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

79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為什麼「個人品牌」沒在獲利?產品服務「賣不出去」的原因與解方!

我們今天來聊聊為什麼你的個人品牌獲利模式一直不太穩定,你可能有自己的產品或服務,但就是 商品賣不動 、賣不好,今天我會分享幾個銷售成績不理想的常見原因,還有解決的方式。 我在上一篇文章有講到行銷漏斗的概念,在看這一篇文章前,建議你應該要先有一點行銷漏斗的概念,才比較看得懂這一篇文章,通常,個人品牌沒有在賺錢,原因就是三個,如果這些是你的情況,那麼今天你將會有所解答。 1. 你沒產品 2. 你的行銷漏斗塞住了 3. 你的行銷方式需要調整 延伸閱讀:成立「個人品牌」後,到底該怎樣才能賺錢?先了解「行銷漏斗」的概念 今天的重點非常多,所以我建議你準備筆記本。本篇文章也可以搭配「佐編茶水間」的 Podcast ,可以參考我標註的時間點,直接聆聽重點段落! 📍【本集綱要】#207 商品賣不動 節目開場與單集概要(00:00 –) #1 宣傳力道太小、頻率太少(06:05 -) 這個狀況是我最常看到的,相信有長期在收聽佐編茶水間的你,一定有發現,我宣傳品牌是完全不手軟的,我幾乎在每一集的節目裡面,都會提到自己的產品、自己的課程。 我們現在一起來想像一位聽眾的使用者流程,這位聽眾在通勤、做家事的時候聽你的節目,他覺得你的分享很有趣,訪談的內容也滿有深度的,不過,你從來都沒有提到自己有在販售產品,也從來沒有提到:「其實我有在提供一對一的服務。」 在完全沒有透露的前提下,你的觀眾究竟要怎麼知道你有在做其他的事情呢?他一定要追蹤你的 Social media,或者閒閒沒事去你的官網晃一晃,才可能會發現:「原來你有在賣這個喔!」 大部分的聽眾,其實都只停留在「聽」的階段,他的使用者流程就是打開手機,打開 Apple Podcast or Spotify,看一下有什麼有趣的主題,點開他感興趣的集數來聽,就這樣而已,很多時候也不會完全聽完。 更多時候連你的 IG、網站都不會去,因為他不用去,他只是要聽你的節目而已,他沒有非得轉換平台去追蹤你的理由,對吧?同樣的情況,也可以套用在只有經營某種平台的創作者身上,你的品牌效益和產品銷售狀況不好,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你的觀眾沒有聽到、看到。 不要害怕打廣告(08:32 –) 我們都很忙、追蹤很多人、聽很多節目,要在觀眾的腦海中留下印象,宣傳力道就要大,千萬不要怕多!當然,這是我自己的經營方針,也是我相信的理念,我覺得我的手法應該不到激進,但我也一點都不害臊。 滿多人會覺得:「天啊!我廣告打太多,聽眾難道不會超反感嗎?」,的確有對於廣告很敏感、很反感的聽眾,但我一直都認為,如果你的內容是聽眾覺得值得花時間來聽的,那廣告頂多就忽略,或是快轉跳過也可以,有廣告並不影響你的內容值不值得聽。 現在 Podcast 的節目選擇非常多,除非你選得主題真的都很打中他的胃口,或者他就是你的鐵粉,不然通常就只有你自己會覺得廣告的次數太多,因為只有你自己是那個每一集都會重頭聽一遍的人,但大部分的聽眾都不會,對吧? 到底怎樣的宣傳力道是太大?太小?頻率究竟要多少?我現在要說一個你很不喜歡聽到的解答,就是「沒有標準答案」,取決你的品牌屬性跟觀眾喜好,有一些風格比較大喇喇、率性的網紅,他的觀眾就很喜歡他直接的個性,所以每一集的節目都在業配。 喜歡他的觀眾可能還是覺得:「這就是他,他的品牌就是這麼直接」,但如果你的品牌是走小清新的路線,可能你的觀眾比較高敏感,有時候資訊量一多,就會覺得很難消化,我自己有一個小小的策略是,在每一集的節目中,我都會有意無意用一兩句話淺淺的帶過。 例如「喔!他也是我們 BYL 的學生」,或是「我上次在幫學生做一對一諮詢的時候」,就是很順口的提及,除此之外,在「熱門集數」裡面,我也會花更大的力氣,更長的篇幅,去做宣傳的內容。 什麼是熱門集數?(12:17 –) 你在做行銷和內容策劃時,應該會知道哪一集的收聽率比較高,會是觀眾很想聽的內容,那就代表,你應該要在那一集節目中,比平常更大量地包入產品訊息,那在節目還沒有播出之前,你要怎麼知道這一集會有多少人聽?老實說,就是經驗。 我做節目已經做了四年,我知道什麼樣的主題會有很多人聽,因為我經常會跟聽眾互動,知道他們有什麼痛點,所以當有重要訊息,例如六月要特別辦活動,我就會故意用比較精彩、比較多人會感興趣的主題來包裝,順道分享更多當時要宣傳的內容。 除此之外,如果那一集的來賓很有名,或者來賓分享的主題非常有趣,我也會知道這一集肯定會有比平常更多的人來收聽,身為品牌經營者,要用經營事業體的思維來看全觀,而不是單集單集的零散分享,這個就是節目策劃、內容行銷的技巧。 回到第一個常見的問題,宣傳力道不夠、次數不足,是你可以馬上去檢視的,大部分的創作者,會以為文案、連結擺放的地方、產品的消息都很明顯了,但這都是盲點,第一次知道你的觀眾沒有指引,是根本不會知道你有在提供或販售什麼內容的。 你永遠都要去思考:「這些內容有可能被一個全新的觀眾看到,他有沒有辦法找到我想要給他的資源與資訊?」,最重要的是,這個路徑絕對不能困難,門檻一高,觀眾就不會願意找,你一定要用最簡單的方式、足夠的頻率,才有辦法讓你的觀眾記得你的資訊,做到你希望的轉換。 #2 你對你的產品沒自信,說明不夠具體(15:46 –) 你可能會說:「我平常有在手繪一些小東西,偶爾會隨便擺個市集」,或是「我對塔羅有點研究,如果你感興趣的話,我可以幫你抽一張牌,不然我也有認識幾個滿厲害的朋友可以幫你算一下。」 我常說:「你說話的方式、使用的詞彙,這些語言都是有力量的」,那些「隨便、偶爾、應該」都是讓潛在客戶感到模稜兩可的地方,大部分的時候,可能都是因為對自己的產品不夠有自信,或者不想要太過 Push,才想要客客氣氣。 但,我想要請你換個角度思考,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不斷推銷是件不好意思的事情? 是因為我們喜歡大家都可以和平相處,不要一直去打擾別人,要求別人做他不想做的事情,接收他不想接收的資訊,我們覺得賣東西就是「對」他人做些什麼,可是有沒有可能,你是在「為」他人做些什麼呢? 我一直都覺得我的課程或講座是一個工具,其實任何產品都是一種工具,這個工具不是目的,但這個工具帶你走向目的,只要我聽到你有需求,或者我知道你有困擾,那我介紹一個工具給你,其實是幫你一個忙,我一直都是這麼想的。 你可以說這是過度平常心,或者過度自信,但如果你剛好在賣咖啡,朋友來跟你說:「最近我想買咖啡送人或自己喝」,難道你會說:「要喝咖啡喔!那我介紹別家的牌子給你?」,應該不會吧?為什麼回到你自己的自媒體上,你就不願意這麼做呢? 你是不是覺得說:「因為一直推廣自家的產品,本身就有偏心的嫌疑」,是人都會有偏好,為什麼要害怕自己在偏心某些事情呢?身為創作者,你對自家產品有多一層的愛戴,就像是對你的孩子有多一點的偏心,你要站穩這個腳步,說出自己的立場,除非你是一位評論家,如果不是,就沒有中立的必要。 搜集資料、查證產品的適用性,是消費者的責任,假設你是消費者,你應該要知道品牌端會想盡辦法秀出品牌的亮點,因為這是品牌的責任,而消費者的責任是去多方比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我認為大部分的創業家,儘管沒有特別偏心,還是會對自家產品格外推薦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是他最熟悉的產品,比起其他競爭對手來說,我們了解最深的,當然就是自己的品牌,當看到有適合的潛在客戶,最先推薦的,一定也是自家的商品。 當然,我們不能去製造錯誤的期待,推銷產品給不適合的受眾,產品說明如果含糊不清,就會不夠具體,讓觀眾有種不夠肯定的感覺,這是你自己的產品,怎麼連你都不肯定? 如果你的銷售成績不太好,可以檢視一下是不是在行銷資訊上過度模糊?還是說對自己提供的服務沒什麼信心?如果是,請你換個角度做假設,潛在客戶雖然是陌生人,但就像朋友來問你問題一樣單純,他有個困擾來請教你,你為他提供解答,就是在幫他一個忙。 你是在為他做些什麼,而不是在對他做些什麼。 只要你能夠在話語中帶有這樣肯定的態度,我相信你的觀眾也可以感受到,你的確是在提供他一個方法,一種工具,而不是在強迫他。 #3 定價不對,受眾設定有落差(23:03 –) 這個情況發生的頻率跟其他狀況相比是少滿多的,定價是一門藝術,設定太高或太低,都可能讓你的轉換率不太好。但是到底要怎麼定價?這跟你的受眾樣貌和品牌調性有關,沒有辦法找到一個公式套用在所有人身上。 但我可以舉例,我曾經跟一位學生做一對一,分析他的銷售狀況,他本身是一位攝影師,攝影的技術很厲害,經常會拍婚紗、閨蜜寫真這種質感很高的攝影作品,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發現自己需要一套線上產品,才能在疫情期間生存下來。 因此他馬上開發了一套線上課程,教學生怎麼拍出很高級的沙龍照,課程內容非常的精緻,從攝影器材的使用、光線、取景,到後面的精修一系列都非常的完整,一般會覺得,這樣的內容很有深度、很專業,理當值得高價位,然而產品上線後,卻一堂課都沒有賣出去。 他一開始覺得可能是價位太高,所以將課程降價,但還是沒人買,不知道要怎麼調整價錢?我看了他的課程,覺得這個課真的不能賣低,因為內容很專業、豐富,但是受眾定位不正確,一般講到變現,很直覺就把會的東西包裝成一套系統教學,傳承下去。 但,誰拍閨蜜和婚紗會想要自己修自己的照片呀?我是完全不會,我希望有人可以幫我做到好,所以儘管內容再精緻,他都不應該賣給那些追蹤他的人,如果真要賣,就是要賣給想要成為攝影師的人,或者已經是攝影師並想要進修的人,如果是這群人,定價就絕對沒問題。 如果還是希望把受眾針對在已經有追蹤 IG 的人身上,我可能會建議他開發自己的濾鏡 preset,讓觀眾可以用懶人的方式在照片上套入喜歡的濾鏡顏色,然後走平價路線,累積獨特的個人風格和喜歡這樣風格的受眾,為日後的出發做累積。 聽到這邊大部分的人可能會覺得:「我就不想要走低價路線,我就是希望有被動收入才來做個人品牌」,這個例子是比較極端又寫實的,沒有人想要受到疫情的波及,但很多時候,狗急跳牆生出來的方法,可能從定價或受眾設定上就是不適合的。 你的觀眾想要的、可以負擔的,以及專業水平所及的,都必須要對齊,才不會導致很棒的產品,卻沒有轉換效益。 延伸閱讀:如何判斷你是否正在吸引「錯的受眾」?(和3個調整方法!) #4 信任感不夠,關係待耕耘(27:11 –) 我們都不太可能會跟詐騙集團或看起來很假的商家買東西,那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詐騙集團會成功呢?就是因為他看起來很真,製造了足夠的信任感,讓你卸下心防,那為什麼你這個真真實實的創業者卻一直賣不動?說白話就是:觀眾跟你不熟。 我們經常聽到品牌要建立信任感,但究竟什麼是信任感?到底要怎麼建立?其實我在之前的集數中都有經常帶到這個觀念,答案就是:持續 show up。 如果你今天剛加入一間新公司,有很多新同事,大家對你都還算客氣,也會打招呼,但唯獨 Julie 這位同事對你特別親切,你心裡應該馬上就會對 Julie 多些好感,這個好感薄薄一層,但它就是信任感的開端。我們假設兩種情況,一種是你剛進公司沒多久,跟 Julie 開始慢慢會聊天。 過了一個禮拜,Julie 突然問你要不要買一些他自己有在用的精油或保健品,你可能馬上就會覺得:「該不會跟我變好只是想要和我推銷吧?」,除非你本來就對他在推廣的商品很感興趣,不然那一層薄薄的信任感,就會在這個時候出現裂縫。 第二種情況,你跟 Julie 從客氣打招呼,變成午休時會一起用餐,從下班之後偶爾會用 Line 聊一下公司八卦,變成一起吃晚餐,甚至一起搭車回家,從只有平日晚上下班後會聚在一起,變成假日也會私下約出來一起逛街、遠足。 你開始認識 Julie 的其他朋友,也開始介紹自己的朋友給 Julie 認識,這時你發現,你跟 Julie 不再只是同事,你們已經變成了交情還不錯的朋友,這段關係的發展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可以一個月,也可以花一年,這就是好感累積與關係經營。 持續的為那個對象 show up,就是在他的生活中陪伴他、傾聽他,共享歡樂、甚至共體時艱,這時如果 Julie 問你要不要購買他有在使用的精油或保健品,你會不會更認真地聽 Julie 到底想說什麼呢? 信任感要怎麼建立(34:43 –) 講到這邊,你可能在想說:「好吧!我知道信任感怎麼培養的,但我不確定哪裡做錯了,為什麼我跟受眾的信任感就是建立不起來呢?」 首先,你有沒有遇過跟你不太對頻的人呢?他感興趣的事物你都興趣缺缺,他的風格或行為都與你有滿大的落差,如果,這是你跟 Julie 的關係,我相信你頂多跟他進展到中午一起吃午餐,應該是不會下班或假日時還繼續跟他出去,對吧? 同樣的,如果一開始的理想受眾定位就是一群跟你頻率比較雷同的觀眾,建立信任感就會事半功倍,當然,也不是說不同群的觀眾不能建立信任感,只是相較之下比較吃力而已。 我們現在講一下建立信任感的具體做法,我認為就是提供價值,其實價值簡單來說,就是 「something that worth your time」,當你花時間跟 Julie 相處,為什麼不會讓你有一種:「天啊!今天浪費好多時間」或是「今天到底都在幹嘛?早知道就不應該跟 Julie 出去」的感覺? 一定是因為在每一次的相處過程中,你都能夠感到很歡樂、興奮、舒服、自在、受啟發,這就是品牌在帶給觀眾的感覺,並不會因為轉變成商業思維就變了樣,事實上,這些就是最基礎的待人之道,也是商業的營運之道。 我建議花點時間思考,你的觀眾跟你的品牌相處之後,心裡會產生什麼感覺?會覺得撫慰人心嗎?還是能夠帶來啟發、創意、知識?你在提供的價值究竟是什麼都無所謂,只要是正向且良善的,一次提供多種價值也是可以的。 這就會回到內容行銷跟內容創作,在做內容創作的時候,你究竟有沒有認真想過你在創造的究竟是什麼?不是影片或音頻,這些都只是包裝的手段而已,你在創作跟分享的,就是你的點子、你的理念,和你的信仰,要建立足夠的信任感,就要挖掘出你的核心理念。 唯有瞭解,你才會有源源不絕的 idea ,去宣揚你要傳達的事情,當你用作品的方式呈現出來,它才會有價值,價值不是在於這支影片做得好精美,也不是圖片拍得多漂亮,這些都只是加分,重點是你要說的理念、故事有沒有被傳遞出去? 有的話,才能達到我們做內容行銷的目的,有達到這個目的,我們的信任感才會被漸漸地培養起來。 延伸閱讀:為什麼個人品牌賺不到錢?3 個必須建立的自媒體獲利心態 出現的頻率很重要(39:15 –)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聽起來好嚴肅喔,很多網紅不也是每天隨心所欲 PO 幾張自拍照,就很多人追蹤互動嗎?」,如果你這樣想,你可以仔細去觀察這些網紅,大家其實都很了解觀眾是為什麼而來,網紅也會提供對觀眾而言有價值的東西。 我一直都相信了解與確認自己在傳遞的價值究竟是什麼,然後用好的內容作為漂亮的包裝紙送到觀眾面前,就是累積信任的不二法則,還有一件事情也非常重要,那就是頻率,它會隨著你在受眾心目中的位置而調整。 同樣是品牌,如果你一個月才出現一到兩次,就算觀眾很喜歡你,建立信任感和關係經營的時間就要拉長,如果你之後停更,就算是一開始很喜歡你的觀眾,到了後面也因為沒有更新,漸漸忘了你曾經做過的內容,如果頻率一直斷斷續續,那建立信任就會相對困難。 但,有沒有一種情況,曾經跟你很要好的朋友,因為搬到另一個國家,所以越來越少聯繫,但每一次見面都還是一拍即合?你會發現,這兩個例子全都基於穩健的信任之上,可能你曾經是死忠客戶,雖然他們出過一些問題,但是當他再次出來,你還是會願意再給一次機會。 又或者,這個品牌已經樹立了良好的印象與典範,所以儘管不跟你花太多時間打交道,你還是會被他的一舉一動深深吸引,除非是這兩個案例,不然我一直都覺得頻率是很重要的。 信任感不夠,通常是銷售成績不理想最常見的原因,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做關係經營,時常 show up 在對方的日常,如果觀眾還沒準備好,也不能揠苗助長,就讓他先靜靜觀望一下。 很多時候,你會覺得都是品牌在主動出擊,但只要仔細一想,大部分現代行銷的手法,都是花時間靜靜等待前在受眾冒出芽,才會展開後續的對話關係,如果你覺得講得太發散的話,也可以回到這集原文,下載我整理好的懶人包。 📍【本集結語】#207 商品賣不動 為什麼品牌會沒有獲利?可能是因為你的宣傳力道不夠、次數不足、你對你的產品沒自信、說明不夠具體、定價不對、受眾設定有落差、信任感不夠,關係待經營,不曉得你覺得自己最像是遇到哪個問題呢? -- 本文轉貼自:理想生活設計(原文標題:#207【佐編私塾殿】為什麼你的品牌沒在獲利?- 下集:商品賣不動的原因與解方)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7, 2024

