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16 posts

Podcast 「数位游牧志」|「雷蒙三十」侯智熏:不要只学马斯克、贾伯斯,想提升效率先对自己做「实验」!

你是否觉得生活日理万机,好多待办事项撞在一起,时间永远不够用,也常常忘东忘西?你是否也觉得市面上的软件工具一点都不好用,或是不知道该如何善用它们? 自媒体品牌「雷蒙三十」的创办人侯智熏(Raymond、雷蒙),或许是我见过最系统化、最井井有条、甚至是最「科技」的数字游牧者,好比说,用 Notion、ChatGPT 或是大大小小的计算机软件,来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并有效管理,计算机桌上、住家也有多样智能设备,来优化生活。他将「数位」两个字,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 甚至,随便问侯智熏,2016 年整年的花费、哪一个项目花费最多?或是五年前某份合作资料放在哪里?只要打开计算机,他就可以立马在大量资料中找出解答。 侯智熏回想起过去,大学时因为要自己赚学费与生活费,他开始接案当自由工作者,但在白天他还是一个学生,一天 10 个小时需要考试、上课,在时间有限,事情又这么多的状况下,侯智熏开始「系统化」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三年前,侯智熏创立自媒体品牌「雷蒙三十」,分享自己许多提升工作效率、自我管理等方法,以及各种数字工具开箱等等的内容,深受读者喜爱,甚至所开的在线课程「Notion 训练营」,累积破万的人报名。 侯智熏笑说,其实自己记性非常差,他能如此有系统、有效率地管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重点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具与方法!尤其,身为数字游牧者,当你对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有更高的掌握,就更需要好好管理自己的生活。 那什么是对自己最好的工具与方法呢?本篇整理给你! 第一、怎么做最有效率?不如实验看看! 很多人想提高自己的生产力与效率,会学习成功人士的做法,但却觉得这些方法都不好用。 举例来说,你可能看到媒体报导 Mark Zuckerberg,或是 Steve Jobs ,他们因为早起,而有很好的生产力与效率,于是效仿这些成功人士的做法,尝试早起,但却总是做不到,或总感觉昏昏欲睡,反而效率更差。 侯智熏强调:「你不用跟着主流的方式去走,而是要个人化!」 侯智熏大学时,就听说过「早起比较有生产力」的说法,但这是真的吗?他选择自己先做尝试! 他用一个月实验,自己每天都早上七点起床,另一个月,每天晚上三点睡,早上十点再起床,然后每天记录自己的工作心情、专注度等等。结果,他发现自己根本就是个夜猫子,晚上时更能够进入心流的状态,「早起比较有生产力」并不适用在自己身上,而他也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工作的时段。 侯智熏建议,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你可以去实验、去记录,而不是跟着主流定义「应该要怎么做」,或是成功人士会做的方法! 你也可以参考侯智熏撰写关于「生活黑客」的文章,更了解该如何建立适合自己的系统化生活。 第二、选择工具的关键,就在于「目标」 很多人会用工具,例如 iPad,或是许多管理生活的软件,来管理生活大小事,但常常用了就半途而废,或是觉得不好用。 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又好用的的工具?侯智熏建议,你可以先用一张白纸,记录一整天从白天起床到晚上睡觉,过程中你都做了什么事。可能像个工作流程图或是心智图,不用画的太复杂。接下来,你可以检视一下自己的一天。 选择工具的关键,可以从你的需求与想达到的目标出发。 好比说,早上你喜欢看网络文章,你总是会开很多的分页,想要好好管理自己的页面与数据,这时你就可以使用管理工具,或是 RSS 将不同网站的信息去做整合。 「找到每个工作或生活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再去找对应的工具,我觉得这是一个最起始的解决点!」侯智熏说。 不然,当你的工具太多,你还得去记得 A 工具是什么, B 是什么。只会让混乱的生活,更加混乱。「你的脑袋,是用来解决问题、用来思考、用来创作,而不是用来记东西、承载这些信息!」侯智熏说。 去芜存菁多余的东西,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并使用适合自己的工具与方法,可以帮助你建立更系统化的生活。 如果你对于雷蒙的数字游牧故事,与系统化管理生活的方法感兴趣,欢迎收听《大人的Small talk》数位游牧志 SP1:相比于上班族,自由工作者更需要建构个人专属系统,才能长久兼顾收入与自由|《雷蒙三十》侯智熏 专访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1, 2024

40 岁出头碰到职涯天花板,怎么办?「自媒体」可能是你的救赎!

昨天有位大人学的老朋友私讯我,请我给些职涯的意见。他在一流的外商公司从事高薪的工作,比一般同辈的人拥有更棒的职场成就,是人生胜利组没错,但是放眼望去,却看不到下一步在哪里。这可能不是一个特殊的个案,我觉得可以拿出来分享一下。 先讲结论:我蛮鼓励各位专业工作者,认真思考一下做「自媒体」的可能性,目的倒不是赚取流量或广告收入,而是为你原本的职涯累积更多筹码。 大人学社群中,有很高比例的伙伴都是高薪与高职位的一群,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一流的专业与工作态度,所以在职场里快速上升,但这也带来了另一个新挑战,那就是: 更快遇到职涯的天花板! 很可能才 40 出头,甚至更年轻,就发现自己在原本的赛道已经没有上升空间了。 虽然跟同年纪的同事相比,进度已经超前,但是要更往上一阶,挤入真正的核心却非常难,问题可能是太过年轻、欠缺背景人脉、或是其他跟政治有关,非战之罪的因素。例如,有些公司会有不成文的规定,年龄够老才能担任副总或是合伙人的职位!或者,前辈们已经占满了有限的位子,出非他们离开否则没有空缺。 既然往上升的门很窄,另一条路就是横向发展:跳槽到某间规模小的公司当高阶主管,或者自己出来创业,又或者转换跑道,换一个行业......但是不管选哪一条路,要付出的代价都很高,而且难免有种「不甘心」的感觉:「我明明很成功,为什么职涯却卡死在这里!」 但好在这个时代,我们有一条全新的道路,跟上面讲的都不一样,就是「自媒体」。写部落格、当 Youtuber、录 Podcast、建粉丝页、录短影片、发行个人电子报......都好。把你的专业,用白话的方式,分享给更多人,并且不求回报(至少一开始是这样)。 很多专业人士听到我这个建议,第一反应都是:我不行啦~我又不是网红,我又不会讲话,而隐藏内心的想法可能是:我不想赚这种钱、我不想抛头露面、我没有人格魅力、做这种事情违背我菁英的形象,好 Low......但其实,他们完全误解我这个建议的重点。 其实我并不是要他们去对标老高、Joeman、股癌...…这些成功的自媒体,成为大众市场的宠儿,要做到这个程度也确实不容易。他们真正要影响的受众不是广泛的大众,而是他们所属产业的同侪们,包含:同事、同业、客户、老板、供货商、相关供应链等等。 红不红,有没有赚到流量分润,或是接到业配,根本不是重点,而是要在所属产业中,立一块「专业招牌」,让大家知道有你这号人物存在,而且是正向、专业、热爱分享的形象! 当漂亮履历的边际效益递减时,就要用自媒体的曝光来取代。当你同产业的客户、同事、老板,很容易搜寻到你的频道,你在他们心中就会树立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这个人很有名,我知道他」、「这个人很懂我们的专业,讲得很好」......。 大家知道我是土木系毕业的,但我其实只做了三年的土木工程师就转换跑道了,近几年大家会认识我,多半是透过社群上的文章、公开演讲、以及 Podcast 频道。 有一次我研究所的指导教授从美国回台湾,跟同学们聚会,在座的学长学弟们都是土木工程领域的拔尖人物,但老师一看到大家,第一个跟我打招呼,还很兴奋地说:我在美国都有看到 Bryan 的文章,连天下这些媒体都有转载,没想到你那么厉害。 我听了都有点不好意思,我这个工程逃兵没好好应用所学,居然还被教授称赞。但可见媒体确实会带来可观的影响力,值得开心的是,在这个网络时代,媒体不再操控于少数人之手,人人都有机会运用自媒体为自己发声。 自媒体就是你的扩大器,当你在产业中树立好的形象,你职涯的机会就可能大幅增加。 像当年 Joe 跟我撰写《项目管理生活思维》的时候,一开始也没甚么流量,但就会有厂商找我们当顾问或是讲师,甚至我还被某间公司问过,要不要去他们公司当副总,推广新的制度。当你拥有更多筹码,职涯发展的决定权就在你手上了! 所以你的自媒体红不红,赚不赚钱......根本不是重点,而是透过分享专业知识,让自己在原本产业中更有优势。就像我家隔壁有间诊所,一开张就大排长龙,网络一搜才发现好多那位院长是网络当红的医师,我想这多半有紧密的关联。 希望这个分享对各位有帮助,也欢迎转给你身边的优秀朋友!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0, 2024

旅日工作者 Jenny 专访|想到日本工作,日文要很好吗?日文好就有优势吗? 日本职场实况分享!

