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55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数位游牧出发前 Check List!行李打包全攻略

一、打包原则:游牧生活 ≠ 背包客旅行 数字游牧者的行李需要同时支持「工作」与「生活」。 所以在打包前,请记住这三个原则: 1. 轻便但不随便:你不是在度假,是要长时间远距工作。 2. 多功能优先:带的每一件物品,最好有两种以上用途。 3. 备份与弹性:工作断线、卡片被锁、东西遗失的时候,你有 Plan B。 二、数字游牧者装备列表(全球适用) 1. 工作装备 Remote Work Kit 2. 生活装备 Minimalist Living Kit 3. 健康与安全装备 Safety & Emergency 4. 可选但实用加分装备 三、最常被忽略的关键装备 这些东西看起来小小不起眼,但实际上是一些数字游牧者「到了才后悔没带」的装备: 1. 延长线(带USB孔) 多住宿只有一个插座,要充笔电、手机、耳机都排队,用延长线超省事。 2. 耳塞与眼罩 青年旅馆、飞机、吵闹街区,能睡就是福。 3.护照与重要文件备份 把所有证件扫描上传 Google Drive,再印一份藏在包底。 4. 多张信用卡或提款卡 一张卡被锁就麻烦了。 5. 搞懂保险申请流程 不是买了就好,理赔时需要的文件最好提前了解+准备模板。 6. 处方药或个人保健用品 国外未必买得到你的习惯品牌或成分。 欢迎跟我们分享,你觉得数字游牧必带的实用好物!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6, 2025

四个半月自由业心得 01|接案工作总览:事前准备、案源开发与接案收入

本系列为统整本人四个半月自由业的心得感想,第一篇会来讲接案工作的总览,介绍我成为自由业所做的事前准备、案源来自哪、案子的收入、各项评估以及执行心得。每个人的状况都不相同大家可加减参酌,或是当个轶闻看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啰! 自由业系列文章 四个半月自由业心得 01|接案工作总览 四个半月自由业心得 02|接案学到的三件事 四个半月自由业心得 03|自由业和上班族的差异 四个半月自由业番外篇|那些没钱的专案 接案的数据们 自由业期间:2021/03/15-2021/07/31 ,共计 140 天(约四个半月) 案件邀约数:十件 实际接案数:六件(一件中途中止未继续) 累积收入:约两个多月的正职薪水(四、五月为收入高峰,六、七月骤降,一度趋近于零) 成为自由业的事前准备 这次离职如同第一篇《自由业的开始》所说,是没有找好正职的,也正因为打算裸辞,所以势必要知道自己可以光溜溜的多久,以及可以用什么方式赚到钱。我大概在离职前三到四个月前开始准备,其中比较关键的前置作业有四个: 第一、记账 记账上的我的需求很简单,可以输入类别、金额,另外要可以输出成 google sheet。最后在思考自己写一个 LINE bot 或是用别人的,我选择了偷懒,使用「七七记账」。虽然他的预设类别不太符合我的使用情境,基本上还算是方便。在 LINE 输入完金额就会传送到 google sheet 上,方便我自己在 google sheet 上做图表或是基本计算。 第二、找出可能的接案工作 要怎么找出来呢,首先要先列出自己的技能,例如:Wireframe 绘制、竞品分析、问卷设计等。接着去接案网站(如:Tasker 出任务)找是否有相关技能,而所要提供的服务有哪些,自己是否可以胜任。 下图为我当时评估自己状态使用的表格,包含: 技能成熟度:对技巧的评估与可应用度(星等为个人能力长短分析,并非市场的客观能力等级) 是否适合接案:接案市场是否有此需求 想发展程度:是否想深根以这技能为项目进行接案 接案项目评估表 有趣的是,最后接到的案子,竟然绝大数跟表格列的技能毫无相关。 第三、制作公版报价单 接案时对方多会请你先报价,先做好公版的报价单可方便后续应用,我自己是用 google sheet 制作,主要考虑到可以方便我计算金额,以及可以一目了然合作项目有哪些。 报价单上网找有各式各样的版本,大家可以找适合自己的使用。可以放以下信息: 基本信息:项目名称、你的联络方式、客户的联络方式 合作项目:合作项目、细节说明、备注、金额 合作条款:交付时间、修改次数、规格变更处理方式、付款办法、报价有效时间、订金收取 签章处 公版报价单 第四、放出讯息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必须要让潜在的案主知道你有接案的空间,如果之后有案子要做,他们就有机会想到你。无论是在社群媒体、朋友谈话中都可以提及,手动让自己在接案市场上架,增加自己的曝光度。当然如果你要贴履历到接案网站也是可以的。 案源哪里来 在对自己能力有初步的了解后,就可以选择主动出击,或者是被动等案子上门。 我这次总共有执行的案子六件,一件为主动出击,其他五件皆为朋友介绍。 主动出击的为当时被对方的行动理念吸引,主动联系表示如果有任何帮得上忙可以联系我,后来就很幸运有合作机会。 被动等候的皆来自前同事朋友们。我最后一份的正职工作是担任软件开发(网页、App、后台系统)的产品经理,如果前同事要来找我,应该就是网页开发了吧?殊不知六件没一个是网页开发,我真是满脸问号,只能说朋友们的心脏很大颗。 我接下的六个案子 我自己实际有接下制作的案子有六个,以下分别介绍各案子的内容、收入、快乐度、成就感、想继续发展度以及个别的制作心得。 案件一:网站制作 案主需要一个网站介绍实体展览的信息 工作内容:页面规划、网页制作 收入:五位数 制作时间:约两个星期 快乐度:4/5 成就感:4/5 想继续发展度:3.5/5 这是唯一个主动出击的案子,当初联系时没有想过要接案,单纯是赞同对方的理念,过了几个月后对方联系刚好有制作网页的需求。因为是自己在乎的事情以及第一次以自己的名义接案,所以在制作时真的压力蛮大,很担心会做不好让对方失望。 本来想要自己硬干的,后来评估心理负担太大,便请了设计师好友阿努来协助以及前老板 HC 帮忙确认技术(怎么可以这样动用技术长 XD),有专业人士加入后我心安不少,后来也顺利完成上线。另外也很幸运这案主真的相信专业以及沟通很清楚,需求会清楚列点说明,其余的皆给予弹性制作的空间。 在这次案子让我初尝接案的快乐,以及自组小团队的喜悦。也算是给未来的自己一些方向,如果真要自立门户,绝对不要自干,一定要找好队友一起来;如果要主动出击,可以花些时间去找适合的案主,工作起来会十分顺畅与开心。 案件二:活动企划提案 PPT 案主要向企业提案需要一个活动企划 工作内容:规划提案内容、制作提案 PPT 收入:四位数 制作时间:约一个星期 快乐度:2/5 成就感:1/5 想继续发展度:1/5 这也是朋友介绍的,当时也就想说试试没有想太多,做活动企划提案 PPT 是第一份工作部分内容,说真的已经生疏很多,加上主题为法律研讨有种既熟悉又避之唯恐不及的复杂感受,所以就尽己所能的制作完成。如果真的要说成果怎样,不确定案主的想法,但我自评应该很不怎样,之后应该是无法再接这类型的案子。 案件三:记者会 PM 案主将举办一场记者会,需要有人协助规划以及掌控工作进度 工作内容:制作流程表、工作时程进度安排、记者联系与采邀寄送、行前会、记者会场控 收入:五位数 制作时间:一个月 快乐度:4/5 成就感:4/5 想继续发展度:3.5/5 接到这个案子是一个半夜的电话,朋友听起来很急加上我对记者会的主题(乳癌)蛮有兴趣的,在确认工作内容自己是否可以胜任后,就接了。合作过程蛮开心的,每周大家会一起确认进度,虽然是接案但也有一点团队一同做事的感觉,加上合作的窗口也都很给力人很好,一路到最后记者会当天都很感谢有机会参与。 这次的合作方式,打开我对 PM 接案新的想象,以往会觉得 PM 接案比较适合一整包(如同网页制作),如果单就沟通协调的角色的话,外包可能能发挥的地方不多,而透过这次合作,也发觉其实透过事前准备以及会议后的进度确认,是有机会让外部 PM 协助进度推进与成果追踪的。 之后如果有机会以 PM 的角色参与有兴趣主题的记者会,会蛮想接的,喜欢一群人为一个议题共同努力的感觉。不过如果真的要接,我可能体力要练一下。当天活动结束,我吃完午餐后直接昏睡到傍晚⋯⋯。 乳癌旅行手札发表记者会 案件四:英文演讲后的 QA 翻译 案主参与论坛演讲,最后的 QA 时段需要有人协助翻译 工作内容:翻译提问者的问题给演讲者(英文 → 中文)、翻译演讲者的回答给听众(中文 → 英文) 收入:四位数 制作时间:三小时(演讲时长,从头待到尾,实际翻译约 15 到 30 分钟) 快乐度:1/5 成就感:1/5 想继续发展度:1/5 欸因为我真的不是翻译专业,英文能力也真的就堪用而已,所以只能说朋友真的是心脏很大颗,怎么敢?重点当场还有同时英文和中文都很好的香港人,我很担心他会拆穿我翻译错误哈哈哈。如果不是朋友找我,我大概完全不敢接,会出事啊! 案件五:国际视频会议的会议记录整理 案主所参与的国际视频会议需要会议记录 工作内容:听录制的会议,将讨论内容制作成会议纪录 收入:四位数 制作时间:约两个小时 快乐度:4/5 成就感:3/5 想继续发展度:4/5 接到这案子时,觉得蛮新奇的因为从没想过有这种案子。在实作过程中,可以直接看到品牌的各国代表针对公司政策以及未来发展去做讨论,一窥跨国公司是如何进行议题讨论,以及因应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应对策略。将讨论的内容重新吸收后撰写成会议记录,以往没有什么做英文会议记录的机会,意外下获得此练习机会,收获很多。 另外,案主人也很好,在沟通制作需求时,除了说明会议的背景、制作的需求外,更分享他的工作内容与甘苦谈。这个案子对我而言其实不太像工作,反而是有一个短期又超值的实习机会。 案件六:社群编辑 案主需要有人协助官网信息更新跟社群经营 工作内容:官网信息更新、客服、社群发文与管理 收入:四位数 制作时间:一个星期(本来是每月的定期工作,因为实在无法做好,一个星期后结束后续合作) 快乐度:1/5 成就感:1/5 想继续发展度:1/5 看完上面的案子,大家应该可以发现我只要好玩的东西都会接,不太会去思考自己做不做得来。而这次算是学到了一课,不只是要好玩还需要自己做得来。这次的工作内容包含我十分不擅长的社群文案撰写。本来想说应该还 ok 吧,结果写了一两个文案后就发现真的很不行,后来和案主讨论后决定退出此案。这次经验让我知道,还是要挑选自己有把握可以做好的东西,否则会让案主难做事,自己也做得痛苦。 小结 以上的学习无论是开发新技能、既有技能挖掘,或是从案主身上学习,都是我在正职工作上没有体验到的。同时也因此认识了其他产业的朋友,在案子结束后人有保持联系,不定时交换新知,可以有这样的缘分我十分珍惜。 很幸运有走这一遭,感觉去了趟职涯体验营。本来这边要继续讲学习与反思的,结果一不小心就写太多字,决定拆篇到下一篇好好分享我在接案学到的事。 *特别感谢 Anu, Em 给予本篇写作建议 -- 本文转贴自:Dear loser(原文标题:四个半月自由业心得 01|接案工作总览)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23, 2024

为什么「个人品牌」没在获利?产品服务「卖不出去」的原因与解方!

