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28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Amazon 廣告策略經理 Jessica 專訪|你也有個看不到人、就不放心的老闆嗎?遠端工作者該如何搞定愛 Con-call 的老闆?

2020 年開始,Covid-19 疫情席捲世界,病毒的高傳染力讓遠端辦公成為常態。然而由於地區文化的差異,部分亞洲的遠距工作者反應,他們時常得面對無意義的進度會議、頻繁的在線檢查,甚至不時的電話打擾,都讓工作節奏被打亂,工作進度也因此受到拖延。 更糟糕的是,這種無時無刻被監控的感覺,讓人工作起來壓力倍增。 Jessica 目前在知名電商亞馬遜工作,擔任廣告高級銷售策略和營運經理,負責廣告業務的數據分析以及策略規劃,曾在疫情期間,遠端工作長達兩年,並且在中國、台灣、美國的企業都有過遠端辦公的經驗,因此,我們特別邀請她來分享自己的觀察以及如何適應亞洲的遠端辦公文化。 「亞洲的企業,大多比較偏向流程導向。」 Jessica 說美國的工作文化很偏向責任制,只要你能在時限之內把任務完成,主管與老闆其實不太在意你上班時間是否在線上。舉例來說,Jessica 分享了在美國遠端工作時的一個情況,她有一位同事每天上班時間會有一到兩個小時不在線上,因為她去接孩子放學,甚至有時在接送的過程中碰上塞車,不在線上的時間會更久。 但在亞洲的工作文化中,即使你能在按時交出成果,管理者還是希望你在工作時間待在位置上,讓他們能隨時 follow 你與專案的狀態。 換句話說,在遠端工作時他們會期望你能夠一直保持在線上,即使通訊軟體不必一直處於通話狀態,但仍要保持在線的狀態,因為這樣他們才能確保你真的在解決問題。 「過去在辦公室的時候,我們每周會召開一次進度會議,但是開始遠端辦公後,主管便提議將進度會議改為每周一、三、五召開。」 Jessica 認為,一般來說,大多數亞洲國家的企業都偏向流程導向,這樣的趨勢源自亞洲的領導者對於員工的信任不足,他們認為只要不在主管的監管下,就一定會偷懶。 即使是在亞洲的外商公司,或是在亞洲工作的外國主管,在亞洲文化的影響下,仍舊會希望看到員工在工作時間乖乖待在一個空間內 on call。 因此,如果你的企業很常開類似進度會議、或是老闆或主管很常向你詢問專案進度、甚至藉故視訊與通話,那就是非常流程導向的行為。 對於流程導向的企業來說,遠端辦公可能會面臨到主管或老闆頻繁詢問進度,導致工作上的監管與干擾。那麼,我們該如何降低這種情況呢? 首先,我們就得先了解管理者過度詢問的行為,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不信任的源頭,來自於資訊的不透明 前面有提到,很多亞洲公司會採用流程導向的原因,是高位者對基層的不信任,而這股不信任感,其實是源自對資訊不透明的焦慮。 在辦公室工作時,主管或老闆可以隨時找到你,隨時與你確認工作進度以及目前的成果是否符合他們的期待。 然而遠端辦公時,由於無法面對面即時交流,因此容易讓他們對於進度失去掌控感,害怕專案因為員工的偷懶而延遲,或者直到最後階段拿到成品,才發現成果不合期待,不僅前面的努力白費,後面修改的成本可能也很大。 因此,為了彌平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安感,管理者才會想要頻繁地召開會議,確保自己能得到最新的資訊,萬一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困難,彼此可以立即溝通和處理。 所以,如果想要降低管理者的干擾,緩解資訊不透明的焦慮便是當務之急。那該怎麼做呢?「主動回報」會是一個比較好的做法。 主動回報的要點與架構 主動回報指的是,你可以在平常的進度會議之外,再準備一份「工作進度與成果回報」,這份報告的時間以週為單位,定期以信件的方式寄給主管,如果覺得太正式,也可以用訊息告知。 回報內容必須包含三個重點: 1.本週已完成的專案 這部分主要是對本週成果的簡單回報。我們可以討論自己在本週解決了哪些問題,完成了哪些任務。如果有結案單或數據報表,可以一併附在信件中,供主管查閱。 2.本週正在推進的專案 在這裡,我們可以稍微提及本週正在進行的任務進度。不必詳細到每個任務完成了多少百分比,但可以提及自己目前進展到哪個階段,以及是否有需要主管提供協助的地方。 如果遇到困難或有壞消息,我們也可以在訊息中說明情況,例如,如果專案時程延遲、客戶增加要求、或是數據核對出現誤差等情況,我們可以讓主管知道。 這樣,主管會知道我們不會單純報喜不報憂,也能知道該如何提供幫助。 3.下週準備進行的事項 最後,我們可以向主管說明自己接下來打算進行的任務。如果有需要資源,也可以在此時提出,讓主管知道。這樣不僅可以讓主管了解工作進度,也能提前規劃資源分配。 建立安心感形成良性循環 或許看到這邊,你會有點疑惑:「老闆都已經會主動召開會議詢問了,為什麼我還要主動回報?」 雖然每天都會開進度會議,但這類會議通常涉及整個部門,大家輪流報告自己每天做什麼。然而,這種流水帳的報告,老闆不見得全部都記得。因此,我們每週的回報,實際上就像是個人每日進度會議的會議紀錄,具有整合資訊的價值。 此外,主動回報雖然看似增加了工作量,但在遠端工作時卻提供了塑造自我形象的絕佳機會。 當你每週主動提供專案進度時,不僅可以減少領導者因資訊不足而產生的不安全感,還能讓他們對你產生「持續解決問題」和「持續創造價值」的印象,時間一久就會產生信賴感,當有更好的機會出現時,他們自然會先想到你。 實際上,無論是遠端工作還是在辦公室,管理者對於資訊的焦慮一直存在。然而,在遠端工作時,由於無法看到員工的工作情況,這種焦慮可能會轉變為懷疑,進而產生緊迫盯人的行為。但是,如果我們選擇主動提供資訊以彌補這種資訊落差,那麼他們對我們的監控力度自然會減輕,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December 7, 2023

Podcast 「數位遊牧誌」|中年級實習生老查(下):我的第二曲線「沒有挫折」!2 個關鍵調整,讓機會不斷找上門

靠著出租大叔和商業顧問這兩項業務,老查的人生第二曲線,有了非常不錯的開局,轉換跑才道一年左右,他的收入就已經追上上班族時期的六、七成。 然而,2020 年突如其來的 COVID-19 疫情,又把老查打回起點。防疫政策,讓他難以繼續出租大叔的服務;企業也紛紛縮手撙節,抽掉顧問案,以保存資金面對未來的挑戰。 在這雙重打擊下,老查又是怎麼度過 COVID-19 疫情的衝擊呢? (如果你還沒看過老查專訪的上集,請看:Podcast 「數位遊牧誌」|中年級實習生老查(上):工作到 65 歲不退休?百歲人生,你需要打造人生「第二曲線」!) 當時的痛苦,後來的基礎:「失敗」的 YouTuber 嘗試 回顧疫情期間的時光,老查自認初期雖然很痛苦,但如今回顧,反而是段很好的機緣。 2019 年底,老查在朋友的邀請下,開啟了自己的 YouTube 頻道。當疫情大幅衝擊他的既有業務後,老查決定轉移重心,開啟了當周更 YouTuber 的生活。在頻道裡,他既講穿搭、說書,偶爾也會談談他豐富的職場經驗和洞察。不管數據是好、是壞,老查就是堅持不懈地創作、分析,然後再投入創作。 「那時候看到觀看數,我就覺得說:『哇,看來做 YouTube 真的不簡單!』但我也就咬牙堅持著,反正那時候也沒有別的事可做了。」老查自嘲道。 可是,在努力周更兩年之後,老查也不得不坦承,當 YouTuber 這條路,看來是走不通。 因為不管是頻道的訂閱數,還是觀看數,都沒有明顯地成長,距離接到廠商的業配,也還有段不小的距離,因此老查決定下台一鞠躬,中止當 YouTuber 的計畫。 做 YouTube 經驗成鑰匙,做線上課程、獲邀到企業帶讀書會! 「雖然我的頻道,沒有做出特別了不起的成績,但也讓我學會了企劃寫稿的能力,可以自己編排影片的腳本,並且對著鏡頭表達。」老查很有自信地說道:「結果誰知道呢?這能力就在『線上課程』中派上用場了。」 那時候,商業思維學院的團隊向老查發出邀請,力邀他一起合作「聽讀商業書選」這檔產品。憑藉著先前打磨出來的企劃能力,以及豐富的職場經驗和洞察力,這項產品在上線後就受到了許多學員的喜愛;後來老查更一鼓作氣,延長戰線,與學院接連合作推出了會員營運、商業思維相關的課程。 更令老查想不到的是,「聽讀商業書選」這項產品,不只令他在學員間享有好評,有些企業還因此慕名找上門來,希望邀請他到企業裡幫忙帶讀書會。 老查指出:「有些公司,會需要靠『讀書會』的形式,來做內部觀念的對齊。我自己一來是有 25 年的工作經驗,也曾當過高階主管,所以我非常理解這類型讀書會的運作方式。 「這些經驗和知識其實很重要,因為你必須知道企業想辦讀書會的原因、用企業熟悉的語言和他們溝通、並影響他們。」 就這樣,靠著豐富的職場歷練,和一流的企劃功力,老查又替自己的人生第二曲線,開發出了另一條全新的產品線。 為什麼企業都不採納意見?從挑戰中誕生的全新商業模式! 好不容易,等到疫情的影響慢慢過去,老查的顧問案也慢慢回流,讓他重新又經歷了一段繁忙的時期。但他並沒有停下嘗試的腳步,依舊努力尋找更多的機會,去開拓人生第二曲線的可能性。 在他的顧問生涯,老查一直有一樣很難克服的挑戰,就是他雖然盡心盡力地給予企業意見,但企業卻不見得願意落地執行,「那我自己就會覺得很可惜,甚至有點沮喪。因此有段時間我還會主動退掉顧問的合作。因為我發現,如果企業沒有動力想做,那也許我們先分手,互不浪費時間和金錢比較好」。 然而,老查的猜測也不全然正確。 其中一位客戶就向他坦承,老查的意見公司並不是不做,只是缺人,也缺相關的 Know-how,因此即使主管們聽懂了老查的建議,但執行起來就是差那麼一點點。 經過幾次深談,老查和客戶又開發出了一項全新的商業模式:老查以顧問的身分,每周去客戶的公司上一、兩天班,幫忙帶團隊,落實老查給企業的建議。隨後,老查也再次驗證這個商業模式的可行性,成功與其它公司展開類似的合作。 這次經驗,也讓老查發現了這塊市場的潛力,他說:「台灣有很多中小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後,就需要有人幫忙建立更穩定、健全的制度。可是,想要找到向我們這類擁有足夠知識和經驗的人,對中小企業而言可能又會很有負擔,文化上我們也未必能順利融入。」 老查仔細地分析:「那如果能以這種形式與企業合作,我覺得可能是一個新型的職涯路線。」 挫折和失敗是必然,用無限賽局的眼光,重新看待人生這場「局」! 讀到這裡,你或許會想:老查很幸運也很厲害呀!他的每個嘗試,都能環環相扣,變成打開下一個機會的鑰匙,誰知道我能不能有同樣的經歷呢? 確實,事後回顧,老查似乎實力與運氣兼具,才能擁有許多不同的機會,創造出多種第二人生的商業模式。但也別忘了,若是回到他下定決心的那些時間點,他自己也無法具體預知到底開始出租大叔、當 YouTuber,日後可以帶來哪些機會。 因此,對於那些也即將踏上尋找人生第二曲線的人,老查的建議是: 1. 培養無限賽局的眼光(推薦書籍:《無限賽局》) 老查強調,想要開始探索人生的第二曲線,最重要的就是心態。人生是一場無限賽局,每一回合的勝敗,並不是重點;關鍵是回合結束之後,你是否知道自己獲得了什麼。 「在探索人生第二曲線的這幾年裡,其實我有很多事情都不太順利,有的是被大環境影響,像是 COVID-19;有的則是受制於我自己的才能,比方說 YouTube 頻道做不起來。」說到這裡,老查接著總結:「但我認為,我們可以調整看待挫折的眼光。其實沒有挫折這件事,重點是在每次嘗試之後,你能不能好好盤點手上多了哪些籌碼,在下一回合、下個嘗試中又可以怎麼運用。」 就好比疫情,表面上看,雖然重創了老查原本的出租大叔和顧問事業,卻也讓企業改變了對遠距工作、彈性工時、外包合作的觀點,埋下了老查未來能以彈性工時的方式,幫客戶帶團隊的遠因。 「所以,人生只要還沒結束,輸贏就沒有定論。只要留在場上,努力嘗試,其實反而會爆出很多火花。」 2.從小行動開始(推薦書籍:《大人的週末創業》) 除了學習用「無限賽局」的眼光看挫折和人生,老查也推薦不知道該怎麼開始的人,可以找時間翻翻《大人的週末創業》這本書。 作者藤井孝一建議,如果你是年約 40 多歲的人,不妨撥出週末或一點閒暇時間,開始探索自己的人生第二曲線。如此既能保留承擔失敗的彈性,也能有更多時間,思考自己到底喜不喜歡目前嘗試。等累積起一些知名度,也大概知道變現方式之後,再順勢加大投入的力道,變成自己的主業。 「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要大家都去創業。」老查澄清:「可是,如果你已經意識到你可能會比前人來得長壽,而目前的職業又無法讓你從一而終,請你就把一些週末、閒暇的時間留出來,開始做嘗試。」 又或者,你想要獲得更多的引導,或是了解更多探索人生第二曲線的經驗和細節,那麼老查新推出的《人生轉型工作坊》,也是另一個值得參考的選擇! 歡迎收聽《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5:面對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職涯下半場,中生代的你該如何開啟第二曲線? (如果你還沒看過老查專訪的上集,請看:Podcast 「數位遊牧誌」|中年級實習生老查(上):工作到 65 歲不退休?百歲人生,你需要打造人生「第二曲線」!)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7, 2024