有求职网站调查,有高达九成五的上班族会想在农历年后换工作,而在这群人当中,有八成五受访者表示,会考虑到海外工作。其中,又有四成的人首选是日本。 然而,想要到日本工作,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呢?日文一定要很好吗?有需要 N1(注)吗?因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在日本有将近五年工作经验的 Jenny 来分享她的看法。 日文重要,但重要的不只日文 「如果是一般日本企业的话,我觉得日文好并不一定代表你就有绝对的优势。」 Jenny 认为要在日本工作,语言能力确实重要没有错。然而,如果你只擅长日语,却缺乏其他专业技能,如设计、会计、计算机相关技能或跑业务等,那么在日本找工作可能会相对困难。即使有工作机会,大多数可能会是旅馆、餐饮、柜台接待或商品贩卖等服务业的职位。 因此,如果你只有语言能力好,而又想当白领上班族,那你将面临的,可能会是选项较少,职缺竞争较激烈的状况,年龄、国籍与文化差异也恐将成为你求职的劣势。 所以, Jenny 表示想要来日本工作,有一项语言之外的专长还是会比较吃香。「像是我就知道有一些在日本工作的外籍工程师或外商企业员工,他们完全不会日文,甚至是来日本才开始学50音,但平时因为公司内都用英文沟通,所以工作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只是,如果你想要在日本的本国企业工作,那会说日文只是『基本』。因为公司内人人都说日文,甚至社内其他外籍员工也几乎都会说日文。 日文就是公司内日常沟通的基本通用语言,所以你光是『只有日文说得好』而已的话,在日本的公司里并不是什么特别厉害的事。 反过来说,如果你有个能做得特别好的一技之长在身,或是工作能力强、绩效高、人缘好,那么即使日文说得稍微破一点,大家也通常都会很包容你。」 Jenny 分享了她找到日本工作的经验。当初,一家日本公司找到她,那时她还未取得 N1 资格。然而,由于她过去在台湾的工作以及日本打工度假中累积了许多与日本相关的经历,这使得一家刚在台湾设立分公司不久的日本公司透过台湾的征才网站发现了她,并询问她是否有兴趣来日本工作。 虽然 Jenny 在被录取后顺利取得了 N1 资格,但她也表示,如果没有过去工作经历上的累积,她可能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跟自己「日语说得流不流利」并没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Jenny 还认为,来到日本工作后,她发现要在日本工作和生活,并不一定需要 N1,其实日常生活上 N2 就已经足够了。 只是,如果你拥有 N1 ,那么在日本的外籍人才求职市场上还是会加分,因为有些日本企业对于外籍人才就会开出需要有 N1 的条件门坎,若是你没有 N1 的话,有可能进不到面试,书面审查就被刷下来。 因此,虽然拥有 N1 不一定是必要条件,但它会成为你履历上的加分项,让你在日本的求职选择上更加宽广。 换句话说,日语沟通是基本能力,而 N1 资格则是加分条件。然而,真正能让你脱颖而出的,是除了日语之外,你是否拥有其他的职场技能。 日文与专业技能,也会影响你的签证的长短 「技术、人文知识、国际业务」这个种类的就劳签证,是多数台湾人在日本工作最常见的签证。这种签证有 1 年、 3 年和 5 年三种有效期,但具体能获得哪种长度的签证取决于日本「入国管理局」的发放,无法自行选择。 签证虽然可以更新,但如果只获得1年效期的签证,则需要每年都花时间办理相关手续,这会比较麻烦。 还有一种是「高度专门职」签证,这是为了吸引优秀外籍高级人才留在日本工作而设立的签证。申请这种签证需要根据「高度人才签证计分表」来评估学历、工作经验、年收入、年龄、研究成果、日语能力等因素,只有当总积分达到70分以上时,才能申请。 这种签证的特点是统一有效期为5年,如果总积分达到 80 分以上,那么工作 1 年后(且申请时间点的积分仍维持在 80 分以上)就可以申请永久居留权;而如果积分 70 分以上,则工作 3 年后(且申请时间点的积分仍维持在 70 分以上)即可申请。 由于 Jenny 拥有日文检定的资格,并且在去日本工作前已经在自己的工作相关领域累积了一定的年资经验,加上硕士学历的加持,种种因素帮助她在积分上达到了申请高度专门职签证的条件,除了签证的审查时间大幅缩短,同时避免了每年为了更新签证而需要密集办理手续的麻烦,更重要的是,有机会比别人花更短的时间就能申请到永久居留权。 延伸阅读:日本工作签证 Q&A!签证种类、申请方式、打工度假转工签等 10 大问题一次解 要去日本求职不难,但绝对不是等天上掉下来的机会 「只有你平常多累积,机会下来时你才接得住。」 Jenny 认为,找到日本的工作其实并不困难,难的是能不能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工作。她提到,台湾有许多专门媒合日本求职的公司,并且会定期举办日本就业博览会、赴日求职座谈、前辈经验分享交流等相关活动,甚至台湾有些大学也会和日本企业合作,举办征才讲座。 因此,如果你具备语言能力,并且有意愿到日本工作,这些资源可以提供你很大的帮助,前提是你自己要先想清楚自己「去日本工作」追求的是什么、想做什么样的工作。 有很多人只是把「去日本工作」当成目标,并没有仔细思考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样的工作,因此到了日本之后,发现自己仅有「日文好」这一项优势,然而在一个人人都说日文的国家,这项优势并不能给你多少职场竞争力。 Jenny 分享了,她能有机会在日本工作,其实是源于过去的各种累积。「我觉得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机会,也都是来自于过去一点一点小小的累积,最后在某个时刻回过头来,变成人生路口上巨大改变的契机。」 她说,当初并没有一定要来日本工作的想法,但因为在工作中持续累积自己的经历和能力资本,并定期更新履历,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才让她在人力网站上被急需人才的日本公司发现,进而有机会来日本工作。 然而, Jenny 也强调,这样的机会并不是随便都能捡到的。如果没有前面的那些累积,这样的机遇也不会主动找上门,或是即使机会就摆在那里,自己也未必就能抓得住。 因此,她建议,如果真的有心想要来日本工作的人,除了日文能力之外,找到一个自己擅长或有兴趣的领域,并持续深化专业技能或相关的工作能力、资历,这样当机会来敲门时,你才能把握住。 备注 N1 为日文检定等级,分为 N1、N2、N3、N4、N5 五个级数,N5 最简单,N1 最难。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9, 2024

数字游牧、边旅游边工作的谎言与真相: 你真的懂什么叫做「游牧」吗?

数字游牧(Digital Nomads)是把科技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藉由网络的便利恣意旅行、远程工作的「自由人」。 依照《维基百科》定义,我从事「数字游牧」已经超过 10 年了。我在清晨的「网咖」(网络咖啡厅)和美国的同事们开过会;我也曾在旧金山深夜的渔人码头、明信片景点旁的办公室上班。 从那以后,我的工作就只需要一台笔电、网络联机。只要能上网,不管餐厅、住家、酒吧,我都能「上班」。甚至我招募的全职、兼职、外包伙伴们也都如此。本来我没觉得什么,它就只是一种远程(remote)工作形式而已。 直到事业渐趋成熟,开始有公司企业想聘我担任 CEO 、 CMO ,我才意识到原来这是多么「异常」的模式。因为我的第一个念头竟然是:「才不要勒」。然后,才开始冷静分析对方赏识的原因、接受或拒绝的利弊。 回不去了 数位游牧是真的爽。是那种爽到你尝试过后,就算出高薪把你请回办公室、担任高阶经理人,你都想「秒拒」的程度。 丢掉闹钟:每天睡到自然醒 没人盯:上班滑抖音、打游戏、吃零食都行 零通勤:早起赶公交车、下班挤捷运的生活,永别了 我可以向你保证,这些让你「再也回不去」的传说全都是真的。 没人告诉你的是剩下的谎言。 1. 在家症候群 远程上班的副作用,是放大「不负责任感」。 只要大家还在办公室、会见上面,多少都会顾忌三分。神奇的是那些血液里有「放纵」性格的人们。明明职能不变、责任依旧,改成「在家上班」就瞬间变得既轻松、又写意了。 手指按按,寄出 Email 后就完成下班、责任就消失了。多了时差和距离,缺少面对面请托「代理」的人情压力,「放空」变得毫无忌惮。 我亲身经历过这些工作者案例: 挂急诊 心脏病犯 感冒,引起心脏病再犯挂急诊 生病是人之常情嘛、身体不好当然要体谅;但神奇的是,这些意外都很巧的「刚好」发生在任务截止日。甚至是开完天窗的提醒讯息「之后」连续发生。 还有更经典的: 迟到 睡过头,所以迟到 抱歉老板迟到了,这次真的有请女友大力叫醒 以及 —— 助理放假前夕把任务「交棒」给老板(事由:和朋友跨年) 以上远程的「工作事故」保证真人真事、丝毫不加水。 2. 工时暴增 数字游牧想在哪工作就到哪里、想几点起床就几点。等于每天都放假、真爽。 是没错,但久了之后你就会发现:「放假,竟然也变成工作了」。 反正一样在家,不急的事也可以累积到周末再办;反正旁边没人盯,最后事情有完成就好。少了从周一数日子数到周五的痛苦,但不知不觉,也再没有对周末的期待了。 3. 每天打游戏 数字游牧者往往能用喜欢的步调、从事喜欢的工作。但它有个副作用:「工作像娱乐,娱乐也像工作」。 我看过一篇关于震撼教育的文章,大意是这样的:「如何阻止小孩没日没夜的沈迷游戏?」答案是:送他去电竞战斗营。继续每天打游戏、没日没夜的玩。 每天练等、从早玩到晚,是所有小孩的梦想,但进入战斗模式,教练们就会引进锻炼、操演、团队合作。反复挑战人体极限、逼着练习生手持鼠标精进那 0.05 秒的反应时间和手速。 用一格像素的单位距离不断调整准度、承担稍有偏误就会「被爆头」的射击压力。每天战斗、检讨、照三餐练,直到小孩晋升职业选手,或再也不想打开那款枪战游戏。不小心让工作进入这种心理状态,你知道有多可怕吗?七个字形容给你听:「每天都是礼拜一」。 4. 信息焦虑 为什么会陷进这种失控深渊?多半因为「信息焦虑」。人脑经过演化之后,会不断想要接受新刺激,只要看到「新鲜事」,人们就会不断想要去接收。 看到新通知 回复 Email、消红点点 再打开 Line、脸书找找新通知 再刷刚刚回复的 Email,看有没有新通知 新通知 → 回复 → 等待 → 收到新通知 → 回复⋯⋯ 如此不断循环,你的数字游牧就此把工作和生活「沾黏」在一起,坠入数字化的工作深渊,进入慢性过劳。 5. 烧毁! 当你长期处在工作压力之下,你就会慢性过载,最后「烧毁(burnout)」。烧毁就像过载的线路,承受不住太大的电流,最后断线。当你在工作里不断被消耗,最后能量耗竭的时候,就会进入这种过载状态,它会同时影响心理、情绪,还有身体。 空洞 感到没有用处 觉得气力耗尽 这状态甚至足以让拥有多年经验的专业主管、身心成熟的大人突然「暴走」,在办公室里崩溃,大吼大叫,只好叫救护车来载。梅约诊所 Mayo Clinic 的成人身心健康专栏表示,当人失去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就可能导致能量耗尽、引发烧毁(burnout)状态。 6. 野心归零 数位游牧容易让人变得失去野心、安于现状。 假设你是上班族,每天承担管理责任,也要时常加班和承受压力,但月薪是相对优渥的每月十万、年薪破百。那请问你愿意付多少钱换取每天睡到自然醒、零通勤、不用到办公室上班的生活?这样计算,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对很多压力早就爆表的人,再多钱他都愿意出。许多数字游牧工作者,目标只要 5 万,甚至 4 万、3 万,只要「实质上」过得比这些朝九晚五的压力族自在就行。久而久之,就安于现状、再也没有向上追求的动力了。 案件好多喔!哎呀不管了,先拖着吧 伙伴寄来主旨「紧急」的信,晚点再开啦。假装还没看到 反正就算失职,再去兼几个小差就把收入补回来了。犯懒、慢性压力累积、野心降低等因素迭加,让人们从专业的自由工作者,变成自由「不工作者」。数位游牧嘛!挑战来临的时候,随时「弃坑」、换别的地方游玩就好啦。 工作?再找就有。 7. 唱衰 如果你又是个数字游牧「创业者」挑战就更多了,你将面临无数专家劝诫。跟你说: 「这种半吊子工作模式,注定会失败的。」 「你看看,疫情后哪家企业不是赶快叫大家回来上班?行不通嘛。」 「工作,就是要待办公室。你没事去搞个数字游牧,怎可能成功?」 太小看「游牧」二字 游牧,其实一直是强者的象征。游牧民族之所以经常迁徙,主因是大自然的残酷、季节变化导致资源匮乏。对内,是粮食草料的不足、养家餬口的压力;对外,更少不了征战掠夺、成王败寇的战斗准备。历史上的蒙古、匈奴民族,哪个不是以剽悍凶猛著称?游牧除了自由,也代表居无定所、失去依托。 以四海为家,天为被、地为床;挽大弓、降烈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运气不好,稍有一个不慎,就变成荒野上的尸骨了,谁还有空跟你恋家情节、逃避责任、被动等人管理?曾几何时,现代数位游牧变得只剩虚拟的「游牧感」。环境上,以舒适的窝为家;专业上,摆着躺平和安逸的心态。 只采取半吊子的游玩心态,却忽略游牧者的自觉、剽悍、刚毅。如果,你向往数字游牧的生活,那它传说中的优点是真的。只是你要有所觉悟 —— 数字游牧只是「数字」在现代化。另一半的「游牧」背后代表的是强者的精神。 自主管理 扛好自己的责任 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 解决情绪问题,不是等人解你的情绪问题 这样,你才能有资格享受数字游牧生活的自由奔放。 -- 本文转贴自:Jemmy Ko(原文标题:数字游牧、边旅游边工作的谎言与真相)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8, 2024

