能就不会特别留意到。但这并不影响阅读,也不会妨碍使用,只是我有注意到这个差异而已。 总之,我自己是觉得这台是挺赞的。虽然只是多了颜色,但其实会觉得回不去。因为就算纯文本的书、或就算那本书彩色的比重很低,但光是待机画面多了色彩,这也是很赏心悦目的事情。 而且浏览我的书柜时,看到封面有各种花花绿绿的颜色,其实也是会心情大好的。😃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19, 2024

数字游牧时,如何克服不同语言间的沟通障碍?3 个你可能没想过的学习方法与资源推荐

多数人对于数字游牧生活的想象常有几个要素,包含不同于台湾的异国景致、身边来来往往的外国面孔、搭配大家常说「很 Chill」的工作空间与氛围。但在这些梦幻要素背后,其实有个非常现实的挑战,那就是语言。 最常用来沟通的英语,你说得流利吗?去到中文不通、英语也不通的国家,你能以基本程度的当地语言确保生活无碍吗?甚至,哪天你发现共事的伙伴或客户只会讲他们国家的语言,你该怎么办呢? 有的人可能会想:「靠 Google 翻译不行吗?」Google 翻译或越来越多的 AI 翻译工具当然可以带来帮助,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以这些辅助工具解决所有沟通情境,甚至在一些工作场合中,这看起来还是稍微「有失专业」。 正因跨语言沟通能力在数字游牧过程及全球化时代下都非常重要,一位数字游牧者 Jay 在他的部落格上,就以沟通为导向,提及几个学习方式与资源。包含: 1. 善用语言学习网站 / App 在分享中,Jay 推荐使用 Lingoda 这个语言学习网站 ,并提到它特别之处在于强调实战应用,且除了一般语言教学,课程中也会融入文化层面的内容,帮助你更透彻认识个别语言。目前,Lingoda 提供德语、英语、法语及西班牙语课程。 除了以上语言,若有需要,你也可以选择报名商务英语课程,学习包含谈判、演讲或书信写作等更进阶的应用面向。 当然,若你本来就有习惯使用的语言学习网站或 App,也未必需要因此改用 Lingoda。毕竟语言学习的核心是持之以恒,在习惯且喜欢的平台持续学习与应用,语言能力也才能逐步提升。 (Photo from Freepik) 2. 边旅游,边学习 在语言学习网站中,我们可以透过拟真的情境来学习,但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听、多用,让语言能力进步。不过要让我们愿意多听、多用,「有趣」当然是关键要素之一,很多人常利用追剧来提升语言能力,在 Jay 看来,旅游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如果你具备基本的英文听力程度,他建议可以参与如 WegoTrip、Tigets 等旅游网站的行程。这些网站的旅游产品相对注重当地文化内涵,大多也会提供英语语音导览服务,你可以在旅游的同时了解当地文化,并且透过语音导览吸收更多英语表达方式。 不透过刻意和痛苦的学习,也提升语言能力! (Photo from iStock) 3. 参与在线社群 在网络时代,在线社群也是我们接触使用不同语言者的好用管道。除了寻觅兴趣性质或者与你的专业技能相关的社群,Jay 也特别提及 Teemyco 这个提供 B2B 在线办公室服务的网站。如果你任职的公司有跨国部门,且有使用这类型的服务,你也可以把握机会,多和使用不同语言的同事互动。 在具备基本对话能力后,向该语言使用者学习更地道的用词、表达方式甚至俗谚,不正能帮助你把一个语言讲得更溜、更 Pro 吗? 若你正在数字游牧中且为以不同语言沟通所苦,不妨参考以上方法来试试看;若你是正在规划开启数字游牧生活,也可以提早开始准备,帮助接下来的游牧生活更顺利!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读者若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欢迎直接透过电子邮件 info@ftpm.com.tw 与我们联络。

February 23, 2024

想进外商,英文拚的并非单字量!外商人资最注重的 3 类软实力与练习法

大家都知道想进外商英文要好,但「好」的定义又是什么呢? 在我职涯相关的演讲中,有不少年轻听众表示自己想转职到外商。但又害怕自己单字量不够、文章写得不够好、以前考试都考不高。如果这样想,你在第一步就已经搞错方向了。比起英文考试拿高分、很会背单字,其实外商人资注重的是你英文的「表达力」、「语言灵活度」和「领域知识」。 如果说「背单字」、「拚考试」是硬实力,外商看重的就是你英文的「软实力」。然而这也是台湾传统英文教育不太重视的一块。因此今天想来为大家分析,这三种英文的「软实力」和练习方式。 表达力 外商面试官在评估你的英文表达力时,大概会聚焦在以下三件事: 说话流畅度 论点逻辑 肢体语言 针对第一点的评估,你可以先试试看对镜头做 3 分钟的英文自我介绍,然后回看自己卡词的次数。如果超过六次,建议你先写稿练习。从带稿的方式把内容植入脑中,再慢慢过渡到无稿。除了自我介绍,其他面试考古题也适用这样的练习方式。 大部分学员无法流畅表达的原因在于对内容不够熟悉,因此先带稿大量练习,会是进步的好方法。 针对第二点的评估,在于你提出的每一个意见或论点,后面都必须要有理由支持。此外,在陈述理由时必须有逻辑顺序,例如时间由先到后、重要性由高到低,而非杂乱地 free-style。 针对第三点的评估,面试官很喜欢观察你是否过度紧张,因为这多少也反映出抗压性的不足。建议透过镜头录像练习,提醒自己减少握拳、眼神飘忽、咬嘴唇等等的肢体语言,就能有效提升面试官对你的信任。 语言灵活度 「请帮我写两封 e-mail,主旨内容一样,一封给关系普普且不熟的客户、一封给熟识且关系良好的老客户。」 这是知名外商的笔试考古题,也是让台湾学员很头痛的题型。因为我们学的英文,从来没告诉我们「不熟」和「熟识」在书写上该如何区辨。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必须先有「语域」(register) 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英文有正式的表达法,也有轻松的表达法,相当于中文的「很美」、「很辣」、「沈鱼落雁」、「倾国倾城」听起来正式程度就不同。 对于关系普普且陌生的客户,我们书写时语域自然要提高,例如第一句可以写成:I am writing to extend my gratitude for your recent assistance. 对于已经很熟的客户,我们就可以轻松一点,写成:I would like to thank you for your recent help. 如果你想进外商,平时阅读文章、观看新闻时,就可以一边思考:「这是比较正式礼貌的说法,还是轻松的说法呢?」如果不清楚,也可以去问 ChatGPT:Is ______ a formal usage? 领域知识 外商面试问题通常分成两种:technical questions(技术面试题)、behavioral questions(行为面试题)。前者会依据你的领域而定,通常深入且附带许多的追问 (follow-up questions)。 所以在面试之前,你必须确保自己能用英文清楚表达自己领域里的概念,这并不只是讲得出专有名词,而是要能用英文去解释现象和机制。 例如你应征的是 portfolio manager(投资组合经理),对方可能就会问你 Can you describe your approach to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 post 2010?(请描述你在 2010 年后的多元投资组合策略。) 如果你应征的是营运长 (COO),对方可能就会问:What methodologies or frameworks have you used to streamline processes and improve quality in your previous roles?(你在先前的职位中,使用了哪些方法或框架来优化流程并提升质量?) 这些问题,都需要先拟稿、钻研,考验的是你把英文和专业知识结合的能力。 想成功过关斩将,降落在外商理想的职位,需要的绝对不是记忆大量单字、模板的那种「英文硬实力」,而是沟通、应用和有效练习。这也是我在每一堂课程中,一直强调「实用」、「操作」、「应变」,而非依赖大量模板的原因。 -- 本文转贴自:Sonny老师的英文国际力 (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兴趣变工作就不再有趣?我在正职之外,斜杠「篮球专栏写手」的那件事