講師李君婷專訪|24 年訪逾 600 城市的體悟:生活難免心累,找到「狀態轉換法」是必要準備

「剛訂好十月去多倫多的機票就收到妳的邀訪信,真是太剛好了!」一改平時講授專案管理課程的正式裝扮,君婷老師一身輕便來受訪。但即便談的是相對輕鬆的主題,她平板上還是寫著密密麻麻的筆記。 從年輕時獨自遊歐、美算起,她到目前已經有 24 年的旅行資歷,曾到訪過近 70 個國家,走過六百多個城市。撇除少數幾次跟團(如去埃及時基於安全考量選擇跟團、或配合友人規畫),大多都是一個人的自由行。 旅行究竟有何魅力,讓她再忙也堅持每年擠出時間去?她想了想表示,旅行對她來說是忙碌日常裡尤其必要的休息方式,「我想特別強調,是有感的那種。」 心累難靠睡覺和耍廢化解,旅行中「轉換狀態」是關鍵 為何要強調「有感」?君婷老師表示,人在忙碌中身心難免會疲累,身體累可能睡飽就好,心裡累卻很難靠睡覺或耍廢來解決。但麻煩的是,很多人常沒意識到這點,感覺累就只想到睡覺耍廢,沒想到卻越睡越累、越耍廢越疲憊。時間被廢過去之後,心裡的焦慮又變得更深。 在她看來,覺得累時該做的第一件事,其實是判別它來自身體或心理,「如果你睡很多還是覺得累,天亮又開始覺得絕望無力,那麼你可能不是身體累,而是心理累。」身體的累需要我們少做點事,但心理累卻可能需要我們多做點事:找到適合自己的「轉換狀態軌道」來切開工作壓力。 旅行對君婷老師而言,正是非常棒的一種轉換軌道。她解釋:「旅行其實就是專案管理,事前要做好成本、時程、風險等規劃,但出發後往往有各種變卦,比方說沒搭到要搭的車、想吃的餐廳沒開,需要我們快速應變。」因為旅程時間有限、這些應變得在緊湊的時間裡完成,再加上旅程中我們對於外在環境相對陌生,所以我們在旅行時會自然地進入一種「既放鬆又專注」的心流狀態。所謂狀態轉換,在這過程中也就不自覺地被實踐了。 應變過程還有個奇妙之處,那就是整個過程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反覆思考想要什麼(如想吃什麼、想去哪),然後很快滿足自己」的過程。對比在工作中常面對到無能為力的挫折感,這種自由和滿足自我的機會也常能帶來強大的療癒效果。 君婷老師提到,很多人會覺得安排行程一定要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比方說某個古蹟歷史多悠久,「但其實不需要,光是『你想去』就夠了。像我明年要去歐洲參加一個河輪行程,沿著萊茵河水路走訪平常不容易去到的小鎮,我就超期待的!」 以缺氧狀態造訪雲南玉龍雪山頂,君婷老師笑稱手上的是救急卻不怎麼有用的氧氣瓶。(圖/李君婷提供) 熱愛在長途移動過程思考,她不只搭機還每年搭火車環島 「很多人對於旅行的期待從到達目的地開始,而我卻最著迷一段長途旅行的移動過程,不論是搭船、飛機、火車、汽車……」 除了排解壓力,旅行對君婷老師而言還有個重要價值,那就是幫助思考。她表示,長途飛行是很多人的惡夢,但卻是她最喜歡拿來思考和閱讀的時光,就算只是放空,都覺得自己似乎在過程中被注入新能量。 「因為我覺得飛機在高空時,就像在一個時間、空間都無法被明確定義出界限的神奇環境。在這個充滿白噪音的環境裡,我反而能排除雜訊,得到一些新的啟發,可能是視野被強迫打開了吧!」她說明。 某趟航程中讀著科幻小說《極限返航》。(圖/李君婷提供) 所謂「排除雜訊」是什麼意思?她舉例,過去當小主管時常會遇到糾結卻又得做出決策的時候,像某次就必須替組織處理一個「人」的問題。一直待在工作環境中,她看到的都是眼前人力分配、團隊面臨變動的不安低落等顧慮,後來在一段長途飛行中,她於三萬英呎高的魔幻環境裡進入不同的思考角度:多年後回頭看,現在怎麼做才是對組織最好的?然後終於能做出決定。 「不能出國也沒關係,在台灣搭火車也能創造這樣的環境。」君婷老師分享,她每年也固定會搭火車環島一圈,至今已持續八年,有時甚至是當日來回。這樣的行程對她來說只有一個目的:不是吃喝玩樂,而是創造不受干擾的環境,讓自己專注地閱讀、思考以及得到徹底的休息。 拓寬視野養成同理心,看事情不再只有「對錯」而已 君婷老師在旅程中還有另一個「思考」收穫。很多人常說在旅途中的見聞能開拓視野,但在她看來,開拓視野並非打卡哪些景點,而是因為親身經歷不同的文化與生活方式,所以能少些本位主義、多些溫柔與理解。 這其實是作為成熟大人的重要訓練,畢竟我們在人生中會遇到不同的人、需要經營不同的關係,在全球團隊當道的時代,還可能和不同背景的同事、客戶協作。大家都知道這時候「同理心」很重要,但往往因為誤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唯一真相,於是很難真正以同理心待人。進入其他文化實地體驗和觀察,在君婷老師看來是提高同理心的好方法。 舉例來說,我們在旅途中可能體會到台灣酷暑時,有另一個地區正是寒冬;中華文化對鬼魂戒慎恭謹,美國萬聖節卻用另一種態度來面對;台灣人覺得餐廳送上熱茶是貼心,日本卻不管再冷都以冰水招待客人。 君婷老師表示,常進出這些情境讓她面對各種差異時,會直覺地先進入到對方的角度,嘗試理解對方在想些什麼、為何他會這樣說這樣做,「大至面對意見分歧的社會政治議題,小至在工作上看到同事與我想法迥異的行為,我都會這麼做,不是直接就覺得別人錯了。我想這就是同理心的第一步吧。」 明白旅行的好處卻遲遲無法出發?關於旅行的 2 大迷思 一路暢談旅行的痛快之處,君婷老師表示,現在旅行對她來說就像吃飯和睡覺般理所當然。但她也發現這對部分人來說並不容易。為何會這樣?她認為和兩個常見迷思有關。 迷思一:天數短的旅行無法放鬆? 很多人常認為旅行的放鬆程度和天數成正比,也因此若不能玩個八天、十天,不如別去了。但在君婷老師看來,旅行能否帶來放鬆效果還是取決於「心態」,而非「時間」。天數迷思不只會增加出發的難度(畢竟請長假對上班族來說確實不容易),這份無法出發的怨念,還會讓我們對工作的不滿持續累積,覺得「都是工作害我不能去玩的」。 「與其惆悵地翻著行事曆,想著什麼時候能請長假,不如從請個半天假開始,創造一個完整屬於自己的下午。」 君婷老師也補充,就她的經驗而言,請平日會比假日好。畢竟多數家人朋友可能也都是假日才有空,所以假日多半會需要陪伴他們,「利用平日假期完整自己,假日就練習當個配角,學習完整他人。」 迷思二:旅途中絕不該工作? 「我也曾經這樣想過,回想起來,我發現越把旅行當成逃避工作、壓力、關係等各種東西的手段,越會在過程中不停倒數計時,覺得疲憊甚至在越接近旅程結束的時間,越感到憂鬱煩躁。」關於迷思二,君婷老師這樣回應。 她表示,雖然自己現在是自由工作者,在時間安排上有相對大的彈性,但卻不會完全把旅行和工作切開,甚至更常是刻意設計幾場「帶著工作的旅行」。 為何一樣是在旅行中工作,過去會盡可能避免,現在卻刻意這麼做?她分享,差異或許來自「對時間的掌控度」。以前會認為上班已使盡洪荒之力,難得休假就該把時間全留給自己,不然好像有請假跟沒請假一樣,還白白浪費了珍貴的時間,而現在每分每秒都靠自己掌控,則認為旅行和工作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需刻意切割。 「可能對我來說,以前的旅行像是試圖得到某種平衡的手段,而現在,旅行本身就已經是目的。」她這麼補充。 對於工作時間多少會受限於公司規定的上班族,她也建議撇開逃避心態,與其刻意切割又因為工作很難真的置之不理而氣惱,不如練習妥善規劃時間,刻意設計或長或短、或近或遠的「工作旅行」。 (訪談結束後不久,正在規劃新課程的她就帶上工作設備,到離家不過四十公里的山上展開一周的工作旅行,她說這是「準備進入下一個重壓階段的策略性緩衝」。) 雖然深深感受到旅行的放鬆與轉換狀態效果,但君婷老師在採訪尾聲也補充說明,真正重要的或許不是旅不旅行,而是面對難免心累的生活,我們能否找到適合自己的狀態轉換方式。如果你光想到要自己踏上旅行就已經壓力爆表,那麼可能這個方式並不能讓你進入休息的狀態,而有其他更適合你的選擇。 該怎麼找?她蓋起平板表示,試著多創造一些在能接受範圍內的特殊體驗,並感受自己做完哪些事後,能夠得到新的能量或變得平靜,「它未必要是很大規模的、很花時間的,哪怕你只是下班換一條路線走、看一場以前不曾選擇類型的電影、在家附近找個飯店住一晚,製造一小段完整屬於自己的時間,搞不好都會有出乎意料的休息效果喔。」