Joe的时间管理术|时间的单价

前面讲了一些工具使用,这篇要来谈谈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关于「如何决定事情的优先级」。 前篇我提到:我会在我待办事项列表中,把所有事情都列入。 通常也都会暂抓一个预计完成时间。 而每天会在捷运上稍微浏览过一遍今日到期的待办事项,并考虑哪些是一定要今天做,哪些可以往后调整。(前一篇:Joe的时间管理术|以遗忘为前提的管理术) 但我知道,一定很多人会问:「到底这调整的逻辑是甚么?」 是根据急迫度吗? 急迫度当然是一个条件。 但我得提醒的一个重要观念是:你要想办法跟时间赛跑,如果你每日要做甚么事情全是根据急迫度来决定时,那表示你的人生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边缘了。 这表示你的生活已经几乎是被命运推着跑,大部分事情你都只能被动的因应,而有些不由自主了。 如果不改善,最后你将完全失去自主选择的权利,只能完全被动的让自己到处救火。 很多 PM 觉得做项目很惨,因为得到处救火;但这起点其实完全是因为在一开始还不用救火时没有正确的把自己时间分配出去。 让自己不用救火的事情之前没做好,之后自己就得被动反应了。 所以,你必须在还没有变成那样前,先有「另一个筛选机制」。 那另一个筛选机制是甚么呢? 有些人会建议,最好以「做这些事情,对于未来目标的符合程度」来做决定。 这有点像在玩养成游戏一样:你想自己将来变成一个音乐家,那就多排些练琴读谱之类的事情在自己的生活中。 这方法很棒,确实的让我们当下的行为能 Mapping 到自己长期的目标上。 只是,对很多人而言,这也不这么简单。 因为他们可能没有非常具体的目标,也可能同时有多个目标,比方说又想在职场上出人头地、又想成为一个好的老公、又想是个好孩子。 这就又让他们很难有个简单的主轴来安排自己一天到底该做哪些事情了。 对,我早先也有类似的困扰。 最少在我学生时代,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成为甚么样的人。 但不知道自己成为甚么样的人,不就等于没有主轴吗? 那如果抓不到主轴,我又怎么知道我选择做的事情到底是否对自己有益呢? 还是我其实根本是每天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但是自己完全不自知呢? 后来我学得一个方法,我觉得满有启发性的。 所以希望在这篇中跟大家分享。 我目前的做法,是把自己的时间,换算成类似钱一样的价值。 认真愿意的话,你其实是可以把自己每小时,或是每分钟花去做某件事情,都可以类推出一个「主观报酬」出来。 若同一时段,刚好有好几件事情都冲突时,那我会根据时间价值的高低,来决定到底我要做哪些事情。 如果时间价值低到不可思议时,我将根本不会参与那样的活动。 举个例子而言,之前日本某平价服饰来台开幕时,就有人卯起来排队要进去消费。 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不可思议,也不会想去参与的活动。 主要的原因在于,若我把时间换算成钱,会觉得这样的投资根本不划算。 就算只是排两三个小时,得到的也只是提早一些拿到衣服,或获得这些衣物的优惠。 可是既然已经标榜平价,那这折扣其实也没多少。 换言之,产出与投入其实是不成正比的。 当然,我相信有人看到这一段可能会立刻在心里反驳说:「Joe,那是以你而言。 但我只是个大学生,就算不去排队把这时间拿去打工,一小时也只有 95 元。 我若去排五个小时,能省下个 600-700 元的话,好像也是很不错的啊? 打工 5 小时不到 500;但排队省更多的话,不就赚了吗?」 乍听起来这是言之成理。可是我要提醒的是:大家要思考的,并不该是现在的时间价值,而是「做某件事情对你未来能产生的价值」。 今天虽然打工一小时只有 95 元,但这会是你希望永远存续的状态吗? 若你不是去排队省小钱,而是把这空闲时间去做其他自我充实的事情。 很可能明年你就有办法把你的时间单价变成 150/h。 持续抱持这样的思维,不断做些能创造长期时间价值的事情。 十年之后,或许你一小时的单价不是 95 元,而是 950 元。 换言之,若人只看着眼前,那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因为某些事情看似小赚了,但对长期而言却是赔的。 但若只做那些眼前有小利的事情,你就将停滞不前。 若看着的是未来,做些会创造未来价值的事情,那其实我们的长期时间价值将会跟着提升。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不是过的很辛苦吗? 做任何事情还都得计算成本。 当然,也不用这么过火,我也不是说你就只能紧盯着这规则来分配你的时间。 像我自己平时也会做些吃喝玩乐或是瘫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事情。 也会周末一整天只窝在家里打电动或是看电视。 重点只在于,你每周或是每天总要分配一些时间来做「高时间价值」的事情,而且要认真把这些事情做好。 这才会对未来有帮助。 写到这里,我想到之前王建煊曾在电视上说「大学生打工很笨」这样的一段话。 当时很多人跳出来批评说他那是何不食肉糜的发言。 但我觉得,其实应该是很多人没完全听懂他的含意。 大学生若需要赚学费、需要赚钱度日,去打工当然无可厚非。 但若把时间「全都」花在打工,或闲暇就是把打工钱拿去吃喝玩乐、玩 Online Game 等事情上,那就是有问题了。 因为你等于完全没有把任何时间投资在未来。 理时间就如同理财一样,若你都把时间(与钱)花光光,那将来就注定不会有得益了!不管怎么样,每天应该都要挤出一些时间,做一些能培养长期时间价值的事情。 尤其若衣食无缺下,更应该想想该怎么样让自己未来能更有竞争力,而非只是看着眼前的 95 而把时间完全投入。 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资产,真的就是时间。 钱、能力、知识、学位、职称你都可以重头来过。 你也都有可能拿别的东西去交换。 但唯有时间,这是我们永远无法更新或是重来的一项资产。 时间资产也恐怕是世界上人们唯一最平等的条件。 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 放眼回顾,跟自己相同背景与资质的同学,有人比较有成就,也有人就是混的较不如意。 一些人多怪责命或运,但为何不思考或比较彼此于时间的利用性这议题呢? 如果我们改变我们的思维。 如果我们了解自己时间单价的状态,并思考每一分钟该如何利用,并提升自己未来的时间单价。 就算某些行动最后失败,你不觉得还是会比那些只是懵懵懂懂过日子的人更厉害了吗? 每天有一小部份投资在将来会有回报的事情上,累积下来,不也就能有效的改善你我的命运了吗? 请思考看看,并试着把这样的概念导入你的生活中,我相信假以时日后,会有一些明显的改变的。 最少,从我周围认识的人来看,能把自己时间管理好的人,通常也都能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If you always do what you've always done, you'll always get what you've always got! -Alan Scott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5, 2024

拥有好点子或技术,创业就能成功?懂得「经营」才是成功关键!

