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遊牧新手】上班族也可以數位遊牧,從 0 開始工作轉型這樣做!

許多上班族夢想著數位遊牧的生活,最擔心的就是「工作」該如何安排!不確定自己的工作是否適合數位遊牧?更不知道現在老闆能不能讓自己遠端,或是想嘗試接案、找可以遠端的公司,來數位遊牧,但又不確定自己有沒有準備好? 本篇文章想幫助你先評估自己的現職工作是否適合數位遊牧,再根據適合與否給予相應的策略。 一、評估你現在的工作是否合適數位遊牧 數位遊牧的本質是在任何地方工作,只要有網路連接就可以。因此要實踐這樣的生活模式,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你的工作必須能夠遠端完成。 但千萬別因為想要遠端工作,就急著從現在的公司辭職,去找可以遠端的工作,或是去接案,不妨你先從現有的工作下手,試著想它是否適合轉為遠端工作,這裡提供兩個判斷的標準,分別是從「工作性質」與「成果交付」兩點進行觀察。 1. 評估「工作性質」 如果你的工作性質是屬於不需依賴特定地點,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的工作內容。比方:程式開發、數據分析、設計、寫作等,這些工作通常比較不需要和他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團隊成員的溝通大多也可以運用線上軟體開會與討論,就容易轉為遠端工作,去數位遊牧。 但相反地,如果你的工作性質需要實地操作或親自接觸客戶和產品,如零售業、醫療保健和製造業,則可能較難轉為數位遊牧。 2. 評估「成果交付」 由於遠端工作強調成果而非過程,因此可以考量你的工作是否能夠以結果為導向進行評估。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一名數據分析師,你的工作主要是收集、處理和分析數據,然後基於這些數據提出有見地的結論和建議。 這項工作的核心在於分析的結果,包括提供數據報告和洞察,而不是分析的過程本身,只要能在截止日前提供優質的報告,那就可以視為結果導向。相對而言,數位遊牧的機會就會比較大。 可是,如果你是一名設備工程師,由於牽涉到設備的安裝、維護與修理,這些任務通常需要在特定的地點(例如工廠或工地)完成,且需要親手操作機具,而工作的成果(例如一個運作順暢的生產線)通常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 因此,雖然可以進行一些遠端工作,例如遠端監控系統或進行數據分析,但仍不太適合長期數位遊牧。 二、「適合」數位遊牧,你可以怎麼做? 如果經過以上兩點的評估,發覺自己的工作性質適合數位遊牧,那接下來該怎麼做呢? 第一步,是否具備「遠端能力」 由於數位遊牧缺乏傳統辦公室環境的監督與團隊的即時支援,要想保持生產力,個人需要具備一些關鍵的特質和能力。 因此,在開始數位遊牧之前,你可能需要自我評估以下幾點:你是否能有效地規劃和管理時間,以確保在時限內完成任務;在缺乏團隊支援的情況下,你是否能獨立解決問題;你是否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並熟悉即時通訊與線上會議工具,以便有效地了解並回應各種情況。 更多的自我評估標準,可以參考這篇:羨慕數位遊牧的生活嗎?10 點測你適不適合遠距工作! 第二步,準備計畫「說服雇主」 而當你自我評估完成,決定要將工作模式調整成遠端,開始數位遊牧後,那接下來就是得說服你的雇主了。 一般來說,雇主可能會有許多不同意遠端工作的理由,但最核心考量通常是:「讓員工遠端工作對公司有什麼好處?」 因此,在開始說服雇主之前,建議你要先明確這點,之後在說服雇主上,你必須圍繞這點來論述。 建議的架構是,先講原因,然後提出對公司的好處,最後用一份詳細的計劃收尾。 1. 說明原因: 你可以陳述你想要遠端工作、數位遊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家庭需要、減少通勤時間率等。但這必須是一個具體的理由,否則如果只是簡單地說你想要數位遊牧,可能會在一開始就被反駁。 2. 提出對公司的好處: 接著說明公司如果讓你這麼做,能獲得什麼好處。比方說空出來的通勤時間,可以用來提高多少產能;或者,少租一個辦公室,能減少公司多少成本等等。 3. 詳細的計劃收尾: 最後,你需要準備一份詳細的計劃,展示你對於數位遊牧的全面考慮和準備。其中包括你打算如何實施數位遊牧、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例如溝通困難、技術問題等),並且提供一些過去如何有效管理時間和工作的例子,來證明你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在數位遊牧時提高工作效率。 最後,你可以提出一個試行方案,讓你在一段時間內嘗試數位遊牧,以便雇主可以評估這種工作模式的效果,並判斷這種工作模式是否適合你和公司。這樣可以讓雇主感到更有保障。希望這些建議對你有所幫助! 更多說服雇主的具體方法,可以參考這篇: 如何說服老闆讓你在家工作?學會這 4 種勸說法讓老闆拒絕不了你 美國職場分享|美國企業紛紛要求員工回辦公室!我如何逆風,向老闆要求遠距工作? 那如果雇主不答應,或是評估過後覺得現在的工作不適合數位遊牧怎麼辦? 三、「不適合」數位遊牧,你可以怎麼做? 很多人發現自己當前的工作或企業不適合數位遊牧時,會尋找可以進行遠端工作的職位,甚至選擇創業或接案。現在,也有諸多網站和平台專為遠端工作者和自由職業者提供服務,例如Upwork、Freelancer、Remote.co。 你可以閱讀以下這兩篇文章,有種多的職缺平台可以參考: 遠端工作職缺平台推薦:4 步驟讓你更容易找到遠端工作 自由工作者要在哪接工作?推薦 6 個常用的接案平台 但記得在離職投入數位遊牧前,你有三件事是可以在職準備的!當手上有了這些籌碼,也能讓你在轉換跑道時更有餘裕。分別為:存錢、學技能、累積人脈。 1. 累積儲蓄 在開始數位遊牧之前,累積儲蓄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因為,如果你選擇創業或是自由接案,則在剛開始時,案子可能不多,導致收入不夠穩定。即便是選擇去找一份遠端工作,除非你在離職前就已經確保了下一份工作,否則在兩份工作之間的過渡期間,你同樣會需要資金來支持生活。有了足夠的儲蓄,可以讓你在這段過渡時間內擁有更多的經濟自由和安全感。 至於應該累積多少儲蓄,則主要取決於你的日常開支、旅行規劃,以及對於收入波動的容忍度。通常的建議是,至少要有足以支持一年到一年半生活費的儲蓄。 2. 學習技能 如果你在評估工作性質時發現自己的工作不適合數位遊牧,那麼你可以考慮學習一些與遠端工作相關的技能,例如程式設計、外語能力、SEO、社群媒體行銷等。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要學習的技能。有許多線上學習平台提供相關的課程,例如 YouTube、Hahow、LinkedIn Learning 等。你也可以參加相關的工作坊或研討會,或者找一個導師來指導你。此外,你也可以考慮參加政府開設的相關機構,如資策會。 在學習的過程中,建議你將自己的作品或學習過程記錄下來並公開。這樣在尋找相關機會時,這些記錄可以作為你的信任資產。 此外,你也可以學習如何建立「個人品牌」,提高自己專業的能見度,你可以參考《V018用經營公司的思維經營你的人生》、《V014銷售專業服務的系統化做法》。 3. 建立人脈 在開始數位遊牧前,累積相關的人脈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因為許多遠端的工作機會並不會公開招聘,而是透過內部推薦或人脈關係來獲得。因此,擁有廣泛的人脈網絡可以幫助你找到這些機會。 此外,與有豐富數位遊牧工作經驗的人建立聯繫,他們可以提供寶貴的建議和指導,幫助你學習和成長。 最重要的,當你真正開始數位遊牧時,可能會感到孤獨。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支持你的人脈網絡可以在你遇到困難時提供支持和鼓勵。 至於怎麼接觸到這些人呢? 你可以利用業餘時間建立你的線上社交網絡。無論是在臉書上建立粉絲專頁分享相關內容,還是在 LinkedIn 上建立專業形象(為什麼經營 LinkedIn 這麼重要?、LinkedIn 課程推薦),這些都有可能吸引到相關的人與你互動。 另外,主動參與與數位遊牧相關的線下活動,並認識相關的人,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如同前面所提,許多數位遊牧的遠端工作者因為獨立作業,常會感到孤單,因此這類的線下活動能幫助大家認識同溫層的人,擴展人脈。你可以多參加這類聚會,並詢問他們是否願意分享一些經驗。即使沒有建立聯繫方式,你也能從中獲得許多實用的經驗。 總結來說,數位遊牧或遠端工作的生活方式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種夢想,但實現這個夢想需要一些準備和計劃。 首先,你需要評估你的工作「是否適合數位遊牧」,這包括考慮你的工作性質和成果交付方式。 如果你的工作「適合」數位遊牧,那麼你可以開始準備,包括評估是否具備「遠端能力」、 準備計畫「說服雇主」 等。 如果你的工作「不適合」數位遊牧,那麼你可以考慮累積儲蓄、學習技能和建立人脈。 無論你選擇哪種路徑,都需要有一定的準備和計劃。希望這篇文章能為你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幫助你更好地規劃之後的數位遊牧生活。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edit