如何打造「知識型產品」,創造 6 位數收入?(下篇 – 行銷企劃)

要如何從零開始建立個人品牌,甚至銷售第一個自己的產品,並在一個月內賺進六位數的收入?這篇文章會 Focus 在後期的行銷企劃,並且會專門討論線上課程的部分。 在「上篇 – 點子生成」學到了要如何找到消費者會想買的產品點子,以及在「中篇 – 產品設計」中知道了如何詳細的去設計產品的詳細內容,最後規劃出一套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最後一步就是要想盡辦法把我們的產品賣出去! 在這篇文章裡,我會和你分享我如何規劃行銷流程、用了哪些行銷管道,以及幾個銷售線上課程時你應該注意的重點。 一、設計銷售頁 什麼是銷售頁?簡單來說就是介紹你產品資訊、適合誰、能讓學生得到什麼成果的一個網頁,如果你和我一樣是自己販賣線上課程,沒有透過任何大型平台幫忙的話,你將會在行銷時面臨很大的技術問題,例如說: 銷售頁應該要放在哪?怎麼讓人看到? 怎麼串接金流?我要怎麼收錢? 要怎麼把產品交到消費者手上? 別擔心!現在網路上都有超級多的資源,可以讓你用超簡單低成本的方式做出不錯看的銷售頁面,我最初的銷售頁是用一頁購物製作的,簡單好用,收費也很低,基本的數據分析和訂單處理也都包含在裡面,很適合時間不多、有預算限制或是非技術背景的人入門。 第一次做銷售頁做得很陽春是很正常的,我剛開始也是一樣,如果你想要花俏一點,也可以參考我的良師益友度哥利用一頁購物所設計出的銷售頁面,可以說是非常漂亮,資訊也很完整,所以只要你上網查資料,做點功課,相信銷售頁這一關是難不倒你的。 一頁購物店目前只支援台灣銀行帳戶收款+台灣手機登入,如果你是海外公司或像我一樣在海外,就會有點不方便,我當時是跟我媽媽借了手機號碼來註冊,不過如果你目前人在台灣,相信這是個非常方便也很容易入門的好資源。 隨著經驗的累積,我製作銷售頁的技術也進步了很多,現在的我是用 Teachable 的後台來製作銷售頁,你可以點下面的圖片去看一下,當然你沒有一定要做得像我這麼漂亮,如同網站的外觀,設計都不是初期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你的文案和產品資訊。 二、我用了哪些銷售管道 銷售頁搞定之後,你以為客戶就會主動上門了嗎?你想太多了,如果你不把新產品的消息公諸於世,不用一些行銷手法去包裝你的商品,根本不會有人知道你在賣課程! 所以我會建議你將你有在經營,而且有觀眾的平台一一列下來,盤點你現在的行銷管道有哪些?其中哪些是主要?哪些是次要?宣傳時程要怎麼安排?需要那些素材?並思考這些平台各自適合用什麼方式來宣傳你的課程,例如我的行銷管道有: E-mail FB 社團 FB 粉專 Podcast Instagram YouTube 全部列出來之後,我就要做個分類,來決定哪些平台是我的銷售主力,哪些是次要的,分類後的結果和各個平台的用途如下。 E-mail Marketing(主要) E-mail 雖然老派,卻是我本人最愛用的行銷方式之一,不用擔心演算法和觸及率,只要你寄出,觀眾就一定收的到,如果觀眾不開信,基本上都是你的問題,不能去怪演算法,可能是你的標題下不好、內容不吸引人,你可以好好地檢討要怎麼修改,修改的成果也比較準確。 雖然 E-mail Marketing 在台灣很不流行,但它依舊是我最強的銷售工具,如果你也想開始使用 E-mail Marketing ,市面上的 E-mail Provider 非常多,下面是其中幾個比較有名的,你可以依照你所在的地區,花時間自己去研究一下。 台灣:Benchmark、電子豹 美國:Convertkit、Mailchimp、ActiveCampaign 我個人是使用 ConvertKit,無論你使用哪一個平台,一定都要能做到搜集名字和信箱,以及 Sequence 等關鍵功能,這樣你就能在後台設計什麼樣的人,點到什麼樣的連結、會收到什麼樣的信,整個銷售流程就可以自動化,你也不用常常去處理客戶的問題。 我在前期花了很多時間去設計不同的 E-mail 內容,事先寫好每封信的文案,去規劃每位有訂閱我的讀者,要在什麼時間點收到怎樣的內容,如果他們看完信,又要有什麼樣的內容在隔天、三天後發給他們,安排好之後就是全自動的,非常方便! 如果你也打算將 E-mail 當作你的主要行銷工具,在前期絕對要花點時間來安排。 FB 粉專和社團(次要) 在臉書的部分,我會盡量思考要怎麼樣做到「跟觀眾頻繁地互動」,例如使用臉書機器人,請他們在貼文底下留言,然後使用訊息推播,送出客製化的對話內容。又或者是利用吸睛的貼文引起觀眾的好奇等等。 其實跟在做 E-mail Marketing 有點像,差別在於 FB 會受到演算法的干涉,你比較不能掌控成效,不過也是要花很多功夫去規劃的。 Podcast(次要) 在 Podcast 上我會盡量在節目裡插入我自己課程的口播廣告,根據當集的內容來插入不同的產品,這樣會來聽那一集音頻的觀眾,會 more likely to be interested in my offer,像是這樣的小巧思,都是可以被設計的。 其他平台 例如 YouTube、Instagram 這些我比較沒有花心力在經營的平台,因為觸及到的人數不會太多,所以我也不會做太多的行銷規劃,不過它們依舊有觀眾在上面,所以如果情況允許,我還是會製作些短影片來宣傳我的產品,就算是多一個曝光的管道,成效倒是其次。 三、利用免費內容吸引觀眾 根據調查統計,如果你先給觀眾一些試用品,可以增加 36% 的銷售成績,這也是為什麼賣場有那麼多試吃品,答案就是刺激銷售,以行銷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家不知道你是誰、沒看過你的品牌、也不太確定你的商品能不能帶給他們期望的效果,那他們怎麼會買? 尤其在數位時代,你幾乎沒有辦法直接接觸到觀眾,又要怎麼讓他們知道你產品的特色呢?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製作一些免費內容當作試吃品。 你可以擷取課程的一小部分做一個前導影片,也可以額外寫一篇文章、製作相關的內容,並在這些內容中旁敲側擊並銷售你的主要產品,我到現在都因為這個免費內容,獲得了很漂亮的銷售成績,但是在做免費商品時,有幾個重點一定要記住! 1. Know you End Goal 在做試用品或免費內容時,一定要記得你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刺激主要商品的銷售成績,所以你做的任何事情都要符合這個目的,不然就沒有讓人家試用的意義了。 例如你寫一篇免費文章,在規劃內容大綱時就記得要讓這篇文章跟你的主產品產生連結,人家看完文章後覺得有收穫想學更多的話,就有機會進到銷售頁,購買你的商品。 延伸閱讀:為什麼個人品牌賺不到錢?3個必須建立的 自媒體獲利心態 2. 不斷提及主要商品 延續第一點,我們做免費內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刺激主要商品的銷售成績,所以一定要不停的提到你的主要商品,就像你會在我的 Podcast 、文章的最下面、網站的側邊欄看到我不斷會提及我的主要產品 「Brand You Life」 很多人會不好意思宣傳自己的商品,但如果你用對方法,這並不會讓人反感,你也不會感到不舒服,例如你可以用一些話術:「如果你對這個內容感興趣,在我的付費課程裡會帶到更詳細、更深入的教學。」 你提到產品越多次,人的大腦就會自動抓住這個資訊,就算每次都只是稍微提到,也都可以讓觀眾的潛意識思考:「我到底想不想要知道更多?我願不願意花一點錢來學習更多?」,觸發並增強他們想購買的意願。 延伸閱讀:你有冒牌症候群嗎?5個自我檢視特徵與調整方式 3. 風格語調一致 當你在做付費產品和免費內容時,你一定會有屬於你自己的風格,記得要把這個風格保持一致,如果有牽扯到文字或說話,記得語調也要盡量一致,總不能免費產品是用溫暖的風格吸引觀眾,買下去之後又用斯巴達的教育方式吧?這可能會讓觀眾感覺被欺騙的感覺。 4. Something Special ♥ 我喜歡在免費內容中給觀眾一點驚喜,或者一些只有在這個免費內容中才看得到的 Bonus,例如說看到影片的最後就可以得到課程折扣、現在購買會額外贈送諮詢服務之類的,多用一點巧思,讓觀眾在看完你的免費內容後,產生「我想要購買你的商品」的感覺是做免費內容時最重要的目的。 5. 說話算話 如同前面所說,你一定會在免費內容中提到自己的付費課程會有什麼樣的內容,不過很多人會為了刺激銷售而誇大其詞,說出課程根本沒有包含的東西,或是他們做不到的承諾,這是做免費內容時的大忌,如果你說話不算話,很快就會失去觀眾的信任,後面的產品也不用賣了。 以我自己來說,我現在的主要課程 Brand Your Life 是用一堂 1 小時的線上講座當作免費內容,偶爾也會配合一些節日,或是跟其他相關的品牌合作推出不同主題的免費直播,裡面就會提到一些我最近對課程的規劃,例如今年會新增什麼課程,會邀請誰來當客座講師等等。 當我要在免費內容中提及這些東西時,通常都是已經進行到一個段落,是真的會推出的東西,即使講得當下還沒真正推出,也會讓觀眾產生期待感,進而購買你的產品,在這裡我也想提醒你,不要害怕你在免費內容中透露太多的好康。 當你能給得越多,你的觀眾越會覺得:「哇,免費內容都這麼有料了,那付費課程一定更有深度」,所以不要怕,只要是你做得到的,就盡量去給吧!但也要記得隨時把你的 End Goal 放在心上。 四、用預售驗證市場反應 看到這裡,你可能以為銷售都是要等課程做好後才要開始做的,但其實到目前為止,我們的產品都還沒有製作完成,因為那個不是最急的事情,你還不需要把所有的錢和精力都投進去,相反的,我們應該先確定真的有人願意購買,也就是進行預售,然後才真正把課程給完成。 我知道這時你可能會想:「我沒有真正做出產品,要怎麼賣給別人?」,這其實就像預售屋或是現在很多的線上募資,你買預售屋的時候房子並沒有蓋好,你所支持的募資活動也沒有真正推出,只是做個模型給你看,但依舊有許多人願意預先付錢給這些還沒完成的商品。 預售主要的目的是要先確定市場的實際反應如何?有多少人願意購買?需要有多少人買才能回本?此外,預售也有下面幾個好處: 增加自信:當你看到越來越多人願意預購你的商品,你的自信也會大大的增加,我就是這樣。 更多的預算:當有人願意預購,你就會有更多的預算可以去好好設計課程或投資設備。 得到讀者最直接的回饋:你一定會遇到觀眾問問題,例如:「請問我沒有 xxx 經驗,也可以來上課嗎?」,你就可以根據回饋去微調你的課程,讓成品更符合需求。 即時停損:最慘的情況就是沒人買,或是只有少數人要買,此時你可以考慮退款,甚至是停止製作課程,節省不必要的製作成本。 如果你真的擔心沒有實際做出來沒有人會買,也可以考慮先做 30%~40%,至少有點東西給觀眾看,接下來只要說清楚未來課程的製作進度和規劃,相信觀眾都還是會買單的。 延伸閱讀:ICA 是什麼 ?影響品牌成長的關鍵&4個 ICA 對話法則 五、行銷要軟硬兼施 我的最後一個秘密武器,就是 Hard sell & Soft sell,中文我不太知道該怎麼翻譯,但可以簡單解釋一下: Hard Sell:硬式行銷,例如直接給出數字的、促銷活動、限時限量、免運費等較理性的方式。 Soft Sell:軟式行銷,例如帶出你的故事、理念、使用者分享回饋等較感性的方式。 大多數人用的都是 Hard Sell ,這也造成我們很討厭被人家推銷,覺得別人在騷擾自己,我相信這也不是你想要的,所以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要怎麼樣以同理心的方式設計出會讓觀眾感興趣,真心想要你的產品的文案。 以我自己來說,我會利用 E-mail marketing ,設計幾個 Soft Sell 的信件文案,信件裡講了我的故事、我開課的願景和目的等等,這些都可以讓觀眾感受到你不是一個冷冰冰的品牌,而是個有血有肉、在乎他們的真人,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你絕對能 Close 掉更多客戶 👉👉 點這裡免費下載我的 Soft Sell 範本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直接詢問他們購買、不購買的原因,例如以下這 2 張圖,透過直接問的方式,你可以知道很多人不是不喜歡你的產品,而是有各自的考量。這時你又可以根據不同的狀況,用客製化的回覆來成交他們,讓他們清楚知道:「你的問題和顧慮是可以被解決的。」 不過經過一系列的測試,我覺得 Soft & Hard Sell 交互使用的成效是最好的,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你可以同時設計好幾種行銷訊息,呈現方式不限,然後用故事 ( Soft ) x 事實 ( Hard ) 的方式來行銷,例如我可以將同一句話視情況用 Soft & Hard Sell 的方式表示: 當然,行銷有各式各樣的方式,你可以複製我的,也可以創造你自己的,但永遠記住,讓人真正購買東西的永遠都是情感,營造出有感情的故事,你的商品就會大賣。 Facts Tell, Stories Sell. 行銷企劃 一定要好好做 最後附上一張我在我的第一堂線上課程 Dream to Goal 裡講到的從設計到銷售一個線上課程大概的參考時程,也許能幫助你更清楚要怎麼樣去走點子生成、產品設計和行銷企劃的整個流程,有需要的話也可以點下面的連結去複習這 3 篇文章。 以第一次銷售線上課程來說,我對我的銷售結果非常滿意,但是我也知道我還有很多可以優化、可以學習,也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即使到現在我比較熟了,我依舊在不斷的學習銷售,我也期待你在銷售自己的產品時也能保有這樣的心態,希望今天的內容對你有幫助! 如何自行銷售可創造六位數收入的知識型產品系列文章 上篇:點子生成 中篇:產品設計 下篇:行銷企劃 -- 本文轉貼自:理想生活設計(原文標題:【如何自行銷售可創造六位數收入的知識型產品】下篇 – 行銷企劃)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25, 2024

