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16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海外求职「准备篇」

前情提要:个人背景简介 我在 2013 年大学毕业,主修大众传播。2014 年起在公关代理商待了一年半,2016 年起到台湾的在线学习新创平台转当数字营销,2018 年中再到另一间在线学习的新创平台当营销,途中内转为项目经理,后来又在 2020 年初再次转职,成为现在的产品经理。 累积一年半的产品经理经验后,开始投递海外职缺,目前在新加坡担任产品经理。 前情提要:为什么想写这篇文章? 会想写这篇文章,除了想帮自己留点纪录,也希望给类似背景的人一点信心。求职过程中,我找了许多心得文,想说可以作为海外找工作的参考,但不确定是大家不好意思分享,还是样本数真的不多,总觉得市面上好像没有我这种「平庸背景的 PM」出国工作的心得文。 所以这篇文想来点励志的(?) 即使没有在外商或跨国团队工作过、没有做过国际化产品、没有国外学历、没有人脉,仍然有可能拼到一个海外面试的机会,甚至能得到 job offer! 但!也因为背景与经验如此平庸,所以从找工作到最后录取的过程是真~的~~很辛苦,得不断地跟自己说「还可以再努力一点」才行……我在 2020 年 8 月开始探索海外工作机会,投递超过 50 封履历,最后也只取得 3 个面试机会(其中还包含 1 家位于台湾的跨国新创,真正在国外的新创只有 2 家)。 这个录取除了参杂着许多个人努力,不讳言地,也有不少运气成份,一来刚好碰到该公司扩编,二来刚好有好心人帮忙内推,三来这间公司刚好有不少华人,部分面试甚至能用中文(但我在面试前并不知道),让我表现起来没那么卡。 总之,自己真的很幸运!也希望把这份幸运回馈给大家,希望这篇文章对需要的人会有些帮助。 这篇文章的章节 为什么想到海外工作 找海外工作时间轴 应征这份工作的时间轴 怎么拿到面试机会 怎么准备面试(怎么练英文) 善用 LinkedIn:找工作、找内推机会、找内部情报 求职心态调适:骑驴找马 vs. 裸辞 为什么想到海外工作? 就个人兴趣来说,我很喜欢旅行;就职涯发展来说,也希望看看其他国家、更大的公司、更国际化的产品是怎么被打造出来的,所以一直以来都有留意海外的工作机会。 基于个人喜好,先删掉了工作机会最多的两个市场:美国与中国,再综合实际因素(工作语言、当地工作机会、薪资水平、生活环境等),评估新加坡是最有机会的地方,所以也集中寻找该国的新创 PM 职缺。 另外也有特别关注自己去过且很爱的欧洲城市: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德国首都柏林的工作,但应该是因为: 没有海外工作经验或学历 没有当地身份 不会说当地语言 肺炎疫情 一投海外工作,竞争者就变成来自全欧陆甚至全世界的 PM,而自己的平凡经验根本没什么优势。所以投了几十封履历,只获得一个来自瑞典 Fintech 公司的面试机会,其他全部都是感谢信。 找海外工作时间轴 为了让在职期间的自己维持求职动力(虽然很讽刺的是,我在这段求职期间并不是一直都无间断地在找工作,中间也有倦怠过),当时还为了「找工作」这件事建立了一个 Trello,用来记录自己投了哪些公司、是否收到感谢函、相关面试进度等。 意外的效果是,每当自己怠惰时,就会看到 Trello 上的投递时间,藉此提醒自己「距离上次投履历已经很久了!」,然后就会赶快再回到 LinkedIn 寻找新职缺,或者再把履历拿出来改一下。 2020.08 开始想要找海外工作,于是着手准备履历、求职信模板、作品集。 当月投递 10+ 履历,着重于欧陆国家,也有投递少部分东南亚国家的职缺(东南亚国家以新加坡为主,但可能是疫情关系,绝大多数工作都强调只限定有当地身份者申请,并不帮忙申请工作签证)。 2020.09 8月投递的工作,在 8 月底和 9 月初陆续就收到感谢信了,我也因此持续修改履历和求职信,试图增加进入面试关卡的机会。 当月投递 10+ 履历,仍着重于欧陆国家,但一样收到无尽的感谢信。东南亚的招募市场情况则一样,所以能投的机会一样不多。 2020.10 过得跟 9 月差不多,结果也差不多悲惨。 到了月底,决定改变投递方向,也就是不再找海外工作,而是公司在台湾、但产品面向国际的工作,想说这样或许「身为台湾人」这件事就不一定是劣势了。 2020.11 的确有被台湾公司找去面试,但自己觉得不太理想(对方也觉得我不太理想,详见〈菜鸟产品经理的求职路:2020 年,我没录取的那两场面试〉),所以继续回头找海外工作。 就在此时,现在这份工作机会就出现了! 应征这份工作的时间轴 懒人包:11 月初应征,3 月中确定录取、3 月下旬拿到工作签证、4 月底飞到新加坡、5 月初上工。从「投履历」到「真正确定能在新加坡工作」,约莫经过 5 个月的煎熬。 2020.11:投履历、在线笔试(online assessment)、HR 约面试 2020.12:HR 面试、PM 面试 I(PM)、PM 面试 II(PM lead) 2021.01:PM 面试 III(Team lead)、email offer get、HR offer discuss I 2021.02:HR offer discuss II、双方签署正式合约、准备办签证 2021.03:取得工作签证、双方处理超多行政庶务(因疫情期间,需另外申请新加坡的入境许可、防疫旅馆、预约机场检测、预约机场防疫专车等) 2021.04:月底飞到新加坡,一落地就做筛检,后续还有体检、找房、换钱等事(还没写完呢,之后还要领取工作签证、办当地门号、开户等)。总之,落地约莫一周后上工! 2020.05:到职! 怎么拿到面试机会? 虽然我一直自认求职运很差,但这次找工作时,真的碰到很多位贵人! 自己平常就有在用 LinkedIn(不敢说「经营」,因为都在潜水),也会用该平台搜寻职缺,并留意指定国家的工作机会。某天在滑 LinkedIn 时(对,如果要找工作,就是把 LinkedIn 当 IG 滑),看到一个朋友在他的朋友的贴文上留言,好奇扫了一下,发现这是一则帮公司征人的信息。 我看了一下 JD,觉得自己的工作经验与能力还算符合,但在「必备条件」中却有一点是「Bachelor’s degree or higher in Computer Science, Engineering or equivalent professional experience.(需有信息或工程背景)」,虽然我没有技术底,但还是想试试看,就鼓起勇气加了这个陌生人的好友。 简短自我介绍后,我就很直接地问他,像我这样有 PM 经验,但没有技术背景的人,不知道有没有机会试试?技术是该职缺的必备条件吗?(当时已经找工作找到很灰心了,就很悲观地想说,如果公司是强制要求 PM 一定要有技术底,那我也不需要去硬碰硬了) 幸运的是,对方不只很快就回复我,语气也很友善。他还告诉我,依照他目前在公司的观察,PM 不一定都有技术背景,所以建议我仍可以试试。得到这个振奋人心的答案后,我就跟他道谢。没想到对方主动告诉我:「若履历准备好了,可以帮你内推。」我也就这样意外得到内推机会!(后来跑了好多面试关卡,我也继续询问这位好心人很多问题,真的是万分感谢) 怎么准备面试(怎么练英文)? 关于实际的面试关卡内容,因为真的很冗长,我会整理在另一篇,这边先写「事前准备类」的。 我并非英文相关科系,没有出国交换或游留学经验,正职工作也都用不到英文,但大学毕业后有去美国打工旅行,也有在欧洲当背包客自助行的经验。 总之,就是一个「无法完全拿掉字幕看懂美剧或电影,但可以跟外国人日常聊天」的中上(应该吧)程度。不过因为面试用到的英文更加专业,需要更流畅地表达,我仍为此恶补了一番,方法有: - 用 Spotify 找英文 Podcast 强迫自己通勤车程中都要听 Podcast,目的是熟悉没有画面的英文声音、强化英文听力。Podcast 主题有日常闲聊的,也有跟产品有关的,如果要找后者,我就会特别搜寻 “Product Sense” 和 “Product Interview” 相关主题的 Podcast 来听。 - 用 YouTube 找「英文面试技巧(English Interview Skills)」影片 面试技巧大同小异,看中文或英文的都可以,看英文的目的是要让自己熟悉「用英文面试」这件事,比如要问哪些问题、哪些问题该怎么回答。 另外,由于我这次面试的是新加坡公司,所以特别找了 Singlish 相关影片,希望让自己熟悉新加坡口音的英文。不过后来发现自己多虑了,我碰到的新加坡面试官的口音都不重。 - 用英文自言自语 有些人会买在线真人家教来练英文,但我不太敢用在线一对一课程,觉得跟真人演练实在太害羞了…… 所以土法炼钢练模拟面试。 就像〈菜鸟 PM(产品经理)的 70 道面试考前猜题〉所写,我先整理出超过 70 个题目,再一个人用英文自问自答。 首要目标是先把内容讲顺,再来是琢磨用词、力求精准清楚,并且把比较不会念、不太会表达的写下来,每天通勤时就是「听 Podcast」或「在心里默念英文」二选一,洗澡时与睡前也一定会自言自语讲英文,目的一样是要让自己习惯开口讲英文。(这整段看起来可能蛮像疯子的,但我真的就是这样练习……) 善用 LinkedIn:找工作、找内推机会、找内部情报 老实说,因为之前几份都在台湾新创或本土公司,用的求职网站都是 104、Yourator、CakeResume,这次是我第一次透过 LinkedIn 找工作。 LinkedIn 的好处是,它就是上班族版的脸书,可以找到在该公司任职的人,也可以看到他的职称、部门、工作内容,所以不论是要找人内推还是问问题,都是很好的管道。 以内推来说,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直接询问新公司的 HR,只能在此大胆猜测内推可能真的有效(不然我想我应该很难得到面试机会吧)。也有听说一些人是会直接在上面寻找理想公司的内部人士,直接请对方帮忙内推,不过这招我还没试过就是了。 坦白说,这次的「意外」内推也让我觉得蛮五味杂陈的,一方面很希望自己厉害到不用内推就能取得面试机会,但另一方面又知道自己没有那么厉害…… 一方面知道「有人脉帮忙内推」也是一种实力,另一方面又觉得,那这样真正有实力但没人脉的人该怎办。反正心情就是蛮复杂,但可能这就是职场运作的机制吧。 至于内部情报,像我这次取得面试机会后,就鼓起勇气且厚脸皮地主动在 LinkedIn 找了几位内部员工,询问一些关于工作内容、组织概况、产品现况等问题。 幸运的是,超过一半的人都有回我,而且都收到很友善的回馈!甚至还有内部员工愿意花时间跟我在线视讯分享,还提点我面试官的个性以及做事风格,让我在面试前也有个底。此外,也有内部员工被我烦了至少三次,感谢他们都超有耐心。 求职心态调适:骑驴找马 vs. 裸辞 之前有几个朋友都提到海外工作的规划,其中有工程师朋友就说,由于工程师面试通常都会有白板题或上机考,所以他会选择直接大胆裸辞,这样才能全心刷题准备面试。 也有朋友因为有房租、生活费等经济压力,又或者是没有非常排斥现在的工作,只是想看看外面更好的机会,所以选择骑驴找马,白天依旧认真工作,晚上冲刺自己的面试准备。 我有裸辞过,也有无缝接轨过,但就是因为裸辞过,完全体会过那种「不知道下一份工作在哪里」的焦虑与心急感,所以近两份工作都选择无缝接轨。 然而,无缝接轨的坏处就是会把自己搞得超忙!像我上一份工作是身兼 PM 与小主管,每周都有 5 到 10 个会议,虽然不太会加班,但上班时间的每分每秒都蛮「充实」的;加上这次面试的公司位在新加坡,跟台湾零时差,所以还得在有限的行事历中挤出请假去面试的时间,下班后也得疯狂准备面试数据,真的是很崩溃!(但也觉得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好像意外地更上一层楼了?) 时间管理问题解决了,还有心态问题。不知道是否每位求职者都跟我一样很玻璃心…… 我在 2020 年 8 月开始找工作,刚开始还抱着很兴奋的感觉,觉得有投有机会、不试试看怎知道,而且第一封履历寄出后就接到面试机会,整个信心大增,又紧张又期待。 但聊完后,隔天就收到感谢信…… 后来的三个月内,我再也没有接到面试机会。投出去的履历不是石沈大海就是感谢信,最后总计收到了至少 50 封感谢信。 从 8 月求职到已录取的来年 3 月,半年多的时间历经很多起伏,就像最前面时间轴说的,8 到 10 月是我疯狂投履历的时间,但后来觉得自己真的没什么海外求职的优势,所以一度在 10 月底改变策略,开始留意台湾当地的外商或跨国产品团队的职缺,但也发现工作机会实在太有限,对于「找工作」陷入一个很忙乱的状态,觉得自己好像进退两难,想离开当时的公司,但也不知道能去哪里,并且又不敢裸辞,自己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其实颇大,当时也蛮常在半夜失眠(然后就跑去滑 LinkedIn)…… 刚开始看到手机 Gmail 的未读还会很紧张,会想说「有面试机会了吗?」,但随着感谢函数量累积得越来越多,心态就变得又豁达又负面,一打开信件就是找 “sorry”、 “unfortunately”、 “however” 之类的感谢函关键词,对于进入面试根本已经不敢有任何期待了。 幸好隔没多久后,现在这家新加坡公司的职缺就出现了!与此同时,我也重启动力,继续留意 LinkedIn 上的海外职缺,并同时准备新加坡公司的面试。 从 11 月初到 2 月初,历经三个月的 email 往返与在线面试,终于在农历年前确认录取,心中大石放下「一半」。但说起来容易,其实刚开始接到这家公司第一关的笔试邀请时,心中也是抱着又兴奋但又不敢太期待的心情,深怕自己又要再次失望(真的是很玻璃心)。 即使笔试通过了,之后的每一关视讯面试后,我仍然都紧张无比,很怕感谢信在一个措手不及的时刻杀进来,就连拿到 offer、签了工作合约后,都还是很怕新加坡政府因为疫情因素不愿意给出工作签(每天都可以找到害怕的理由)。 直到 3 月中,确认拿到工作签证与入境许可后,才终于正式向公司提出辞呈,心中大石放下 75%。剩下的 25%,我想是要真正到新加坡生活一段时间后,才能真正放下了。 这篇文章那么长,最后写一些简短的结论 海外求职时程容易拉到一季以上,请做好长期抗战准备 海外求职若有需要用到英文,请用尽所有管道做好准备!因为对方只会认为「英文」是「必备」而非「加分」条件。如果连英文能力都不过,几乎无法进到下一关面试,尤其 PM(产品经理)是非常需要跨部门沟通、疯狂写信与写文件的职位,英文不好真的混不下去 求职时人脉很重要,善用各种人脉管道取得职缺机会与面试情报吧(但这点我也还在练习……) 上述都是个人经验,如果有不一样的经历或想法,也欢迎与我联系。 -- 本文转贴自:MH(原文标题: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上):海外求职——准备篇)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3, 2024