我们今天来聊聊为什么你的个人品牌获利模式一直不太稳定,你可能有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但就是 商品卖不动 、卖不好,今天我会分享几个销售成绩不理想的常见原因,还有解决的方式。 我在上一篇文章有讲到营销漏斗的概念,在看这一篇文章前,建议你应该要先有一点营销漏斗的概念,才比较看得懂这一篇文章,通常,个人品牌没有在赚钱,原因就是三个,如果这些是你的情况,那么今天你将会有所解答。 1. 你没产品 2. 你的营销漏斗塞住了 3. 你的营销方式需要调整 延伸阅读:成立「个人品牌」后,到底该怎样才能赚钱?先了解「营销漏斗」的概念 今天的重点非常多,所以我建议你准备笔记本。本篇文章也可以搭配「佐编茶水间」的 Podcast ,可以参考我标注的时间点,直接聆听重点段落! 📍【本集纲要】#207 商品卖不动 节目开场与单集概要(00:00 –) #1 宣传力道太小、频率太少(06:05 -) 这个状况是我最常看到的,相信有长期在收听佐编茶水间的你,一定有发现,我宣传品牌是完全不手软的,我几乎在每一集的节目里面,都会提到自己的产品、自己的课程。 我们现在一起来想象一位听众的用户流程,这位听众在通勤、做家事的时候听你的节目,他觉得你的分享很有趣,访谈的内容也满有深度的,不过,你从来都没有提到自己有在贩卖产品,也从来没有提到:「其实我有在提供一对一的服务。」 在完全没有透露的前提下,你的观众究竟要怎么知道你有在做其他的事情呢?他一定要追踪你的 Social media,或者闲闲没事去你的官网晃一晃,才可能会发现:「原来你有在卖这个喔!」 大部分的听众,其实都只停留在「听」的阶段,他的用户流程就是打开手机,打开 Apple Podcast or Spotify,看一下有什么有趣的主题,点开他感兴趣的集数来听,就这样而已,很多时候也不会完全听完。 更多时候连你的 IG、网站都不会去,因为他不用去,他只是要听你的节目而已,他没有非得转换平台去追踪你的理由,对吧?同样的情况,也可以套用在只有经营某种平台的创作者身上,你的品牌效益和产品销售状况不好,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你的观众没有听到、看到。 不要害怕打广告(08:32 –) 我们都很忙、追踪很多人、听很多节目,要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印象,宣传力道就要大,千万不要怕多!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经营方针,也是我相信的理念,我觉得我的手法应该不到激进,但我也一点都不害臊。 满多人会觉得:「天啊!我广告打太多,听众难道不会超反感吗?」,的确有对于广告很敏感、很反感的听众,但我一直都认为,如果你的内容是听众觉得值得花时间来听的,那广告顶多就忽略,或是快转跳过也可以,有广告并不影响你的内容值不值得听。 现在 Podcast 的节目选择非常多,除非你选得主题真的都很打中他的胃口,或者他就是你的铁粉,不然通常就只有你自己会觉得广告的次数太多,因为只有你自己是那个每一集都会重头听一遍的人,但大部分的听众都不会,对吧? 到底怎样的宣传力道是太大?太小?频率究竟要多少?我现在要说一个你很不喜欢听到的解答,就是「没有标准答案」,取决你的品牌属性跟观众喜好,有一些风格比较大喇喇、率性的网红,他的观众就很喜欢他直接的个性,所以每一集的节目都在业配。 喜欢他的观众可能还是觉得:「这就是他,他的品牌就是这么直接」,但如果你的品牌是走小清新的路线,可能你的观众比较高敏感,有时候信息量一多,就会觉得很难消化,我自己有一个小小的策略是,在每一集的节目中,我都会有意无意用一两句话浅浅的带过。 例如「喔!他也是我们 BYL 的学生」,或是「我上次在帮学生做一对一咨询的时候」,就是很顺口的提及,除此之外,在「热门集数」里面,我也会花更大的力气,更长的篇幅,去做宣传的内容。 什么是热门集数?(12:17 –) 你在做营销和内容策划时,应该会知道哪一集的收听率比较高,会是观众很想听的内容,那就代表,你应该要在那一集节目中,比平常更大量地包入产品讯息,那在节目还没有播出之前,你要怎么知道这一集会有多少人听?老实说,就是经验。 我做节目已经做了四年,我知道什么样的主题会有很多人听,因为我经常会跟听众互动,知道他们有什么痛点,所以当有重要讯息,例如六月要特别办活动,我就会故意用比较精彩、比较多人会感兴趣的主题来包装,顺道分享更多当时要宣传的内容。 除此之外,如果那一集的来宾很有名,或者来宾分享的主题非常有趣,我也会知道这一集肯定会有比平常更多的人来收听,身为品牌经营者,要用经营事业体的思维来看全观,而不是单集单集的零散分享,这个就是节目策划、内容营销的技巧。 回到第一个常见的问题,宣传力道不够、次数不足,是你可以马上去检视的,大部分的创作者,会以为文案、连结摆放的地方、产品的消息都很明显了,但这都是盲点,第一次知道你的观众没有指引,是根本不会知道你有在提供或贩卖什么内容的。 你永远都要去思考:「这些内容有可能被一个全新的观众看到,他有没有办法找到我想要给他的资源与信息?」,最重要的是,这个路径绝对不能困难,门坎一高,观众就不会愿意找,你一定要用最简单的方式、足够的频率,才有办法让你的观众记得你的信息,做到你希望的转换。 #2 你对你的产品没自信,说明不够具体(15:46 –) 你可能会说:「我平常有在手绘一些小东西,偶尔会随便摆个市集」,或是「我对塔罗有点研究,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可以帮你抽一张牌,不然我也有认识几个满厉害的朋友可以帮你算一下。」 我常说:「你说话的方式、使用的词汇,这些语言都是有力量的」,那些「随便、偶尔、应该」都是让潜在客户感到模棱两可的地方,大部分的时候,可能都是因为对自己的产品不够有自信,或者不想要太过 Push,才想要客客气气。 但,我想要请你换个角度思考,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不断推销是件不好意思的事情? 是因为我们喜欢大家都可以和平相处,不要一直去打扰别人,要求别人做他不想做的事情,接收他不想接收的信息,我们觉得卖东西就是「对」他人做些什么,可是有没有可能,你是在「为」他人做些什么呢? 我一直都觉得我的课程或讲座是一个工具,其实任何产品都是一种工具,这个工具不是目的,但这个工具带你走向目的,只要我听到你有需求,或者我知道你有困扰,那我介绍一个工具给你,其实是帮你一个忙,我一直都是这么想的。 你可以说这是过度平常心,或者过度自信,但如果你刚好在卖咖啡,朋友来跟你说:「最近我想买咖啡送人或自己喝」,难道你会说:「要喝咖啡喔!那我介绍别家的牌子给你?」,应该不会吧?为什么回到你自己的自媒体上,你就不愿意这么做呢? 你是不是觉得说:「因为一直推广自家的产品,本身就有偏心的嫌疑」,是人都会有偏好,为什么要害怕自己在偏心某些事情呢?身为创作者,你对自家产品有多一层的爱戴,就像是对你的孩子有多一点的偏心,你要站稳这个脚步,说出自己的立场,除非你是一位评论家,如果不是,就没有中立的必要。 搜集数据、查证产品的适用性,是消费者的责任,假设你是消费者,你应该要知道品牌端会想尽办法秀出品牌的亮点,因为这是品牌的责任,而消费者的责任是去多方比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我认为大部分的创业家,尽管没有特别偏心,还是会对自家产品格外推荐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是他最熟悉的产品,比起其他竞争对手来说,我们了解最深的,当然就是自己的品牌,当看到有适合的潜在客户,最先推荐的,一定也是自家的商品。 当然,我们不能去制造错误的期待,推销产品给不适合的受众,产品说明如果含糊不清,就会不够具体,让观众有种不够肯定的感觉,这是你自己的产品,怎么连你都不肯定? 如果你的销售成绩不太好,可以检视一下是不是在营销信息上过度模糊?还是说对自己提供的服务没什么信心?如果是,请你换个角度做假设,潜在客户虽然是陌生人,但就像朋友来问你问题一样单纯,他有个困扰来请教你,你为他提供解答,就是在帮他一个忙。 你是在为他做些什么,而不是在对他做些什么。 只要你能够在话语中带有这样肯定的态度,我相信你的观众也可以感受到,你的确是在提供他一个方法,一种工具,而不是在强迫他。 #3 定价不对,受众设定有落差(23:03 –) 这个情况发生的频率跟其他状况相比是少满多的,定价是一门艺术,设定太高或太低,都可能让你的转换率不太好。但是到底要怎么定价?这跟你的受众样貌和品牌调性有关,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公式套用在所有人身上。 但我可以举例,我曾经跟一位学生做一对一,分析他的销售状况,他本身是一位摄影师,摄影的技术很厉害,经常会拍婚纱、闺蜜写真这种质感很高的摄影作品,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发现自己需要一套在线产品,才能在疫情期间生存下来。 因此他马上开发了一套在线课程,教学生怎么拍出很高级的沙龙照,课程内容非常的精致,从摄影器材的使用、光线、取景,到后面的精修一系列都非常的完整,一般会觉得,这样的内容很有深度、很专业,理当值得高价位,然而产品上线后,却一堂课都没有卖出去。 他一开始觉得可能是价位太高,所以将课程降价,但还是没人买,不知道要怎么调整价钱?我看了他的课程,觉得这个课真的不能卖低,因为内容很专业、丰富,但是受众定位不正确,一般讲到变现,很直觉就把会的东西包装成一套系统教学,传承下去。 但,谁拍闺蜜和婚纱会想要自己修自己的照片呀?我是完全不会,我希望有人可以帮我做到好,所以尽管内容再精致,他都不应该卖给那些追踪他的人,如果真要卖,就是要卖给想要成为摄影师的人,或者已经是摄影师并想要进修的人,如果是这群人,定价就绝对没问题。 如果还是希望把受众针对在已经有追踪 IG 的人身上,我可能会建议他开发自己的滤镜 preset,让观众可以用懒人的方式在照片上套入喜欢的滤镜颜色,然后走平价路线,累积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喜欢这样风格的受众,为日后的出发做累积。 听到这边大部分的人可能会觉得:「我就不想要走低价路线,我就是希望有被动收入才来做个人品牌」,这个例子是比较极端又写实的,没有人想要受到疫情的波及,但很多时候,狗急跳墙生出来的方法,可能从定价或受众设定上就是不适合的。 你的观众想要的、可以负担的,以及专业水平所及的,都必须要对齐,才不会导致很棒的产品,却没有转换效益。 延伸阅读:如何判断你是否正在吸引「错的受众」?(和3个调整方法!) #4 信任感不够,关系待耕耘(27:11 –) 我们都不太可能会跟诈骗集团或看起来很假的商家买东西,那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诈骗集团会成功呢?就是因为他看起来很真,制造了足够的信任感,让你卸下心防,那为什么你这个真真实实的创业者却一直卖不动?说白话就是:观众跟你不熟。 我们经常听到品牌要建立信任感,但究竟什么是信任感?到底要怎么建立?其实我在之前的集数中都有经常带到这个观念,答案就是:持续 show up。 如果你今天刚加入一间新公司,有很多新同事,大家对你都还算客气,也会打招呼,但唯独 Julie 这位同事对你特别亲切,你心里应该马上就会对 Julie 多些好感,这个好感薄薄一层,但它就是信任感的开端。我们假设两种情况,一种是你刚进公司没多久,跟 Julie 开始慢慢会聊天。 过了一个礼拜,Julie 突然问你要不要买一些他自己有在用的精油或保健品,你可能马上就会觉得:「该不会跟我变好只是想要和我推销吧?」,除非你本来就对他在推广的商品很感兴趣,不然那一层薄薄的信任感,就会在这个时候出现裂缝。 第二种情况,你跟 Julie 从客气打招呼,变成午休时会一起用餐,从下班之后偶尔会用 Line 聊一下公司八卦,变成一起吃晚餐,甚至一起乘车回家,从只有平日晚上下班后会聚在一起,变成假日也会私下约出来一起逛街、远足。 你开始认识 Julie 的其他朋友,也开始介绍自己的朋友给 Julie 认识,这时你发现,你跟 Julie 不再只是同事,你们已经变成了交情还不错的朋友,这段关系的发展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可以一个月,也可以花一年,这就是好感累积与关系经营。 持续的为那个对象 show up,就是在他的生活中陪伴他、倾听他,共享欢乐、甚至共体时艰,这时如果 Julie 问你要不要购买他有在使用的精油或保健品,你会不会更认真地听 Julie 到底想说什么呢? 信任感要怎么建立(34:43 –) 讲到这边,你可能在想说:「好吧!我知道信任感怎么培养的,但我不确定哪里做错了,为什么我跟受众的信任感就是建立不起来呢?」 首先,你有没有遇过跟你不太对频的人呢?他感兴趣的事物你都兴趣缺缺,他的风格或行为都与你有满大的落差,如果,这是你跟 Julie 的关系,我相信你顶多跟他进展到中午一起吃午餐,应该是不会下班或假日时还继续跟他出去,对吧? 同样的,如果一开始的理想受众定位就是一群跟你频率比较雷同的观众,建立信任感就会事半功倍,当然,也不是说不同群的观众不能建立信任感,只是相较之下比较吃力而已。 我们现在讲一下建立信任感的具体做法,我认为就是提供价值,其实价值简单来说,就是 「something that worth your time」,当你花时间跟 Julie 相处,为什么不会让你有一种:「天啊!今天浪费好多时间」或是「今天到底都在干嘛?早知道就不应该跟 Julie 出去」的感觉? 一定是因为在每一次的相处过程中,你都能够感到很欢乐、兴奋、舒服、自在、受启发,这就是品牌在带给观众的感觉,并不会因为转变成商业思维就变了样,事实上,这些就是最基础的待人之道,也是商业的营运之道。 我建议花点时间思考,你的观众跟你的品牌相处之后,心里会产生什么感觉?会觉得抚慰人心吗?还是能够带来启发、创意、知识?你在提供的价值究竟是什么都无所谓,只要是正向且良善的,一次提供多种价值也是可以的。 这就会回到内容营销跟内容创作,在做内容创作的时候,你究竟有没有认真想过你在创造的究竟是什么?不是影片或音频,这些都只是包装的手段而已,你在创作跟分享的,就是你的点子、你的理念,和你的信仰,要建立足够的信任感,就要挖掘出你的核心理念。 唯有了解,你才会有源源不绝的 idea ,去宣扬你要传达的事情,当你用作品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才会有价值,价值不是在于这支影片做得好精美,也不是图片拍得多漂亮,这些都只是加分,重点是你要说的理念、故事有没有被传递出去? 有的话,才能达到我们做内容营销的目的,有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信任感才会被渐渐地培养起来。 延伸阅读:为什么个人品牌赚不到钱?3 个必须建立的自媒体获利心态 出现的频率很重要(39:15 –)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听起来好严肃喔,很多网红不也是每天随心所欲 PO 几张自拍照,就很多人追踪互动吗?」,如果你这样想,你可以仔细去观察这些网红,大家其实都很了解观众是为什么而来,网红也会提供对观众而言有价值的东西。 我一直都相信了解与确认自己在传递的价值究竟是什么,然后用好的内容作为漂亮的包装纸送到观众面前,就是累积信任的不二法则,还有一件事情也非常重要,那就是频率,它会随着你在受众心目中的位置而调整。 同样是品牌,如果你一个月才出现一到两次,就算观众很喜欢你,建立信任感和关系经营的时间就要拉长,如果你之后停更,就算是一开始很喜欢你的观众,到了后面也因为没有更新,渐渐忘了你曾经做过的内容,如果频率一直断断续续,那建立信任就会相对困难。 但,有没有一种情况,曾经跟你很要好的朋友,因为搬到另一个国家,所以越来越少联系,但每一次见面都还是一拍即合?你会发现,这两个例子全都基于稳健的信任之上,可能你曾经是死忠客户,虽然他们出过一些问题,但是当他再次出来,你还是会愿意再给一次机会。 又或者,这个品牌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印象与典范,所以尽管不跟你花太多时间打交道,你还是会被他的一举一动深深吸引,除非是这两个案例,不然我一直都觉得频率是很重要的。 信任感不够,通常是销售成绩不理想最常见的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做关系经营,时常 show up 在对方的日常,如果观众还没准备好,也不能揠苗助长,就让他先静静观望一下。 很多时候,你会觉得都是品牌在主动出击,但只要仔细一想,大部分现代营销的手法,都是花时间静静等待前在受众冒出芽,才会展开后续的对话关系,如果你觉得讲得太发散的话,也可以回到这集原文,下载我整理好的懒人包。 📍【本集结语】#207 商品卖不动 为什么品牌会没有获利?可能是因为你的宣传力道不够、次数不足、你对你的产品没自信、说明不够具体、定价不对、受众设定有落差、信任感不够,关系待经营,不晓得你觉得自己最像是遇到哪个问题呢? -- 本文转贴自:理想生活设计(原文标题:#207【佐编私塾殿】为什么你的品牌没在获利?- 下集:商品卖不动的原因与解方)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7, 2024

