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思維

23 posts

數位遊牧、邊旅遊邊工作的謊言與真相|你真的懂什麼叫做「遊牧」嗎?

數位遊牧(Digital Nomads)是把科技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藉由網路的便利恣意旅行、遠端工作的「自由人」。 依照《維基百科》定義,我從事「數位遊牧」已經超過 10 年了。我在清晨的「網咖」(網路咖啡廳)和美國的同事們開過會;我也曾在舊金山深夜的漁人碼頭、明信片景點旁的辦公室上班。 從那以後,我的工作就只需要一台筆電、網路連線。只要能上網,不管餐廳、住家、酒吧,我都能「上班」,甚至我招募的全職、兼職、外包夥伴們也都如此。本來我沒覺得什麼,它就只是一種遠端(remote)工作形式而已。 直到事業漸趨成熟,開始有公司企業想聘我擔任 CEO 、 CMO ,我才意識到原來這是多麼「異常」的模式。因為我的第一個念頭竟然是:「才不要勒」。然後,才開始冷靜分析對方賞識的原因、接受或拒絕的利弊。 ​ 回不去了 ​ 數位遊牧是真的爽,是那種爽到你嘗試過後,就算出高薪把你請回辦公室、擔任高階經理人,你都想「秒拒」的程度。 丟掉鬧鐘:每天睡到自然醒 沒人盯:上班滑抖音、打遊戲、吃零食都行 零通勤:早起趕公車、下班擠捷運的生活,永別了 我可以向你保證,這些讓你「再也回不去」的傳說全都是真的。 沒人告訴你的是剩下的謊言。 ​ 1. 在家症候群 遠端上班的副作用,是放大「不負責任感」。 ​ 只要大家還在辦公室、會見上面,多少都會顧忌三分。神奇的是那些血液裡有「放縱」性格的人們,明明職能不變、責任依舊,改成「在家上班」就瞬間變得既輕鬆、又寫意了。 手指按按,寄出 Email 後就完成下班、責任就消失了。多了時差和距離,缺少面對面請託「代理」的人情壓力,「放空」變得毫無忌憚。 我親身經歷過這些工作者案例: 掛急診 心臟病犯 感冒,引起心臟病再犯掛急診 ​ 生病是人之常情嘛、身體不好當然要體諒;但神奇的是,這些意外都很巧的「剛好」發生在任務截止日。甚至是開完天窗的提醒訊息「之後」連續發生。 ​ 還有更經典的: 遲到 睡過頭,所以遲到 抱歉老闆遲到了,這次真的有請女友大力叫醒 ​ 以及 —— ​ 助理放假前夕把任務「交棒」給老闆(事由:和朋友跨年) 以上遠端的「工作事故」保證真人真事、絲毫不加水。 ​ 2. 工時暴增 數位遊牧想在哪工作就到哪裡、想幾點起床就幾點。等於每天都放假、真爽。 是沒錯,但久了之後你就會發現:「放假,竟然也變成工作了」。 反正一樣在家,不急的事也可以累積到週末再辦;反正旁邊沒人盯,最後事情有完成就好。少了從週一數日子數到週五的痛苦,但不知不覺,也再沒有對週末的期待了。 ​ 3. 每天打遊戲 數位遊牧者往往能用喜歡的步調、從事喜歡的工作。但它有個副作用:「工作像娛樂,娛樂也像工作」。 ​ 我看過一篇關於震撼教育的文章,大意是這樣的:「如何阻止小孩沒日沒夜的沈迷遊戲?」答案是:送他去電競戰鬥營。繼續每天打遊戲、沒日沒夜的玩。 每天練等、從早玩到晚,是所有小孩的夢想,但進入戰鬥模式,教練們就會引進鍛鍊、操演、團隊合作。反覆挑戰人體極限、逼著練習生手持滑鼠精進那 0.05 秒的反應時間和手速。 ​ 用一格像素的單位距離不斷調整準度、承擔稍有偏誤就會「被爆頭」的射擊壓力。每天戰鬥、檢討、照三餐練,直到小孩晉升職業選手,或再也不想打開那款槍戰遊戲。不小心讓工作進入這種心理狀態,你知道有多可怕嗎? 七個字形容給你聽:「每天都是禮拜一」。 ​ 4. 資訊焦慮 為什麼會陷進這種失控深淵?多半因為「資訊焦慮」。人腦經過演化之後,會不斷想要接受新刺激,只要看到「新鮮事」,人們就會不斷想要去接收。 ​ 看到新通知 回覆 Email、消紅點點 再打開 Line、臉書找找新通知 再刷剛剛回覆的 Email,看有沒有新通知 新通知 → 回覆 → 等待 → 收到新通知 → 回覆⋯⋯ 如此不斷循環,你的數位遊牧就此把工作和生活「沾黏」在一起,墜入數位化的工作深淵,進入慢性過勞。 ​ 5. 燒毀! 當你長期處在工作壓力之下,你就會慢性過載,最後「燒毀(burnout)」。燒毀就像過載的線路,承受不住太大的電流,最後斷線。當你在工作裡不斷被消耗,最後能量耗竭的時候,就會進入這種過載狀態,它會同時影響心理、情緒,還有身體。 ​ 空洞 感到沒有用處 覺得氣力耗盡 這狀態甚至足以讓擁有多年經驗的專業主管、身心成熟的大人突然「暴走」,在辦公室裡崩潰,大吼大叫,只好叫救護車來載。梅約診所 Mayo Clinic 的成人身心健康專欄表示,當人失去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就可能導致能量耗盡、引發燒毀(burnout)狀態。 ​ 6. 野心歸零 數位遊牧容易讓人變得失去野心、安於現狀。 假設你是上班族,每天承擔管理責任,也要時常加班和承受壓力,但月薪是相對優渥的每月十萬、年薪破百。那請問你願意付多少錢換取每天睡到自然醒、零通勤、不用到辦公室上班的生活?這樣計算,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對很多壓力早就爆表的人,再多錢他都願意出。許多數位遊牧工作者,目標只要 5 萬,甚至 4 萬、3 萬,只要「實質上」過得比這些朝九晚五的壓力族自在就行。久而久之,就安於現狀、再也沒有向上追求的動力了。 ​ 案件好多喔!哎呀不管了,先拖著吧 夥伴寄來主旨「緊急」的信,晚點再開啦。假裝還沒看到 反正就算失職,再去兼幾個小差就把收入補回來了。犯懶、慢性壓力累積、野心降低等因素疊加,讓人們從專業的自由工作者,變成自由「不工作者」。數位遊牧嘛!挑戰來臨的時候,隨時「棄坑」、換別的地方遊玩就好啦。 工作?再找就有。 ​ 7. 唱衰 如果你又是個數位遊牧「創業者」挑戰就更多了,你將面臨無數專家勸誡。跟你說: 「這種半吊子工作模式,註定會失敗的。」 「你看看,疫情後哪家企業不是趕快叫大家回來上班?行不通嘛。」 「工作,就是要待辦公室。你沒事去搞個數位遊牧,怎可能成功?」 ​ 太小看「遊牧」二字 遊牧,其實一直是強者的象徵。遊牧民族之所以經常遷徙,主因是大自然的殘酷、季節變化導致資源匱乏。對內,是糧食草料的不足、養家餬口的壓力;對外,更少不了征戰掠奪、成王敗寇的戰鬥準備。歷史上的蒙古、匈奴民族,哪個不是以剽悍兇猛著稱?遊牧除了自由,也代表居無定所、失去依託。 以四海為家,天為被、地為床;挽大弓、降烈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運氣不好,稍有一個不慎,就變成荒野上的屍骨了,誰還有空跟你戀家情節、逃避責任、被動等人管理?曾幾何時,現代數位遊牧變得只剩虛擬的「遊牧感」。環境上,以舒適的窩為家;專業上,擺著躺平和安逸的心態。 只採取半吊子的遊玩心態,卻忽略遊牧者的自覺、剽悍、剛毅。如果,你嚮往數位遊牧的生活,那它傳說中的優點是真的。只是你要有所覺悟 —— 數位遊牧只是「數位」在現代化。另一半的「遊牧」背後代表的是強者的精神。 ​ 自主管理 扛好自己的責任 拋棄不切實際的幻想 解決情緒問題,不是等人解你的情緒問題 ​ 這樣,你才能有資格享受數位遊牧生活的自由奔放。 -- 本文轉貼自:Jemmy Ko(原文標題:數位遊牧、邊旅遊邊工作的謊言與真相)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8, 2024