「手写字」变斜杠副业,甚至建立个人品牌!天马行空的创作怎么起步?

(图/CY 提供) 当你看到「写字」这两个字的时候,在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画面? 画面一: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不断看着屏幕敲击键盘。 画面二:拿着智能型手机,双手在触控屏幕上不停按压滑动。 画面三:在桌面上摊开几张稿纸,拿起钢笔开始一笔一画写起来(现在还有人知道什么是稿纸吗)? 你也许没有想过的是,有那么一群少数的人,特别在这人手一机的科技时代下,可以把「写字」这件事当作一种艺术设计的工作? 我开始担任媒体编辑工作(这也是我很喜欢的工作)这几年间,算一算,同时从事自由接案工作也刚好跨入第十年。我接案的工作内容通常和文字有十分紧密的关联,包含文字撰稿、影视评论,以及这篇文章主要想谈的重点:手写文字视觉设计。 我与不同品牌、各种单位与独立工作者合作,经手过各式各样的产品: 电影/短片的主视觉、书籍封面、活动标语、文案、招牌、贴纸、MV 字幕、电视广告、平面广告、艺术作品、各项纪念品开发、甚至包含结婚证书,各种只要你想得到(甚至你没能想到)可以写字的任何产品,都是我涵盖的服务项目。 甚至,我在空闲之余也会偶尔到户外市集摆摊、制作个人品牌的周边商品、甚至现场客制帮人写字,只要你点什么字,我直接现场写给你的实体活动。 台北国际艺术村作品(图/CY 提供) 也许,在你平常走在路上的时候,或是无聊滑手机看看脸书、在「脆」(Threads)闲晃的时候,其实你早已经看我写的字了,只是你并不知道。 这篇文章的主要重点,是要分享我这九年多来的自由工作经验,透过与不同品牌的合作的创作经验分享,逐渐建立个人品牌,如何在创作路上不断挖掘自我的心路历程。 不过,我要提醒,以下经验分享较为适合身兼数职的工作者(尤其是你有正职工作,但也想同时开发副业、建立个人品牌的人),供大家参考。 个人品牌是怎么炼成的?说出你心中想说的话,不要害怕表达意见 我先介绍我的专页「CY Handwrites(手写CY)」,这个专页提供的服务与后继衍伸的产品,主要以手写字或书法的造型设计当作重点服务。 我在八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书法,但是在成长时期,我并没有特别将这项技能转换成职业的打算。一直到就读大学后,社群媒体已经是大多数人交流互动的平台,当时除了在脸书上大多跟朋友、同学互动、聊天以外,分享歌词、在生活当中想到跟随时事话题的字句,是当时我在社群上很喜欢做的事情之一。 我常习惯拿起一张白纸,选择不同款式的笔(我也是个文具控)写字,最后用手机拍照,上传到自己的私人账号上与大家分享。当时许多朋友非常喜欢我写的字迹,这也逐渐变成了我的「定番」。 就这样,有朋友开始问我,为什么不开个粉丝专页跟更多人一起分享呢? 于是,我开启粉丝专页经营的旅程就这样开始了。 (图/CY 提供) 我创设专页的动机非常单纯,也就是抱持着好玩心态而开,而在当时,以手写字为主题的账号或专页还非常稀少。 我发布的内容通常有哪些?这些手写字的动态,都会和我自己的生活状态——关心的时事议题、读过的书、看过的影视作品、我内心大大小小各种千奇百怪的提问、自己旅行的地方息息相关。 许多社群专页都会有「人设」的讨论,但说实话,我几乎没有人设,「我就是我」。从个人创作的角度来看,创作其实就是把你内心直接掏出来,并且用你的方式转化呈现给别人看。 只要你有足够的个人想法与观点,并且乐于与其他人分享你的个人思考,随着经营时间一久,有些内容总会意外地触动朋友的内心,让他们愿意主动分享这些创作内容。 就这样,随着朋友们相互主动分享与口碑宣传,我的专页不断向外扩散,从朋友、朋友的朋友到非常外圈的陌生人,让愈来愈多人知道这个专页,追踪数便也开始水涨船高。许多公司、不同品牌与合作伙伴也便跟着不请自来。 台文馆合作商品(图/CY 提供) 茄子蛋乐团单曲题字(图/CY 提供) 创作怎么起步?维持创作能量、粉丝专页的风格化养成 到底要怎么开始创作?这是大家最常问的问题。定期维持自己的创作能量,定期更新自己的内容,这是让社群专页与自己的创作最终被看见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要如何维持自己的创作能量呢?如何找到自己创作的灵感与素材?这些是大家最常询问的关键问题。 以下,我先从灵感发想开始谈起: 1. 怎么开始创作?先打开自我观察与觉察的能力! 一般大众所想象的「灵感」,就像天空打雷一般,一闪即逝,然而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曾认为,创作本身根本就没有「灵感」这回事。 我部分认同林怀民的想法,灵感其实源自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那些看似极不起眼却非常细致的观察。 这些能引发「灵感」的东西无所不在,只是可能你在平常中,你没有发现它们的存在。 你可以先从最基础的五感开发做起,想一下以下这五个问句:你看见什么、你听见什么、你闻到什么、你摸到什么、你尝到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对于外在或内在变化感知不太敏锐的人,你也许很难成为一个信手拈来的创作者,因为创作往往都是从这些细小变化长出来的。这需要一点天赋,但也可以慢慢透过练习养成。 比方说,我用通勤过程当作例子。 如果你是个天天朝九晚五的通勤族,在你心有余力的时候,可以试着选择一天,悄悄在车上进行一个观察笔记: 你搭上大众交通工具之后,其他乘客在车上做了什么事? 你有留意过穿着特别显目的人身上穿戴的配件吗? 乘客衣着的布料剪裁、颜色、图案花色又是什么? 他们在滑手机的时候,各自表情又是什么? 你曾经听过车上陌生人的对谈内容说了什么吗? 你可以试着把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记录下来,每天只要花五到十分钟的时间,记下几个一天当中你最印象深刻的事物。你可以随身使用手机记录,或是你有写手帐的习惯,就像在写日记一样,它将成为你未来创作时相当重要的图鉴! 当然,以上我只是举出其中一种情境,你也可以把它应用到其他情境之中。若需要更进阶的洞察创作能力,我有机会将在未来文章中进一步分享。 (图/CY 提供) 2. 关于自律:如何维持长期的创作能量? 有些自由接案工作者为了培养新技能,所以时常讲究「日更」习惯。然而是不是每个创作者都一定要日更,可以另用一篇文章讨论,因为这与产业性质、创作类型、个人个性与特质有紧密关联。而我认为,维持创作的固定频率,比起强迫自己每天更新更加重要。 什么是维持创作的固定频率呢?我还是一再强调,许多稳定创作产出的诀窍并不适用在所有人身上,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区,刻意追求产量反而可能导致反效果,最后造成过度消耗(burnout)。 换句话说,你必须在创作初期,多去尝试寻找自己最舒适、并且能稳定产出创作的频率。例如,你可以固定每周二、四发布自己的作品,透过行事历的事先排定、适度弹性调整自己发布作品的时间。 假设某一周你实在做不出好东西,请告诉自己「这一周就休息」。现代人时常会犯下一种「我这周什么事都没做,我是废物」的认知偏误,事实上,以许多人来说,休息总时数实际远少于总工作时数,所以务必留下多数时间发想未来创作的主题、搜集素材、制作、最后发布创作的排程。 许多人最常忽略的,是作品的主题发想与制作周期,这通常远比发布作品本身的时间还要长。很多人只会看见作品发布之后所带来的流量红利,享受社群媒体按赞数与分享数所带给你的多巴胺快感。 3. 多巴胺困境:创作时面对的心魔 可是我要提醒你,在这个众声喧哗的社群时代下,想想你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许多人都想当网红或意见领袖,可是创作起初的目标很难只是为了一夕爆红。对我来说,创作的意义是,我可以透过我自己的作品与其他人对话,产生无形的共鸣,进一步获得认同或沟通的可能。像是在社群媒体上建立一个心灵摇篮一样,可以抚慰人们的内心。 同样地,创作必须细水长流,因为流量红利就像中乐透一样,你的人生不可能每天都在中乐透。另一方面,与数字游牧一样,一个人的工作过程大多时候非常寂寞,你必须天天跟自己相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往哪里去,该采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自己想做的企划。 当你没有流量的时候,或是当你没没无闻的时候,你会不会想要放弃创作?这些都只有细水长流,才会有逐渐受到关注的可能。 只有你能够忍受创作过程的各种心魔,你才会有成长与突破,创作能量才会维持稳定。 创作不能完全看流量,过年贴文还是会有破八千赞数,两百人以上分享的例子,但这是少数(图/CY 提供) 创作是个人阅历累积的表现 除了启动自己观察与觉察的能力外,你还必须持续精进自己。就以我的经验来说,多方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比方说,深化时事议题可以读人文社科书,如果要思考自己的商营模式可以从商管领域着手,精进自己写字设计的能力与技术可以参考字型设计、书法艺术等,触类旁通)、影视作品、看各种展览、参观各式各样的手作市集,这些都是重要并且垂手可得的资源。 同样的,如果你想做自己的创作,从前面提到的方法出发,你也能够画出属于自己精进的规划图表,从各方领域的观点切入,练习换位思考,你就能找到非常丰富的资源来源,只要你愿意尝试行动,这些资源就能协助你,往你想前进的方向去。 另一方面,以手写字来说,乍看之下它是个门坎相对较低的技能,因为每个人都会写字,但是如果你把手写字设计出非常多样化的字体造型,那么它的技术门坎其实会比大家想象还要高出许多,考虑内容、造型、布局、颜色/颜料、纸张材质、写字工具(铅笔、蜡笔、毛笔、水彩笔、炭笔、代针笔、粉刷,甚至是地上捡起来的树枝等),这些多重的排列组合都是一个专业工作者必要的思考方向。 当你能在创作上展现愈多样的技术,就更有机会吸引更多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接案工作者必须精进自己的原因。 创作自由与商业模式之间的两难 最后我想谈谈关于副业的商业模式。 站在创作的立场上,很多时候,如果你一开始就只把人想成是「消费受众」,只想着怎么让他们为你的创作掏钱,许多无形事物便会一一自动量化。我认为所有创作的初衷是「分享」,而不是「变现」,「变现」其实是透过长年分享、在你建立个人声誉之后所诞生的甜美果实,而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以一般拥有正职的工作者来说,副业的商业模式本身没有问题,甚至如果经营得当,还能稳定帮助你增加额外收入。问题出在人们「急于变现」的扭曲思维,一旦急着「变现」,不仅会遗失自己创作的初心,更会长期损害自己的形象,甚至迷失自我。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历经与各种品牌与单位共同合作,累积不同经验之后,才开始尝试建立自己副业的商业模式,开发个人品牌的周边商品:例如 T 恤、托特包、贴纸,不仅可以练习评估商品成本与通路安排,同时这也是另类小额的投资模式。当然,这只是我心中其中一种可执行的商业模式。 面对自己的副业必须保持真诚,愿意与人分享的初衷,并且维持稳定创作能量,才能让自己的副业好好活下去。于此同时,相较于创业或一人公司经营所要承担的经济风险,正职上班族建立个人副业,更是一个适切同时尝试发展职涯与人生第二曲线的可能。 如果你内心也曾怀有这个梦想,却又害怕失败,那么当你看到这篇文章,我想告诉你,不要害怕,勇敢去试吧。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24, 2024

