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56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去「马来西亚槟城」数位游牧! 住宿、工作地点、网络等心得分享
一、前言 槟城 — 极乐寺 (Kek Lok Si Temple) 因为 COVID 疫情的关系,已经有整整三年多的时间没有出国了,这次趁 2023 年的农历新年假期有整整十天,决定到了马来西亚旅游。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马来西亚,单纯是因为在疫情期间我已经写下了三个在解封时想要去的国家,马来西亚是其中一个。 这次来这里的目的主要是和马来西亚的朋友见面,但因为自己本身是远程工作者的关系,因此也决定在这次来体验一下海外版的 Remote workation(在国境上未解封前,已经有在马祖、台东远程工作一星期过),开工周就继续留在槟城这边了。 这篇文章主要内容就来分享一下这次在槟城生活九天,工作五天的一些心得,包括住宿、适合办公的地点、网络的心得等等...... 提供给未来如果未来想要在海外或是马来西亚槟城远程工作的大家参考。 二、网络 如果你已经习惯了台湾 499 吃到饱的网络,那么来到马来西亚必须要切记、切记、切记这里的网络绝对没有台湾快又稳,就连店家或饭店 WIFI 也是! 不过因为远程工作的需要,因此在选择网络方案需求就比一般旅游者来的更高一些,基本上我的网络需求有几点: 大流量(至少两周 20GB)或吃到饱 要能够分享网络给其他设备(马来西亚大部分的方案都不行热点分享) 速度要能够满足最基本的办公需求 这次是在吉隆坡的计算机商场里面随便找了手机行买了一张 hotlink 的预付卡,预付卡一张花了 18RM(约台币 125 元),没去比较过价格,但也许还能够找到更便宜的。 然后再自己充值后开通了单月 60RM(约台币 420 元)无限量 18 Mbps 的方案 ,跟 5RM(约台币 35 元)的热点分享的加值服务。 这两周整体使用下来我觉得日常工作跟远程会议需要的话我觉得是堪用的,讯号在吉隆坡、槟城两个大城讯号涵盖也都没问题。 不过缺点还是有的,就是这家电信所谓的无限量其实也不是完全的无限量,在晚间 20:00 到 0:00 的高峰时间会被限速到只剩下只能传基本讯息的 512kbps,这个问题我后来实测是有解套方法,可以在 APP 里面买价值 1.4 RM(约台币十元)三小时无限量可热点的方案,就可以在这段时间解决限速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是如果你单月流量超过 50GB 一样也会被限速到剩下 512kbps,所以建议白天除非真的急用,不然还是找个网络稳定的店家上网办公比较好,晚上就用饭店的 WIFI 。 三、住宿 这次在槟城待了八个晚上,总共住了三间三星的饭店,三间位置都是在槟城最热闹的乔治敦(Georgetown)市中心里面,都是徒步五分钟内就能找到吃的店家,因此无论是旅游或是办公都相当方便。 Le Embassy Hotel 图片来源:tripadvisor 因为是朋友订的,付多少有点忘了,双人房一晚约 900 到 1000 台币。 这间是刚抵达槟城前两晚住的,这间虽然是三间里面价格最便宜的,且房间设备也还算新,但因为是老建筑,加上我们住的房间靠近大马路,隔音实在不是很好。 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浴室的水压非常低,但朋友之前有来住是住在一楼没这个问题,也许这次因为是在三楼的边间可能才有这问题。 然后对于远程工作者来说最没办法接受的点就是饭店的网络完全接不上(哭) 虽然这次在马来西亚住了几间饭店的心得是网络普遍都不是很快,但连都连不上对我来说就真的有点困扰,因此后来马来西亚的朋友要先回去吉隆坡,后面我就另外找其他间住宿了。 Urban H Hotel 图片来源:Urban H Hotel 双人房一晚约 1300 台币。 这间地点是在乔治敦的某一栋商业大楼一到三楼,我在这边总共住了四个晚上,前面那间遇到的问题在这边基本上都没遇到。 虽然 Google 评论上是有说隔音不太好,隔壁房间的声音都听得很清楚,但我住几天下来可能刚好遇到的邻居都还不错,声音是有但没到吵,然后房间窗外是小巷子,所以我觉得还算不错。 然后浴室的水压也很强,小缺点是热水需要开个五分钟才会到很热的程度。 另外还有一个缺点是房间的热水壶看起来都没在清理,底下都生锈了,所以这几天我基本上是不敢煮热水来喝 XD 至于工作需要的网络部分,测速大约只有 4 到 8 Mbps,如果基本办公还 OK,但如果要开远程会议的话就不太稳定了。 这次住在这边还有遇到一个小插曲,是房间每两晚才可以叫一次 cleaning service 整理房间,住到第三天的时候,上午出门前开了清洁房间的开关,但下午回来的时候发现还没整理,后来因为要在房间开会所以就先关掉改开请勿打扰,后来就在会议中的时候按门铃来打扰房间了 XDDD 结果才发现是房间的灯号提示贴纸完全贴反,当下只能请它隔天再来扫这样。 这间基本上以它的房价来说 CP 值已经很高了,所以个人是蛮推荐的,另外这间还有一个跟工作有关很棒的优点,这个我先不说,会在另外一个章节分享 XD SAVV Hotel 图片来源:SAVV Hotel 这间是我在槟城最后两晚住的饭店,单人房一晚要价 1500 台币。 这次住的房间从窗外就能看到槟程著名的海上聚落之一的姓林桥,坐拥第一排海景 + (加油站) XD 必须先说这是我在马来西亚总共住了四间饭店里面唯一一间网络速度快到可以稳定办公的饭店,实际测试有在 80 到 90 Mbps 左右。 同时这里也是我在槟城住的三间里面唯一有游泳池的。