在大人学的课程中,我们曾鼓励大家在工作之余,也可以试着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洞见,在形塑个人品牌的同时,也可以累积他人对我们的信任资产,让人有问题的时候,可以瞬间想到我们。 只是分享想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之前收到很多学员来信,他们表示自己也想要累积创作,可是当自己有时间坐下来好好构思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知道可以分享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分享,脑筋彷佛一片空白,让人感到困惑和无助。 身为一名在正职之余投入时间创作篮球文章的作者,这样的困惑与无助我也同样经历过。 2014 年,我注册了「运动视界」的账号,成为一名篮球写手。在刚开始凭借着热情或许可以撑一阵子,但时间一长,也很常陷入不知道可以分享什么,甚至凭什么可以出来分享的思维中。 但我很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并且坚持了 10 年,在站上累积了超过 200 篇的文章,也创立了自己的脸书粉丝团。 因此,我想透过这篇文章分享我过去的创作经验和所面临的挑战。我希望我的经验能对那些有兴趣将写作视为斜杠生涯目标的人提供帮助,并为大家指出一个更清晰的创作方向。我相信,透过分享,我们都能从中获得成长与启发。 斜杠方向|分享什么?取决于「兴趣与专长」 最早开始写作的契机,只是因为自己对于篮球很有兴趣,常常和朋友分享自己对于篮球的见解,以及一些让我很感动的篮球故事。当时朋友建议我,何不找个地方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这样以后可以回顾,就这样开启了我的写作之路。 因此,对我来说,我可以分享的内容其实一开始就已经确定了,那就是从兴趣出发,分享我在篮球领域中的发现。 在开始分享后,我在平台上认识了许多其他的写手。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大多数都是在体育相关产业工作,例如运动复健科医师、训练员等等。他们分享的内容不仅反映了他们的兴趣,也展现了他们的专业知识。 例如,他们会分享运动后如何进行伸展,或者提供增肌减脂的训练菜单等。 这让我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开始分享的内容可以是你感兴趣的领域,也可以是你擅长的领域。但最重要的是,你愿意持续在这个领域中获取新的信息,并且持续分享你的见解和学习。 斜杠做法|如何分享?取决于「记忆点」 不过,在开始分享将近两年之后,我遇到了一个瓶颈,那就是找不到主轴。 尽管写作的内容都围绕在篮球这个领域,但内容却包山包海,没有一个明确的记忆点。 导致别人点进了我的个人页面,只会有「喔!这个人是写篮球文章的」感觉,但对于擅长写哪一类篮球文章,是篮球故事呢?还是球员分析呢?抑或是赛事回顾呢?相信很多读者是答不出来的。 如果文章只是出于兴趣的抒发,那缺乏记忆点并不是甚么大问题。 只是当时的我任职的媒体公司正好在筹备一个关于运动的频道,当时正在招募专栏作家,希望能够内部转职到该部门的我开始思考,虽然自己有一些作品,可是如果想要让读者留下印象,那似乎得要让自己的作品更聚焦。 因此,我开始细想几个问题:我想怎么被大家记住?之后到大家提到我,会觉得我是哪一个类型的篮球作家? 在大量的自我评估后,我发现自己在写篮球员的故事上似乎最得心应手,因此就将这个题材作为我的写作主轴。 在确立主轴之后,我开始稳定更新,并且有意识地调整自己分享的内容,在每个月四篇文章中,至少都会有一到两篇球员故事。虽然这样做并没有帮助我获得内转的机会,可是却让我得到写作平台端的青睐,询问我有没有兴趣定期帮平台撰写球员故事的文章。 这次的际遇也给了我一个启发,或许多方的涉猎确实可以让你的内容看起来很多元,但是如果想要经营个人的品牌,或许在还没有名气的时候,聚焦在某一个领域的某一个主题会是比较好的,因为这更容易让别人对你有明确印象,像是:我知道你在写篮球的文章,并且好像很常写球员故事。 当这个印象深植人心,或是培养出一群愿意看你文章的铁粉时,这时候再从文章比例上慢慢调整,测试新的想尝试的题材。 斜杠经营|如何持续分享?三个建议的心态 这些年稳定产出文章的过程中,常碰到许多人问我:「在正职之外还要花时间写文章,难道过程中你都不会想要放弃吗?」 我的回答往往都是笑笑的说:「怎么会呢?我每天都想放弃啊!」 不得不说,用业余的时间持续产出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因为工作就已经够累了,有时候真的会没有精力分享,大脑也不会一直有灵感可以分享,这时候还要稳定输出就会变成一件很痛苦的事。 但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我自己觉得有三个对我来说很重要心态,或许可以提供给想要尝试的朋友参考。 1. 设定适合自己诱因与目标 《汤姆历险记》中曾说过:「当兴趣变成工作,那它将不再有趣。」 这点我真的深有体悟,因为最早开始分享的时候,我总是写得意兴阑珊,因为当时有一种没有目标,想写就写的感觉。而之所以后来会想要稳定产出,是因为研究所的学长创立了一个专门写运动文章的平台,会依照文章的流量给予稿费,当时觉得如果能在正职之外获得一点点经济报酬好像也不错,于是就开始在该平台创作。 之后几年就像前面提到的,原本任职的公司有内转机会,让我调整了发文的模式,而之后被平台端注意到,成为该平台的专写球员故事的写手,它们也提供了更高的稿费报酬,增加了我持续创作的诱因,然后就持续分享到了现在。 回顾这段时间的分享历程,有两个要素对我来说非常重要,那就是「诱因」与「目标」。因为平台有稿费的诱因,让我有动力维持创作;而因为有想要成为专栏作家的目标,让我能够大量累积自己的作品。 现在想来,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寻找诱因与目标的自己,无疑是非常幸运的。但是,这也让我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如果在没有明确「自己为什么分享?」以及「自己分享想要得到什么?」这两个问题之前,想要依赖毅力维持分享的难度其实是很大的。 所以,我都会跟朋友说,在开始分享之前,可能要先思考这两个问题,确立目的与设计诱因,才能将自己摆在适合的战场上。 2. 建立形象需要时间,试着用「加法心态」 以我自己的经验,建立形象绝对不是一两个月,或是一两篇文章可以达成的,它更像是一个长期的建设,就连我自己都不敢说自己已经完全在篮球读者心中建立形象。 因此我自己在写作的时候,我会用一种「加法」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创作。举例来说,每年我可能会设定要写多少篇文章,每当完成一篇,我就会告诉自己「我又完成一篇属于我的作品了」;而不是去提醒自己,「我还有 OO 篇得完成」。也就是,去看自己所累积的成果,而不是专注于自己的不足。 这样的思维帮助我很多,它让我能够真正享受创作和分享带来的乐趣。而我也相信,只有这样,创作和分享之路才能走得更长久。 3. 勇敢承认自己「不够专业」 在写的过程中,我很常碰到一种自我怀疑,自己写的东西够专业吗?会不会在真正懂行的人眼里看来其实根本就是小儿科? 直到我后来遇到一个前辈,他告诉我有这样的心态很好,这代表你正在变得专业,因为你会害怕自己知道的太少,而不断地去加强自己,很多专业的人都会因为自己太过专业,而陷入知识的诅咒,导致他们分享出来的东西就只能在专家的圈子流传开。 就像很多硕博士论文,对一般人来说进入的门坎就很高,所以即使这篇论文学术价值很高,却很难让它的价值被普罗大众知道。 所以,承认自己不够专业不仅是提醒自己要变得更专业之外,还有一种警示作用,就是告诉自己写文章的目的是要让「没有你这么专业的人,对这个领域产生兴趣,进而想变得更专业」。 简单来说,坦承自己的不够好,不仅是要让自己更好,还有让自己避免陷入「文人相轻」的窠臼。 以上分享,希望能对大家的创作有所帮助。 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运动世界专栏与「阿准的随看随想」脸书粉专。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16, 2024

【读者投书】从工厂业务变成远程工作者,6 个建议帮助你更快远程!