December 9, 2023

Podcast 「數位遊牧誌」|Yourator 創辦人 Lydia:「不建議」新鮮人直接去數位遊牧,先讓自己成為 problem solver!

你嚮往到日本工作嗎?或是你想成為跨國的數位遊牧工作者(或稱數位游牧,英文為 digital nomad)嗎? Yourator 新創.數位人才求職平台創辦人 Lydia,笑稱自己就是「御宅族」,喜歡日本文化的她,大學就在日本的早稻田大學讀書,中間到美國念了研究所後,又回到了日本,在日本企業工作。 2016 年,Lydia 回到台灣,因緣際會下創立了「Yourator 新創.數位人才求職平台」,將在日本看到成熟的人才選育系統帶到台灣。 八年來,Lydia 持續關注數位人才的趨勢,特別是近年興起的「日本海外求職」與「數位遊牧」兩大議題。這次 《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特別邀請了 Lydia 來分享日本的職場文化與趨勢,以及對數位遊牧的看法,尤其 Lydia 特別強調或許新鮮人並不那麼適合數位遊牧,為什麼呢?怎樣的人才才適合數位遊牧? 如果你對這一篇文章感興趣,也可以搭配 Podcast 一起閱讀唷! 日本求職|印象中,職場文化階級分明是真的嗎?日文要很好嗎? 日本一直以來都是台灣人海外求職的熱門選項之一,尤其近年來日本也向海外大舉徵才,讓許多台灣人才躍躍欲試。 過去日本職場在大家的印象中,可能都是主管與屬下階級分明,甚至有些女性在職場上還要幫大家倒茶,而日本加班的文化更是盛行,下班後也還要應酬,回到家不知道都幾點了。這種種的印象都讓大家有點卻步。 不過, 在日本職場歷練過幾年的 Lydia 想幫大家打破這個印象。 Lydia 說:「我對於日本整體職場的感受,其實是非常好的。」Lydia 研究所畢業後,不久就來到日本求職,當時他來到的是一家剛剛 IPO 不久的網路公司,公司保留新創文化的特質,公司階層扁平,也沒有男女不平等的狀況。 或許,在日本傳統產業仍然後有比較嚴謹的職場,但現在日本整體的社會氛圍漸漸走向開放,也有多元的企業,可以讓人才選擇不一樣的企業文化。 甚至,日本有一個不同於台灣的職場文化,讓 Lydia 受益良多。Lydia 提到,日本本身就是一個大市場,在公司裡面無論是要提案,或是內部溝通,都習慣用高度結構化跟邏輯導向的方法,透過大量的數據,去做內部的溝通,這也培養了 Lydia 邏輯分析的能力。 很多人會詢問在日本工作日文需不需要很好? Lydia 強調說:「語言能力不代表溝通能力。」他的日文能力雖然沒有同事那麼好,但他的數據能力強,他就會做很多視覺化的數據圖表,來輔佐他想表達的東西,同時也在團隊建立信任感,並把自己的核心業務弄到最熟,這樣就算日文能力沒有很好,也能跟同事很好的協作。 此外,Lydia 提到,不要因為外語能力不好,就放棄一些機會。現在許多日本科技領域的公司,也有許多外國人,大多都用英文,甚至用中文也能溝通。 東京身為一個國際化的大城市,有多元的人才,也有各式各樣的工作機會,可以先把自己放在國外的環境,語言能力自然就會慢慢變好。 數位遊牧|不建議新鮮人直接去數位遊牧,先讓自己成為「problem solver」! Lydia 在日本工作幾年後,回到台灣,卻發現台灣的人力資源市場與日本相比,落後許多,像是人才選育不像日本那麼成熟,當時的新創與數位產業的工作機會也不是那麼透明,因緣際會下,Lydia 創立了 「Yourator 新創.數位人才求職平台」,帶年輕世代認識數位產業的魅力。 Lydia 在人力資源產業多年,接觸過許多人才,知道最近國際的人才有了一個新的職涯趨勢,那就是「數位遊牧」,只要有一台電腦,在各地就可以遠端工作,提供自己的專業。 雖然,數位遊牧的生活方式令人嚮往,但 Lydia 並不建議應屆畢業生馬上開始數位遊牧,能夠進入企業,理解一個組織的運作,加上身邊有資深的前輩,能夠學習商業溝通等等,這些都是不可取代的價值與經驗。 而且,在亞洲金融體系中,沒有一份正職在貸款、申請信用卡上,都會有一定的難度,如何讓自己擁有社會身份去跟金融機關去未來的生涯規劃,是在亞洲不能忽視的要素。 Lydia 說,如果年輕世代想要數位遊牧,或許可以先從經營副業、斜槓或兼差開始,先為自己做些準備,讓自己成為一個「解決問題的人」。 她解釋,很多人會去定義自己的職稱、功能,好比說你就是一個工程師,是負責寫程式的人,當今天叫你去做 PM 的事情,你卻覺得與自己無關,這就會一個職稱侷限自己的能力。 但借鏡日本的職場,許多企業會讓人才到不同的部門流動、歷練,培養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在 AI 世代尤為重要。因此,現在的年輕世代,不妨將自己先打造成一個多元的 problem solver。 Bryan 在訪談中也補充,當 AI 的技術越來越強,未來的人才要做的是辨識問題、定義問題,並找出解方,再透過 AI 協助解決,如果只把自己界定成單一的螺絲釘,很容易就會被 AI 取代。 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日本職場的趨勢,以及 Lydia 對數位遊牧人才的分析,歡迎收聽《大人的 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6:日本OL真的要幫主管端茶嗎?台灣女生的東京職場揭密。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

June 14, 2024

Podcast 「數位遊牧誌」|中年級實習生老查(上):工作到 65 歲不退休?百歲人生,你需要打造人生「第二曲線」!