创业、自由工作与数字游牧必备的 3 大条件:高度自律、好的工作方式、忍受寂寞

其实满多人问我关于创业或是数字游牧的必备条件。 我自己创业至今,我觉得关键大致是这三个事情: 高度自律 好的工作方式 忍受寂寞 高度自律 当上班族的好处,在于会有明确的上班与下班时间。 下班了,事情丢着明天再来处理通常也没事。但你自己出来创业或是当数字游牧(自雇)你其实没有下班时间。像我自己其实有待办事项列表,常常都是被这些待办清单追着跑,重点是你得抽空档完成。像周六我上课,周日则在家审文稿以及准备周一 Podcast 要录的内容,到了周一除了录音、处理日常工作、还要抽空准备联发科访谈的稿子,昨天节目访谈结束我又回公司谈灯具改善、帮同仁升级计算机、以及审明天要录音的文稿,今天则是录音课程集数。 总之,如果你自己没有强度的自律性,也没人来逼你,那很快你就会停住。其实也别说很多事情了,很多人宣誓要怎么制作 Podcast 或是写 Blog,常常十篇就停下来了。因为没有人逼,要靠自律长时间一直有产出,这其实并没想象的容易。 好的工作方式 也因此,既然你会有很多事情得做,你就得自己发展一个好的工作方式。你是自雇者、创业者、或是数字游牧,你会发现你很需要不断进修工作方法,无论是时间管理,数据整理,笔记术、工作安排、项目管理、甚至零碎时间的工作能力。 以我现在来说,我可能一整天有四个会议,然后就是中间有空档就尽量写点甚么来发文。或是就算我需要专注处理文稿,也得切换心情去参加主管会议,或是每天随时都有人来敲门。我现在是训练到,可以有人敲门、来开会、然后对方离开后继续写三百字稿子;这时可能又有人敲门、开会讨论、然后他离开后再继续写三百字稿子。这完全不是我厉害,只是被环境毒打后的演化历程而已。(泣) 忍受寂寞 既然你得高度自律、又常常需要高强度的工作,难免当然会觉得疲累与沮丧。尤其长期经营也未必总是能日日顺利,有时候你会不免怀疑自己到底在干嘛?也会觉得自己其实做的很差之类。所以心理上的强韧度我觉得也很重要。 我觉得自己运气好的地方,在于我们经营上有两个人。而且我们的沮丧周期似乎总能不太一样?通常我觉得沮丧低潮时,Bryan 会刚好变得很乐观。而他觉得没劲时,常常刚好是我觉得很乐观可以主导的时期。所以每次倒都能顺利度过。 只是这么十多年下来,我真心觉得,忍耐不是好方法,你必须找到一个支持体系还是重要的。如果没有合伙人,还是建议你多认识一些类似生活模式的自雇者或是老板们。没事大家可以吐吐苦水,对于撑下去会有帮助。 以下可看可不看 过去很多数字游牧或是自雇者,常常来问我关于创业要如何忍受寂寞这样的问题,但我总觉得我们的经验很难怎么复制。但大家这需求我是始终有放在心里,所以我们在开设数字游牧网之后,也架设了一个社群。我们可能不能帮你找合伙人,但最少可以帮你汇集一群类似的人。这个类似绿洲或是营火的园地,让你可以在里头讨论烦恼、讨论远程工作、讨论报价策略、接案技巧、工作方法等问题。 或许在你最寂寞时,有这么一群相似的人,你会觉得能更好地度过。 点此前往数位游牧的营火区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30, 2024

如何打造「知识型产品」,创造 6 位数收入?(中篇 – 产品设计)