(休假时间在这晒太阳 XD) 虽然价格是最贵的,但我住的这两个晚上刚好是马来西亚的连续假期 + 当地重要节庆大宝森节期间,所以我觉得这价格有这样的设备跟环境我觉得很优秀了。 整体来说,在马来西亚住宿的成本肯定是比在台湾来的便宜很多的,不过如果有办公需求的话,都要以饭店网络不足以让你办公的前提去考虑。 另外在马来西亚,住宿除了基本的税金以外,还多了一个只跟外国游客收的旅游税,一晚要 10 RM(约台币70元),所以如果你在马来西亚有认识的朋友,且跟你同行的话记得让他来负责订房跟登记 XD 四、办公 这五天我有在当地的几间咖啡厅和共享办公室上网或工作,接下来就分享一下实际在这些店家工作或上网的心得。 首先先来讲一下咖啡厅,基本上在槟城这边,大部分的咖啡厅自由网速度都不是很理想,另外也有些店家是消费一次就提供限时的 WIFI 序号,像台湾人常去的星巴克就是消费完会把 WIFI 序号写在收据上面。 因为有限时的网络因为不太符合远程工作者的需求,所以我就只分享这次在槟城找到的唯一一间网络不限时、速度快、有插座的咖啡厅。 Black Kettle Black Kettle 店家位置在小印度街旁边,自己在这间店工作了两天,网络速度实测有超过 150 Mbps,所以绝对可以应付日常工作的需求。 餐点的质量我觉得也还不错,但价位在当地来说算是偏高的,人均消费约在 25 到 40 RM 之间(约台币 170 到 280)。 因为是咖啡厅,所以基本上店内 BGM、吧台作业、客人谈话的声音都会有,如果你需要的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工作环境,那在槟城要找到可能不是很容易(至少我是没找到),可以去我接下来要说的共享办公室。 共享办公室 1:Masco Co-working Space Masco Co-working Space 这间共享办公室位在乔治敦的购物商场光大广场里面,使用一天的价格在 2023 年 2 月是 30 RM(约台币 210 元),可以从上午十点使用到晚上十点钟。 这间共享办公室因为是华人开的,可以直接用中文跟柜台沟通,共享空间的使用者也以华人居多。 办公空间的部分,除了包月、有注册公司在空间的使用者的包厢以外基本上都可以自由使用,如果需要电话会议的话有两间包厢开放可以用,不过因为不需要预约所以基本上是先抢先赢。 Masco Co-working Space 茶水间的部分有提供免费的咖啡机、水、薄荷糖,比较可惜的是这些以外的点心零食都要钱,如果要吃的话直接投进茶水间的零钱箱就可以了。 Masco Co-working Space 另外也有撞球跟飞镖机(好像都没开机)可以玩,工作中间需要转换一下心情的话可以来这边,只是这里蛮安静的,所以如果你在打撞球的话整个空间的人都能听到,所以一整天待下来我只有遇到一组人在傍晚时分玩了一下下。 自己在这边从早上待到晚上,个人觉得这里无论是座位、空间、设备还蛮完善的,如果要说缺点的话就是因为在购物中心中心里面,因此冷气非常非常冷,记得一定要带长袖进来。 另外一个缺点也是因为在购物中心内,所以这边是完全没有对外窗户的,如果你是看不到天空就没办法正常工作的人可能就不太适合这里。 共享办公室 2:Settlements Penang Settlements 这间共享办公室的位置就刚好在我住了四晚的 Urban H Hotel 楼上,所以我早上只要计算机带着搭电梯上楼就可以上工了 XD 使用一天的价格是 25 RM(约台币175元),虽然比 Masco Co-working Space 便宜,但这边的开放时间就只有白天的九点到傍晚六点之间。 办公空间的部分并不大,也没有包厢可以使用,不过这里最大的优点就是位在八楼,窗边的座位可以看到整个乔治敦的街景跟高楼大厦。 Settlements 茶水间的部分一样有提供咖啡跟水,不过咖啡就只有咖啡包,不像 Masco 是咖啡机还可以选择你要喝美式、拿铁还是卡布奇诺。 虽然说 Settlements 在空间、设备都不如第一间 Masco 来的好,不过光是能在窗边第一排看着槟城景色工作,我就觉得很值得了。 而且从饭店房间到办公室只要一分钟 XD 五、总结 这三年多来因为疫情,所以很久很久没出国了,不过也因为疫情,创造了远程工作这种新型态工作模式的可能性,也让我在马来西亚槟城第一次体验了海外远程工作。 老实说我也不知道这样的工作模式在 COVID 19 过后能不能够持续下去,但如果现在可以远程,当然是要透过这样的工作模式,多看看每个地方的生活和环境,从外部给自己带来一些新观点和刺激。 槟城 — 大宝森节(Thaipusam) 马来西亚槟城一直是一个旅游胜地,但作为旅游胜地的同时,这里的物价并没有因此变的特别贵,马来人、印度人、华人的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是一个很适合来生活的城市。 槟城 — 姓周桥 这次因为白天还是要工作的关系,其实有很多观光景点是没有到访过的,但多的是一些在这边生活的感觉,早上在华人开的茶室吃着菠萝油,晚上到小印度里面吃印度咖哩,下班到海边散散步...... 生活就是这么的...不简单? 这次的远程工作心得就写到这边,若未来还有机会再来分享其他地方。 感谢收看 : ) -- 本文转贴自:YUKI OTA(原文标题:海外远程工作笔记 — 马来西亚槟城 住宿、工作地点、网络心得)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19, 2024
数位游牧一点都不浪漫?数字游牧真实体验与 5 大建议