想開「線上課程」將知識變現?5 大課程平台選擇與問題一次看

當你已累積一批鐵粉,覺得是時候開線上課程了,這時就會開始煩惱,我應該要在哪裡開課?這篇直接幫各位做個簡單的整理,希望你不用爬一堆網路文章,就可以快速上手、有明確的操作方向。 👉 對於線上開課流程,還有點摸不著頭緒?可以先看看以下這篇文章 ⭢ 打破 2 大迷思!線上開課超完整流程清單:有些事你可能沒想過! 1. 線上開課有哪些管道?開課平台挑選指南 COVID-19 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多人開始習慣遠端學習的上課方式。 2019 年,阿滴成為百萬網紅開課先行者,緊接著,從莫彩曦、艾莉莎莎到 Joeman 的加入,KOL 們開設線上課程,似乎成了家常便飯,不少創作者蠢蠢欲動,希望也能進入知識變現的領域。 現在提到開課平台,大家可能會先直接想到 Hahow 好學校、PressPlay Academy 跟知識衛星 SAT.KNOWLEDGE ,我們會說,這些品牌比較像是「寄賣型」的線上學習平台,上面有不同領域的講師,平台可協助拍攝製作、行銷推廣,並以抽成方式來進行合作。 而另外一種現在比較夯的,就是「租賃型」線上教學平台,收取固定月租或年租費用,讓講師、創作者能有較大的利潤空間,像是對中文使用者非常友好的 Teachify 開課快手、英文語系使用者較常使用的 Teachable、Thinkific 及 Kajabi。 透過這類型平台,可以讓個人或企業,快速架設一個專屬的線上課程網站,但因為是自行推廣、販售課程,需具備一定的行銷能力。 以下我們先來看個表格比較: | 介面語系 | 中文(另有英文語系版本) | 英文(後台操作較有門檻) | 中文 | 中文 | 中文 | 註:詳細收費及分潤說明,請依各平台官網最新公告或專人諮詢為準。 2. 用 WordPress 線上課程外掛架設網站好像很簡單?我應該可以用來賣課程? 現在市面上,有不少人會建議,直接用 WordPress 線上課程外掛,像是 LearnDash、 Tutor LMS 等,電商外掛 WooCommerce 來架設線上教學網站。 的確,乍看之下,網路上教學文章很多,操作好像滿簡單,但關於這個部分,請各位創作者、講師們,真的必須要謹慎思考! 我們本身也是 WordPress 愛好者跟信徒,如果你只是要建置個人網站、文章部落格,它絕對是個很好的選擇,畢竟 WordPress 是大家公認好用、SEO 友善的內容管理系統。 但如果你是要賣線上課程,已不單純只是架站,你還要考慮到會員管理、影音管理和交付、金流發票等一拖拉庫的問題,絕對比你想像中的複雜許多。 首先,用 WordPress 自架線上課程網站,在影片部分,一般會建議使用 Vimeo 影片嵌入,如果你不想要影片外流,就必須要限定影片,只能在特定網域上觀看,這部分需要用付費的 Vimeo 方案,截至 2024 年 4月,我們在 Vimeo 官網上看到的價格,最便宜的方案是新台幣 360 元/月(可以有 60 支影片)。 而金流問題就更複雜了!我們多次強調,申請線上課程金流,跟一般實體商品不同、審核更加嚴苛。 💰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 賣線上課程必看!從申請到串接,一次搞定金流完全攻略! 倘若你原本打算用 WordPress 自建線上課程網站,是從「省錢」想法出發,這裡還要特別提醒你,別忘了把每年固定收取的主機費用、網域費用、後續的人工維護費用(如果你是請專業廠商幫你架站)加進去。 畢竟,WordPress 很多外掛,三天兩頭就在更新,還不定時會出現版本不相容情形,頁面突然就壞掉,非常多的「隱形成本」,都是中後期才會發生,建議各位要做比較全面、長遠的思考。 🔍 延伸閱讀: ⭢ 使用 WordPress 自架線上課程網站的成本效益分析 ⭢ 他們用 WordPress 架設官網,卻用 Teachify 搭建線上課程平台?(案例分享) 3.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線上開課平台? 這裡提供給大家幾種簡易判定方式,讓你能夠「無腦」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線上開課方式。 ❶ 如果你腦中只有滿滿的專業領域知識,但完全不知道,如何製作及行銷推廣課程,Teachify、Teachable ,甚至是 WordPress 架站,基本上是不用考慮的。(除非你有另外找到,製作跟行銷營運顧問團隊協助) ❷ 近幾年台灣線上課程已進入紅海,這意味著,無論是 Hahow、PressPlay 還是知識衛星,並不是你去申請,他們就會願意讓你(幫你)開課。 你除了要在所屬專業領域,有一定知名度,說話有一些份量,想要脫穎而出,可能還要找尋相對小眾、但又有賣點的課程主題。 以 PressPlay 為例,近年推出的線上課程,很多是讓人「意想不到」的生活化知識主題,報名的學員,幾乎都是「上千人起跳」。 比如說......(以下課程全無業配😂) 教大家自行修理、更換水電的課《居家水電自己來!水電爸爸的水電DIY實務課》 日本風俗店的自由行攻略《中指通帶路|不會日文也能風俗自由行!老司機不藏私的紳士旅遊情報》 教如何解決肌肉問題的《解開全身痠痛 X 終生受用|從肌肉出發的痠痛自救實戰課》 如何買房、挑房《超實用買房秘技|35線上賞屋 X Joeman,無論租房買房都要學會的地產學》 ❸ 如果你非常在意課程「利潤」問題,不想跟別的同類型課程競爭,需要有一個獨立的線上教學網站,能夠自訂網域、展示品牌,並拿到完整學員名單,請直接選擇 Teachify、 Teachable 或 WordPress 自架站。 如果你的英文能力有限,全英文介面後台的 Teachable ,基本上可以先排除。 如果你沒有技術背景,對於一些後台、系統操作也不是那麼擅長,請直接跟 WordPress 說掰掰。 無論是選擇哪一種開課平台,建議都要先試用看看!!!(這點非常重要) 後台使用體驗會關係到,你未來的操作流程,是否好上手; 前台使用感受,包括整體動線、影片播放是否順暢,以及網頁切換、載入速度是否夠快,都是關係到學員的上課體驗,這會一併影響到你後續的客服營運等。 畢竟,每個人的使用習慣不同,別人覺得好用的系統,你不一定會覺得順手。 ❹ 如果決定使用國外的開課系統,有一些關於稅務跟手續費上的支出,你必須要提前知道。 以 Teachable 為例,它是先以美金結算,然後再另外以 PayPal 匯款給講師(台灣使用者只能透過玉山銀行的「玉山全球通」來提領): 金流手續費:在代收取款項時,如果你的學員(消費者)是用台灣信用卡付費,每筆訂單,Teachable 會先收取 3.9% + US$ 0.3 信用卡處理費用;如用 Paypal 國際帳戶付費,則會收取 4.99% + US$ 0.49。 系統服務費:免費方案是 10% 服務費、基本方案是 5% 服務費;專業 Pro 以上方案,才不需要費用。 提領手續費:無論是將款項,提領到你的美金還是台幣帳戶,皆收取 2.5% PayPal 提領手續費。如你想收到台幣,還會有匯差成本需考量。 註:台灣適用國際收費方式⭢ 網頁詳細說明於此。 📌我們直接舉個例子,假設你選購的是 Teachable 免費方案,課程價格以 US$ 100 課程(約新台幣 3,050 元)來計算: 如果你的學員,是以台灣發行的信用卡付款購買,金流手續費是 US$ 100*3.9% + US$ 0.3 = US$ 4.2(約新台幣 128 元); Teachable 每筆訂單會收取 10% 系統服務費,即 US$ 100*10% = US$ 10 (約新台幣 305 元); 前面兩個步驟扣除完 ,一張 US$ 100 訂單,剩下 US$ 85.8 (約新台幣 2,617 元),想提領款項,過程還會有 2.5% 提領手續費,也就是 US$ 85.8*2.5%= US$ 2.15(約新台幣 66 元),最後實際拿到的金額,是 US$ 83.65 (約新台幣 2,551 元)費用。 整體計算下來,銷售金額跟實拿金額,會差距近新台幣 500 元。 而這種方式,等同在境外收款,個人全年海外所得未達新台幣 100 萬元,可免申報免計入;但超過 100 萬元者,須全數計入個人最低稅負制試算稅負,所以在計算成本時,你還要考慮境外所得 20% 扣繳稅率。 ❺ 如果你對於課程網站,有非常多教學體驗上的想像,「完全客製化」的方式會比較適合你,因為市面上的開課平台,從介面到功能,多是固定模組,較難根據你的所需、隨時配合改動。 另外想要提醒你,完全客製化,意味著架設網站時間會拉得很長,半年到一年跑不掉,且要價不菲,可能在一開始,就需要砸下幾十萬到上百萬,這還不包括後續每年維護費用。 🔍 延伸閱讀: ⭢ Teachify 與 Teachable 產品比較 ⭢ 想架設線上課程平台?新手挑選架站平台常忽略的 4 個小細節 4. 我可以用開店平台,來銷售線上課程嗎? 這裡說的開店平台,像是 SHOPLINE、91APP、CYBERBIZ 這類型電商架站平台。 現在很多品牌、商家,都是用開店平台,自架獨立官方網站、電商網站。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因為此類型的平台系統,都已有很完整的模組,從商站建置、商品上架、行銷活動、購物車、金流物流、會員經營等等,已幫你做好一切整合。 雖然都是賣東西,但線上課程跟實體商品,是完全不同概念,如果你主力是銷售線上課程,那我們的建議會是,「不要」用開店平台來賣線上課程。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線上課程網站建置,有個很「關鍵」的環節,就是消費者付款完,應該就要能直接在你的網站上觀看影音了(除非是預購、募資型課程,內容還在製作中) 因此,該如何在線上「直接交付課程」給學員,平台、系統是否有流暢的影音串流播放功能,就顯得格外重要,而一般的電商平台,並不具備這樣的功能。 說了這麼多,結論就是,請直接挑選專業的線上開課平台,來協助你完成知識產品變現的任務吧!! -- 本文轉貼自:Teachify 部落格(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6, 2024