要如何从零开始建立个人品牌,甚至销售第一个自己的产品,并在一个月内赚进六位数的收入?这篇文章会 Focus 在中期的 产品设计,并且会专门讨论在线课程的部分。 继《如何打造「知识型产品」,创造六位数收入?(上篇 – 点子生成)》的文章后,我们知道了要怎么找到你能提供,顾客也会想要的产品点子,现在我们要将你的 idea 实际变成一堂在线课程,让你的顾客得到他们想要的成果,也就是从 Before 到 After 。 我会跟你分享产品设计的 5 个思考重点,包含课程类型、设定受众、课纲规划以及课程给观众带来的结果的重要性,相信你看完之后会更清楚一堂成功的在线课程应该要包含哪些元素。 一、课程类型与呈现方式 在线课程的呈现方式有很多,你可以用文章、纯声音的音频、露脸录制讲课、不露脸只放简报做屏幕录制,或是全部混着用都可以,重点在于你认为怎样的呈现方式会让你的学生最好理解?同时也要考虑到你现阶段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有很多第一次做在线课程的人想要把每堂课程影片都做得非常精致,要有很多的特效、转场、图表,配乐和画面也都要选最优质的,但如果你只有一个人,制作,拍摄、剪辑、上架通通都要自己来,我会建议量力而为就好。 你在其他地方看到许多精致的在线课程,背后都是有着大量人力、技术、团队、资金在支撑,但你没有,所以一开始做得粗糙一点也是很正常的,之后等你的品牌比较壮大后,随时都可以再回来重新录制课程,先以你做得到的方式呈现即可。 重点还是你的课程内容是否扎实?有没有解决学员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当然,有些课程可能真的要做一些示范才能学会,例如手作 DIY 需要实际录制做得过程,教舞蹈的也需要拍到身体的动作,但你同样不需要使用很高级的材料,或是在有大片镜子的教室才能录制,在家里就可以完成了。 此外也可以思考自己的性格比较适合哪一种,如果你不喜欢露脸,你可以只放简报,然后关掉镜头念讲稿也可以录制课程,从小地方开始,扎实地踏出每一步,千万不要一开始就想做到完美,你很可能只会累死自己,又没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延伸阅读:创造个人资产 的3种方式,教你如何在网络上创造自己的第一份被动收入! 二、要卖给什么样的观众 要卖给什么样的观众攸关到你在课程中要怎么讲解?内容要多深? 在上篇我有跟你分享过要如何观察你的观众,如果你足够用心,你应该可以知道你观众的程度大概在哪里,是大部分都是初学者,就连最简单每个按钮要按哪里都要讲得一清二楚?还是多数都已经有些经验,可以教更深入的技术? 如果你真的抓不太到,好像范围很大,那你也可以用「预测的」,我认为预测和猜不一样,猜是盲人摸象,你完全没有一个头绪,卖不卖得出去只能看运气,而预测需要做市场调查,确定有这个市场后,我们才去销售课程,这样的作法会比较保险。 除此之外,决定要卖给什么观众也会决定你的课程售价、营销方式、要在哪销售等等, 所以我建议在设计课程内容之前,先来设计你的 ICA (Ideal Customer Avatar = 理想客户设定),ICA 通常会以一个人而非一群人去设定,例如这个人的年龄、职业、兴趣等,这样会更精准。 假设我要开一堂专门教「如何打造个人品牌」的课程,我会先设计我这堂课程的 ICA ,然后非常「巨细靡遗」地编出一套故事(当然也要符合现实,而不是写小说 XD),通常写完之后我就可以得到一些线索,就可以去思考我要从哪个角度切入会比较好,你可以参考下方 Emily 的例子。 请你特别注意画线的地方,这些就是我认为我的顾客特别在意、想被解决的问题,这些重要的关键词,就是我一定要加入在课程里的内容,当然,这只是一个最简略的示范,在做受众定位时,我们可能还会做更深入的分析,甚至加上真实的人物头像。 延伸阅读:ICA 是什么?影响品牌成长的关键&4 个 ICA 对话法则 三、课纲要有哪些内容 继续以 Emily 做举例,我们已经知道了 Emily 有哪些痛点,也就是我们画线的关键词,这些是我们要在课程中满足学生的内容,为了帮助有这些需求的人透过我们的课程达成愿望,我们的课程大纲可能就要包含: 手把手的起步教学:给不知道怎么开始的人 如何做好品牌定位:给觉得定位不清楚,不知怎么取舍的人 如何将自己的特色与人格带入品牌中?:不想要单纯沦为一位工具人,没有自己的特色的人 简单易懂的个人品牌营销方式教学:给没有营销基础,完全不会销售的人 找到获利模式并建立自己的商品:不想要沦为打工仔,希望可以有自己的独立品牌 这样我们是不是至少就有五个单元的大纲了呢?当然这些大项目下面一定还会有很多的细部教学,但通常你只要把最主要的单元大纲列出来,就会知道你的细部教学要怎么安排了,设计 ICA 的过程千万不要急,如果追求速度,结果乱写一通、找错重点,那产品设计的方向也会有偏差。 我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比较精准的 ICA ,是因为我常常收到粉丝的来信与提问,信件内容有长有短,有的人会把他们遇到的状况巨细靡遗地写出来,我就能了解他们大概是哪样的人,就算不了解,他们通常也会自己告诉你。 当你和读者互动久了,你一定会有头绪,能够抓到他们到底在意些什么?哪里需要帮忙?这些就成为了你的课纲,除非你已经有一些商业的经验,或者你在这方面非常敏锐,不然我还是建议你不要心急,花一点时间观察吧! 延伸阅读:如何让陌生客户成为忠实铁粉?5个技巧增加粉丝信任感! 四、使用后的结果为何 到目前为止,我们做得所有事情都是在抓观众 Before 的状态,现在的观众还没尝试过我们的产品(课程),依旧被困在各自遇到的问题里,所以现在我们要来设计一个 After,也就是观众在使用过我们的产品后,能够感受到他们的问题已经被改善、甚至成功解决了。 以 Emily 为例, Before 状态下的 Emily 做个人品牌并没有想要赚大钱、也不需要任何的 KPI ,他只想知道下一步要怎么做而已,而找到方向就是 Emily 想要达到的 After,课程只要做到这件事就够了,所以课程的目的就可以设定为「让学员清楚个人品牌的定位和经营方式。」 然后我们再回头检视原本的课纲,也许就可以把一些比较复杂的进阶内容拿掉,因为那不是 Emily 现在最需要的,这可以之后再新增,或是直接变成另一套在线课程,有机会再跟你分享,总之,每次修改完课纲,永远要记得问自己: 这些内容上完,有没有办法让学员清楚个人品牌的定位和经营方式? 以上的结果可以根据你的课程主题和受众需求去设定,你会发现有很多东西需要增减、修改,才能回扣到你的课程目的,不过你的课程也会因此更加完整,原本不清不楚的课纲,都会慢慢地越来越明朗喔! 五、完课率非常重要 到这边基本上你已经走完了产品设计的所有流程,你可能也会发现自己一直在第三、四项之间来回修改,这很正常,这也会让你的产品越来越好,但也要记得,不要疯狂的加内容,让你的学生无法消化,如果他们上不完,自然也得不到结果,对课程的满意度就会降低。 美国有一项数据是:「有 97% 购买课程的人不会把课上完」,我相信你也有过买了课程却没上完的经验,但如同我刚刚提到的,如果学生没有上完课程,也很难得到你想让他们达到的结果,所以提升每位学生的完课率就非常重要。 提高完课率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把一支长 20 分钟的课程影片分成每支五到八分钟的短影片,或是在影片中间加一些有趣的特效,你也可以在每堂课结束后,请同学写一份简单的回家作业,如果学生真的有写,他们就会感受到一些改变,看到改变,他们就会更愿意去上下一堂课程。 我的第一堂在线课程完课率就设计得没有很好,总共有六大单元,每一堂课都有 30 到 45 分钟,跟学校的课程长度差不多,我现在回头看,就会觉得我可以把这部分设计得更 friendly 一些,千万不要和我犯一样的错,让你的学生能吸收课程内容、实作后有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延伸阅读:自学在线课程 5 步骤,没有老师也可以抓到进步的幅度,靠自己成功自学! 产品设计:记得多做功课 如果看到这边你还是不知道要怎么设计自己的课程,我建议你就是去多做功课,甚至是亲自去购买别人的课程来做研究,看看人家都是怎么设计课程内容、怎么做讲解的,当你走过、看过、用过,你就会更知道要怎么样一步一步的建构自己的课程架构。 如果有需要,把你的教学逐字稿写下来也非常有帮助,因为你等于把要教的内容和流程再顺过一遍,我自己就是先写下逐字稿,才开始制作课程影片的,也因为有稿子,你会知道影片中的每个画面要放什么。 答案藏在行动中,不是想象中。 想跟做之间总是有很大的鸿沟,如果你愿意自己实际做一遍,就会发现产品设计其实没你想象中的那么难喔!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 如何自行销售可创造六位数收入的知识型产品系列文章 上篇:点子生成 中篇:产品设计 下篇:营销企划 -- 本文转贴自:理想生活设计(原文标题:【如何自行销售可创造六位数收入的知识型产品】中篇 – 产品设计)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18, 2024

「接案」鸟事一大堆?5 个自由接案者的常见烦恼

记得初春的某日早上,天气突然急速转凉,窗外疯狂的下着暴雨。 我一边窝在被子里,慢慢的啜饮着早起的第一杯热水,一边庆幸的想着,还好我已经不是上班族了。 以前在这样寒冷又风雨交加的日子里,我都是怎么把自己从温暖的被窝里挖出来,逼迫自己在暴雨和强风中,义无反顾的冲出门的呢? ......想想还真是执着得令人尊敬,又令人尊敬得让人心疼啊! 说到这,大家可能会想:「可以当自由工作者真好,是不是我离职开始自由工作,就可以抛开现在朝九晚五职场中的所有烦恼,从此幸福快乐、每天睡到自然醒了呢?」 但其实开启「自由工作生涯」,要遭遇的鸟事还真是多!不只难度和辛苦程度和「创业」相差无几,还要从面对一个老板,到所有案主都是你老板。迎面而来的困难和关卡,一点也不会比当上班族时轻松。 唯一值得庆幸的,大概也只有「金钱上的创业成本」要比传统实体创业还要低得多而已了。靠着一技在身和网络的力量,你甚至可以「零成本」开始自己的自由工作事业。只要投入时间和心血就行了! 不过在开始之前,我想和有志「SOHO 接案」成为「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的朋友们,分享「5 个自由接案者的常见烦恼和挑战」,以及我自己研发出来的克服方法和心态调整建议。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度过「接案职涯的草创初期」,顺利迈向独立、自在的自由工作稳定期喔! 一、现在的案子还能持续多久?下一个案子会在哪里?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对自由工作者来说,有案子就有钱、没案子就没钱。没有什么「可靠又讨人厌的老板」,会风雨无阻的每个月给你的银行账号转钱。没事做,就只能吃老本! 所以培养带得走的「案件开发力(业务力+营销力)」,就变得非常迫切。必须让自己掌握「市场调查」、「顾客研究」和「有效沟通价值」的方法。才能有把握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用这套方法,「去对的地方」、「找到需要你专业的人」,然后「把自己成功的推荐给他」。 另外,随时暖好身子、保持备战状态也是必须的。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安逸的待了十年,才终于决定转职重新找工作,那么十年没面试、十年没和别人推荐过自己的你,肯定会紧张得胃疼。但如果你日常生活中,时不时都在自我推荐、时不时都在和顾客沟通价值,那么就会习惯成自然,觉得是小菜一碟了。 想要自由,就要有「适变的能力」和「敢于被市场检验的自信」。 其实常处备战状态并不可怕,因为你至少掌握着「离开的能力」。真正可怕的,是在失去了离开的能力之后,才突然被大环境扫地出门、被迫自立更生。 那等于是已经被眷养成家猫的狮子,突然被逼着要独立,得有多无助啊!与其如此,还宁愿一直当只自由自在的野狮子。漂泊又如何?学会打猎就好了!掌握着生存技能和选择权的狮生,才是真正稳定、自由又自在的。 免费领取「接案入门-超实用自我探索工具包」 二、没有职称和头衔,失去身分和华丽的战袍! 刚离开职场时的确会很担心,以前还可以说说自己在某上市公司里的体面工作。现在可好,离职单都交出去了,该怎么办? 甚至还会好笑的开始自我怀疑......我还存在吗?那么现在的自己究竟是谁?究竟是个什么身分呢?人们要怎么认识我?大家还会信任我的能力,还会尊重我、喜欢我,觉得我在这场人生游戏里混得很好、做得很不错吗? 但其实与其说是「你需要职称头衔」,倒不如说是「职称头衔绑住了你」。真正活得自信、自在的人,根本不需要那些浮夸的包装。比如:离职前你只知道自己是「K 公司的副总经理」,直到很久很久以后你才发现,其实你同时也是创作者、创业家、瑜珈老师和登山冒险家。 这就好像过去妇女们一直以为,自己是周太太、小明的妈妈、方会长的女儿,于是心甘情愿的耗尽一生在「绕着他人公转」。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才终于发现,自己同时也是科学家、作家、塔罗算命师、冲浪爱好者,和家门口左转数去第二棵苦楝树最好的朋友。 头衔什么的那么多,喜欢的话自己给自己随便加一加就有了。 谁在乎呢?最在乎的只有你自己! 别误会,在公开场合里,我还是会用头衔来介绍自己的,像个充份社会化的大人一样。但使用这些标签,只是为了在这个爱看头衔的社会上,更好的沟通,让新朋友可以用最快的速度理解「你是谁」、「你都在做什么」而已。 说到底,不过都是一些虚名罢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又何必去执着。 头衔虽然很好用,但人们最在乎的其实还是「你能为他们带来什么价值和帮助」?只要能好好说明这点,没有头衔加持又如何? 更何况那些你做过的事情、你曾经的经历,都会一直跟着你一辈子,就算不用力紧抓着,也不怕它们会变不见呀!什么前总统、前执行长、前总经理、前负责人、前设计师、前偶像团体成员......,都还是很好用的。需要的话,拿出来用用就是了,人类社会还是会非常买单的。哈哈哈! 如果你进入职场到现在,都还不曾担任过什么重要职位,就已经出来自力门户,那便更没有什么好留恋的了。 过去你拼命在一家公司里抢破头的企图竞争到「一个看起来很厉害的头衔」,现在你可以用亲身实践,去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屌到爆的头衔」。 不争不抢的,也不用去加入那场「你升职了我就没办法升职」的零和游戏,只要和自己比、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事业和赛道就行了。 你很少看到两位 YouTuber,为了争抢一个创作者界的头衔而你死我活。 「你是 YouTuber 啊?我也是 YouTuber 欸~」 「你破百万订阅啦?恭喜欸!我也破百万订阅了~~」 多好啊! 免费领取「接案入门-超实用自我探索工具包」 三、低价的案子、无理的案主,要不要为五斗米折腰? 没能力去选择时,腰需要弯多低就弯多低吧!没什么好丢脸、可怜的。 但一定要更加倍努力的累积各项实力,争取在最快的时间内摆脱现状。让自己成为那种「有能力选择案子的自由工作者」,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等到你有实力、有累积、有选择之后,再遇到惯案主,就无需再忍啦!有多快跑多快,有多远跑多远。 什么尊严、骨气都给我拿回来!不必再无底线的纵容案主,甚至还能适当的教育案主、沟通出对双方都最好的合作模式。也不用再爆肝接急件,可以坚持自己走起来最舒服的步调。 接案事业成熟之后,建议就别再为了赚一点小钱而累死自己了。否则你只会留下更多劣质的案子和案主,推开更多高质量的案源和机会,落入不健康的恶性循环里,让不值得的人对你得寸进尺、予取予求。 「有原则的付出」才能真正赢得对方的尊重! 四、万一必须回去上班,会不会很难回归职场? 自由工作者重回职场的难易度,取决于你的心态是否「能归零」,以及你在自由工作的这段期间里是否「有累积」。有累积,指的是那些「带得走的能力和经验」;而能归零,指的则是一个「善于处下」且「能屈能伸」的心态和韧性。 我觉得不论过去有何丰功伟业,随时都能「将自己放到最低」,去请教、去学习、去接纳和理解的人,都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人。因为你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灵魂的意志」是超乎常人的坚强的。 这其实很不容易,我看过身边许多专家学者、老板或所谓人生剩利组,一旦开始自觉高人一等之后,就很难再蹲下身了。 他们会不自觉的对他人品头论足、颐指气使。或习惯性的认为自己都是对的,进而变得封闭、固执、充满偏见,无法接受批评、指教和建议,也不再敞开心房去倾听他们认为的「下位者」的声音。 那个态度很明显,是一相处就能清楚感觉到的。当他们不自觉的流露出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气焰时,我都会默默的为他们感到担心。 如果他们此后,从此一辈子不摔跤,就会在那样的高傲下,错过很多有趣的人生风景。 而如果他们往后一个不小心跌重了,则会因为那些无聊的骄傲和面子,而难以重新归零再出发、从暂时的失败里再振作起来。大老板事业失败后就此一蹶不振,再也拉不下脸去做人员工,从此糜烂度日,甚至染上种种恶习、破罐子破摔的,也大有人在。 我认为「自信」和「谦卑」,是可以同时存在的。而真正了不起的人,都是随时准备好将自己归零的人。 他们可以虚心的去向这个世界学习,也可以真心的去欣赏他人、向他人请教。就算请教的对象年纪比自己小或社经地位比自己低,也不改其诚恳的态度。 他们散发出来的气场,是一种「自信沈稳的低姿态」。不会过份张扬的处处压人一头,却是轻松的坐在角落里都能自带光芒的真宝石! 所以啊,自由工作者保持职涯弹性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心态不要飘」还有「持续的成长和累积」而已! 免费领取「接案入门-超实用自我探索工具包」 五、接案,能接一辈子吗? 大家总是爱问「接案能不能接一辈子」?但其实一份「全职上班族工作」,你也不见得能做或想做一辈子呀! 一个「长期案子」,就像一份「正职工作」,能做个两、三年,就算是非常稳定了!合作结束之后,再找下一个长期案子就行了,和一般「上班族转职」其实也差不多。 而接案职涯,也和上班族职涯一样,可以累积属于自己带得走的「能力」、「经验」和「人脉」。甚至就连职场里所谓的「资历」概念,都可以在自由工作的世界里转化成「接案资历」,成为你找到下一个合作机会的有力背书」。 想要的话,你也可以将接案工作内容逐步规模化、系统化,甚至是有意的筛选、精炼案件,开始只做自己最擅长、喜欢的部分。 有累积和成长的人,自然不会被市场落下。而停滞不前甚至不断退步的人,不论接案或上班,都有可能会被市场淘汰。 只要有专业实力,想自由工作一辈子其实并不难。未来不管是要继续自己接案子,还是要「成立工作室」、「发展个人品牌」、「成为领域专家」、「贩卖相关商品/服务」、「建立被动收入资产(出版、在线课程、其他智慧财产、投资......)」或「开创自己的其他事业体」,都是非常 OK 的。 至于没有「退休金」和「劳工相关保障」的部分:劳健保大可以自行加保,或依附于和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工会投保。个人也能透过良好的投资理财规划,来替自己增加保障、放大财富,自己给自己发退休金。 不用去期待企业或组织来保障你,自己当自己的救世主才帅气呢!(甩发) 总结来说,「独立接案」、「自由工作」确实不简单,且困难重重!但所有的难关都是有破解方法可以去努力的,如果这种工作型态的自由度和自主性确实是你所追求的,那么做足功课和准备之后,就放手去试试也无妨。 我会在远方和你共勉、为你摇旗吶喊的!一起 Fighting!~~ 对成为「接案 自由工作」感兴趣的朋友们,也欢迎参考「野放上班族-野羊」的「电子书 & 在线课程」喔! 电子书:《野放上班族:斜杠自由工作者爽玩职涯》 在线课程:《13堂接案必修课:自由工作者之路!》 -- 本文转贴自:野放上班族-野羊(原文标题:离职然后呢?接案「自由工作者」的 5 大难题!|SOHO Freelancer|网络赚钱|在家工作|副业)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2, 2024