上面这幅画是 Mark Rothko (1903-1970)于 1961 年所绘的「橘,红,黄」(Orange, Red, Yellow 236*206 cm)。 在你继续往下阅读文章之前,请花 30 秒好好看一下这幅画。 因为这幅图在上个月中于纽约的Christi公司以 8,688 万美金(约当台币 25 亿 6000 多万元)的价格拍卖出去。 据说,是现代艺术领域截至目前为止最高价的一幅拍卖作品。 对我们大部分没有艺术素养的人而言,这价格恐怕贵到不可思议了。 看起来不就是红色的底图画上两个大小不等的橘色长方形,然后上面又随手多擦了一条粗粗的黄线。 这样居然就值台币25亿元了~? 大家晚上回去要不要翻一翻自己幼儿园时的涂鸦呢? 搞不好你也有一张类似这样的作品喔!就算小时候没画过,现在要你画三个颜色不同的格子你会画不出来吗?应该是可以的吧? 所以,有没有兴趣来现代艺术的领域赚取下一个属于你的 25 亿元呢? OK、没关系,先别急着告诉我答案。 因为还有另外一个 Mark 的事业在五月间也不断地在新闻上出现,我们可以一并看看他的故事。 这位 Mark 的新闻就是 Facebook 的 IPO。 上个月的五月二十二日,Facebook 正式在 NASDAQ 以 USD$38 元的价格发行。 估计在发行当日,公司的总市值高达 1040 亿美元。 而 Mark Zuckerberg 本人推估将因此获得约 200 亿美元(6000 亿台币)的身家。 如果 6000 亿这数字对你没有感觉的话,可以想象一下台北 101 大楼。 当年台北 101 的造价是台币 580 亿元;6000 亿台币等于是能拥有 10 栋 101 大楼这么多的钱。 尤其若大家看过社群网站这部电影的话,Facebook 一开始也不过只是大学男生宿舍里头的一个怪点子。 他们没有买卖商品、没有存货,唯一做的只是网站架设、程序撰写、与会员招募。 就如同「橘红黄」那幅画一样是做着技术上没甚么太高难度(是吗?)的事情,而最后居然席卷全球,并让创始者赚进了等同于 10 栋 101 的资产….. 画家马克的案例有多让人想模仿我不敢说,但社群马克的案例应该是非常的「激励人心」,也因此有无数的年轻人想涌入到这网络创业的淘金洪流中。 当然,这类网络淘金的故事,起点也不是源自 Facebook。 1990 年开始,网络造就大亨的故事就时有所闻。 就算在 2000 年.Com 泡沫让 NASDAQ 从 5000 点跌回1108.49(@2002/10)后,这种梦想也还是一直留在很多人的心底。 虽然现在网络创业远比 1990 年代难多了,但偶尔媒体上还是会出现几个类似 Facebook 的故事,如甚么三五好友一起写了甚么网站最后拥有数百万会员、或是甚么人写了甚么稀奇古怪的软件被大厂买去,也一直冒出一些看似机会无限的新平台(如 Apple 或 Android 的 App Store)。 多少让人有种「做这事情要成功实在很简单」的错觉(虽然从我眼中来看,这条路其实一点也不简单…) 写到这里,有人可能以为我打算批判网络创业这件事。 这倒就误会了,因为我一直相信年轻人想创业是好事。 至于要透过甚么媒介→无论是想当社群大亨或是现代艺术家,其实都是有机会成功的。 唯一有问题的,是很多人把重点放错位置了。 很多人持续有个迷思:认为这些人创业成功的关键是因为拥有一个刚好被大家喜欢的绝妙点子(或技能)。 尤其这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有机会帮一些公司或朋友检视营运计划(BP)之类的东西,发现很多人在创业时都仅把专注力放在点子的说明(强调这点子有多棒、有多独特)、或是如何做网络营销、会员招揽、搜索引擎等事情上;可是核心基础的考虑却往往简单带过。 但从我的观点而言,把「点子」当成「唯一重点」的思维,跟从来没画过图的人想立志靠抽象画致富在本质上可说是一样的可笑。 因为,除非你已经确定自己天纵奇才、已经是名人、或是已经有充分的基础(金援与技术与经营团队),否则单一点子(或技术)的创业几乎99%会在「能带来稳定金流前」就被消灭了。 换言之,想创业是好事,但若背景条件能力智商都跟我一样仅是平凡人的话,那或许应该要更「脚踏实地」一些。 所谓脚踏实地,指的是该在创业前,应该花时间好好学一学「经营的基础」。 台面上最有名的画家鲜少是一出道就在画抽象画。 必然是先把素描、构图、色彩、各种媒材的特性学好,等这些基本技能有了,才有办法反璞归真的透过简单的线条与笔触绘制出抽象与意境的作品。 比方说,毕加索也是一步一步从素描、古典艺术的手法扎实练习起来的。 意念性质的作品都是后期见山不是山后才出现的。 若你只看最终结果,觉得好像那些作品都很简单(如橘红黄)、没甚么技术含量,但实际他们可是经历了长期的人生,一步一步从基础慢慢走到那些线条简单却能传达强烈意念的终极作品。 上图是毕加索早年的作品(1921 的读信)。 这作品可完全不似一般人对于毕加索作品的印象,表示毕加索在走入印象派之前,也是有扎实古典艺术训练的。 想当创业家的年轻人也该一样,不该被那些靠一个单一产品、技术、或点子赚进数亿元的故事迷惑了。 那些故事很多是特例,是一般人未必能轻易模仿的。 很多人前期的努力也未必会在媒体上充分揭露。 你在起步之前,其实更该思考你在财务、营运、管理、与策略上到底有没有扎实的基础与知识? 但到底甚么是所谓的基础知识呢? 我觉得是 1. 管理会计 2. 经营知识 3. 流程意识 4. 传统的营销知识(网络营销只是其中一小块)。 而这四项知识中,又以管理会计最为基础。 (注:拥有基础知识的下一步才是思考 Business Model,请见创业成功的九大要素) 就算你是一个已经觉得自己有个好点字的人;在你真的决定要去青创贷款开始第一步前,请问问自己,自己的成本概念如何? 你了解如何计算产品的毛利率? 你了解如何定价? 你的固定成本有哪些、是多少? 你的产品要卖多少才能打平? 如何评判成本结构哪块太高了? 如何评判哪里有降低成本的空间吗? 甚至你具备基础的财报阅读能力吗? 东西真做出来了,成本结构能为你带来正的现金流吗? 东西做出来之前,你的营运资金又要从那里来呢? 以下面这张Income Statement的内容为例,你能看懂八成吗? 你能了解这间公司的营运状况为何吗? 借用自http://business-accounting-guides.com/profit-and-loss-statement/ 如果这些知识你根本不具备,或连上面这简单的 income statement 都看不懂,那有没有好点子在九成的时间都将毫无差异。 虽然下面这句话我已经讲过很多次,但是还是要再强调一次:我个人的偏见是,一个生意要成功,经营比点子更重要。 因为一个具备经营能力的人,就算跟隔壁卖类似的东西也有机会「活下来」(试想想台北市博汉区以及光华周边)。 但一个只具备好点子却缺乏经营能力的人,最终「99%」会被市场打败。 虽然有 1% 的人因为机缘与天才而在媒体上成名;但更多空有好点子及好技术的人,其实根本没办法维持公司营运所需要的现金流量,而在成果出来前就倒闭了。 此外,缺乏经营能力的人,若点子不够让你一夜成名,那你将立刻面对蜂拥而出的模仿者(Copy Cat)。 这群 Copy Cat 通常还不是小厂,很多都是上市上柜的大公司。 举例来说,Android 以及 iPhone/iPad 的平台上,一些素人开发的好点子根本原厂之后就自己抢来做,把相关功能在下一版本的 OS 中免费包裹。 这种情形你能拿它如何? 就算来竞争的 Copy Cat 不是原厂,它们也可能比自己更有经营概念 →知道如何控制成本、降低库存、定价灵活、营销全面。 你若没准备好,再好的点子最后也可能只是为人作嫁。 所以,除非你已经有金援、有完整的团队、或能立刻把点子商品化,否则连如何让公司稳定活着都不懂时,一个还没发展的点子是要如何从市场取得暴利? 要以这样脆弱的基础就想创业? 那其实不过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投机罢了→看别人好自己也想冒险赌赌看。 若是如此,那还真不如集资去买乐透,搞不好胜率还大的多喔~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4, 2024

想到新加坡工作 / 生活?你可以先了解的优缺点

近两年来到新加坡工作后,在 Medium 陆续写了工作与心得分享(可参考文章目录一览表),以为对于新加坡生活也交代且介绍得差不多了。 不过近几个月突然收到好几封询问关于新加坡工作的来信,来信者职业、背景、想到新加坡工作的拉力与推力各不相同,这让我觉得,或许可以再写一篇文章,列出更多我对于新加坡工作(生活)的第一手真实感受。 Photo by Sergio Sala on Unsplash 在进入正文前,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好了,这样有需要的人也比较方便决定要不要参考这篇文章。 职业:网络业 PM 工作经验:来到新加坡前,在台湾已做过三份工作,前两份与 PM 无关,第三份才转职为网络业 PM 背景:只身一人到新加坡工作,没有携带任何亲属、伴侣或宠物,在新加坡也没有 学历:土生土长的台湾大学生,没有在任何国家念过硕士,也没有到新加坡留游学或交换过 在坡资历:2021 年 5 月来到新加坡,至今两年 在坡身份:拿工作签证,非永久居民也非公民 提醒:对于新加坡工作&生活的感受,一定会随着每个人的主观想法而有所不同,以下信息请自行参酌。 在新加坡工作 / 生活的优点: 1. 所得税低 可以直接参考官方信息,上面已列出所得级距与对应的税率。再搭配另一则官方信息,上面列出新加坡近年全职员工的工作所得,可以对照出来:新加坡的中位数月薪约为 5,000 新币(台币约为 11 万,汇率以 1:22 计),若 *12 个月,年收入就是 60,000 新币。 根据此收入,基本上要缴的所得税就是 “First $40,000, Next $40,000” 那个级距,也就是 550 + (60,000–40,000) *7% = 1,950 新币(台币约为 42,900)。 虽然数目上看起来多(缴一次税要喷五万),但 7% 这个所得税率应该算是蛮「香」的。 2. 旅行方便 在台湾时,飞日韩很方便;在新加坡,飞东南亚跟纽澳很方便(不过离日韩就很远了,好怀念动不动就可以飞日本的日子……)。 从新加坡飞欧洲虽然跟从台湾出发一样都很远,但整体来说机票好像比较便宜(我去年 10 月从新加坡飞西班牙,在中东转机一次,来回才 2 万初台币),且选择较多(可能因为新加坡的樟宜机场是国际热门转运航点之一?) 3. 生活安全 这边还可以细分成不同种的安全: 人身安全: 整体来说台湾跟新加坡应该差不多,手机钱包放在餐厅的桌上不太会被人摸走、晚上回家都不会觉得很可怕,一个人走在路上也都算安全 交通安全: 个人体感新加坡安全度大胜台湾。在台湾目睹过好几次车祸,公交车差点撞到机车的、机车互撞的、车撞行人的都有,在新加坡一次都没发生。 虽然也可能是我比较少出门……但走在路上,也会明显感受到大多数的汽车会礼让行人 — — 并不是 100%!但绝对高于台湾。不过「行车安全」也是看法律怎定,据说新加坡的行车相关法律很严格。 政局安全: 这个应该是所有台湾人心中的痛吧……我收过的来信中,就有身为爸妈的网友说,他们是看中新加坡的政局稳定(相较于台湾),不希望自己的小孩生活在太动荡的大环境,所以想来这边长期发展。 比起两岸长久以来的政治问题,新加坡的确安全许多,但关于政治……每个人见解不同,新加坡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言论自由、媒体自由、投票制度等。 只能说若以目前两国的政治与经济实力这种「结果论」来看,新加坡的确是实力坚强且整体情势稳定很多。 4. 双语环境 对于上班族来说,个人认为这不是一个优点或缺点,这只是新加坡生活与工作的一个「事实」。 但对想在新加坡生养后代的台湾新移民来说,「双语教育」可能是个很大的拉力吧,新加坡的小朋友从小在学校要学两种语言:英文是必备,另一个则是自己族裔的语言(比如华人学中文、马来人学马来语等)。 不过近期也有新闻说,家中使用母语的比例越来越低、用英文沟通越来越普遍,或许要兼顾双语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其他比较不那么明显,或者跟台湾差不多的优点,就不一一细说了。比如:异国美食选择多、大众交通发达、电子支付方便等……。 在新加坡工作 / 生活的缺点 1. 生活费惊人 先澄清一下,如果是以「可支配所得」来说,我个人在新加坡的可支配所得是比在台湾时还高的,也就是说,我在新加坡的薪资比台湾高、花费也比在台湾多,但存下来的钱还是比在台湾时存的多。 作为一个台湾人,我觉得新加坡最贵的三样东西:外食、买车、租房&买房。 在餐厅外食,会有两笔衍生费用,一是服务费 10%,二是消费税 8%(过不久好像要涨成 9%),所以吃一顿饭就要付餐费本身,再加上上述两笔费用。比如一顿早午餐 25 新币(550 台币),结账时就是 (25 * 1.1) * 1.08 = 29.7 新币(653 台币)。有的餐厅没有服务费,那就是结账时另外再加上 8%。 买车贵,则是因为据说新加坡政府有意管控环境污染与塞车情况,所以想降低私有车的数量。关于新加坡的车有多贵,可以先了解「拥车证」这个制度。 新加坡的社会公宅 (HDB) 是出了名的让人羡慕(反观台湾的高房价与少得可怜的社会住宅……),公民与符合条件的永久居民可以购买价格低廉的政府组屋。但我这种拿工作签证的人无福享有,想拥有自己的房子就只能买私人住宅 (condo)。 然而,最近新加坡政府在打房,外国人买 condo 得先付 60% 的印花税。你没看错,就是 60%!!!!原本是 30%,但 2023 年 4 月的某个晚上,官方宣布调整为 60%,所以买一间房原本是定价 *1.3(比如 2,000 万 *1.3 = 2,600 万),现在直接变成 2,000 万 *1.6 = 3,200 万……。 如果不买房,就得继续租房,但进入后疫情时代的新加坡,国际人才回流、租屋需求再度涌现,租金不断飙涨,现在能用 1,500 新币(3.3 万台币)租到一间雅房,已经是很不错的事情了。 2. 休闲生活有限 新加坡虽然位置不错、周围有许多国家,但新加坡本岛就……蛮无聊的,能做的休闲活动不多,且休闲活动的金钱成本也不低。 喜欢室内娱乐的人,逛街、看电影、喝下午茶,这些新加坡一样也不缺。但如果喜欢艺文活动,我觉得新加坡的独立书店、艺文展览、艺文空间都比较少。 喜欢运动的人,新加坡碍于地理限制,爱冲浪潜水的人或者喜欢爬山的人都得跑到马来西亚或印度尼西亚……在本岛能做的多半就是滑板、骑脚踏车、室内攀岩和健身慢跑;皮拉提斯和瑜伽也蛮盛行。 3. 教育与生活的固定模式 虽然我未曾在新加坡受教育,也没有在新加坡人的家庭长大过,更没有跟新加坡人密切相处过,但拼凑了在生活周遭的各种法律规定、社会框架、价值观后,我感受到的是:新加坡这个国家,隐约着有种对于「标准良好国民」的既定框架,且各种政策也强化了这个框架。 什么叫做标准良好国民? 受良好教育长大、大学毕业(不是 NTU 就是 NUS,两所新加坡最好的大学) 大学毕业后,找份稳定的工作 工作几年后,跟另一半结婚 准备结婚的时候,也可以准备申请政府组屋的抽签了 有房子后,就准备增产报国啰 然后小孩再继续受良好教育长大、大学毕业……再次重启一样的循环 新加坡的学生是出了名的命苦,小学就有能力测验,之后一路有各种考试,每一关都会筛选出一些人——这听起来有点类似于台湾以前的基测,一部份人考完会去高中、另一部份去高职。 在「行行出状元」、「术业有专攻」的社会中,技职体系的存在并非一种「歧视」或「问题」,但新加坡似乎还没有这种「行行出状元」、「术业有专攻」的观念,依旧是「唯有读书高」,所以「筛选(菁英)」的背后也代表着「淘汰(非菁英)」。搜寻「新加坡 菁英教育」就会看到很多文章了。 除了教育关卡的筛选,法律制度也在筛选所谓的「标准良好国民」: 新加坡并没有允许同性结婚。所以今天一对 30 岁、经济稳定的同性伴侣,在新加坡买不到政府组屋。 新加坡鼓励结婚与生育。所以今天一个 30 岁的单身异性恋女子,在新加坡也买不到政府组屋,因为政策明定:单身的新加坡人要到 35 岁以上才能申请购买政府组屋。 我个人觉得这样的「社会期待」让这个国家变成一个「模板产生器」,每个国民经过这套制度的养成后,都有一样的思考模式和生活方式,没办法符合这套模板的人,就在这些制造「标准良好国民」的过程中被放弃了。 曾看过一句话: Why fit in when you were born to stand out? 我会将这句话翻译为:「如果你注定与众不同,那又何必委曲求全」。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新加坡这样的政策某方面可能忽略了个体差异,但它很可能可以藉此追求更好的经济成长 — — 生育意味着抢救少子化、降低高龄化、增加社会生产力,而这也是这个国家现在能蓬勃发展的根本之一。 结尾 说了这么多,其实说到底还是个人选择。每个国家都有好有坏,两年前的我因为想看看世界、想试着到更国际化的地方生活,于是来到新加坡。或许过不久后,又会因为其他原因而飞到其他国家,毕竟每个人在每个阶段想要的东西都不一样。 没有一个地方能 100% 满足所有的客观条件: 中国有很多当地大公司、网络发展快速,但生活在墙里,言论自由受限 美国号称自由国度,但自由到现在许多人大举种族或性别旗帜而霸占话语权,这样的自由还是自由吗? 到欧盟国家生活总是比较自由了吧?但稳定的生活、美丽的风景、工作生活平衡的日子,付出的「代价」是没有 24 小时便利商店和高税率 想要便利生活,回到日本好了,日本相对锁国、跨国企业少、工作机会可能没那么多,日本人特别的生活文化也需要时间适应 不想适应了,回到台湾吧?但又有高房价和低薪资的问题…… 金窝银窝,最「好」的不一定是自己的狗窝,但一定有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地方。 我一直都觉得,最适合自己的,也就是那个对自己来说最好的地方了。 而唯有搞清楚自己在此刻最在乎的是什么,才能找到自己当下最适合的落脚处。 -- 本文转贴自:MH(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3, 2024