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海外求職「面試篇」

前情提要 詳情可以看〈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上):海外求職——準備篇〉,懶人包就是,我在 2020 年 8 月開始尋找海外 PM 工作機會,最後在 2021 年 3 月確定錄取一家新加坡的新創網路公司。 這篇文章就是想要分享漫長的面試關卡與內容,希望對於也想要到海外求職的人(尤其是 PM)有一些幫助! 面試關卡 雖然很多關卡,但每個關卡大概都隔一到兩個禮拜而已,所以我大概在兩個月內就跑完所有面試關卡了。(備註:因為疫情的關係,所有面試都是透過視訊軟體進行。) 第一關:線上筆試(英文) 第二關:HR 面試 第三關:PM 面試 I(PM) 第四關:PM 面試 II(PM lead) 第五關:PM 面試 III(Team lead) 不確定算不算是第六關:HR offer discuss 第一關:線上筆試(英文) 意外被內推後,隔了兩個工作天就收到 HR 來信(可想而知的是,這封與往後的信件全部都是英文的),請我先完成線上測驗,我必須在收到信的三天內,透過 45 分鐘的時間完成 40 道考題。 由於我超級不擅長智力測驗(國高中智力測驗成績都超爛的那種),一接到來信,就花了整整兩天時間在網路上做了很多模擬題(就是那種給四張圖,要依照邏輯找出第五張圖的題目)。正式答題時依然緊張得要死,一是因為只有一半是圖像邏輯,另一半是 GMAT 考試中的題型。 我曾因為好奇而做過 GMAT 的模擬題,當時就覺得這種題型真新穎。沒想到學生時期雖從沒碰過,這次居然遇到了。這個題型叫做 “Data Sufficiency”,它會給答題者一個結論、兩個條件(A 和 B),然後要求答題者判斷是哪一種情況: 條件 A 單獨可對應到該結論 條件 B 單獨可對應到該結論 兩個條件分別可對應到該結論 兩個條件需同時存在,才可對應到該結論 兩個條件即使同時存在,仍無法對應到該結論。 我說明得蠻爛的。真的有興趣的再自己去 Google,總之邏輯苦手如我覺得很難。 而且考試時,測驗網站還會要求應試者打開電腦的攝影機,系統會偵測應試者眼睛是否有在可視範圍(應該是怕應試者偷瞄鏡頭外的人或小抄)。像我做圖像題時就會在筆記本上大概畫一下,視線就會離開鏡頭,系統也因此出現警告。真的非常嚴格。 【Tips】 如果找工作時碰到類似的筆試關卡,邏輯測驗的部分可以先搜尋 P&G 考題,出題方向差不多;GMAT 的部分就直接找官方考古題即可。有些公司還會考 Case Study,但這就不在我研究範圍了…… 第二關:HR 面試(英文) 完成上一關後,大概等了兩週才接到 HR 來信(我還多度以為自己的智力過低,被這間公司淘汰了……)。關於面試問的問題,都整理在〈菜鳥 PM(產品經理)的 70 道面試考前猜題〉,這邊不贅述。 整體來說,我對 HR 的印象不錯,一是因為他會保持互動,也會針對我的回覆再給予回饋,不會像某些疑似趕時間的 HR,只想趕快把問題問完交差;二是他很仔細向我介紹組織概況與職位要求;三是他最後有說明面試流程,這點讓我覺得很安心,不會覺得自己是在無盡等待。 而且每次面試前,HR 都會先開好線上會議室,並請我先去測試影音訊號,我們因此會尬聊一下,HR 也會在面試後主動回信問我感覺如何、有沒有其他問題,就覺得有被關心的感覺真好(?),算是蠻細緻的面試者體驗吧。 【Tips】 面試時,HR 特別問我有沒有一些 Technical Skills,我很老實說我不會寫 Code,但會寫一些 SQL 進資料庫找數據,也熟悉 Scrum 敏捷開發和專案管理工具(就是強調一些 JD 上有寫到的必備或加分技能),試圖沖刷我給 HR 的「文組感(?)」。 老實說,如果碰到對於 PM 一職較陌生的 HR,這招「用 A 換 B」可能會有用。雖然作為求職者的我沒有 B 技能,但有 A 技能,不要只回答「不會」,反而可以多說一點「不會,但 $%^&」,這樣至少還有機會扳回一城。 第三關:PM 面試 I(PM)(英文) 完成 HR 關卡後,隔了兩個工作天就收到來信,告知進入下一關面試!HR 有告知這是 “Tech Round”,因為我對於 “Tech Interview” 一詞毫無概念,我約了一週後的時間,想說用週末好好準備,不然平日晚上的時間可能不夠用。另外也有詢問面試官是誰、是怎樣的 Tech Interview(會考技術嗎?還是會有 Case Study?),但 HR 沒回答就是了……。 後來我也放棄了,想說既然有約時間,代表不會是真人上機考(吧),也不太可能突然叫我寫白板題或線上寫 SQL 撈資料(吧),所以就繼續專心準備一般的問答面試。 面試當天,是一位不同單位的 PM 來面試我,對方問的問題主要跟 PM 日常工作有關,一樣都有在猜題範圍,這邊不贅述。最後我問了不少問題,對方也很願意分享,自認是一次蠻良好的互動! 【Tips】 因為是第一次用英文那麼詳細介紹自己的工作,有些句子用中文說很順,換成英文就超卡,比如「需求端提需求的時候」、「跟工程師溝通邏輯的時候」、「跟設計師討論按鈕該如何擺放」、「行銷會透過一些指標驗證產品成效」,當時面試前沒有演練到這麼多細節,所以面試時真的都是硬講…… 強烈建議面試前可先結合 STAR 法則,用英文好好地把自己從需求對焦到落地實作與驗收的過程整理一次! 第四關:PM 面試 II(PM lead)(中文) 完成上一個關卡後,一樣是隔了兩個工作天就收到 HR 來信,告知進入下一關面試!這次 HR 有告訴我面試官姓名了,我便循線找到他的 LinkedIn,也鼓起勇氣詢問在此部門的內部人士。 對方也真的很友善!他先用 LinkedIn 回覆我的問題後,也答應我提出的 20 分鐘視訊諮詢,我也因此更認識這位面試官與該公司。 老實說,原先在 Glassdoor 找資訊時,看到這間公司的面試負評不少,但因為我從剛開始的印象就不錯(幫內推的好心人、親切的 HR、很有效率的面試邀約進度等),所以也沒特別把負評放心上。而到了第四關,這位面試官更是幫這間公司加了很多分! 一是因為他真的很認真在聽我的回答,會針對我的回答追問細節,但也不會故意刁難;二是除了工作能力與經歷,他也特別詢問我對於新加坡的認識,讓我這個「外國人」對新加坡生活先有個概念;三是他會用討論和引導的方式做一些 Case Study,我也從中學到一些看待產品的思維,真心覺得收穫很多! 【Tips】 面試時,面試官問了很多 Product Sense 相關的問題,也有許多假設性、情境式問題,比如他請我先舉一個自己常用的 App,然後引導我說出最喜歡與最不喜歡的功能,並思考這個 App 在東南亞各國發展的情況,比如為什麼在越南、泰國這幾個國家發展得特別好。 我在這個關卡學到的是,雖說很多時候當 PM 就是要去思考 “Why”,比如越南、泰國有什麼地理上的特性?消費者有什麼共通性?基礎建設有什麼雷同之處?但偶爾也可以逆向去思考 “Why Not”,當時我就跟面試官說:「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反向去思考為什麼其他東南亞國家發展得不好。」 當下面試官似乎有點眼睛一亮,我們也因此有針對這個產品延伸出更多討論。總之,有時候也可以勇於突破框架去思考,或許會有意料之外的成果。 第五關:PM 面試 III(Team lead)(中文) 完成上一個關卡後,一樣是隔了兩個工作天就收到 HR 來信,告知進入下一關面試,也就是最後一場面試了(終於)。截至目前為止,我在一個月內就跑完了三場視訊面試,真的蠻有效率! 但老實說,在這場面試當下,我感覺到的就是「面試官對我好像沒什麼興趣」,所以其實還蠻緊張的,很怕在這關止步。但後來想想,有可能是因為高階主管很忙,他就邊面試邊回訊息(?),也有可能是因為前幾關都通過了,這關比較像是形式上的關卡,所以也沒有聊太多新東西,面試官也不會再問一些背景與能力的問題,只是確認一下應徵者對公司的期待與薪資數字而已。 Update:飛到新加坡後,我在到職前先進了公司拿文件,當時就有跟 Lead 打招呼,他本人蠻親切的!(在此還面試官一個清白(雖然他也看不到這篇)) 第六之一關:HR Offer Discuss(中文) 隔了兩週,終於收到「類似」Job Offer(錄取通知)的來信,會說類似,是因為信件中並沒有確切告知「你已經錄取」,也沒有職稱或薪資,所以我當下又再度陷入恐慌(求職者就是這麼患得患失吧)。HR 只告知我已完成所有面試關卡,希望視訊討論 Offer 細節。 視訊討論時,HR 詳細說明了公司提供的 Package,還講了落落長的公司福利與政策,比如醫療、保險、假期、學習補助等,最後談了一下期望薪資,HR 就說要再跟面試我的 Team Lead 討論。 第六之二關:HR offer discuss(中文) 隔了兩個工作天就收到 HR 來信,又說有事情要視訊討論,我此刻真的想趕快速戰速決,便約了隔天的時間。HR 告訴我,他已跟主管談定薪資,另外也再說明了辦簽證的細節與流程,並告知這週會收到紙本 Offer。 後來的流程都寫在上篇了,就是:雙方簽署正式合約、辦簽證、申請新加坡的入境許可、防疫旅館、預約機場檢測、預約機場防疫專車、體檢等。 面試後的心得與建議 1. 英文:真的真的真的很重要! 雖然總結下來,我在六關的面試中,有三關都是講中文,但面試前並不知道,而且畢竟投遞履歷與第一關的 HR 面試都還是英文,「英文能力 = 入場券」這個鐵則依舊是存在的。 至於英文怎麼練,我目前試過的方法都寫在上篇了。 update:來了新加坡之後,發現自己的英文還是很不夠用,目前還在努力中。之後再寫一篇「如何快速熟悉全英文工作的環境」(如果我真的能做到的話……)。 2. 英文:慢慢講~不要急~ 通常講英文碰到詞窮或語塞時,會加入很多「呃」、「啊」、「嗯」的冗言贅字,這種字一多,其實會滿干擾聽者理解。 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除了把英文練好之外,也可以先試著放慢語速,讓面試官以為你本來的語速就偏慢,這樣真的要想詞時,可能也可以在對方沒發現的情況下拖一點時間。 3. 面試前:熟讀自己的履歷 這點聽起來很廢,但說真的,因為求職旅程真的太長了,從投遞履歷到實際面試可能隔了好幾週(甚至一兩個月),所以我真的有幾度忘記自己的履歷寫了什麼…… 但由於海外工作的面試官對於台灣當地的產品可能沒那麼熟悉,也不一定有時間先研究面試者做過的產品,所以(以我的經驗來說),他們只能深挖履歷中的細節,藉此了解這個人的工作習性、能力、團隊相處情況等。 也因此,每一段寫在履歷中的工作內容與成果都非常重要,詳情可 Google「STAR 法則」,這個法則對於「幫助面試者完整地說出履歷上的亮點」非常實用。 4. 面試前:研究你的面試官 雖然 HR 不一定會透露面試官是誰,但總得打聽看看,或者至少到 LinkedIn 上面問問內部人士,一來可以更加理解未來的工作內容與情境,二來有機會了解面試官本人,即使沒有了解到許多細節,至少可以舒緩自己的緊張感——畢竟全然未知總是最可怕! 5. 面試前:確認視訊面試的軟硬體裝置 我這次的面試都是透過 Zoom,因為之前只用過 Google Meet,所以有先習慣一下,比如怎麼在裡面打字、怎麼調聲音或影像等,當然也會在面試開始前先測試視訊與音訊。 6. 面試時:邊聽邊做筆記 畢竟英文不是我們台灣人的母語,要隨時保持 100% 理解還是有點困難,有時也會怕自己聽到某個不認識的字就卡關(會一直去想那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所以我最後選擇的方式是:面試時會在手邊放個實體筆記本,邊聽邊記下面試官提到的關鍵字。 這樣做的目的一來是確認自己真的有理解問題(比如碰到不太確定的問題時,可以再反問面試官:「所以你想了解的是 ___ 嗎?」),二來是可以隨時確認自己回答的內容沒有跑題,內容都有環扣著這個關鍵字。 結論 其實拿掉「英文」這個變因後,海外公司的面試並不一定比台灣本土公司來的難,因為準備的內容都還是差不多的,但當然把「英文」這個變因加進來後,準備起來就又更辛苦…… 但除了英文之外,我自己在準備面試的過程中,覺得最困難的還是心態的調適。上一篇有提過,因為個人沒有足夠堅強的心態裸辭,所以我是採用騎驢找馬的方式,就這樣過了超過半年的「白天工作、晚上找工作」的生活。 老實說,很多次真的都想說「還是放棄算了?就這樣繼續做著原本的工作,好像也沒有不行」,同時又會極度負面地想說:「但真的好想試試看去海外工作,只是到底該怎麼做呢?」總之,蠻常陷入這種又消極又無助的情緒。 不過,消極了幾天後,總是會在某個時刻(通常是準備要睡覺的大半夜)又稍微振作起來。可能因為心中本來就有「想證明自己也有到海外工作的實力」的好勝心,再加上原本的「好想體驗看看在海外生活一段時間」的好奇心,最後驅使自己繼續「刷 LinkedIn、修履歷、投職缺」的無限循環。 寫這兩篇文章,只是想記錄一下自己一路走來的心情,真的是百感交雜……我絕對不敢說「到海外工作」是多厲害的事,畢竟我在過程中失敗了好幾次,但至少這次真的是一個「非常脫離舒適圈」的體驗。 不確定一個月、三個月、半年、一年後回頭來看,會是什麼感受,會是覺得自己太小題大作,還是一樣覺得刻骨銘心……但無論如何,至少這趟海外工作旅程是無悔地出發,任何的體會與收穫,某方面來看都會是很棒的養分吧。 -- 本文轉貼自:MH(原文標題: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下):海外求職——面試篇)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1|接案工作總覽:事前準備、案源開發與接案收入

本系列為統整本人四個半月自由業的心得感想,第一篇會來講接案工作的總覽,介紹我成為自由業所做的事前準備、案源來自哪、案子的收入、各項評估以及執行心得。每個人的狀況都不相同大家可加減參酌,或是當個軼聞看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囉! 自由業系列文章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1|接案工作總覽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2|接案學到的三件事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3|自由業和上班族的差異 四個半月自由業番外篇|那些沒錢的專案 接案的數據們 自由業期間:2021/03/15-2021/07/31 ,共計 140 天(約四個半月) 案件邀約數:十件 實際接案數:六件(一件中途中止未繼續) 累積收入:約兩個多月的正職薪水(四、五月為收入高峰,六、七月驟降,一度趨近於零) 成為自由業的事前準備 這次離職如同第一篇《自由業的開始》所說,是沒有找好正職的,也正因為打算裸辭,所以勢必要知道自己可以光溜溜的多久,以及可以用什麼方式賺到錢。我大概在離職前三到四個月前開始準備,其中比較關鍵的前置作業有四個: 第一、記帳 記帳上的我的需求很簡單,可以輸入類別、金額,另外要可以輸出成 google sheet。最後在思考自己寫一個 LINE bot 或是用別人的,我選擇了偷懶,使用「七七記帳」。雖然他的預設類別不太符合我的使用情境,基本上還算是方便。在 LINE 輸入完金額就會傳送到 google sheet 上,方便我自己在 google sheet 上做圖表或是基本計算。 第二、找出可能的接案工作 要怎麼找出來呢,首先要先列出自己的技能,例如:Wireframe 繪製、競品分析、問卷設計等。接著去接案網站(如:Tasker 出任務)找是否有相關技能,而所要提供的服務有哪些,自己是否可以勝任。 下圖為我當時評估自己狀態使用的表格,包含: 技能成熟度:對技巧的評估與可應用度(星等為個人能力長短分析,並非市場的客觀能力等級) 是否適合接案:接案市場是否有此需求 想發展程度:是否想深根以這技能為專案進行接案 接案項目評估表 有趣的是,最後接到的案子,竟然絕大數跟表格列的技能毫無相關。 第三、製作公版報價單 接案時對方多會請你先報價,先做好公版的報價單可方便後續應用,我自己是用 google sheet 製作,主要考量到可以方便我計算金額,以及可以一目瞭然合作項目有哪些。 報價單上網找有各式各樣的版本,大家可以找適合自己的使用。可以放以下資訊: 基本資訊:專案名稱、你的聯絡方式、客戶的聯絡方式 合作項目:合作項目、細節說明、備註、金額 合作條款:交付時間、修改次數、規格變更處理方式、付款辦法、報價有效時間、訂金收取 簽章處 公版報價單 第四、放出訊息 這是很重要的一步,必須要讓潛在的案主知道你有接案的空間,如果之後有案子要做,他們就有機會想到你。無論是在社群媒體、朋友談話中都可以提及,手動讓自己在接案市場上架,增加自己的曝光度。當然如果你要貼履歷到接案網站也是可以的。 案源哪裡來 在對自己能力有初步的了解後,就可以選擇主動出擊,或者是被動等案子上門。 我這次總共有執行的案子六件,一件為主動出擊,其他五件皆為朋友介紹。 主動出擊的為當時被對方的行動理念吸引,主動聯繫表示如果有任何幫得上忙可以聯繫我,後來就很幸運有合作機會。 被動等候的皆來自前同事朋友們。我最後一份的正職工作是擔任軟體開發(網頁、App、後台系統)的產品經理,如果前同事要來找我,應該就是網頁開發了吧?殊不知六件沒一個是網頁開發,我真是滿臉問號,只能說朋友們的心臟很大顆。 我接下的六個案子 我自己實際有接下製作的案子有六個,以下分別介紹各案子的內容、收入、快樂度、成就感、想繼續發展度以及個別的製作心得。 案件一:網站製作 案主需要一個網站介紹實體展覽的資訊 工作內容:頁面規劃、網頁製作 收入:五位數 製作時間:約兩個星期 快樂度:4/5 成就感:4/5 想繼續發展度:3.5/5 這是唯一個主動出擊的案子,當初聯繫時沒有想過要接案,單純是贊同對方的理念,過了幾個月後對方聯繫剛好有製作網頁的需求。因為是自己在乎的事情以及第一次以自己的名義接案,所以在製作時真的壓力蠻大,很擔心會做不好讓對方失望。 本來想要自己硬幹的,後來評估心理負擔太大,便請了設計師好友阿努來協助以及前老闆 HC 幫忙確認技術(怎麼可以這樣動用技術長 XD),有專業人士加入後我心安不少,後來也順利完成上線。另外也很幸運這案主真的相信專業以及溝通很清楚,需求會清楚列點說明,其餘的皆給予彈性製作的空間。 在這次案子讓我初嚐接案的快樂,以及自組小團隊的喜悅。也算是給未來的自己一些方向,如果真要自立門戶,絕對不要自幹,一定要找好隊友一起來;如果要主動出擊,可以花些時間去找適合的案主,工作起來會十分順暢與開心。 案件二:活動企劃提案 PPT 案主要向企業提案需要一個活動企劃 工作內容:規劃提案內容、製作提案 PPT 收入:四位數 製作時間:約一個星期 快樂度:2/5 成就感:1/5 想繼續發展度:1/5 這也是朋友介紹的,當時也就想說試試沒有想太多,做活動企劃提案 PPT 是第一份工作部分內容,說真的已經生疏很多,加上主題為法律研討有種既熟悉又避之唯恐不及的複雜感受,所以就盡己所能的製作完成。如果真的要說成果怎樣,不確定案主的想法,但我自評應該很不怎樣,之後應該是無法再接這類型的案子。 案件三:記者會 PM 案主將舉辦一場記者會,需要有人協助規劃以及掌控工作進度 工作內容:製作流程表、工作時程進度安排、記者聯繫與採邀寄送、行前會、記者會場控 收入:五位數 製作時間:一個月 快樂度:4/5 成就感:4/5 想繼續發展度:3.5/5 接到這個案子是一個半夜的電話,朋友聽起來很急加上我對記者會的主題(乳癌)蠻有興趣的,在確認工作內容自己是否可以勝任後,就接了。合作過程蠻開心的,每週大家會一起確認進度,雖然是接案但也有一點團隊一同做事的感覺,加上合作的窗口也都很給力人很好,一路到最後記者會當天都很感謝有機會參與。 這次的合作方式,打開我對 PM 接案新的想像,以往會覺得 PM 接案比較適合一整包(如同網頁製作),如果單就溝通協調的角色的話,外包可能能發揮的地方不多,而透過這次合作,也發覺其實透過事前準備以及會議後的進度確認,是有機會讓外部 PM 協助進度推進與成果追蹤的。 之後如果有機會以 PM 的角色參與有興趣主題的記者會,會蠻想接的,喜歡一群人為一個議題共同努力的感覺。不過如果真的要接,我可能體力要練一下。當天活動結束,我吃完午餐後直接昏睡到傍晚⋯⋯。 乳癌旅行手札發表記者會 案件四:英文演講後的 QA 翻譯 案主參與論壇演講,最後的 QA 時段需要有人協助翻譯 工作內容:翻譯提問者的問題給演講者(英文 → 中文)、翻譯演講者的回答給聽眾(中文 → 英文) 收入:四位數 製作時間:三小時(演講時長,從頭待到尾,實際翻譯約 15 到 30 分鐘) 快樂度:1/5 成就感:1/5 想繼續發展度:1/5 欸因為我真的不是翻譯專業,英文能力也真的就堪用而已,所以只能說朋友真的是心臟很大顆,怎麼敢?重點當場還有同時英文和中文都很好的香港人,我很擔心他會拆穿我翻譯錯誤哈哈哈。如果不是朋友找我,我大概完全不敢接,會出事啊! 案件五:國際視訊會議的會議記錄整理 案主所參與的國際視訊會議需要會議記錄 工作內容:聽錄製的會議,將討論內容製作成會議紀錄 收入:四位數 製作時間:約兩個小時 快樂度:4/5 成就感:3/5 想繼續發展度:4/5 接到這案子時,覺得蠻新奇的因為從沒想過有這種案子。在實作過程中,可以直接看到品牌的各國代表針對公司政策以及未來發展去做討論,一窺跨國公司是如何進行議題討論,以及因應文化不同而產生的應對策略。將討論的內容重新吸收後撰寫成會議記錄,以往沒有什麼做英文會議記錄的機會,意外下獲得此練習機會,收穫很多。 另外,案主人也很好,在溝通製作需求時,除了說明會議的背景、製作的需求外,更分享他的工作內容與甘苦談。這個案子對我而言其實不太像工作,反而是有一個短期又超值的實習機會。 案件六:社群編輯 案主需要有人協助官網資訊更新跟社群經營 工作內容:官網資訊更新、客服、社群發文與管理 收入:四位數 製作時間:一個星期(本來是每月的定期工作,因為實在無法做好,一個星期後結束後續合作) 快樂度:1/5 成就感:1/5 想繼續發展度:1/5 看完上面的案子,大家應該可以發現我只要好玩的東西都會接,不太會去思考自己做不做得來。而這次算是學到了一課,不只是要好玩還需要自己做得來。這次的工作內容包含我十分不擅長的社群文案撰寫。本來想說應該還 ok 吧,結果寫了一兩個文案後就發現真的很不行,後來和案主討論後決定退出此案。這次經驗讓我知道,還是要挑選自己有把握可以做好的東西,否則會讓案主難做事,自己也做得痛苦。 小結 以上的學習無論是開發新技能、既有技能挖掘,或是從案主身上學習,都是我在正職工作上沒有體驗到的。同時也因此認識了其他產業的朋友,在案子結束後人有保持聯繫,不定時交換新知,可以有這樣的緣分我十分珍惜。 很幸運有走這一遭,感覺去了趟職涯體驗營。本來這邊要繼續講學習與反思的,結果一不小心就寫太多字,決定拆篇到下一篇好好分享我在接案學到的事。 *特別感謝 Anu, Em 給予本篇寫作建議 -- 本文轉貼自:Dear loser(原文標題: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1|接案工作總覽)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23, 2024