只工作,不上班!从半导体离职,「阅读前哨站」瓦基如何靠自媒体打造自主人生?

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才是你真正要的吗?为了这个目标,你有没有勇气做出改变呢? 瓦基原本在台积电担任主管职位,是许多人眼里的人生胜利组,却毅然决然放弃累积十年的高薪与成就,踏上自媒体之路,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与工作,活出「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是什么转折让瓦基改变对人生的看法?他又是如何做出这个重大决策的呢? 如果你也想为自己的人生找回自主权,可以搭配 Podcast 一起阅读本篇文章! 曾为工作牺牲生活,分手危机成为改变转机 瓦基曾是重度工作狂,为了追求职场的更高成就,他总是将工作摆在第一顺位,生活与感情都在其次。 尤其,瓦基常常放鸟与女友的重要约会。不管是与女友的纪念日约会,或是出国的行程,只要工作有事,瓦基可能就会直接取消、延期,甚至,有次瓦基获得从新竹转调台南新厂的机会,他立刻接受,事后才告知同住新竹的女友。长期以工作为重,忽略伴侣感受,让他们的关系岌岌可危。 转调到台南后,异地恋加上忙碌的生活,他忍不住反思:「我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么?好像追求到了一点点,可能是职位、可能是表现,可是其他东西却都没有顾虑到。」 同时,瓦基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他天天都是公司与宿舍两点一线,假日再回新竹陪伴女友,忙碌、奔波的日子,让心力交瘁的他开始思考生活与工作间的平衡。「(当时)感觉所有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应该为自己做点什么才对。」 离开台积电创业,是来自感性冲动还是理性分析? 过去,已经有在阅读的瓦基,从书籍学习了不少投资理财、管理的知识。这一次,也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可以透过阅读,从书本中寻求帮助。 他一本一本的阅读,并尝试实践。后来也自学架设网站,每天利用一到两小时阅读与整理笔记,并发表在网络上,这意外地成为他调剂身心的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瓦基渐渐地培养出自己的读者,大家的期待让他也感受到自己的贡献与价值感。随着发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瓦基也看见自媒体获利的可能性。 最终,为了找回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价值,瓦基决定离开台积电,全职创业经营自媒体。 这个决定并非空怀满腔热血与冲动,瓦基透过著名的投资理论「杠铃策略」来思考: 「我把转职看做『下档损失有限』,因为我拥有的专业与背景,能让我再回到任何一间科技公司就职,(尝试自媒体)也就这一两年,大不了再回去;但是『上档的获利是无限』的,包含我可以带给世界的影响力、给自己的成就感、接受了新挑战,还有额外的收入。」 虽然瓦基内心十分坚定,但困难点在于「要怎么让获利匹配我以前的待遇和收入,才能进一步去说服我的家人?」 为此,他花了一年建立不同获利管道与策略,加上过往学习投资理财累积了财务基础,用实际行动说服观念保守的父亲。 对于想从事自媒体斜杠或创业的人,有哪些操作建议? 在百花齐放的自媒体世代中,怎么要才能脱颖而出? 瓦基建议:「要去寻找这个产业的痛点,就是别人还没做、或别人做的还不够好的,换句话说,就是你想要看到,却还没看到的东西」。 像是瓦基逛遍各家书评网站,就决定要提供一个不只是列点摘要,还要结合说书者人生经历与启发的内容,而且这个内容网站不能含有大量广告影响阅读体验。 同时,瓦基也分享自己经营各大媒体的策略。他以贝佐斯的名言思考:「未来十年有什么是不会变的。」 他举电子报为例,「不像是脸书或 IG,算法帮你推,你才会被看到,这么一来就必须迎合算法去制作内容。但如果是经营电子报,你寄 Email 给你的订阅户,不只会长期累积他们对你的信任,而且就算五年、十年后其他平台都倒了,你还是可以寄 Email,这就是十年不会变的东西。」 瓦基花费最多心力将 Podcast 作为核心骨干,并专心经营 Blog、电子报。因为这些不会被算法左右,不管怎样都会被订阅者听见,其次则把算法的平台全部当成辅助营销的工具。 除此之外,为了避免陷入知识恐慌,也避免提供过于庞杂的信息给读者,瓦基学习费曼的 12 个难题思考,也就是专注于自己最爱、最有兴趣的 12 个问题,与这 12 个无关的内容都先过滤掉,这样一来接触的信息量少而单纯,但是质量更好,信息浓度更高。 夺回人生自主权,不再被工作与情绪绑架! 瓦基很早就勾勒出内心向往的「完美工作」模样,「我自己定义的完美工作,首先要有自由选择做或不做什么工作的自主权,第二个是必须对自己和别人都有帮助,第三个是工作内容能让我持续学习新知识」,而现在这份工作正符合他当初所设定的条件。 现在的瓦基,过上了自己的理想生活样貌,依照个人偏好与状态来安排工作的时段与内容,他喜欢在上午进行灵感写作,下午处理访谈、会议等行政事宜,傍晚则是满足阅读兴趣的时光,假日再安排和女友、朋友的聚会,「我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多赚一点钱,什么时候少赚一点。」瓦基笑答。 除了夺回工作自主权,情绪也获得自由。 瓦基表示,过去他经常用年龄、职位、薪资、有房、有车等标签,来定义自己与他人的价值,力求拥有比别人更多、更漂亮的标签,「直到开始经营说书,慢慢了解自己的特性与优势,才逐渐跳脱出竞争与比较的无限循环。只要比昨天的自己更进步就好了,这帮助我的心情更平静、更稳定」。 「自主人生」是瓦基的最大愿景,他以三十岁为分水岭,跳脱过往循规蹈矩的升学与升迁,不畏挑战地踏入真正有热情且擅长的领域,并将这段转变历程写为《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这本书,「我想透过它传达一个理念:不用害怕过去的自己没有资源或地位,真正的故事是从现在开始到未来的每一刻,现在就动起身来写写自己的故事吧!」 -- 撰文整理/林昕嫒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30, 2024

想要「开公司」怎么做?开设流程、相关法规看这里(在线课程推荐)

「如何成立一间公司」是一般人不常接触,但绝对需要学习的新领域。 根据人力银行的调查,台湾有超过九成的上班族有过创业念头。可是开公司跟上班是完全不同的游戏,前者是法人,后者是自然人,有不同的法律定位与权利义务。对于不熟悉相关法规的创业者来说,往往得耗掉巨大时间精力去厘清规定与流程。公司还没挂牌,创业热情就已经消磨大半! 另外,「公司」就是一种「股东合作的实体」,在法律上有多种形式,例如商号、工作室、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公司等,这些形式不论是税赋(公司对国家的权利义务)或是股权(股东之间的权利义务)上都有各自不同的规定,这些都是创业者在公司成立之前就必须搞清楚的。 否则,等公司真正成功赚钱了,反而开始出现税赋问题或股东纠纷,这类事件也时常在新闻中听到,肇因都是一开始的游戏规则没订清楚,埋下了隐忧! 或许有人会问:成立公司很复杂而且影响深远,交给专业事务所代办不就好了吗? 首先,即使交给事务所,过程中还是有非常多的决策需要由创业者自行决定,事务所不会比你更懂你理想中的公司。 如果创业者自己也拿不定主意,没有主见,不但耗费大量沟通时间,也可能因为做出错误决策导致将来合作的生变。 第二,事务所的专长在于文书作业与法律流程,未必能针对商业模式与股权结构有所涉猎,这些还是需要创业者自己学习。公司就像是创业者的孩子,我们可以送孩子去保母家,送孩子去学校,但不代表就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数外包给保姆跟老师。 想要打破舒适圈,自立门户到市场上闯荡吗?想要成立公司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吗? 身兼事务所负责人,本身也是创业者的 Peter 老师,将在在线课程《第一次设立公司就上手:开设流程与内行门道》中详细解说公司的设立流程该怎么走?每一个环节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帮助你提前避开法规的陷阱,减少不必要的风险,让你踏出成功企业的第一步。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9, 2024