商业智能分析师 Angel Chen 专访|数字游牧的价值不在到处玩,而是「选择」自己要的生活模样

讲到数字游牧,很多人常有个迷思,那就是「喜欢到处跑的人」才适合这种生活方式。但真是如此吗?游牧者 Angel 将与你分享她的看法,以及实践经验谈! 「我在数字游牧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特别的人,像在海南的时候我有个北京朋友,他整年可能就工作半年而已,冬季他在滑雪场做营销,其他时间都待在海南冲浪。」在我露出惊讶神情的同时,视讯画面另一头的 Angel 接着说:「对,我当时也觉得『哇,这样也可以啊?』」 目前于新加坡企业担任商业智慧分析师(BI Analyst),Angel 是个资历约两年的数位游牧者,热爱冲浪的她除了旅居过宜兰和台东,也曾在中国海南、泰国清迈与印度尼西亚峇里岛等城市生活。 受访的几个礼拜前,她背着大背包独自踏上向往已久的斯里兰卡;受访的当下,她则已回到她口中的「游牧中继站」峇里岛。 聊起游牧生活,她笑着说自己本来就热爱旅行,所以虽然有朝九晚五的正职工作,而且工作内容还不轻松,但她仍在旅居各地的生活中过得非常开心。 不过,随着旅行经验越来越丰富、接触到的人越来越多,她发现这份开心其实不只来自旅行本身,再向下探究,更是因为数字游牧创造了比过去更大的空间,让人能更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别被「游牧」一词局限,生活模样可以很多变 讲到「数字游牧」,很多人常有一种误解,觉得是不是一定要到处跑,那才算是游牧? 但在 Angel 看来,我们其实不必被用词局限,标榜自由的游牧生活有着各种可能性。「像有些人喜欢频繁变换地点,觉得很有新鲜感,或像我喜欢在一个地方待久一点,可能花几个月深入旅行,也有些人虽然可以去旅游,但他选择待在台湾,偶尔想去旅行再去。」在她看来,这些通通都是选项。 也有人会想,数字游牧是不是代表着收入会降低?毕竟我们过去认知中「成功」的白领阶级,似乎都是待在装潢现代、窗明几净的办公室,而不是到处跑来跑去?对 Angel 来说,答案也未必,在游牧状态中透过掌握正确的职场策略,获得和过去相同或更高薪资的大有人在。 当我们这样建立对「数字游牧」的理解,也就不难想象:它指的并不是单一一种「最棒」的生活方式,而是让人真正开始思考自己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并且做出选择和实践。 不只在海边生活,Angel 也在海边远距工作。(图 / Angel 提供) 「甚至,开始游牧也让我看到更多种生活的样貌,对自己的生活可以有更多想象。」目前以旅居各地为生活主体的 Angel 补充。 她说明,自己大学一毕业就到上海工作,在快步调的大城市中,过去她对于人该追求什么生活的认知就和多数人一样,「比方说要在科技大厂或互联网公司工作,赚很多钱,被升到很高的职位......」 但开启游牧生活后,她在旅途中遇见许多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国家的新朋友,她一一点名:整年只有冬季会在滑雪场打工,其他时间都在海南冲浪的 A、辞掉旅游业工作到台东开民宿的 B,以及从西班牙大老远搬到印度尼西亚,只因喜欢峇里岛生活的 C...... 「以前我会觉得生活只有一种方式,但现在我发现其实有各种可能性。而且专注于职涯也好、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也好,只要工作收入可以支撑你要的生活,那就是最重要也最好的了。」Angel 说。 选择总伴随「代价」,接受现实找解法 虽然在游牧过程中收获不少,但多数时间都在旅行的 Angel 也坦言,每种选择都会伴随着代价。对她来说,目前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代价有二: 因为在一个地方通常最多停留几个月的时间,所以较难建立稳固的新关系。 因为长时间不在台湾,所以和本来的朋友容易变得较少联系。 不过针对这两个代价,经过近两年的摸索,现在她也发展出一套自己的因应方式。以建立稳固的新关系来说,她逐步减少自己并不擅长和喜欢的交友方式,也就是类似派对的热闹场合一次跟一大群人聊天,改从兴趣「冲浪」切入,结交志同道合的伙伴。不只能结伴冲浪,也比较有机会累积深度的互动和情谊。 她也分享游牧过程中的难忘经历:「去年我在峇里岛过 30 岁生日,和一个西班牙室友一起去潜水,室友带了手写板下水,上面就写着:Happy Birthday Angel。」如今回想起来,她还是非常感动,没想到只身一人的游牧路上能交到知心朋友,还以这么惊喜的方式替她庆生。 西班牙室友在水中给 Angel 的「生日惊喜」。(图 / Angel 提供 ) Angel(前排右一)在峇里岛与来自俄罗斯、德国、新西兰和澳洲等国的室友们合照。(图 / Angel 提供) 至于第二个代价「和本来的朋友联系减少」,她的因应方式则是回台湾时多把握和朋友相聚的机会。毕竟长大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主动邀约重要的朋友,会比被动等着别人联系还更实际。 怎么理性做「选择」:5 个自评面向 + 6 个游牧地点考虑 衡量工作条件许可之后,若你心里也有和 Angel 相似的游牧打算,她提供了五个你可以进一步思考的面向,包含: 1. 我适合什么样的旅行 / 生活方式:是频繁移动?在一个城市待几个月再移动?还是多数时间待在台湾,偶尔才旅行? 2. 我是否能独立生活:我能自己完成生活中的大小事(如洗衣、煮饭等等)吗? 3. 我独旅的能力如何:我能独自解决旅行中的各种问题吗?我的语言能力够吗?语言能力不够怎么处理? 4. 我有独处的能力吗:「一个人」的状态会让我觉得很难受吗?或我能够乐在其中? 5. 我能以什么样的方式交朋友:我喜欢参加社交活动吗?或在旅途中我打算如何交朋友? 需注意的是,这五个面向的意涵并非「我做不到,所以我不能去游牧」,而是我们可以依据自己适合或想要的游牧型态,评估相应的能力需求;若目前还达不到需求,我们可以怎么增强或调整旅行 / 生活方式? 若部分面向你不确定,比方说因为没有独旅过,不确定自己是否具备独旅能力,或者是否享受独旅过程,那么不妨以最小幅度(像是来场短期旅行)来测试看看。 除了出发前的评估与加强,对于如何选择第一个游牧地点, Angel 也分享自己的做法:「我觉得最优先的是,我会先确定我对这个城市感不感兴趣?这里有没有我想探索的地方?」再来,则接着评估网络稳定度、物价、治安和签证(包含申请难度与能待多久)等。 这些资料在 Nomad List 这类游牧网站都可以找到,或者你也可以透过「城市」、「数字游牧」等关键词来搜寻。 「除此之外,时差也很重要。」Angel 分享,她其实也很希望能到欧洲游牧,不过考虑到目前工作还需要频繁与新加坡同事合作,若处在不同时区会不太方便,于是暂时还把这个愿望放在心里,留待未来能实现。 聊起未来,Angel 说:「我觉得游牧生活带给我很大的快乐,我不可能永远待在现在这个工作,但我会找方法保持这个我喜欢的生活形式。」 对于想尝试游牧却迟迟还没行动的朋友,她也以灿烂笑容鼓励「就去做做看吧!」毕竟她目前拥有的快乐,也正来自两年前那个,掺杂谨慎和一点冲动的「选择」。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Angel 的游牧生活样貌,也欢迎追踪她的 Instagram。

March 12, 2024

经营「知识型自媒体」关键|先搞懂 3 个角色定位,避开 4 个陷阱!