日本数字游牧旅游提案:Condé Nast Traveler 编辑推荐的 5 处东京必访景点

随着东京在 2023 年成为全球数字游牧人口成长最快的城市,以及日本政府宣布将于今年三月推出数字游牧签证,相信许多朋友已经在期待,甚至开始准备赴日本展开游牧生活了。而提到赴日生活,除了工作面的考虑、生活大小事的考虑,旅游活动该如何规划,才能让自己不同于过去不是逛街就是排队吃名店的观光行程,而是真正玩得日常又在地,想必也是很多人关注的面向。 如果你已经看腻了信息一再重复的观光热点介绍,不妨参考国际旅游杂志 Condé Nast Traveler 编辑推荐的几处东京必访景点,以及他们对这些景点的独到介绍,在游牧期间体验与作为观光客时不一样的探索行程! 1. 口琴横丁 Harmonica Yokocho 位于 JR 吉祥寺北边出口附近,入口有着大大黄色标志的口琴横丁以各种日本地道美食闻名。这里最早本来是个跳蚤市场,后来酒吧与餐厅陆续进驻,店家又如口琴的簧片般整齐排列,才得名「口琴横丁」。白天时,你可以看到许多鱼贩和传统糖果饼干业者在此做生意;晚上时,则变成如台湾夜市一般的美食集散地。 比起选定一家餐厅吃饱喝足, Condé Nast Traveler 编辑心中更内行的玩法是一家吃完接着吃下一家。编辑提到的餐厅包含寿司店「Katakuchi」、饺子店「Minmin」、专卖关东煮的「Apron」,以及「Ron Ron 2」的九州风鸡翅料理。 (Photo from iStock) 2. 思出横丁 Omoide Yokocho 同样名列编辑推荐清单的美食商店街,还有「思出横丁」。整条商店街里有着大约 60 家餐厅,美食、人潮搭配极具日本特色的红灯笼,绝对能带给你最在地的用餐体验。至于在此该吃什么,编辑在介绍中反复提到烤鸡肉串这个品项,有机会到此一访,也许你就会知道为何编辑对它念念不忘! (Photo from iStock) 3. Thermae-Yu Thermae-Yu 是一家位在新宿的 24 小时温泉浴场,不仅交通方便,室内浴池、室外浴池、岩盘浴以及各种水疗体验均有的多元服务,更让这里成了上班族想放松身心的最佳选择。Condé Nast Traveler 编辑更补充,此处不仅是泡汤场所,更像一个美容室,泡澡后再以店家提供的乳液按摩全身,感受绝佳。 不过要注意的是,在日本文化中,进入浴场是全裸的,且身上有刺青者不可进入。 更多信息:店家页面 4. 旧朝仓家住宅 Kyu Asakura House 讲到「代官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繁华的街景,但其实此处还隐藏一个古朴秘境,那就是日本早期官员朝仓虎次郎故居,现被称为「旧朝仓家住宅」。木造房屋搭配绿意盎然的庭园,在这个被日本政府认证为重要文化资产的秘境,你可以感受 100% 的传统日本风情。Condé Nast Traveler 编辑也分享,旧朝仓家住宅的建筑与庭园充分展现日式美学与空间利用,是对这方面感兴趣者的入门学习教材。 须留意的是,进入传统建筑必须穿着袜子,你可以自备或者在入口处购买。 更多信息:官方介绍页面 5. 青木原树海 Aokigahara National Forest 如果比起市区风情,你更向往自然景致,不妨走访位在富士山山脚的「青木原树海」。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壮观的树海与自然洞窟之美,也可以尽情呼吸新鲜空气,抛开平日工作烦忧。根据编辑经验,造访一趟约需预留至少两小时的时间。 (Photo from iStock)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数字游牧保险怎么保?4 家保险公司特色一次看!

许多人筹划数字游牧,想要到国外长期工作与生活,有空时还可以来个旅游,但有一个很大的烦恼就是「医疗保险」、「意外保险」该怎么处理。尤其在国外,医疗的费用与便利性不比台湾,一旦生病或遭逢意外,就特别麻烦。 我们出国旅行,通常会保「旅游平安险」或「旅游不便险」,让我们在国外遇到生病、出意外,或是行李丢失、行程取消等等状况,有一个保障。 不过,市面上许多「旅游平安险」或「旅游不便险」产品,大多需要先确认好旅程天数、国家,才能进行投保,有些国内的旅平险、不便险,甚至会有旅程天数的上限,像是一些保险公司的上限是 180 天。 但对数字游民来说,他们待的国家可能不确定,停留时间也很随兴,这时候,专为数字游民设计的「数字游牧保险」会是更好的选择! 接下来,我们就针对大家最常讨论的四家保险公司,包含 SafetyWing、Genki、Insured Nomads、World Nomads,一一介绍它们的特色与内容吧! 1. SafetyWing SafetyWing 是许多数字游民首选之一,因为它是每月扣款,让不知道旅程天数的你,可以随时取消或续保。 SafetyWing 的 Nomads Insurance 保险,分为医疗与旅行意外的保障。 在医疗部分,包含意外疾病或受伤的必要治疗、紧急运输、急诊牙科等都涵盖在内,不过条款中有规定从事高风险体育活动、曾罹患过的疾病、癌症治疗等等,是不能理赔的。 在旅行意外部分,如旅行延误、行李丢失、或遇上自然灾害、政治疏散等,也可以申请理赔,若身亡,也会有后事处理的安排费用。 SafetyWing 依据不同年龄层,收费方式有所不同,如果你是 10-39 岁,保费为 4 周 45.08 美元,你可以每月扣款、续保,并前往世界各地。除了受美国、英国、欧盟、联合国等制裁限制的国家外,都可以受到保障。 若你在旅程期间回到自己的国家,停留 30 天内,也能受到保险保障,但如果超过 30 天保险就会暂停,等到你再次出国才会恢复。 SafetyWing 因为价格便宜,受到许多数字游民的喜爱,但最大的缺点就是,他的自负额为 250 美元,也就是你的医疗费用若为 1000 美元,将自付 250 美元,剩下的 750 元保单才会理赔,若费用没超过 250 美元,保单将不会理赔。而且如果你有美国国籍,或是旅程会到美国,在美国境内,保额或限制也会变多,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详细的信息,或是其他为远程工作者设计的保险,你可以参考官网。 2. Genki Genki 分为两种医疗保险产品,包含 Genki Explorer 与 Genki Resident,两者的承保范围与费用不太一样。 Genki Explorer 的保障范围,包含住院、医疗服务、救护车、遗体遣返、部分牙医、部份运动伤害、初步精神治疗、怀孕等等,不同年龄层会有不同价格。 Genki Resident 保障范围更多,像在医疗服务上会有更多的保障,包含物理治疗、根管治疗、住院心理治疗等,最低需承保一年。 Genki Explorer 的自负额便宜,你只要自付 50 欧元,意思是超过 50 欧元保险就会理赔,Genki Resident 则可选择不同自负额的方案,从 0 到每年 1000 欧元的都有。此外,你可以在世界各地数字游牧,若返回母国在一定天数内,可以受到有限制的保障,但如果去美国或加拿大可能会有较高的保费或额外限制。 但它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旅程延误、行李丢失等等旅行意外状况的保障。如果你会往返多个国家,这一点可能需要谨慎评估。 更详细的信息你可以参考官网。 3. Insured Nomads 刚刚介绍的 SafetyWing 或 Genki Explorer,主要是按月扣款,你可以在保障期间去往不同的国家,而现在介绍的 Insured Nomads 保障的方式不太一样。 好比说,你已经决定好要去一个国家,且知道一个期限,在 7 到 364 天内,Insured Nomads 提供 World Explorer 方案。或是你一年会多次出国,并会多次返回母国,则可以看 World Explorer Multi 方案。 World Explorer 或 World Explorer Multi,也保障医疗与旅行意外两大面向。医疗部分包含疾病治疗、牙科眼科、心理健康、运动伤害等,在旅行意外部分则在意外死亡、行李丢失等状况也有保障。许多保险不能投保的海上或冒险运动,此份保单也有些相关的保障。 不过,World Explorer 或 World Explorer Multi 也有自负额的规定,World Explorer 你就可以依选择要承担的你想要的自负额 0 至 500 美元,保费也会有所不同,且保费虽依据不同年龄层、地点与需求会有不同的费用,建议去官网查看。 特别的是,如果你是记者、人道救援人士,想前往战地,如乌克兰,也可以在这里找到相对应的保单。 更详细的信息你可以参考官网。 4. World Nomads World Nomads 是许多世界旅游达人会保的保险。如果你想数字游牧,但重心会放在旅游,甚至从事危险运动,就可以考虑这一项。 除了大众熟悉旅游常有的医疗内容,包含医疗、住院、牙医、怀孕等,行程延误、护照被偷、信用卡被盗等等也会有相关的保障。特别的是,若你喜爱从事高强度运动、探险,World Nomads 是不错的选择,好比说许多保险公司不承保潜水、跳伞等危险运动,但 World Nomads 就保障了 150 多种活动或体验,但仍一些运动不在保障范围。 甚至针对数字游民,若你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等,在你面前被抢,或是天灾火灾损毁,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有所保障。 你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决定要保哪些项目。这一份保单你需要填写会前往哪些国家、期间,以及要保哪些内容,保费也会也所不同。 更详细的信息你可以参考官网。 以上是几间常见的国外保险公司,你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保险,来为你的旅程多一层保障!