澳洲雲端架構師分享|2023 年澳洲薪資中位數、產業與地區薪資統計

近期發現我跟友人對於澳洲工程師的薪資看法居然略有出入,於是我想與其使用個人經驗來判斷一個職位的薪資是否合理,不如我們就來參考一下澳洲統計局的數據吧! 以下是澳洲統計局 ABS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發表的全澳薪資統計數據,有興趣的人可以直接閱讀官方連結,下面我會挑一些我個人覺得特別具有代表性或是特別有趣的數字跟大家分享~ Employee Earnings and Hours, Australia 資料來源:澳洲統計局 ABS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發表日期:2024.01.24(統計時間 2023.05) 薪資中位數 澳洲薪資中位數 澳洲人的薪資中位數(包含全職與兼職)為每週 1,300 澳幣(約 26748 台幣),其中男性為 1,509 澳幣(約 31,058 台幣),女性為 1,130 澳幣(約 23,257 台幣)。 也就是說澳洲人的年薪中位數為約 67,600 澳幣(約 140 萬台幣)。 澳洲時薪最高的職業是經理(67.20 澳幣 / 小時,約 1,378 台幣 / 小時)和專業人士(60.60 澳幣 / 小時,約 1,243 台幣 / 小時),以每週工作 40 小時,每年工作 52 週,換算成年薪的話: 經理:年薪約 140,160 澳幣(約 2,881,880 台幣) 專業人士:年薪約 125,856 澳幣(約 2,584,380 台幣) 以台灣人最關心的全職薪資統計來說(男女合計): PR 25:每週 2,367 澳幣,年薪約 $123,096 澳幣(約 $2,525,467 台幣) 中位數(PR50):每週 1,710 澳幣,年薪約 $88,830 澳幣(約 $1,821,016 台幣) PR 75:每週 1,289 澳幣,年薪約 $67,034 澳幣(約 $1,375,133 台幣) 產業薪資分布 澳洲產業薪資分布 接著讓我們來看一下澳洲各個產業的薪資表現,很明顯可以看到礦業以每週 $3008.2 澳幣獨佔鰲頭,第二名是水電瓦斯垃圾處理業每週 $2350.7 澳幣,第三名則是 IT 通信產業每週 $2172.6 澳幣。 礦業:年薪約 $156,665 澳幣(約 $3,214,582 台幣) 水電瓦斯垃圾處理業:年薪約 $122,685 澳幣(約 $2,517,892 台幣) IT 與通信產業:年薪約 $113,059 澳幣(約 $2,319,319 台幣) 倒數三名則是: 倒數第三:藝術與休閒服務年薪約 $50,587 澳幣(約 $1,038,067 台幣) 倒數第二:零售業年薪約 $44,972 澳幣(約 $922,466 台幣) 倒數第一:住宿與食品業年薪約 $39,022澳幣(約 $800,811 台幣) 各州 / 領地的薪資分布 澳洲各州/領地薪資分布 全澳的每週薪資為 1,489.80 澳幣,其中以首領地 1,704.80 澳幣最高,西澳與北領地分別以每週 1,656.20 澳幣跟 1,612.10 澳幣緊追在後。 但其實除了南澳 1,348.40 澳幣和塔州 1,282.40 澳幣的薪資明顯較低之外,新州(雪梨)、維州(墨爾本)、昆州(布里斯本)都在每週 1,500 澳幣上下,並沒有太明顯的差距。 全澳平均:約 $77,427 澳幣(約 $1,590,288 台幣) 首領地:約 $88,339 澳幣(約 $1,819,725 台幣) 北領地:約 $86,073 澳幣(約 $1,767,317 台幣) 西澳:約 $83,803 澳幣(約 $1,721,052 台幣) 南澳:約 $70,008 澳幣(約 $1,440,204 台幣) 塔州:約 $66,348 澳幣(約 $1,361,181 台幣) 新州(雪梨)、維州(墨爾本)、昆州(布里斯本):約 $78,000 澳幣(約 $1,602,900 台幣) 結論 這個調查結果算是符合我之前看過的很多新聞報導澳洲人全職的年薪中位數大概是澳幣九萬(台幣 180 萬),另外大家可以發現男性跟女性的年薪中位數大概差了兩萬澳幣,這個差距其實滿大的,但可能不排除跟職位還有職涯 / 家庭發展考量有關。 產業薪資的分配跟我預想的差不多,澳洲畢竟是礦業大國,所以礦業跟能源業的薪資最高並不意外。至於薪資最低的三個產業,我猜大概也在大家的意料之中(沒錯,我們文組的就業薪資就是這麼可憐嗚嗚) 如果想要看我怎麼從文組成功轉職科技大廠工程師,以下三篇是我的精選文章: 文組轉職澳洲 IT 工程師,我靠 Coding Bootcamp 進了 Amazon 當工程師! 文組畢業,成功移民澳洲的我,為什麼選擇轉職 IT 產業? 你該轉職嗎?來自轉職成功者的忠告(台灣文組轉澳洲 IT 工程師) 最後來跟大家分析一下澳洲各州 / 領地的薪資: 首先,ACT 會最高是因為首都坎培拉在此,這裡的居民大多都是高階政府公務員以及政府部門的 IT Contractors,所以薪水都特別高。 第二部隊:北領地跟西澳的薪資則跟礦業 / 能源脫不了關係。 南澳跟塔斯:一向薪資都偏低,所以有很嚴重的人口外移問題。這同時也是為什麼這兩個州的移民政策通常比較友善,因為他們真的非常需要人力,但同時這兩個州的產業發展潛力也比其他州低非常多,所以…… 令我意外的是新州(雪梨)、維州(墨爾本)、昆州(布里斯本)居然差不多,我還以為雪梨的薪資會高一點? 不過雖然薪資沒差多少,但如果要論科技業工作機會的話:雪梨 >> 墨爾本 >>>>>>>> 布里斯本,所以這點很值得列入移民考量。與此同時澳洲房價也是:雪梨 >> 墨爾本 >>>>>>>> 布里斯本! 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如果有辦法在布里斯本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的話,這裡其實是生活可負擔性最高的地方!因為薪資差不多,但你在雪梨買一棟房子的錢,大概可以在布里斯本買兩棟(誇飾法)。 這同時也是我為什麼現在定居昆州的關係,因為在雪梨的話,我是絕對沒辦法負擔房產的,但我目前現在其實在坎培拉跟布里斯本各有一處投資房(我住過雪梨、墨爾本郊區、布里斯本、坎培拉、柏斯、達爾文,我相信在澳洲城市 / 職場觀察這方面我還是有點話語權的 XD) 好的~看完以上的澳洲薪資的產業分析跟地區分析,你有什麼想法呢?歡迎留言跟我分享喔! -- 本文轉貼自:澳洲雲端架構師 EC(原文標題:2023 年澳洲薪資中位數、產業與地區薪資統計分享:讓我們用數據來說話)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2023 年澳洲薪資中位數、產業與地區薪資統計分享:讓我們用數據來說話

August 21, 2024

個人品牌做不起來?銷售成績不佳? 14 年經驗教你「銷售專業服務」+課程推薦

我與 Bryan 大概最早是從 2003 年開始,擔任起了美國 Primavera 專案管理資訊系統(現為 Oracle 旗下的事業單位)的導入顧問。承蒙當時的老闆不嫌棄,讓我們在年輕時期就有機會累積了針對台積電、宏碁、中油等大公司的服務經驗。也是在那幾年,啟蒙了我去企業授課的經驗。 當時所待的雖然是個小公司,但畢竟還是掛在所謂「公司」這樣的體系下。一方面上面有前老闆在為我們遮風擋雨,另一方面代理的軟體也是世界知名品牌,所以總還是有後援支持所有的案子。 但到了 2006 年,當時所待的公司轉型,顧問服務不再受前老闆的青睞了,於是我偕同另外兩位夥伴一起創業。這時,就從待在公司體系的上班族,變成從零開始面對市場的獨立自雇者! 一開始創業之時,經歷了沒錢、沒名氣、市場沒人認識我的最艱困時期。 說起來,專業服務的銷售實在比賣咖啡這類的創業更加困難。因為專業服務是一種沒有實體、抽象、講不清楚,說不明白,又常常容易難以明確交付與驗收的商品形式。 也因此,在我開始擔任獨立顧問的初期,實在是經歷了各類的辛酸與碰撞 - 為了成交與生存,從提案、簡報、說服、談價,經歷主動推銷以及被動個人行銷。在這 14 年間,我們實在做了各類的嘗試、摸索,當然更多的研究與調整。 到了 2020 年,我們公司活得還可以,甚至還買下了我前東家。而目前的業務除了顧問服務以外,也包含專案管理資訊系統的建置導入、專案管理的顧問諮詢、還有對大眾招生的公開班課程、以及針對企業內部培訓的企業班課程。 以上這些商品,全都是仰賴「專業技能」以及「個人品牌」所轉換出的「知識服務」。甚至最近這幾年之間,我們透過「大人學」的平台,也跟各領域專家合作,設計出各類主題課程。 協助專家們設計知識商品,並協助他們推廣與銷售 - 從產品設計、定價、專業形象包裝、內容行銷、文章露出、Podcast、影片宣傳、文案製作、GA 的數據解讀、以及 FB 或是 Google 廣告的推廣。 也因此,我這次課程《銷售專業服務的系統化做法》想跟大家分享的內容,除了是我們自己這十多年的經驗外,也在很多合作講師的身上嘗試並實踐。並隨著開業越久,這方面的心得也著實越來越多。 甚至另一個很多人不知道的事情,是我們雖然創業在 2007,但其實一路到了十年後(也就是 2017 年 08 月),才第一次有建立「業務團隊」。而且這業務團隊僅有針對企業的課程訓練事宜。其他的軟體事業、顧問服務、還有公開班,我們 14 個年頭過去了,並沒有專職的業務角色。 換言之,我們不推銷,我們只行銷;也因此我們絕大部分的銷售都來自於「自來客」,我們一直以來都是高度仰賴行銷能力的一間公司。 我覺得顧問、講師等等的專業工作者,其實是很難主動銷售的。因為這類知識專業看不到摸不著,越是用力地自賣自誇,別人越是覺得戒慎恐懼。 但透過內容行銷,卻能讓你把重點放在專業服務的製作上,並讓行銷透過被動的方式進行。這麼多年來,我們除了完全沒有業務團隊,我們幾位經營者甚至極少參加商業社交聚會 - 什麼早餐會、商業社團、公關活動等我們一概不去,但我們至今業務並不差。 但相反的,我也認識很多知識工作者,他們到處參加活動推銷自己,到處嘗試找到客戶,甚至也模仿別人進行打造個人品牌的工作,卻總覺得成效不彰。 一開始,因為輔導專業工作者不是我們的經營主軸,我也沒多問;但後來隨著我認識的人多了,尤其協助了很多講師以及專家開課,我慢慢發現許多人其實對於「個人品牌」這主題實在有些誤解。 這議題雖然大家都在講,但其中還是有很多細膩的考量。一旦重點放錯,尤其不理解客戶的決策心理依據下,就會事倍功半。 因此我覺得,或許可以分享一下我這 14 年來的經驗。事實上,這堂課其實在 2019 年的年初就已經在籌畫。我想把我們至今針對品牌建置、內容行銷、提案、提案前期與客戶互動、甚至面對客戶質疑處理等等的經驗能分享給大家。 直到 2020 年,我們線上平台穩定了,收聽用的 APP 第一版也即將推出,所以我就想,或許我可以把這個議題做成音頻 + 文件與表單工具,如此將能有效地幫助到一些還在摸索的知識工作者。因為如果大家都能提升,讓知識變成有價,台灣整體專業工作者的大環境都能大幅提升!讓你不再只是靠殺價拿案,讓你能真正透過價值來被人認同! 因此: 如果你常常怨嘆自己只能低價銷售 如果你的客戶常跟你在價格上面拉扯 如果你的提案常常沒有下文 如果你總覺得客戶態度曖昧不知道在想什麼? 如果你提案最後總會在某些點上卡住 如果你到處參加活動想推銷自己卻成效不彰 如果你想開始建立個人品牌但不知到從何著手 如果你嘗試了各類內容行銷卻覺得效果不好 如果你是專業工作者砸了很多錢買關鍵字廣告卻效果不好 如果你辛苦設計了課程或是知識商品,卻總是賣不好 那《銷售專業服務的系統化做法》這堂課應該可以改善你的處境! 一次公開十四年的操作經驗 在這一堂的線上課程中,我們將完整分享自身從零開始共 14 年的品牌操作經驗。在這期間所有我們踩過的坑,實驗過的結論,以及這些選擇背後的原因,都將完整跟大家說明。若你也是一個知識工作者,透過這堂課將可大幅縮減摸索的時間,讓你快速走過初期的經營時間,理解客戶的心理,並設計出有吸引力的商品模式,以創造正向營收! 徹底搞懂客戶的期望與地雷 很多人以為只要自己有專業,就能獲得市場的認同。但實際上,專業服務因為看不到、摸不著,所以反而是很難成交的一種商業模式。 無論你是諮詢服務、是技術提供、是教學活動、或是賣書、賣廣告代言,前期都需要花很多力氣去「說服」別人。 也因此,理解客戶在想甚麼,無論是 2B(面對企業)或是 2C(面對最終使用者)其實都很重要。所以我們在這堂課程中,將要跟大家分享,我們這幾年無論在 2B 或是 2C 市場時,面對客戶的各種理解。 無論是他們的防備心、是他們的疑問,以及衍伸的說服、提案、定價、以及怎麼設計合宜的模式,都將完整分享。讓你的知識與技能真正地轉換成可被接受的商品模式。 讓你成交不再靠拜託與殺價 許多專業工作者的痛,都在客戶不認知服務價值,而到處比價殺價,甚至只以價格為判斷點。於是你也只好忍痛殺價,不然就只能經營關係(喝酒吃飯之類)。 但其實你若正確建置好個人品牌,並在每次接觸客戶的時做出正確分析,你會知道哪些客戶是高價值客戶,值得繼續探索、提案並成交;哪些客戶則是你從開始經營的第一天就該小心迴避,就算客戶自動上門都該閃躲(或轉給別人)的低價值客戶。 一旦你有正確的品牌認知,輔以正確的客戶判斷,你會發現自己不用再靠關係與低價取勝。如此,你的專業價值才會受到市場肯定! 歡迎參考《銷售專業服務的系統化做法》!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10, 2024