通常从我的本科毕业,大家都会进入广告营销公司或是电视台后台任务。毕业前一位教授告诉我国贸适合我,可以到国外出差,对于刚出社会又爱旅行的我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于是我就这样入了这个产业。 从工厂业务到远程工作的人生变化 在国际贸易产业打滚的日子里,我平均一天工作 11 小时。五年之后,看着做了 30 年的前辈还是过着这种生活,我意识到我这不是我想要的。于是,我一边在在线教英文,一边进修华语师资课程。 与此同时,我发现我使用的教材平台要来台湾扩展市场,也顺利的拿下了台湾区负责人的职缺,后来也成功扩展为三人团队。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想过我的业务跟教学经验结合在一起,帮助我获得了第一份全职远程工作。 因为是英国公司,会议通常是在下午时间,所以我在亚洲时区的平日大概是这样: 早上 9 点 - 12 点工作 中午 12 点 - 1 点半午餐 下午 2 点 - 傍晚 7 点工作 晚上会去参加聚会、运动等 在美洲则是因为跟台湾日夜颠倒,加上有的国家在晚上出门相对不安全。 所以我选择在早上跟晚上时间工作,下午出去探索。 如果你也想要开始远距工作,你可以: 1. 把 Linkedin 履历建立好:有许多国外公司的远距职缺都在上面,准备好履历可以增加自己的曝光。 2. 关注远距工作所需技能:如果原本的产业是像我一样比较不容易远距的,每天空点时间学习新技能。新技能的部份看你对什么类型的职缺有兴趣。例如我当初是自学 GA,现在正在学习剪片。有些人则是自学设计。 3. 增强英文能力:多一个语言能力会为你开启更多机会,也会在游牧的路上可以跟更多人交流。 误打误撞的开启数字游牧的旅程 第一次数位游牧时,我根本不知道这个名词。单纯是因为多年好友提出了邀约,让当时已经开始远程工作的我决定跟着他一起去清迈生活一阵子。待在 Co-living 的日子里,我发现了这样的生活模式,让原本就热爱自助旅行的我决定踏上这样的旅程。 从那时候开始,我的足迹跨过泰国(清迈、曼谷、兰塔岛)、印度尼西亚峇里岛、日本东京、土耳其伊斯坦堡、法国(巴黎、布里昂松)、葡萄牙波多、巴西(圣保罗、佛罗安那波里),目前也还持续在游牧的路上,下一站将是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每个游牧者的旅行速度不同,我的移动速度是属于一个城市待二到三个月,这样是符合大部份的签证规范,也是我觉得最舒服的步调。 我在游牧中最大的收获: 1. 开拓眼界:除了接触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外,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深入谈话也是我在旅途中非常享受的一部份,从这些人身上我看到了更多生活的不同面向。 这里也提供三个我最喜欢的话题: (1)你对于准时的定义是什么? 还记得我住在法国 Co-living 的时候,每次大家约出门都会说「德国时间 9 点喔」就是要准时九点的意思。日本人会回答你早五分钟是准时,而在巴西,如果有人邀你去派对,晚至少一个半小时到才正常。 (2)你对于远的定义是什么? 我在巴西很常听到,开车 12 小时而已,不远不远。 我都会回答,12 小时已经可以从台湾最北开到最南还有剩。 (3)你们庆生的时候可以许几个愿望? 下次不妨试试看,可以听到很有趣的答案。 2. 极简:当你一年所需的所有物品都在一个行李箱内,你就会越来越了解自己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物欲也降低很多。 当然,其中必备品就是衣物、药品、工作相关(笔电架、外接鼠标键盘)。 3. 某种程度的自由:虽然我在平日还是需要工作 8 小时,但除了少数开会时间外,我是可以自由地分配时间的。我可以选择去海边走走休息、参与早晨冥想。我很享受这种可以掌控时间的状态。 想尝试数位游牧吗?掌握 6 个原则更快上手 若是你想试试看这样的生活型态适不适合自己,推荐可以到泰国清迈、曼谷或是印度尼西亚峇里岛。建议至少待上一个月的时间,原因如下: 降低花费 每个旅程机票钱都是必须开销,除此之外泰国跟印度尼西亚都需要签证费用,将天数拉长可以将这些必要花费平摊掉。另外,不管是 Co-living 还是 Airbnb,住超过 30 天通常都有月租优惠! 适应环境 以我自己来说,到一个新城市大约需要一到两周的时间将日常作息建立起来!找到喜欢的运动场所、到超市看看有什么样的食材、熟悉所在的街区等。建立了日常之后,才真正开始体验当地生活。 以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我会先到附近的 Co-working 体验,看看是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再来是运动场所、超市、meetup 在哪一天等。 基本上确认了工作和运动之后,我就会处在一个觉得可以专注于工作的状态了。 建立关系 成为数字游牧者除了独处的能力外,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是需要时间的。 如果是住在 Co-living 会稍微好一些,但如果你只是去 meetup,想象一下,每一轮活动你都要介绍自己五次,回答重复的问题,很快就会对于这样的生活型态累了。我自己的经验是如果想要深交,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2022 我在清迈住了三个月,到现在还是会跟当时认识的朋友在世界各地见到面! Co-living 可以想象成大学宿舍,跟一群数字游牧者住在一起,通常Co-living 里都会附设办公室,大家平时各自工作,但想要找伴吃饭或是出游时都相对容易。有些注重社群的 Co-living 也会举办固定的瑜伽、午餐聚会、skillshare 等。 小缺点就是比较小的 Co-living 每天都需要 small talk,I 人如我会有点耗能量。 PS. 因为只要住在一起就符合 Co-living 的定义,但有些 Co-living 是完全没活动、甚至连 What’s App 群组都没有的。这种要认识人就难很多,所以在下订之前可以打听一下。 Meetup 简单来说就是社交场合。Meetup 可以是语言交换、数字游牧交流、专业能力聚会等。但通常都是一群人聊天,比较难真的了解一个人,聊完就各自回家。想要深交需要自己要到对方的联络方式,再约时间出去,相较之下,要投入在建立关系的成本比较高。 深度旅游 因为还得算入工作时间的关系,把旅游时间拉长,你可以更贴近当地人的生活。可以探访隐藏版景点,更加了解这个城市。这也是旅居最美好的地方。 想看更多数位游牧的分享吗? 部落格:: https://jendiginomad.com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jenny_yeh1111/ Threads: https://www.threads.net/@jenny_yeh1111 -- 本文由 Jenny 投稿刊出 (本篇文章不代表平台立场)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17, 2024

在新加坡当产品经理,英文要多好?会用到英文的场合有哪些?