December 6, 2023

【2024 远程工作】工具推荐(下)「外接键盘」、「无线鼠标」挑选原则与推荐

每逢要去外地,或咖啡厅工作,我都会带上我戏称为「远距工作三本柱」的工具们出门,包含主动降噪耳机、外接键盘、无线鼠标。 上一篇,我先介绍了主动降噪耳机的选购与评测,请看《【2024 远程工作】工具推荐(上)「主动降噪耳机」挑选原则与推荐》 这一篇文章,我要来介绍外接键盘、无线鼠标。 在咖啡厅用笔电用久了,姿势容易酸痛的问题,可以靠把笔电架高稍稍缓解;可是笔电架高后,用起来又会很不顺手的问题,怎么办呢? 后来我发现,只要有外接键盘、无线鼠标的帮忙,就不是问题! 远程工作必备|外接键盘 通常在咖啡厅工作,我喜欢用笔电架将计算机稍微架高。但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双手往往得异常扭曲,才有办法使用笔电本身的键盘。 怎么办?只好外接一块键盘啰! 第一优选, Logitech K380 对于外出键盘,我对它的期待很单纯: 轻便好携带:不然我还要你干嘛! 无线首选,最好还要能同时连接多个设备:不是每家咖啡厅,都有宽大且附上插座的座位,因此线材的空间还是能省则省。 筛选过一轮后,最后我入手的是 Logitech 的 K380 。重量轻、尺寸薄,最大程度满足了好携带的需求。同时它也支持跨平台使用,不管你是 Apple, Windows 还是 Chrome 系统的用户,这把键盘都能无痛联机使用。 此外,它最多能同时联机三台设备的功能,也解决了我外出工作时,偶尔需要在不同设备上打字时的困扰。 比较可惜的是,在极大化轻便、好携带优势之余,这把键盘也舍弃了独立的数字键盘,键程也多有妥协,所以敲打起来的手感,终究比不上机械键盘来得爽快。 不过,如果你愿意在重量上稍微退让,那么市面上也有很多小尺寸的无线机械键盘,可以满足你挑剔的手指。 又或者,你也可以像我一样……专门准备一把机械键盘放在家里用,轻便、手感我全都要(握拳)。 远程工作必备|巧控板(或无线鼠标) 笔电架起来、接上外接键盘之后,最后一个令我头痛的问题,就是得找一颗好用的无线鼠标(对,我的外出工具几乎都是选无线)。 原因是,若你继续使用计算机原本的触摸板,整个使用体验会非常诡异:每当你想要移动鼠标,就得伸长手去使用触摸板;之后再把手缩回来,继续使用键盘。这流程实在反直觉,我始终更习惯左键盘、右鼠标的使用流程。 由于我是 Macbook 的使用者,加上我平常没有重度设计需求,所以这回倒是不需要太多比较,马上就入手了苹果的巧控板。 你可能会怀疑,不就是块功能都一样的触摸板,有差这么多吗? 有,差非常多!这块巧控板让我感到最值回票价的部分,大致有以下两点: 改善操作流程:在外接键盘的右边摆上一块巧控板后,整个使用体验就再次回到最熟悉的「左键盘、右鼠标」的配置里。跑到咖啡厅工作,难免会有一些需要妥协的地方,若你的工具能让你舒服进入专注状态,绝对值得投资。 触控面积加大:巧控板带来的另一个优势,是更大的使用面积。虽然 Macbook 本身所附的触摸板的面积,早属于市售笔电的前段班,但在运用三指拖曳、上下滑动等手势的时候,我还是常常「出界」。若你也有相似的问题,面积更大的巧控板,肯定会让你心满意足。 同场加映, Logitech Mx Master 3S 若你是比较喜欢用鼠标的人,那么我很推荐你给这颗鼠标一个机会。讲求携带性的人,同系列也有 Mx Anywhere 3 可以考虑,但这颗鼠标尺寸跟我的手掌不大合,握起来不太舒服,所以最后我还是决定牺牲一点携带性,选择 Mx Master 3s。 长话短说,Mx Master 3s 在满足改善操作流程、无线等基本需求之余,它让我最满意的部分,在于可以快速卷动的电磁滚轮,还有充满无穷潜力的 Logi Options+ 自定义功能。 电磁滚轮提供了丝滑、流畅的滚动手感(滚起来不会像一般滚轮一样,有很明显的颗粒感,推荐亲自体验!),Logi Options+,则让你能自定义 Mx Master 3s 各个按键的功能(ex. 将翻页键指定为全选功能),甚至还能设定快捷方式,按一颗按钮就触发一连串指令!若你熟悉 RPA / Zapier / Mac Automator 等设定,这颗鼠标绝对能为你带来无穷乐趣。 怎么选购外出工作设备? 最后,来聊一聊到你底该怎么选购外出工作的设备。 或许会出乎你意料,我其实不推荐你网购,也不推荐你直接照着我的推荐,入手上述产品。 原因是,选购这些工具的终极目标,是要帮助你在外出工作的时候,能轻松进入专注状态。每个人的需求,进入专注状态的方式也都不一样,适合我的工具,未必适合你。 所以,在掏钱之前,我建议你应该先仔细思考 4 个问题: 通常,我都怎么进入「专注」状态?是靠音乐、白噪音,还是完成特定的前置准备? 外出工作 / 远距工作的时候,有哪些因素,让我无法按照习惯的方式,进入专注的工作状态? 有哪些工具,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帮助我能用最习惯的方式,进入专注状态? 这些工具,彼此「组合」起来的效果好吗? 在最一开始,我从没仔细想过上面这 4 个问题。所以一路走来,花了很多冤枉钱、买了一堆根本于我无益的产品,最后才摸索出这 4 个采买原则。 基于类似的理由,我也推荐你优先选择现场购买,而不是直接网购。因为只有实际到场试用,你才能评估它们究竟能否相互搭配,替你的工作状态加分。就连我自己,当初也是带着我手上的家当,到实体店跑了好几次,才做最后选择。 总之,花点力气想想自己的需求、别忘记选购工具的目的,把握这两项原则,我相信你也能找到用得顺手的利器!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远程工作好用的工具与设备,可以参考这一篇《把家改造成办公室!「远距工作」过来人分享 3 类设备升级考虑,远离酸痛更能专注》!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8, 2024