「以前上班的時候,我一直期許著自己要成為像島耕作(註)那樣的上班族。」談到當年還是上班族的自己,老查這麼形容。 而回顧他 20 多年的上班族生涯,不管從任何角度看,老查絕對稱得上繳出了一張十分亮眼的成績單。他曾在博客來、雅虎、遠傳等知名企業,擔任中高階主管,來到康泰納仕樺舍集團擔任副總後(《GQ》、《Vogue》),更成為讓數位產品營收超越紙本的關鍵推手。 可是在 49 歲那年,老查卻決定結束上班族的職涯,成為一名自雇者。 明明在職場擁有亮眼成就,他為什麼在當打之年,要選擇從零開始?開始自雇者的職涯後,他又是如何從零打造自己的事業? 來看看自稱「中年級實習生」的老查的第一手創業經驗談吧! (註)日本漫畫《島耕作》系列的主角,此系列主要描繪島耕作的上班族人生。他由基層起家,經歷殘酷的派系競爭和商場考驗,一路晉升為公司的董事長。 當「65 歲退休」職涯模版不管用... 老查:改道探索第二曲線! 回顧 49 歲那年,老查認為促使他走向自雇者這條道路的其中一個關鍵,是一頓和前主管的飯局。 「那時候我前主管問我:『誒老查,你打算做到什麼時候退休?』我也沒多想,就告訴他我一貫的答案:『就做到我做不動為止吧!』」 可是回家拿出紙筆,老查發現實際情況似乎是另一回事。 根據調查,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大約是 80 歲,而每人平均臥病在床的時間則是 8 年。換句話說,若以「做到做不動為止才退休」為目標,老查理想中的退休年紀,大約會落在 72 歲。 但是環顧你的辦公室,你我身邊又有多少年紀超過 60 歲的上班族呢?顯然,台灣現行的職場環境,幾乎沒有一條可以讓上班族一路工作到 72 歲再退休的途徑。 「那年我 49 歲,而我已經工作 25 年了,距離 72 歲還有 23 年,也就是幾乎和我的職涯一樣長的時間,那我又該怎麼辦呢?」老查很認真地分享道:「所以我就決定,既然我也沒有急著要找下一份工作,不妨就來探索看看我的人生的第二曲線吧!」 (圖/老查提供) 等等,人生第二曲線是什麼?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好奇:老查口中的「探索人生第二曲線」,到底是什麼? 老查表示,「第二曲線」是由英國管理學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提出的概念。韓第認為,產品就像人一樣都有其生命曲線,都是由低谷走向高峰,接著又從高峰衰退。 如果企業想要長久經營下去,就得懂得在前一項產品的成長曲線還在巔峰的時候,撥出資源去開發下一項產品,如此當前一項產品盛極而衰的時候,企業才有機會靠下一個冉冉升起的產品,持續生存下來。 在老查看來,同樣的觀念也能套用在經營職涯上。隨著人們越來越長壽,上一代那套「工作到 65 歲後退休」的職涯模板,顯然已經不再適用。 而且即使你精打細算,存夠了退休金才離開職場,退休後看著退休金日益減少,「錢不夠用的焦慮」也會成為退休生活的一項壓力。老查因此認為,對現代人,尤其是上班族來說,及早在事業的巔峰,也就是第一曲線的高點,開始探索第二曲線、尋找其他的收入來源,或許才是更適合當代人的職涯路徑。 盤點個人資歷和經驗,從「出租自己」開始 不過話是這麼說,但離開職場後,到底可以做什麼呢? 重新檢視了一下自己,老查發現工作 20 多年、當過中高階主管的經歷,或許是一個可行的切入點。於是,「出租大叔」這個服務,就這樣上線了。 任何人不管遇上什麼問題,都可以付費來和老查聊聊,聽取他的建議或經驗談。價格則有兩種:預約每小時 1490 的諮詢服務,你可以先將煩惱提供給老查,讓他預作準備,以便提供更完整的建議;或者你也可以選擇每小時 399 的閒聊,聽看看老查根據經驗,提供給你的方向和回饋。 除此之外,老查制定兩種價格方案,其實還有第二層考量。「因為剛開始我也怕被人家嫌嘛!」老查笑著說道:「所以如果人家覺得我講不好,那就付 399 元就好;覺得我講得好,再付 1490 元。」 不過玩笑歸玩笑,但老查的服務顯然有口皆碑。總計下來,前前後後一共有約 160 多人,帶著他們的煩惱來徵詢老查的意見,其中又以職場、職涯方面的問題為大宗。而且不只客戶收穫滿滿,老查自己也獲益良多。 1. 建立儀式感 「那時候為了出租大叔的服務,我特別租了一間辦公室,畢竟人家可能會跟我聊一些比較私密的東西,去咖啡廳可能不太適合。」老查說道。但沒想到,這間辦公室也反過來,幫助老查建立起了「經營事業」的儀式感。 「我認為有一個空間真的有差。早上起來,就算當天沒有預約,我也會覺得應該要去辦公室處理事情,慢慢就給了我一種在經營事業的感覺。」 2. 帶來新機會,獲得顧問邀約 絡繹不絕的客戶,不只讓老查對「出租大叔」這項服務更有信心,一些對老查的專業、經驗備感信任的客戶,後來也帶給了他全新的機會:到企業擔任顧問,協助解決大大小小的問題。 預約幾次之後,有的顧客也累積起了對老查的信任感,便進一步邀請他進入企業擔任顧問,協助解決大大小小的問題,而老查的「顧問事業」,也就這樣慢慢成型了。 靠著出租大叔和顧問案,老查成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讓自己的收入,趕上在職期間的六、七成,「這樣的成績讓我很開心,所以年底我甚至還安排了一趟去日本的旅行,在那裡慶祝聖誕節和跨年。」老查分享道。 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順風順水。2020 年全球爆發了 COVID-19 疫情,老查剛起步的第二曲線計畫,也一下從雲端掉到谷底。許多企業都為了度過難關,大幅削減支出,加上疫情期間嚴格的群聚管制,讓老查的顧問案、出租大叔服務,都大受影響。 「疫情那段時間真的挺辛苦的,」老查苦笑著說:「那時候我所有的顧問案一夕之間就沒了。一來不能群聚,二來企業也想先把資源留下來,畢竟誰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 「出租大叔這邊也不能聊了,因為出入的管制很嚴格。那時候我真的忍不住心想:我該怎麼辦呢?」 下一集,我將告訴你疫情過後,老查做了什麼?以及一路以來的反思。 Podcast 「數位遊牧誌」|中年級實習生老查(下):我的第二曲線「沒有挫折」!2 個關鍵調整,讓機會不斷找上門 如果你對老查的故事有興趣,也歡迎收聽《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5:面對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職涯下半場,中生代的你該如何開啟第二曲線?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31, 2024

接案藝術工作者 FUN 專訪|在旅行與藝術間遊走,我如何管理工作與生活,提升競爭力?

「數位遊牧,讓我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態和節奏來安排生活,不用等到退休才能做想做的事。」剛滿 30 歲的 Fun 說。 Fun 是一名藝術工作者,在藝術行政和藝術研究的專業領域已經有五、六年的工作經驗。她曾經參與大型的 2022 Mattauw 麻豆大地藝術季,2023 馬祖國際藝術島。她也曾參與地方美術館的研究計畫案,研究藝術家的生平和作品。在這些案件中,她曾擔任策展人、專案經理和講師等不同角色。 像 Fun 這樣以接案為主的藝術工作者,在業界不算少見。平時她大多在家或咖啡廳工作,有時會隨著藝術節的專案,飛往各地。很多人對數位遊牧邊工作邊旅行的生活心生嚮往,但是對 Fun 而言,最重要的是她可以保持心靈和生活的自由。 但追求工作與生活「自由」並非想像中容易,為維持案源穩定、提升競爭力,又該怎麼管理生活、精進自己,都是身為數位遊牧者的一大考驗, Fun 是如何做到的呢? 追求「工作」自由,如何讓自己在接案中保持穩定與競爭力? 數位遊牧者想要工作自由,對於接案而言,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保持案源穩定。 接案關鍵 1|保持人脈 Fun 分享,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人脈」。 Fun 最初的案件是來自於大學時期參與的計畫案的合作對象,而每一個案子中都會認識新的夥伴,透過人脈的累積,接案機會也會變多。 Fun 的同行中有許多人會積極經營個人品牌,拓展陌生客群。而 Fun 較常是透過熟人互相介紹。她認為保持交友狀態,不吝於與他人交流,會讓對方意識到「原來你會這個!」,也是拓展新計畫的一種機會。 除了原先的案主,有時候工作中遇到的同行或受訪者,也可能成為新的案源。 想要保持案源穩定,Fun 也點出,最重要、也最基本的還是踏實地完成每一次的案件,當合作夥伴能夠信任你、肯定你,人脈就能慢慢地累積。 接案關鍵 2|溝通能力 為了保持自己的競爭力,在接案市場中獲得優勢。Fun 還特別點出了接案工作者「溝通能力」的重要性。 當你與業主都能有效溝通,做出的成品也夠符合業主需求,甚至能夠引導需求不明確的業主釐清目標,這樣的溝通技巧,都能讓業主對你更加信任與加分。 Fun 也分享了自己的溝通技巧,包含: 1. 從談話釐清需求目標 明確目標確實是一項挑戰,可以試著釐清整體脈絡,例如該項計畫出現的原因?有哪些人參與?除了目標以外,有什麼感興趣的部分嗎? 比起把案主當作「甲方」,單純追問計畫目標,有時把目光放回案主身上,詢問對方自身對計劃案的期待,期待做些什麼?期待拓展什麼視野?即使不確定目標,但從案主自身的關懷,計畫目標也會越發清晰。 2. 將概念視覺化和文字化 具體的參考資料,有助於確認彼此的概念,也有助於案主想清楚自己的需求。例如,「有歷史感的設計」有許多種呈現方式,尋找相關示意圖片,確認彼此對「歷史感」的理解。此外,會議前也可以列出議程,提前確認討論目標和事前應準備的資料和想法,有助於提升會議效率。 3. 確認工作範圍和細節 以展覽而言,許多工作內容都是邊做調整,但可以幫業主預想整個流程,包含主題、目標、時間、受眾、預算等等。和業主從中討論工作範圍,或是否需要另尋其他配合人員,例如行銷、木工團隊等,也有助於案主評估薪資和人力的合理性。 4. 保持彈性與共識 無論是研究或展覽計畫,時常隨著訪談資料加入、新觀點產生或是預算困難等,需要調整計畫方向。因此保持彈性,隨時與團隊確認先前的假設/目標/工作模式等是否需要調整,是工作重要的一環。 追求「生活」的自由,如何進行個人管理? 接案、數位遊牧的生活,提供更有彈性、更自由的時間。有些人會一邊旅遊、一邊工作,但 Fun更喜歡將「旅遊」時間昇華,在旅遊當中也能夠學習和提升工作視野,精進自己。 譬如 Fun 在參與台南大地藝術季水計畫後,她去了紐西蘭旅遊,拜訪當地美術館與河流作品相關的典藏展,這個展覽深化了她先前參展的工作經驗,讓她學習不同展覽的策展方式與主題。 Fun 在參與馬祖藝術島的專案時,也曾在馬祖住上一兩周。除了工作必要的訪談和場勘之外,還可以看海和享受當地美食,更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有更深的認識,而這些都為她的工作帶來養分。 平時, Fun 也常利用彈性的時間,參觀博物館、美術館,或自己有興趣的活動,持續累積自己的藝術專業。 不過,雖然數位遊牧生活看似美好, Fun 也提醒,時間管理非常重要。平時,Fun 的工作幾乎都是在家、咖啡廳或圖書館完成的,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很容易就會拖延。 為了控管自己的進度,她會透過訂下開會時間,或交稿日,讓自己有時間壓力,在期限內完成。甚至,她曾經為了和夥伴互相鞭策,約定好一起住進朋友的空屋,每天早晚一起用餐互相問候之後,就開始各自投入工作。 此外,Fun 也說:「保持彈性,讓自己在任何情境中都可以工作,是接案工作的必備要件。」像是她也曾在出國旅行時,利用機場候機室的吧台,趕在登機前完成工作。 給有志從事藝術研究領域工作者的建議 如果身為藝術工作者的你,也想投入接案,Fun 認為近幾年在地文化興盛,研究台灣美術史或當代藝術範疇的機構增加,無論是地方型美術館或大型藝術展覽活動都日漸蓬勃,工作機會較以往更多。 Fun 會建議有心想從事藝術工作的朋友,不妨早點開始建立個人品牌,透過臉書、部落格或IG發表藝文心得或評論,將有助於建立自己的客群,為未來職涯加分。 – 本文由 曾佳琦 投稿刊出 Fun聯絡方式:sandy61114@gmail.com 曾佳琦聯絡方式:centrum1104@gmail.com 文字工作者,喜愛人物採訪、文案和出版企劃,期許自己的文字可以為這個世界帶來溫暖和美好。 (本篇文章不代表平台立場)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4, 2024