THE LATEST

從一張白紙到唯一華人客戶經理!讀者太太在英國「斜槓創業」學會的 3 件事!

從一張白紙到唯一華人客戶經理!讀者太太在英國「斜槓創業」學會的 3 件事!

我在 2011 年因為結婚移民英國的關係,放棄原本在台灣公關公司的管理職與從事媒體工作多年經營的人脈圈,以外籍新娘的身份來到英國,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般重新耕耘海外職涯。 從一開始的迷惘困惑,到現在不但進入全英國前 40 大行銷代理商,成為全公司唯一的華人客戶經理,還在英國成立自己的公關公司,用接案的方式幫助台灣政府與企業在歐洲做品牌推廣,並發展職涯教練的斜槓副業,累積超過 400 小時的一對一 career coaching 時數。 13 年的英國職場經驗,教會我以下三件事: 1. 「找工作」不如「找收入」:建立「職場個人品牌」的重要性 我在英國工作的第三年,遇到人生中第一次的裁員,當時每個部門都有被裁員的名單,組織精簡的規模算大,雖然當時我幸運地逃過一劫,但這輩子首次親眼目睹昨天還一起工作的同事,今天就被迫捲鋪蓋回家,英國公司翻臉比翻書還快的現實面讓我太震撼。 因此從那天起就激發了我的求生意志,開始思考如果下次輪到我被裁員,我要靠什麼養活自己。 當時我已經在臉書上經營粉絲頁兩年多,也有幫一些台灣的網路平台寫職場專欄,我意識到我可以試試把這項原本只是興趣的嗜好發展成副業。 雖然當時它為我帶來的收入進帳遠不及我的正職收入,但至少是我在網路上打造「職場個人品牌」的重要媒介。 於是我更積極地寫職場專欄、訪問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也不定期做直播分享我的職場觀察。 漸漸地,越來越多人知道我在海外職場領域的耕耘,開始有單位找我做講座或請我擔任職場相關主題的講師,後來台灣幾間老字號的出版社找我出書,更加奠定了我在跨文化職場領域的專家地位,也促成我在 2022 年決定去上 Life Coaching 的課程,並在取得證照後開啟我的職涯導師之路,幫助在世界各地想要打造成功職涯的朋友們往目標邁進。 回顧這段旅程,起初的動機是因為被裁員事件刺激到,進而培養了我在台灣職場工作時從來不曾有過的危機意識,所以後來才積極打造我在職場上的個人品牌,並用開發多元收入來源的方式打破以往拘泥於「找工作」的傳統思維。 2. 經營斜槓事業,分散職涯風險 我在成為職涯導師前,其實有在英國註冊一間公司,主要負責幫華人客戶在歐洲做公關操作,這個商業模式在我有全職工作的前提下雖然很適合我,但接案的收入不穩定,我很早就意識到它在短期內不太可能取代我的正職工作。 所以,那時我就開始思考該如何增加另一個收入來源,來補足接案工作不能滿足的收入差異,為我將來想要成為完全的自雇者做準備。 我思索了一陣子,發現在我現有的基礎上,成為職涯教練是做好的選擇,因為我從 2015 年就開始經營職涯專欄,也有許多擔任職涯講師的經驗,於是在 2022 年成為 qualified 的教練後,正式開始對外提供 career coaching 的服務。 當時的我還不知道,其實我除了用多元收入增加副業取代主業的可能性,也運用了分散風險的概念,讓自己的斜槓事業分布在 B2B 與 B2C 這兩個不同的領域。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我們看待正職工作的態度,尤其現代職場幾乎已經沒有所謂的鐵飯碗,如果你和我有一樣有危機意識,即使身為上班族也應該嘗試在正職工作外開發第二專長或斜槓事業,才能在高速變動的職場中給自己多創造一點餘裕。 我以過來人的經驗建議大家不需要用二分法來看待創業與當上班族這兩件事,如果真的有心以經營斜槓事業分散職涯風險, 不必等到裸辭後再開始行動。 3. 培養「遠距工作力」,為創業做準備 第三個我在英國職場學到的寶貴經驗,要拜疫情所賜,因為要不是英國政府在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間強迫大家在家工作,我後來也不會在 2021 年成為遠距工作者,更不會從中培養自己獨立工作的能力,為後來朝成為自雇者的職涯發展做準備。 我認為所有有心成為數位遊牧工作者的人都應該要積極培養自己的「遠距工作力」,因為遠距工作其實有很多眉角,而不只是從辦公室改成在其他地方工作這麽簡單而已。 這種工作型態除了要有非常主動且具備當責力(ownership)的人格特質,還需要具備優異的時間管理能力,畢竟遠距工作意味着沒有主管盯着你的進度,也不會有同事會在你身邊提醒你何時是 deadline。 我建議遠距工作者就算受雇於人,在心態上和做事方法上也應該將自己定位成供應商,並將主管當成客戶,主動且即時回報進度,並務必要在 deadline 前主動完成主管交代的任務。 關於如何加強時間管理的能力,我在我的第三本書《WFH 也能發展國際職涯:遠距工作者的職場攻略》中有提到一些歐美專家的建議,以及我自己實際執行過的心得,包括「吃青蛙法則」、「四個正方形法則」、「ABC 排序法」等,有興趣研究的讀者可以從書裡深入了解更多細節。 從在台灣認份工作的上班族,到在英國邊上班邊經營個人品牌的創業家,我將我的 13 年英國職涯心得濃縮在這篇文章中,希望能帶給有心發展斜槓事業的讀者一點啟發。最後也用 Bryan 在《大人的 Small Talk》podcast 節目專訪我時提到的「connect the dots」理論勉勵所有對職涯感到迷惘的人,如果內心有個念頭一直想去嘗試,請先去做就對了,等這些點被串成一條線時,它自然會帶領你去到屬於你的地方。 -- 本文由讀者太太在英國投稿刊出 (本篇文章不代表平台立場) 作者簡介:暢銷作家讀者太太 Mrs Reader 著有《大不列顛小怪癖:讀者太太的英國文化驚奇點評》、 《讀者太太解鎖跨文化婚姻:從兩個人相愛,到兩個世界相融的 28 個真心建議》、《WFH 也能發展國際職涯:遠距工作者的職場攻略》三本作品;不寫書時在英國的行銷公司當上班族,不上班時是職涯教練和公關公司負責人。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17, 2024