这篇想来聊聊在海外工作时,会用到英文的场合、情境与准备方式;如果是想出国工作的人,或许也可以依此确认自己需要加强的目标与范围。 虽说坊间有很多英文检定,比如台湾有多益、美国多半用托福、欧洲用雅思,但只要是考试,都有一些「偷吃步」或准备方向,最后就衍伸出各种题库、口说模板、写作必备佳句等,而这些内容能否应用到真实的工作或生活环境,反而就不一定了。 所以,真正的英文能力难以用考试分数衡量,且随着工作领域和职能不同,需要具备的字汇量、表达方式也有所差异,这篇文章只能依照我自己作为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坐标新加坡的经验来分享。以下依照时间轴一一细说。 Step 1:找工作&准备面试 在真正开始到海外工作前,其实有超~~~多关卡要准备,第一个就是得先找工作。而找工作其实还有分写履历、写求职信、面试等,但因为前两者涉及很多专业,之前已写过中文版的: 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准备英文面试的心得 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上):海外求职 — — 准备篇 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下):海外求职 — — 面试篇 菜鸟 PM(产品经理)的 70 道面试考前猜题 菜鸟产品经理的求职路:2020 年,我没录取的那两场面试 一封好的求职信,让你在用人主管的履历海中脱颖而出 以上这些可以稍微参考。但我毕竟不是英文母语者,也不是写英文履历和求职信的高手,这边就不献丑了。 写好履历和求职信后,就可以开始筛选自己想投的公司了。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英文阅读能力,包括: 工作内容、公司简介 公司新闻 公司评价、面试心得:可以参考 Glassdoor。最近朋友推了 Teamblind,也是类似服务。 未来同事:LinkedIn Step 2:面试时 投递履历后,如果拿到面试机会,接下来就是英文听说读写并重的考验了,主要分为: 阅读&写作:面试过程中的书信往来 虽说这部分都是「非实时沟通」,收到讯息后,不用马上做出反应,但「书到用时方恨少」大概就是这种感觉,想当初只要一有问题想回信问人资或面试官,对于每个英文句子都要字斟句酌,很怕自己问得不够清楚、文法用错、口吻不够专业等。 听力&口说:面试 这当然就是最紧张的一关了,毕竟整个找工作的流程中,这算是定生死的唯一指标了。之前也写过一些准备英文面试的心得,网址已在上段列出,这边不赘述。 Step 3:正式录取前 如果顺利拿到口头 offer,或者即将要被录取的话,通常还会有一个「薪资谈判」的过程,有时候是人资在面试中直接询问,有些则是透过 email 正式沟通。 之前面试时,人资在第一关的结尾时,就直接询问薪资期待,当下因为还不确定是否会录取,也还没有深入研究薪资水平,我就回复:「毕竟接下来还有其他面试关卡,而且我也需要时间了解当地物价水平,所以希望之后再来讨论薪资。」人资也同意了,所以就没有马上给出数字。 不过,之前在台湾时也碰过一些比较坚持的人资,无论如何就是希望当下在电话或面试中给出一个数字。如果碰到这种,也就只能先给一个区间了,不过会建议大家:那个区间的最小值也要是自己可以心甘情愿接受的数字,不要太期待公司会直接同意区间的中上值。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现职薪水是 $30,000,期待跳槽后可以涨到 $36,000,那给区间时就直接说 $36,000-$40,000;但当然也可以用其他福利代替薪资,比如股票、假期、职等、弹性工时等。 至于如何用英文谈判薪资,可以参考这篇。 Step 4:到职前 再来若收到正式的纸本 offer,也就等于要阅读无尽的英文文件……光是合约就超过 40 页 A4,另外也要填写无尽的英文文件,比如申请签证、申请入境、申请健检、安排筛检等。 不过因为这些过程都是书信往来,若有看不懂的字都还有时间查字典,所以整体来说,不至于太过困难,就只是花时间而已。 Step 5:终于真正上工 最后,历经重重关卡,终于上工了……殊不知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坦白说,在经历过英文面试后,当下对于自己的英文能力还算是稍有信心,毕竟至少面试官问的问题都听得懂,也答得出来,且从对方的反应与结果来看,回答的内容应 该也还可以。 然而,真正抵达新加坡国土后,即使已经待了半年,我也无法说自己能 100% 应付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英文场景。 阅读 对「典型」的台湾人来说,最在行的应该就是英文阅读,毕竟从小就背了很多单字跟文法,所以公司内部有再多英文 email、文件与公告,通常都难不倒人;真的遇到生字,也还能查字典。 写作 再来次简单的应该是写作。即使英文再破、文法有错误,但毕竟新加坡公司本来就充满各种非母语人士,所以通常只要意思无误,大家都算是能正常沟通。 会需要写英文的地方就是内部通讯软件或 email,作为 PM 的话,还需要写 PRD、开票、写数据分析报告,但其实因为应用领域很明确(就是产品管理与规格确立),所以会用到的单字就是那些,若真的写不清楚,也能搭配图解。 听力&口说 大魔王当然就是「英文听力」与「英文口说」。最需要用到听说的场合包含但不限于:产品功能 kick-off、内部 sharing(组内成员轮流分享某个专业知识)、weekly stand-up(每周进度同步的例会)、demo(时不时需要跟各个 stakeholder 或在各种团体会议介绍产品功能)。 之所以说这是大魔王,一是因为这都是需要「同步沟通」的场合,一旦对方发问,就是得马上做出反应;二是面试有考古题,这些会议可没有。即使会议是在讨论 A 主题,同事仍有可能天外飞来一笔,或者突然要确认某个原本以为无关联的事情,所以要事先准备也很困难。 常用的偷吃步 上面依照时间轴先后,细数了在海外工作会用到英文的各种工作场合,接下来就野人献曝一下,分享自己常用的偷吃步与心态调整方式。 阅读 这部分通常是相对简单的,毕竟现在有 Google 翻译,甚至能将整个网页直接英翻中。若想提升阅读速度,「多看」则是不二法门。 不管是看新闻、看 Medium 文章,还是看公司内部的产品文件,第一步一定是先扫描,先看看整篇文章的排版、有没有副标题或段落标题,有的话,就能先掌握这篇文章的重点分布,不用很老实地从头读到尾。 此外,虽说看不懂的就拿去 Google,但重要的是学会怎么用、怎么念。许多人应该常碰到一个窘境:阅读、写作都能写出或认得某个字,但某天听到这个字时,却无法反应过来;或者自己想说这个字时,却不知道怎么发音。 另一个情况是,先以中文举例:常有人把「吸吮」讲成「西陨」(这个字念「ㄕㄨㄣˇ」)、「兑换」讲成「月幻」(这个字念ㄉㄨㄟˋ),英文当然也有这个状况,或多或少会有人重音放错、自行省略某几个音节或尾音,或者甚至完全念错,这都会造成对方的理解困难,所以: 重要的不只看懂、能写出这个英文字,还得认识这个字的声音。 写作 正式写作通常会讲求文法与拼字正确、内容简洁有力,但现在人很少写字了,都用数字沟通居多,导致很多单字可能看得懂,但无法靠自己拼出来,加上工作的场合可能只是透过实时通讯软件,而非正式书信,所以大家对于文法和拼字可能也没那么讲究。 不过「内容简洁有力」在工作上就是非常、非常、非常必备的技能,尤其 PM 一天要跟超多人沟通,如果花太多时间拟稿打字,工作效率一定会被质疑。 刚上工时,我花了超多时间在斟酌字句:这样写够清楚吗?有办法更直白简单吗?有没有漏掉什么人事时地物?经过一番整理后,现在通常会用这样的方式跟内部沟通: 先 tag 需要看到这则讯息的人 注明 tag 他们的理由&需要他们采取什么动作(call to action) 比如:plz check it and let me know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by tmr 5pm 或者:just FYI. NO action required 列点说明,不要把内容都塞在一个段落 要改动产品规格,我会直接写: now: no button change: add an ‘Edit’ button 或者 current: text is black-colored proposal: change black into white (#FFFFFF) 也可以用一些简写缩小篇幅,最常见的就是 FYI (For Your Information,供你参考 / 知会你一声) 或 FYR (For Your Reference,供你参考 / 知会你一声)、ASAP (As Soon As Possible,越快越好)、u (you)、w (with)。 另外看过的还有 nvm (never mind)、mtg (meeting)、cob (close of business,下班前)。 口说 练习 即使上工已半年,比起刚开始,多少比较习惯说英文了,但直到现在,每场要讲英文的会议之前,我仍会从头到尾把要讲的内容说一次,主要是确认自己能(尽量)流利表达要讲的内容,并且确认其中没有不太会发音的字。 计时 如果是时间较紧的会议,也会在练习时用手机计时,可藉此确认自己会讲多长的时间,以便控时。 列点 每次说话前,一定要先整理自己要讲什么,列点写下主要的内容!其实这与语言无关,而是在工作场合都很适合这么做,主要是让自己说话更有条理,对方若要响应时,也可以很清楚地说「我想问一下刚刚第二点说的……」,毕竟无效、杂乱或冗长的沟通只是拖垮团队进度。 听力 在分享撇步时,想先提一下心态的部分:不要想着「我要 100% 听懂大家在说什么」,反而可以先回想讲中文时,是不是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口齿不清或逻辑跳跃的朋友或同事呢? 这情况不分语言或国籍,在英文的工作场合也会有。有时无关口音,而是有些同事讲的东西就是很难听懂。 如果当下还搞不清楚是听力程度问题,还是对方表达能力的问题,建议可以先观察大家反应,如果自己不是唯一,内心可能会安慰一点,至少不会产生太多自我质疑;然而,如果只有自己听不懂,就该去找解法了……。 在找解法时,也请不要想着「我要 100% 听懂大家在说什么」,再回到中文语境,即使作为中文母语者,听完对方说了一段中文后,自己真的能一字不漏地复述并且确保每个字都听得一清二楚吗? 即使自己没有每个字都听懂,但仍无碍理解、仍能掌握意思,对吧?既然如此,面对英文时也一样,不需要求自己 100% 听懂,更重要的是知道对方想表达的重点是什么、自己是否有掌握到人事时地物等关键讯息,至于一些介系词、修饰用的副词等,听不懂或完全碰到生字,通常不会太过严重。 最后,想提升英文程度,还是得在这个环境里,才能不断进步。即使现在人在新加坡,但因为疫情,已远程了大半年,生活娱乐少、外食少、人也不在办公室里,社交机会极少的情况下,我和其他朋友都觉得自己的口说能力退步不少,甚至不少是英文,连要用中文讲话都会显得支离破碎,因为这段期间的输入(听到中文)和输出(开口说中文)都大幅减低……。 总之,最重要的还是得帮自己塑造英文环境,这个可参考先前的文章〈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准备英文面试的心得〉。 -- 本文转贴自:MH(原文标题:想出国工作,英文到底要有多好?会用到英文的场合有哪些?)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 2024