運動防護員林霈群專訪|2 個行動讓客戶量成長、每月授課時數增 7 成!我的「銷售專業服務」經驗談

在運動賽事中,我們常能看到選手受傷時,有個人會替他們做緊急檢查與處理;在花絮中,搞不好你也看過選手在休息室躺著,有個人替他們按摩放鬆。這個運動迷「最熟悉的陌生人」,真正身分其實是「運動防護員」。 他們原本專為選手服務,負責確認訓練量合宜、處理運動傷害,以及規劃傷後回歸原本訓練模式的做法。但因為近年業餘運動愛好者漸增,所以不少運動防護員也改變服務對象,透過課程協助大眾處理運動傷害。甚至連姿勢不良造成的長期痠痛,也有機會在上課後改善。 不過,如同醫師、顧問等許多工作,這種不是賣實體商品、而是以專業能力來提供服務的生意,在行銷上其實特別棘手。其中一個原因是,實體商品可以靠主動且大規模的促銷來賣出,但專業服務如果過度促銷,反而容易讓人產生疑慮,想說「是不是服務品質不好才打折?」。 不靠這類促銷,那專業服務可以怎麼賣?「Ninety Percent 耐瀚運動防護」共同創辦人林霈群,將分享他如何在三個月內將「每月授課時數」拉高七成,不僅增加收入,後續更幫助團隊擴大規模! (圖/林霈群提供) 把握「銷售專業服務」核心,由選定專精次領域做起 林霈群原本是個角力選手,在受訓時接觸到「運動防護」這項專業,深受它在處理傷害之外,還能銜接回傷前運動模式的特色吸引,決定深入鑽研。取得證照後,也開始執行一對一服務。 執業初期靠著前輩轉介客戶及口碑推薦,他的生意還算穩定,「但老實說對於怎麼做行銷,真的沒什麼想法。」直到後來參與相關課程,才開始對專業服務的行銷有所理解,並基於「讓客戶在有問題時想到我,並放心找我協助」這目標,以兩個行動重整旗鼓! 「課後我做的第一個行動,是選定要專攻的『次領域』。」很多人直覺上會認為自己多種能力都不錯,對外這麼宣傳一定能受到客戶青睞,但事實上,能力太多太雜,客戶反而不知道何時該上門求助。在龐大專業領域中選定「專攻的次領域」,也就是找到一類自己明確能解的問題,輔以正確推廣,這才更有機會在客戶碰到特定問題時,浮現在他們心中。 以林霈群而言,雖然很多運動傷害他都有能力解決,但他最終選定專注處理「膝關節十字韌帶」傷害。為何選擇專注處理這問題?他分享:「當初的考量是膝關節十字韌帶受傷後,需要開刀的比例很高,而且開刀後還需要經歷九個月到一年的復健期。這個傷害很明確、對生活影響很大,痛點也很強。」 選定「需求明確」且「痛點強」的次領域後,林霈群接著開啟第二個行動。 有意識地累積「信任」,在客戶心中塑造可靠印象 光是設定次領域,其實還不足以讓客戶在碰到問題時想到我們,並放心交給我們解決。前面有提到,這還需要仰賴正確推廣。而所謂「專業服務的正確推廣」,其中一招就是累積「信任」,也就是持續產出與我們要解決的問題相關的內容,如對問題的觀察或解法等,在客戶心中建立清晰且可靠的印象。 比起狂打廣告,累積信任資產對銷售專業服務而言更根本且有效。畢竟多數專業服務都不便宜,客戶總會想找信任的人來做,而不是偶然看到廣告就買單。 「於是,我開始經營 Instagram 帳號,發布跟『膝蓋傷害』有關的資訊,例如什麼動作容易讓前十字韌帶受傷等等。」拿出手機展示帳號內容的同時,林霈群也分享,他之所以選擇以 Instagram 為分享內容的管道,是因為比起文字,圖片更能傳達學員上課的 Before 與 After。也因此,每個人實際上要透過什麼管道分享內容,還是得考量服務屬性再決定。 經營 Instagram 一、兩個月後,最大進展還不只越來越多人上門詢問膝蓋傷害問題!林霈群興奮地說:「主動來問的人大多都是有需求的,他們透過內容信任我了,基本上只要溝通過程沒有大問題,能排除他們的疑慮,他們買課的機率就高達八、九成。」 透過自銷售專業服務核心延伸的兩個行動,林霈群的客戶數量和每月授課時數在三個月內快速成長,原本每個月授課 80 至 100 小時已經很不錯,後來每月授課時數成長了七成,達到將近 170 個小時。 除了收入更豐,更透過經驗分享協助團隊成員,過去只有一人在教學,現在則多了三位夥伴在授課,還開了一家店! 溝通過程如何排除客戶疑慮?兩個應對建議 「剛剛還有講到一個大重點,就是事前和客戶的溝通!」服務前與客戶的溝通之所以重要,一是因為先排除他們的疑慮,他們才會對服務買單,二則是因為對服務成效的正確理解,將大大影響客戶後續的滿意度。 那麼我們該如何妥善與客戶溝通呢?林霈群在訪談最後補充他的兩個做法。 第一,歸納客戶老問題,先一步清楚釋疑。 以林霈群提供的服務而言,常被問到的問題包含「你們跟物理治療師有什麼差別?」、「你們的運動課跟健身房哪裡不一樣?」等。針對這些問題,他事先準備了一份答覆,在客戶詢問前就早一步解釋清楚。 站在客戶的立場來看,不只疑慮可能提早被解決,也相對能感受到提供服務者的專業與用心。 第二,服務成效講明白,建立正確期待。 很多人為了順利把服務賣出去,無論客戶碰到的問題是什麼,都一律宣稱「能解決」。但這其實非常危險,因為後續如果問題沒有確實解決,客戶很可能就不再回購了,也不會再向親友推薦。後續我們想維持生意穩定,就只能一再採用成本最高、效果卻未必最好的方法:拉新客。 也因此,事前務必清楚說明「能做到什麼」、「不能做到什麼」,才能建立正確期待,避免客戶買了服務才覺得不如預期,他不滿意,我們也不開心。 專業服務類型五花八門,未必每個人採取這些做法,都能如林霈群一般在三個月內快速見效,或從此一帆風順。林霈群就分享,雖然目前經營得還 OK,但也正設法克服新挑戰,包含如何讓團隊協作更有效率,以及如何把產品規格化,省去逐一為客戶客製的時間等。 「不過我們會持續努力,希望早點達成每個縣市都有服務據點的目標。」他也鼓勵目前正奮力站穩腳步的專業服務提供者,參考他在課程中習得的概念與做法,在克服種種難題的同時,至少確保自己在對的方向上努力,而非困在常見的行銷迷思裡!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10, 2024