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海外求职「面试篇」

前情提要 详情可以看〈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上):海外求职——准备篇〉,懒人包就是,我在 2020 年 8 月开始寻找海外 PM 工作机会,最后在 2021 年 3 月确定录取一家新加坡的新创网络公司。 这篇文章就是想要分享漫长的面试关卡与内容,希望对于也想要到海外求职的人(尤其是 PM)有一些帮助! 面试关卡 虽然很多关卡,但每个关卡大概都隔一到两个礼拜而已,所以我大概在两个月内就跑完所有面试关卡了。(备注:因为疫情的关系,所有面试都是透过视讯软件进行。) 第一关:在线笔试(英文) 第二关:HR 面试 第三关:PM 面试 I(PM) 第四关:PM 面试 II(PM lead) 第五关:PM 面试 III(Team lead) 不确定算不算是第六关:HR offer discuss 第一关:在线笔试(英文) 意外被内推后,隔了两个工作天就收到 HR 来信(可想而知的是,这封与往后的信件全部都是英文的),请我先完成在线测验,我必须在收到信的三天内,透过 45 分钟的时间完成 40 道考题。 由于我超级不擅长智力测验(国高中智力测验成绩都超烂的那种),一接到来信,就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在网络上做了很多模拟题(就是那种给四张图,要依照逻辑找出第五张图的题目)。正式答题时依然紧张得要死,一是因为只有一半是图像逻辑,另一半是 GMAT 考试中的题型。 我曾因为好奇而做过 GMAT 的模拟题,当时就觉得这种题型真新颖。没想到学生时期虽从没碰过,这次居然遇到了。这个题型叫做 “Data Sufficiency”,它会给答题者一个结论、两个条件(A 和 B),然后要求答题者判断是哪一种情况: 条件 A 单独可对应到该结论 条件 B 单独可对应到该结论 两个条件分别可对应到该结论 两个条件需同时存在,才可对应到该结论 两个条件即使同时存在,仍无法对应到该结论。 我说明得蛮烂的。真的有兴趣的再自己去 Google,总之逻辑苦手如我觉得很难。 而且考试时,测验网站还会要求应试者打开计算机的摄影机,系统会侦测应试者眼睛是否有在可视范围(应该是怕应试者偷瞄镜头外的人或小抄)。像我做图像题时就会在笔记本上大概画一下,视线就会离开镜头,系统也因此出现警告。真的非常严格。 【Tips】 如果找工作时碰到类似的笔试关卡,逻辑测验的部分可以先搜寻 P&G 考题,出题方向差不多;GMAT 的部分就直接找官方考古题即可。有些公司还会考 Case Study,但这就不在我研究范围了…… 第二关:HR 面试(英文) 完成上一关后,大概等了两周才接到 HR 来信(我还多度以为自己的智力过低,被这间公司淘汰了……)。关于面试问的问题,都整理在〈菜鸟 PM(产品经理)的 70 道面试考前猜题〉,这边不赘述。 整体来说,我对 HR 的印象不错,一是因为他会保持互动,也会针对我的回复再给予回馈,不会像某些疑似赶时间的 HR,只想赶快把问题问完交差;二是他很仔细向我介绍组织概况与职位要求;三是他最后有说明面试流程,这点让我觉得很安心,不会觉得自己是在无尽等待。 而且每次面试前,HR 都会先开好在线会议室,并请我先去测试影音讯号,我们因此会尬聊一下,HR 也会在面试后主动回信问我感觉如何、有没有其他问题,就觉得有被关心的感觉真好(?),算是蛮细致的面试者体验吧。 【Tips】 面试时,HR 特别问我有没有一些 Technical Skills,我很老实说我不会写 Code,但会写一些 SQL 进数据库找数据,也熟悉 Scrum 敏捷开发和项目管理工具(就是强调一些 JD 上有写到的必备或加分技能),试图冲刷我给 HR 的「文组感(?)」。 老实说,如果碰到对于 PM 一职较陌生的 HR,这招「用 A 换 B」可能会有用。虽然作为求职者的我没有 B 技能,但有 A 技能,不要只回答「不会」,反而可以多说一点「不会,但 $%^&」,这样至少还有机会扳回一城。 第三关:PM 面试 I(PM)(英文) 完成 HR 关卡后,隔了两个工作天就收到来信,告知进入下一关面试!HR 有告知这是 “Tech Round”,因为我对于 “Tech Interview” 一词毫无概念,我约了一周后的时间,想说用周末好好准备,不然平日晚上的时间可能不够用。另外也有询问面试官是谁、是怎样的 Tech Interview(会考技术吗?还是会有 Case Study?),但 HR 没回答就是了……。 后来我也放弃了,想说既然有约时间,代表不会是真人上机考(吧),也不太可能突然叫我写白板题或在线写 SQL 捞数据(吧),所以就继续专心准备一般的问答面试。 面试当天,是一位不同单位的 PM 来面试我,对方问的问题主要跟 PM 日常工作有关,一样都有在猜题范围,这边不赘述。最后我问了不少问题,对方也很愿意分享,自认是一次蛮良好的互动! 【Tips】 因为是第一次用英文那么详细介绍自己的工作,有些句子用中文说很顺,换成英文就超卡,比如「需求端提需求的时候」、「跟工程师沟通逻辑的时候」、「跟设计师讨论按钮该如何摆放」、「营销会透过一些指针验证产品成效」,当时面试前没有演练到这么多细节,所以面试时真的都是硬讲…… 强烈建议面试前可先结合 STAR 法则,用英文好好地把自己从需求对焦到落地实作与验收的过程整理一次! 第四关:PM 面试 II(PM lead)(中文) 完成上一个关卡后,一样是隔了两个工作天就收到 HR 来信,告知进入下一关面试!这次 HR 有告诉我面试官姓名了,我便循线找到他的 LinkedIn,也鼓起勇气询问在此部门的内部人士。 对方也真的很友善!他先用 LinkedIn 回复我的问题后,也答应我提出的 20 分钟视讯咨询,我也因此更认识这位面试官与该公司。 老实说,原先在 Glassdoor 找信息时,看到这间公司的面试负评不少,但因为我从刚开始的印象就不错(帮内推的好心人、亲切的 HR、很有效率的面试邀约进度等),所以也没特别把负评放心上。而到了第四关,这位面试官更是帮这间公司加了很多分! 一是因为他真的很认真在听我的回答,会针对我的回答追问细节,但也不会故意刁难;二是除了工作能力与经历,他也特别询问我对于新加坡的认识,让我这个「外国人」对新加坡生活先有个概念;三是他会用讨论和引导的方式做一些 Case Study,我也从中学到一些看待产品的思维,真心觉得收获很多! 【Tips】 面试时,面试官问了很多 Product Sense 相关的问题,也有许多假设性、情境式问题,比如他请我先举一个自己常用的 App,然后引导我说出最喜欢与最不喜欢的功能,并思考这个 App 在东南亚各国发展的情况,比如为什么在越南、泰国这几个国家发展得特别好。 我在这个关卡学到的是,虽说很多时候当 PM 就是要去思考 “Why”,比如越南、泰国有什么地理上的特性?消费者有什么共通性?基础建设有什么雷同之处?但偶尔也可以逆向去思考 “Why Not”,当时我就跟面试官说:「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反向去思考为什么其他东南亚国家发展得不好。」 当下面试官似乎有点眼睛一亮,我们也因此有针对这个产品延伸出更多讨论。总之,有时候也可以勇于突破框架去思考,或许会有意料之外的成果。 第五关:PM 面试 III(Team lead)(中文) 完成上一个关卡后,一样是隔了两个工作天就收到 HR 来信,告知进入下一关面试,也就是最后一场面试了(终于)。截至目前为止,我在一个月内就跑完了三场视讯面试,真的蛮有效率! 但老实说,在这场面试当下,我感觉到的就是「面试官对我好像没什么兴趣」,所以其实还蛮紧张的,很怕在这关止步。但后来想想,有可能是因为高阶主管很忙,他就边面试边回讯息(?),也有可能是因为前几关都通过了,这关比较像是形式上的关卡,所以也没有聊太多新东西,面试官也不会再问一些背景与能力的问题,只是确认一下应征者对公司的期待与薪资数字而已。 Update:飞到新加坡后,我在到职前先进了公司拿文件,当时就有跟 Lead 打招呼,他本人蛮亲切的!(在此还面试官一个清白(虽然他也看不到这篇)) 第六之一关:HR Offer Discuss(中文) 隔了两周,终于收到「类似」Job Offer(录取通知)的来信,会说类似,是因为信件中并没有确切告知「你已经录取」,也没有职称或薪资,所以我当下又再度陷入恐慌(求职者就是这么患得患失吧)。HR 只告知我已完成所有面试关卡,希望视讯讨论 Offer 细节。 视讯讨论时,HR 详细说明了公司提供的 Package,还讲了落落长的公司福利与政策,比如医疗、保险、假期、学习补助等,最后谈了一下期望薪资,HR 就说要再跟面试我的 Team Lead 讨论。 第六之二关:HR offer discuss(中文) 隔了两个工作天就收到 HR 来信,又说有事情要视讯讨论,我此刻真的想赶快速战速决,便约了隔天的时间。HR 告诉我,他已跟主管谈定薪资,另外也再说明了办签证的细节与流程,并告知这周会收到纸本 Offer。 后来的流程都写在上篇了,就是:双方签署正式合约、办签证、申请新加坡的入境许可、防疫旅馆、预约机场检测、预约机场防疫专车、体检等。 面试后的心得与建议 1. 英文:真的真的真的很重要! 虽然总结下来,我在六关的面试中,有三关都是讲中文,但面试前并不知道,而且毕竟投递履历与第一关的 HR 面试都还是英文,「英文能力 = 入场券」这个铁则依旧是存在的。 至于英文怎么练,我目前试过的方法都写在上篇了。 update:来了新加坡之后,发现自己的英文还是很不够用,目前还在努力中。之后再写一篇「如何快速熟悉全英文工作的环境」(如果我真的能做到的话……)。 2. 英文:慢慢讲~不要急~ 通常讲英文碰到词穷或语塞时,会加入很多「呃」、「啊」、「嗯」的冗言赘字,这种字一多,其实会满干扰听者理解。 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除了把英文练好之外,也可以先试着放慢语速,让面试官以为你本来的语速就偏慢,这样真的要想词时,可能也可以在对方没发现的情况下拖一点时间。 3. 面试前:熟读自己的履历 这点听起来很废,但说真的,因为求职旅程真的太长了,从投递履历到实际面试可能隔了好几周(甚至一两个月),所以我真的有几度忘记自己的履历写了什么…… 但由于海外工作的面试官对于台湾当地的产品可能没那么熟悉,也不一定有时间先研究面试者做过的产品,所以(以我的经验来说),他们只能深挖履历中的细节,藉此了解这个人的工作习性、能力、团队相处情况等。 也因此,每一段写在履历中的工作内容与成果都非常重要,详情可 Google「STAR 法则」,这个法则对于「帮助面试者完整地说出履历上的亮点」非常实用。 4. 面试前:研究你的面试官 虽然 HR 不一定会透露面试官是谁,但总得打听看看,或者至少到 LinkedIn 上面问问内部人士,一来可以更加理解未来的工作内容与情境,二来有机会了解面试官本人,即使没有了解到许多细节,至少可以舒缓自己的紧张感——毕竟全然未知总是最可怕! 5. 面试前:确认视讯面试的软硬件装置 我这次的面试都是透过 Zoom,因为之前只用过 Google Meet,所以有先习惯一下,比如怎么在里面打字、怎么调声音或影像等,当然也会在面试开始前先测试视讯与音频。 6. 面试时:边听边做笔记 毕竟英文不是我们台湾人的母语,要随时保持 100% 理解还是有点困难,有时也会怕自己听到某个不认识的字就卡关(会一直去想那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我最后选择的方式是:面试时会在手边放个实体笔记本,边听边记下面试官提到的关键词。 这样做的目的一来是确认自己真的有理解问题(比如碰到不太确定的问题时,可以再反问面试官:「所以你想了解的是 ___ 吗?」),二来是可以随时确认自己回答的内容没有跑题,内容都有环扣着这个关键词。 结论 其实拿掉「英文」这个变因后,海外公司的面试并不一定比台湾本土公司来的难,因为准备的内容都还是差不多的,但当然把「英文」这个变因加进来后,准备起来就又更辛苦…… 但除了英文之外,我自己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觉得最困难的还是心态的调适。上一篇有提过,因为个人没有足够坚强的心态裸辞,所以我是采用骑驴找马的方式,就这样过了超过半年的「白天工作、晚上找工作」的生活。 老实说,很多次真的都想说「还是放弃算了?就这样继续做着原本的工作,好像也没有不行」,同时又会极度负面地想说:「但真的好想试试看去海外工作,只是到底该怎么做呢?」总之,蛮常陷入这种又消极又无助的情绪。 不过,消极了几天后,总是会在某个时刻(通常是准备要睡觉的大半夜)又稍微振作起来。可能因为心中本来就有「想证明自己也有到海外工作的实力」的好胜心,再加上原本的「好想体验看看在海外生活一段时间」的好奇心,最后驱使自己继续「刷 LinkedIn、修履历、投职缺」的无限循环。 写这两篇文章,只是想记录一下自己一路走来的心情,真的是百感交杂……我绝对不敢说「到海外工作」是多厉害的事,毕竟我在过程中失败了好几次,但至少这次真的是一个「非常脱离舒适圈」的体验。 不确定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后回头来看,会是什么感受,会是觉得自己太小题大作,还是一样觉得刻骨铭心……但无论如何,至少这趟海外工作旅程是无悔地出发,任何的体会与收获,某方面来看都会是很棒的养分吧。 -- 本文转贴自:MH(原文标题: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下):海外求职——面试篇)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在线会议如同摸黑吃饭?远程会议必备 3 关键,成功打造高效会议