部落格经营之路EP.0|The Game Plan 部落格宏观策略

部落格经营之路 这将会是一套系列文,完整揭露部落格经营的重点。 我会从策略谈起,再接着谈执行及网站上线等等的设定,盼这一系列的文章,能帮助有兴趣做部落格创业的人,清除物理与心理的障碍,成功前进。 The Plan — 部落格创业的宏观蓝图 所有成功的部落客,都有一个Plan。 虽然可能都经历过蒙懂瞎写的时期,但若要从兴趣业余晋升专业部落客,计划是一定要有的;而Episode0,就是要把这完整的蓝图呈现给你,让你在一头热冲进迷宫前,先俯瞰一次完整的架构,才不至于在迷宫里晕头转向。 部落格创业的宏观蓝图,有个简单好记的缩写: ATM A:Audience 观众 T:Trust 信任 M:Monetize 变现 无论你是哪类型部落格,经营任何主题,这蓝图都不会改变,就是这三个关键步骤。 Audience观众与流量 当你的网站(部落格)架设好之后,它就是一座孤岛。 无论你 Logo 设计多漂亮、UI/UX 多棒都一样,他就是一座无人岛,只有你自己在岛上,孤芳自赏。 而你最开始的目标,就是要让这座岛屿,热闹起来;每个网站,都需要流量,不然就只是个空壳。 流量怎么来? 除了少数怪咖外,应该没人会想造访一座孤岛吧? 所以你得开始搭建你的岛,你要开始写高价值的内容,每一篇高价值内容,就像是帮岛上盖新的餐厅、景点、旅馆,你要不断地创造这些内容,别人才愿意来这座岛上活动。 流量从哪里来? 在你孤岛周围,其实有着非常多巨型岛屿,上面住了很多人,而你的目标,就是搭建你与那些巨型岛屿间的桥梁。 其中,最大的岛就是Google群岛,他上面有几亿人,你得靠SEO技术来造桥,一开始技术还不好,可能只能用救生艇偶尔载几个人来你的岛,但随着你越来越熟悉SEO,你的桥会越造越快、越造越好,Google甚至会主动把你的桥扩建,让更多人能看见前往你岛屿的标示(部落格标题) 只要你做得对,很多人就会开始从Google,造访你的岛屿。 除了Google群岛之外,还有非常多不同的岛屿,像是Facebook/IG这些社交媒体群岛、Youtube/Tiktok影音群岛、Podcast/Clubhouse声音群岛,这些岛你都可以与他们建立连结,让人们能造访你的岛,创造网站的流量。 即便选择很多,但我建议你初期挑选一个群岛即可。 因为每个群岛建立连结的技巧都不同,需要大量的学习与经验,Google有Google的玩法、Youtube有Youtube的玩法,没有人能在一开始就掌握复数平台的规则,所以建议你,一个一个来,先学会一个平台之后,再往下个平台前进。 第一阶段的任务看懂了吗? 你要做的其实就只有一件事,创造能被人搜索到的高价值内容。 内容可以是部落格文章、Youtube影片、Podcast,格式不限,只要你持续创造「能被搜索且帮助读者」的内容,那你这座孤岛,就会慢慢热闹起来,人们愿意来,愿意待着,甚至愿意推荐给身边的其他人。 Trust 信任 你一定有过这种经验,在你去了某景点后,心中想:「我这辈子再也不要去那种鸟地方了⋯⋯」 而你的网站,就要极力避免给别人这种印象。你必须赢得岛屿访客的信任。 信任,在部落格世界是怎么具体展示的呢?就是读者愿意让你,与他有更近一步的接触。 从轻度的追踪粉丝团,中度的加入E-mail名单,重度则是肯参加你举办的实体活动; 信任,从哪里来的呢? 信任,来在于你把读者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其实当你不断创造高价值内容的同时,信任就已经慢慢滋生,如果读者能从你内容中获得进步、解决问题、取得启发,那他肯定很愿意继续从你这,获得更多内容。 这阶段最好的做法,就是开始搜集E-mail电子报的名单;他就像是一个筛网,把愿意信任你的人,筛进名单内,你就能进一步与这些「有信任基础」的人,做更靠近的互动。 信任这件事不好教,因为很多人都想走快捷方式,觉得信任可以用骗的。 但别忘了那句名言:你能骗到的人,都是信任你的人。 当你打算用拐骗的方式赢取信任,你信任池里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可能刚开始还有效,但绝对不长久,你很快就得弃岛,重新开发一块净土。 「把读者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调整成这样的心态,你不用大费周章,信任就会随之而来。 Monetize 变现 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大家最关心的,部落客到底如何赚钱? 虽然部落客赚到钱是很重要的事,但他却是整个蓝图的最后一步。 这也是部落客经营反直觉的地方,因为你得先经过「毫无金钱收获」的前两个步骤,才有办法搜集到,最后这块拼图。 老实说,若你前面两步做的够好,变现是水到渠成,若你前面做不好,你就算学会了所有变现的方式,依然会举步维艰,觉得赚钱好难。 部落格变现的方式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包含:网站广告、业配、联盟营销、工商服务媒合、自行打造商品。 我这里不谈每个变现的方法,只谈其中的原理。试想一下,假设你是一个写「瑜伽相关」的部落客,当你网站有固定流量,且E-mail名单里,有一群对瑜伽有高度兴趣,且对你有信任感的名单时。 你觉得变现会很难吗?一点也不难。 你只要诚心推荐,平时做瑜伽时的装扮、体验过很棒的课程或最初学时买过的装备,这就是联盟营销; 会不会有瑜伽产品相关厂商希望你的推荐?当然会,这就是业配。 你能不能开始自己的瑜伽在线课程,找厂商做自己品牌的瑜伽衣?这就是自行打造商品。 更不用说讲座邀请、出书或其他操之不在己的潜在收入。 就是这么简单,只要你肯埋着头,努力把前两个步骤的地基打稳,那部落格变现,真的只是看你想要怎么变而已。 反之,如果你没有流量、没有信任,没头没尾就想变现,大喊着: 「我要卖瑜伽课程,我的课是全世界最棒的。」 首先,没人听得见你大喊,再来,就算听到了你的大喊,在没有信任基础下,他们为何要理你? 这就是为什么变现是最后一块拼图。 部落客经营,你得先知道你的主题是拥有变现潜力的,但你不能一直想着变现,一旦你盯着钱看,就更容易迷失在这个迷宫里。 结语 这一篇我写得格外认真,毕竟这是部落格经营之路系列文的第一集,Netflix 影集第一集要是不好看,马上就会被弃剧,所以我得有个好开场。 希望这 Game Plan 不会太难理解,跟高中数学比起来,他应该好懂一百万倍吧? 但理论终究只是理论,好点子,永远比不上高效执行力。 所以,动起来吧!赶紧去为你的孤岛装扮与造桥,人们都在群岛上等着你呢。 更多主题请见: 部落格经营之路EP.1|Topic Matters 部落格主题很重要 部落格经营之路EP.2|Choose the Topic 挑选部落格主题 部落格经营之路EP.3|Choose the Platform 挑选部落格平台 部落格经营之路EP.4|Built your Base 打造你的基地 -- 本文转贴自:早安杰森(原文标题:部落格经营之路EP.0|The Game Plan 部落格宏观策略)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读者若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欢迎直接透过电子邮件info@ftpm.com.tw与我们联络。