全球最適合「遠端工作」城市:台北第 8、馬德里第 1 !還有成本低、品質高、低通膨城市選擇一次看

全球最適合「遠端工作」城市:台北第 8、馬德里第 1 !還有成本低、品質高、低通膨城市選擇一次看

Remote.com 依據網路建設、吸引力、開放程度、生活品質、針對遠端工作的措施、生活成本、安全、通膨等指標,選出全球最適合遠端工作的 100 個城市,其中台北獲得第 8 名,冠軍是西班牙的馬德里。 我們一起看看 TOP 5 有誰吧! 全球最適合遠端工作的城市 No. 1 西班牙 馬德里 西班牙在過去不同排行榜中,就一直是數位遊牧者、遠端工作者最喜愛的國家。 (延伸閱讀:2024 年「最適合數位遊牧」國家排名,葡萄牙第六、阿根廷第二,第一名是?) 不僅有數位遊牧簽證,生活成本也較其他西歐國家低廉。其中馬德里還有許多適合遠端工作的咖啡廳、共享空間,舒適的天氣與漂亮的文化自然風情,都讓馬德里成為遠端工作者的首選。 (Photo from Freepik) No. 2 葡萄牙 馬德拉 同樣也有數位遊牧簽證的葡萄牙,也是數位遊牧者、遠端工作者最喜愛的國家之一。 馬德拉是位在葡萄牙的西南方大海上的一個群島,美麗的自然景觀讓馬德拉一直是歐美國家的度假勝地,馬德拉在排行榜前 20 名的城市中,是生活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同時,也擁有許多共享空間、咖啡廳等適合遠端工作的場地。 (Photo from Freepik) No. 3 加拿大 多倫多 加拿大多倫多是大家公認全球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之一,也有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生活品質與機能良好、犯罪率低,更包容著多元文化,唯一的缺點或許是生活成本高。 (Photo from Freepik) No. 4 紐西蘭 奧克蘭 奧克蘭是紐西蘭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在不少宜居城市的排行榜中也名列前茅。生活品質好,也有許多漂亮的自然風景,不少華人移民於此,當地開放程度也非常高。 (Photo from Freepik) No. 5 日本 東京 日本東京不僅生活品質與機能佳、交通便利,更是日本流行文化的重鎮,白天晚上都很熱鬧,是台灣人最愛的外國城市之一。近年來,不少數位遊牧、遠端工作者湧入東京,今年日本也開放了數位遊牧簽證,預期將吸引更多人造訪當地。 (Photo from Freepik) 最低生活成本、最佳生活品質、最開放的城市等排名 (截圖自The Best Destinations for Remote Work》報告) 最低生活成本的城市(最適合遠距工作城市的前20名中) No. 1 泰國曼谷 No. 2 台灣 台北 No. 3 葡萄牙 馬德拉 最佳生活品質的城市 No. 1 塞席爾共和國 維多利亞 No. 2 巴貝多 橋鎮 No. 3 芬蘭 赫爾辛基 最開放的城市 No. 1 瑞士 伯爾尼 No. 2 紐西蘭 奧克蘭 No. 3 丹麥 哥本哈根 最低通膨的城市 No. 1 日本 東京 No. 2 巴拿馬 巴拿馬 No. 3 厄瓜多 基多 最吸引人的城市 No. 1 美國佛羅里達州 No. 2 夏威夷 檀香山 No. 3 西班牙 馬德里 提供遠距工作簽證和措施的城市 No. 1 西班牙 馬德里 No. 2 葡萄牙 馬德拉 No. 3 泰國 曼谷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16, 2024

【數位遊牧新手】上班族也可以數位遊牧,從 0 開始工作轉型這樣做!

【數位遊牧新手】上班族也可以數位遊牧,從 0 開始工作轉型這樣做!