因为人在国外,刚好也来谈一下最近很热门的「数字游牧」这个话题,分享一下我的观点好了。 先讲结论:把「数位游牧」拆解开来;如果是「数字」,那有网络就好;「游」则是有时间就可以;但重要在于过程还要「牧」,那不止是时间安排,还要创造价值!这个就很挑战了! 举个例子,从来美国到今天,每天我都五到六点起床(今天 05:00),跟在台湾一样。在孩子们起床前,把握工作时间;等到孩子们都起床之后,就切换到放松与好友在一起的时间。 今天早上已经看完一个单元回馈,打了一通越洋电话讨论,现在正在写「福哥来信」。桌子前的双屏幕、定时器、待办事项便利贴,都推着我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而往右边窗外看去,就是绿油油的草地,以及一个超美的高尔夫球场。 先努力工作,再努力放松,并且创造价值。这是我目前「数字游牧」的样子。 你觉得简单?自在?放松?哈!也许吧-在某些部份!但有些事情似乎也没那简单。 所以,我规纳了一下,如果你也想「数字游牧」,那以下 5 件事,是你可以思考的: 1. 数字交付价值 谈到「数字游牧」之前,也许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透过数字生产的方式,交付价值。当然在计算机前面工作,就算是数字;只要有网络,去哪里都可以游牧。但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些产出真的能创造价值吗?或者是,你有没有找出透过数字创造价值的方法? 2. 自律与时间管理 也正是因为每个地方都可以数字工作,游牧各地。那下个重点就是自律了,你有没有规定自己的产出时间,在不同的时差,不同的地点,该工作的时候就要工作,该牧养的时候就要牧养。不然就只有「游」,却没有「牧」。 3. 核心技能要求 很不幸的,数字游牧,就如同前几年流行的斜杠工作一样。 我个人觉得这一点都不浪漫,也从来不觉得轻松。 因为大家只是看到表象的样子。但是能够在每个地方工作,透过数字来交付价值。这其实要求是更高的!也是更不简单的!就像在斜杠之前,你有没有一个主要的核心,可以用来支持你! 而所谓其他的斜杠,只是因为核心技能非常的强壮,你还有其他的心力去发展其他的技能。所以在数字之前,你要思考的是你交付的价值何在。 4. 实体到数字转型 不说别人说自己好了,如果是传统的讲师工作,我可能还是没办法做到数字游牧,远程交付价值(虽然还是有在线教学,但是我还是相对更喜欢实体)。 而为了要做成数字的价值交付,我就必须要打掉重做,用纯数字的观点,来思考我原本的服务应该如何转型。 所以才会有 F 学院的产生,才会有教学的技术跟简报的技术这样的课程,才会有重新拍摄的四机四镜,甚至也要成立在线的工作团队,才能够全方位的提供支持。你觉得像这样子的「数位游牧」是简单的吗?至少我花了好几年才搞定。 5. 自主节奏切换 当没有人监督你的工作,没有人要求你什么时候产出,什么时候放松,你是不是还可以维持纪律,让跟你协作的人放心。你能不能清楚的切割工作时间,跟游玩的时间。你能不能聚焦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想办法让产出最大化。这个很基本,但从来都很重要。当然,也不是一直都在工作,那就失去数字游牧的自由性了。 小结 每阵子都会有个新的名词,像是「数字游牧」看起来就是蛮性感的,蛮吸引人的。 但是大家可以想一想,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当「游牧民族」呢? 是要求稳定不变的人,还是可以持续适应环境,甚至强悍的人(想想成吉思汗!)。当你想要当游牧民族的时候,有想过不同的环境挑战?有想过接下来变化才是常态?或者是,你是更适合守住一片田地,每天努力工作? 自律,才能自由!极度的自律,换来极度的自由! 当然,如果你的目的不是游牧,而是流浪⋯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跟大家分享我对「数字游牧」的 5 大想法,也欢迎大家跟我交换你的想法。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7, 2024
Joe的时间管理术|时间的单价
前面讲了一些工具使用,这篇要来谈谈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关于「如何决定事情的优先级」。 前篇我提到:我会在我待办事项列表中,把所有事情都列入。 通常也都会暂抓一个预计完成时间。 而每天会在捷运上稍微浏览过一遍今日到期的待办事项,并考虑哪些是一定要今天做,哪些可以往后调整。(前一篇:Joe的时间管理术|以遗忘为前提的管理术) 但我知道,一定很多人会问:「到底这调整的逻辑是甚么?」 是根据急迫度吗? 急迫度当然是一个条件。 但我得提醒的一个重要观念是:你要想办法跟时间赛跑,如果你每日要做甚么事情全是根据急迫度来决定时,那表示你的人生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边缘了。 这表示你的生活已经几乎是被命运推着跑,大部分事情你都只能被动的因应,而有些不由自主了。 如果不改善,最后你将完全失去自主选择的权利,只能完全被动的让自己到处救火。 很多 PM 觉得做项目很惨,因为得到处救火;但这起点其实完全是因为在一开始还不用救火时没有正确的把自己时间分配出去。 让自己不用救火的事情之前没做好,之后自己就得被动反应了。 所以,你必须在还没有变成那样前,先有「另一个筛选机制」。 那另一个筛选机制是甚么呢? 有些人会建议,最好以「做这些事情,对于未来目标的符合程度」来做决定。 这有点像在玩养成游戏一样:你想自己将来变成一个音乐家,那就多排些练琴读谱之类的事情在自己的生活中。 这方法很棒,确实的让我们当下的行为能 Mapping 到自己长期的目标上。 只是,对很多人而言,这也不这么简单。 因为他们可能没有非常具体的目标,也可能同时有多个目标,比方说又想在职场上出人头地、又想成为一个好的老公、又想是个好孩子。 