这个题目想写很久了。 这些年有不少朋友,看着我跟 Joe 从写管理文章的阿宅,逐步建立了每年服务数千学员,拥有 20 多位成员的【大人学】团队,觉得「这真是门好生意」(借用 MJ 老师的梗),纷纷来问我诀窍。 基于大人学乐于分享的精神,我就来说说,我对于「知识型网红」的看法,不敢说很客观精准,只希望引发有这念头的朋友一点思考。 说自己是「网红」有点厚脸皮,这从来不是我的目标跟定位。 我心里的定位比较像是「以网络为媒介散布知识的创作者」,既然我们不是在写博士论文,还是简单称呼「知识网红」吧! 不管是专职还是斜杠,你若也想走这条路,尤其是创造「持续性」的收入,「角色定位」或者说「人设」,绝对是第一步要搞清楚的事! 经营知识型自媒体,先搞懂三个角色定位! 以流行音乐举例,大家比较容易懂。 我们大致可以把歌手分为三类:偶像派、实力派、实力派偶像。「偶像派」的主要武器是颜值、个人魅力;「实力派」则仰赖创作才华或唱功,至于「实力派偶像」则是两者兼备。 当然啦,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人人都想当「实力派偶像」。但那可是万中选一,可遇不可求的。 除了很少数人一出道就同时魅力/实力兼备(我心中的的例子是玛丹娜、泰勒丝),多数人都是从「实力」或是「魅力」为起点的。例如陈绮贞、周杰伦、五月天一开始以实力为大家所知,后来逐渐成为我们心中的偶像。至于刘德华、蔡依林、 SHE 一开始则是偏偶像路线,后来实力也为大家认同。 我认为「知识网红」的世界也类似,入行时最好有清晰的自我定位,走实力还是走偶像想清楚,才能稳健发展! 之间的最大差异在于,你的「先期支持者」是基于你的个人魅力,还是你的创作成果?大家一开始是注意到的是你这个人,还是你的作品? 怎么知道自己适合哪条路线?其实很简单,你若真具备偶像级的魅力,你多半自己早就知道了! 我有位同学开艺人经纪公司,他告诉我,一个人上不上镜头,一眼就知道,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当然有例外,但不多)。 我记得有次听到王伟忠也讲过类似的话。世界上或许真的存在「观众缘」这种东西,见多识广的人自然知道群众的喜好。 有个人魅力的知识网红,当然应该多多露出,这时候你的专业知识就是味增汤里的「柴鱼片」:提味用的,不是主菜! 像是主持人的谢震武,没人会去深究他的法学素养,他自己也很少在节目中谈法律(这点我认为他非常聪明),但律师的背景(柴鱼片)让他的个人魅力大大加分! 之前爆红的「理科太太」也是。很多人把她拿来跟另一位知识网红「囧星人」比较,说理科太太分享的内容错误百出,创业经历可疑,而且还常常代言商品,跟老公晒恩爱,远不及囧星人说书的内容扎实。 但前者快速爆红,名利双收,后者却连个几千块钱说书订阅都中途铩羽,只好回去当上班族,可见「台湾人的素养不高」。 我不认同上面引号里的结论,这是拿苹果跟橘子比,这两位我前期就有追踪,理科太太的人物设定本身就是重点,一登台就特别强调她显赫的学历还有智商,谈的虽然是科学,但选题都非常大众化,很容易引发讨论(爱情生理学,有机食物真伪),帅老公登场也很有话题,很明显就是知识网红中的偶像路线,「科学知识」不过是她的,没错,柴鱼片! 而囧星人则完全不同(我不会说她不以个人魅力见长),但她的书评确实有料,光看选书就知道了,是真的爱求知的人会选的书。此外,有制作过视频的就会知道,她的内容是经过细腻企划甚至考证的,绝不是随便翻翻书就直接上来讲,在我看囧星人绝对是知识网红中的「实力派」,而理科太太则明显偏「偶像设定」。 歌坛中某位偶像派爆红,某位实力派没能红下去,就说听众的品味很差,这当然太武断!这世界很多元,我们固然需要偶像顾眼睛、聊八卦,但也需要实力滋养,但如果知识网红本身在「角色自觉」跟「商业模式」上没调教好,经营就难以持续。 我的观察是,偏偶像路线的人,大众关注的是这个「人」的一切,用途在于「八卦」题材。 偶像必须不断制造话题,刷新大家的关注,甚至负面话题都好过没有话题,基本上是在满足人们「看热闹」的心态。 所以当网民出现对理科太太一些负面质疑时,她其实变得更红,代言也更多了!甚至连一些平常没在追踪知识网红的人都开始搜寻理科太太,这对她的商业模式(商品代言、公关露出)绝对有帮助! 但如果你进这行,是基于你对知识分享的热情,那请优先专注在「用你的创作来感动人,而非你的个人事务」。 因为走上实力派路线,主要是服务「看门道」而非「看热闹」的需求。既然你的前期粉丝看重的是你的内容,他们自然具备一定的品味与要求,只要你内容很好,他们就会一直来,慢慢产生信任,接下来就会发自内心地推荐给身边的人。 红的过程通常很缓慢,但也很扎实,实力派通常不像偶像派一夕爆红,但好处在他们生命周期较长,有一群长期跟随你的粉丝支持,甚至能成为终生的事业,基本上就是歌坛常青树:「费玉清」与「江蕙」的模式! 经营知识型自媒体,需小心四个陷阱! 但对实力派的知识网红来说,有个陷阱要特别留意,那就是「急于变现」! 亚马逊创办人曾问股神巴菲特:「你的投资哲学那么简单,为什么这世上很少人能复制?」股神回答:「因为多数人都不愿意『慢慢致富』!」 这些年每次有朋友问我们的发展路径,我都毫无保留地分享,但总结到今天,当中最认真的一位,也只写了六篇文章就没下文了。 人们总以为,成功背后一定有「窍门」,正所谓「一针顶破天」!这我完全理解,就像我当年也曾买过 Jordan 的球鞋,阿格西的球拍,还留过贝克汉的胡子...... 我深信,伟大的创作者(至少一开始)都不是为了钱,而是一种创作的欲望(金庸)。创作本身就会带来自我的认同、分享的喜悦、还有完成一件作品的成就感。 老实说,创作这档事儿,满足自己的成分多于满足他人。创作的热情会催生出好作品,好作品会带来粉丝,粉丝进而为创作者带来回报与支持,这是一种很棒的,兼具创作与商业的循环,除非创作者「急于成名」或「急于致富」,才会毁了一切! 急于成名或变现的陷阱,大概观察到这几种前兆,这是我跟 Joe 几乎天天用来警惕自己的,在这里也跟各位分享: 第一种,作品初为人所知后,急着转换为「偶像派」,专注媒体露出,创作质量下降,新粉丝尚未聚集,旧粉丝却高速撤场。 第二种,作品成功,于是创作者自信爆棚,大力放送与作品毫无关联的主观意识(如政治、阶级、性别议题),惹毛群众甚至既有粉丝。 第三种,急着变现,在产能不足或没有团队奥援的情况就进入订阅模式。收了铁杆粉的订阅金,但后面稿件压力爆表,无法贯彻承诺。 第四种,太在意短期回报,追逐市场潮流,不断切换议题,导致专业品牌形象难以累积,群众的印象含糊。 以上四点,都是「创作者的自我定位」与「粉丝对创作者的定位」产生严重落差造成的!简单地说就是,粉丝爱的是你的作品,而不是你本人,结果本人跑出来做了违背作品风格的事,导致粉丝一哄而散! 我个人还是非常看好「知识网红」这个领域。 既然网络带来一个「去中心化」的环境,让一般人无需出版社,无需电视台,无需广播频道,都可以分享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甚至帮助到特定族群,并带来商业利益,为何不试试看呢?所以我常鼓励身边有志创作的上班族与学生,一定要投入创作,大方分享。 但请记得莫忘初衷,好好享受创作本身带来的美好,让创作者与粉丝间的关系逐步加温到沸腾,千万别急着开锅盖,或是宰了会下蛋的母鸡!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1, 2024

网络时代的副业、赚钱方式?怎么选择、验证副业项目?