《底层逻辑》选摘:拓展人脉的重点不在主动经营,而在「创造价值」

很多人问我:「润总,你认识那么多业内强人,你平时是怎么经营人脉的呢?」我说:「创造价值。」你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就会认识什么样的人。 坦白地说,我自己几乎是不花时间来经营人脉的。 我个人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好的人际关系,没有必要天天一起吃饭,或者逢年过节送个礼。很多人想方设法地去讨好别人或者努力经营人脉,就是为了有一天对方能帮到自己,这种状态是不对的。 费尽心思与强人认识,拍张合影,留个微信,对方就能变成你的人脉吗?不能。如果你对对方没有价值,对方为什么要帮助你呢?只有当你能帮到他的时候,他才会来帮你,这就叫双赢。 所以,经营人脉,始终要保持的一个基本心态:毫无保留地把你的价值付诸别人身上。要想尽一切办法,毫无目的地帮别人。 当你经过长期的积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拥有了有影响力的作品,那些真正有意义的人脉才会蜂拥而至。一个优秀且有价值的人,自然会吸引其他优秀且有价值的人的认可和帮助。 要想认识更多优秀的人,得到更多的认可,首先要让自己优秀起来。人脉不在多,在精。 当你没钱、没资源、没背景的时候,唯有你的实力、业绩、作品,才是让你在绝境之中脱颖而出的最佳武器。没有真本事,无法帮助到别人,就算你认识的人再多,他们也不会是你的人脉。 人脉的本质,是平等交换(见图 3-6)。 当你把自己变得足够优秀的时候,赞美、认可、人脉,你想要的一切,才会纷至沓来。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图 3-6 人脉的本质是平等交换(图/时报出版提供) 你能为别人创造多大价值,你就有多大价值 一个人的财富基本盘,由两个组成部分: 第一,你自己的本事; 第二,你和其他人联结的本事。 前者是 1,后者是 1 后面的 0,而且,后者是前者的放大器(见图 3-7)。 图 3-7 人脉的本质是给予价值(图/时报出版提供) 有句话说得很好:学到的就要教人,赚到的就要给人。教人、给人、结识人的背后,并不是某种商业诉求和目的,而是顺其自然、发乎于心。一段合作关系,最初越是刻意、功利,越是不加掩饰、急不可耐,就越有可能和初衷背道而驰。 所有的合作,都是先基于了解和信任,然后不断地把自己变得有价值,为身边的人创造价值,才得以实现的。 2005 年,我和朋友们共同创立了公益网站「捐献时间」,像淘宝一样匹配志愿者的需求和供给。这个网站成立一年后,超过 4,000 人注册成为志愿者,其中有564 名志愿者参与了 61 个机构组织的 227 场志愿者活动,捐献了自己宝贵的 3,071 小时,使得 21,822 人受到了帮助。 这意味着,每 3 小时,就有志愿者透过「捐献时间」捐出自己的 1 个小时。每 24 分钟,就有 1 个人获得帮助。 网路的力量第一次在公益领域产生了如此大的作用,无数媒体争相报导。中央电视台专门派了一位叫梁铮铮的记者飞到上海,与我们谈合作。2007 年,「捐献时间」开始与央视合作,启动「慈善 1+1」计划。 因为和央视合作,我认识了一位央视的导演。有一天,这位导演说介绍一个人来采访,她的名字叫江欣荣,是首届中华小姐环球大赛的冠军。 聊完之后,双方都觉得不错。她想到香港也有家企业想做公益,正在考虑采用什么形式来运作,觉得我可以和那位企业家聊聊,帮忙指点一下,于是就把我转介绍给了另一个人。 去见这个人之前,我并不清楚对方是谁,江欣荣以为只要说出了他的名字,我就知道,也没做详细介绍。一起吃完饭之后,我回去一查,才知道他是当时香港恒基兆业集团的执行董事及副主席李家杰(「亚洲股神」李兆基的长子)。 我们就这样认识了。 2008 年,李家杰牵头,成立了一个公益机构,叫作百仁基金。百仁基金的创始人有 43 个,我是其中之一,另外 42 个都是香港的富二代。大家聚在一起,就是为了能给社会做一些贡献。而百仁基金所做的事情,其实就相当于把「捐献时间」在香港又做了一遍。 多年之后,我离开微软,创立润米谘询,恒基兆业集团又成了我的客户,而我也成了李家杰的私人商业顾问。 李家杰是我的第一位谘询客户,从此,我正式开始了商业顾问的生涯。 巨大的事物,总有细小的开头。这其中的每一环,一直能够追溯到最初的一个微小的善念,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因果链。 我做的这些事情,除了运气之外,事先都没有任何商业目的。我从来没有抱着某种目的,去主动认识他人,而是踏踏实实做事,为别人分享价值、创造价值。 让别人记住你,才会有认识、合作的机会。不然,即使要到了名片,加了微信,合了影,别人也不一定会成为你的人脉。 真正的人脉,本质是给予价值、平等交换。你能给予什么样的价值,就会认识什么样的人。你能为别人创造多大价值,你就有多大价值。 你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 很多人来找我,问我是否认识某个人,然后请求我牵线搭桥。如果我对请求牵线搭桥的这个人有一些了解,觉得他比较靠谱,我就会让他写一段东西,帮他转给他想认识的人。 如果他说不能写,但又说介绍了必有重谢,那我基本就不会搭理他了。因为所有的合作,都是建立在对双方都有价值的基础上的。一个人想认识另一个人,是因为他认为对方对自己有价值。但是,如果我要介绍这两个人认识,必然是基于一个判断,那就是他对对方也有价值。但他对对方有没有价值,我无法判断,只能交给他自己来进行判断。 所以,让他写一段东西我帮忙转交,已经是最大的面子了。如果因为重谢而介绍了一个不靠谱的人给我的朋友,这就相当于我用「重谢」的价格,出卖了我的信用。 多重的「重谢」,才能买得起我的信用呢? 对双方有价值的事情,介绍双方认识是成人之美,分文不取;对单方有价值的事情,那是出卖自己的信用,重金不卖。 你要认识一个人的关键,是他想不想认识你。这个决定权在他,不在我。 如果想要积累人脉,你能做的,就是不断积累自己的价值,并不断输出自己的价值。 当你能够帮到越来越多厉害的人时,你的人脉才会越来越广,人脉的品质也会越来越高。 那些能帮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脉;只有那些你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 真正的人脉,就是 10-30-60 关于人脉,冯仑先生(现为万通集团董事长)有一个理论:在正常情况下,人一生交往的关系是 10-30-60(见图 3-8)。 图 3-8 人生交往关系(图/时报出版提供) 当你遇到危难时,能借钱的物件不超过 10 个人。每天你都可以想一遍,谁能够借钱给你?就算是把亲戚、父母、朋友都加上,你能张口借钱的物件也不会超过 10 人。 再往外一层关系就是熟人朋友、经常打交道的人等,这些人加起来大概不超过 30 人,其中还包括我前面说的那 10 人。所以,虽然你电话本里的人有很多,但其实你多数都记不住,有时候干脆忘了。 最外一圈关系是所谓的熟人,也就是打电话的时候记得住这个人,而且也大概了解他的背景,但可能很长时间都没有见的那种朋友,这些人最多也就是 60 个,这 60 个人还包括了前面说的 30 人。 所以,人这一生,其实不需要太多的关系就能应付得了。 需要花精力去了解的人,其实很少,不会超过 60 个。只要把与这 60 个人的关系维系好,就够你用一生了。 小提示 想要积累人脉,你能做的,就是不断积累自己的价值,并不断输出自己的价值,去帮助别人。 如果你不断发光发热,都帮不到一些厉害的人,那只能说明你暂时对他们是没有价值的。他们暂时还不是你的人脉。等到有一天,当你有能力帮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才会成为你的人脉。 记住,健康的人脉,是双方的共赢,而不是单方的消耗。 -- 本文摘自时报出版《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