这就又让他们很难有个简单的主轴来安排自己一天到底该做哪些事情了。 对,我早先也有类似的困扰。 最少在我学生时代,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成为甚么样的人。 但不知道自己成为甚么样的人,不就等于没有主轴吗? 那如果抓不到主轴,我又怎么知道我选择做的事情到底是否对自己有益呢? 还是我其实根本是每天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但是自己完全不自知呢? 后来我学得一个方法,我觉得满有启发性的。 所以希望在这篇中跟大家分享。 我目前的做法,是把自己的时间,换算成类似钱一样的价值。 认真愿意的话,你其实是可以把自己每小时,或是每分钟花去做某件事情,都可以类推出一个「主观报酬」出来。 若同一时段,刚好有好几件事情都冲突时,那我会根据时间价值的高低,来决定到底我要做哪些事情。 如果时间价值低到不可思议时,我将根本不会参与那样的活动。 举个例子而言,之前日本某平价服饰来台开幕时,就有人卯起来排队要进去消费。 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不可思议,也不会想去参与的活动。 主要的原因在于,若我把时间换算成钱,会觉得这样的投资根本不划算。 就算只是排两三个小时,得到的也只是提早一些拿到衣服,或获得这些衣物的优惠。 可是既然已经标榜平价,那这折扣其实也没多少。 换言之,产出与投入其实是不成正比的。 当然,我相信有人看到这一段可能会立刻在心里反驳说:「Joe,那是以你而言。 但我只是个大学生,就算不去排队把这时间拿去打工,一小时也只有 95 元。 我若去排五个小时,能省下个 600-700 元的话,好像也是很不错的啊? 打工 5 小时不到 500;但排队省更多的话,不就赚了吗?」 乍听起来这是言之成理。可是我要提醒的是:大家要思考的,并不该是现在的时间价值,而是「做某件事情对你未来能产生的价值」。 今天虽然打工一小时只有 95 元,但这会是你希望永远存续的状态吗? 若你不是去排队省小钱,而是把这空闲时间去做其他自我充实的事情。 很可能明年你就有办法把你的时间单价变成 150/h。 持续抱持这样的思维,不断做些能创造长期时间价值的事情。 十年之后,或许你一小时的单价不是 95 元,而是 950 元。 换言之,若人只看着眼前,那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因为某些事情看似小赚了,但对长期而言却是赔的。 但若只做那些眼前有小利的事情,你就将停滞不前。 若看着的是未来,做些会创造未来价值的事情,那其实我们的长期时间价值将会跟着提升。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不是过的很辛苦吗? 做任何事情还都得计算成本。 当然,也不用这么过火,我也不是说你就只能紧盯着这规则来分配你的时间。 像我自己平时也会做些吃喝玩乐或是瘫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事情。 也会周末一整天只窝在家里打电动或是看电视。 重点只在于,你每周或是每天总要分配一些时间来做「高时间价值」的事情,而且要认真把这些事情做好。 这才会对未来有帮助。 写到这里,我想到之前王建煊曾在电视上说「大学生打工很笨」这样的一段话。 当时很多人跳出来批评说他那是何不食肉糜的发言。 但我觉得,其实应该是很多人没完全听懂他的含意。 大学生若需要赚学费、需要赚钱度日,去打工当然无可厚非。 但若把时间「全都」花在打工,或闲暇就是把打工钱拿去吃喝玩乐、玩 Online Game 等事情上,那就是有问题了。 因为你等于完全没有把任何时间投资在未来。 理时间就如同理财一样,若你都把时间(与钱)花光光,那将来就注定不会有得益了!不管怎么样,每天应该都要挤出一些时间,做一些能培养长期时间价值的事情。 尤其若衣食无缺下,更应该想想该怎么样让自己未来能更有竞争力,而非只是看着眼前的 95 而把时间完全投入。 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资产,真的就是时间。 钱、能力、知识、学位、职称你都可以重头来过。 你也都有可能拿别的东西去交换。 但唯有时间,这是我们永远无法更新或是重来的一项资产。 时间资产也恐怕是世界上人们唯一最平等的条件。 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 放眼回顾,跟自己相同背景与资质的同学,有人比较有成就,也有人就是混的较不如意。 一些人多怪责命或运,但为何不思考或比较彼此于时间的利用性这议题呢? 如果我们改变我们的思维。 如果我们了解自己时间单价的状态,并思考每一分钟该如何利用,并提升自己未来的时间单价。 就算某些行动最后失败,你不觉得还是会比那些只是懵懵懂懂过日子的人更厉害了吗? 每天有一小部份投资在将来会有回报的事情上,累积下来,不也就能有效的改善你我的命运了吗? 请思考看看,并试着把这样的概念导入你的生活中,我相信假以时日后,会有一些明显的改变的。 最少,从我周围认识的人来看,能把自己时间管理好的人,通常也都能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If you always do what you've always done, you'll always get what you've always got! -Alan Scott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5, 2024
Podcast 「数位游牧志」|中年级实习生老查(下):工作到 65 岁不退休?百岁人生,你需要打造人生「第二曲线」!