打造自己的線上課程,銷售成績卻超慘?線上課程賣不好的 5 個原因

想快速創建一個專屬的線上課程網站,擁有完整的自主權、取得最大化的收益, Teachify(開課快手)絕對是你最好的選擇,目前,已有上百名創作者、講師,透過 Teachify 來經營自己的線上事業。 要成功銷售線上課程,確實不容易,為什麼有的創作者、講師,可以達到上千萬銷售業績,有些創作者卻無法達到理想的銷售目標? 今天,我們將探討你的線上課程可能賣不好(賣不出去)的 5 個原因,以及你可以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1. 有製作線上課程想法,但你沒有先做產品驗證 「我覺得我的產品很好、很酷炫!應該會大賣吧?」 很多人在發想產品時,單純按照著自己的喜好、想像去開發,沒想到,花了大把時間跟金錢,卻做出了一個,市場上不需要、可有可無的產品。 產品要有好的銷售成績,意味它有其存在的價值。所謂的價值,除了解決特定使用者的痛點,還滿足了他們未被滿足的需求。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線上課程,投入時間和資源創建課程前,前期的市場調查跟想法驗證,至關重要。 ① 你必須要找到使用者真正的痛點跟需求 痛點是否真實存在?有時候,使用者其實搞不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他可能在潛意識中,「覺得」自己有需要。但如果他並沒有花力氣、金錢跟時間,做出相對應的措施,來尋找解決方案,也就意味著,這個痛點,並未帶給他生活上的困擾。 即使你宣稱,課程可以解決某個痛點,然而這個痛點,對使用者來說,無關痛癢,在沒有急迫性之下,他是否願意付費購買,就會是個很大的未知數。 想要深入挖掘痛點,你可以在課程製作前,先進行前期線上問卷調查,或是直接找使用者,進行面對面進行訪談。 ② 你的線上課程賣點及市場規模是否夠大 有了線上課程產品想法,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完整的市場調查。 你想做的主題內容,市面上已存在哪些相似的線上課程產品,市場會不會過於飽和,讓你很難脫穎而出?你可以根據關鍵字的搜尋量、社群媒體跟論壇討論熱度,進一步分析競品跟競爭狀況。 你的知識產品,肯定會有人需要,但如果這族群非常小眾,產品、服務就無法有效的擴張,發揮的價值就很有限,這個線上事業也無法做長久,或是需要推廣得很辛苦。 除此,你想打造的課程產品,獨特賣點是什麼?跟其他課程的差異點,又是什麼?只有為課程產品找到明確定位,並了解自己目標受眾輪廓,才能精準地做出後續的內容規劃與行銷策略。 有的創作者會透過課程預售或課程募資,來驗證產品可行性,這的確也可以幫助你避免浪費數小時,來製作沒人要買的東西。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的文章 ⭢ 如何確保你的線上課程賣得出去?4 種方式有效驗證市場需求 ⭢ 想確認你的線上課程是否賣得出去?驗證產品想法的 7 種方法 2. 你有經營自媒體嗎?先養出一批忠實鐵粉 如果有好好做市場分析調查,在線上課程創建前,你應該會對於目標受眾是誰?這門課程是為了誰準備?你將會替他們解決什麼樣的痛點?都有了相對完整的輪廓。 方向對了,接下來的重點就是,你的學生(客戶)該去哪裡找? 部分創作者認為,有不錯的創意跟內容想法,只要把產品做出來,砸點錢、下個付費廣告,自然就會有學生願意購買。 這個觀念是個大陷阱,等到線上課程都已經製作完成,你才來考慮:「我要去哪找學生?」絕對為時已晚!當你有製作課程的想法,自媒體就必須要開始布局,持續經營內容,至少半年至一年。 請務必記住,不是所有的流量管道都適合你,請根據擅長的技能,選擇較能發揮、跟利基市場最接近的自媒體:如果你是教文案內容撰寫,經營 Blog,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如果是設計教學相關,IG 就是很好的展示平台,以此類推。 當然,在時間、人力允許情況,你也可以將內容素材做出區隔,同時進行交叉操作。 我們在這邊,特別要強調,經營自媒體,不僅僅是找到粉絲,而是要養出一批「鐵粉」。 鐵粉除了喜歡你、信任你,更重要的是,他們會願意付費購買你的產品。 而要養成鐵粉的不二法門,就是你要真誠對待、用心互動,讓他們覺得備受重視。 科技趨勢專家、《連線》(WIRED)雜誌創辦人凱文.凱利(Keven Kelly)有個理論,他稱之為「一千個鐵粉」(1000 True Fans):「一個創作者,包括藝術家、音樂家、攝影師、工匠、表演者、動畫師、設計師、影片製作人或作家-換句話說,就是任何藝術創作者,只需贏得一千個鐵粉,就可以靠創作吃飯。」 To be a successful creator you don’t need millions. You don’t need millions of dollars or millions of customers, millions of clients or millions of fans. To make a living as a craftsperson, photographer, musician, designer, author, animator, app maker, entrepreneur, or inventor you need only thousands of true fans. Keven Kelly (凱文.凱利) 3. 你還沒有跟潛在學員,建立長期的信任關係 你可能在課程開賣前,已透過社群媒體跟名單磁鐵操作,蒐集到一批潛在學員名單。 願意定期接收你的 Email 電子郵件,只能代表他對你的主題,是有興趣的,他希望能收到一些有價值、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但這並不代表,他願意付錢購買你的線上課程、知識產品。 線上課程不同於一般的消費產品,絕非做個促銷、行銷活動就會大賣,想要有不錯的銷售成績,不光是內容要專業,講師能否能給人信任感,專業形象是否深入人心,占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Email 電子郵件的內容,最好是跟未來課程主題有關的文章、影片、簡報檔案,透過有系統、循序漸進,很好地展示你的知識、思考脈絡,你甚至可以用平易近人的口吻,適當穿插真實生活、教學經驗案例,讓大家能夠更了解,你是什麼樣的講師,慢慢累積品牌好感度。 只有建立「融洽的關係」,讓大家越來越熟悉你,當切換到「銷售模式」時,才不會讓人覺得太反感。 信件可以穿插 CTA 呼籲購買,但千萬別讓整封信都像廣告促銷信件。 有些創作者可能操之過急,每天發一封 Email 來宣傳課程,我們會建議,頻率最好還是不要太密集,發送過多信件,會讓人覺得很干擾,當打開信箱,如果都充滿著你的信件,可能一氣之下,直接取消訂閱。 你可以另外創建一個銷售頁(Landing Page),單獨介紹你規劃的線上課程,將如何協助解決問題,並提供專屬特定優惠,給這些潛在學員。 4. 錯誤的線上課程定價策略 課程價格過低或是過高,都不利於銷售。 如何為你的線上課程,制定一個合適、完美的價格,的確是件很棘手的事, 倘若你選擇一個比較低的價格,好像在告訴消費者,你的知識跟才能,不值那麼多錢,也可能讓部分學生產生懷疑:我是否能確實通過這門低價課程,學習到一些東西? 但如果你才踏入線上教學這個領域,價格太高,可能也會把那些,願意給你機會的學生嚇跑;如果在一個競爭相對激烈的領域,你甚至需要擁有權威和品牌知名度,來證明溢價是合理的。 最好的方式是,先針對跟你相同領域的線上課程,進行比較與定價研究。 剛開始,建議可先走保守路線,取一個中間價格試水溫,隨著你獲得更多的信任資產,再逐漸提高價格。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的文章 ⭢ 打破 4 個價格迷思!線上課程定價策略指南 ⭢ 如何提高線上課程價格?掌握 3 大絕招,課程再貴也能賣到翻! 5. 不符期待的線上課程內容 課程賣不好,最重要的根本原因,就是你的線上課程內容不符期待 線上課程絕對不是錄幾個影音、搭配幾個簡報,就可交代完事。 學生購買你的課程,多半是對自己,有一個想像的起點跟終點,希望學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知道看完課程,能掌握某項技能,或知道該如何運用某些知識做思考、應用等等。 為何無法達到期待,原因可能有很多,從講師在講解時照本宣科、語調平淡,就像在念課本一樣,自顧自地講解,沒有適時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也沒有帶入實際生活例子;或用小測驗或作業,確認學生吸收程度;甚至到沒有提供後續解決問題的管道。 如果課程學習完,學生看完還是滿頭問號,即使後續花再多的廣告行銷預算,也很難成功銷售出去。 畢竟,課程的好口碑,才是能夠長期販售的致勝關鍵!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的文章 ⭢ 線上課程口碑行銷如何操作?3 分鐘搞懂關鍵技巧 ⭢ 如何收集線上課程評價跟推薦?別錯過這 5 個重要技巧 -- 本文轉貼自:Teachify 部落格(原文標題:為什麼你的線上課程會賣不好?賣課程失敗的 5 大關鍵原因)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9, 2024

2024 如何從 0 開始經營自媒體?斜槓專家的 5 步驟教學

自媒體,已成為人生職涯的一種放大器。 不論什麼身分,從事什麼行業,擁有一流的自媒體,代表你有更多可能性,獲得合作、升遷等諸多機會。 我認為所謂「一流」,並非讚數或粉絲多,這些數字,只是成為「一流」之後的副產物,真正的關鍵,可以從 5 大步驟來檢視。 1. 歸納與整理力:能否邏輯清晰的呈現資訊 2. 內容的一致性:能否針對相似主題持續創作 3. 內容的系列性:能否延伸主題打造系列感 4. 內容的相關性:能否讓內容與讀者有相關 5. 最重要的 10 個自媒體主題建議,新人必看! 你也想從 0 開始經營自媒體,並打造成功的個人品牌嗎? 往下,我會仔細分析這 5 個步驟,可以使用哪些技巧,來提升你經營自媒體的效率和品質! 我是亨利溫,一名經營 IG 超過 4 年的斜槓講師,目前有 8.2 萬追蹤。 步驟 1.歸納與整理力 無論你是用純文字、圖文,還是短影音的形式表達,要確保 2 大面向的元素,能在你的內容被清楚呈現: 1. 因果關係:能讓讀者理解,你所說的事情,是因為什麼而導致、發生的,例如這篇貼文,想要說明成為「一流」,能對職涯、自媒體成就有所幫助,所以我就必須解釋,背後的原因與關聯性是什麼。 2. 有趣的舉例:為了讓和你不同經驗、專業的讀者,也能夠搞懂你想說的事情,將事情的特性,做歸納與類比,更能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和興致。例如:版面凌亂的自媒體,就像起床後頂著亂翹的頭髮出門,給人隨意、不專業、不重視的感覺。 能說清楚因果關係,並加入自己的觀點進行舉例,證明你的邏輯和思考整合能力,都是有一定品質的。 延伸閱讀:上班族如何副業賺錢?斜槓經營 IG 月入 40 萬的 5 個思維 步驟 2.內容的一致性 社群上流傳著一種論點:如果你想要經營某種主題到被看見,甚至成名,請做好創作 100 篇內容的準備。雖說這個具體數字因人而異,但持續針對特定內容創作,是呈現自身專業性和定位的重要技巧。 以下是 2 種維持內容一致性的建議: 1. 針對特定的人士創作:例如新手父母、想學好英文的、想去日本旅遊的、愛吃拉麵的、喜歡看搞笑梗圖的。 2. 針對特定的技能創作:例如如何用好 Excel,Canva、如何拍出好照片、如何自學短影音拍攝和剪輯。 選擇「人士」,你可以更寬廣、全面的分享內容;選擇「技能」,你可以短時間快速展現專業能力,我認為經營的難度,針對「技能」> 針對「人士」。 延伸閱讀:2023如何開始 IG 經營?從 0 到 6 萬追蹤的 6 個技巧 步驟 3.內容的系列性 延續上一個步驟的觀點,經營「技能」主題比較難,是因為專業需求比較高,而且內容都是較硬的知識,針對「人士」經營,比較容易結合軟性的資訊,例如個人故事,情緒反思,去打造系列內容。 以我的例子:教大家透過自媒體展開斜槓事業來說: 針對「斜槓族」這群特定人士創作 我可以寫時間與專案管理技巧、理財投資技巧、自媒體商業模式、 IG 經營等等。 透過與主題:斜槓有關的子議題,打造像是節目的系列貼文,拓展豐富性。 針對「IG 經營」這個特定技巧創作: 我可以寫與 IG 有關的最新資訊、功能。 蒐集各種因為 IG 經營改變人生的故事。 還是能做出系列性,但難度較高,也較難接觸新群眾。 延伸閱讀:2023 如何高效自我成長?5 個重要的提醒與實用技巧 步驟 4.內容的相關性 你所創作的內容,除了呈現自己的專業和想法之外,如果想獲得讀者的認同,必須確保你分享的資訊和技巧,確實是讀者們有興趣,會想知道答案的。 主動蒐集題材:真人訪談、限動問答蒐集素材,和你的社群讀者互動,直接了解他們想知道什麼。 反思自身經歷:思考你自身從青澀到成熟,中間歷經的低潮、困境,你是如何解決,並獲得哪些啟發。 觀察相關社群討論:透過 Dcard、PTT、競品社群,看看有相關需求的讀者會聚在一起討論哪些問題。 主題的一致與系列性,幫助你的自媒體聚焦:再加上內容與讀者相關,追蹤和互動表現就會好。 延伸閱讀:如何靠 IG 經營賺錢?自媒體年收入 100 萬技巧分享 步驟 5.最重要的 10 個建議 讓你的主題,能幫助你人生的短中長期目標。 讓你的主題,能發揮你獨有的專業技能或特色。 不必一開始就定死主題,探索式多元嘗試再聚焦。 至少要對你的經營主題有興趣,才會有創作的熱情。 主題可以隨著你自己的生活狀態、成長而改變。 建議帳號可以維持一個核心主題,一到兩個子主題。 定期提升你對經營主題的知識和專業。 分享你對未來的願景、理念和規劃。 關注與主題有關的新聞、時事話題,延伸創作。 我非常推薦,經營自媒體的「主題」,最好能與人生目標相結合。 例如我的目標是成為有影響力的講師,那麼「斜槓」是既能發揮我專業,又讓我獲得出書、教學、演講機會的主題,對我而言就是很好的選擇。 延伸閱讀:下班好累該如何開始斜槓?提升斜槓動力的 4 個秘訣 如何用自媒體增加斜槓收入? 你今年想嘗試自媒體變現,或是幫自己打造能獲利的個人品牌,創造斜槓收入嗎? 我真心認為,靠經營自媒體開啟自己的副業之路,是最安全、風險最低、初期金錢成本投入也不高的一種選擇。 此外,在經營 IG 社群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充分學習品牌經營、內容策略、數位行銷技巧,等諸多有利於推廣你商品、服務,並創造營收的方法。 為了幫助你成功靠自媒體變現,我製作了一份超高含金量的實戰簡報,精華整理我過去一百多場演講的知識,和 IG 經營 4 年,從 600 到 6 萬追蹤的實戰技巧。 透過拆解我 2022 靠 IG 經營收入百萬的結構,延伸八大商業模式,深度解析內容規劃、定價、談判策略,讓自媒體經營者,能清晰掌握接下來的變現方式。 在這份簡報中,我會以終為始的帶你從頭規劃,運用 IG 打造出具有變現力的個人品牌,奠定未來斜槓事業的發展基礎,並說明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細節,應用哪些技巧,而這樣的教學,會結合我自己過往的經營經驗,詳細展開以下的章節: 大賺錢方法分析 經營主題挑選 個人品牌定位 IG 帳號版面優化 經營內容策略 文案寫作技巧 自媒體高產工作法 4 份高效經營自媒體的實作表單 馬上查看,這份在 2023 能幫助你提升影響力,賺取斜槓收入的功略簡報吧! 亨利溫 -【斜槓致富】IG 經營實戰攻略簡報 歡迎大家追蹤 IG 亨利溫 Henry Wen|斜槓 x 理財 x 自我成長! -- 本文轉貼自:亨利溫(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14, 2024