許多上班族夢想著數位遊牧的生活,最擔心的就是「工作」該如何安排!不確定自己的工作是否適合數位遊牧?更不知道現在老闆能不能讓自己遠端,或是想嘗試接案、找可以遠端的公司,來數位遊牧,但又不確定自己有沒有準備好? 本篇文章想幫助你先評估自己的現職工作是否適合數位遊牧,再根據適合與否給予相應的策略。 一、評估你現在的工作是否合適數位遊牧 數位遊牧的本質是在任何地方工作,只要有網路連接就可以。因此要實踐這樣的生活模式,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你的工作必須能夠遠端完成。 但千萬別因為想要遠端工作,就急著從現在的公司辭職,去找可以遠端的工作,或是去接案,不妨你先從現有的工作下手,試著想它是否適合轉為遠端工作,這裡提供兩個判斷的標準,分別是從「工作性質」與「成果交付」兩點進行觀察。 1. 評估「工作性質」 如果你的工作性質是屬於不需依賴特定地點,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的工作內容。比方:程式開發、數據分析、設計、寫作等,這些工作通常比較不需要和他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團隊成員的溝通大多也可以運用線上軟體開會與討論,就容易轉為遠端工作,去數位遊牧。 但相反地,如果你的工作性質需要實地操作或親自接觸客戶和產品,如零售業、醫療保健和製造業,則可能較難轉為數位遊牧。 2. 評估「成果交付」 由於遠端工作強調成果而非過程,因此可以考量你的工作是否能夠以結果為導向進行評估。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一名數據分析師,你的工作主要是收集、處理和分析數據,然後基於這些數據提出有見地的結論和建議。 這項工作的核心在於分析的結果,包括提供數據報告和洞察,而不是分析的過程本身,只要能在截止日前提供優質的報告,那就可以視為結果導向。相對而言,數位遊牧的機會就會比較大。 可是,如果你是一名設備工程師,由於牽涉到設備的安裝、維護與修理,這些任務通常需要在特定的地點(例如工廠或工地)完成,且需要親手操作機具,而工作的成果(例如一個運作順暢的生產線)通常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 因此,雖然可以進行一些遠端工作,例如遠端監控系統或進行數據分析,但仍不太適合長期數位遊牧。 二、「適合」數位遊牧,你可以怎麼做? 如果經過以上兩點的評估,發覺自己的工作性質適合數位遊牧,那接下來該怎麼做呢? 第一步,是否具備「遠端能力」 由於數位遊牧缺乏傳統辦公室環境的監督與團隊的即時支援,要想保持生產力,個人需要具備一些關鍵的特質和能力。 因此,在開始數位遊牧之前,你可能需要自我評估以下幾點:你是否能有效地規劃和管理時間,以確保在時限內完成任務;在缺乏團隊支援的情況下,你是否能獨立解決問題;你是否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並熟悉即時通訊與線上會議工具,以便有效地了解並回應各種情況。 更多的自我評估標準,可以參考這篇:羨慕數位遊牧的生活嗎?10 點測你適不適合遠距工作! 第二步,準備計畫「說服雇主」 而當你自我評估完成,決定要將工作模式調整成遠端,開始數位遊牧後,那接下來就是得說服你的雇主了。 一般來說,雇主可能會有許多不同意遠端工作的理由,但最核心考量通常是:「讓員工遠端工作對公司有什麼好處?」 因此,在開始說服雇主之前,建議你要先明確這點,之後在說服雇主上,你必須圍繞這點來論述。 建議的架構是,先講原因,然後提出對公司的好處,最後用一份詳細的計劃收尾。 1. 說明原因: 你可以陳述你想要遠端工作、數位遊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家庭需要、減少通勤時間率等。但這必須是一個具體的理由,否則如果只是簡單地說你想要數位遊牧,可能會在一開始就被反駁。 2. 提出對公司的好處: 接著說明公司如果讓你這麼做,能獲得什麼好處。比方說空出來的通勤時間,可以用來提高多少產能;或者,少租一個辦公室,能減少公司多少成本等等。 3. 詳細的計劃收尾: 最後,你需要準備一份詳細的計劃,展示你對於數位遊牧的全面考慮和準備。其中包括你打算如何實施數位遊牧、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例如溝通困難、技術問題等),並且提供一些過去如何有效管理時間和工作的例子,來證明你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在數位遊牧時提高工作效率。 最後,你可以提出一個試行方案,讓你在一段時間內嘗試數位遊牧,以便雇主可以評估這種工作模式的效果,並判斷這種工作模式是否適合你和公司。這樣可以讓雇主感到更有保障。希望這些建議對你有所幫助! 更多說服雇主的具體方法,可以參考這篇: 如何說服老闆讓你在家工作?學會這 4 種勸說法讓老闆拒絕不了你 美國職場分享|美國企業紛紛要求員工回辦公室!我如何逆風,向老闆要求遠距工作? 那如果雇主不答應,或是評估過後覺得現在的工作不適合數位遊牧怎麼辦? 三、「不適合」數位遊牧,你可以怎麼做? 很多人發現自己當前的工作或企業不適合數位遊牧時,會尋找可以進行遠端工作的職位,甚至選擇創業或接案。現在,也有諸多網站和平台專為遠端工作者和自由職業者提供服務,例如Upwork、Freelancer、Remote.co。 你可以閱讀以下這兩篇文章,有種多的職缺平台可以參考: 遠端工作職缺平台推薦:4 步驟讓你更容易找到遠端工作 自由工作者要在哪接工作?推薦 6 個常用的接案平台 但記得在離職投入數位遊牧前,你有三件事是可以在職準備的!當手上有了這些籌碼,也能讓你在轉換跑道時更有餘裕。分別為:存錢、學技能、累積人脈。 1. 累積儲蓄 在開始數位遊牧之前,累積儲蓄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因為,如果你選擇創業或是自由接案,則在剛開始時,案子可能不多,導致收入不夠穩定。即便是選擇去找一份遠端工作,除非你在離職前就已經確保了下一份工作,否則在兩份工作之間的過渡期間,你同樣會需要資金來支持生活。有了足夠的儲蓄,可以讓你在這段過渡時間內擁有更多的經濟自由和安全感。 至於應該累積多少儲蓄,則主要取決於你的日常開支、旅行規劃,以及對於收入波動的容忍度。通常的建議是,至少要有足以支持一年到一年半生活費的儲蓄。 2. 學習技能 如果你在評估工作性質時發現自己的工作不適合數位遊牧,那麼你可以考慮學習一些與遠端工作相關的技能,例如程式設計、外語能力、SEO、社群媒體行銷等。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要學習的技能。有許多線上學習平台提供相關的課程,例如 YouTube、Hahow、LinkedIn Learning 等。你也可以參加相關的工作坊或研討會,或者找一個導師來指導你。此外,你也可以考慮參加政府開設的相關機構,如資策會。 在學習的過程中,建議你將自己的作品或學習過程記錄下來並公開。這樣在尋找相關機會時,這些記錄可以作為你的信任資產。 此外,你也可以學習如何建立「個人品牌」,提高自己專業的能見度,你可以參考《V018用經營公司的思維經營你的人生》、《V014銷售專業服務的系統化做法》。 3. 建立人脈 在開始數位遊牧前,累積相關的人脈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因為許多遠端的工作機會並不會公開招聘,而是透過內部推薦或人脈關係來獲得。因此,擁有廣泛的人脈網絡可以幫助你找到這些機會。 此外,與有豐富數位遊牧工作經驗的人建立聯繫,他們可以提供寶貴的建議和指導,幫助你學習和成長。 最重要的,當你真正開始數位遊牧時,可能會感到孤獨。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支持你的人脈網絡可以在你遇到困難時提供支持和鼓勵。 至於怎麼接觸到這些人呢? 你可以利用業餘時間建立你的線上社交網絡。無論是在臉書上建立粉絲專頁分享相關內容,還是在 LinkedIn 上建立專業形象(為什麼經營 LinkedIn 這麼重要?、LinkedIn 課程推薦),這些都有可能吸引到相關的人與你互動。 另外,主動參與與數位遊牧相關的線下活動,並認識相關的人,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如同前面所提,許多數位遊牧的遠端工作者因為獨立作業,常會感到孤單,因此這類的線下活動能幫助大家認識同溫層的人,擴展人脈。你可以多參加這類聚會,並詢問他們是否願意分享一些經驗。即使沒有建立聯繫方式,你也能從中獲得許多實用的經驗。 總結來說,數位遊牧或遠端工作的生活方式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種夢想,但實現這個夢想需要一些準備和計劃。 首先,你需要評估你的工作「是否適合數位遊牧」,這包括考慮你的工作性質和成果交付方式。 如果你的工作「適合」數位遊牧,那麼你可以開始準備,包括評估是否具備「遠端能力」、 準備計畫「說服雇主」 等。 如果你的工作「不適合」數位遊牧,那麼你可以考慮累積儲蓄、學習技能和建立人脈。 無論你選擇哪種路徑,都需要有一定的準備和計劃。希望這篇文章能為你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幫助你更好地規劃之後的數位遊牧生活。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15, 2024

Podcast 「數位遊牧誌」|專欄作家讀者太太:創業與工作不是只能二選一,何不試試看「業內創業」!

Podcast 「數位遊牧誌」|專欄作家讀者太太:創業與工作不是只能二選一,何不試試看「業內創業」!