December 10, 2023

全球数位游牧签证大整理|5 大洲 30 国的签证细节+申请收入门坎一次看

随着数字游牧民族(或称数字游牧民族,英文为 digital nomad)的壮大,不少国家纷纷将签证推陈出新,以便因应这股新兴的数字游牧趋势,像是日本、韩国、泰国等受台湾旅客喜爱的亚洲国家,也先后在今年度正式推出了数字游牧相关签证,让游牧者能更安心的在异国居留工作。 本篇文章整理了 5 大洲共 30 国的数字游牧签证申请方式与条件,更帮你把各洲国家依收入要求低到高做排序! 大部分国家对数字游牧签证申请者的共通要求 年满 18 岁 无犯罪记录的外国公民 受雇于非本国企业或客户 以数字技术来提供远程服务 投保足够的健康保险 达各国最低月/年收入要求 数字游牧签证基本申请数据 申请表 符合效期的护照与大头照 根据当地居住政策缴税 住宿证明/租赁协议 投保足够金额的健康保险 收入证明/薪资单/对账单 依各国规定的签证费用 居留目的与活动安排等数据 热门国家数字游牧收入要求 我们先从收入门坎来看,各国对于数字游牧签证申请者的收入标准不一,且有些以「月收入」为门坎,有些以「年收入」为门坎,为了方便查看,我们将收入门坎都换算为「月收入」进行比较,若要看详细的收入限制,请至官网查询。 像是哥伦比亚的收入要求相对宽松,为每月 2.3 万元(新台币);而挪威、葡萄牙等国家则要求每月超过 10 万元(新台币)收入,甚至也有每月 16 万(新台币)以上的收入要求,如杜拜、韩国及日本。 部分国家则没有最低薪资要求,如乌拉圭、百慕大、赛席尔等;另外,捷克、新西兰与澳洲等国家虽无收入要求,但需提供达规定金额的财力证明,以确保能在该国维持生计。 下图整理了 14 个热门国家数字游牧的收入要求排行,大家除了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地点之外,也要将薪资要求列入考虑喔! 接下来,我们来看 5 大洲共 30 国的数字游牧签证申请方式与条件。 本篇整理有数字游牧相关签证的国家 一、亚洲 泰国 马来西亚 斯里兰卡 印度尼西亚 峇里岛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杜拜 韩国 日本 二、欧洲 匈牙利 意大利 克罗地亚 马耳他 罗马尼亚 葡萄牙 希腊 爱沙尼亚 捷克 挪威 三、美洲 乌拉圭 百慕大 哥伦比亚 厄瓜多 巴西 巴拿马 伯利兹 加拿大 四、非洲 塞舌尔 毛里裘斯 佛得角 五、大洋洲 新西兰 澳大利亚 一、亚洲 泰国 泰国在今年正式推出「目的地泰国签证」(Destination Thailand Visa,简称 DTV )。本签证有效期为 5 年,持有该签证的人,5 年内可多次入境泰国,每次停留最多 180 天。可申请展延一次、180 天,费用为 1 万泰铢。 申请资格 年满 20 岁 数字游牧者、自由工作者、高技能人才、从事如学习泰拳、烹饪、运动训练、医疗、研讨会、艺术和音乐活动等人员 在泰国期间须有 50 万泰铢(约新台币 44.9 万)财力证明 有在其国家的雇佣合约,或可证明为数字游牧者、远程工作者等的专业履历或作品集 签证细节 居留时间:效期为五年,可多次进入泰国,每次可停留 180 天 申请费用:一万泰铢(约新台币 8,900 元) 配偶及 20 岁以下子女可同行 (Photo from Freepik)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提供的数字游牧签证名为「De Rantau」。 申请资格 年收入达 2.4 万美元(约新台币 75 万) 已远程工作至少三个月 从事科技或数字相关行业(如软件开发、UX/UI 、区块链、网络安4. 全、人工智能、数字营销和数字创作者等) 无国籍限制 签证细节 居留时间:一年,可再延长一年 申请费用:1,000 令吉(约新台币 6,800 元) 亲属可同行 无需绑定雇主,可自行申请 护照效期超过 14 个月 须提供最高学历证书、最新版履历及个人保证金 自由工作者还须准备:为期三个月或以上的项目合约(不同公司合约可合并计算) 远程工作者还须准备:最近三个月薪资单、三个月或以上的劳动契约 (Photo from iStock) 斯里兰卡 签证细节 月收入 2,000 美元(约新台币 6.5 万)以上 居留时间:90 到 360 天(超过 270 天可能申请 30 到 90 天延长) 申请费用:90 到 180 天:150 美元/180 到 270 天:200 美元 禁止参与境内经济活动 可携带配偶与亲属 (Photo from iStock) 印度尼西亚 峇里岛 申请资格 年收入达六万美元(约新台币 194 万) 无国籍限制 签证细节 居留时间:一年 申请费用:待确认 护照效期超过六个月 配偶及 18 岁以下子女可同行 居留期间,持签证者可自由进出印度尼西亚 不得从事商业行为(如贩卖商品、提供服务等) 官方信息:峇里岛 MPG 签证服务 (Photo from Freepik)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杜拜 申请资格 无国籍限制 月收入 5,000 美元(约新台币16.2 万)以上 签证细节 居留时间:一年,可申请延长 可获得杜拜的居民身分证 可于当地开户、使用公共资源,且享就学资格 (Photo from iStock) 韩国 申请资格 无国籍限制 在同一行业工作至少一年 2023 年收入 8,500 万韩元以上(约新台币两百万) 签证细节 居留时间:两年(初始一年,可延长一年) 可携带亲属 可获得居留卡 如果目前已在韩国,可以从免签(B-1)、旅游签证 (B-2) 或短期居留签证(C-3) 三者切换,但仍建议申请数字游牧签证 官方信息:出入境管理局、Hi Korea (Photo from Freepik) 去韩国边玩边工作!韩国「数位游牧签证」,最长待 2 年、可获居留证等细节一次看! 日本 申请资格 申请者国籍须为与日本保有租税协议的赴日免签国家(如:台湾、韩国、美国、香港、新加坡等 49 个国家) 年收入 1,000 万日圆(约新台币 205 万)以上 签证细节 居留时间:六个月(不得延长或续签,须离开日本六个月后重新申请) 可携带配偶及子女 不得购买免税商品 无法获得居住卡及居住证明 须提供在留资格认定证明书 官方信息:日本出入国管理的特定签证:特定活动(数字游牧、数字游牧配偶等) (Photo from Freepik) 日本「数字游牧签证」来了!可待六个月、配偶可同行,更多申请细节一次看! 二、欧洲 匈牙利 申请资格 针对非欧盟国家公民 月收入 2,000 欧元(约新台币 6.9 万)以上 签证细节 居留时间:一年,有居留证可延长居留期限 申请费用:110 欧元(约新台币 3,800 元) 通过申请后,需在接下来的 180 天内居留该国至少 90 天,且在初期的 6 个月不需要向匈牙利政府缴纳税金。 (Photo from Freepik) 意大利 申请资格 针对非欧盟国家公民 必须从事需要高技能且可以远程操作的工作,并能使用科技工具 已有六个月数字游牧或远程工作的经验证明 年收入约 2.8 万欧元(约新台币 97.4 万)以上 签证细节 居留时间:一年,可续签 申请费用:116 欧元(约新台币 4,100 元) 可申请携带家属 申请后须由意大利政府核准 (Photo from Freepik) 克罗地亚 申请资格 针对非欧盟、欧洲经济区及瑞士公民 从事信息通信科技业 居住六个月:月收入 2,539 欧元(约新台币 8.8 万)以上 居住 12 个月:账户已有至少 34.440 欧元(约新台币 119 万) 签证细节 居留时间:最多一年,不可延长,签证到期六个月后可重新申请 申请费用:75 到 155 欧元(约新台币 2,600 到 5,400 元) 可携带直系亲属,在有效期间内,学龄儿童可在当地学校注册 无须缴税 (Photo from Freepik) 马耳他 申请资格 针对非欧盟国家公民 月收入 2,700 欧元(约新台币 9.4 万)以上 签证细节 居留时间:最多一年 申请费用:300 欧元(约新台币一万) 免缴税情况:申请者在原国家继续缴税 (Photo from iStock) 罗马尼亚 申请资格 针对非欧盟国家公民 月收入 3,700 欧元(约新台币 13 万)以上 签证细节 居留时间:最多两年 申请费用:待确认 护照效期超过三个月,且为过去十年内发布 免缴税金的情况: (1). 目前在其他国家有税务居住身份 (2). 一年内,在罗马尼亚居住少于 183 天 (Photo from Freepik) 官方信息:罗马尼亚外交部官网 葡萄牙 申请资格 无国籍限制,若为欧盟、欧洲经济区国家或瑞士公民,则无需签证 月收入 3,040 欧元(约新台币 10.5 万)以上 签证细节 申请费用:临时居留签证为 75 欧元(约新台币 2,600 元)/长期签证为 90 欧元(约新台币 3,100 元) 居留时间:临时居留签证效期为一年,可多次入境,无居留许可/长期签证效期为四个月,两次入境,抵达后可获两年居留许可 (Photo from iStock) 希腊 申请资格 针对非欧盟国家公民 不得为希腊企业工作或自由接案,自雇者须于境外注册 月收入 3,500 欧元(约新台币 12 万)以上 签证细节 居留时间:一年,可申请延长一年 申请费用:75 欧元(约新台币 2,600 元) 可携带配偶及家属 无须缴税(税务居民的定义为停留超过 183 天,且与希腊有经济联络) (Photo from iStock) 爱沙尼亚 申请资格 居留少于 90 天:Type C 签证/多于 90 天:Type D 签证 月收入 3,500 欧元(约新台币 12 万)以上 签证细节 居留时间:一年,可申请延长六个月 申请费用:100 欧元(约新台币 3,500 元) 免缴税情况:一年内居留未满 183 天 (Photo from iStock) 捷克 申请资格 申请者国籍须为澳洲、日本、加拿大、韩国、新西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和台湾 须先申请捷克贸易许可证 (Živno) 须通过捷克大使馆的移民面试 银行账户中须有 5,084 欧元(约新台币 17.6 万)以上 签证细节 签证长度:效期一年,可能展延两年 申请费用:贸易许可证为每年 45 美金(约新台币 1,500 元),但3. 包含翻译、保险、签证申请等费用,总金额约为 453 美金至 906 美金(约新台币 1.5 万到 2.9 万)。 (Photo from iStock) 挪威 申请资格 针对非欧盟国家公民 此为了独立承包商签证,申请者要有自己在挪威境外注册的独资公司,必须至少有挪威客户。 年收入 35,719 欧元(约新台币 124 万)以上 签证细节 居留时间:最多两年 申请费用:600 欧元(约新台币 2 万) 持签证人在挪威居住期间必须缴纳当地税并申请增值税号 免缴税金情况:连续 12 个月内,在挪威居住少于 183 天 须提供挪威境外成立企业的自营职业证明与挪威客户的合约证明 (Photo from Freepik) 三、美洲 乌拉圭 签证细节 居留时间:六个月到一年 不得申请携带配偶与家属 申请门坎低,无最低收入要求 须签署宣誓书,证明有能力透过远程工作赚足够的钱维持生计 税务低,或可能不须缴税 (Photo from iStock) 百慕大 签证细节 居留时间:一年,可续签 申请费用: 263 美元(约新台币 8,500 元) 无收入要求,但居留期间须有收入来源 (Photo from iStock) 哥伦比亚 签证细节 申请者为免短期签证的国家或地区公民(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欧洲大部分地区和拉丁美洲等) 月收入 698 美元(约新台币 2.3 万)以上 居留时间:两年 (Photo from iStock) 厄瓜多 签证细节 月收入 1,350 美元(约新台币 4.4万)以上 居留时间:最多两年 可携带配偶及家属 无须缴税 (Photo from Freepik) 巴西 申请资格 月收入 1,500 美元(约新台币 4.9 万)以上 申请时拥有 1.8 万美元存款(约新台币 58 万) 签证细节 居留时间:一年,可续签一年 可透过投资或巴西公民身分,获得巴西的住所 申请费用:100 美元(约新台币 3,200 元) (Photo from Freepik) 巴拿马 签证细节 月收入 3,000 美元(约新台币 9.7 万)以上 居留时间:九个月,可续签九个月,成为税务居民 不得携带家属 必须得到移民律师的协助才能提交申请 (Photo from iStock) 伯利兹 签证细节 年收入 75,000 美元(约新台币 243 万)以上 居留时间:六个月,可能申请延期 申请费用:247 美元(约新台币 8,000 元) 可以携带家属,子女可以进入当地学校系统 (Photo from iStock) 加拿大为了吸引更多科技人才,也正在拟定推出数字游牧签证,让数字游牧民族免受旅游签证居留六个月的限制,能够久居长达三年,相关信息可阅读这篇文章:瞄准高科技人才!2024 加拿大拟推数位游牧签证 (Photo from Freepik) 延伸阅读:【数字游牧签证】欧洲各国政策懒人包、必备工具、互助社群,信息大补帖! 四、非洲 塞舌尔 申请资格 总部位于美国和欧盟的数字游牧者 申请者每月访问两个独家度假群岛一次以上 须提供收入证明(未指定金额) 签证细节 居留时间:一年 申请费用:45 欧元(约新台币 1,600 元) (Photo from iStock) 毛里裘斯 签证细节 受雇于非毛里裘斯籍企业或自雇者 居留时间:一年 年收入 1.8 万美元(约新台币 58 万)以上 免签证费用 (Photo from iStock) 佛得角 签证细节 欧洲,北美,葡萄牙语国家(CPLP)和西非国家(Cedeao)的任何人开放 月收入 1,500 欧元(约新台币 5.2 万)以上;或家庭每月收入 2,700 欧元(约新台币 9.4 万)以上 居留时间:六个月,可续签六个月 南非共和国为了吸引长才,也正在拟定远距工作签证,相关信息可阅读这篇文章:南非拟发放远距工作签证,治安不佳、限电政策成挑战 (Photo from iStock) 五、大洋洲 新西兰 新西兰的数字游牧签证尚在拟订中,不过每年都有开放六百位台湾青年前往打工度假;此外,数字游牧者也可以考虑申请访客签证,在境内为非新西兰籍雇主远程工作。 打工度假签证 申请资格 身为六百名额之一的台湾公民 具年龄限制(台湾公民为 18 到 30 岁,男性须服完兵役) 财力证明:4,200 纽币(约新台币 8.3 万) + 回程机票费用 从未参加新西兰打工签证计划 打工度假签证细节 居留时间:一年 申请费用:约 459 纽币(约新台币 9,100 元)+ 回程机票 一生仅能使用一次 (Photo from Freepik)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数字游牧签证尚在拟订中,可申请打工度假签证,从事任何临时性的工作。 申请资格 须符合国籍要求(包含挪威、荷兰、台湾、日本等超过 15 个国家/地区) 具年龄限制(台湾公民为 18 到 30 岁,男性须服完兵役) 财力证明:5,000 澳币(约新台币 10 万) + 回程机票费用 未使用过打工度假签证(417类)、工作及度假签证(462 类) 签证细节 居留时间:一年,可延长一年 申请费用:635 澳币(约新台币 1.4 万) 一生仅能使用一次,参加规定的农业工作可能有权延长一年 不得携带年幼子女 不可为同一雇主打工超过三个月 (Photo from Freepik) -- 撰文整理/林昕嫒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31, 2024

英文求职信该怎么写?吸引目光的 4 大关键!

我每年都会遇到不少台湾学员梦想到外商工作,但从小到大学的英文,却从来没教我们如何用英文求职。事实上,只要掌握以下的四个关键,你也能轻松写出好的求职信! 1. 正式开头 不少台湾求职者在失利后来找我咨询,一看他们的求职信,开头几乎都是:I want to… / I can…。这两种用法都是「直接语气」,在正式信件中读来相对不礼貌。 如果是正式的询问或请求,我们应该使用以下的起手式: I am writing to express my interest in the ______ position.(来信旨在表达对...职位的兴趣) This is in regard to the ______ position posted on the ______ website.(此信是关于张贴在...网站上的...职位) 起手式用对了,就等于过了第一关,让收信人愿意继续阅读。 (圖/Sonny老师的英文国际力提供) 2. 求职动机 我也发现许多求职者,花了许多篇幅叙述自己的丰功伟业、能力组合,却忘了说最重要的一件事:「你来求职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没有说明这点,人资或主管也很难放心地发面试通知给你,因为不知道你到底是不是认真的。我们可以用以下句型来表达自己的求职动机: I am excited by the opportunity to ______ at your company.(对于贵司... 的机会,我非常期待) I am excited about the prospect of contributing to the ______ team at your company.(很期待能为贵司的...团队带来贡献。) I am confident that my background in ______ makes me a strong candidate for this role.(我相信自身的...背景让我在...职位是不二人选。) (圖/Sonny老师的英文国际力提供) 3. 个人优势 特别注意,在叙述个人优势时,不要只使用一些含糊的词语来描述,例如:good, excellent, great amount of, a great deal of 等等,而是要用「包含数据和实绩的两三句话」,吸引人资或主管的目光。例如你参与过哪个知名的项目,协助公司达到某个数字的里程碑,甚至打破某项纪录,都比空泛的形容词来得有利许多。 比方说下面的第一句话,远胜于第二句的描述: I have managed the operations of the ______ project and cut down the logistics cost by 12% compared to 2022.(我曾主导...企划的营运,并让物流成本比 2022 年减少了 12%。) I have managed a major project and achieved excellent results.(我曾管理一个主要项目,结果非常优异。) (圖/Sonny老师的英文国际力提供) 4. 结尾 CTA 求职信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吸引对方打开并阅读附档履历、主动联络,因此简短有力的结尾很重要。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句型,客制出最切合自身状况的结尾: I look forward to th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how I can positively impact your company as a ______.(我期待能够探索自己在...职位上,为贵司带来正面影响的机会。) Please kindly refer to my CV for more about my skill sets and achievements.(欢迎参阅我的 CV,了解我更多职能和成就。) Thank you for considering my application. I look forward to the possibility of discussing my candidacy further.(感谢您考虑我的申请,期待有机会能和您进一步讨论我的能力状态。) 一个好的外商职位,通常都有几十个人,甚至几百人投履历竞争。如果你能把求职信写得礼貌而得体,就能先胜过至少 30% 的对手。 (圖/Sonny老师的英文国际力提供) 如果你也有意争取外商公司工作,面试通常也是免不了的。我在大人学开设的【V023通往一流外商的英文面试准备指南】 线上课程中,也汇整了我多年担任外商面试官的观察及必胜心法。欢迎进入课程页面,了解更多关于这门课的内容。 -- 原文转贴自:Sonny老师的英文国际力 (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22, 2024