「以前上班的时候,我一直期许着自己要成为像岛耕作(注)那样的上班族。」谈到当年还是上班族的自己,老查这么形容。 而回顾他 20 多年的上班族生涯,不管从任何角度看,老查绝对称得上缴出了一张十分亮眼的成绩单。他曾在博客来、雅虎、远传等知名企业,担任中高阶主管,来到康泰纳仕桦舍集团担任副总后(《GQ》、《Vogue》),更成为让数字产品营收超越纸本的关键推手。 可是在 49 岁那年,老查却决定结束上班族的职涯,成为一名自雇者。 明明在职场拥有亮眼成就,他为什么在当打之年,要选择从零开始?开始自雇者的职涯后,他又是如何从零打造自己的事业? 来看看自称「中年级实习生」的老查的第一手创业经验谈吧! (注)日本漫画《岛耕作》系列的主角,此系列主要描绘岛耕作的上班族人生。他由基层起家,经历残酷的派系竞争和商场考验,一路晋升为公司的董事长。 当「65 岁退休」职涯模版不管用... 老查:改道探索第二曲线! 回顾 49 岁那年,老查认为促使他走向自雇者这条道路的其中一个关键,是一顿和前主管的饭局。 「那时候我前主管问我:『诶老查,你打算做到什么时候退休?』我也没多想,就告诉他我一贯的答案:『就做到我做不动为止吧!』」 可是回家拿出纸笔,老查发现实际情况似乎是另一回事。 根据调查,台湾人的平均寿命大约是 80 岁,而每人平均卧病在床的时间则是 8 年。换句话说,若以「做到做不动为止才退休」为目标,老查理想中的退休年纪,大约会落在 72 岁。 但是环顾你的办公室,你我身边又有多少年纪超过 60 岁的上班族呢?显然,台湾现行的职场环境,几乎没有一条可以让上班族一路工作到 72 岁再退休的途径。 「那年我 49 岁,而我已经工作 25 年了,距离 72 岁还有 23 年,也就是几乎和我的职涯一样长的时间,那我又该怎么办呢?」老查很认真地分享道:「所以我就决定,既然我也没有急着要找下一份工作,不妨就来探索看看我的人生的第二曲线吧!」 (图/老查提供) 等等,人生第二曲线是什么?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老查口中的「探索人生第二曲线」,到底是什么? 老查表示,「第二曲线」是由英国管理学大师韩第(Charles Handy)提出的概念。韩第认为,产品就像人一样都有其生命曲线,都是由低谷走向高峰,接着又从高峰衰退。 如果企业想要长久经营下去,就得懂得在前一项产品的成长曲线还在巅峰的时候,拨出资源去开发下一项产品,如此当前一项产品盛极而衰的时候,企业才有机会靠下一个冉冉升起的产品,持续生存下来。 在老查看来,同样的观念也能套用在经营职涯上。随着人们越来越长寿,上一代那套「工作到 65 岁后退休」的职涯模板,显然已经不再适用。 而且即使你精打细算,存够了退休金才离开职场,退休后看着退休金日益减少,「钱不够用的焦虑」也会成为退休生活的一项压力。老查因此认为,对现代人,尤其是上班族来说,及早在事业的巅峰,也就是第一曲线的高点,开始探索第二曲线、寻找其他的收入来源,或许才是更适合当代人的职涯路径。 盘点个人资历和经验,从「出租自己」开始 不过话是这么说,但离开职场后,到底可以做什么呢? 重新检视了一下自己,老查发现工作 20 多年、当过中高阶主管的经历,或许是一个可行的切入点。于是,「出租大叔」这个服务,就这样上线了。 任何人不管遇上什么问题,都可以付费来和老查聊聊,听取他的建议或经验谈。价格则有两种:预约每小时 1490 的咨询服务,你可以先将烦恼提供给老查,让他预作准备,以便提供更完整的建议;或者你也可以选择每小时 399 的闲聊,听看看老查根据经验,提供给你的方向和回馈。 除此之外,老查制定两种价格方案,其实还有第二层考虑。「因为刚开始我也怕被人家嫌嘛!」老查笑着说道:「所以如果人家觉得我讲不好,那就付 399 元就好;觉得我讲得好,再付 1490 元。」 不过玩笑归玩笑,但老查的服务显然有口皆碑。总计下来,前前后后一共有约 160 多人,带着他们的烦恼来征询老查的意见,其中又以职场、职涯方面的问题为大宗。而且不只客户收获满满,老查自己也获益良多。 1. 建立仪式感 「那时候为了出租大叔的服务,我特别租了一间办公室,毕竟人家可能会跟我聊一些比较私密的东西,去咖啡厅可能不太适合。」老查说道。但没想到,这间办公室也反过来,帮助老查建立起了「经营事业」的仪式感。 「我认为有一个空间真的有差。早上起来,就算当天没有预约,我也会觉得应该要去办公室处理事情,慢慢就给了我一种在经营事业的感觉。」 2. 带来新机会,获得顾问邀约 络绎不绝的客户,不只让老查对「出租大叔」这项服务更有信心,一些对老查的专业、经验备感信任的客户,后来也带给了他全新的机会:到企业担任顾问,协助解决大大小小的问题。 预约几次之后,有的顾客也累积起了对老查的信任感,便进一步邀请他进入企业担任顾问,协助解决大大小小的问题,而老查的「顾问事业」,也就这样慢慢成型了。 靠着出租大叔和顾问案,老查成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让自己的收入,赶上在职期间的六、七成,「这样的成绩让我很开心,所以年底我甚至还安排了一趟去日本的旅行,在那里庆祝圣诞节和跨年。」老查分享道。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顺风顺水。2020 年全球爆发了 COVID-19 疫情,老查刚起步的第二曲线计划,也一下从云端掉到谷底。许多企业都为了度过难关,大幅削减支出,加上疫情期间严格的群聚管制,让老查的顾问案、出租大叔服务,都大受影响。 「疫情那段时间真的挺辛苦的,」老查苦笑着说:「那时候我所有的顾问案一夕之间就没了。一来不能群聚,二来企业也想先把资源留下来,毕竟谁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 「出租大叔这边也不能聊了,因为出入的管制很严格。那时候我真的忍不住心想:我该怎么办呢?」 下一集,我将告诉你疫情过后,老查做了什么?以及一路以来的反思。 Podcast 「数位游牧志」|中年级实习生老查(下):我的第二曲线「没有挫折」!2 个关键调整,让机会不断找上门 如果你对老查的故事有兴趣,也欢迎收听《大人的Small talk》「数位游牧志」 SP5:面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职涯下半场,中生代的你该如何开启第二曲线?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31, 2024
海外工作难的不是工作,是生活!6 个方法从零开始建立「生活社交圈」!