February 29, 2024

谁说不能带小孩数位游牧吗?给家庭的数字游牧指南!

你是否想要数字游牧,但是考虑必须照顾小孩和家庭,所以不敢行动呢?或是,你也想带着孩子一起数字游牧,给孩子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但不知道该怎么做? 事实上,有一些数字游牧者,已经开始尝试带着小孩一边工作、学习,一边旅行! 根据 BBC 报导,越来越多家庭带着孩子一起数位游牧。像是 40 岁 Joel Young 远距经营自己的制作公司,就带着妻子与三位还是小学与中学年纪的孩子,透过申请自学,展开每年为期六个月的数字游牧。为的就是让孩子体验不同文化,拥有不同于其他学生的学习经验。 有些旅程天数偏长的数字游牧家庭,为了让孩子的学习不被中断,会由其中一位家长全心投入孩子教育,为孩子规划学习内容与作息。疫情后,在线课程也成为孩子学习的方法之一。甚至,在国外还有「旅行教师」一职,一边陪伴数字游牧家庭旅行,一边为孩子上课,避免孩子学习落后。 另外,有些家庭,也会视孩子的教育规划,弹性调整每次数字游牧的时长,例如每年安排两个月的数字游牧旅程,不耽误孩子在校的学习。 分享许多数字游牧信息的网站「RebelHQ 」也提供给家庭一边带着孩子学习,一边数字游牧的方法,让你可以为自己与孩子,创造难忘的学习经验。 像是,在选择旅行地点时,除了考虑安全、卫生的地区外,也可以确认当地是否有符合适龄的娱乐场所,或是博物馆等。家长也可以事先了解当地文化、历史,将教育结合在旅程之中。 同时,你也能够寻找当地是否有为孩子设计的活动,鼓励孩子参与,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社交能力,更有机会让孩子与当地其他小孩建立友谊。此外,规划孩子学习、玩耍、睡眠等等作息十分重要,不能让孩子作息大乱,或是疯狂玩耍。 你也想给孩子不一样的学习经验吗?不妨规划一趟数字游牧,结合工作、学习与旅行,给自己与家庭难忘的回忆! -- 参考资料: The rise of digital nomad families Family-Friendly Nomadism: Tips for Traveling with Kids in 2024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3, 2024

运动防护员林霈群专访|2 个行动让客户量成长、每月授课时数增 7 成!我的「销售专业服务」经验谈

在运动赛事中,我们常能看到选手受伤时,有个人会替他们做紧急检查与处理;在花絮中,搞不好你也看过选手在休息室躺着,有个人替他们按摩放松。这个运动迷「最熟悉的陌生人」,真正身分其实是「运动防护员」。 他们原本专为选手服务,负责确认训练量合宜、处理运动伤害,以及规划伤后回归原本训练模式的做法。但因为近年业余运动爱好者渐增,所以不少运动防护员也改变服务对象,透过课程协助大众处理运动伤害。甚至连姿势不良造成的长期酸痛,也有机会在上课后改善。 不过,如同医师、顾问等许多工作,这种不是卖实体商品、而是以专业能力来提供服务的生意,在营销上其实特别棘手。其中一个原因是,实体商品可以靠主动且大规模的促销来卖出,但专业服务如果过度促销,反而容易让人产生疑虑,想说「是不是服务质量不好才打折?」。 不靠这类促销,那专业服务可以怎么卖?「Ninety Percent 耐瀚运动防护」共同创办人林霈群,将分享他如何在三个月内将「每月授课时数」拉高七成,不仅增加收入,后续更帮助团队扩大规模! (图/林霈群提供) 把握「销售专业服务」核心,由选定专精次领域做起 林霈群原本是个角力选手,在受训时接触到「运动防护」这项专业,深受它在处理伤害之外,还能衔接回伤前运动模式的特色吸引,决定深入钻研。取得证照后,也开始执行一对一服务。 执业初期靠着前辈转介客户及口碑推荐,他的生意还算稳定,「但老实说对于怎么做营销,真的没什么想法。」直到后来参与相关课程,才开始对专业服务的营销有所理解,并基于「让客户在有问题时想到我,并放心找我协助」这目标,以两个行动重整旗鼓! 「课后我做的第一个行动,是选定要专攻的『次领域』。」很多人直觉上会认为自己多种能力都不错,对外这么宣传一定能受到客户青睐,但事实上,能力太多太杂,客户反而不知道何时该上门求助。在庞大专业领域中选定「专攻的次领域」,也就是找到一类自己明确能解的问题,辅以正确推广,这才更有机会在客户碰到特定问题时,浮现在他们心中。 以林霈群而言,虽然很多运动伤害他都有能力解决,但他最终选定专注处理「膝关节十字韧带」伤害。为何选择专注处理这问题?他分享:「当初的考虑是膝关节十字韧带受伤后,需要开刀的比例很高,而且开刀后还需要经历九个月到一年的复健期。这个伤害很明确、对生活影响很大,痛点也很强。」 选定「需求明确」且「痛点强」的次领域后,林霈群接着开启第二个行动。 有意识地累积「信任」,在客户心中塑造可靠印象 光是设定次领域,其实还不足以让客户在碰到问题时想到我们,并放心交给我们解决。前面有提到,这还需要仰赖正确推广。而所谓「专业服务的正确推广」,其中一招就是累积「信任」,也就是持续产出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内容,如对问题的观察或解法等,在客户心中建立清晰且可靠的印象。 比起狂打广告,累积信任资产对销售专业服务而言更根本且有效。毕竟多数专业服务都不便宜,客户总会想找信任的人来做,而不是偶然看到广告就买单。 「于是,我开始经营 Instagram 账号,发布跟『膝盖伤害』有关的信息,例如什么动作容易让前十字韧带受伤等等。」拿出手机展示账号内容的同时,林霈群也分享,他之所以选择以 Instagram 为分享内容的管道,是因为比起文字,图片更能传达学员上课的 Before 与 After。也因此,每个人实际上要透过什么管道分享内容,还是得考虑服务属性再决定。 经营 Instagram 一、两个月后,最大进展还不只越来越多人上门询问膝盖伤害问题!林霈群兴奋地说:「主动来问的人大多都是有需求的,他们透过内容信任我了,基本上只要沟通过程没有大问题,能排除他们的疑虑,他们买课的机率就高达八、九成。」 透过自销售专业服务核心延伸的两个行动,林霈群的客户数量和每月授课时数在三个月内快速成长,原本每个月授课 80 至 100 小时已经很不错,后来每月授课时数成长了七成,达到将近 170 个小时。 除了收入更丰,更透过经验分享协助团队成员,过去只有一人在教学,现在则多了三位伙伴在授课,还开了一家店! 沟通过程如何排除客户疑虑?两个应对建议 「刚刚还有讲到一个大重点,就是事前和客户的沟通!」服务前与客户的沟通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先排除他们的疑虑,他们才会对服务买单,二则是因为对服务成效的正确理解,将大大影响客户后续的满意度。 那么我们该如何妥善与客户沟通呢?林霈群在访谈最后补充他的两个做法。 第一,归纳客户老问题,先一步清楚释疑。 以林霈群提供的服务而言,常被问到的问题包含「你们跟物理治疗师有什么差别?」、「你们的运动课跟健身房哪里不一样?」等。针对这些问题,他事先准备了一份答复,在客户询问前就早一步解释清楚。 站在客户的立场来看,不只疑虑可能提早被解决,也相对能感受到提供服务者的专业与用心。 第二,服务成效讲明白,建立正确期待。 很多人为了顺利把服务卖出去,无论客户碰到的问题是什么,都一律宣称「能解决」。但这其实非常危险,因为后续如果问题没有确实解决,客户很可能就不再回购了,也不会再向亲友推荐。后续我们想维持生意稳定,就只能一再采用成本最高、效果却未必最好的方法:拉新客。 也因此,事前务必清楚说明「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才能建立正确期待,避免客户买了服务才觉得不如预期,他不满意,我们也不开心。 专业服务类型五花八门,未必每个人采取这些做法,都能如林霈群一般在三个月内快速见效,或从此一帆风顺。林霈群就分享,虽然目前经营得还 OK,但也正设法克服新挑战,包含如何让团队协作更有效率,以及如何把产品规格化,省去逐一为客户客制的时间等。 「不过我们会持续努力,希望早点达成每个县市都有服务据点的目标。」他也鼓励目前正奋力站稳脚步的专业服务提供商,参考他在课程中习得的概念与做法,在克服种种难题的同时,至少确保自己在对的方向上努力,而非困在常见的营销迷思里!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10, 2024