「我覺得大家在思考創業這件事時,不一定要用二分法去看,人生不是只有一個選擇,為什麼你一定要放棄現在的工作,才能創業呢?」 當我們聊到如何給那些有創業夢想,卻因為擔心創業後收入不穩定而猶豫不決的上班族朋友一些建議時,筆名讀者太太的 Moja 這樣回應。 而之所以會給這樣的建議,正是因為這是 Moja 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業內創業是源自求生的本能 經營自媒體「讀者太太在英國」的 Moja,有五個不同的身分。她不僅是一位在英國具有十年豐富經驗的資深行銷客戶經理,同時也是一名專欄作家,在 2019 年,她更進一步創立了自己的公關公司,並在 2022 年開展自己的職涯教練業務。除此之外,她還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Moja 說自己過去並未考慮創業,或許是因為在台灣的職涯環境相對穩定,所以自己在台灣工作時,一直都是認份的上班族。 然而,來到英國行銷公司的第一年,碰上了公司大規模的裁員,這件事徹底地翻轉了 Moja 的認知。 當時的她並沒有被裁員,但這次的經驗卻她受到極大震撼,發現原來在歐美國家,這樣大規模的裁員其實是常態,所以或許是求生的意志, Moja 開始思考自己萬一被裁員後該怎麼辦,為了確保有養活自己的能力,才開啟了 Moja 的斜槓與創業之路。 「從那時起,我認為我在人生中做出的最正確的決定,就是開始經營自己的粉專。」 在還沒踏入行銷公司之前,Moja 擁有五年的記者經驗,再加上自認從小就是喜歡寫作的人,因此 Moja 開始寫起了粉專,分享自己在英國的所見所聞。雖然一開始經營粉專沒有錢,也沒有業配,但 Moja 卻做得很開心,也慢慢地吸引了一些想要來英國工作的粉絲。 這些人雖然希望在英國工作,但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可能遇到了一些問題。因此,Moja 開始分享自己在英國找工作的經驗,並訪問在英國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希望藉由分享這些資訊,幫助粉絲在職涯路上更加順利。漸漸地,開始有粉絲會諮詢她的建議,也有出版社詢問是否可以把這些經驗集結成冊,為她開啟了職涯教練與作家這兩條路。 而在訪談的過程中,認識了許多的創業家,也讓創業這個念頭悄悄地在 Moja 心中種下。 2019 年,Moja 發現自己的公司並不喜歡接華人的案子,一來是不懂華人文化,溝通起來很麻煩,二來時差也是必須要克服的問題,因此只要與華語世界有關的案子,基本上 Moja 的公司都會選擇拒絕。 而這也讓她看到了商機,覺得既然公司不要接,那自己懂行銷、懂中文,何不自己來試試看?因此 Moja 決定註冊公司,在維持本業工作的同時,也開啟了自己的事業。 業內創業給自己帶來的改變 「自己創業之後,我發現時間就是金錢絕對不是一句口號。」 Moja 分享,自從開始創業以來,她最大的體悟就是對時間成本的掌控。 因為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時間來完成,所以她會特別謹慎地規劃自己的時間。畢竟,時間就是收入的來源,這也能幫助自己成為一個更有效率的工作者。 Moja 開玩笑地說,自從她開始創業以來,她都會提早上線參加公司的會議,這樣的行為甚至讓她的主管感到壓力,表示因為她的提早,自己也不能遲到了。 還有一項改變,是因為收入來源的拓展,所以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動能更具平常心。 Moja 說開始經營個人品牌後,即使面對公司的裁員,自己也能以平常心應對。因為知道現在的這份工作,只是收入來源之一,即使突然間斷掉,她還有其他的現金流。 甚至,當創業的收入逐漸超過本業收入時,她在與公司談判時也更有底氣。Moja 分享,由於她的職涯教練業務日益繁忙,自己希望能抽出時間處理這一塊,因此她開始與公司談判,希望能將合作模式從全職轉為兼職。 業內創業的美麗與現實 當我們談到如何開始業內創業時,Moja 指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追求。有些人可能追求穩定的工作,並在下班後從事如追劇等休閒活動,這些選擇都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並不一定需要業內創業。 然而,Moja 笑稱自己是一個勞碌命,只要一閒下來就會感到恐慌。因此,當她看到身邊有許多創業家在工作的同時,也在經營自己的事業,她就會想要效仿他們。 因此,Moja 認為在開始業內創業之前,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個性。 接著,Moja 提到,想要業內創業,就必須做好有所犧牲的覺悟。 因為一旦你開始業內創業,你將必須犧牲許多事情。例如,她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看電視了,因為根本沒有時間,而且陪家人出去玩的時間也大幅減少,甚至非常感謝自己的先生幫她處理了很多家庭的事物,讓她可以沒有後顧之憂。 因此,Moja 也說,想要業內創業,時間管理也非常重要。 因為你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周七天都進行高強度的工作,這樣只會讓自己很快耗盡,必須要主動給自己設立一個界線,讓自己好好休息。Moja 就說她曾經因為不間斷的工作,導致自己後續有兩個禮拜都處在燃盡的狀態。至此之後,她每周至少會有半天到一天,就是單純躺平,或者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去想工作,讓自己可以好好充電。 關於更多建立界線的具體概念,可以參考這篇文章:Amazon 廣告策略經理 Jessica 專訪|在家工作如何克服拖延症?設定「停止線」讓自己好好下班! 最後,面對很多人都認為創業必須放棄本業的人,Moja 給了自己的想法,她認為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一定得放棄 A 才能做 B,而是時間比例分配的問題。可以像她一樣先從兼職做起,一開始先將 80% 的精力放在本業工作上,20% 放在斜槓的項目上,等之後營收上來了,再將比例變成 50%、50%,慢慢地降低對其中一方的依賴。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以及 Moja 在遠端工作與業內創業得到的體悟,歡迎參考「在英國上班成為遠距工作者教會我的三件事」一文。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Moja 在遠距工作方面的經驗,以及業內創業的真實甘苦談,歡迎收聽《大人的 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4:創業?上班?我都要!職涯選擇不是只能二選一|專欄作家 讀者太太 專訪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14, 2024

接案、自由工作者「勞健保」全攻略!如何保勞健保?職業工會加保、國民年金哪個好?

接案、自由工作者「勞健保」全攻略!如何保勞健保?職業工會加保、國民年金哪個好?