【2024 远程工作】工具推荐(上)「主动降噪耳机」挑选原则与推荐

「哇噻,不过就是来咖啡厅做点事情,你的『家俬』也太多了吧?」 每当和朋友相约在咖啡厅做点事情,看着我从背包里翻出一样又一样的道具,朋友们往往会摇着头、发出类似的赞叹。 的确,每逢要去外地,或咖啡厅工作,我都会带上我戏称为「远距工作三本柱」的工具们出门,包含主动降噪耳机、外接键盘、无线鼠标。今天就趁着这个机会,来开箱我的三本柱,以及聊聊我挑选工具的重要原则。 远程工作必备|主动降噪耳机 先从「主动降噪耳机」开始吧! 我的远距工作三本柱中的一本柱,是主动降噪耳机。 如果你跟我一样,是工作时喜欢听点音乐的人,那么准备一点预算入手一副无线主动降噪耳机(若能买到耳罩式的更好),绝对是笔划算的投资。 你可能会想问:一定要耳罩式的吗?我平常也在戴像 Airpods Pro 这种入耳式的主动降噪耳机阿,有什么不好吗? 为什么建议选耳罩式耳机? 这几年,市面上推出很多真无线耳机,这类耳机虽然轻便好带,但其中一个硬伤,就是「入耳式」的设计,本身其实不太适合长时间配戴。 其中一个原因是,大部分入耳式耳机所附赠的耳帽(也就是耳机上的硅胶套子),大小都并非为每个人的耳道量身打造,因此长时间使用下来,多少会感到有些不舒服。 以我自己为例,入耳式的耳机我最多只能连续使用半小时,再多耳朵就会开始不舒服。跟入耳式耳机天生命中相克的属性,让我早早就将目光,投向耳罩式耳机。 第一优选 WH-1000XM4/WH-1000XM5 做了一堆功课后,最后获选的选手是 Sony 的 WH-1000XM4。 (注:以下主要介绍 WH-1000XM4 主力使用,目前已经推出新一代的 WH-1000XM5,既保留了大部分优点,还解决了折迭容易坏的问题,超赞!) 对于这副外出工作用的耳机,我的需求很简单: 音质不需要攻顶,有平均以上就好。 主动降噪很重要:我喜欢在咖啡厅工作,但咖啡厅的环境噪音很多变,遇到聊太开心的客人、或是离座位离咖啡机太近,多少都会令人分心。 蓝芽联机,可连接多设备佳:之前戴有线耳机,一站起身手机当场从桌上跳楼的经验太可怕了…,新耳机必须是无线! 综合来看,Sony 的 WH-1000XM4 几乎符合了我最核心的需求。 它让我爱不释手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三个: 降噪效果显著: Sony 家的降噪真的是一时之选。戴着 WH-1000XM4 坐在咖啡厅里,就算你只打开降噪功能而不播放任何音乐,也足以把旁人的闲聊模糊成背景音,降噪效果绝对是水平之上。 有的人可能会担心全天打开主动降噪功能,会影响耳机的续航力。这点倒是不用太担心,在经过我近 3 年、几乎每天使用之后,至今我的耳机在充饱电后,都还能应付连续 10 小时开着降噪功能听音乐的使用,续航力相当可靠。 Speak to Chat 功能:只要你一讲话,耳机就会自动暂停播放中的音乐,等你讲完话后再重新播放。这点在点餐,或者在需要和同事讲话的时候很方便!解决了以往使用耳罩式耳机每当想讲话,就得大费周章拿下耳机、讲完话再戴起来的烦恼。 蓝芽多设备联机:戴着耳机正在用计算机看影片,突然间手机响了,怎么办?戴着 WH-1000XM4,你完全可以丝滑地暂停影片,使用同一支耳机转换到手机上讲电话;挂上电话后,再转向你的计算机继续看影片。中间的转换,完全不需要处理耳机和不同设备的联机问题。 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后,我发现想在咖啡厅里高效率地工作,光靠制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远远不够,因为除了环境,「姿势」也是另一大问题。 由于使用笔电的时候,你通常得长时间低头,若想架高笔电,让视线与屏幕几近平行,又会造成很不顺手的问题。 怎么办呢?赶快去下篇看看我的解决方案吧! 【2024 远程工作】工具推荐(下)外接键盘、无线鼠标挑选原则与推荐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7, 2024

没过五十岁的你,为什么要尽早发展「自己的品牌」?

在一个「自己才是品牌」又将重现的时代,你花多少力气准备了? 之前我们曾经请网友票选出最想听的生活讲座议题。 贴出之前,我们本以为创业应该是个热门议题,结果票选出炉后,跟「创业」有关的主题,居然出乎意料地低分。 我们就很好奇原因何在?分析后发现,那主题谈的是创业「后」该知道的事情,可是就现实而言,很多人虽然都讨厌自己的工作,也有想要为自己做些事情。 可是往往「只是停留在想想而已」,会继续深度规划的人终究还是少数,所以创业后的知识,自然不这么受到大家青睐。 擦亮你「自己」这品牌:让别人碰到某个问题,就会想到你 因为大家都对创业没兴趣,所以我就写这篇文章,来煽惑大家离职去创业吗? 那当然不是! 一来,并非人人都已经做好独立的准备。二来,创业要承担的风险相对较高,若有妻有子有贷款的,就算心有余、实质却无法马上承担这样的风险波动。 但虽然未必人人都需要立刻创业,慢慢的发展出「自己的品牌」,却是大家该开始思考的一件事。 尤其你还在 50 岁以下,甚至是 35 岁以下的读者,更不能期待会有长期安稳直到退休的环境了。 很巧的是,我在写这篇时,Bryan 贴出了《骑虎难下的六七年级(二):迎接工匠与行脚商人的时代》那篇。 其中提到了行脚商人以及工匠。 我也觉得在接下来的将来,有能力把一件事情独立完成的人才,才会是接下来最有竞争力的一群人。 这可能是面包师、可能是厨师、可能是专精于修理某个机器,可能是了解某个市场的营销企划、可能是可以处理通路的人、或是具备使用某些特殊设备的人等。 可是你必须让人认识你的这份能力,而且让他人有兴趣把工作包给你做。 别说未来了,就现在而言,已经很多大公司的工作是逐渐外包出去的,而这趋势必然会越演越烈。 外包,有可能是包给另一间公司,但也很多是外包给有技能的「自雇者」。 这些自雇者他们本身是可以独当一面的技术人员、是个人顾问、或是一些具备特别能力的人(具备整合能力者)。 也就是 Bryan 提到的工匠或是行脚商人。 我们自己这几年就已经跟很多这样的自雇者合作过,也发现周围冒出越来越多这样的人。毕竟对很多年轻人而言,他们觉得与其进大公司领 22K,自己当个 SOHO 族还可以接触更多人、服务更多公司、自由度也高些、且赚的收入有可能还更好。 所以在薪资福利持续低落的状况下,似乎很多年轻人也就没有非选择要进大公司了。 此外,若成为一个自己能独立运作的品牌,其实也是「降低自己人生的长期风险」。 因为你一样还是帮各公司做着你擅长的事情,可是万一 A 公司有问题或是不再需要这业务时,你手边还有 B 公司、C 公司、D 公司… 有人会说,那我干嘛不先在 A 公司好好当个雇员。 等到 A 公司有问题时,我再去找别的类似工作,或是届时再来变成独立工匠呢? 这是没错,可是要这样做,你就要很有危机意识、也要很用心鞭策自己、努力的经营自己。 毕竟要当独立工匠,并不是懂一种技术就够了,除了你本身的技能外,可能还需要懂营销、懂经营、懂通路、懂销售、懂得整合你自己专业的上游以及下游的人员。 更重要的是,无论你是上班族、是学生、是专业人士、是自雇者,你都要想想怎么「擦亮你自己这品牌」- 让别人碰到某个问题,就会想到你。 毕竟别人为何需要雇用你(或你的团队)? 通常都是因为「你有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你有办法把某个交付物从头包到尾、你是那个领域的少数专家、或是找你的总成本最低」。 所以上下游整合的能力,管理知识与技能、甚至结合其他工匠的项目统筹技能,会是很重要的修练。 但现在公司组织的分工太细,身在其中很多人不会意识到一件工作的完成,其实需要整合多少其他的知识以及技能。我并不是说这些修练一定要出来独立才能学习。 但在大公司窝着时,你必须很有意识的学习其他几方面的技能,并努力打响别人对你的认识,那才有机会养成。 这样将来有一天万一大船翻了,你才会有自己的逃生艇。 可是遗憾的是,很多人只是毫无意识的上班下班,每天只被动处理老板交代的事情、在茶水间聊天打屁、上 FB 贴文按赞、等着下午吃鸡排喝珍奶、六点不到就在想下班后要去哪里玩。 十年如一日的度过了,那恐怕就是把自己暴露在高风险中了喔! 这样你就越来越没有抛弃公司的本钱,也越来越不敢离开公司的庇护。 届时万一哪一天公司不保,公司打算要外移,或是公司不需要你这样的技能时,是否真能这么顺利找到另一个类似的职缺? 届时是否有机会顺利变成另一个自雇者? 这其实是毫无疑问的...... 未来不再是一份工作,安稳做到退休的时代 在很多场合都有人会问我当年为何会想自己创业。 其实老实说,我并不是因为甚么梦想或理念做为起点的,若真说有甚么理由,反而恐怕还是因为「恐惧感」。 当年看罗勃特‧清崎那本「穷爸爸富爸爸」时,对穷爸爸选举失败后那段人生的描述,让我太印象深刻了。 他说穷爸爸当年是夏威夷的公务员,竞选失败后回不去原本的工作了。 这时候他开始动念头想自行创业,甚至以为那是很简单的事情。 但等拿出毕生的积蓄加入了冰淇淋连锁店,才发现经营问题是千头万绪,自己从来没学过相关的技能。 在缺乏经营知识、没有相关经验、又不愿找人协助的状况下,最后生意惨淡,弄得血本无归,整个人生就此卡住了。 创业搞到血本无归绝对是有可能发生。 我觉得越年轻碰到越有机会 Recover 回来,若老了才发生,就真可能一次发生就此成了定局。 所以我自己才会在很早的时候,就觉得应该尽早出来试试看。与其待在一个稳定的环境看书学习,不如直接在实际的市场中学习创业需要的各方面技能(也果然很快就发现,只懂本业的知识是根本不够,还有超多其他的知识急需养成)。 也算是运气好,虽然一路跌跌撞撞,但边走边学下也勉强走到现在了。 当然,大家不用激进的马上出来成为独立工匠或是行脚商人,毕竟大环境的崩坏也不会在这一两年间就发生。 但我是真心觉得所有 20 岁及 30岁的读者真该提早开始思考,下一步该如何经营「自己这个品牌」。 毕竟接下来你还有最少 30 年的时间要工作赚取收入,但显然台湾已经不可能是一个「好好读书,找个稳定的大公司,然后安稳做到退休」的时代了。 没有稳定的大公司后,你就得靠自己这个品牌才能找到工作、被人记得,甚至以此立足。就算现在饭碗还很安稳的朋友,先稍微「自我能力盘点一下,并考虑将来该累积哪些能力」应该也不是坏事。 甚至也可以想想要不要正职以外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 比方是先趁下班或是放假时,培养一种能被大家认可而且佩服的技能,或创造一些兼职的机会。 等一天若能让别人是因为找你而不是找你的公司,是因为需要你而不是需要你的公司;大家争先外包工作给你,是因为你(或你能整合来的团队)能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那你也就是实质名归的工匠或是卖货郎啦!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6, 2024

《 WFH 也能发展国际职涯》选摘:海外求职只有履历还不够,你一定要会写的「求职信」!