想圓「自由工作者」夢 = 該立刻離職?5 件職場能給你的重要學習

香港武俠電影有一套既定的框架模式。一心只想復仇的主角,跪在武林宗師面前,乞求師父收他為徒。但師父並不輕易將武功祕訣傳授給他。一開始,師父只叫他煮飯、洗衣、打掃,做一些看似與習武毫不相干的瑣事。每天挑水、砍柴、在頭上頂著甕、在木樁上來回跑跳,幾年下來一再重複做著這些事。 許多弟子受不了苦難的磨練和師父的冷漠對待,紛紛憤而離去,但主角卻默默承受一切。直到某天,師父突然開恩,決定收他為徒。通過第一道關卡的主角,開始正式拜師學武。 他很快就將基本功夫練熟,並對自己身體的柔軟度和強勁的力道感到驚訝。他才發現原來花上數年做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瑣事,讓他在不知不覺中練就了一身基本功。扎實的基本功夫,再加上與生俱來的天賦,他一步步學習更高深的武功,武藝日益增強。等他終於練就屬於自己的必殺技,便拜辭師父下山,最後終於成功復仇。類似這樣的情節不只出現在電影,也是世界各地神話與英雄傳奇普遍的故事原型。 職場是最好的學校 職場生活亦是如此。公司為了考驗新進員工能否持續精進,會先指派他們做一些雜事。在交辦重大任務之前,先讓他們從小事開始做起,測試是否能認真做好每一項工作。認真是所有職場工作者必備的基本功,要練就任何高深的武功,也都必須先把基本功紮實練好。只要認真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會赫然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 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並不表示只要盡快開始行動,就一定能成功。許多人由於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毅然辭職後,大多數不到一年就重返職場,待遇條件甚至比原本的更差。因為在外面繞過一圈後,才發現世界並不像他們想的那麼簡單。如果實力不夠堅強,就難以在高手林立的武林中生存。因此,即使現在做著的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也要先將目前的職場和工作當成修煉場,好好鍛鍊實力。 一個方向明確的獨立工作者,無論在任何狀況下,都能把職場當成學校學習。 我(勝晤)在歷經十四年職場生活後,自立門戶成立了一人公司。在那之前,我曾經待過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也待過顧問公司、NGO等各種機構。直到離開公司後,才有機會重新檢視過往經歷。崇尚自由、主觀意識又很強的我,待在公司體制內的那段時間,其實過得並不快樂。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多虧這十四年的職場經驗,我才能學到這麼多東西。就我而言,至少從以下這五個面向來看,公司是最好的學校。 第一,可以進行各種嘗試。 我在 LG 電子擔任新進員工教育訓練工作時,把自己設計的《指南針課程》引進公司內部。這套課程的核心重點並不是針對企業組織,而是著重於個人生涯方向探索的過程,通常職場教育訓練負責人往往會擔心造成離職率升高,不敢引進類似的課程。不過,恰巧我就是那位「負責人」,我以「職場工作者自我開發」的脈絡作為基礎,修改課程內容後並引進企業。 每年有三千名新進員工修完這門為期一天的課程,不但成果彰顯,幾年來在業界更是被評為滿意度最高的教育訓練課程。收到許多員工們的反饋,不斷修正調整後,托他們的福,這套指南針課程現在是我個人公司最大的營收來源。 第二,基於利害關係,在公司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 獨立創業後,常會遇到客戶各種千奇百怪的要求。此時如果抱著「這種客戶不要也罷」的心態,事業發展將會受限。 在職場上與形形色色的人一起共事,有助於提升包容力。公司裡有菜鳥有老鳥、有員工有主管、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可以和不同群體相處,共享喜怒哀樂。雖然難免會遇到「天兵」,卻也是一種磨練的機會。此外,公司也是可以嘗試切換各種角色的地方,像是從菜鳥變成資深前輩,或是從追隨者變成領導者,站在不同位置上,體驗不同角色,能藉此練習理解他人。 第三,可以透過不熟悉的工作開發個人潛力 根據教育顧問喬斯.艾瑞茲(Jos Arets)的研究指出,相較於「上課/閱讀」(10%)或「與他人合作」(20%),「實際工作經驗」(70%)更有助於提升工作能力。尤其當我們不斷嘗試新的工作和角色時,自然有更多開發潛力的機會。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卡內基教育機構擔任業務,雖然第二年開始當講師上臺講課,但因為課程性質著重於人際關係教育,並且是以「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為基礎的激勵式課程,兩者皆與我極度內向的個性不符,因此壓力更是非同小可。但回過頭來看,多虧那些經驗,現在的我才能夠待人圓融,也才得以輕鬆開發新客戶並贏得訂單。此外,我也越來越懂得掌握激勵式課程的引導技巧。這都是由於嘗試陌生工作,進而培養了我的實力。 第四,能理解各部門的角色與合作模式。 在公司最明確可以學到的東西,就是了解公司組織。了解大公司如何有效運作,例如各部門的目標與資源分配、工作項目、人力配置、公司章程及作業程序等,這些在商業中都是必要的知識。 要了解的不只是企業客戶(Business to Business,簡稱 B2B),也必須掌握個人客戶(Business to Customer,簡稱 B2C)的想法。由於個人客戶大部分也都是職場上班族,了解客戶在各種不同部門從事的工作及他們主要的煩惱,才能更有效地幫助客戶。 第五,可以學習工作的基本能力。 所謂的基本能力,包括如何設定工作目標、如何管理時間、確保工作進度,以及如何進行商務溝通,像是撰寫電子郵件、報告、召開會議等基本工作技能。無論在什麼行業或公司工作,具有扎實工作能力的人不僅值得信賴,也會更容易被注意到。就算只是發送電子郵件,基本工作能力扎實的人,除了信件標題和內容,就連填寫收信者和副本收信者的地方,也能看出差異。「職場 Sense」無法透過書本或上課學習,唯有真正在職場上磨練過才能學會。 除了上述五點外,職場生活中還能學習到許多事物。此外,在職場中的所有學習,不僅不需要支付學費,還能得到薪資。從這些層面來看,職場真的是很好的學校,不是嗎? 職場上學不到的東西 不過,也有一些重要的能力是在公司無法學到的,大部分與自主能力有關。公司就像動物園般是被圈養的環境,會讓人慢慢失去在外獨自生存的能力。獨立工作者想要自立門戶,就必須學會在外闖蕩的生存要領。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時間管理能力。 在公司上班時,因為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由公司管控,難以意識到這項能力的重要性。然而,當自己在家工作或為了轉換跑道辭職時,就會明白時間管理並不容易。尤其是辭職後,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自由的,聽起來似乎很開心,但大概放空三個月後,就會意識到時間管理的重要性。就算把今天的工作拖到明天再做,也不會有人指責,因此一直無止盡地拖延下去;由於沒有固定的下班時間,也可能會經常熬夜,把身體搞壞。對於從未管理過自己一天時間的人來說,「時間自由」形同災難。 在我辭掉第一份工作時,一開始覺得很自由,內心興奮無比。但隨著就寢時間和起床時間越來越晚,導致失眠和憂鬱症上身,只好求助於精神科醫師。直到過了七個月,轉職到另一間公司後,才終於從泥沼中走出來。 因此,在離開公司前,必須先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無論是上班前或下班後,一天至少撥出兩小時,成為自己時間的主人。要練習握有時間掌控權,最好的方式是為未來的職涯發展制定學習計畫。 第二項是差異化,這項能力對在大企業上班的人來說尤為重要。 長期待在大公司的人,最大的弱點就是傾向一成不變的工作模式。由於小公司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經常需要身兼多職;在大公司上班的人習慣各司其職,長時間做相同的事,一再重複「同質性經驗」。 在職場中生存,平凡或許是種美德,但就獨立創業而言,無疑是個致命傷,我們必須盡可能地創造豐富的「異質性經驗」。即使考證照,也應該選擇較少人報考的;或是藉由參與各種專案或公司社團,拓展自己的視野。申請部門轉調、職務調動、海外派遣等,也是不錯的方法。 我聽過在業務部門工作一陣子後,轉調到商品研發部門,開發出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提升銷售,就是很好的例子。就算重新回到原本的部門,在先前部門累積的人脈和技術,也對自己的本業有很大幫助。透過累積不同的多元經驗,可以展現自己的差異性。專業能力加上差異性,就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 一個方向明確的獨立工作者,不會因為找到自己要走的路就輕易離職,反而會把職場當成學校,學習所有能學的基本技能,等待合適的機會。即使是影印文件和撰寫會議紀錄這類瑣事,也都能抱著「魔鬼藏在細節」的心態,盡力做好每一項工作。 奇怪的是,這種態度反而會讓這樣的人很快就不必再做這些雜務。此外,這類人每天會抽出一定的時間積極學習,並拓展經驗範疇,展現自己的差異性。即使身處在高手橫行的武林中,也能施展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必殺技」。如此一來,不管繼續待在公司或離職創業,選擇權都在於自己,無論在哪裡工作都能游刃有餘。 -- 本文摘自采實出版《獨立工作者,現在開始為自己工作:把擅長的事做到最好,就能打造不怕失業的工作體質!》