💬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每次我演讲只要分享这种主题:「疫后新常态:远程沟通术」与「数字游牧,数字新时代的工作和时间管理术」,都会有不少人是来听「我可以用网络赚到钱吗?」。 所以今天,我也来分享这个很「吸晴」的主题:网络副业模式。 我猜大部分人不是自由工作者,而是个上班族,所以问题可以再具体一点: 「有没有可以让我下班后轻轻松松,每天多赚个 500-1000 元的方法(副业)?」 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刚好看到 B 站上也有个影片在讲这件事,底层逻辑和观点跟我这几年的体悟非常雷同,但是他整支影片快 40 分钟,超级长,你可以看完这篇文章,真有兴趣再去看看这支影片。 不过,让我拿他这支影片最后的结论画面作为今天的开场,我很喜欢他这张图: (图/侯智薰提供) 基本上这张图可以算是我从自由工作者到一人公司的路径了,唯一差别在于左边的「提升空间」,我会用「操作空间」。 因为发现在学校学习的专业(化学工程)虽然有很大的收益空间,但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并不喜欢。也就是如果让我一天八小时在处理这领域的事情,我认为我自己没有操作空间,没有热爱可以发挥的地方,所以必须转弯。 有两种生意,以前好做,现在别做了。 好,回头聊聊网络副业,最多人想到的两个方向:「赚信息差」和「赚内容流量」。 1. 赚信息差 比如开个小网店,找便宜的管道买入产品,然后换个好看的照片和文案,就能重新「贴牌或包装」来卖出。 这种情况在虾皮屡见不鲜,台湾的虾皮上充满着淘宝货,而且我猜有一半以上是大陆人开的店。反正很多台湾人不知道怎么逛淘宝、买淘宝,所以他们连实体仓储都不用了,能把淘宝上卖 100 元的东西,卖你 399 元会有人买;或者你在他的虾皮商店上买,他回头跟淘宝店家下单,然后把收件信息放上你给的信息,就能直接寄给你。 这种把淘宝上的产品介绍图文换成繁体字,直接在虾皮上卖的作法,就是赚信息差。 所以我已经好一阵子不用虾皮买东西了,因为我会买淘宝干嘛还让别人多赚一手? 如果不求快,求便宜,直接买淘宝。 如果求快,那就买贵一点的 MOMO 或 PChome;东西不喜欢、买错还能退货有保固。 ※ 我应该要来写一篇文章教大家怎么买淘宝 😆 你可以先看这支影片介绍我们智能宅的淘宝家具开箱和购买淘宝家具的方式。 那我为什么说这种现在别做了? 因为这种生意根本不是「下班轻轻松松」能做的。(❌) 你以为只要选对品,换张图和文案上架,然后就能顺利开卖,但忽略掉超麻烦的「客服成本」。 这可能把你原本好好的上班(摸鱼)时间都给赔进去了,更何况现在竞争激烈,要谈客服成本之前,你还要先考虑流量哪边来,其他跟你竞争的都是大团队,你一个人怎么单枪匹马斗的过?如果是五年前,那确实是个适合进场的好时间,但现在别做了。 2. 赚内容流量 「赚内容流量」也是多数人以为很好赚,但实质上门坎超高的副业选择。 你可能会说,现在 YouTube、B 站都有流量变现阿,Medium 还有很多写作平台都有流量分成阿?我写一个文章多平台发放不就行了? 可行,但每一个平台可能一周就 10 元,除非你篇篇爆文。 诚实地说,我在 Medium 红利时期有一个月因为写文章被动收入超过 3000 元,但现在几乎没有平台能做到这事,就连在超爱洒币的中国互联网生态都很难做到,除了流量分成低之外,更关键的是,每一篇都爆文也不是「下班轻松做做」能达到的。 如果有,只有两种可能性,搬运抄袭其他地方的热门文章,或者专门发一些「人性面」的腥膻色内容。 前者已经有不少公司在做这件事,是原创者的恶梦,因为他们有好几个账号根本不怕被封锁,甚至喜欢你评论去骂他,还能增加他内容的热度,反正没人知道这个账号背后到底是谁,这在中国称为「营销号」,台湾则是「内容农场」,专门搬运抄袭网上热门内容后转制的机构,往往会把标题跟封面改得特别耸动。 🌰 例如我和柚子之前在北京工作拍过一支吃北京火锅的影片,里头有一句话是:「原来北京的火锅是不喝汤的!超爱喝汤的台湾人初体验」然后有营销号把我们的影片下载后,上传到他们频道,改了标题变成:「台湾夫妻抱怨北京火锅,不能 OOOO」,于是影片整个火了 😆。 如果你想做这种营销号,我也很佩服你,第一是你放下了自己的道德感,第二是我做不到。 怎么考虑副业项目:学习成本、容易试错 我认为考虑副业项目时,不是去选看似最轻松的,因为那些轻松的往往有人成体系、规模化地在做,如果你只是单枪匹马入局,往往沦为体力劳动,做得累又赚不到多少钱。 所以对我们这种「个人户」考虑副业的选择时,你要先注意的是:技能背后的学习成本。 我相信所有东西都能透过刻意练习变成别人需要的专业,但这不会是一两个礼拜,而是一两年的事。 🖐️ 等等,那网络时代的副业岂不是根本无法符合「下班后轻松做」的前提条件? 没错,几乎可以这样说,但还是有一个方法,就是我们在开头提到的结论步骤图。 先套一句我常说的老话: 「想知道你的热情所在?先想想你下班花时间做了些什么。」 最好的副业项目应该是由「主业衍生而来」,而不是凭空出现,但这个主业不是限于你原本上班做的事,而是你本来就会花时间做的。 就像我在《到底什么才是产品?好的产品像是策展,五条原则确立边界》中提到「你提供的产品就是你正在面临的难题,只是你走的比较前面。」这样一来你的学习成本相对低,而且更容易试错。 一个副业项目在成长过程里,往往是不稳定的,所以我们不能直接押身家上去,而是要先经过试错来验证这事,我到底适不适合?我能不能长久地做? 所谓「验证最小可行性方案」,就是用最低成本的方式,把你想做的那件事,先不完美地做一遍。 🌰 拿拍影片为例,有些人想说,我下班后很爱记录生活,那我说不定能当个 YouTube 主播!所以直接购入大量专业摄影设备,直接开销就是好几万元。 但其实你的智能型手机已经很靠谱了,应该先用手机试试整个流程,因为你不光只是拍摄,还有剪辑后制、上传影片、后续经营推广等环节要面对。如果你真的是细节控,不满意内容质量一定要增添设备,我只推荐你把收音搞好,影片质量就会好超多,设备成本也不会这么贵。 别把自己当作普通人看待,成为一个少数派 我认为最难的不是找副业项目。(❌) 因为你的副业项目往往已出现在你的生活里,只是我们常常受限于自己的心理状态,没有去发现它。 如果讲网络时代还有哪些可能性的主题,我都会提到: 在网络的时代,你没有机会、没有选择的真正原因,已经不是先天的限制,而是你太常把「不要与别人不同」当作自己行动的局限条件。 我们最忌讳的就是,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不会成功的人」。就像前阵子「躺平」一词非常流行,好多年轻人在网络上说: 「我就是个普通人,现在社会太难了,不如躺平当个老老实实的公务员。」 然后把一切的可能性都当作幸存者偏差,这才是把自己的可能性给堵死了。 确实,一个通往改变的好方法成功机率一定不高,我们假设失败机率有 90%,只有 10% 的成功机率好了。 不过,即便一个方法的失败率有 90%,你只要尝试七次,至少有一个方法成功的机率就是 52%,超过一半的概率会成功。听起来挺鸡汤,但也是数学告诉我们的鸡汤。 你连「多去尝试试错」都不去做,怎么跟人谈可能性? 以「普通人」自居很好,这样我们会更知足,认为事情都不该是理所当然;但我们不该以普通人这一词来限制自己的行动和渴望。 你若心有不甘,不满足于现况,你永远都有机会能更好,要当也要当个普通人里的少数派!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向有结果的人学习 前面讲到「最小可行性试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发展作品的必要起始点。 🌰 让我拿学 Notion 为例,一开始应该是去看免费内容(学习成本最低),例如看 PAPAYA 的教学,或者 YouTube 和官方的影片。当你开始钻研这领域之后,你会发现免费内容不够成体系,太过零碎,你需要更有系统的内容,甚至是「服务」来帮助你持续精进。 接着,聪明人会发现原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向「有结果的人」学习,这能省下太多自己探索的时间。 前面的验证尽可能低成本或无成本,当你选定了一个赛道后,付费是最简单粗暴,提供价值给有结果的人,让他带你入门的方式。 最后,经由验证试错、有效发展&累积,就能成为下一匹新手要入门时所寻找的咨询对象。 所以这支影片说:「网络时代最好做的副业是——分享和教学」这点确实没错,那些在网上教人赚钱的人往往最赚钱。只不过我一直很有节制地告诉自己,我是去帮助你聪明地过好你想过的生活和工作模式,而不是教你赚钱,毕竟我认为钱不是生命的唯一追求,只是个结果,不该是目的。 所以我透过订阅服务、在线课程和训练营,看到我们的会员和学员因为所学的东西产生好的改变,这才是我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当然,能够让一些伙伴藉由教学团队、助教的角色发展出一些副业收入,这也很开心,是锦上添花。 虽然我在生产力和在线教学领域是个有结果的人,但我在其他领域也是个学习者,而且是个爱付费的学习者(?)。我认为学习是永无止尽的,所以透过网络的机制和生态,让「你有结果的经验和方法」被需要的人购买,帮助需要的人升级,这绝对是这时代打造副业的最好路径——前提是,你得要是一个能做出结果、有方法的人。 🥊 总结 / 行动思考题 想知道你的热情所在?看你下班花时间做了些什么。 验证最小可行性方案,就是用最低成本的方式,把你想做的那件事,先不完美地做一遍。 你若心有不甘,不满足于现况,你永远都有机会能更好,要当也要当个普通人里的少数派! 前面的验证尽可能低成本或者无成本,当你选定了一个赛道后,付费向有结果的人学习,是最简单粗暴、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钱不应是生命的唯一追求,只是个结果,不该是目的。 透过网络的机制和生态,让「你有结果的经验和方法」被需要的人购买,帮助需要的人升级,这绝对是这时代打造副业的最好路径——前提是,你得要是一个能做出结果、有方法的人。 💬 思考题: 一个人打造副业难度不小,但如果能找到人一起做,透过合理分润的方式打造多嬴的局面,其实更容易打造一个有机的生态。彼此独立,但合作的时候可以创造更大、更多元的利润。 像我一直很欢迎大家找我一起做些有趣的事情,那你呢?有没有什么打造副业的想法和遇上的问题? 不一定是为了收入,而是为了更好、更快乐的生活和自我实现。 -- 本文转贴自:雷蒙三十(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8, 2024