对于我们这样以在线教学维生的老师们,到外县市、国外工作,成为数字游牧,技术上并不困难,只要准备好计算机,事业完全可以带着走。 难的都是工作之外的那些事,也就是生活管理。 几位跟我做过一对一教学事业 coaching 的老师,常常都把这件事挂在嘴巴上讲:「好希望今年就可以实践数字游牧、到国外去边生活边工作的梦想喔!」 我接着问了一下,这几位年轻的老师,单身无家累、不用帮家里还债、也没有养宠物、教学事业 100% 在在线进行、也已经存了一笔紧急预备金,根本就是买了机票就可以飞的状态,有点搞不懂他们是卡在哪里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 原来,他们是有点难想象,到了一个走出机场就没有认识任何一个人的生活环境,要如何建立人际社交圈。下了班要找谁吃饭?周末要跟谁出去玩?如果都还是只能跟台湾的朋友视讯聊天,这样出国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这我有经验,相信我的经验可以帮到你。 2008 年,我一个人飞到世界的另一端「多米尼加」去工作,当时是经由国内单位外派过去做华语老师,定义上不算数位游牧,然而要面对的「从零开始建立生活社交圈」是跟现在每一位数字游牧工作者是一样的。 而且,当时 FB、五花八门的社群交友 APP 还不流行,出国前想要透过网络认识已经在多米尼加的台湾人、或像现在这样从脸书社团找到当地共同兴趣的朋友,都不如现在容易。 我搭了 30 小时的飞机,从台湾飞到洛杉矶、洛杉矶再到巴拿马、巴拿马转多米尼加,走出机场,已经头昏脑胀,只想洗个澡,大睡一整天。 隔天出门觅食,我才有「哇!我真的就要在这个全国都没人认识我的地方,生活两年了吗?」 第一天,很新鲜,逛超市很好玩、走进充满人情味的杂货店很好玩、学习当地的公共交通系统要怎么乘车很好玩。 第二天,买买当地小吃、学习如何跟当地人一样在自助餐便当店点菜、走路就能到海边散步,看梦幻的加勒比海,小事情都让人兴奋。 第三天,我开始发现自己下班后没有人可以聊天,想约个姊妹出去喝咖啡?没办法了!想找台湾的朋友视讯一下,时差日夜颠倒,也约不太到。 面对空荡荡的那个房间,一台笔电就是我跟台湾连结的管道,的确有那几个 moment ,我一直问自己「我真的能在这边过两年吗?」几个特别想找人聊天,却只能面对计算机发呆的时候,我也是好几次用眼泪度过。 我还记得我是小年夜那天飞出去的,台湾的朋友们都在跟家人过年,我一个人飞到一个远到不行的国家,因为外派单位联络的信息落差,到了当地才发现教学工作根本一个月之后才要开始,所以我急忙飞过去,虽然有薪水但没工作可做,没工作就没有跟人交流的机会,我到底是来干嘛的啊? 我不是唯一被这个单位外派的工作者,其实我还有一些台湾同事,只不过大家工作范围不同,并不会常有机会见面。 过了几个周末,我发现台湾同事们大多是这样过的:「到当地的中国餐馆吃饭、到某个人家里唱 KTV 、看台湾电影、打扑克牌…」。 等一下,如果我飞了大半个地球,却是把周末过得比台湾还台湾,那我不如回台湾工作就好了啊? 知道这个不是我出国工作的目的,我很有意识地和台湾同事们的社交圈维持一个距离,偶尔参加他们的活动,其他时间,我必须靠自己打造另一个生活圈。 以下是我用过的方法,多米尼加朋友都觉得,我只是住了两年,过得比他们还像多米尼加人,我自己也很满意那两年的人生体验,以下与你分享。 当年在多米尼加健身房上飞轮课(图/游皓云 提供) 一、参加当地机构的课程 我当时报名了 salsa 舞蹈课和法文课。 会选这两个,是因为这两个项目都是我在台湾原本就有在学的。 而且这样的课程,很快就能让我认识到有共同兴趣的当地人,下了课可以跟同学一起约练习跳舞,或者跟法文课同学约去喝个东西。 多米尼加是讲西班牙文的,你或许会问为什么不是上西班牙文课?原因有二。 第一,我的西班牙文当时已经算流利了,如果真的要上课,就要上专业等级的讨论课,我找了三五间语言学校,都没有找到适合的课。 第二,上西班牙文课,同学都会是其他外国人,因为当地人不必学西班牙文,这无法帮助我打造当地社交圈。 上法文课,同学就都是多米尼加人,他们对我这个不是多米尼加人的同学,也会很好奇,这样交朋友就快很多。 在多米尼加两年,我最要好的朋友,就是在舞蹈课和法文课认识的,到现在都还有联络,他们其中一位甚至还来台湾学了两个月的中文,我今年去欧洲,也还打算找他碰面,这种朋友都会是可以联络一辈子的好朋友。 二、报名健身房会员 我在台湾本来就有上健身房运动的习惯,要让国外工作的生活有一个秩序感,建立类似的 routine 很重要。 前半年我为了省钱,报了一个比较阳春小型的健身房,因为当地贫富差距颇大,在那间健身房会遇到的人,有点像是另一个世界的族群。 后来我搬家,也就顺势换到了一间会员费比较高、但环境好非常多的健身房,大概就是台湾连锁健身房的这种质量,有氧课程也很多,去久了之后自然会常常遇到一些熟面孔,健身房里面还有咖啡店,渐渐就会多遇到很多可以聊天的对象。 三、在固定的店家出没交朋友 我在多米尼加的首都 Santo Domingo 工作,那个城市只有两间稍具规模的书店,大约就是台湾金石堂的大小,里面有间咖啡店,我常常去那边看书、备课、改作业。 抱着一堆中文书去那边工作,很容易引起注意,有一次,隔壁桌的几位先生,跟我聊了起来,很好奇地问我中文这个语言的逻辑。 没想到他们是一群当地媒体的记者,没事就约在那边喝咖啡,交换新闻信息。 于是我后来就更常到那间咖啡厅报到,只要他们是在闲聊,我就加入,听到的都是当地第一手信息,他们甚至后来也带我去一些当地人才会去的活动、餐厅,帮我开了很多眼界。 