March 5, 2024

《成長勢能》讀後心得:個體崛起時代的必殺技

這本書在說什麼? 《成長勢能》的作者是中國人力資源領域的暢銷作家兼講師任康磊。他認為未來是一個「個體崛起」的時代,長期來看,一個人在職場的發展有其上限,但是副業、自由業和自行創業則沒有上限。透過這本書,他要告訴我們如何打造個體獨一無二的商業價值。 作者主要想解答這幾個問題:個體該如何崛起?如何讓自己更有價值?如何透過副業賺錢?如何一個人就能做到一個團隊能做的事?對於這類想法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提供具體且紮實的建議。我最喜歡的是作者用「商業模式」的框架去拆解中國目前熱門的網紅,像是羅振宇、樊登和李子柒等人。透過實際案例的分析,讓我們更容易了解自己能夠選用的模式。 此外,如同至本書的書名,作者用「勢能」這個譬喻來形容一個人在商業市場上的「變現能力」,告訴我們要如何轉化勢能、建造勢能、運用人際關係和別人交換勢能。 什麼是勢能? 「勢能」(potential energy)一個物理學的名詞,又稱做位能,指的是一個物體儲存能量的狀態。一般常見的勢能包含重力、彈力、化學 、電位…等。我們可以想像一顆鐵球,它與地面的高度愈高,它的重力勢能就愈高。如果有兩顆鐵球在同樣的高度上,一顆質量比較輕的鐵球,它的勢能就比較小;而質量比較重的鐵球,它的勢能就比較大。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跟補教老師做個聯想。在補教產業裡面,一個補習班老師每天只靠講課賺錢,他用講課的時間去換取微薄的薪水。另一個補習班老師,趁下課之餘開始認真寫書,兩年後他出書,並成為了該學科的名師。這個時候,寫書的這位老師就累積了比較高的勢能,他的「變現」手段,除了每天到補習班講課之外,可能還能接到許多演講和商業合作的邀約。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職涯和事業沒有勢能的概念,那很可能會像第一個補習班老師一樣,只是一直透過勞力換取薪資,如果過程當中不思進取,可能教學方法過時了、身體變差了,就等於是勢能的耗損。相反的,當一個人懂得將自己的職涯和事業用勢能的觀念去打造、去累積,隨著時間過去,才會不斷提高自己在商業市場上的價值,擁有更高的變現能力。 獲得勢能的方法 作者提到勢能這個遊戲,就是三個元素的持續循環:建立規劃、設定目標、落實行動。這有點像是學生時期的讀書目標,為的是能考高分。但許多人進入社會之後反而忘了該怎麼做。 他說自己身邊有很多「學霸」,進入社會後不久就開始抱怨,說他們懷念校園生活。因為校園生活有標準可以參考,不但目標明確,而且實現目標的方法也很明確,有足夠的確定性,他們只需要在填鴨式教育的規則體系下努力學習並考出好成績,就可以在這套系統獲得高勢能。 然而現實的社會系統是複雜的,一方面很多人進入社會之後沒有累積勢能的概念,另一方面就算他們有勢能累積的概念,方法也不像學校教授的知識系統那樣明確。社會系統的誘惑很多,大量的精神娛樂活動不知道該如何拒絕;機會很多,但好像又沒有適合自己的;成功案例很多,但不知道自己能從中借鏡什麼。 在這本書中,作者他自己獲得勢能的方法非常簡單、但很有效,整本書只要談到作者自己,就是圍繞著他的三種方法:(1)寫書、出書、出很多書,同領域的專家當中,他出了二十多本書籍獨占鰲頭。(2)推出線上影音課程,在他教學的領域當中,他的線上課程觀看次數是同型老師的冠軍。(3)跟十多家平台合作,將自己的課程和內容授權上架到各種平台和通路。 這三個做法,幫他建造了極高的勢能。雖然書中還介紹其他方法像是借助名人勢能、考取證照成為權威、跟其他品牌交換勢能等方式,但我認為最重要的仍然是他持之以恆的「行動力」,是因為透過行動創造出作品,才累積出學生和粉絲,進而有籌碼跟別人交換資源。 大道至簡,貴在行動。 三個有意思的思想 勢能可以交換,而且不會耗損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有句名言:「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就有了兩種思想,甚至更多。」勢能也可以交換,不但不會變少,反而在交換之後會變更多。就像是現在許多 YouTuber 和 Podcaster 喜歡互相 feat. 來 feat. 去的,就是透過交換勢能的觀念幫彼此漲粉。 經驗是一種能力,而且可以學習 什麼是經驗?經驗不是一個人工作時間的長短。經驗是一種異常管理的能力。作者要我們想像一位新手計程車司機和老鳥計程車司機。同樣一段路交給兩個人開,路況正常的時候兩人都能差不多時間抵達。但是當路況異常的時候,擁有豐富經驗的老鳥司機就知道哪裡有小路可以繞道。經驗就是當一個人經歷一個又一個異常的「關鍵事件」後,對這些事件的處理、思考和得出的結論。學習經驗的方式:就是針對關鍵事件進行總結,歸納成一種異常事件的處理能力和知識。 成功和失敗都是成長,只怕不行動 作者提到,成功和失敗都會讓人成長,成功會讓人「長葉」,失敗會讓人「長根」。只有一件事不會讓人成長,那就是待在原地什麼也不做。他笑問我們為什麼懂了這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其他人在「做」,而你在「看」。那些沒有試圖改變自己的人,會繼續重複自己日復一日的生活,看那些早已厭倦的風景。而對於正在改變和行動的人來說,每一天都是新的風貌。 後記:勢能跟職涯資本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想起暢銷書作者 Cal Newport 在他的著作《深度職場力》的觀點,他認為:比起遵循熱情勇敢追夢,更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工作,累積自己的「職涯資本」。因為職涯資本才是我們日後轉換跑道的交易籌碼,那些願意好好工作累積職涯資本的人,未來才會更成功。 Cal 所謂的職涯資本,指的是名聲、人脈、資產和技能。仔細來看,職涯資本跟成長勢能,其實在講的是非常類似的東西。任康磊的技能就是他的職場經驗、教學功力和寫作技巧,他的資產就是他的二十多本書和數十堂線上課程,他的人脈和名聲則因為前兩者而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對我們個人來說,現在任職的公司給我們的薪水多寡,只是勢能的其中一部份,並不足以代表一個人完整的勢能。薪水代表一個人現在的價值,勢能則代表一個人未來能產生的價值。 在這個資本主義掛帥的世界,勢能就等於資本,累積資本的方式不外乎兩種,就像累積金錢一樣:透過有策略的努力先獲得第一桶金,然後用錢繼續滾錢。這個社會獎勵的是懂得用資本滾雪球的人,是懂得用勢能靈活變現的人。別忘了,讓勢能成長的第一步,永遠都是採取行動。 -- 本文轉貼自:閱讀前哨站(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8, 2024

3 個「接案」帶來的特殊體驗,就算你不想創業,一生至少也該嘗試一次!

「創業」這兩個字對很多人來說,代表著夢想與熱情。Apple、Google、Tesla 的創業故事,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史詩與傳說,如同出征的號角,催促著勇者們一個個投身冒險。只不過,台灣 1,000 多萬的工作者中,真正選擇創業的人,終究還是少數。你我以及大多數人,畢業後仍是選擇進入公司來發揮所長。 但是今天,我想說服你一件事:就算創業不是你的選擇,仍然建議你嘗試在正職之外「接案」或是「賺個外快」,至少試個一次也好。因為它會為你帶來許多特殊且有趣的體驗,這些體驗甚至能夠拓展你未來的職涯之路。 1. 自由單飛的體驗 有部介紹空軍飛行員培訓的紀錄片,叫做《台灣菁英戰士:傲氣飛鷹》,我很喜歡,建議大家去看。不管菜鳥飛行員在教官的陪伴下飛過多少次,最終還是要通過「單飛」的考驗,才能成為真正的飛行員。 許多專業的工作都是如此,好比外科醫師,能獨立執刀完成手術,才真正成為獨當一面的醫師。就像是小時候我們學騎腳踏車,不管騎得再穩,直到有天大人把輔助輪拆掉,我們才能大聲說:「我會騎車了!」 同樣的,就算你在公司裡總是使命必達,但你有沒有好奇過,如果沒有老闆與主管的指揮,你有辦法從頭到尾解決一個問題,或是完成一項產出嗎?我建議你最好常常思考這一點,因為越來越多的企業特別在意求職者有沒有「獨立作業」甚至「獨立決策」的能力,這幾乎成為面試的必考題。 除非你這輩子都不用找工作了,否則你總得向對方證明,就算沒有「教官」跟「輔助輪」,你也能獨立創造價值。 我第一次「接案」就是去企業當講師。當時我已經有在公司內部講課的經驗,對象是自己的同事。後來有位朋友請我去一家小公司,給他們的員工跟老闆講課。 我原以為這沒什麼,就用我之前的 PPT 重講一次即可,但答應之後才發現,以前在公司內部講課,時間地點、場地設備、出席人員、通知聯繫、成效追蹤......全都由主管與同事幫忙安排,學員也都彼此熟識,許多「隱形」的工作與責任都是別人幫我搞定的,直到這次接案才真正嘗到「單飛」的刺激,雖然壓力很大,但自己也瞬間成長。 現在許多企業都會要求求職者擁有「獨立作業」的能力,尤其對於「遠距工作」的職位更加看重。如果你有過幾次獨立接案,並且順利完成的經驗,絕對可以更好地證明自己。 2. 市場價值的體驗 還記得第一次接案當講師,我就開了每小時 4,500 的鐘點費,這對一個不到 30 歲而且沒有專業講師經歷的人來說,算是蠻高的。 後來順利完成這個案子,我才領悟到:原來有人願意用每小時 4,500 元買我的時間呀!我馬上算了一下我在公司上班的「鐘點費」,竟然只有 200 多塊。4,500 比 200,相差 22.5 倍,巨大的差異讓我非常震驚!於是我心裡出現一個新的體悟。 我想的是,既然我有每小時 4,500 的行情,那我為何要接受公司 200 多的時薪呢?你可能會想,4,500 的鐘點費不是天天有,但公司給的月薪卻是穩定的呀!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啟發是,我在公司上班,等於每小時「少賺」了 4,300,那我一定要從別的地方「賺回來」,否則選擇在公司裡上班就太虧了呀! 那該怎麼「賺回差價」呢?當然不是偷 A 公司的衛生紙或是茶包回家啦!而是要拼命學習技能、累積經驗與人脈,把這些無形卻有價值的公司資源拿到手,將來才更有機會把我自己賣出每小時 4,500 甚至更高的價格。 所以我會建議你嘗試獨立接案,了解自己在市場的眼中,每小時到底值多少錢?這樣下次你抱怨公司薪水太低,想要爭取高薪的時候,自己心裡也更有底氣!未來想換工作,也更精準地掌握自己的市場價值! 3. 商業經營的體驗 在公司上班,尤其是分工細膩的大公司,常常會讓人產生依賴感。因為我們每個人只做份內的事情,甚至有 SOP 可以參照,久而久之就會變成大機器裡的小零件,喪失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意。 如果一輩子能安安穩穩當個小螺絲釘,的確也是一種單純的幸福。但問題是這個時代,公司的平均壽命越來越短,甚至整個產業都快速衰落,如果你是個不到 40 的年輕人,絕對要好好思考未來該怎麼養活自己與家人。 雖然台灣的法定退休年齡是 65 歲,但近年來 50 出頭就找不到工作,「被退休」的人越來越多,如果這些「老螺絲釘」有能力獨自經營個人小事業,豈不是更有職涯的保障。 這幾年我看到身邊很多長輩,在企業裡做到高階主管,拿著退休金想做點小生意(通常是開咖啡店或賣吃的),幾乎都是失敗的多,成功的少。「我在上市公司帶領數百人,在全球拓展業務,開個小咖啡店怎麼會難得倒我?」 然而,「專業」與「創業」雖然只差一個字,卻是截然不同的遊戲。做好管理是從 1 到 100,而開創事業則是從 0 到 1,兩者當中有太多不同的 know-how 以及挑戰,擅長一項,不代表另一項也能無痛接軌。 所以,上班族在公司穩定的框架之下,若能額外撥出點時間嘗試「接案」,體會一下「從 0 到 1」的感受,獨自面對市場,體驗「校長兼撞鐘」的新身分,等於為自己的職涯厚植實力,中年後就算面對職涯風險,也更有籌碼來應對。 結論: 多數上班族聽到「接案」第一個想的就是「為了賺錢」,萬一錢不多,也就失去了興趣。 但我想說的是,就算你對賺外快興趣缺缺,也沒有創業的打算,只想當個專業的上班族就好,但接案所帶來的「自由單飛」、「市場價值」、以及「商業經營」的難得體驗,也會為你的職涯建立很棒的資產與護城河,值得你抽空一試!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7, 2024

職涯發展不易?時常覺得孤單?踏上數位遊牧前,你應該知道的現實!