華語老師「自學」架設網站,4 個專業服務推廣心法,讓你邊賺錢邊闖蕩世界!|安妮網站 Anny| Podcast 「數位遊牧誌」

許多人之所以開始數位遊牧(或稱數位游牧,英文為 digital nomad),是因為工作幾年後厭倦了辦公室文化,或發現自己並不適合。但對本次《大人的 Small Talk》受訪者、「安妮網站」創辦人 Anny 而言,數位遊牧並非偶然迸出的夢想,而是心中「旅遊魂」早就立定的職涯方向。 在節目中,自德國遠端受訪的她娓娓分享從華語教學、自學架網站,到開始接案並以此營生的圓夢歷程,以及關於「從零打造接案事業」,她從經驗中學到的眉角。 國中讀《撒哈拉的故事》嚮往旅行,大學畢業後如願赴海外工作 Anny 表示,她在國中時了讀作家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內心自此對世界有很多想像。大學時,她除了認真完成外文系學業,也修習華語教學學程,「我那時候覺得要找一個可以到國外工作的技能的工作,後來大學畢業後,我就申請教育部的計畫,到泰國一間小學當華語老師。」 Anny (後排中) 在泰國教書時,與同事和學生一起慶祝水燈節。(圖 / Anny 提供) 如今說來輕鬆,但 Anny 分享,大學畢業後她最大的願望,其實是到澳洲打工度假。但爸媽希望她能考個警察或公職,或者做一些社會普遍認為穩定的工作,考慮到爸媽的感受,她決定暫時妥協,先到泰國教書。「後來爸媽覺得我有待在國外的經驗,比較放心了,我才接著到澳洲打工。」她這麼補充,也提到後來還一個人到南美洲旅行了四個半月。 Anny 獨自赴南美洲旅行。(圖 / Anny 提供) 一出國就是四年,久違回到台灣生活的她雖然對於未來有些徬徨,還是運用既有的教學經驗,找了份補習班工作。 「在補習班工作的時候,我一直在想:我要怎麼樣才可以過更自由的生活?」Anny 表示,補習班工作雖然穩定,但對於已經旅行慣了的她而言,總是有點平淡。她接著說:「那時候我有一個加拿大的朋友,他是我在澳洲的旅伴,他推薦我看 Timothy Ferriss 的《一週工作 4 小時》,我就覺得,其實(生活)應該是有無限多可能性的,在定點工作只是其中之一。」 於是,她開始試著在線上家教平台 Amazing Talker 上接案教學,一做就是兩、三年。 偶然對行銷、網站設計產生好奇,「自學」養成第二專長開始接案 從華文與英文老師變成替客戶架設網站的接案工作者,又是怎樣一段故事?Anny 接著分享,在 Amazing Talker 教課期間,她身邊有些從事行銷相關工作的朋友,「我看了他們的作品就覺得好漂亮,覺得設計怎麼可以做出那麼漂亮的東西,我也想知道如果我要做出這樣的東西,我要怎麼做?」幾經摸索,她也發現自己最感興趣的面向,是網站設計。於是,她開始透過網路上各種學習資源,以及線上課程來自學。 「自學的門檻不會很高嗎?」主持人 Bryan 向 Anny 問出許多聽眾或許都好奇的問題。 Anny 則表示,門檻其實沒有大家想像中高,雖然一開始有一些複雜的底層知識必須搞懂,但只要過了這一關,其實也就具備基本的能力了。後續要怎麼提升能力、或提升哪方面的能力,就依個人想專精的方向而定。 她也補充,很多人可能會直覺認為架網站就是要會寫程式,於是從一開始就覺得難度極高,「但其實現在有很多頁面編輯器排出很漂亮的排版,然後有佈景主題,學寫程式的話你可以更客製化,但一開始不用學寫程式,你也能做出一個網站。」 「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你架的網站能不能幫助客戶達到他們的目標?就是他們要這個網站,到底是要拿來做什麼的?是要賣東西嗎?或是他們想要收集什麼名單?」Anny 分享接案架設網站時的首要考量。 接案至今已過了三年,Anny 坦言自己有時候也會感到不自信,覺得在這個領域有這麼多本科系出身大神,客戶為什麼要找她? 不過後來,她聽了《大人的 Small Talk》其中一集,也就是【覺得自己能力平凡不出眾?用「25%法則」重新定義自己的專長、找出職涯優勢!】,從中發現自己就算不是架網站最厲害的,但在客戶想「行銷」的這個大目標下,她還能提供粉絲專頁管理、SEO 文章撰寫、廣告投放等等服務,這就是她服務的價值所在。 她因此持續提升這些方面的技能,也建議聽眾若立志提供專業服務,可以盡早思考自己能提供的價值和「組合方案」有哪些。(關於經營專業事業的須知,歡迎透過【銷售專業服務的系統化做法】學習更多) 客戶從哪來?不害羞向親友宣傳,也替既有網站「健檢」開創機會 專業能力俱足了,還是得要有客戶上門,整個專業服務才能啟動。 聊起客戶議題,Anny 分享她剛開始接案的心路。「我當時也是困擾了很久,應該不是說困擾,是我那時候真的很緊張、很怕,因為從來沒有真的接過案。」但後來她硬著頭皮,決定從親友圈宣傳起,比方說在臉書上發文,讓大家知道她有提供這個服務;或者,主動傳訊息給「可能需要這個服務」的親友,看看是否有機會合作。 另外,她不時也會撰寫與架設網站相關的文章,在大家心中建立專業形象。後來她順利接到朋友委託,開始第一份架設網站的接案工作。 為了拓展案源,她也主動替一些既有的網站「健檢」。她說:「我看到一些網站可能很老舊了,或者太久沒有整理,我就會去密(傳訊息)給他們,問他們要不要翻新網站。」 關於如何推廣自己的服務,隨著經驗累積,她也整理出四個心法,包含: 1. 建立個人網站 建立個人網站,意味著你有個空間能清楚講明自己的服務內容、你做過的作品、有什麼客戶願意為你背書,這將大幅提升自己的專業度。(編按:我們會找到 Anny 來受訪,也是透過她的網站認識她的。) 2. 搭配內容行銷 有了個人網站之後,你還可以在裡頭撰寫與專業相關的文章,累積【銷售專業服務的系統化做法】課程中講的「信任資產」,讓人有問題就想到可以找你解決。行銷包含撰寫 SEO 文章、廣告投放,以及在社群網站上的各種曝光等。 3. 積極開拓機會 你可以積極接觸可能需要你服務的潛在客戶,比方說傳訊息給或許需要架設網站的親友,又或者是聯繫一些既有網站的管理團隊,看看你們有沒有機會合作。 4. 做好自我宣傳 除了聯繫你推測有合作機會的對象,你也可以把握各種認識人的場合,讓更多人知道你有提供這項服務。Anny 舉例,她甚至還印了名片,「其實遞名片是件很害羞的事,但我就把它當成是跟別人聊天時,自我介紹的輔助。如果有之後有需要的話,對方就可以找到我。」 以清邁作為遊牧第一站,做好工作的關鍵是「預留時間玩」 仰賴前面提到的工作思考,Anny 的接案事業逐步穩定,她在今年二月也落腳清邁,正式開始邊工作邊旅行的數位遊牧生活。「清邁是一個活動很多、很好玩的地方!」她這麼介紹這個新落腳處,Bryan 則接著提問:「你怎麼安排你工作跟旅遊的時間呢?」 Anny 表示,根據她過去豐富的旅行經驗,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內心一定會超級興奮,想著要到處都去看看。也因此,在遊牧過程中,她會預先保留抵達後第一週的時間,讓自己在這段時間到處探索,「而且那個禮拜你其實要做很多事情,你要 settle down、要找房子、又要辦卡......」在抵達後第一週,會讓自己把這些生活瑣事都搞定,在工作上,頂多就是處理一些簡單的聯絡事宜。 Anny 在清邁與朋友合影。(圖 / Anny 提供) 在清邁待了三個月後,她又到了尼泊爾旅行,此刻則在德國。她分享,在「自由自在」的第一週之後,她會讓自己回歸規律的工作作息,早起工作到中午,午休後再繼續工作到下午。她也表示,不同於一般上班族一到五工作,六日休息;只要六日沒有特定行程,她就會視為上班日,「因為累積了很多工作日之後,下一次要出去玩,我就可以一次玩一個禮拜。或者我要跟朋友約的時候,我就變成有更多的彈性時間。」 Anny 在尼泊爾的旅行紀錄。(圖 / Anny 提供) 在這種平衡旅遊與工作的狀態中,Anny 找到目前覺得最快樂的生活樣貌。她也表示,為了繼續保持這樣的生活,她在工作上持續努力往「一人公司」的目標前進,期待自己不必在自由度與穩定收入之間妥協。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Anny 的接案工作甘苦與精彩旅遊見聞,歡迎收聽本集《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9:喜歡旅行,該如何兼顧工作?邁向數位遊牧的第一哩路,透過「自學」打造個人技能樹|安妮網站創辦人 Anny 專訪 也歡迎追蹤 Anny 的 Instagram,以及透過官網「安妮網站」獲知最新資訊!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23, 2024

財務自由不是看數字,找到生活與工作的甜蜜點,實踐「慢活」人生!|慢活夫妻|Podcast 「數位遊牧誌」

你想要財務自由嗎?你也想要對自己的生活、時間有更高的掌握嗎? 這次《大人的 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採訪了一對夫妻,George 和 Dewi ,原先他們跟你我一樣都是上班族,但為了追求金錢、時間與心靈上更自由的生活,從斜槓副業開始,創立「慢活夫妻」自媒體品牌,慢慢走向創業之路,逐步實現自己在人生各個層面的自由。 如果你好奇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可以搭配 Podcast「數位遊牧誌」一起閱讀! George 和 Dewi 現在是自媒體品牌「慢活夫妻」的創辦人,專注於「投資理財」領域,不僅有部落格,還有將近 9 萬訂閱的 YouTube 頻道,也出了書籍「慢富」,期望透過他們對於金錢上的不同思維,幫助大家在金錢、時間、心靈過上自由的生活。 提高收入來源降低風險,開啟了創業之路 過去,George 和 Dewi 跟你我一樣都是一般的上班族。 他們以前都在竹科擔任工程師,雖然薪水還不錯,但他們卻意識自己的收入都綁定在單一來源也就是薪水、獎金,假設今天被砍獎金、沒辦法升遷,甚至被開除就會有很大的風險。 而且單純靠著勞力賺錢,並沒有辦法獲得財富。 同時,由於兩個人時常得輪班、工作繁忙,就算住在一起,但有一陣子將近十幾天都沒有任何交流。兩人也都是嚮往自由的人,這並不是指要放飛自我,而是希望能在時間的運用上更具彈性,好比說,能夠在自己最有產值的時間工作,而不是每天需要早起,昏昏欲睡的去上班。 於是,為了追求財務、時間與生活上的自由,兩人開始投入研究投資,並在上班的同時,也開始發展斜槓事業,思考提高被動收入、多元收入的方法。 George 提到,一開始為了讓財務來源更多元,他上網搜尋,試過許多方法,像是透過網路點擊賺錢,發現好像根本賺不到。後來,他們決定斜槓成立「慢活夫妻」這個自媒體品牌,分享財商知識、美股投資、打造多重收入等等內容。 靠著廣告、聯盟行銷、演講講座等,品牌穩定成長,當被動收入已經可以 Cover 兩人生活費六成,他們決定離職全心投入創業。 很多人也想像慢活夫妻一樣,想要提高收入來源多樣性,或是提高被動收入,George 點出,最重要的秘訣在於「行動」。像他當初就是從 Google 開始搜尋賺錢的方法,當這些方法都不管用,你就會思考下一步了! 「在網路上面,當你被廣告打到的時候,不要趕快滑掉,試著去看看他們在幹嘛,因為這些都是增加收入的一些契機!」他說,尤其現在是網紅時代,自媒體經營蓬勃發展,可以創造收入機會非常多。 假如你不想拋頭露臉,自媒體的經營背後也需要有剪輯、美編等等的人才,透過下班時間接案,也是一個增加收入來源的方法。 財務自由不是具體數字,而是讓人生有更多選擇權 創立「慢活夫妻」品牌不到一年,George 和 Dewi 就已經回歸到以前上班的薪資水準。一年後突破自己當時立定的財務目標。 在自媒體林立的現代,談起成功的關鍵,Dewi 說:「就是不要想太多,先做再說,因為做了你才有機會去修正跟優化,但不做你完全不知道該怎麼樣去評估!」或許也因為 George 和 Dewi 都是理工科出身,在創業路上格外的條理分明,更會不斷地去檢討、優化策略。 同時,大家都擔心夫妻創業可能會吵架,但 George 和 Dewi 在分工上也很分明,活潑善於表達的 Dewi 負責公關、影音錄製,以及擬定大方向的策略,細膩的 George 則是團隊管理與文字,也會針對大方向的策略去做優化。 正在實踐財務自由的他們,也分享了對「財務自由」的看法。 Dewi 說,我們對財務自由的定義,與普遍認為是「被動收入大於支出」這樣的概念有些不同。「財務自由是一個過程,當你的人生擁有更多選擇權時,你就已經開始接觸財務自由。」 比如,你可以選擇今天要不要吃滷肉飯,而不是被迫只能吃滷肉飯。當你去吃牛排時,是因為你想吃,而不是只有在特定節日。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是可以自由選擇的,但有時候因為金錢的考量,我們不得不選擇相對不想要的東西。 很多也會誤以為,我這輩子存到 3 千萬,就是達到財務自由,所以財務自由好像只有 0 跟 1 ,「有」跟「沒有」達到,兩個狀態。 但財務自由不一定是具體的數字,而是一種心境轉變。當我們更有餘裕更有選擇權,就已經在靠近財務自由,Dewi 說,我們可以以「生活壓力有沒有降低?」和「生活品質有沒有提高」,來做評斷! 例如,你現在每月上班的薪水是五萬塊,但你不喜歡這份工作,透過累積被動收入或多元收入管道,每月有了這額外的收入,這個財務的累積,讓你可以選擇其他工作,你的壓力減輕、生活更快樂,也有更多選擇,這也算是慢慢走向了財務自由。 你可以這樣評估:你每月需要多少錢?現在能否幫自己額外增加多少收入?那些讓你感到壓力和不開心的收入,能否慢慢減少?試著讓人生有更多選擇,就已經逐步邁向心靈上的財務自由。 如果你對財務自由、斜槓創業、被動收入等主題感興趣,歡迎收聽《大人的 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SP7:是夫妻,也是最棒的創業夥伴?在生活與工作之間找到甜蜜點,一同迎向財務自由的「慢活」心法|慢活夫妻George & Dewi 專訪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26, 2024