想创业不知道该成立「个人工作室」还是「公司」?14 个 Q&A 一次告诉你

成立个人工作室与设立公司有什么差别呢?本篇常见问题和您解释。另外,个人工作室与公司组织的营利事业,在经营上及税务上会产生的差别在哪里呢?可看设立公司或行号的差别。 若想快速了解该成立哪种型态的公司,也可以先看以下的影片简单说明两者的差异。 Q1. 个人工作室可以办理商业登记就好了吗? 若是采独资或合伙经营,不设立公司,而以个人名义对外接洽业务,可以只申请商业登记,即所谓的「商号」或是「行号」。 设立行号,登记资本额在 25 万以下免会计师签证,不需提供资金证明,不需至银行开立筹备帐户,程序较为简便。 值得注意的是,若股东有二人以上,就建议直接设立公司,行号建议独资(只有一位股东时),再设立行号。(请参阅设立公司或行号的差别) Q2. 我现在的住宅可以办理工作室的营业地址吗? 自用住宅可以申请成为营业地址,只是之后房屋税及地价税需依办公区域所占总住宅面积的比例去计算营业用的房屋税率,最低需为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但若是从事网络拍卖货物之行号或公司,以自用住宅作营业登记之处所,而实际交易是在拍卖网站的交易平台完成,房屋内若没有堆置营业货品,仍可继续按住家用税率课征房屋税。 Q3. 是不是办理税籍登记就一定要缴税?资本在 8 万元以下可以办理吗? 办理税籍登记后,若是经国税局核定有盈余,则需要将所赚的净利并入独资业主或合伙人的个人综所税去计算缴税。 登记资本额跟所赚的净利没有关系,每年要缴多少的税,是看每年的收入减去成本、费用以后去计算的。 Q4. 办理商业登记要去哪里办?要准备何种文件? 商业登记的主管机关为各县市政府,在台北市为台北市商业处,依商业登记法第五条,应备文件如下: 预查名称。 负责人之身分证明文件;属于合伙组织者,并应检具合伙人之身分证明文件及合伙契约书。 资本额证明文件。(25 万元以下免附) 所在地之建物所有权状或是租赁契约复印件,所有权人非商业负责人或合伙人者,应附具建物所有权人同意书。 最近一期房屋税缴款单复印件。 登记地址在台北市,需另外检附「土地使用分区审查证明」。 商业登记流程及应备文件 详细参考 Q5. 办理税籍登记要去哪里办?准备何种文件? 税籍登记需向所在地的国税局办理,应备文件如 4. 所示。 Q6. 我符合凤凰贷款的资格,但是如果我成立一个工作室,资本额很少,营业额也很小,这样微型凤凰贷款可以通过吗? 如果办有商业登记或税籍登记未超过二年, 且是年满 20 岁至 65 岁妇女或年满 45 岁至 65 岁国民,三年内曾参与政府实体创业研习课程,并经创业咨询辅导(需上 18 小时的课程),所经营事业员工数(不含负责人)未满五人,得向创业咨询服务中心申请微型凤凰贷款。 Q7. 请问设立行号就是所谓的商业登记吗?设立工作室就是所谓的行号吗?行号是什么意思? 设立行号就是所谓的商业登记,设立公司则是公司登记;工作室是属于行号的一种形式,其他如企业社、小吃店、服饰店、工程行也是行号组织。 Q8. 设立行号可以聘用求职者吗? 可以,也可以成立劳健保、聘用员工。 Q9. 聘用求职者的加保劳健保是要有什么公司或行号的条件?成立行号工作室可以帮求职者保劳健保吗? 只要有公司登记或是商业登记,都可以成立劳建保,所以成立商业登记的行号就可以帮求职者投保劳健保。 Q10. 所谓商号就是行号的意思吗? 是的。行号取名的名称例如:万集企业社、XX 商行、XX 工作室、XX 小吃,都代表成立的组织型态是行号。 Q11. 微型凤凰贷款是一定要办理商业登记和税籍登记才可以申请吗? 建议要有商业登记较佳,可贷款的额度较高,最高可到 100 万元,若是只有税籍登记,最高只可贷 50 万元。 Q12. 有没有直接办理税籍登记的公司而没办理商业登记的? 设籍课税是例外的情况,在未办理公司或是商号登记前需要缴营业税,才先去国税局办理营业登记设籍课税。一般而言,若有要对外营业,或是参与投标,都需要办理正式的公司组织或是商号设立登记,向所在地之当地政府申请设立后,才能合法营业。 Q13. 成立公司行号后,登记地址之房屋税、地价税、水电费有何影响? 原为住宅用途之房屋若办理营业登记,所在地税捐稽征处将主动调整房屋税、地价税及土地增值税为营业用税率。但若仅有部份面积为营业用,可申请部份面积课征营业用,最低不得低于总面积之六分之一。 一、地价税:0.2% 增加为 1%~5.5%(依累进起点地价) 二、房屋税:由 1.2% 增加为 2% 或 3% 三、电费:房屋改营业用后,原则上其用电亦应改为营业用电费率。非营业用电由 2.1 元/度起增加为营业用电每度 2.87 或 3.61 元起。 但台湾电力公司认定是否为营业用,是以实际营业行为为基准,而非以营业登记为基准。亦即办理营业登记后电费不一定会有调整;相对的,若您有营业行为却没有办理营业登记,台电仍然有可能调整电费。若电费要申报公司费用并扣抵营业税,应先向台电申请调整费率。 四、需取得公司名称、统编的水电费电子发票抬头 需注意的是,公用事业自 105 年起,需开立电子发票,所以财政部规定,自 107 年 7 月以后,因为公用事业已经改为开立电子发票给公司行号了,则公司行号要扣抵水电费的营业税 5% 进项税金的时候,需要取具载有该公司统一编号、地址、公司名称的公用事业电子发票抬头。 (财政部 106.1.12 台财税字第 10500706630 号令) 若是办理营业登记的地址仅为联络地址,而无实际营业行为时,其房屋税、地价税课税方式请按此。 Q14. 会计师特别提醒:自用住宅有无出售的可能?会不会影响售屋时的税金? 需注意的是,如果自用住宅一年内有打算出售的计划时,就不建议将公司登记在自己家里,以免无法适用土地增值税的自用住宅优惠税率 10%(每人有一生一次,出售前 1 年内不能有出租或营业行为、一生一屋,则是 5 年)。 所以会计师建议公司负责人,在登记公司地址时,先与会计师讨论并衡量自身情况后,再决定公司登记地址。 (土地法第 34 条) 欲了解更多细节,可参考「公司设立及租税规划在线课程」! -- 本文转贴自:万集会计师事务所(原文标题:成立个人工作室与设立公司差别 Q&A (附影片))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0, 2024