「只工作,不上班!」帶上電腦,到世界各地工作,這樣的數位遊牧(或稱數位游牧,英文為 digital nomad)生活,一直是許多人嚮往的工作與生活模式。因為自己不再像個社畜,反而可以對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掌握度。 但你知道嗎?其實有不少數位遊牧者,最後選擇返回職場,甚至網路上也有不少人分享,數位遊牧生活下的掙扎,或是邊旅行邊工作沒有想像中美好。 編輯整理了數位遊牧者最常遇到的三大困境,想要踏上數位遊牧的你,不妨先參考看看! 一、找不到長期職涯的發展方向 「長期職涯」如何規劃,是許多想要長期投入數位遊牧的人,一直以來的煩惱,或許也是最重要的議題。 有些數位遊牧者,選擇直接從現有工作離職,透過接案或是自創品牌,投入數位遊牧。這背後首當其衝,就是得面對收入不穩定的問題。你的經濟狀況是否能承擔沒有案源、收入不穩的狀況?甚至,這份接案工作,或自創品牌該如何長期發展?或是,它如何對你職涯的累積有所幫助? 許多人數位遊牧者因為脫離公司雇傭體制,自己接案或自創品牌,但職涯遇到瓶頸,不知道如何突破,加上長期收入不穩,或是薪資成長性不高等,反而更加焦慮,最終只好返回傳統職場。因此,這些都是你必須思考的議題。 此外,如果你有明確的職涯規劃,也還是某間公司底下的員工,透過遠端工作的模式,提供自己的專業,或許你的壓力會小很多。不過,也有數位遊牧者分享,自己向原有公司申請變成遠端工作的型態,但是相較其他進辦公室上班的同仁,自己在升遷、加薪上格外困難,因為老闆對於遠端工作的員工,還是沒有那麼信任。最終,為了長期職涯發展,還是選擇回到辦公室。 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感興趣,可以閱讀《我該放棄穩定低薪正職,從事不穩定但高時薪的接案工作嗎?》這一篇文章,幫助你進行思考。也可以收聽《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的系列節目,我們採訪了許多數位遊牧者,邀請他們分享如何開始數位遊牧,以及長期職涯規劃,值得你參考。 二、工作一樣不輕鬆 許多人會以為數位遊牧就是在海邊咖啡廳一邊看著海,一邊悠閒地工作,心想著下班就可以出去玩,但事實上並不完全如此。 很多時候,數位遊牧者的工作量,與過去在公司上班時一樣多,甚至更多,若沒有好的時間管理能力,加上一直分心想要旅行,最終可能導致事情做不完,也做不好,休息、旅行時公事也一直打擾,最後落得兩頭空。 若你四處旅行,有時也得適應在不同環境下工作,甚至配合不同公司、客戶的時差,工作與生活反而更加混亂。 不少數位遊牧者在社群分享,自己數位遊牧的工作壓力並沒有比較小,甚至有些人還得承擔自由接案、創業的不穩定性,整體而言並沒有比較輕鬆。這也是他們最終回歸傳統職場的原因之一,認為「既然工作一樣繁忙,不如回歸穩定的傳統職場」。 數位遊牧中時間管理的能力格外重要,你可以參考時間管理相關的文章,或許對你有所幫助。 三、孤獨感 數位遊牧生活,也可能不是你想像中的充滿歡樂,可以透過旅行結交世界各地的朋友。 由於數位遊牧者大多都是自己一個人遠端工作,就算是某間公司底下的員工,但因為長期遠距,也可能跟同事不太熟。當遇到問題,或是想要找人交流,常常找不到人,這時滿滿的孤獨感就可能席捲而來。 許多人一邊旅行一邊工作,旅程上雖然會遇到許多同樣在數位遊牧、志同道合的人,但大多都是萍水相逢,很難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有些數位遊牧者會創立社群,與其他人進行交流、一起工作,保持聯繫,也會定期舉辦講座分享經驗,因此在開始數位遊牧前,不妨加入一些社群,不僅可以認識更多數位遊牧者,也能建立一些連結。 你也可以參考這一篇文章《遠端工作社交只有一個人怎麼做?7 個方法讓你再也不當邊緣人》,幫助你在交友上更加順利。 以上是許多數位遊牧者最常分享的遊牧生活背後的現實狀況,在踏上數位遊牧前,可以先評估看看自己的狀況是否適合,也可以多參考其他遊牧者的經驗,會對你更有幫助!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

我該成為網紅,去提升自己的專業「能見度」嗎?淺談專業人士的職涯之道

之前,幾位俱備專業技能的朋友跟我聊到「筆記」的議題。 他們言談之中,都有些挫折感。覺得專業似乎無法對抗網紅的聲量,甚至其中幾人還想說是不是該去買另一個也很多人關注的「網紅課」,讓自己得以成為網紅來獲取聲量? 要不要成為網紅,這我沒想法,因為要成為也沒這麼簡單。只是專業人士也沒有非要成為網紅不可,所以這篇,我就來跟大家聊聊「專業人士的職涯之道」。 我跟 Bryan 是工程師出身, 2006 年創業時做的是「專案管理」的商業顧問,所以大概也還能算上是專業工作者?一開始創業時,我倆也是很天真地覺得「只要自己有專業能力,就能站穩市場」。事後回顧,這當然並不為真。當時一些奇怪的老師、開著速成的 PMP 證照補習課,顯然更受到市場關注。看到這狀況,我們當時的心情大概就跟現在很多心理工作者看著「筆記議題」是一樣的。 但我們始終沒有去開 PMP 補習課,也沒有天真地相信市場哪天會給我們平反。事實上是有啦,市場最後是給我們平反了。記得大約是 2013 年開始,很多 HR 找我們,一開口就說「他們不要 PMP 證照課程、因為那個沒用」。只是如果當年痴痴地等的話,那也是 7 年之後的事情了。如果這中間沒有嘗試做些甚麼,大部分的人恐怕是等不了七年後的市場平反。畢竟等市場平反了,你也被消滅了,這又有甚麼用呢? 我自己這麼 17 年的顧問創業經驗,一路也跟許多與我們類似的專業人士談過。我直接講,專業人士「未必」需要變成網紅。你真要整天拍片、做節目、互邀訪談、追每個爭議話題… 一來你未必喜歡這麼拋頭露面。二來你若要打磨專業能力也未必有時間與心力這麼玩。三來,當網紅其實也是一個專業。你必須賣相好、口齒伶俐、人緣廣佈、題材敏銳、社群經營強,這並不是可以簡單模仿的。 像我自己其實不喜歡拋頭露面,對於社交也總覺得辛苦與麻煩,有空閒時間我更寧願去看看專業書籍(或是打電動看劇),所以我從創業第一天就知道網紅甚至業務能力是我的弱項。 但這就沒救了嗎? 我覺得不會的。我直接講結論。到了今天我回顧,我覺得專業工作者並不用變成網紅,但確實要稍微提升自己的「能見度」。專業人士的能見度跟網紅的能見度不完全一樣。專業人士不用討好每個人,但要有策略的讓你「潛在顧客」看到,而且要能讓潛在顧客買單。畢竟你有專業,你並不需要譁眾取寵、也不用討好潛在顧客以外的其他人。你只需要用有影響力的方式推廣專業、並做對的事情來積累「信任資產」即可!! 我在此提供給大家這張圖。建議你看一下幾個循環,並想想你能怎麼強化。 你如果能看懂,深思,並互相強化這三個邊,任何專業人士都能變強。你強化專業能力,然後設計出合適的商品形式。換言之,專業技能只是起點,把這專業技能設計程對受眾有用的商品形式,低價中價高價的商品都有,而且讓你自己好賣、讓你能夠 Scale Up,這是需要思考的。 畢竟專業能力可以用賣時間(如接個案、諮詢、看診等)的方式賣掉、也可能可以變成某種形式的商品。但做成商品不是亂做,而是要設計成能帶來「正向循環」的形式。意思就是,你可以賣筆記一次收割,也可以賣一個別人會覺得很棒、感動、很有用,並愛上你的商品。換言之,又增加對你信任資產、又能賺到錢的形式! 此外,你確實也得做些行銷的事宜來強化能見度,並持續來轉成下方的「信任資產」。隨著你商品有用,行銷強化,你就算沒有業務團隊、你不想當網紅,你的專業服務也能越來越輕鬆的銷售。 專業服務要設計商品,一個最簡單的形式,確實也是大家現在開始注意到的開課。一個設計精良,能讓同學改變的課程、無論是實體課或是線上課,都能大幅的增加你專業上的可見度。也讓你其它形式的服務或商品能更容易推廣。 現在開課平台更多了,所以大家不妨可以思考思考自己可以怎麼做。只是大部分開課平台要找的都是自帶流量者。這當然就會讓很多有專業、但知名度不夠的人會無法推進。但如果你很擅長某個專業知識,只是因為過去不太經營自己的網路聲量,或是不擅長設計課程,也歡迎跟大人學聯絡。我們其實很歡迎零網路聲量、但專業很強的朋友來一起開課。只要你真的很懂某個專業,也有實戰經驗,我們都很樂於一起合作課程喔!(歡迎來信至info@ftpm.com.tw) 希望這些分享,尤其這張圖,能夠幫到大家。 那這張圖的複雜版,我之前有做過一檔課,名稱就叫做【銷售專業服務的系統化做法】。是我自己從零開業至今的所有心法。我們現在可以低調地賣我們的專業服務、不受到新聞擾動、不用抱怨市場不懂專業價值,其實是有一番努力的。但這都是大家可以做到,也該做的事情,所以想更完整理解的,也歡迎可以參考看看。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12, 2024