10 年後靠什麼賺錢?專注長期累積,3 步驟發展人生第二賽道|人生第二賽道教練 Barry|Podcast 「數位遊牧誌」

你有勇氣在職涯下半場,勇敢追夢嗎? Barry,現在是一名日本深度旅遊的帶團導遊,同時也是「人生第二賽道教練」。 過去,Barry 在金融業待了將近 20 年,但在 43 歲那一年因為工作內容調整,身體也出了問題,最後毅然決然選擇離開金融界。 一夕之間沒有了正職工作, Barry 曾經十分迷惘。當時,不知道要做什麼的他,到處請教別人。結果意外的是,過去 Barry 的三位長官,看到 Barry 對日本的喜愛與熟悉,以及過去辦活動、常與客戶活動的個性特質,不約而同地建議他去當導遊,讓他下定決心踏上導遊之路... 中年轉職並不容易,他有老婆與兩個小孩要養,還要轉職到一個全新的產業,放棄過去高薪的金融業工作,甚至,2019 年 Barry 考到領隊/導遊執照,開始帶團的同一年,就遇上疫情,Barry 笑稱自己「出道即失業」。 但一路以來,Barry 靠著「盤點優勢X小規模嘗試X耐心累積」,並專注於「長期累積」走到現在。 你也想在職涯下半場勇敢追夢嗎? 《大人的 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採訪 Barry ,聊聊他如何開創人生第二賽道、度過難關,以及身為職涯教練的他,給予同樣想發展第二賽道的人一些建議,你可以搭配 Podcast 一起閱讀。 「盤點優勢X小規模嘗試X耐心累積」走出職涯第二曲線 想讓興趣變成專業並不容易,Barry 剛開始發展導遊這條路時, 勢必會遇到一大困境,那就是許多台灣遊客對日本非常熟悉,甚至去過多許多次,網路上也有豐富的旅遊資訊,大都市基本上都不需要跟團,自由行非常盛行。 想走的長遠,就得做出特色, Barry 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對日本瞭若指掌,除了觀光客普遍會去的熱門景點,他也非常熟悉一些私房行程。於是 Barry 專攻「客製化旅遊」的帶團行程。 好比說,在台灣我們吃櫻桃,因為櫻桃大多都是進口,所以非常貴。但在櫻桃產地日本, Barry 就帶著團員,進到果園自己摘,甚至可以吃到飽。還有,熱愛運動的 Barry,也帶著團員去看日本職棒。回憶起過去也曾帶團員去看 F1 賽車的 Barry 也侃侃而談:「今年,F1 賽事第一次在春天舉行,當時正好碰上櫻花滿開,非常壯觀。」 在出團前,Barry 總會在家努力做功課,想把所有日本的私房消息,都分享給團員,有一次甚至在出團前一天,查資料查到半夜,完全忘記時間。雖然旅途仍會讓人疲勞,但看到團員們在出團後的回饋與笑容,仍覺得一次非常值得。 在金融業上班將近 20 年,Barry 感嘆現在才明白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而這中間有賴於貴人的建議和指引。有時候旁觀者清,而我們並不一定真正了解自己。如果你也想探索職涯第二曲線,但不知道該怎麼做,Barry 想給大家三個建議: 第一,盤點自己的優勢和技能。反思自己在過去積累了什麼優勢,哪些事情可以自己做,就算有些事情自己無法完成,有哪些需要尋求合作或外包。「了解自己」是重要的第一步。 如果你對自己不是很了解,那可以試試問問你身旁的朋友、同事,從他人身上了解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就像當初 Barry 的三位長官,意外地指點出 Barry 導遊這一條道路。 第二,小規模地開始嘗試。如果一開始就大規模投入,風險和成本都很高。比如,如果有人想成為麵包師傅,可以先在家試做,獲得親友的反饋,逐步擴大規模。這樣可以減少風險,並且有機會根據反饋進行調整。 第三,要有耐心,逐步累積。論是建立品牌還是獲得信任,都需要時間和努力累積。給自己一段時間,不要急功近利,耐心和堅持是成功的關鍵。 不贊成無目的的斜槓,專注於長期累積 Barry 的職涯第二曲線並不是一帆風順,尤其因為疫情爆發,2019 年「出道即失業」,家人的擔憂,也一直是 Barry 心中的牽掛。畢竟過去在金融業有好的收入,突然在中年轉職,又有小孩要養,又遇上疫情,勢必讓家人很不放心。 Barry 說 :「我們做為成熟的成年人,責任不是在言語上說服家人,而是用行動來證明自己。」Barry 知道家人的擔憂,其實都是在表達關心,與其在口頭上爭辯,不如努力去證明自己,然後把成果大方地和家人分享,讓他們放心。 Barry 在疫情這段期間開始上課、建立人脈,並繼續帶國內團以保持帶團的手感。Barry 平時都會給身旁的朋友不管是職場或是人生上的建議, Barry 以此出發,在疫情期間更斜槓出另一條路,也就是「人生第二賽道教練」。 Barry 提到,很多人想發展副業斜槓,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他並不贊成沒有目標與長期累積的斜槓。他舉例,像是平時他跑 Uber Eats 等外送也可以賺錢,但這只對他短期現金流有幫助,但他想專注於自己的目標,放眼光放在長期專業的累積,這才能走得長久,更能在未來累積更多價值。 Bryan 也在訪談中補充,賺錢的方法有很多種,重點是這些事能否為你帶來累積,如果純粹只是打零工、為了錢,那是非常可惜的。「重點不是你今天賺多少錢,而是 10 年之後你靠什麼賺錢!」 如果你想聽更多 Barry 的故事,以及如何發展人生第二賽道的建議,歡迎收聽《大人的 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8 :盤點優勢 x 小規模試做 x 耐心累積!三步驟打開你的人生第二曲線!|人生第二賽道教練 Barry 專訪 若對 Barry 感興趣,可以追蹤他的臉書,以及個人網站唷!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11, 2024

作家 Fiona 專訪|如何從生活隨筆寫到出書?經營部落格 10 年經驗與 3 個長期寫作心法

「看到書出版的時候,感覺超像作夢,畢竟我覺得自己就只是個愛分享的『庶民』,完全沒想到會有出版社來找我出書!」電腦螢幕上開著作品《給沒有夢想的人!邊走邊想職涯探險指南》的博客來銷售頁面,Fiona 興奮地對我這麼說。 畢業於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美國 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 金融研究所,隨後又進入 Facebook 擔任數據分析師......這些亮眼經驗固然得來不易,但對沒有寫作背景的 Fiona 而言,受邀出書、以作家身分開啟更多的分享機會,更是人生中意想不到的驚喜。 而這趟奇幻旅程,正始於她 10 年前的一個決定:啟動「糖霜與西裝」部落格,輸出想法及人生觀察。 大人學常鼓勵大家「輸出想法」,無論是為了尋找族人、驗收學習效果或累積專業印象,找個地方來穩定發表都非常管用。不過真要付諸行動,我們往往會面臨「該選哪個平台」、「該寫什麼」這類現實問題。 「該選哪個平台」,網路上有不少比較各大寫作平台的文章可以參考;但「該寫什麼」,或像「該怎麼開始」、「該怎麼持續地寫」這些更關鍵的問題,卻相對難找到可複製的清晰建議,這也導致很多人遲遲未能推進。 卡關久了,不是索性不開始,就是做沒多久就荒廢了。這麼一來,當初立下的目標或願景,自然難有機會實現。 正因這問題影響深遠,本期大人誌特地邀請謙稱自己是「庶民」,卻一路從生活隨筆寫到受邀出書的 Fiona,分享她在 10 年寫作路上常保熱情,甚至累積出一票死忠讀者的實戰密技! 關於「開始」:勇於做小規模的測試,才能逐步提高品質 2011 年,當時就讀大四的 Fiona 到美國當交換學生,並決定努力在當地發展,不過對未來的各種不確定,讓她非常焦躁。朋友知道她一向喜歡寫東西,於是建議她開個部落格寫作,讓自己沒那麼多時間煩惱。 「當時我心想『Okay,這我應該做得來』!」出於「找點事做」這麼單純的目標,她利用 Google Site 建了一個空間,選了個還行的模板,便開始書寫在美國的所見所聞。這個起頭看來隨意,卻是經營部落格的一大關鍵。 「我覺得做很多事最重要的,就是『開始丟出東西』。有些人可能因為想呈現最好的東西,針對部落格功能或內容磨了超級久,遲遲都沒有發出,這就有點本末倒置了。」Fiona 這麼說。 除了避免本末倒置,Fiona 還補充了另一個我們該盡快開始的原因:作為對讀者的小規模測試,幫助後續寫出來的東西更符合讀者需求。 我們輸出內容,無論是為了抒發心情或擴大影響力,總歸希望有人來閱讀或交流。這時候,把每次發布的內容當作測試,透過迴響或回饋來理解讀者,後續再以此為方向來調整,就非常重要。畢竟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唯有真正符合喜好或需求的內容,才能讓人「考慮」定睛閱讀。 但講到這,還有一件事也值得留意:寫作可以參考讀者的回饋,卻不該把「流量」奉為最高考量。 畢竟取得高流量並不難,以高品質的內容取得高流量才真的不容易,而且能創造價值。因此,Fiona 提供了另一個建議,那就是秉持「自己就是最好的讀者」的原則,產出內容時,除了考慮別人想看什麼,也務必確保能打動自己。如此,也才能盡到寫作者把關品質的責任,避免「為寫而寫」。 關於「寫什麼」:提供解法很好,寫出迷惘也很棒 克服「開始」的心魔之後,下一個挑戰是:該寫什麼? 對很多人而言,一篇文章的價值常取決於它能否針對問題提供解法。不過,站在寫作者的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的能力都有限,實在不太可能對每個問題都提供縝密的建議。如果文章只能提供解法,那麼多數寫作者不是都寫個幾篇就「斷炊」了嗎? 對此,Fiona 提出她的想法:「曾經有個朋友告訴我:『永遠要對自己的迷惘感到好奇』,這句話很大程度涵蓋了我的寫作之路。」我們的迷惘,別人也可能碰上。也因此除了給解法,寫出自己正遭遇的迷惘,以及背後可能的來由,也可能是另一種能幫上讀者的題材。我們可以用不一樣的方式,協助大家更透徹思考問題本質,並有方向地思考如何解決。 此外,有時候透過正視自己的迷惘,並在人生路上找解法的過程與收穫,既能幫到自己,也可能讓文章更「打動人心」!Fiona舉例,她的〈給沒有夢想的人的職涯指南〉一文正是這樣產出的,後續也獲得熱烈迴響,目前瀏覽量已近 18 萬。 「延續這個建議,我也鼓勵大家可以隨身帶個小本本,隨時把心裡的想法或點子記下來!」畢竟這些我們對自己或環境的感受,都會讓我們的文章更具個人特色。 避免寫非自己所想的東西,「你」才是所有內容的主體 「講到個人特色,我最後也想提供一個非常核心的建議,那就是永遠要 True to Yourself。你的所思所想就是一個品牌。」Fiona 表示,很多人在寫作初期常會覺得要建立一個形象或品牌,但又因為不知道怎麼做,於是容易跟流行、追流量,如同前面提到的,只是「為寫而寫」。但長期而言,這些文章未必能幫助我們在讀者心中建立特色及印象。 她也提到,「文字能傳達情緒,讀者也很聰明」,不是我們真心所想的內容,即便花了很大的心力來雕琢,也很可能被看穿,那反而容易失去讀者的信任。 在她看來,想透過寫作穩固經營品牌,終究需要寫「自己的東西」。原因有二,一是當我們能在內容中展現真實的自己,就好比所思所想有個安放之地,箇中「療癒感」能幫助我們寫得長久;第二,比起傳遞知識,寫作更像是在交朋友,當我們真心地分享所思所想,就會造就別人無法取代的特色,也會是在內容爆炸的時代,被讀者牢牢記住的方法。 她補充:「穩紮穩打讓讀者認識我們了,後續各種期待或出乎意料的機會,也才可能跟著到來!」 持續輸出想法並不容易,過程中可能會碰上各種問題,比方說 Fiona 即便熱愛寫作,也碰過想放棄的時候,像是因不知道如何面對讀者的負面回饋,或因自身狀態不佳而暫時停更等等。甚至,如果你有明確的目標,可能還得耐心等待開花結果之日。 但是,正如同 Bryan 在【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做法】講座中提過的,Passion 一詞代表著「熱情」,但同時也有「受難」之意。追尋真正熱愛的事情,本就不容易。如果你也正因為一些阻礙,想輸出想法卻遲遲未開始,希望 Fiona 的分享有提供些許指引,幫助你盡速透過輸出,寫出更豐富的自己! 【新思維打包帶走!】 Fiona 的三個長期寫作心法: 重要的並非一開始就做到完美,能透過讀者回饋持續優化才是關鍵 除了提供解法,「拆解迷惘」也是一個好題材 書寫所思所想,Be True to Yourself!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22, 2024