摸黑吃饭是什么感觉?伸手不见五指,少了视觉的辅助,我们的判断力开始下降,完完全全只能仰赖服务人员的引导,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坐上了椅子,上菜后,依旧是战战兢兢地摸来摸去,深怕弄翻了碗盘,对于入口的食物更是感到不安,就连与他人的对话也相对变得被动,其实这样的无光体验在职场上并不少见,不就正好像在线会议吗? 在线会议往往与会者沉默,要不来回重复厘清任务内容,整个沟通过程彷佛摸黑进行。 在远程沟通的情境下,没有视觉辅助,声音成了唯一的引导,没有额外台词的鼓励,人和人之间很难掌握互动的节奏。 隔着屏幕看不到表情和肢体语言,对于别人究竟在想些什么,是因为听不懂而皱眉、频点头表示认同、还是眉毛一高一低觉得怀疑等完全不得而知,更糟的是主讲者自说自话,怕尴尬开始疯狂塞话,整场会议的沟通成效就差强人意了。 再加上比起传统面对面会议,在线会议的进行实在很难快狠准。 多数用户为了不被视讯带宽影响,又或者个性害羞,许多参与者不会开启镜头,往往按下静音键后就开始「多任务」,回个 Email 或 line ,甚至滑起脸书或 IG 、又或者一边开会一边打扫,洗碗扫地、帮小孩换尿布等等。 于是主持人确认问题时没人反应,直到听到自己的名字或指派任务时,分心的人们才急急忙忙回头厘清任务或目标,搞得大伙又得花更多时间重新确认,拖延了整场会议时间… 无论是会议主持人,亦或是希望会议可以准时结束的参与者,我们都希望会议进行能兼顾效率和效益。那么,撇开不可控因素(例如:人),又有哪些观念和技巧是可以由我们「主动」去掌握,促进在线会议进行更加顺畅呢? 会议前先做好「心理」和「技术」的准备,与会者的期待管理不能不做 为了让会议当天更「有效率」和「有效益」地进行,主持人在开会前要先针对以下内容,透过信件、电话、口头等适合的管道,「先」做好所有与会者的「期待管理」,包含: 会议日期 会议时间 会议主持人 会议与会者及各自角色(例:主席、会议记录者、议题解说员、决策者等) 会议目的及预计产出(例:方案抉择确认、向上提案方向、价格策略、营销计划的具体时程) 会前准备(例:各单位要确认目前调查的最新数据、竞品分析、与厂商沟通的成果、长官对决策的喜好倾向、产品目前状况) 议题相关辅助资料(例:报告、图文件、系统、信件、网页) 就像进入无光餐厅前,服务人员「搞刚(台语:费工)」地「预告」我们即将会发生的事,以及该有的「心理准备」:像是当时店员说「稍后请您抓好我的手臂,慢慢向前走即可。」以及「稍后餐点上桌后,服务人员会跟各位告知,桌上也都已放好叉子,若不小心弄掉,只要举手就可以,我们都有戴夜视镜,能马上过去协助您。」 像这样帮客人做好「心理」和「技术」的准备,自然会让人放心不少,而能尽情体会过程。 同理可证,一场远程会议要有效,主持人务必要在所有人上线前,让每个人知道会议进行的相关细节,尤其是会议的「预计产出」,在沟通条件的局限下,比起告诉大家之所以要开会是「希望可以找到副总能接受的营销方案」,不如具体说明「在下周 30 分钟的会议内,要找出能在下一季以预算 300 万内进行的 3 项方案,供副总在本季结束前做最后裁策。」 会议中时刻紧盯会议进程,就像导演一样,确保剧情顺畅推动 那次无光餐厅吃饭的体验虽然觉得很有趣,不过也觉得很「空虚」,对于自己到底吃了什么真的是个大问号,「是猪肉吗?我怎么觉得是鱼?他们给我们的菜是一样的吗?」,只知道东西有下肚,但无法和友人分享东西好吃与否,整个过程累积的就是一堆问号……。 然而在线会议的过程也是如此,当所有人的认知完全不同步,即使发布同一个消息,每个与会者听到和感觉到的都不太一样,若没有在中间做好「引导」,加上众多分心的事物下,彻底影响会议进行的效率和效益。因此身为会议主持人,在过程中有 3 个关键事要做: 让所有与会者「看得到」讨论中及最终结论,有「画面」地推动进程 虽然在线会议看不到彼此表情的微讯息,但至少要「看到」会议究竟在讨论什么,所以主持人可以事先寄送像是 Google doc 的连结,让与会者有地方可以共笔记录彼此的观点及共识,有画面地推动讨论,白纸黑字写下来,完全没有误会的空间,同时也能知道目前讨论的进度和结果。 针对 5 方向,全程时刻提醒,让车一直在轨道上 提醒「时间」:有限时间内,讨论要具体、想法要落地 在远程的情境下,主持人必须把大家就当作瞎子一样,去思考一群看不到彼此的人,要如何知道此时此刻发生什么事、以及要预期什么,除了一开始就要提醒会议要花多少时间外,还必须在讨论过程中,随时提醒还剩多少时间,时间若非常充足,要让与会者知道大家可以放心脑力激荡,但若时间有限,则必须强调讨论要具体、想法要落地。 你可以这样引导与会者: 「接下请 Jack 针对 300 万的操作来简单说明」 「目前这个议题还有 10 分钟可以讨论」 「至于副总的决策倾向,稍后将请 Andy 做进一步解释」 提醒「开会目的和目标」:做好把关,避免无效的对话 例如早知道产品预计推出的时程,那么提出相关能执行的做法,配套的营销措施要能相互配合,就像下一季要推出跟下一年度要推出产品,时间条件不同,提案内容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在与会者脱离此次开会的目的时,你可以试图这样提醒: 「Sam,你这个提议很好,不过我们今天开会的目的是找出在下一季立刻推出的做法,所以请先限缩在最快时间内能提供的做法」 提醒「角色和产出」:直接点名各项议题的讨论参与者,迅速集中注意力 主持人除了在会前通知各项议题的讲者外,也要在会议过程中「直接点名」哪些人,在哪个议题的讨论上需要更多的投入。例如在开口请PM 介绍下一年度的 product roadmap 时,同时也提醒业务或研发单位,稍后等 PM 讲完会需要发言给予相关回馈、或提供各部门的意见等。 如此一来,就能迅速集中大家的注意力,避免出现恍神、不知要给什么意见的窘境。当与会者有了「明确的任务」后,「预期」自己稍后得给予讲者回馈,自然提高注意力。你可以详细地说明交代: 「接下来换 Nolan 说明最新的 product roadmap ,等 Nolan 说完后,再请 Mary 和 Lora 直接以业务和研发单位的角度给予反馈,务必确保在今日会议结束前,让三方都有共识,以便下周跟副总提案说明」 不只综观大局,更要成为各项议题讲者间的桥梁 另外,针对每个项目发言的「讲者」,主持人也需要特别做好「控场」。 远程会议全程只靠声音在沟通,若声音本质不好,音量不够、音调过低、语速过快、音质沙哑等,很容易让与会者分心,更不用提万一讲者本身表达能力也有问题,内容不够专业、讲老半天不知所云,或是回答问题鸡同鸭讲等,都会拖累会议的进度,造成沟通成本过高。 因此对于「每一位发言的讲者」,主持人要适时做到以下几件事: 介绍讲者出场时,摘要为何由这位讲者发表或说明 讲者若内容失焦,主持人要视情况打断并厘清 确认讲者在一番话后的「重点」为何,必要时可「换句话说」再重申一次 在介绍下一位讲者开口前,先简单复习上一位讲者的重点 讲者讲话的过程中,随时点名相关的与会者,针对具体内容发言 会议即将结束时,再次请与会者确认共笔的内容,若有后续的追踪行动,则提醒所有单位各自在何时该完成什么目标或作业,又或者简单 摘要全程会议的结论。 一场会议有效无效,关键绝对不只主持人一人,与会者也很重要,因此以上内容对于任何角色都是个提醒,不管是你主动发起这个在线会议,或是被动通知出席,都要对整场会议做好应变准备,即使主持人没有帮讲者总结论点,与会者也能自行发问确认「所以你刚刚的意是是… ,对吗?」,或是发现大家同时在讲话,可以让别人先说,等到一个段落再问「现在我可以补充几句吗?」,以及发现没有结论就要换下一位讲者时,也可以主动说「不好意思,所以刚才的结论是?」 总之关镜头的沟通就像闭着眼睛讲话,很容易因认知不同步,造成开会的沟通成本提高,因此不管作为主持人或是与会者都有责任,做好前置作业及会议中的控场,运用辅助沟通的工具,确保大家脑袋都有开机,在会议当下顺畅运作。 -- 本文转贴自:我是黄乔伊(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7, 2024