想要了解自雇者勞健保的處理,首先,我們要先知道什麼是勞健保? 勞保:全名為「勞工保險」,一種強制性的社會保險制度,給予所有受雇者的一項保障。 健保:全名為「全民健康保險」,一種強制性保險的福利政策,給予所有國民的一項健康保障。 在法律上,只要你是中華民國的國民,就得強制性納保全民健康保險;而若你是受雇者,那你的雇主也必須依法為你加保。 健保的部分沒什麼大問題,但問題來了,大多自由工作者並沒有雇主,為何還要替自己加保勞工保險? 因為你無法預測你自己在工作時會不會遭受意外,若是不幸遭受意外,勞保能夠為你負擔部分費用。 另外,若有保勞保,當你到了法定退休年齡,也能領到一筆月退俸,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退休金」。 所以說到底,保勞健保的其實就是替自己買個保障,讓國家能夠在需要時照顧自己。 一、自由工作者保勞健保的 4 個方式 1. 請公司替自己加保 第一種方式就是找到一家公司,讓你以員工的名義加保,這樣子的好處就是你每個月能少負擔一些勞健保費用。 目前 (113年) 的勞健保負擔制度是這樣: 如果能夠找到公司替自己加保,理論上來說負擔的金額會比較少。 但事實上,你不屬於該家公司的員工,你並沒有替這間公司工作,所以就算願意幫你保的公司,也都還是會請你負擔單位的那筆費用。 也就是說到底,你只是省去後面會提到的職業工會會費,在保費的部分還是得自己負擔,而且還可能會有人情債 (因為一般都是會找親友的公司)。 2. 自行成立投保單位 第二種方式就是自己成立投保單位,也就是自己成立公司。 目前台灣的法定規定,五人以下的單位並不強制要設立投保單位,但是只要超過五人就得強制成立,因為國家要你保障你底下的雇員。 但這種方式對於總是單槍匹馬工作的自由工作者而言比較難,因為公司不管是在成立,還是未來的維護上都需要資金,且相對複雜,會多出不少業務。 3. 加入職業工會加保 首先,先了解一下何謂「工會」? 依據《工會法》第 6 條,台灣的工會組織分為: 企業工會:同一工作地點或同一雇主的勞工組成的工會。 產業工會:同一地區,從事同個產業的勞工組成的工會。 職業工會:同一地區,從事相同職業的勞工組稱的工會。 而在職業工會的業務部份,其中一項就是會員的勞健保業務。 所以許多的自由工作者就會利用這種方式,加入與自己工作性質相符的工會,並由工會方加保勞健保。 不過要注意的是,因為職業工會與你並無任何主雇關係,所以不會像公司一樣替你負擔部分費用,可參考下表: 【補充】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利用職業工會加保勞健保,依法你必須符合以下資格: 經常於 3 個月內受雇於 2 個以上非勞保強制投保單位的勞工,如:從事兩份以上清潔工作者、接兩份以上家教的人。 獨立從事勞動或技藝工作,獲致報酬,且未雇用有酬人員幫同工作的勞工,如:市場攤販、自媒體經營者。 【再補充】 若是利用一般公司行號投保,會提撥 6% 的勞退,但投保工會的話則沒有勞退的保障。 至於若是不懂勞退是什麼,可以先參考市場先生寫的文章:勞退和勞保差在哪? 4. 不保勞保,選擇繳國民年金 一樣先解釋一下國民年金的意思: 國民年金是一種為了「安定」社會,而存在的社會性國家保險 (避免沒錢可用的人造成社會動亂)。 所以年滿 25 歲、未滿 65 歲,在國內設有戶籍,且沒有參加勞保、農保、公教保、軍保的國民,就會成為國民年金的納保對象。 而部分在家工作的 Soho 族,若不主動保勞保,就需要繳交國民年金。但因為國民年金屬於「半強制」性,所以每年還是有高達 100 多萬人未繳交國民年金。 接著說回來,因為勞保跟國民年金都是能夠在遇到重大事故獲得理賠,以及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有給付,所以有部分人就不會特地去保勞保,改繳國民年金,健保則掛在區公所。 這樣子究竟好不好呢?其實真的就是見仁見智,等等我會深入探討及分析兩者差異,繼續看下去吧! 二、選擇用職業工會加保,該怎麼挑選工會? 要注意的三件事 1. 工會與工作的相關性 首先,最重要的一定要是要找與自己工作有相關的職業工會,不然很有可能會造成資格不符合,在理賠上就無法得到給付,甚至連年資都無法計算。(可參考相關新聞) 另外,我也會建議找離家近一點的工會,畢竟法定的職業工會本身就是:「【同一地區】從事相同職業的勞工組稱的工會。」 2. 工會背景與運作狀況 再來,工會的背景也非常重要,建議在加入工會前,要先去將此工會的背景了解清楚,包含成立時間的長短、有沒有得過什麼認證 … 之類的。 另外,也可以上網爬文或詢問裡面的會員,該工會的運作狀況如何,有沒有積欠保費及滯納金,對於會員業務的處理態度 … 等等的。 3. 工會提供的會員福利 最後這點見仁見智,因為職業工會的工作不只有替會員加保勞健保,還會有其他的業務或活動。 可以稍微去了解一下,看看工會的福利如何,會不會常常辦聚會、有沒有獎金回饋 … 等等。 當然,如果你不在意這些的話也是能忽略沒關係。 三、推薦的職業工會 以下推薦幾個我當初在尋找時有研究過,覺得不錯的工會,有需要的人可以參考一下。(不過北部的居多 XD) 或是可以上勞動部官網查看全台工會清冊,看看有哪些適合自己的工會。 我最後是加入《網路自媒體從業人員職業工會》,有三點原因: 會員的條件比較符合我的工作性質。 超方便又超讚的客服,有問題用 LINE 詢問,三分鐘內就能得到回覆 (屢試不爽)。 有別的工會沒有的推薦制度,推薦會員加入能夠得到會費補助。 (PS.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錯,並且有打算加入該工會,希望能在推薦人的部分打上 Dean 或 T-0189,讓我得到一些補助) 四、勞保 VS 國民年金怎麼選? 1. 兩者比較 2. 為什麼建議保勞保 以下是針對還未保勞保的自由工作者,在選擇勞保與國保 (國民年金) 的一些觀點。 若你屬於公司的雇員,則需要強制納保,也不會有兩者選擇的問題。 給付金額較高 勞保會依照你投保的金額不同,而有所謂的「級距」。也就是說: 勞保:給付額度會依照級距的不同而有所提高,繳越多領越多。 國保:因為投保的金額為單一費率,所以在給付上會是固定的。 所以說,在一般的條件下,勞保的給付金額是會高於國保的。 【補充】 以上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解釋,沒舉例試算是怕公式與數字一多,有些人會有看沒有懂。 如果你想要親自試算,可以上勞動部勞工保險局,參考官方的公式來計算比較。 社會評價問題 另外會建議能保勞保就盡量加保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有可能會有社會評價的問題。 可能會發生的狀況有以下: 由你繳交國民年金的年資,能大致了解你待業的時間。 可能會對於你這個人先有「不積極」等負面刻板印象。 有時候可能會被一些公司列入企業徵才時的篩選標準。… 等 以上你可能會覺得有點太刻板、怎麼可能發生,但事實上,這樣子的狀況的確在社會上層出不窮。 還是要看你自己怎麼去思考,我自己是覺得除非你真的連繳交基本的保費都有可能影響到自己的生活,不然真心建議能加保勞保就趕緊加保吧! 五、勞健保常見 Q&A Q1:如何加入職業工會投保? 投保的部份工會方會幫你處理,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找一個工會加入。 而加入的方式每個工會都不同,有的可以線上申請,有的則一定要你人親自到現場。 不過整體過程大概如下: 先填寫基本資料 (包含證件) 選擇投保的薪資與開始加保日 專員會替你解說相關的法規及制度 了解需繳納的費用 (不清楚的部分要立即詢問) 繳納費用並出示證明 工會確認收到款項後就會替你加保 Q2:剛開始先投保多少薪資? 對於自由工作者來說,可能每個月的收入並不是固定的,所以對於要投保多少薪資會有疑問。 可以以年收下去取一個平均數,總之不要與實際收入相去太遠即可,個人會建議往高一點設。 因為如果設太低,勞保局進行查核時查到,就會有相關的罰則;而若設高一點雖然保費會增加,但未來得到的給付也會比較高。(會取你繳交額度中最高的 60 個月平均值下去計算) Q3:原先繳國保可轉勞保嗎? 如果原本有在繳國民年金,想要轉保勞保,當然是沒問題。 兩者的年資會分開計算,而未來在領取年金的部分則可以個別領。 勞保的老年給付需要滿 15 年的年資,但是國民年金的年資可納入計算。 國保的老年年金沒有年資的限制,可以與勞保同時領,但是計費的方式會不一樣。(相關案例) 六、結論 對於自由工作者保勞健保,我只有一個結論,就是:「如果你確定要保勞保的話,就不要拖,趕快加保開始累計年資。」 而這篇文章中所說的都是對於普通人,若你的身分比較特殊 (身障、低收 … 等),則需要另外去查詢相關資料! -- 本文轉貼自:DR.DEAN 處方箋(原文標題:自由工作者如何保勞健保?一人公司的你需要了解的細節)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13, 2024

《遠距團隊》書摘:遠距工作如何讓團隊有默契、溝通順暢?試試 3C 模型!