英国和台湾的职场生态各有差异,语言和文化也截然不同,以伦敦等大都市来说,竞争者来自全世界,要如何在世界人才的大熔炉、大舞台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累积了超过十一年对英国职场的研究与观察,我认为除了本身的专业能力要强、实力要够以外,对于第一次在英国找工作的人来说,适应当地的求职潜规则更是重要且基本的。 在英国找工作必须跟着英国人的游戏规则走,套用到其他国家的状况也是一样,千万不要一味地用在台湾求职的那套方式,认为只要在 104 或 1111 等人力银行平台注册并填好履历,就能应征工作,以及用同一份制式履历和自传打遍天下,投递到应征职缺的所有公司,这些台湾人习以为常的求职起手式,在其他国家的就业市场上可能行不通。 就我的观察,在英国和在台湾求职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那短短一页的求职信(cover letter)。 什么是求职信?在欧美国家找工作时,它是很常见的正式文件,长度大约是一页 A4 纸,一般会伴随着你的简历(resume)在填写工作申请(job application)时一起被递交出去,目的是加强简历里没有强调的部分,同时客制化你的工作申请,毕竟简历的内容比较制式且标准化,如何针对职务内容说服你想应征的公司,让他们相信若不邀请你去面试就是他们的损失,真的只能靠求职信来完成这个任务了。 求职信的附加功能 此外,求职信还有两个附加功能,让你的工作申请更完美: 1. 展示你的个性与沟通方式 有别于简历着重在条列每段工作经验,求职信提供求职者一个能展现文采的机会,而透过这段文字,潜在雇主能进一步了解你的个性以及惯用的沟通方式,让对方能更全面地认识你。 2. 解释简历中可能被质疑的部分 简历受限于固定格式,无法对每一段工作经历详加解释,譬如你的两个工作之间的空档过长(一般指超过半年),或是你从 A 产业转职到 B 产业,如果未经解释,这些现象极有可能被雇主视为所谓的红旗(red flag)*,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在求职信中详细解释,化解可能被雇主归类为潜在疑虑的红旗。 许多招募广告会要求求职者附上求职信,而大部分的求职网站像 Reed、Indeed、Totaljobs 也会要求用户撰写求职信。 一封精心撰写的求职信能包含许多简历无法交代的细节,用它来补充简历无法呈现的额外信息,不但能帮助招聘者更深入地认识求职者、了解他的背景,在两位求职者的专业技能势均力敌时,求职信写得比较好的人往往有更大的机率胜出,成为得到面试机会的优胜者,因此我建议:即使招聘广告上没有要求,求职者还是应该主动附上求职信。 看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觉得求职信似曾相识──似乎和在台湾求职时写的「自传」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求职信的写法、对结构的要求和自传完全不同,千万不要搬出以往写自传的那套做法,那样不但无法帮你的求职申请加分,还有可能让人资(Human Resources, HR)在第一阶段筛选时,就先把你刷掉了。 撰写求职信的技巧 了解求职信的重要性后,你一定很想知道该如何写好求职信,毕竟在台湾找工作通常不用写求职信,大部分人对它比较陌生,以下就和大家分享几个撰写求职信的技巧。 1. 看清职务要求,量身打造专属内容 在英国找工作,最忌讳的就是用同一个版本的沟通方式「乱枪打鸟」,这会让雇主觉得你只是想碰碰运气,并不是真的认为自己可以胜任或想要得到这份工作。 若求职信的针对性不够强,人资根本不会花时间看你的履历。因此建议写求职信之前,务必仔细阅读职务描述(Job Description),看清楚职务要求,在求职信中针对该职位着重的技能与经验多加着墨。 2. 第一段写总结,其他段落多用实例 求职信和情书不同,不需要含蓄地慢慢铺陈,请务必在第一段就写出整封求职信的重点,再用后面的段落一一击破各个细项。 求职信第一段通常是总结你到目前为止的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就,让收到你的工作申请的人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快速了解你的专长。 紧接着要从你的经验中大量使用具体实例说明为何你适合这项职缺,可以是你工作中的真实案例,或是曾得过的奖项、专利、证书等,总之就是用你的丰功伟业去呼应该职缺的要求,向潜在雇主证明你是最完美的不二人选。 3. 用条列方式归纳重点,总长不超过一页 为了让人能在最短时间内一目了然,写求职信最好使用条列(bullet points)的归纳方式,每一条聚焦一个核心,譬如第一条说明你的领导能力,第二条谈你的项目管理能力,并将这些重点用粗体字标示起来,让负责招募的人资容易清楚辨识。 求职信最好不要超过一页,内容必须精辟简要,句句讲到重点,而且不要重复简历里提过的事,否则会给人重复性高的累赘感。简历和求职信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两份文件,撰写时要尽量针对你所申请的职务要求来微调,才能达到真正的客制化,也更能让招募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 别忘了强调志工经验 虽然当志工是为了服务,而非为了求职或履历表上的亮眼经历,但在英国申请工作时,如果有志工经验,的确会让雇主对你「另眼相看」。对许多外国企业雇主来说,不支薪的志工工作经验,最能反映应征者的「积极性」,若是曾在海外从事志工工作,对于应征者的「国际观」更有加分作用。 建议可以在求职信中特别说明自己为何选择某个志工项目,以及从该经验中得到哪些技能符合应征职缺的要求。 5. 最后一段的艺术 前面提到求职信第一段要总结你的技能、专长与成就,让阅读的人可以很快勾勒出求职者的全貌,求职信最后一段也很重要,有画龙点睛之效,让人看完一整页内容后,能轻易掌握重点。 英国职场专家建议,求职信最后一段请再次强调你的技能中最符合该职务要求的两项关键能力,以及它们将如何为这个职缺与该组织带来贡献。这个动作的目的是提醒招聘者你的主要强项是什么,让对方感到如果不邀请你参加面试,他们就亏大了。 6. 主动争取面试机会 想在英国职场生存,最关键的能力就是「争取」(也就是吵着要糖的能力)。不管是想升迁或加薪,或是谈年薪时,想为自己多加一、两个月薪水,直接争取就对了,虽然老板最后不一定会答应,但若不主动争取,几乎不可能得到这些机会。 我们要知道欧美各国的企业中,「惦惦吃三碗公」的老板也不少,如果不出声,他就假装不知道你该调薪了。 这个道理应用在申请工作上也是一样的,你撰写完成强而有力的求职信最后一段的末尾,请务必记得主动争取面试机会,这会给人有企图心的印象。 让求职信加分的元素 至于要如何表达想争取面试机会的决心呢?英国职场专家建议,不妨在画上求职信的句点之前,加上这三个元素: 1. 你的联络方式,包括 email address 与手机号码。 虽然这些信息在简历里都有,但此处重复写上的目的是让对方知道你是认真的。 2. 方便联络的时间。 让对方感受到你有事先为他设想,如果他原本就有意决选(shortlist)你参加面试,这样的贴心举动更能增加想邀请你来面试的动力。 3. 意图明确,语气坚定,但不要给人压迫感。 争取面试最好不要用迂回战术,直接表达想争取面试机会是最好的方式,但用词遣字要小心,千万不要让人觉得你太粗暴或咄咄逼人,建议可以使用「 I look forward to discussing what my background can bring to the team in greater detail with you during an interview(我很期待在面试中与您更详细地讨论我的背景经历可以为团队带来的效益)」,这种措辞法明确专业又有礼貌,是职场专家一致推荐的安全写法。 总结来说,求职时应该把工作申请表里的任何一份文件都当成营销个人品牌的工具,撰写我们比较陌生的求职信时,请把握以上提到的几个原则,在短短一页内容中充分展现你最能和该职缺紧密连结的专长与技能,并用具体的实例说服潜在雇主,让他们觉得应该邀请你来谈谈,否则可能有错失优秀人才的遗憾。 *红旗(red flag)在英文的原意是危险或警告,后来成为应用在日常生活对话的俗语,通常指初次见面时,在彼此都不熟悉对方背景的情况下,其中一方出现让另一方觉得苗头不对的征兆。在本文中是指简历出现一些在人资眼中被视为大忌的经历。 -- 本文摘自时报出版《WFH 也能发展国际职涯:远距工作者的职场攻略》

December 8, 2023

全球最适合「远程工作」城市:台北第 8、马德里第 1 !还有成本低、质量高、低通膨城市选择一次看

Remote.com 依据网络建设、吸引力、开放程度、生活质量、针对远程工作的措施、生活成本、安全、通膨等指标,选出全球最适合远程工作的 100 个城市,其中台北获得第 8 名,冠军是西班牙的马德里。 我们一起看看 TOP 5 有谁吧! 全球最适合远程工作的城市 No. 1 西班牙 马德里 西班牙在过去不同排行榜中,就一直是数字游牧者、远程工作者最喜爱的国家。 (延伸阅读:2024 年「最适合数字游牧」国家排名,葡萄牙第六、阿根廷第二,第一名是?) 不仅有数字游牧签证,生活成本也较其他西欧国家低廉。其中马德里还有许多适合远程工作的咖啡厅、共享空间,舒适的天气与漂亮的文化自然风情,都让马德里成为远程工作者的首选。 (Photo from Freepik) No. 2 葡萄牙 马德拉 同样也有数字游牧签证的葡萄牙,也是数字游牧者、远程工作者最喜爱的国家之一。 马德拉是位在葡萄牙的西南方大海上的一个群岛,美丽的自然景观让马德拉一直是欧美国家的度假胜地,马德拉在排行榜前 20 名的城市中,是生活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拥有许多共享空间、咖啡厅等适合远程工作的场地。 (Photo from Freepik) No. 3 加拿大 多伦多 加拿大多伦多是大家公认全球最适合居住的城市之一,也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生活质量与机能良好、犯罪率低,更包容着多元文化,唯一的缺点或许是生活成本高。 (Photo from Freepik) No. 4 新西兰 奥克兰 奥克兰是新西兰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在不少宜居城市的排行榜中也名列前茅。生活质量好,也有许多漂亮的自然风景,不少华人移民于此,当地开放程度也非常高。 (Photo from Freepik) No. 5 日本 东京 日本东京不仅生活质量与机能佳、交通便利,更是日本流行文化的重镇,白天晚上都很热闹,是台湾人最爱的外国城市之一。近年来,不少数位游牧、远程工作者涌入东京,今年日本也开放了数字游牧签证,预期将吸引更多人造访当地。 (Photo from Freepik) 最低生活成本、最佳生活质量、最开放的城市等排名 (截图自The Best Destinations for Remote Work》报告) 最低生活成本的城市(最适合远距工作城市的前20名中) No. 1 泰国曼谷 No. 2 台湾 台北 No. 3 葡萄牙 马德拉 最佳生活质量的城市 No. 1 塞舌尔共和国 维多利亚 No. 2 巴巴多斯 桥镇 No. 3 芬兰 赫尔辛基 最开放的城市 No. 1 瑞士 伯尔尼 No. 2 新西兰 奥克兰 No. 3 丹麦 哥本哈根 最低通膨的城市 No. 1 日本 东京 No. 2 巴拿马 巴拿马 No. 3 厄瓜多 基多 最吸引人的城市 No. 1 美国佛罗里达州 No. 2 夏威夷 檀香山 No. 3 西班牙 马德里 提供远距工作签证和措施的城市 No. 1 西班牙 马德里 No. 2 葡萄牙 马德拉 No. 3 泰国 曼谷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