美国营销顾问 10 点建议,教你转型成为自由工作者!

很多人向往自由工作者的「时间自由」与「地点弹性」,因此会想将其当作自己的职涯发展目标,然而学校没有教过我们如何成为一名自由工作者,甚至没有让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因此,普通人对于如何转职成自由工作者可能没有那么熟悉,大多数人会误以为,自由工作者只是在结束一份全职工作并开始另一份全职工作的空档期间,作为一种临时的解决方案。或者,他们可能只是认为自由工作是在做全职工作之余,花时间做的副业。 美国的营销顾问 Brian Honigman,在成为自由工作者的十年后,他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下来,并在 Fast Company 网站上分享了 10 个建议,给那些想要选择自由工作者作为职业选择的人。 1.确定「利基点」 Honigman 提到在成为自由工作者之前,必须在你能提供的专业知识与市场正在寻找的技能需求间找到平衡点。 不论是专注于高度专业化的产品、为特定类型的客户或行业提供服务,还是提供互补的服务组合,都应选择一个能够反映优势、易于快速理解并受到欢迎的利基市场。 作者提到,自己为媒体、科技公司、非营利组织制定社群媒体和内容营销策略,并提供咨询、教学和培训。这种方式清楚地划分了自己的服务对象和能提供的具体服务。 所以,成为自由工作者,你所提供服务并不是要包山包海,反而应该专注在几个你熟悉的特定领域,因为这样一来可以让你更容易受到客户注意,二来能帮助你进一步磨练自己的技艺,让你的品牌更能得到客户的信赖。 2.公开分享想法 Honigman 认为,与客户建立信赖的另一种方法,是不断输出自己的观点。 不论是透过社群媒体、部落格、Podcast 或其他方式,向大众发布与你的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帮助客户发现你并直接从你提供的专业知识中学习。 作者也有提到,自己也定期在 LinkedIn、印刷出版品,以及作为他人 Podcast 的嘉宾,分享自己对于营销的想法,这帮助他能不断扩张自己的接触到客户,也能建立起自己专业的品牌人设。 通过分享知识免费提供价值,当潜在客户找到你时,你也不必再重头介绍自己,因为他们可以藉由你提供的知识来评估你的专业。 3.专注人际网络 作为一名自由工作者,人脉至关重要。如果能持续、有意识地为人脉中的人提供服务,那长时间下来,将会有机会建立一个强大的人脉网络,客户会愿意向其它人推荐你,并且在你困难的时候提供帮助与指导。 4.将收入组成多样化 因为自由工作者的收入很长时候是不稳定的,有可能一下子赚很多钱,也有可能好几个月都没钱进帐,因此要建立一个以上的收入来源,是自由工作者能否长期经营下去的关键。 作者表示,根据自己营销的技能,开发了四个收入来源,分别是职业指导、教学课程、咨询项目和领导培训活动。 多元的收入组合能帮助自由工作者在提供价值的同时,也能获得金钱上的保护,当某一端的市场发生问题时,至少还有另一端的收入可以填补资金短缺。 5.建立信誉 作者在这边提到 Dorie Clark,一位从事自由工作长达 17 年的商业战略顾问,她曾说:「在你的职业生涯早期,确保你被认真对待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累积『社会证明』。」 这可能是在大学进行客座演讲、与知名客户合作、在著名出版物中被引用或撰写文章,或获得该领域重要人物的推荐。这种社会证明可以提高你的可信度,增加你获得更多你想要的机会的机会。 Clark 认为必须针对如何获得这些荣誉而制订计划,像她就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向数十所大学发送电子邮件,推荐自己成为客座讲师。这让没有任何 MBA 和博士学历的她,如今在杜克大学的商学院任教。 6.保持可靠性 Honigman 认为,要想高效并具有持久的竞争力,能够被客户一聘再聘,一个常常被忽视的方面,就是要成为客户可靠的合作伙伴。 想要保持可靠,最大的关键就是在于容易合作。 虽然你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但客户是否再次找你,你所提供的体验才会给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将你推荐给其他人。 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总是表现完美,而是要向客户展现你有多重视这段合作关系,要在承诺的时间做承诺的事情,并确保沟通的过程开放。 7.持续提升技能 自由工作者必须主动提升自己的技能,因为这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Honigman 表示,自己每年都会针对自己业务中的一些全新概念进行学习,以提高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专业。 承诺每年一次成长机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能够安排时间,积极扩展自己的技能和经验,而不是被动地学习。 这样,就能继续成为客户的宝贵资产,适应新兴技术和市场波动,发现新的职业兴趣,并确保工作始终保持吸引力。 因此,自由工作者需要主动提高自己的技能,以保持自己与时俱进,走在自己领域的前端。 8.从错误中学习 作为一名自由工作者,你会犯很多错误,但只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那么从长远来看,这些错误会让你受益匪浅。 作者举了一名双语品牌战略师兼平面设计师 Nicte Cuevas 为例,当时的他过于依赖与朋友的口头协议,因此吃了大亏,但那次经历也让 Cuevas 明白了合约的重要性,之后在签定合约时,也都会注意每个细节。 9.优先考虑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事情 Honigman 提到,全职的自由工作者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 但是,如果清楚利弊,就可以有意识地挖掘这种工作安排的好处,尽量减少其弊端。 自由工作者的一个主要好处是,你可以更灵活地控制与你合作的客户、你承担的项目以及你的时间排程。 要找到让你对自由工作保持热情和乐趣的那部分,这样才能让你对这种工作方式长期保持兴趣。 10.不要害怕说「不」 最后,Honigman 认为,每条职业道路上都会遇到力不从心的时候,但种情况在自由工作者中就会尤为常见。 所以,你需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可以自由说「不」的位置。这样可以避免你因为接下低价格的工作而对困扰的客户感到筋疲力尽。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积蓄让你有信心拒绝不想做的工作,那么就不要急着转成自由工作者。 这十项经验,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适应的自由工作者的生活,并开启一个可持续的自由工作者的职涯。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