我想跟喜歡的人一起經營事業,有什麼該考慮的嗎?

某次課程結束時,有個同學跑來問了我一個問題。 她說呢,自己目前在創業中。而最近交了一個男朋友。男友能力很不錯,也具備了她沒有的能力,更棒的是,男朋友也對她經營的事業很有興趣,所以兩人有在討論,要不要男友也入夥,結合兩人的力量,一起來經營這個事業! 可是,她又有點猶豫,因為她不確定「跟喜歡的人一起經營事業」到底好不好?從能力上而言,多個人加入這絕對是好事;可是她又擔心自己沒有想清楚,所以跑來問我的意見。 我的看法是這樣:不確定性 X 不確定性 = 巨大不確定風暴 親密的人一起在事業上努力,這在身邊十分常見。比方說,很多小公司,常常是老闆在外面跑業務或管理生產,而老闆娘在辦公室裡管帳或是主導人事。但我得說,我其實不太建議這樣的組成。原因在於,這在大部分時候,都是提高了你人生的不確定性。 就像創業以及談戀愛,本身都是人生中高度不確定的事情。事業能擴大嗎?市場是否會消失?有沒有人會來競爭?這沒人能百分百掌握。戀愛交往也是如此。現在的你們感覺甜蜜,可是兩個人能不能走的長久?會不會愛上別人?過了熱戀期後,會不會常意見不合?這其實也沒有人能知道。 我自己的哲學是:人應該盡量將生活中的不確定性降低,或最少能把不確定事件發生後的影響降到最低。如果你能減少人生變數,將來面臨抉擇時,你就比較知曉該將重點放在哪裡。 遺憾的是,一如創業或是戀愛這類事件,其實很難有效降低不確定性。所以,你能做的只有盡量別自己去增加變數。既然戀愛充滿變數,經營創業也充滿了變數,那你還把兩件充滿變數的事混在一起,變數不就加乘了?一旦如此,往後你的煩惱,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為何會增加呢?因為大部分的人對未來的想像都是:兩個人交往順利,愛情自此白頭偕老;工作上一加一大於二,事業自此蒸蒸日上,最後,大家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可是現實中,感情與事業都具有高度不確定性,難保將來兩人會面臨感情不順,或事業經營不如預期的狀況。 這時,如果彼此生活過度攪和,比方拿了一筆錢共同投資,結果半年後,兩個人情感其實並不如意。請問該怎麼處理呢?兩人決定感情上先冷靜冷靜,那這時候資金要不要拆分呢?搭檔要不要先換人接手?結果感情拆夥,工作還是一起?這不是徒增混亂嗎?或是狀況反過來,兩人雖然感情和睦,可是事業經營不順,造成了虧損。也難保彼此不會互相埋怨。只談感情,或者只談工作,這都會讓人生簡單許多。 我猜,也有人可能會說:「Joe,我的思考可是很理性的。就算兩人要分開,也可以事業歸事業,情感歸情感。」或許你能做得到,但你的另一半做得到嗎?萬一分手,仍舊一起工作,妳交了新男友,或是他交了新女友,難免在心理和決策面受到衝擊。甚至對方有點幼稚,搞不好還會想報復。而這報復有可能會從工作上的酸言酸語到故意玉石俱焚的決策。這會不會最後波及彼此的事業?很難說百分之百不會,對不對?這些,都可能會造成「後續人生的隱憂」。 結婚後就可以一起出力了吧? 有人可能又會想問:「Joe,如果我們的情感已經進入穩定期,甚至已婚,那共同經營事業的問題就少多了,對不對?」 其實不然。我真心希望大家別把工作跟情感生活連結得這麼緊密。原因無他:經營從來都不是易事。創業或經營是一個非常高強度的行為,換句話說,你每天都會面臨各類難題,比方到哪裡去找錢?產品要有哪些功能?市場反應不好該怎麼調整策略?商品該怎麼定價?怎麼跟通路談判?或是某些奧客到底要接不接?除非兩個人在決策上的價值觀非常一致,不然面對決策艱難時,難免會起爭執。 雖然成熟大人都知道,公私要分開,工作情緒不要帶入家庭。可是如果你們白天晚上都在一起。那辦公室的吵架或歧見,情緒多少總會帶回家裡。也因此,當工作不順、經營不善時,家裡的氣氛也會低迷;甚至家裡因為家事分工之類的小事吵架時,也可能在工作上延續口角。 也因此,我覺得對大部分的人而言,與其把這樣高強度的兩件事放在一起,讓彼此都失去了可以喘氣和緩衝的空間,還不如選個不用一起生活的人來合作經營。免得家庭是辦公室的延續,生活缺乏隔離的狀況,雙方的感情也容易陪葬。 但如果是跟不用住在一起的外人一起創業,那當在辦公室中跟創業夥伴吵架不愉快,你最少可以回家,和另外一半抱怨抱怨、或是做些與工作不相關的事:吃飯、看個劇、運動運動、讀讀書、打打電動、或聊聊日常生活。待隔天情緒紓緩了,回到辦公室,也有繼續戰鬥和正確決策的力氣。 可是萬一我唯一能信任的就是伴侶呢? 聊到這邊,很可能又延伸出第三個問題,有人會說:「Joe,可是我在創業初期,找不到有能力或可信賴者,難道我就不該把家人拉進來嗎?」 有些創業家或小型經營者,的確一下找不到強手,或是會認為公司的機密不能假手與外人,比如說帳款類的,所以覺得要找身邊信得過的人來當幫手。 這我可以理解,但是還是建議不要把這當成長久之計。經營初期的規模小,有些事要親力親為我理解。可是,如果你想做大、規模化,身為經營者最重要的責任就是:想辦法訂下制度,逐漸從人治轉成法治。將來一定要避開「非得用伴侶不可」的無奈。 經營者常有的這種「信任感」的危機,說到底就是「無法拆分工作」的問題。你不能放任公司所有的工作都是模糊的一大包,當你無法拆分工作,你就得仰賴一個全知全能又可以信任的超人,可以想見,這人一定很難找,就算找到了,公司也可能會受制於人,並讓組織失去分散風險的能力。可是經營公司的人都知道,如果你需要一個能面面俱到的員工,那公司的規模絕對大不起來。 所以,身為經營者,你得想辦法拆解。假設有些秘密資訊,你能不能拆成讓多個人擁有?每個人得到各自的片段,看不到全部且必須在流程上分工。如果你多花心力去思考這個部分,重整流程、重整表單、重整管理規則,盡量把對單一人的依賴降到最低,你或許就可以找到很多「雖然沒有辦法百分之百信任,但是可以組合起來使用」的員工。 經營不是 0 或 1 如此單純,中間充滿灰色地帶,若你能逐漸把人治轉成法治,就不需在關鍵職位仰賴伴侶親戚朋友。好好地用心在管理經營的知識上,絕對是最好的投資。這些知識,才是經營者最值得努力調整且改善的部分,這些底層的管理規則有了,任何人都能隨時隨地加入團隊,適性發揮,員工也不會過度掌握資訊,一離職就造成團隊垮台。 當你塑造起流程和拆解工作的概念時,慢慢地就不用再仰賴親人。如此,你的工作也能跟私人生活充分切開,讓這兩者互為緩衝。這也是我一直認為成年人最該去思考的:把每個不確定性的事務都獨立。別讓一個問題,波及所有層面,導致全面性的崩潰。你若能做到這點,人生相對穩定,面臨重大決策時,心情也會有餘裕得多。 延伸閱讀:想改善自己經營能力與流程設計的朋友,歡迎參考課程《102流程設計跨部門溝通》。 本篇可以搭配我們的 Podcast《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聽,或者選擇在Spotify上收聽也可以喔!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11, 2024

什麼是「一人公司」?|數位創業家「巴黎莎拉」如何用「一人公司」打造自己的遠距數位事業?