《數位遊牧》選摘:「數位遊牧」不是自由工作者的專利?這 4 大方案助上班族也能成功上路

如果你是已經有工作的上班族,而且任職的公司並不施行遠距工作,可以考慮以下幾個解決方案: 1. 和現在的雇主討論遠距工作的可能性 首先,請確定你是不是希望繼續為這間公司工作。因為你肯定要花很多力氣溝通,而且需要試行、再調整、再執行。 從老闆的角度來看,除非你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或者公司原本就打算開放遠距工作,否則為了一個人去改變公司政策,是非常困難且漫長的過程。所以你確定會繼續為其效力再去爭取,才是對公司與主管的尊重。 你必須明白,如果沒有其他同事遠距工作,你面對的會是「一個人配合全公司」的情況。意思就是,雖然你不待在辦公室,但大家上班的時間,必須能即時聯繫上你,如果你選擇的落腳處和公司時區顚倒,將會是工作上的一大障礙。還有,你也必須確保你工作(或旅行)的地點,有暢通快速的網路,以及能讓你專心工作的環境。 另一個可能會遇上的,就是非遠距同事的敵意。我說的比較直接,但的確常有這樣的狀況。 同事未必會當面與你發生衝突,但常將「你又不在這裡,你不懂」,或半認眞半玩笑的「我們在這裡忙,你在那裡爽」掛在嘴邊,這些都會讓你不舒服,累積成為壓力。加上你可能「眞的」不那麼清楚同事工作的狀況,會掉一些球,犯一些錯,此時就很有可能成為代罪羔羊。 當然,如果你們公司的工作氣氛非常正向,且大家都很期待你的「實驗成功」,情況就會好很多。我誠心希望你的公司是後者。 2. 和現在的雇主討論改變合作模式 或許你的工作內容是可以遠距執行的,但你的雇主不希望為你「開先例」;或是你自己並不想繼續朝九晚五、每天花八個小時工作,希望調整工作分量或減少時數,那麼你可以就自己在公司的角色與工作狀態,找一個「阻力」相對較小的方式來提案。 你可能會很驚訝的發現,其實老闆等你這樣說很久了。 因為,要養一個正職員工,老闆付出的成本不只是你領到的薪資而已,還有勞健保、辦公室與周邊(水電與軟硬體等)等等的成本,至少需要多支出薪資的 20%,這還沒算上三節獎金、員工旅遊等。 當然,如果你的提案會影響到工作效能,對老闆的吸引力可能較有限。如何在「兼顧人事成本」和「維持一定工作效能」之間,找到「賣點」,就是你成功說服老闆的關鍵。 此外,還要注意,如果你跟老闆談到的遠距工作時數比原本進公司工作低,通常也代表你的收入會有所減少。如果公司又不允許兼差,變少的收入能否充分支應你的數位遊牧生活?就算公司允許你兼差,也會期待你承諾的工作表現不會打折扣。在提案之前,請先將這些都想清楚。 3. 換一份可以遠距的工作 許多經歷過上述兩種溝通過程的朋友告訴我:「如果當初我就換個工作,可能還簡單一點!」的確,找一間已經行之有年,接納甚至鼓勵遠距工作的公司,比要去撼動一間公司的文化容易多了。而且,你可能也會發現,支持遠距的公司其實並不少! 你知道現在在台灣的求職網站上,已經有「遠距工作」的條件可以勾選了嗎? 海外的工作更多,例如:FLEXJOB、Remote、JustRemote、Virtual Vocations、WeWorkRemotely(WWR)、Remotive 都是專屬於遠距工作或數位遊牧者找尋工作的平台。 有不少數位遊牧者一開始都是「騎驢找馬」,目標鎖定就是可以遠距進行的工作,等到預備好了就上路。 4. 自己接案或開創別的事業 當前面三個選項都試過卻還不滿意,或者覺得自己已經準備好了,許多數位遊牧者會選擇成為接案的自由工作者,甚至成立公司創業。原因很簡單:對自己的掌控度高多了!畢竟前三個選項,還是得受限於公司的規定、主管或老闆是否同意。不過,第四個選項也是其中風險最高的。 你可能聽過這句話:「創業前你有一個老闆,創業後,所有的客戶都成為你的老闆。」 我們以為創業就能夠自由選擇,事實上要先努力到可以存活,之後才能享受這樣的餘裕。從上班族轉變為老闆之後,有些人很享受這種自己做決定的工作模式,有些人則因為必須親自處理上班時都由其他部門代勞的事項,反而充滿無力感。例如記帳、報稅、接電話、設置硬體軟體等,這些事情實際做起來都比看起來繁瑣得多。 尤其是身為會移動的數位遊牧者,得搞清楚各地的法規細節,又要維持接案的品質,比固定在同一個地點創業,複雜度又多了一層。 有些人幸運些,從一個搶手的正職成為搶手的自由工作者,案子增加了再繼續成立公司行號,甚至招募員工。然而中間也得要走過「校長兼撞鐘」,無法「請假」的狀況,或燒腦如何為公司帶來更多業績,才能讓生活繼續的過程。 如果你關關難過但關關都過了,也確定自己非常適合這樣的工作模式,那麼恭喜你,你不只是賺到了金錢,還擁有了時間和空間的自由。 話說回來,老闆有百百種,如果你是那種無法放下工作,每天一定要衝刺十四個小時以上的創業者,數位遊牧的生活對你可能變化性太大了一些。這樣的人往往會發現,就算到了風景怡人的度假勝地「旅居」,實際上卻足不出戶,都待在自己租的 B&B 工作,根本沒探索到新世界。 我的好朋友 Silke 是德國人,過去在英國倫敦上班,後來自學廣告投放、SEO 關鍵字等等,開始在倫敦從兼職開始,慢慢成為自由接案者,做得還不錯。當她與丈夫決定搬到西班牙時,她已經有了幾年的自由接案經驗,順利成為數位遊牧者。 甚至她的事業還發展得更蓬勃,現在客戶已經有英國、德國、南非的公司了,她也開設了線上課程與 Podcast,分享自由工作者如何照顧自己身心健康。聽起來是不是很棒? 但這一切並非一蹴可幾,她總共花了超過十年的時間努力,才走到今天。 其實,綜合起來你可能會發現,找到一份可以遠距進行的工作並不難,但要找到完全符合自己對工作、生活、職涯期望的事業,就沒那麼容易。我衷心建議,大膽嘗試,但小心踏出下一步。不要被自己腦中的疑問和恐懼給嚇跑,努力研究是否有魚與熊掌可以兼得的方式。別想要一步到位,在每個轉換之間,多給自己一點時間空間。 -- 本文摘自天下生活出版《數位游牧:第一本幫助你擺脫辦公室的夢想生活指南》