四、常主动跟你的工作伙伴分享兴趣 我见到人就讲我很爱看棒球,有棒球的信息拜托他们都告诉我。 很幸运地,有一个学生,就有一个好朋友是棒球记者,介绍给我认识。 那位记者也非常热心,知道我在台湾也做过棒球记者,邀请我去他主持的广播节目分享,还带着我进多米尼加职棒的记者会,后来自然我们也变成好朋友。 不必等别人问,你自己就可以一直把「自己需要什么信息」散播出去,大家都很忙,你要让别人有信息的时候,很容易想到你,顺手就愿意分享给你。 五、上网找兴趣培养类的社团 当年还没有脸书社团这样的管道,我是在 google 搜寻了半天+询问多米尼加朋友,才终于找到一两个类似台湾 mobile01 的论坛多米尼加版,在上面参加了一个单车团。 几个周日,我就会跟着这个团去骑脚踏车,他们当然认识一些我们这种外国人找不到的路线,我也可以边骑边跟他们练习西班牙文。 现在有脸书社团,要找这样的朋友太容易了,你甚至出发之前就可以去认识一些网友,一下飞机就有人可以约了。 六、对一切保持最大弹性 很多外来者会对当地有所抱怨,工作效率低、不求长进、交通便利度不如台湾、食物不好吃…。 说实在的,如果一个在台湾的外国人,开口闭口都是抱怨台湾,你会不会很想叫他滚出台湾? 那么我们到了国外,变成那个看什么都不顺眼的外国人的时候,又怎么能期待被当地人接受? 在多米尼加那两年,我交了很多朋友,做了很多在台湾根本不可能做的事。 包括天天吃那个看起来完全没有卖相的红豆饭便当、在街上、夜店一晚跟十几个陌生异性跳舞、走到那里都跟陌生人交谈、停电邻居约到街上喝酒我就马上冲、在健身房尝试每一种我在台湾根本不会上的课、失恋太难过跑去跟意大利阿嬷同事哭诉…。 既然到了国外生活,不管是现在很流行的数字游牧身份,或者单纯外派工作,我会建议就放掉在台湾的那些「应该」,全心投入去体验这个只有在当地、当时、当下可以体验到的人生版本。 不管那些体验是正面还是负面,它都会成为你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如果你跟我一样是老师,相信我,就是这些常理之外的人生经验,会让你未来的教学风格,长出独特的魅力,那会是你参加100次研习都学不到的隐形教学功力。 -- 本文转贴自:游皓云/台湾人的西班牙文老师/外国人的华语老师/云飞语言中心创办人(原文标题:海外工作难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生活管理)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5, 2024
日语不通、没有人脉、只身赴日,从接案到开个人工作室,Leia 如何从零开始旅居日本?
30 岁是许多人认为该稳定工作与生活的时候,但 5 年前,当时 30 岁的视觉设计师 Leia 在工作上屡屡不顺,下班后还继续接案补贴生活,终日忙碌的节奏也让她筋疲力尽,最终 Leia 决心辞职远赴日本,寻找职涯和生活的新可能。 一开始在日本的她,日语不好、没有人脉,还没有稳定的正职工作,靠着过往的台湾接案工作为生,一边寻找工作,但 5 年来,Leia 不仅找到了正职工作,而后还结婚、创业,至今仍旅居日本。 现在的 Leia,开了自己的工作室、全职接案,在日本的兵库县乡下与丈夫一起远程工作,春天时还能欣赏家门前一整排壮观的樱花树,同时,Leia 也找到了自己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不再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过上自己的理想生活! 出外靠「朋友」!Sharehouse、co-working space 建立新的人脉圈 时间回到 5 年前,Leia 用「打工度假签」来到日本京都,预计先用一年,试试看发展新的工作与生活。但 Leia 当时的日文程度只有 N4,也就是日常交流都蛮困难的程度,而且没有任何人脉,想要进入日本公司,找与自己的设计专业相关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我先在台湾接了两个大型案子,让我在日本前半年不找到工作也不会饿死,加上我自己带的预备金,一边游山玩水,一边观察日本设计产业的环境。」Leia 说。 花了一年的时间,Leia 最终找到一家新创公司的设计师工作。而找到工作背后的关键,就在于她的「新朋友」。 Leia 分享,她刚来到日本,就入住京都的 Sharehouse ,认识来自各国、不同专业的朋友,同时房东知道她是接案设计师背景,就热情地介绍她 co-working space,去认识其他同样工作模式的人。 「日本人有一个有趣的特点是,当你来到一个聚会,他们会介绍你给大家认识,像是你是谁、你的职业,然后大家有兴趣可以多多交流。」不怕生的 Leia,在许多的聚会、交流会上认识了不少新朋友,出乎意料地也接到了一些日本朋友介绍的新案子,甚至是在日本新创公司的正职工作。 这群新朋友也抚平 Leia 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Leia 建议,如果你担心到陌生环境会孤单或害怕的人,又能接受与别人共享空间,Sharehouse 会是不错的选择,像是她的房东很积极的促进各国室友交流,也经常举办烤肉派对、爬山等活动,让你在外国也有依靠。 Sharehouse 房东举办的圣诞派对。(图/Leia 提供) 跨过语言障碍,让自己的专业被需要 找到日本工作,Leia 的考验并没有结束。 