部落格经营之路EP.0|The Game Plan 部落格宏观策略

部落格经营之路 这将会是一套系列文,完整揭露部落格经营的重点。 我会从策略谈起,再接着谈执行及网站上线等等的设定,盼这一系列的文章,能帮助有兴趣做部落格创业的人,清除物理与心理的障碍,成功前进。 The Plan — 部落格创业的宏观蓝图 所有成功的部落客,都有一个Plan。 虽然可能都经历过蒙懂瞎写的时期,但若要从兴趣业余晋升专业部落客,计划是一定要有的;而Episode0,就是要把这完整的蓝图呈现给你,让你在一头热冲进迷宫前,先俯瞰一次完整的架构,才不至于在迷宫里晕头转向。 部落格创业的宏观蓝图,有个简单好记的缩写: ATM A:Audience 观众 T:Trust 信任 M:Monetize 变现 无论你是哪类型部落格,经营任何主题,这蓝图都不会改变,就是这三个关键步骤。 Audience观众与流量 当你的网站(部落格)架设好之后,它就是一座孤岛。 无论你 Logo 设计多漂亮、UI/UX 多棒都一样,他就是一座无人岛,只有你自己在岛上,孤芳自赏。 而你最开始的目标,就是要让这座岛屿,热闹起来;每个网站,都需要流量,不然就只是个空壳。 流量怎么来? 除了少数怪咖外,应该没人会想造访一座孤岛吧? 所以你得开始搭建你的岛,你要开始写高价值的内容,每一篇高价值内容,就像是帮岛上盖新的餐厅、景点、旅馆,你要不断地创造这些内容,别人才愿意来这座岛上活动。 流量从哪里来? 在你孤岛周围,其实有着非常多巨型岛屿,上面住了很多人,而你的目标,就是搭建你与那些巨型岛屿间的桥梁。 其中,最大的岛就是Google群岛,他上面有几亿人,你得靠SEO技术来造桥,一开始技术还不好,可能只能用救生艇偶尔载几个人来你的岛,但随着你越来越熟悉SEO,你的桥会越造越快、越造越好,Google甚至会主动把你的桥扩建,让更多人能看见前往你岛屿的标示(部落格标题) 只要你做得对,很多人就会开始从Google,造访你的岛屿。 除了Google群岛之外,还有非常多不同的岛屿,像是Facebook/IG这些社交媒体群岛、Youtube/Tiktok影音群岛、Podcast/Clubhouse声音群岛,这些岛你都可以与他们建立连结,让人们能造访你的岛,创造网站的流量。 即便选择很多,但我建议你初期挑选一个群岛即可。 因为每个群岛建立连结的技巧都不同,需要大量的学习与经验,Google有Google的玩法、Youtube有Youtube的玩法,没有人能在一开始就掌握复数平台的规则,所以建议你,一个一个来,先学会一个平台之后,再往下个平台前进。 第一阶段的任务看懂了吗? 你要做的其实就只有一件事,创造能被人搜索到的高价值内容。 内容可以是部落格文章、Youtube影片、Podcast,格式不限,只要你持续创造「能被搜索且帮助读者」的内容,那你这座孤岛,就会慢慢热闹起来,人们愿意来,愿意待着,甚至愿意推荐给身边的其他人。 Trust 信任 你一定有过这种经验,在你去了某景点后,心中想:「我这辈子再也不要去那种鸟地方了⋯⋯」 而你的网站,就要极力避免给别人这种印象。你必须赢得岛屿访客的信任。 信任,在部落格世界是怎么具体展示的呢?就是读者愿意让你,与他有更近一步的接触。 从轻度的追踪粉丝团,中度的加入E-mail名单,重度则是肯参加你举办的实体活动; 信任,从哪里来的呢? 信任,来在于你把读者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其实当你不断创造高价值内容的同时,信任就已经慢慢滋生,如果读者能从你内容中获得进步、解决问题、取得启发,那他肯定很愿意继续从你这,获得更多内容。 这阶段最好的做法,就是开始搜集E-mail电子报的名单;他就像是一个筛网,把愿意信任你的人,筛进名单内,你就能进一步与这些「有信任基础」的人,做更靠近的互动。 信任这件事不好教,因为很多人都想走快捷方式,觉得信任可以用骗的。 但别忘了那句名言:你能骗到的人,都是信任你的人。 当你打算用拐骗的方式赢取信任,你信任池里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可能刚开始还有效,但绝对不长久,你很快就得弃岛,重新开发一块净土。 「把读者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调整成这样的心态,你不用大费周章,信任就会随之而来。 Monetize 变现 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大家最关心的,部落客到底如何赚钱? 虽然部落客赚到钱是很重要的事,但他却是整个蓝图的最后一步。 这也是部落客经营反直觉的地方,因为你得先经过「毫无金钱收获」的前两个步骤,才有办法搜集到,最后这块拼图。 老实说,若你前面两步做的够好,变现是水到渠成,若你前面做不好,你就算学会了所有变现的方式,依然会举步维艰,觉得赚钱好难。 部落格变现的方式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包含:网站广告、业配、联盟营销、工商服务媒合、自行打造商品。 我这里不谈每个变现的方法,只谈其中的原理。试想一下,假设你是一个写「瑜伽相关」的部落客,当你网站有固定流量,且E-mail名单里,有一群对瑜伽有高度兴趣,且对你有信任感的名单时。 你觉得变现会很难吗?一点也不难。 你只要诚心推荐,平时做瑜伽时的装扮、体验过很棒的课程或最初学时买过的装备,这就是联盟营销; 会不会有瑜伽产品相关厂商希望你的推荐?当然会,这就是业配。 你能不能开始自己的瑜伽在线课程,找厂商做自己品牌的瑜伽衣?这就是自行打造商品。 更不用说讲座邀请、出书或其他操之不在己的潜在收入。 就是这么简单,只要你肯埋着头,努力把前两个步骤的地基打稳,那部落格变现,真的只是看你想要怎么变而已。 反之,如果你没有流量、没有信任,没头没尾就想变现,大喊着: 「我要卖瑜伽课程,我的课是全世界最棒的。」 首先,没人听得见你大喊,再来,就算听到了你的大喊,在没有信任基础下,他们为何要理你? 这就是为什么变现是最后一块拼图。 部落客经营,你得先知道你的主题是拥有变现潜力的,但你不能一直想着变现,一旦你盯着钱看,就更容易迷失在这个迷宫里。 结语 这一篇我写得格外认真,毕竟这是部落格经营之路系列文的第一集,Netflix 影集第一集要是不好看,马上就会被弃剧,所以我得有个好开场。 希望这 Game Plan 不会太难理解,跟高中数学比起来,他应该好懂一百万倍吧? 但理论终究只是理论,好点子,永远比不上高效执行力。 所以,动起来吧!赶紧去为你的孤岛装扮与造桥,人们都在群岛上等着你呢。 更多主题请见: 部落格经营之路EP.1|Topic Matters 部落格主题很重要 部落格经营之路EP.2|Choose the Topic 挑选部落格主题 部落格经营之路EP.3|Choose the Platform 挑选部落格平台 部落格经营之路EP.4|Built your Base 打造你的基地 -- 本文转贴自:早安杰森(原文标题:部落格经营之路EP.0|The Game Plan 部落格宏观策略)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读者若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欢迎直接透过电子邮件info@ftpm.com.tw与我们联络。

February 29, 2024

接案让你既期待又怕受伤害?「多元收入+复利策略+长期思维」帮你跨出第一步!| 自由接案达人 西打蓝 专访

不少上班族都梦想着跳脱体制,成为自由工作者或是创业家,但却迟迟不敢起步。而多数人卡关的点,在于害怕「沉没成本」太高,不敢果断放弃过去学校、职场累积的种种,去踏上一个未知的冒险。 已经有五年接案经历的西打蓝,现在是以文字与网站建置为核心服务的自由工作者,拥有多达 10 种的收入来源,在 instagram 上更累积 9000 多名追踪者。 曾经的他也是一名上班族,大学从工业工程科系后,一路当过记者、前端工程师,最后决定走出办公室,成为一名自由接案者。这一路以来他如何面对沉没成本、工作焦虑,还有在接案时如何拓展案源、如何规划长期职涯等等,西打蓝一次分享给你! 过去不会浪费,你可以自己走出一条路! 西打蓝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人生要怎么走,在职涯前半段曾当过记者、工程师,最后热爱写作和与人交流的他,辞去稳定的工程师工作,成为自由工作者。 很多人会觉得,已经投入某个职业一段时间,突然转行,过去的努力都白费了。 但西打蓝认为,这些经验并不会浪费,反而能转化成新的机会。甚至许多职能都是通用的,例如记者的人际沟通与深度提问技能,在项目管理提案、当业务谈案子都会用到;梳理文字的能力也能在简报、企划书派上用场。 他用一个很有趣的比喻来形容:「我一直认为,当一位上班族是去完成别人拼图板上的一块拼图,它的模样取决于人资开的职缺,你必须把自己摸捏成那个职缺的形状,那可能就不是你了;但是创业(当自由工作者)不一样,你是拼图板上的第一块拼图,其他人要为你把图片拼出来。」 当你选择自由接案,你不再只是公司里的一小块拼图,而是自己拼凑出整个事业版图。虽然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但只要懂得市场需求,并累积信任资产,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大提升。 打造多重收入来源,解决收入不稳定的焦虑 许多人接案最担心的就是收入不稳、案子怎么来,目前西打蓝就有超过十种收入来源,包含: 1. 文字工作:文字采访、杂志撰稿、代笔写书(已经完成两本书)等。 2. 网站建置:客制化网站建置、设计 Logo、SEO 营销等。 3. 职涯辅导与接案培训:提供一对一的职涯规划与接案培训,接案「陪跑计划」,目前已辅导超过 60 人。 4. 开设小班制前端程序教学:帮助想转职的学生学习前端开发。 (还有多种收入来源,可以参考西打蓝的官网。) 一路以来慢慢累积不同的收入来源,西打蓝第一年的收入就与当时在当工程师的起薪相当;第二年,他的年收入即突破百万。 西打蓝也不藏私地分享初期他的案源拓展策略: 1. 利用身边人脉 发文昭告身边的朋友,让认识的人知道自己开始接案。 参加实体活动,透过人脉获得推荐。 2. 善用在线资源 在 Yourator、脸书社团等平台寻找适合的案源。 透过作品网站展示自身专业,吸引潜在客户。 西打蓝提醒,不要被职缺上显示的合作形式局限,有些案子可能是要兼职,或是要求按月计,其实这些都有机会谈成专案计。 3. 主动业务开发 你可以先和对方谈案子,再根据对方的需求切分,组成一个客制化的解决方案与团队。 比方说,对方需要 Logo 商标、网站以及 SEO 与营销,你可以依照这些需求来组成团队分工,各司其职完成一个案子。 他表示,如果是以前当员工的思维,他会想要全部自己学、自己做,但是现在他选择组团队,共同合作。 「其实在刚开始接案的前两年,我都是工作狂的状态,只要醒着就在工作,那时候真的很疯。但近两年比较有商业思维,懂得外包、团队合作之后,变得轻松一点,今年还规划了一些出国行程。」 西打蓝也十分重视「一鱼多吃」、「复利」累积的商业思维,当他的「接案陪跑」计划和「前端工程师课程」都在过程中逐步与学员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当学员们学成毕业,他们可以互相介绍案源,甚至成为彼此的工作伙伴,打造双赢关系。 稳定案源,用 3 招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接案最重视案源的稳定性,西打蓝的案源中有六成以上都是老客户,「我实验过,整整一年不主动找案子、也不发作品,结果案源还是一直来,而且大部分都是以前合作过的客户。」 他表示,和老客户合作好处多多,第一,已经熟悉彼此的状况,减少沟通成本;第二,收入更稳定;第三,老客户会口耳相传,把你介绍给别人,获得更多案源。 西打蓝分享 3 招稳定案源、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方法: 1. 持续寻求回馈 在案子进行中,他会不断询问客户的意见,而不是等到结案才检讨,这样能确保双方的合作顺利,客户满意度也更高。 2. 提供高价值服务 他的目标不是接越多案子越好,而是让每个案子都能长期合作。当客户觉得你的服务好,会更愿意介绍新客户给你。 3. 长期经营品牌 他每周写作、经营自媒体,累积了超过五年的内容,这让他在业界建立了信任度,客户自然会找上门。 对于想尝试接案的上班族,有哪些建议呢? 西打蓝比喻,自由工作者就像野生动物,一脚踏入自由的世界中,必须学会独立生存。想尝试接案却不敢跨出第一步的人,其实不用急着将自己抛到自由世界中。 「中间有个过渡的方式,你可以一边兼职、一边接案,直到你觉得可以完全当野生动物时再去;如果觉得自己不适合,那就回去上班。」 Bryan 也呼应,每个人的天性不同,可能适合职场、也可能适合创业;但是没有尝试过就不会知道自己适不适合! 西打蓝在成为自由接案者之前,他也曾感到犹豫、彷徨,但是现在的他回顾这五年的累积,他只想告诉自己:「第一次做一件事都是最难的。但一年过后,这件事会变得超简单;在别人眼中,那就是神乎其技!」 还有更多西打蓝分享的精彩内容,可以收听 《大人的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 SP19:接案让你既期待又怕受伤害?透过「技能盘点X 排列组合」的技巧无痛迈出第一步! | 自由接案达人 西打蓝 专访」。 如果你想更认识西打蓝,欢迎追踪西打蓝的 Instagram 和 YouTube,还有官方网站!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