December 29, 2023

《底層邏輯》選摘:拓展人脈的重點不在主動經營,而在「創造價值」

很多人問我:「潤總,你認識那麼多業內強人,你平時是怎麼經營人脈的呢?」我說:「創造價值。」你能創造什麼樣的價值,就會認識什麼樣的人。 坦白地說,我自己幾乎是不花時間來經營人脈的。 我個人認為,君子之交淡如水。好的人際關係,沒有必要天天一起吃飯,或者逢年過節送個禮。很多人想方設法地去討好別人或者努力經營人脈,就是為了有一天對方能幫到自己,這種狀態是不對的。 費盡心思與強人認識,拍張合影,留個微信,對方就能變成你的人脈嗎?不能。如果你對對方沒有價值,對方為什麼要幫助你呢?只有當你能幫到他的時候,他才會來幫你,這就叫雙贏。 所以,經營人脈,始終要保持的一個基本心態:毫無保留地把你的價值付諸別人身上。要想盡一切辦法,毫無目的地幫別人。 當你經過長期的積累,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擁有了有影響力的作品,那些真正有意義的人脈才會蜂擁而至。一個優秀且有價值的人,自然會吸引其他優秀且有價值的人的認可和幫助。 要想認識更多優秀的人,得到更多的認可,首先要讓自己優秀起來。人脈不在多,在精。 當你沒錢、沒資源、沒背景的時候,唯有你的實力、業績、作品,才是讓你在絕境之中脫穎而出的最佳武器。沒有真本事,無法幫助到別人,就算你認識的人再多,他們也不會是你的人脈。 人脈的本質,是平等交換(見圖 3-6)。 當你把自己變得足夠優秀的時候,讚美、認可、人脈,你想要的一切,才會紛至沓來。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 圖 3-6 人脈的本質是平等交換(圖/時報出版提供) 你能為別人創造多大價值,你就有多大價值 一個人的財富基本盤,由兩個組成部分: 第一,你自己的本事; 第二,你和其他人聯結的本事。 前者是 1,後者是 1 後面的 0,而且,後者是前者的放大器(見圖 3-7)。 圖 3-7 人脈的本質是給予價值(圖/時報出版提供) 有句話說得很好:學到的就要教人,賺到的就要給人。教人、給人、結識人的背後,並不是某種商業訴求和目的,而是順其自然、發乎於心。一段合作關係,最初越是刻意、功利,越是不加掩飾、急不可耐,就越有可能和初衷背道而馳。 所有的合作,都是先基於瞭解和信任,然後不斷地把自己變得有價值,為身邊的人創造價值,才得以實現的。 2005 年,我和朋友們共同創立了公益網站「捐獻時間」,像淘寶一樣匹配志願者的需求和供給。這個網站成立一年後,超過 4,000 人註冊成為志願者,其中有564 名志願者參與了 61 個機構組織的 227 場志願者活動,捐獻了自己寶貴的 3,071 小時,使得 21,822 人受到了幫助。 這意味著,每 3 小時,就有志願者透過「捐獻時間」捐出自己的 1 個小時。每 24 分鐘,就有 1 個人獲得幫助。 網路的力量第一次在公益領域產生了如此大的作用,無數媒體爭相報導。中央電視臺專門派了一位叫梁錚錚的記者飛到上海,與我們談合作。2007 年,「捐獻時間」開始與央視合作,啟動「慈善 1+1」計畫。 因為和央視合作,我認識了一位央視的導演。有一天,這位導演說介紹一個人來採訪,她的名字叫江欣榮,是首屆中華小姐環球大賽的冠軍。 聊完之後,雙方都覺得不錯。她想到香港也有家企業想做公益,正在考慮採用什麼形式來運作,覺得我可以和那位企業家聊聊,幫忙指點一下,於是就把我轉介紹給了另一個人。 去見這個人之前,我並不清楚對方是誰,江欣榮以為只要說出了他的名字,我就知道,也沒做詳細介紹。一起吃完飯之後,我回去一查,才知道他是當時香港恒基兆業集團的執行董事及副主席李家傑(「亞洲股神」李兆基的長子)。 我們就這樣認識了。 2008 年,李家傑牽頭,成立了一個公益機構,叫作百仁基金。百仁基金的創始人有 43 個,我是其中之一,另外 42 個都是香港的富二代。大家聚在一起,就是為了能給社會做一些貢獻。而百仁基金所做的事情,其實就相當於把「捐獻時間」在香港又做了一遍。 多年之後,我離開微軟,創立潤米諮詢,恒基兆業集團又成了我的客戶,而我也成了李家傑的私人商業顧問。 李家傑是我的第一位諮詢客戶,從此,我正式開始了商業顧問的生涯。 巨大的事物,總有細小的開頭。這其中的每一環,一直能夠追溯到最初的一個微小的善念,一環扣一環,形成一個因果鏈。 我做的這些事情,除了運氣之外,事先都沒有任何商業目的。我從來沒有抱著某種目的,去主動認識他人,而是踏踏實實做事,為別人分享價值、創造價值。 讓別人記住你,才會有認識、合作的機會。不然,即使要到了名片,加了微信,合了影,別人也不一定會成為你的人脈。 真正的人脈,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你能給予什麼樣的價值,就會認識什麼樣的人。你能為別人創造多大價值,你就有多大價值。 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 很多人來找我,問我是否認識某個人,然後請求我牽線搭橋。如果我對請求牽線搭橋的這個人有一些瞭解,覺得他比較靠譜,我就會讓他寫一段東西,幫他轉給他想認識的人。 如果他說不能寫,但又說介紹了必有重謝,那我基本就不會搭理他了。因為所有的合作,都是建立在對雙方都有價值的基礎上的。一個人想認識另一個人,是因為他認為對方對自己有價值。但是,如果我要介紹這兩個人認識,必然是基於一個判斷,那就是他對對方也有價值。但他對對方有沒有價值,我無法判斷,只能交給他自己來進行判斷。 所以,讓他寫一段東西我幫忙轉交,已經是最大的面子了。如果因為重謝而介紹了一個不靠譜的人給我的朋友,這就相當於我用「重謝」的價格,出賣了我的信用。 多重的「重謝」,才能買得起我的信用呢? 對雙方有價值的事情,介紹雙方認識是成人之美,分文不取;對單方有價值的事情,那是出賣自己的信用,重金不賣。 你要認識一個人的關鍵,是他想不想認識你。這個決定權在他,不在我。 如果想要積累人脈,你能做的,就是不斷積累自己的價值,並不斷輸出自己的價值。 當你能夠幫到越來越多厲害的人時,你的人脈才會越來越廣,人脈的品質也會越來越高。 那些能幫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脈;只有那些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 真正的人脈,就是 10-30-60 關於人脈,馮侖先生(現為萬通集團董事長)有一個理論:在正常情況下,人一生交往的關係是 10-30-60(見圖 3-8)。 圖 3-8 人生交往關係(圖/時報出版提供) 當你遇到危難時,能借錢的物件不超過 10 個人。每天你都可以想一遍,誰能夠借錢給你?就算是把親戚、父母、朋友都加上,你能張口借錢的物件也不會超過 10 人。 再往外一層關係就是熟人朋友、經常打交道的人等,這些人加起來大概不超過 30 人,其中還包括我前面說的那 10 人。所以,雖然你電話本裡的人有很多,但其實你多數都記不住,有時候乾脆忘了。 最外一圈關係是所謂的熟人,也就是打電話的時候記得住這個人,而且也大概瞭解他的背景,但可能很長時間都沒有見的那種朋友,這些人最多也就是 60 個,這 60 個人還包括了前面說的 30 人。 所以,人這一生,其實不需要太多的關係就能應付得了。 需要花精力去瞭解的人,其實很少,不會超過 60 個。只要把與這 60 個人的關係維繫好,就夠你用一生了。 小提示 想要積累人脈,你能做的,就是不斷積累自己的價值,並不斷輸出自己的價值,去幫助別人。 如果你不斷發光發熱,都幫不到一些厲害的人,那只能說明你暫時對他們是沒有價值的。他們暫時還不是你的人脈。等到有一天,當你有能力幫到他們的時候,他們才會成為你的人脈。 記住,健康的人脈,是雙方的共贏,而不是單方的消耗。 --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December 10, 2023

羨慕數位遊牧的生活嗎?10 點測你適不適合遠距工作!