2023 年更新:後來因事業規模成長,莎拉有團隊一起工作了,此篇文章為當時一人公司的經驗跟大家分享 我曾看過這句話,因而點醒了我:「你應該要可以休息,而你的事業卻不用同時休息。」 2016 年,我剛開始創業時,我就一直知道我需要一個不用受到地域和環境的影響的事業。 讓我可以想回台灣時就回台灣,待多久也不用在意會因為沒在當地而受影響。 所以我有法國 partner 可以在當我回台灣時,讓我的事業能某種程度上遠距事業,持續進行。 只是每次回台灣的時間我都希望能越長越好,我從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到待八個月... 我想要更彈性,也知道我不能永遠當我不在法國時,都依賴這樣的遠距事業,因為多少還是有些不方便和限制。 所以我從 2019 年開始,試過各種方式,想做完全的數位事業。 我花了超過一千歐元買了亞馬遜等等電商的課程,可是研讀了後,發現這根本不適合我,我不想背庫存和有金流上的壓力,我想要過愜意的生活的同時,也希望這個事業主題是我很有經驗和熱情的。 ​每個人的目標和背景不同,你可以選擇適合的生活。 免費下載:我的 8 位數線上事業 4 步驟模式與學到的 6 件事 我想要的數位化事業,不是那種「在海灘上用筆電」、「到處數位遊牧」的那種生活。 那種居遊的日子我已經經歷過了。 而我有了家庭和小孩,我現在想要的不是那種到處居遊的生活,我很喜歡我們定居在巴黎左岸,有屬於我們的家的生活,只是我希望當想要帶小孩去旅行時,我們都可以要待多久就多久,不用被限制。 也不一定是只有享樂的時候,我也想要當我需要身體休息(例如 2021 年中生第二胎),我就可以休息。 相關文章:想嘗試網路創業的同時,去歐洲居遊 3 個月嗎?數位遊牧者的好選擇:波蘭 ​這就是為什麼我一開始打造一個「不會因為我要休息,而事業也休息」的數位事業,所以我整個「巴黎莎拉」個人品牌的事業、做的每一項事情,都是圍繞著這個事業模式進行的。 在這段時間,我持續將我的銷售自動化系統所欠缺的小地方補齊,累積自己的智慧資產... 可以說我做的相關事情幾乎沒有一項是「只銷售一次」的,因為我知道只有將時間與力氣反覆出售,讓整個銷售漏斗和流程自動化,才能符合我的目標。 這也是我一直推薦的事業方式。 相關內容:高價課的 3 大元素、原因,與低價課準備上的差異 沒有想到我在這一年「沒有規律的防疫生活」中達成了數位事業的目標,這樣讓我以後不論在哪裡,我都可以有很滿意的收入和自由,有了多了更多的選擇。 我心情大致上都還蠻不錯的,當我有時間能做我的數位事業,就好像國中在讀書中可以看一下日劇那種「忙裡偷閒」的感覺一樣;而與小孩整天在一起,看到她從不太會說話到現在中文說得很溜的這段成長時期,真的覺得好值得! 為什麼我很喜歡一人公司的數位事業? ​很多準媽媽在懷孕時與我聯絡,跟我說她很希望生完小孩就不要再回到辦公室,但是可以持續有收入;也有很多讀者想要能多一些旅行的時間(尤其是與小孩),而不要被少少的請假天數綁住... 我想經驗變現,尤其是用數位事業的方式,就是一個很好的事業模式。 或許你跟我一樣,沒辦法固定每天幾點做什麼,或是背景無法控制(有小孩),所以固定時間直播的方式就不適合,而電郵行銷這種半低調的方式就很適合。 或許你跟我一樣,不想要有庫存的壓力和物流的問題,而經驗變現的數位事業方式,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有時當我在睡覺時,也會有客戶下單,數位化的產品(線上課程、錄好的工作坊、數位產品如文字檔的 PDF 等等)可以直接讓客戶下載,這樣我就會有更多時間,去做其他想做的事情。 這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我是 2019 年才開始建立數位事業的,只要跟著對的人,學習對的模式,加上努力實作,就很有可能達成。 相關文章:一開始斜槓創業,你真的不需要這麼多... 免費領取 100 個經驗變現的利基市場主題 一人公司辛苦嗎? 你會發現我從來沒有說過我一週工作幾天而已,是因為即使我工作時間不長,但我花很多時間在「想」(說「思考」可能有點嚴肅)我的事業。 其實個人品牌數位事業是很花腦力的,洗頭時在想,等車時在想,晾衣服時,洗菜時也在想... 有時候睡到一半醒來睡不著,就想到可以下次寫給讀者什麼內容,越想越開心...或是搭捷運時想到可以加哪一句話在自動信中,回家加了後,過兩天果然又提升了最後產品的轉換率... 你可能會問這樣不累嗎? 其實蠻累的,但是累得很開心!如果你有自己的部落格或事業,你就會懂我的感覺。 對我來說,也不影響生活品質,反正發呆也是發呆,我又不看電視,我也知道怎樣放鬆。 做自己的事業有點像是養小孩,不太可能不去照顧事業,它就能自己成長。但是你看它成長的過程,你會很有成就感,因為這是你扶植長大,屬於你的事業,這種找到自我價值感的感覺,大大勝過於人家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的朝九晚五。 如果你看到有人說自己超輕鬆創業就賺多少錢,我只能跟你說那是個假象... 做自己的事業不一定有比較少的工作時間,但是確實有比較「彈性」的工作時間。我可能周三白天去周間人很少的地方玩,以避免周末人擠人,但我周五晚上可能不想去人擠人的地方,就做做事情(我是很開心做我的事業內容) 我常被問我到底有什麼動力可以這麼自制呢? 不敢說自己很自制,大概就是我知道「如果我現在不把握時間做,我等下就沒空了」我每次都是這樣想的,因為平常動腦時已經將我下一次有空時可以做的事情想好了,一旦有任何時間,即使是十分鐘,我也會把握,趕快實作、優化、寫內容。 例如,今年我搭飛機回台灣時,趁女兒睡覺時,趕快打開電腦看學習內容,看到電腦沒電。 我不想看機上電影嗎?當然想啊,只是我知道如果我現在不把握時間,我等下就沒空了!(女兒醒來後,或是隔離時與女兒整天被關在一起就沒空了) 如果你想要輕鬆的工作,那可能還是去做朝九晚五的工作會比較輕鬆哈哈。 或許我這麼說,可能會嚇走一些人,但是我還是想說真相,做自己的事業沒有很輕鬆,工作時間不一定比較少,但是彈性時間比較多,而且每天都非常有趣,我的價值不是老闆決定,就是喜歡這種設計生活和有成就感的感覺。 不斷走彎路,最後的結果只能很普通 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曾說:「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我越來越不太注意別人說了什麼,而是改為觀察他們做了什麼。」 安東尼羅賓斯(Anthony Robbin)也曾說過,學習已經成功的人的模式,就是你達到目標最快的方式。 雖然坊間常說要不斷試錯,但是如果花太多時間不斷做錯、繞彎路,最後只會讓人越來越沒信心,而且最後的結果也不會是頂尖,只能很普通,甚至不到平均值。 如果你想要快速學習掌握新的技能,不需要自己去發明新的方法,你只要使用已經驗證過有效的方式和工具就好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不斷研究各個大師和成功創業者的模式和銷售漏斗等等,甚至購買他們的知識產品,去研究他們的整個銷售漏斗、秘訣和眉角,而不是表面的冰山一角。 我親自實作了幾年(從 2019 年開始),經過不斷地修正與測試,即使到現在,我都不斷地調整我的文章、名單收集頁、網站、文案...等等,持續精進。 我不喜歡一定時間一定要做什麼的 routine 我開始創業後,當時終於覺得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和事業的感覺真好! 尤其從 2019 年開始經營的第二個創業「全數位化的事業」,已經可以取代全職了。雖然不代表不用工作,但是它有很大的一部分是自動進行的,這種不用被地域或環境而限制的事業,很適合我這樣喜歡自由自在的人。 尤其如果你像我一樣,喜歡自己的主題,那可以說幾乎沒有在工作的感覺。反而因為有太多有意思的事情,讓自己睡前很興奮,早上起來又很想趕快開電腦,而且我不再有周一症候群,反而很期待周一,因為到處人都很少,可以去許多不用人擠人的地方。 相關文章 : 創業的 Big Why 對了,金錢自然來? 我不喜歡被人主宰命運的感覺 記得以前在其中一間公司,有段時期景氣不好的時候,主管面無表情地說:「莎拉,妳可以來我的辦公室一下嗎?」 後來她只是要與我討論公事,但當下她這麼說時,我心驚膽跳,怕有什麼變卦... 我經歷過在公司當歐洲業務時,幾年業績第一名、被 promoted 的時期,也經歷過業績不好的時期。太忙時覺得累,不忙時又很心虛,感覺更不好... 如果你也有相同的感覺,我希望這封信能給你鼓勵一下,讓你知道我這個平凡人也有終於擺脫朝九晚五的生活的時候。 有些人跟我說擔心創業會引來惱人的客戶或學員,怕自己會不快樂,我倒是覺得,自己的文字或給人的感覺,會吸引頻率相近的人,我目前都沒有遇過這樣的客戶或學員呢 ! 不用擔心太多囉。 反而覺得可以選擇自己想要合作的客戶,比以前在當歐洲業務時,必須要與公司既有難纏的客戶打交道、裝笑臉,好太多了! 我到現在仍是一人公司 我常收到一樣的問題:「我沒時間做直播,沒心力經營社團,不想露臉 ,我要怎麼銷售」 「有些事情我看起來很難做,莎拉你都自己一個人做這全部的事情嗎」? 是喔,我到現在仍是一人公司,雖然有瑣碎、繁雜的事情,我忍不住會想「要是有小幫手有多好啊...」 任何事業一定有繁雜的瑣事,就像嬰兒雖然很可愛,可是還是有把 OX 把尿的時候;雖然我很喜歡我的房子,但是還是有需要打掃廁所的時候。 可是這都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開心程度已經遠大於這些瑣事。 而且我還是認為現階段,應該要親自去做所有的事情,真正了解所有的環節與眉角,這樣我做出來與教出來的內容才能環環相扣,很有系統和邏輯性(這也是很多學員跟我說的:)) 。 我一直很強調建立系統對於數位事業的重要性。 一開始我都是用最簡單且幾乎零成本的方式進行,當我持續得到收入後,我常拿一部分去投資我的系統,例如電郵系統、平台系統、金流系統。 我也持續建立自己的智慧資產系統。 即使是我做過線上 LIVE 工作坊,我也將它錄好、剪輯好,之後成為反覆銷售的資產之一,因為我知道建立系統是長期的,它可以持續為我帶來新的有效受眾、被動式銷售的收入,讓我可以花更多時間去做我想要做的事情,而不是追求短期「目標」,這次業績目標達成就結束了,下個月再辦活動。 「原子習慣」這本書也提到了「建立系統比建立目標更有效的概念」。 如果你不想要每個月都要花好幾天做直播,或是做直播銷售講座,那你就不要勉強自己做,你可以選擇更低調和被動的方式做行銷和銷售,例如我主要用電郵行銷,我覺得很適合我的個性。 不論你要斜槓或創業,你都要讓自己更開心,而不是勉強自己、被綁住,別人做什麼,你就做什麼。 沒有哪一種事業形式是對的,或不好的,這全看你喜歡哪一種生活和事業形式 :) 相關內容:我用這套內容變現漏斗系統,持續得到精準優質客戶 當時在苦悶生活中轉移目標 沒錯,在全球疫情嚴重的時期創業、懷孕、生孩子,到現在照顧二寶,是辛苦的。(相較於懷第一胎時,我常在巴黎到處趴趴走) 但是如果讓我重新回到去年,我也不會想要改變當時的選擇,而且當我知道要變成雙寶媽媽後,反而給我更多事業上的動力。 雖然我的生活沒辦法像以前一樣,有一整個白天可以運用,但是我把握所有可以利用的零碎時間。 只設定每個月的大方向,沒辦法設定每一天的計畫,不過只要方向對,仍然可以達到不錯的結果。 我很感謝當時的自己,在防疫生活中,將個人品牌事業當作是一個心靈上的寄託、在苦悶中轉移目標的方式,才有今天,讓我有更多的選擇。 在有某種程度上的被動收入的同時,可以選擇要不要再做其他新的挑戰,在有更多的成長的同時,幫助到別人,而不是只是為了賺錢。 雖然主創業很好,也持續進行,但是沒有辦法像現在這樣的個人品牌事業,有不受到地域和環境影響的自由。 不論現在你有沒有達到你想要的目標,如果你覺得生活有一點苦悶,或是懷疑自己「難道人生就這樣一直過下去?」都可以不妨利用這段防疫生活中,做一些你平常一直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情喔! 尤其我很推薦可以從網路事業開始,那或許目前看起來只是轉移目標很好的方式,但在幾個月後,你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成果,而感謝當時願意踏出一步的自己 :) 歡迎加入4000多人加入的免費臉書社群「七位數線上事業社群」 巴黎莎拉 - 幫助人建立高價課線上事業,將經驗變現 輔導400+學員建立高價課 定居巴黎左岸,兩個小孩 巴黎莎拉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arasu.paris/ 七位數線上事業社群: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onlinecoursebiz 莎拉8位數線上課事業4步驟模式: https://sarawithyou.com/landing-page/ -- 本文轉貼自:巴黎莎拉(原文標題:想要數位游牧或遠距工作? 一人公司的數位事業就是很好的模式)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6, 2024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2|沒經驗也可以接案?怎樣的案子適合自己?我在接案學到的三件事!

本系列為統整本人四個半月自由業的心得感想,本篇為第二篇,要來分享我實際接案過後的體悟,以下是我學習到三件事情。建議可以先閱讀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1|接案工作總覽:事前準備、案源開發與接案收入》再來看本篇。 自由業系列文章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1|接案工作總覽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2|接案學到的三件事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3|自由業和上班族的差異 四個半月自由業番外篇|那些沒錢的專案 一、自認技能可能跟別人想的不一樣 在《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1|接案工作總覽:事前準備、案源開發與接案收入》的案子介紹,大家應該可以發現,實際接的案子跟我原本可以接的根本天差地遠。 案子背景比較表(圖/Tin 提供) 六個案子中有兩個是預期中可以接的。而再細部看這四個案件所使用的技能,分別為:活動企劃、行銷、翻譯與資訊統整,前兩個案子來自於我的前前同事,他們顯然對我印象留在過去舉辦活動、製作提案、當小編時的我,恩合理。不過後兩個案子來自於我的前同事,請問是有什麼誤會,覺得我是專攻英文的外商工作者嗎??? 這讓我驚覺:「原來他人看我的價值跟自己想的是有落差的」。落差的產生可能是沒更新到新的工作技能,抑或是原來我沒自信的技能其實在別人看起來是可以接案的。在這想給對有接案的人們兩個小建議: 不要侷限自我,或是低估自己的能力。有人邀請就做看看,適合之後再接,不適合自然做不成 開始接案前,不妨先問問周遭朋友:「你會介紹什麼案子給我?」初步確認在市場的定位 二、沒做過的案子也可以接 從上表可以看出,半數的案子我有經驗但沒有把握,半數的案子我根本沒做過。但沒做過也沒把握也沒關係,案主 ok,我也就盡力做好,邊做邊學累積經驗值。不用因為不熟悉而放棄一次練習的機會! 以下是我在接案時邊學習的能力,如果有想要接案的也可以在接案前先找相關資料練習: 1. 報價單製作與報價 上篇分享報價單的內容,大概是修訂的第四版吧。每次提案報價都會可以持續優化。發現修改太多次就補上修改次數規定;發現很晚才收到款項,就補上先收訂金;發現規格變動,就備註說明更動的措施等等。總之可以先有第一版,之後再根據需求慢慢修訂、優化。 至於報價,簡單來說就是要敢開。敢開的意思不是要你亂開一個天價,而是開出一個合理的價格。我個人是覺得金額只要雙方同意的價格就都是 ok 的,沒有什麼太高或太低。如果一開始不知道合理價格是什麼,就上網找或是問身邊接案者或是案主問價格大概在哪。 2. 網站架設 在接案前,我自架網頁的經驗就只有 Dear loser 這個部落格,之前工作時是規劃完後由工程師製作的。而接案的網站是還沒有接觸過的版型,說真的當時要接時也是很怕自己做不出來。 架設網站的工具與框架很多,我自己是選擇彈性高、網路資源多的 WordPress 來製作學習。有一個原因也是《財務自由》書中作者有介紹自己就是靠 WordPress 架設網站增加收入的,因此在製作時就優先選擇它了。 WordPress 蠻容易上手的,大概一天可以架起基本架構,網路上的學習資源也很多,如果有想要以網站製作為接案方向的,可以先自架一個網站,看看技術文件、摸摸後台,了解頁面設計等是否為想要的工作內容。啊對可以先感受一下除錯(debug)會不會讓你煩躁,如果會的話請三思,因為在有時程與交付壓力,會加更惱人。 3. 口譯與英文會議記錄 如果本來英文就很好的人,那你應該會蠻順利的。但如果你是和我一樣平常較少機會實際使用到英文,事前準備就蠻重要的。因為知道即時反應不會到太好,所以我事前先索取了演講的投影片、和案主討論可能會被問的問題,以及想要的回答方向,有了這些資料後就可以先把比較不好翻譯或是有專有名詞的字查好。 會議記錄的準備則是在接案前花了點時間和案主確認視訊會議的背景以及實際需求,是要到逐字稿的程度或是重點摘要即可。確認好需求後就上網找英文會議記錄的範本,同時也閱讀撰寫重點的教學文。撰寫完後,使用 Grammarly 做校稿,確認沒有拼字或是文法上的錯誤後,請案主確認是否需要修改。 讀到這裡大概可以發現接到不熟悉的案子、不知道怎麼辦時的兩大原則: 遇到不確定需求:友善詢問案主與溝通 不知道怎麼製作:上網找資料 網路資源、好心人真的很多,只要你有心想要做好真的不難。所以遇到沒做過的案子,別怕,喜歡就接下來努力做! 三、適合的案子關鍵在於需求相符 接案的好處就是有機會可以選擇工作,做適合的案子也比較能享受其中獲得成就,要做好選擇前提是要先了解自我需求,那可以從哪些角度去了解怎樣的案子適合自己呢?我是用以下維度去決定的: 1. 是否有興趣 是否有興趣在這指的是:對於案子製作的原因,以及案主的個人理念是否贊同。我對理念很有興趣,理念頻率對做起來會更有勁,除了既有規劃的合作項目外,自己也會想要努力做更好,因而也會帶來快樂。而如果案主比較偏向壓價格外包了事或是不合理的要求很多,我可能就會歸類於理念不合,而避免合作。 2. 是否有能力 在評分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些案子做起來很快樂,但卻沒有什麼成就感,仔細去分析後發現可能在於是否有運用到既有專業,或是未來想培育的技能。舉例來說:口譯過程蠻刺激有趣的,但因為完全不是專業,沒有做出應有的品質,也就沒什麼成就感。 興趣 + 能力綜合評分 興趣與能力是我是否接案的主要指標。如果是沒能力有興趣,願意花時間拼看看就接,因為我認為對一件事情的熱情足以支撐去成長;有能力沒興趣,看價錢怎麼樣,或是評估會花多少力,如果 cp 值不錯可以接;沒能力也沒興趣,無論價錢多少都真的不要接了,只會害人害己;有能力又有興趣,太好了,接起來吧! 判斷是否接案四象限(圖/Tin 提供) 接案多是短期的合作,因此有比上班族多一點機會和低一點成本可以進行自我探索,不妨多接幾個案子感受一下! 寫在最後 在接觸接案過一陣時間,會發現其實工作的型態並非只有上班族與接案這兩個這麼絕對。在後期有遇過「短期正職」的需求,案主希望找的是固定時間白天工作時間,而以接案的方式彈性運用時間完成的。這也讓我對於工作有更多想像,正職也不一定要是一年 365 天都是這份工作,也許是可以由多個短期正職所組成的。 總結來說,這一趟旅程真的很超值。學習很多,也伴隨時不時的焦慮與自我懷疑。以宣告失敗的方式結束了四個月半的自由業,沒收入真的很需要堅忍的心啊,希望有天也可以成為高級玩家一員。 之後重回上班族仍會繼續接案(感謝新公司),也會嘗試找尋被動收入的方式,總之各方面開源與體驗。 如果大家有有趣好玩的案子可以來找我喔,對於這篇文章有什麼想法,也歡迎留言讓我知道啦! *特別感謝遠在異國的 Daisy 給予撰寫建議 -- 本文轉貼自:Dear loser(原文標題: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2|接案學到的三件事)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