安妮網站創辦人 Anny 專訪|清邁數位遊牧何處去?內行人的 4 處免費活動與交友密技分享!

「我大學剛畢業時到泰國教華語,當時趁寒假去了清邁一個禮拜,然後那個禮拜我整個愛上。」聊起為何將清邁當作數位遊牧(或稱數位游牧,英文為 digital nomad)的第一站,「安妮網站」創辦人 Anny 帶著興奮回顧初次到訪的感受,並表示當時就很希望有機會在清邁長住。 她分享,之所以希望在清邁長住,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是因為清邁的環境非常宜居,治安比 Anny 過去旅居過的南美洲好,且市區與大自然的距離也不遠,她說明:「像清邁大學裡面有個很有名的湖,很多人會在那邊跑步、遛狗等等。」 第二,是因為清邁本就聚集許多來度假或遊牧的外國人,所以大家很容易就能聊起來、甚至還會相約出遊。甚至連當地的泰國人對此也非常習慣,「像有時候你去買吃的,老闆幾次之後就記得你,還會多給你一點或請你吃一些東西。」 第三,則是因為當地活動實在多元,除了四大夜市(清邁夜市、清邁大學夜市、週六夜市、週日夜市)、熱鬧市集(Jing Jai Market 真心市集、Baan Kang Wat 等),還有各種免費活動!她也開玩笑地說,有時候工作忙的時候,活動太多反而還讓她有點困擾呢。 清邁免費活動有哪些?語言交換、Open Mic、舞蹈課任君挑選 Anny 分享,她參加過的免費活動主要分兩大類,分別是由咖啡廳、酒吧舉辦的,或者是由商場舉辦。 【由咖啡廳、酒吧舉辦】 在這個類別中,她推薦三個她參加過的活動。 1. Free Bird / Open Mic Free Bird 是當地一家社會企業咖啡店,店內每週五晚上七點會舉辦 Open Mic 活動,歡迎所有人上台分享。Anny 表示,有人會上台表演才藝,也有人會分享自己的各種創作,整間店的氣氛非常溫馨。此外,店內也有販售二手商品,運氣好的話也可能在此挖到好物。 更多資訊可參考店家臉書與活動頁面。 2. The Moat House / Language Exchange The Moat House 是清邁的一家酒吧,每週二晚上七點,店內會舉備辦語言交換活動。Anny 分享,店家會準備不同國家國旗的貼紙,參加者可以把自己會的語言,及想學的語言,以國旗貼紙貼在身上供識別。她也表示,除了語言交換,愛攝影的她也透過活動認識攝影同好,兩人在活動後也變成朋友。 更多資訊可參考店家臉書與活動頁面。 (圖 / Anny 提供) 3. WAKO BAKE / Thai Talk Tuesday 身在泰國,許多不會講泰文的遊牧者或許也會希望學點基礎單字和句子,方便日常溝通。這時,由 WAKO BAKE 餐廳舉辦、每週二晚上六點半開始的 Thai Talk Tuesday 活動就很適合你參加! Anny 分享,活動中會擺幾張桌子,參加者就是隨意入座,每桌會有泰文小老師做簡單教學和帶大家聊天,一段時間後則會換位置繼續聊。不僅能學泰文,也能認識新朋友。 更多資訊可參考店家臉書與活動頁面。 (圖 / Anny 提供) 【由商場舉辦】 Nimman 區是清邁鬧區之一,其中著名的百貨公司 One Nimman 每天晚上也都提供不同的免費活動,除了市集,還有各類舞蹈和瑜珈課程。 資訊如下: 週一、二 16:00-22:00: 二手市集 週五到週日15:00-22:00:White Market 週一 早上 9:30-10:30、週三晚上 6:30-7:30:瑜珈 Yoga 週四 早上 9:30-10:30:Body Balance 週五 晚上 8:30-11:00:探戈 Tango 週六 晚上 8:00-11:00:搖擺舞 Swing Dance 週日 晚上 8:00-11:00:騷莎舞 Salsa 活動資訊不定期更新,像 One Nimman 臉書也有分享每週一早上、週三晚上的瑜珈課教室遷移通知。你可以在參加前參考臉書資訊。 清邁免費活動資訊哪裡找?6 個臉書社團推薦 看到以上提供的豐富活動,你或許會好奇,Anny 都是從哪裡獲知這些資訊的呢?她分享了幾個臉書上的社團,其中包含清邁生活社團,以及不同類別的興趣社團。 Chiang Mai Digital Nomads Chiang Mai Nomad Girls:以女性遊牧者為主的社群 Chiang Mai "Walk and Talk" hiking:健行興趣社團 Chiang Mai Swing Dance:搖擺舞興趣社團 Yoga In The Park - Chiang Mai:公園瑜珈興趣社團 Language Exchange Chiang Mai:語言交換社團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追蹤一些你喜歡的咖啡廳、餐廳或酒吧的社群,你也可以從中得到更多活動資訊。 Anny(圖後排左五)參與臉書社團 Chiang Mai Nomad Girls 線下聚會。(圖 / Anny 提供) 在清邁怎麼交朋友?你還可以善用的 4 種管道及技巧 透過臉書社團和各類活動,你有很高的機率能在清邁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除此之外,Anny 還分享更多可能的交友管道,包含: 1. 路上閒聊 在台灣,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實在太刻意了,但 Anny 分享,這在友善的清邁其實非常常見,尤其獨旅的女生更容易和其他獨旅的女生聊起來,像她某次獨自去真心市集,就遇到另一個女生跟她搭話,甚至約她逛完一起去電影院看《芭比》。 她也補充,女生在旅途中若想認識新朋友,可以先從獨旅的女生認識起。另外,「你能幫我拍張照嗎?」、「你來清邁多久了?」、「有什麼旅行計畫嗎?」,都是她常使用的開場白。 2. Coworking Space 很多數位遊牧者會選擇到 coworking space 專注工作,這也是能認識朋友的好機會。而且在此認識到的朋友,幾乎也會是工作屬性類似的遊牧者,你們可以交流更多的工作資訊與經驗。 3. Coliving Sapce 在 coliving space,因為大家住在一起又共用生活空間,所以你會和其他人關係更緊密,也更有相約出遊的機會。有些 coliving space 甚至會發起旅遊活動,邀請住宿者來參加,這也會是很棒的交友方式。 4. Coachsurfing 講到 coachsurfing,多數人最快聯想到的,應該是寄宿別人家沙發的窮遊玩法。不過其實在這個付費 App 中,你也可以使用 Hangouts 這個功能,揪附近的人一起出遊。 更多資訊可參考官方網站。 在訪談最後, Anny 也分享關於交友的幾個提醒。 首先,對於比較害羞的遊牧者,她認為參加 coliving space 發起的活動,以及她參加過的搖擺舞課、Thai talk Tuesday 等,都是相對輕鬆的交友方式。在活動中不必勉強自己主動說些什麼,只要依循主持人指示,自然會交到朋友。 另外,安全性也是交友時務必留意之處。Anny 表示,認識新朋友時,她通常不會立刻就跟對方單獨出遊,會透過觀察對方的臉書或 Instagram,確認對方是個「正常人」。另外,若真要一起出去,她會帶著行動電源,確保自己處在能與外界聯繫的狀態;也會先告知朋友自己要跟誰出去、去哪,確保有人知道她的行蹤。 最後她也提醒,很多人在異國交朋友時,常會因為擔心自己英文不好,所以更不敢開口聊天。「但其實很多外國人的母語也不是英文啊,他們也未必講得很正確。英文好不好不是重點,『能溝通』才是重點!」她鼓勵讀者能勇敢嘗試,尤其在清邁,搞不好這麼一開口,你將結交到在台灣沒機會接觸到的各國好友喔! 歡迎追蹤 Anny 的 Instagram,以及透過官網「安妮網站」獲知最新資訊!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