經過了長時間 work from home 的後疫情時代,越來越多人關注 remote working/digital nomad 這樣靈活的工作模式,可以自由地選擇辦公地點,甚至是 workation(工作 work + 假期 vacation),邊旅行邊工作,不再限於家裡與公司兩點一線的通勤生活。 我很幸運能找到這樣遠端的工作,才能夠從上海搬到海南島、再到台東和峇里島旅居,住在海邊,每天日出衝浪後接著工作,下班後坐在沙灘上邊吃著晚餐邊看著夕陽柔光灑在海面上,想換個地方生活的時候也可以自由地移動。有許多朋友羨慕我這樣的生活,但實際了解後才發現遠距工作雖然很吸引人,但卻不見得適合每個人。 我整理了十點遠距工作適合的特質與需要的能力,如果你對數位遊牧的生活感到好奇的話,就繼續往下看吧! 1. 你需要能跟自己獨處 Remote working 代表大部分的時間你都是一個人在電腦前辦公,不像在辦公室的時候會有很多同事一起工作,可以打屁聊天一起吃午餐喝下午茶。很有可能你一整天都不會出門,也不會跟同事聊天(開會前可能會 small talk,但跟在辦公室面對面聊天的感覺很不一樣),也不會跟任何人聊天(朋友們跟你的 schedule 會滿不一樣的)。因此,你需要懂得怎麼跟自己獨處,一個人也能自得其樂,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否則會容易感到孤單。 2. 你有主動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個人遠距工作時,會遇到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小到入職時各種系統如何安裝、大到跟客戶談合作、規劃協作各種專案,這時眼前只有一台電腦,身旁沒有任何同事可以發問,怎麼辦?不知道要問誰所以就先放著不管嗎?還是主動先嘗試解決問題(例如上網找答案),找不到再 slack 同事呢? 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管是不是遠距工作都很重要,但我認為遠距工作會更需要你有「主動」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你一個人在家辦公時,沒有同事可以即時求助、沒有人會發現你遇到問題卡住了、你無法直接轉頭拍拍同事的肩膀問問題。這時,你需要主動去解決問題,例如上網找答案、 slack 同事、問問主管、甚至跟 stakeholder 約個 quick meeting 都可以。 3. 你喜歡自己安排時間 我很喜歡按照自己的專注力和能量安排時間,反而很討厭時間都按照公司統一的安排,例如 12:00–13:00 就是吃飯時間,我如果不餓,到底該吃還是不吃? 甚至有時候,我在下午做 dashboard 的時候卡住,我當下就是想不出來解法,我不會一直讓自己卡在那,反而會先安排做其他的事情(如果沒其他工作的事,私事也可,例如出去散散步、看看書、買個菜),忙一忙其他的事,讓腦袋休息一下。晚上突然想到解決方法時,就算已經過了表定上班時間,我還是換趁靈感來的時候一鼓作氣地做完。有時候工作進入到心流狀態,專注力超高時,我也會先不吃飯,因為不想工作被打斷,做完再吃,但如果在辦公室的話,就很難依據自己的能量與專注力安排工作。 4. 你能夠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進入工作模式 跟朋友聊天時,他提到他需要化妝、挑選上班服裝、通勤和辦公室,才有工作的感覺,但這些遠距辦公都沒有(要在家化妝上班也是可,但相信很多人應該懶得在家還化妝吧)。所以為了進入工作模式,我會建立一些上班前的儀式,例如手沖黑咖啡、聽新聞 Podcast,然後再開始工作,否則會很容易無法進入工作狀況,導致效率低落。 5. 你喜歡文字溝通更甚於面對面溝通 相較於在辦公室工作,遠距工作更需要透過文字來傳達訊息,例如 slack message、email 等等,當然有時候直接約個 meeting 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我認為遠距辦公很適合我這種比較喜歡用文字溝通的 introvert person。 用文字溝通還有一個好處是不需要即時回覆,我可以先專注在一件需要集中思考的事情上,例如撈數據或是 create dashboard ,等到事情告一段落,再統一回覆訊息。這樣的好處是你會擁有一大塊深度工作的 time slot,不需要一直切換注意力。但若你偏好面對面溝通,覺得這樣更有溫度或方便喬事情,那遠距工作可能會對你來說有些不習慣。 6. 你喜歡有一段不被打擾的工作時段 在辦公室裡,某個同事走到你的座位旁邊想問你事情,你很難不先放下手邊的事情回覆他幾句話,或是同事們在旁邊慶生、聊天時,你很難不被打擾,就這樣你的注意力一直被切斷。一天下來感覺在座位上工作了很久,但其實效率並不高。 一般來說,遠距工作者都是腦力密集的產業,使用大腦思考需要耗費很多能量和時間。遠距工作的好處就是你不太會被打擾,除非是老闆的緊急事情(向上管理這時候就很重要!),否則你都可以先妥善安排自己的工作。根據自己的能量與專注力,把時間分成深度工作 time slot 和淺度工作 time slot,把重要的工作集中在深度工作 time slot 完成,回覆 email 和 message 就統一放在淺度工作 time slot。 7. 你有足夠的外語能力 大部分的遠距工作都需要跨國溝通和合作,這時外語能力就很重要,至少要能夠有效地溝通工作內容,像我現在的公司就是新加坡公司,同事來自世界各地,英文就是主要的溝通語言。另外一方面,有好的外語能力更能幫助你找到遠距工作。 8. 你知道如何使用各種線上溝通與協作軟體 遠距工作仰賴各種線上溝通與協作軟體,例如 Zoom、Google Meet、Slack、Tencent、Skype、Discord、Notion 和 Github 等等,熟悉操作這些工具可以幫助你在視訊開會時或是與同事共同合作時,能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也可以看起來更專業,否則開會時,你連 share screen 都不會的話就很尷尬…… 9. 你懂得切換上下班模式 Digital nomad 因為上下班的邊界模糊,不像之前去到辦公室就是上班、離開辦公室就是下班,很容易好像一整天都在工作或是沒在工作的感覺,所以需要學會切換上下班模式,建議可以利用建立儀式感的方式來幫助你切換成上班模式,不要因為玩耍和旅行,而忽略工作,但也不要因為一直埋頭工作而忘記停下腳步,享受周圍的美好。 彈性地安排上班時間,為了週末更安心地玩耍,平日會想要更有效率努力上班;週末放下工作好好玩樂、好好充電、享受大自然,才能減少 Monday blue 和報復性地玩樂或熬夜,良性循環和惡性循環完全取決於自己。 10. 你足夠自律 在家辦公或是邊工作邊旅行的自由可能讓很多人羨慕,但看似自由的背後,其實需要更多的自律。例如當你在工作的時候,看到身旁的人都在玩,可能會有種相對剝奪感,但這時你仍需控制自己想玩的慾望,負責任地將工作完成。 沒有了既定的約束與管理,你可以在海邊寫程式、做報表,也可以在山林裡和團隊成員視訊開會,你需要自己安排好工作與生活,若沒有辦法抑制惰性,你就不會是一個好的遠距工作者。 Freedom equals discipline,越自由需要越多的自律,才能更好地享受這個自由帶來的美好和福利。期許自己更加地自律,才能更加地自由。 Work smart and fully have fun. 以上十點就是我對遠距工作適合的特質和需要的能力的觀察,你符合以上幾點呢?如果超過五個符合的話,那遠距工作可能滿適合你的呦,快一起加入 digital nomad 的行列吧!若少於五點的話也不用難過,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最重要! -- 本文轉貼自:Angel Chen。安啾的 Medium 與 Instagram (原文標題:羨慕數位遊牧的生活嗎|測你適不適合遠距工作!)

December 10, 2023

《主人思維》讀後心得:重新思考職涯和雇傭關係

如果把工作的職位和頭銜拿掉,我們是誰?大部分情況下,沒有人真的在乎我們的人生,只有我們自己能決定和衡量自己的人生。我們與其等待別人幫我們安排的職涯,不如自己動手創造理想中的職涯發展路線。 這本書在說什麼? 《主人思維》的作者是職涯規劃師陳韋丞,他的專業領域包含了職涯定位與發展、履歷和面試的諮詢、心理評測的解析、職涯探索牌卡的課程等等,目前累積演講與工作坊超過兩百場、實體觸及人次將近三萬人。諮詢年齡從高中生到中年上班族,多年來幫助許多人找到理想的工作方向。 他在這本書中以優勢特質為中心,教讀者設計自己的職涯藍圖。他認為職涯定位的順序是:由內而外,同時考慮理想和現實。而職涯問題處理的層次是:先處理方向定位問題(內在、外在三角形),再深入探索生涯意義(生命三角形)。 除了職涯的方法論之外,作者也在書中安插了一路上從受雇者、自由工作者到創業者的心路歷程。他認為工作應該要為了生活服務,而不是讓工作綁架了我們的生活。這本書基於作者在職涯發展領域的專業,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帶我們重新認識雇傭關係、職涯路徑和自己做職涯主人的方式。 我們跟公司之間的關係 我覺得要談主人思維,我們必須先知道「如果沒有主人思維,會怎麼樣?」 作者直接在書中點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大部分的公司其實並不在意我們的發展,只有我們會最在意自己的職涯。」我們必須早點領悟。 在職場上待過的人會漸漸發覺,許多公司是把「人」當成「資源」在使用,是為了達成公司營利目標的可以任意挪用的資源。許多企業主很喜歡把「員工發展」放在嘴邊,但他們不一定是真心的,有些只是在灌迷幻藥。 當然,重點不在於去追究公司到底是不是真心,而是我們自己不該把職涯發展的期待放在公司身上,我們要先有我們自己的發展計劃,再思考可以怎麼跟公司合作成長。 如同作者所說:「現在並不是公司為員工負全責的時代,而是雙方互惠、各取所需的聯盟時代。」對我們個人而言,我們在職涯上發展出來的專業能力、建立起的好名聲、培養的好人脈,才是會跟著我們一輩子的東西。 我認為這本書傳達出來的一個重點就是,我們要學會把自己和公司之間的關係,從「雇傭關係」轉換成「合作關係」的方式來思考。 我們因為有「現在」具備的專業能力,所以「值得」這個公司現階段的職位,而這只是一個暫態的現象。具有主人思維的人,會繼續讓自己成長、發展更具優勢的專業技能,成為職場上更好的工作者,也因此「值得」更好的職位和待遇。 無論目前任職的公司或是其他外面的公司,才會因為我們有辦法創造出更高的價值,而給予我們更好的「合作機會」。說得更遠一點,具有主人思維的專業人士,不是屈就自己要成為哪家公司的「受雇者」,而是他主動篩選想要跟誰「合作」。 新世代的職場工作者,會越來越看重跟組織之間的「合作關係」而非「雇傭關係」,更加重視組織長遠的願景和個人理念是否相符。 職涯發展是動態的主動選擇 在作者的諮詢經驗當中,他發現很多人希望找到一個能做一輩子的職業。但我們常常忘記人會改變、環境也會改變。他認為:「我們在 20 歲、30 歲、40 歲的不同階段,興趣稍微轉變、某些能力更加成長、一些追求也有調整,這時候如果還固守原來的選擇,反而會帶來持續的痛苦。」 職涯發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條「動態」的路線。作者利用「職涯發展階段理論」來說明職涯發展的四個階段。 1. 探索和定向:在職涯的初級階段,先把工作當成一種探索,記錄自己對那些事情擁有熱情和天賦。這個時候允許自己接觸一些工作上灰色地帶的業務,此時重點在於拓展自己的視野。 2. 專業成長:透過探索期認識自己之後,選擇少數的專業領域專心投入,在公司內外尋找學習的資源,包含參加教育訓練的課程、向厲害的前輩請教、參加或舉辦讀書會。這時候要努力打磨專業領域的作品和累積經驗,持續深入這項專業。 3. 舞台展現:展示自己打造出來的代表作,無論是透過公司內部平台、或是在公司外部跟網路平台,盡量呈現出累積起來的專業度,取得業界或受眾的認可。這個階段要試著建立「個人專業品牌」的形象,拓展人脈和接觸更多的潛在客戶。 4. 多元選擇: 由於已經具備了專業能力,也透過適當的品牌經營方式塑造了專業形象,此時就會有更多的合作機會或不同的職位可以讓我們選擇。這個時候我們就能夠依據自己的個人偏好和意願,選擇一條更適合自己的道路。 在一般的情況之下,每個階段大約是三年的時間,我們必須評估自己正身處哪一個階段,去檢討有哪些地方做得還不夠好,以及規劃下一個階段該如何實現。擁有主人思維的人,會試著掌握自己前進的節奏、職涯發展的方向和速度。 因此,作者在書中特別強調在職涯發展上採取「主動」的重要性:「行動比等待容易,創造合作機會比遇到夢幻工作容易,主動影響劇情比被動接受劇本容易,先為他人付出比擁有好友、認識人脈容易。」我們不需要等待公司幫我們規劃路線,而是我們可以自己起身行動,自己主動做出職涯發展路線的選擇。 受雇、創業、自由工作者? 作者統計了截至目前將近三萬人的講課經驗,他發現新世代上班族的三大追求是:(1) 生活平衡、(2) 獨立自主、(3) 錢。這個世代的工作者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想接受公司對工作責任的定義、不想把靈魂賣給公司、不想要被過多干涉、最後只要有錢就好。做自己,又能賺錢,多好? 但是主人思維不只是「想要做自己」的一種口號,而是一種發現自我優勢的思考方式。作者說:「這樣的心態和精神,需要深度地自我覺察、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能夠肯定並發揮自己的優勢、理解並接納自己的劣勢和能力侷限,理解現實卻依然擁有積極的希望。」 我認為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發,是發現職涯的重點並不在於「受雇」、「創業」、「自由工作者」之間一定要做出哪種選項的抉擇,而是把我們當成是自己職涯的「主人」。 我們透過主動的心態,自己塑造職涯發展的路線,成為一個具有更深專業、更多優勢、更高價值的人,具備能跟任何對象「合作」的能力。這時候的我們,就是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而不是屈就於別人安排的僕人。 主人掌握命運、僕人接受安排。 後記:持續前進 最後,分享《主人思維》書中一句讓我深受共鳴的話:「不要放棄持續接近吸引你的事物。即使還不曉得最後在終點等待自己的是什麼,還是朝著吸引我的方向不斷靠近。」 職涯的發展和探索不是一張清晰的地圖,而是充滿了迷霧的冒險樂園。儘管我們不知道前方有什麼在等著我們,但只要心存成長的心態,保持前進和學習的動力,才有可能朝著自己理想中的職涯樣貌愈走愈近。 想知道更多關於閱讀的大小事嗎?也歡迎您聽聽我的 Podcast 《下一本讀什麼?》。 -- 本文轉貼自:閱讀前哨站(原文連結)