挑战海外职场,却不知怎么开始?试试这 6 种海外求职管道

你是否也曾想过离开家乡,到向往的国家展开一段全新的人生呢?想走入新的人生阶段,当务之急便是找寻一份合适的国外工作机会。 根据 Y 小编的经验,大部分在国外就业的台湾人,都是在学时期就出国留学。然而,并非人人都有足够的金钱与资源,本篇 Y 小编将告诉大家,其实有许多额外的方法,能帮助你找到第一份海外工作,并透过远程趋势与资源,找到你职涯中的跳板。 疫情时代,在欧美国家远程工作早已成常态,甚至有许多跨国公司发现员工的效率因远程而大大提升,所以至今仍持续使用远程的方式进行工作。迎着全球趋势,实体至公司上班已不是外国企业必备的条件,透过本篇海外求职攻略,将教你更了解如何把握、运用海外工作机会与资源。 海外求职第一招:海外留学 出国留学是许多华人开拓海外职涯与生活最直接的方式。每当毕业季到来,许多国外的知名企业都会直接到学校招募人才,参与当地的校园征才活动。此外,你也更容易从当地的社团组织、讲座活动中取得一手的就业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透过就学融入当地生活后,你自然而然能结交到当地人脉,洞悉当地的人才需求,更能对此排定修课、实习计划。 在选择学校的过程中,如果已经锁定特定公司或产业,可以试着寻找与公司有地缘关系的学校,除了校园征才优势,能够方便进行实体面试外,企业端也会认为有当地生活经验的你会是更合适的人选。 海外求职第二招:海投履历 如果你下定决心要到国外闯荡,却没有国外的学历背景的话,海投履历,采以量取胜的战术,也会是个可以考虑的选项。但 Y 小编必须先提出警告,大部分时候外国人的履历都会直接被忽略,100 ~ 200 次投递,却完全没有获得任何面试机会是家常便饭。因此,海投策略想要成功的两大因素,在于不要太早放弃与客制化履历,你可以规划每天投至少两份履历,并针对公司的特性与工作内容,在求职信中撰写适合的应征动机,并在履历中将相应的经历、作品集往上放,千万别每一家公司都投递相同的数据。 ➤ Cover letter 怎么写?求职信模板三大重点与撰写范例大公开! 即便看似机会渺茫,但 Y 小编身边还真的有不少人成功应征上美国、新加坡的新创公司,并接续跳槽,慢慢转换到知名的外商公司。虽然初期会十分辛苦,至少 300 次投递是基本、1000 次投递也有可能,但只要你不放弃,有投便有机会。 ➤Yourator 海外工作职缺 海外求职第三招:透过猎头招募 如果你有一定资历,且在特定职能或产业稳定发展中,也许可以透过猎头找到一份心仪的海外工作。其实现在猎头招募的对象不再局限于顶尖人才,只要你的专业过关,就有机会透过猎头管道前进海外。以数字新创领域而言,外国企业会主动猎头招募的台湾人才,还是以软件工程师、数据工程师等技术职为主,也会有面向亚洲、台湾市场的商务开发职位,偶尔也有约聘人员的招募,对于想前往国际知名企业的朋友们,都可以将猎头视为找寻工作机会的重要工具。 即使你对于海外工作文化不熟悉,猎头也会负责帮你更加了解当地的市场状况、该职务的需求条件、主管的带人风格与期待、以及企业文化等细节,在拓展未知的海外生活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个中间人为你做协调媒合,并为你的职涯提出策略规划,将大大增加你的求职优势! ➤ JobMenta 中高阶猎才 海外求职第四招:考取稀缺的国际证照 有许多顶尖国际证照受到企业普遍认可,例如 CFA、精算师证照、FRM,但是考取的难度也不简单,部分证照全球考取的人数可能不超过 300 人。换言之,如果你能够征服这项难关,在 Linkdin 上将会有许多企业或人才加你为好友,也更容易被猎头招募。但需要注意一点,部分企业招聘时,除了这张国际证照之外,还需要你 2-3 年的相关工作经验。 海外求职第五招:进入本地跨国外商、或是业内推荐 如果不急着立刻出国工作,先找间在台湾设有据点的跨国公司,在业界沈潜一段时间,累积资历与人脉后,再透过内部转调或者业内推荐踏入海外职场,或许是最踏实且顺畅海外求职的方式。 如果你已经在外商公司工作,想进行内部转调的话,除了要注意公司的转调制度外,也需随时注意相关职缺释出的消息,以及对应的门坎与条件。大部分跨国企业,其实都有众多机会让员工转调到其他国家,但如果你的工作表现、资历与个人声誉出众,这个机会才会落在你的头上。因此平时的跨部门、跨国合作要尽可能积极,才能留下好印象。 此外,如果公司内部对于转调的态度不是很积极的话,你也不用灰心,这时在业界留下的声誉,就成了你进入海外职场的关键。平时在各种外部合作案展现专业积极的态度,如果他们有人才缺口,自然会先优先想到你。 海外求职第六招:经营 LinkedIn,打造个人品牌 为甚么要使用 LinkedIn 寻找海外工作呢?目前大部分的顶尖国际企业都开始耕耘 LinkedIn,寻找国际人才。据统计,会使用 LinkedIn 找人才的企业,更愿意投资人才,公司也更具国际观与发展性。你可透过 LinkedIn 直接投递职缺,或是在上头结交人脉、交流产业最新信息、相互引荐独家的工作机会。 最重要的是,你能透过 LinkedIn 建立你的个人品牌,当你去面试或求职时,企业能看到你是谁、有哪些专业、作品与经验,从中了解你是不是符合该企业的需求与条件。如果你是 Sales 或 BD,也能利用 LinkedIn 开发国外业务,无论你当下有没有转职的需求,经营好 LinkedIn 都能为你带来超乎想象的优势。 ➤ LinkedIn 经营技巧|弱连结让你离向往的外商公司更近! 希望以上海外求职攻略,有帮助各位求职者们更了解如何寻找海外工作。想进入海外职场的理由有千百种,有人单纯想体验异国生活风貌,有人则渴望进入顶尖国际企业大展鸿图,分别适合的职位,使用的方法也各有千秋。开始你的求职之旅前,记得盘点你身边的资源,并提前接触与目标职位类似的任务或跨国项目,一但机会降临,便能顺利地开启你的海外职涯。 -- 本文转贴自: Yourator 数位人才媒合平台(原文标题:海外工作机会如何找,6 个必知的国外工作资源)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7, 2024

5分钟的晨间待办清单整理,从混乱到掌控的生产力习惯

当一天事情很多很乱时,两个小动作,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更有掌控力的一天。第一个小动作是:每天早上花个 5 分钟回看一下待办清单,确认今天的重心,帮助自己减少混乱中的失误,在繁忙中掌握关键,并且懂得取舍,知道如何停止。(延伸参考:8 种待办列表方法指南,从 GTD 到子弹笔记,选择适合你的更有用) 第二个小动作是:一边处理事情,一边把各种意外行动记录到待办列表,让自己可以随时回顾在忙什么,即使乱中也有序,避免空忙。以免一天最后结束时,忘了自己做了什么重要行动。(延伸参考:用写「间歇式日记」取代规划待办清单,不会再写了一堆却做不到) 在大多数时候,我们通常认为待办清单与时间管理息息相关,似乎是为了计划的制定与准时、准确执行。但基于我多年来使用待办清单的经验,我发现它的真正价值其实在两个方面: 第一,它帮助我们能够安心地推进每天的工作。 第二,它让我们在一天结束时,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完成了哪些事情。 或许这才是待办清单对大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功能。 所以,上面提到的两个小策略,其实目的不仅是进行时间管理的规划,而是让我们在每天开始之前,清楚地知道今天可以做些什么。并在每天结束时,让我们能够安心地回顾自己所完成的事情。这样做能够帮助我们在忙碌且复杂的日子中,至少有一个更清晰的方向。(延伸参考:设计好下班后待办清单, 5 个常忽略却重要的技巧) 每一回看待办清单,都是在强化目标 比如说,每天早上调整待办清单,面对一长串待完成的事务,我会首先筛选出与「长期目标」最为相关的任务。这是确定待办清单优先级中最有效的策略。 当我发现今天需要完成的任务过于繁多,而我不可能全部处理完成时,我会选择那些与我的长期目标最为相关的任务来优先处理。 这个动作虽然简单,但却也「最有效益」: 长期目标累积出来的价值是最大的,先投资长期目标,回报最大。 长期目标的意外往往更难处理,降低长期目标的风险,回报最大。 而这些回报,往往也足以抵销自己可能舍弃的那些次要任务。 在执行待办清单的过程中,无论是纪录自己当下的行动,或是要新增未完成任务时,我们也可以从长期目标的角度出发,思考哪些真正与长期目标相关,优先处理它们,或是思考如何往目标的方向前进,而不只是纪录上去一件事情而已。 对于那些与目标无关的待办事项,我可能会选择在今天的清单中先不予考虑,这种针对目标的调整和纪录,是我在管理待办清单时,用来强化目标导向行动的具体做法。 延伸阅读,目标化待办列表的具体格式:比较持续 5 年的列每周行动清单习惯,复盘我的待办列表笔记技巧 (图/Esor 提供) 每一回看待办清单,都要决定下一步行动 当我决定将与大目标相关的某个任务加入待办列表时,(无论是早晨的待办清单调整,或是随时的待办列表记录)我会进一步思考当下能立即采取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放在每日待办清单上的,应该是我今天真正能够完成的具体下一步行动,而不是那些抽象的项目或任务名称。 比如,今天突然多了一个必须完成的报告,这份报告与我今年上半年的一个大项目密切相关,但「制作报告」这个任务,我今天具体能采取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呢? 可能我的下一步行动会是:从我的笔记系统中找出与报告相关的信息,并快速归纳出一份报告大纲。 这就是一个具体可行的下一步行动,我会将这样的行动写入待办清单,而不是仅仅写上「制作报告」。具体的下一步行动能够让我们明确知道在每个空档时间应该做些什么,而泛泛的任务描述则会使待办清单变得难以实施。 延伸阅读,拆解下一步行动的技巧:拆解下一步行动的思考流程图范本,你也做得到专注不瞎忙的参考步骤 (图/Esor 提供) 整理待办清单的目的是决定可行性 前两步骤其实对我在整理早上的待办列表,以及在执行任务的同时记录代办列表这过程中,都补足了一个时间管理的关键细节,那就是「可行性」。 我们经常会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计划,结果往往只会导致无止境的拖延,只有真正可行的清单,才能成为今日完成有效任务的强大工具。 当今天突然多了一些临时会议,使得可用时间变得更加紧张时,从强化目标的角度出发,我会更清楚地知道哪些次要的任务可以放弃,而专注于与最大目标相关的关键任务。 当我明确下一步的具体行动时,我就会了解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或许无法完成整个重要任务,但至少能推进任务的几个步骤,实现百分之四五十的进度也是很棒的。 这种方法让我们在时间被不断压缩、分割、占用的过程中,不会完全放弃待办清单,仍能逐步有效前进。 只有真正具备可行性的代办清单,才不会变成增加压力和挫折感的清单,反而帮助我们避免更容易陷入拖延的困境。 延伸阅读:时间管理Q&A:从安排行动到引诱行动,5种设计不强迫计划技巧 好的待办清单,可以得到休息平衡 结合上述小技巧,实际上能够帮我们在每日的时间管理过程中找到更适当的休息时机,也让我们明白何时可以放下心头大石,无需再担忧。(延伸思考:设计「停战领域」与「行动边界」,我建立健康时间管理的小秘诀) 往往我们列出的待办清单,可能因各种原因而没有进展,即使到了晚上,我们可能仍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但若我们在执行任务的同时记录下自己的行动,就更容易感觉到自己确实完成了一些事情,这样我们便有了更多安心休息的空间。 有时,我们的一天真的会因为各种临时的意外、不可预期的杂事、突发状况而被打乱,但如果我们每天早上先确认当日的重点目标及可采取的下一步行动,就能利用日间的零星空档,逐步推动这些小步骤。 即便一天被打乱且零散,至少我们知道自己的重要目标仍然在进展,这让我们更容易对自己说,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准备迎接明天的挑战。 春节假期后,我们又要面对更多零散繁杂的工作流程和生活任务。这篇文章分享的两个简单实用的待办清单技巧: 第一是每天早上调整目标化的待办列表。 第二是在执行中记录行动。 这可能无法让我们的工作生活完全井然有序,那是不现实的。 但在混乱中至少让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向何处推进,找到一种更安心的时间管理方式,并懂得适时休息,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 本文转贴自: 电脑玩物 (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