《遠距團隊》書摘:遠距工作如何讓團隊有默契、溝通順暢?試試 3C 模型!

針對團隊及文化設計的三 C 模型 幾個月來,胡里歐一直在思考我們在本書中提出的許多問題。他不停地自問:「在構思如何在這個新的工作環境中設計團隊時,我需要考慮哪些因素?」以及「我怎麼知道我們是否成功了?」在他想著要打造一種理想的團隊文化時,他不知道應該納入哪些內容。他之所以在這些關鍵問題上猶豫不決,部分原因就在於這些重要問題本身。他知道自己需要採取行動,但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我們為像胡里歐這樣的人寫了本書。我們知道團隊設計和文化議題向來都很重要,然而,現今的每個人都身陷於工作場所快速改變的時代。我們正在研究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而成功團隊和優秀文化的關鍵因素,則需要被簡單明瞭地闡明。 在《帶領遠端團隊》中,我們介紹了領導力的三個 O 模型;在《遠距隊友》一書中,我們則提出了遠端工作成功的三個 P 模型。在發展這些模型時,更重要的是,在我們不斷改善並將這些模型應用在客戶身上的過程,我們在其運用的簡單性和豐富性之中,找到了力量。 自從新冠疫情在二〇二〇年三月開始侵襲美國和歐洲的大多數公司以來,混合型團隊的採用率就愈來愈高。儘管這個詞彙經常被廣泛使用,但它通常被用來泛指任何既非完全遠端、也非完全同地辦公的團隊。 我們對這種工作方式愈是了解,就愈會意識到,如果我們的團隊要成為真正的混合型團隊,那麼它們必須與我們只是在嘗試重建辦公環境時,所設計的團隊大不相同。 我們已經知道,沿用舊有模式會導致會議過多、電子郵件超載,也讓員工的工作時間缺乏彈性。如果你要設計一個混合型團隊,請將其視為設計一項獨特的事物,並抓住機會真正改變你和團隊的工作方式。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出一個同樣有幫助且實用的模型,來協助你設計或重新設計團隊,以符合遠距工作的需求。我們相信三 C 模型的力量在於簡單,就像其他模型一樣;它將幫助你設計團隊及其文化。開始之前,讓我們先介紹一下它是什麼。 三 C 模型圖(圖/時報出版提供) 設計團隊及其文化的三 C 模型 三 C 模型由三個因素組成,其力量來自於這些因素之間的整合,並認知到它們之間是互相依存的。這三個 C 分別是: 溝通(Communication) 合作(Collaboration) 團結(Cohesion) 這些組成要件不只都是以同個字母開頭而已(這讓它們記起來更容易),也是很常見的詞彙。要理解這個模型的威力(見三 C 模型圖),我們需要在設計團隊及其文化的脈絡下,定義和描述這些術語。 溝通 溝通是人類生活的基礎—我們一生都在進行溝通;它也是工作的基礎。儘管我們都會溝通,但其技巧、準確度和是否有效卻各不相同。在訊息已送出、依照預期被接收並達成相互理解之後,溝通才算成功。簡而言之,溝通就是訊息的發送、接收與理解。 每個人的工作都需要溝通,如果溝通能夠更有效且迅速地達成目的,所有工作都會更順利。在一個互相連結和互相依賴的世界中,即使是獨立的手藝人也需要和客戶及供應商進行溝通。 因此,溝通是所有工作的關鍵和基礎,無論我們已經做了多久、做得有多好,都還能有改進的空間。當每個人都身在相同建築物中或同一地點時,我們可以進行直接、即時、豐富的面對面交談。隨著優質溝通的障礙和挑戰與日俱增,我們對提高溝通效率的需求也增加了。 我們最喜歡的一個關於溝通有多難的例子,來自於一項對手術室溝通的研究 2,內容是經過訓練的觀察員所觀看的四十八個手術過程中,共九十個小時的團隊溝通。而根據以下原則,在所有被觀察到的溝通中,有將近三分之一被歸類為「溝通失敗」: 時機:該溝通是否在最適合或最需要的時間點傳達完成? 內容:訊息是否完整且準確? 受眾:是否由正確的對象聽到且接收到了訊息? 目的:問題是否得到妥善的解決? 此外,研究發現,有 36.4% 的失敗導致了效率低下、團隊緊張、資源浪費、延誤、為患者帶來不便及造成流程上的錯誤。 這帶給我們兩個結論:倘若連在進行重要工作時,與身邊人們的即時溝通都有可能失敗或只是差強人意的話,那我們就會知道如果再加上距離和其他障礙,情況將變得更具挑戰性。其次,看看溝通失誤的結果:你不必在手術室工作,也能意識到這些失誤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在組織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以及下列所有的群體與個人之間,溝通都必須是有效的: 團隊內部 團隊中的個人之間 跨團隊 同事之間 與主管之間 與客戶和供應商之間(內部及外部) 當溝通不順暢、不即時、不完整或完全缺乏溝通時,結果會造成: 誤解 衝突 缺乏一致性 領導不力 錯失良機 關係疏遠 信任度降低 承諾和參與度降低 責任感降低 完成工作的速度變慢 改革緩慢或無效 合作減少 挫折感增加 人員流動率變高 (請根據你個人的經驗新增)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即使是在最優秀、最成功的企業中,也經常聽到以下說法:「我們需要改善溝通。」溝通一直都很困難,但在一個日益複雜且遠距進行的新工作世界中,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合作 《韋氏字典》對合作(collaborate)一詞的定義是:與他人共同或一起工作,尤其是在智力活動方面。 當每個人都在相同建築物中一起工作時,共同和一起所意味的似乎更為明白。例如吉娜需要和喬治合作的時候,只要走到他的辦公室或隔間借幾分鐘就可以了;這樣的合作通常會立即發生。 如果胡安想針對某個問題徵求一些意見,他可能會召集三四個人(或在會議室快速開個會),來創造合作的時刻。但若你想合作的人在該城裡、國內的其他地方甚至是世界各地,似乎就沒那麼容易了。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是透過下列事物,來看待合作這件事的: 即時互動 會議室 白板或掛圖 PowerPoint 投影片或其他分享資料的方式 雖然上述各點皆可以在虛擬環境中複製,但大多數人都發現,虛擬合作比面對面合作要來得更難。面對面的合作毫無疑問有其優勢(我們歷史悠久的虛擬團隊一直期待著偶爾才舉行的實體會議)。然而,遠距會議也可能具有正面、且往往是出乎意料的優點。 「我們必須見面才能合作」的思維模式,至少有三個缺點: 1. 合作不只是單單一次的活動而已 合作可以在沒有會議的情況下、也可以在會議之外存在。面對面會議也許可以帶來能量,但關於人們針對會議有多沒效率的抱怨,我們也聽了好幾十年。如果你所認為的合作只在正式(甚至非正式)的會議中進行,那麼你對這個主題的思考,其實能夠或應該更加廣泛。 2. 合作不僅僅是同步的活動 回到定義:我們知道,「共同」工作不一定意味著同時進行。