December 5, 2023

我該放棄穩定低薪正職,從事不穩定但高時薪的接案工作嗎?

這次的文章,我要回答一個讀者小靜(化名)的提問,她的信件內容是這樣的: -- 親愛的 Joe 和 Bryan 您好! 每當我徬徨,心裡有疑問時,總習慣用關鍵字搜尋大人學的文章。我也是《大人的 Small Talk》的忠實聽眾,謝謝您們分享有益之事,我實在受益良多。 我心中有個疑問,猶豫許久,想請教兩位老師。 我是一個上班族兼兩個孩子的媽媽,因為沒有特殊專長,所以長年從事行政職,領的是固定薪水,月薪大約三萬元,加班費另計。 去年,因緣際會下,開始了一個接案工作。這個工作很像家教,會由平台介紹客戶,我與客戶協商時數,到府進行教學與輔導。由於報酬不錯,一小時可以實領 400 至 500 元,所以我就用兼職的方式,在假日接案。目前,我覺得很有興趣和成就感,客戶滿意度也很高,預約下次教學服務的客戶很多。 不過,雖然接案工作的時薪很高,但因為我只有假日可以接案,其實時數並不多,而且平時也因為有正職工作,我只能利用上班之餘看書,精進自己在接案工作時,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因此,我開始思考要不要辭掉正職,全心投入接案工作。 我自己先做了初步的評估: 我喜歡正職的單純、規律和工作內容,與同事相處也很融洽,只是薪資無法成長,我也無法有足夠多的時間累積接案經驗。 在接案工作部分,我則喜歡它時間的彈性與高時薪,我也有時間可以兼顧家庭。但如果我全心投入接案,我很擔心收入是否足夠穩定,可以支撐家庭開銷,以及身體是否可以長時間負荷到處奔波、上課。而且這樣的轉職,我也要面對踏出舒適圈後,不可預知的風險。 這兩份工作我都很喜歡,但各有優缺點,我不知道該如何抉擇。面對這樣的問題,該如何設定評估標準,兩位老師是否可以給我一些建議呢? 小靜 -- 針對小靜的提問,也就是:「我該放棄穩定低薪正職,從事不穩定但高時薪的接案工作嗎?」我依照慣例,不會直接給一個標準答案,因為我對於她人生中的一些細節,所知是有限的,很難直接建議選擇 A 或 B。 但是,我想透過這篇文章,提供一些我的思考方法,給面對同樣問題的大家一些參考。 首先,我們在選擇兩個工作前,最基本的還是要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問題一,你喜不喜歡這份工作? 不管是選擇哪一份工作,我認為這份工作你喜不喜歡,是非常重要的先決條件。因為如果你不喜歡一份工作,就算它報酬很高,你也很難完全投入、樂在其中,去把工作做好。 你可能會問:「難道我不喜歡一份工作,就不能做嗎?」 可以,但只有兩個狀況,我覺得會是這份工作你雖不喜歡,但也還是可以做的。 首先,是這份工作你雖不喜歡,但卻非常擅長、可以輕易完成。這樣至少你可以從中獲得經濟報酬以及成就感。另外,是這份工作經濟回報大到不可思議,比方這個工作能讓你覺得超級划算而忘記不喜歡的部分。 遇到這兩種狀況,我覺得你就去做吧!畢竟在成就與薪資上能有很大的回報。但對一般人而言,其實很少有機會遇到這樣的狀況,因此,我還是建議大家選自己喜歡的工作。 問題二,你去工作,到底追求什麼? 每個人出來上班都有各自追求的目標,像是有些人不是追求薪資,而是想要交朋友,有些人則是希望能達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等,我覺得這些都沒有誰對誰錯。 但是,你至少要往心裡挖掘,在這個上班過程中,你投入一個月或者一天的時間,對你而言得到什麼最重要?這樣可以幫助你釐清自己在工作上,想要追求的目標。 不管你要選擇穩定低薪正職,或是不穩定但高時薪的接案工作,甚至是在選擇任何工作時,以上兩個問題都是我們最基本應該思考的事情,以幫助我們去了解自己想要什麼。 當你知道自己的所求,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的思考,來評估到底是否要放棄穩定正職,選擇接案。尤其,雖然接案工作看似高時薪、時間也有彈性,但我認為還是需要評估兩件事: 第一、工作的長期性 比起一般正職,接案工作大多比較不穩定,像是你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因為顧客來源不固定,所以無法長期保持穩定。但我建議你應該思考得更長遠,也就是這個接案工作的長期需求是什麼? 像是,你從事家教工作,輔導學生物理、數學的課業,如果教育制度或是課綱沒有大改,那說不定這份工作你可以做很久。可是,如果你現在教的知識,是一個短期流行性的東西,像是近年很多人都在做 Podcast,你想說可以教大家怎麼錄製節目、採購設備等等,今年說不定會人想要學,但明年、後年說不定 Podcast 就退流行了,就沒有人想要上你的課。 所以,你還是得去評估這份接案工作的內容是否有長期的需求。 第二、經濟考量 我們可以來簡單計算一下,你現在正職薪水三萬元,加上假日接案,一個月可以賺四萬元。 但假設你全職投入接案工作,時薪若是 500 元,做 80 小時就有四萬元。80 小時就相當於十個工作天,如果你的接案穩定且合法,那麼你一個月、大約 20 個工作天,你就可以賺八萬元。 但是,許多接案工作,看似高時薪,可能還是會有許多隱性成本,像是你往返不同家教學生的家中,可能就會有通勤成本,甚至有些家教平台也會對薪資進行抽成等等,這些都是必須考量的因素。因為這表示你就算全職,也會有個接案的工時上限。 再來,你的客源穩定程度,當然也是要不要轉全職的思考關鍵。 所以,如果經濟因素是你很重要的考量,我會建議你逐步測試。等待接案工作穩定,經濟程度可以與正職差不多,或是到你能接受的程度,再可以考慮全職投入接案。 最後,我想來談談,在小靜的信結尾時,提到「踏出舒適圈,可能會遇到不可預知風險」的這個擔憂。我們來重新思考一下「舒適圈」這件事。 很多人會覺得,在一間公司做了 20 年,有熟悉的主管、同事、工作也得心應手,這就是舒適圈。但我認為並不是。 我認為,「舒適圈」是指你能夠全盤掌握的環境。但是,人生其實沒有一個地方是你永遠的舒適圈,你反而應該在平時就要把舒適圈的範圍越擴越大。 這是什麼意思呢? 你仔細想想,現在你從事行政職的工作,看似穩定,但假設有一天老闆想找一個更年輕、薪資較低的人來取代,你就被迫要離開這個職位,它就再也不是你的舒適圈。尤其行政工作的可取代性是高的,其實你無法完全保證你在這份工作永遠相安無事。 屆時你若才突然想接案,事情都沒準備,那表示你還是讓自己很不穩定。 但如果你現在開始準備,先以兼職的心情做,建立口碑、優化流程、思考怎麼得到更穩定的客源。如果一兩年後你讓自己對接案工作掌握度越來越高,其實就是把那這份接案的工作也變成你的下一個舒適圈。當你正職工作的舒適圈瓦解了,你就還有下一個舒適圈可以去。 而且有些時候,你認為的舒適圈也不是真正的「舒適」。 就像是你在原生家庭裡,你很習慣自己的房間、床等等,不想離開,但你在這個家裡沒有自主權,爸媽生氣就會到房間來吼你,當你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其實這不是真的舒適,而只是你習慣了。 我一直覺得「自主性」是在舒適圈中很重要的事情。 假設你長大搬出去獨立,雖然前期要適應、要自己處理很多事,但是只要跨出去,這個新家就是你的新的舒適圈,在裡頭沒有人能夠干擾你,你可以晚上打電動,打到半夜。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讓自主性能夠延伸,去控制這個情境,那才是真正的舒適。 當你能夠不斷擴大你的舒適圈,保有自主性,也才能真正走得長久喔! 本篇可以搭配我們的 Podcast 節目《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聽。 -- 內容口述/張國洋;整理/邱于瑄

December 5,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