儘管電子郵件存在著種種挑戰和不足,但它還是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正面的合作範例。還有許多其他較新的合作工具,包括用來取代歷史悠久的白板和強化其功能的工具,它們可以創造出了不起的合作結果。 你是否常在會議結束後才想到一個後續問題或附加想法,但卻因為來不及提出而覺得扼腕?在 Microsoft Teams 或 Slack 中持續進行的討論區或對話串,可以提高你們在決策方面的品質,或促進產生有創意的問題解決方案。 3. 面對面的合作不總是辦得到 如果團隊的一部分人位於美國緬因州的邦哥,其他人卻在印度邦加羅爾,那麼你們很可能永遠都不會出現在同一間會議室(甚至在同個時區)。你必須學會在這種情況下盡力而為。 合作成功與否取決於許多因素。你在設計團隊及其文化時,下列這些都需要加以考量。 會議/小組會議和聚會 一對一的合作 腦力激盪 解決問題 事先規劃 建立共同的願景及目標 如果將這份清單與合作一詞分開來看,你會發現當我們制定計畫、流程和協議來支持成功時,所有這些事情都可以有效地遠距完成。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說我們不應該或不能夠聚在一起;而是倘若我們以一種呆板和保守的方式來思考合作的話,當我們在團隊設計中加入遠距和非同步的元素時,就可能會錯失完美合作的良機。 團結 三 C 模型的第三部分是團結(cohesion)。以下是來自《韋氏字典》的第一個定義: 緊密凝聚在一起的行為或狀態。 如果我們從未(或很少)在一起工作,那麼緊密凝聚在一起是否自相矛盾?也許從字面上看來是如此,但讓我們接著看下去。 第二個定義將這個詞與生物學和生命科學連結起來: 植物相似部分或器官之間的結合。 我們喜歡這個詞在生物學上的連結和內涵,這也是我們選擇它的原因。工作和工作關係不單純是機械性的,也不僅僅由組織結構圖、時間和空間來定義。團結所意味的遠不只是這些事物而已,其面向還包括明顯非結構性的事物,如下所示: 關係 連結 相關性 信任 信仰 目的 意義 投入參與 包容 責任感 這些面向中的每一項都對團隊成功非常重要。 這裡也是如此,我們的經驗可能會影響我們的判斷,我們可能會想,上述內容在面對面時,可能更容易建立或維持。雖然這一點可以成立,但看看這些項目中的任何一項,你也可以為遠距進行這些項目,找到支持的論據。 請提出下列問題: 我們能否在彈性的工作環境中建立關係? 人們在遠距或混合型的工作環境中,是否還能高度參與? 人們能否在很少見面的情況下,還得以維持責任感? 答案是可以、可以,還是可以。 傳統上,此清單的大多數項目通常被視為技能(因此屬於培訓或輔導的議題)或希望(「我們希望能做到這些」或「我們在最優秀的員工身上看到了這些」),而不是作為我們團隊的期望和設計元素。 但我們鼓勵你這麼做,也會在本書的其他部分告訴你,如何將這些事項納入你的團隊及其文化的設計中,而不是讓它們繼續維持在希望與願望的層次而已。 如何使用三 C 模型 你可以將此架構用於設計團隊和打造團隊文化,我們將幫助你同時進行。在上述兩個目的中,你可以使用三 C 模型來做三件事: 評估: 獨立或整體檢視每個面向,以確定團隊目前在該層面的表現如何(下一節將進一步討論)。 設計: 利用這些面向來幫助我們建立一個完整且清晰的團隊設計,如此一來,團隊就能朝著每個面向實現目標;我們也可以運用各個面向來釐清我們的團隊文化願景。 發展: 設計或決定我們想要什麼是一回事,但實現目標卻是另一回事。三 C 模型可以為我們指明實現團隊和文化目標所需的發展方向。 進一步界定這些面向的問題 儘管我們正在討論為新的工作環境設計團隊及有意識地打造團隊文化,但我們知道,大多數人並不是從零開始的。如果你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已經存在著現有的團隊,那你很可能會想:我們現在的狀況如何? 無論現在或以後(其實是隨時),你都可以使用三 C 模型作為評估工具,來衡量自己目前的狀態。 你可以將以下問題作為個人的心理練習、將它們運用在與團隊的對話中,或以調查的形式使用這些問題,這是更有價值、更可靠的利用方式。即使你決定先進行個人評估,我們也鼓勵你在團隊中使用這些問題。 關於溝通的問題 我們對團隊溝通的挫折程度是多少? 溝通上的失誤有多常導致衝突或重工? 從訊息接收者的角度來看,團隊目標的傳達有多清楚? 我們在整個團隊及組織間的溝通效率如何? 團隊以非正式和正式方式進行溝通的頻率為何? 團隊成員的同步及非同步溝通進行得有多順利? 我們有多常預設使用最自在、而不是最有效的溝通工具和做法? 各方在分擔溝通的責任方面做得如何(在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 若要改善團隊溝通,我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 在 1 分到 10 分之間,所有團隊成員如何評價團隊的溝通成功程度? 關於合作的問題 我們的會議在實現預期結果和滿足工作需求方面的效果如何? 我們的會議是在維繫、改善信任與關係,還是在對其造成傷害? 我們在使用非同步的合作工具時有多順手? 我們進行非正式合作的頻率為何、是否順利? 我們的跨團隊合作是什麼樣子的? 階層結構或從屬關係妨礙我們合作的程度有多高? 在我們的規劃過程中,有多少是經由合作進行的? 人們是否感受到自己被傾聽,並覺得他們的想法獲得考慮? 在預算內準時完成專案的頻率為何? 在 1 分到 10 分之間,所有團隊成員如何評價我們團隊的合作? 關於團結的問題 我們的團隊提供了多少心理安全感?每個人是否都以相同的方式評價這一點? 我們團隊的整體信任等級為何? 我們團隊的工作關係有多穩固? 人們和其主管或經理的關係如何、是否願意給予支持? 我們與工作使命和目的的一致性如何? 我們會如何評價團隊的整體參與度? 團隊成員對團隊的成果抱持並展現出多少責任感? 整個團隊的期望有多明確? 在 1 分到 10 分之間,所有成員如何評價我們團隊的團結力? 如果你選擇以團隊的形式來回答這些問題,你可能需要從團隊外部找一位主持人,以讓所有團隊成員都能有效地提出想法。根據我們的經驗,即便團隊認為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們需要透過對話本身來改善溝通、加強合作和建立信任,這些對話也會帶來很多好處。 小結 三 C 模型既全面又簡單,它就是設計來讓主管、團隊和個人使用的,目標是協助你在一個可能會有人員的部分或全部時間都在遠距離工作的世界中,打造並讓你的團隊升級。 此模型圖暗示了一個重要觀點:只有一根支柱的狀態良好是不夠的。要想擁有結實的地基和堅固的屋頂,我們需要在所有三個層面都有強大的實力。當然,即使是面對面,要做到這一點已經不容易了;在遠距的情況下雖然可能更難,但還是辦得到。這個模型可以幫助我們從可能走向成功。 本書的其他部分將幫助你在致力於所有團隊設計、重新設計,以及打造團隊的大文化及微文化時,運用這個模型。 --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