入职前,室友都为她感到担心:「你个性这么直接,你要不是被日本人气死,就是日本人被你气死!」虽然这句话并没有被验证,她进了一间年轻的新创公司,没有传统上严谨的前、后辈文化,但她仍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语言隔阂」。 她表示,身为公司里第一位外国人,公司里的同仁大多都讲日文,且不太会英文,因此沟通并不顺利,主管有时也会因此不耐烦,或者对她的事情冷处理,但是她并没有因此受到打击,反而更积极的向同事学习,「就像大人学曾说过,如果你的专业被需要,语言的问题就能稍微其次,听不懂都能再学、再问。」 Leia 参加公司尾牙,和同事一起滑雪。(图/Leia 提供) Leia 也努力提升自己的日文能力。 Leia 没有像大多人去语言学校学习英文,反而她的日文会话教室之一,竟然是「酒吧」! 她分享,酒吧里的日本人都很热情,会介绍大家彼此认识,「我的日文是喝酒的时候练的,喝了就不怕啦,不怕就敢讲啦!」可能有些人会担心女生在酒吧比较危险,但 Leia 说自己很幸运没有碰到什么危险的事,平时可能会有一些人来搭讪、聊天,但因为自己跟 bartender 关系不错,可以为她出面解围。 Leia 离开京都前到常去的酒吧向老板道别。(图/Leia 提供) 她也提醒,这种场所难免会有酒品不好或意图不轨的人,一定要拿捏自己的酒量、结伴同行。 同时,她也使用了「语言交换」的 app ,与日本当地人练习日文,而这个方式也让她意外地认识了现在的另一半。 全职接案也能在日本生活!放慢步调找回初心 两年前,Leia 结婚,与丈夫一起开了个人工作室,从京都搬到兵库县,开始全职接案的生活。 但在日本接案案源怎么来?收入是否可以稳定支撑日本生活,都是一大考验! Leia 一方面一边跨国接台湾的案子,一方面积极拓展日本的案源。像是透过日本朋友的人脉、主动寄信给关西地区的公司,还是有使用日本的接案平台 Coconala,曝光自己的作品等等。 (更多 Leia 在日本接案的管道、技巧,以及与日本客户互动的商业眉角,敬请期待下集!) 时至今日,案源渐渐稳定,她也更懂得放慢脚步,享受生活。她热情地分享,家门前一到春天会有整片的樱花树,稍微往北一点,也可以抵达温泉。也因为她住在比较乡村的兵库县,生活成本也没有想象中的高。 Leia 一年四季都能在家附近欣赏自然美景。(图/Leia 提供) Leia 分享,选择二、三线的城市,月收入达二十万日币(约四万四千元台币)以上,就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前提是不能太常外食,「日本外食很贵,比起自己开伙高出至少三倍!」 原本预期只会在日本待一年的 Leia,默默地也待了五个年头。 Leia 回想起过去,在踏上日本前,她曾历经职涯低潮,甚至让她想要离开设计这一行,但当到了日本,Leia 放慢生活步调,让工作与生活达到平衡,她发现自己好像其实没那么讨厌设计,摆脱过去疲惫忙碌的生活,让她更懂得享受设计过程中带来的快乐与成就,同时也更懂得享受生活! 对于想到日本工作的人,Leia 也建议,保持开放的好奇心,多去结交新朋友,不要害怕说错话或听不懂,「我以前也常常担心不该做什么、说什么,」但是真正到了国外之后,摆脱过去给自己的限制,会更勇敢挑战不一样的事物,同时也因为大家都是来自各地的外国人,文化的不同,彼此容忍的空间也会变大,让你可以认识意想不到的人与机会! -- 采访撰文/邱于瑄、林昕嫒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27, 2024
时间管理 Q&A:不一定是没时间?用「时间颗粒度」打败拖延与干扰
每一次在上时间管理课程的时候,常常会遇到有人提出这类问题:「工作上太忙碌了,所以真正重要的目标常常都无法推进。」、「太常被打断、干扰,所以排好的计划也往往拖延。」 这时候,通常我们第一时间的反应大多是:「如何减少干扰与临时任务?」、「如何让自己可以拥有更多更长的专注时间?」、「如何逼自己去做当下因为很累、很忙而不想做的重要事情?」 不过,上述几个解决办法,其实很容易在现实中撞墙: 「如何减少干扰与临时任务?」 如果是一个职场中的工作者,有可能要求客户、老板都不要打断自己工作,都不要有临时任务吗? 「如何让自己可以拥有更多更长的专注时间?」 有很长的专注时间,当然不是坏事,但真的有很长的时间时,我们就能立刻变得很专注吗? 「如何逼自己去做当下因为很累、很忙而不想做的重要事情?」 都已经很累、很忙、很不想做,逼自己去做,真的就会想做吗?还是更不想做? 而或许从一个小小的观念做个转念,我们就能更从容有余裕的面对上述问题,找到自己可以掌控的时间,并且打败拖延,克服干扰。这个小小的转念,称为「时间的颗粒度」。 「时间的颗粒度」,可以概略定义为「完成行动的一个基本时间单位」。 让我们一起来思考看看,不同的「时间的颗粒度」,会发生什么不同的情况。 假设现在我要做一份报告,如果我的「时间颗粒度」是早上时段、下午时段、晚上时段这么大的单位,例如做一份报告「感觉」大概要 3 个小时,所以想要找到「3 小时」的时间空档来完成这份报告,那么我的「时间颗粒度」就是 3 小时。 这时候,我开始在未来的行事历上,想办法找出 3 小时的空档,有可能找不到(因为被各种会议、行程占满了),于是我叫苦连天,想说只能晚上加班来把这个报告完成了。当然,一旦要占用到加班时间,一定觉得更加痛苦,更不想做。 也或许,我在未来的行事历上,真的找到一个 3 小时的时段,于是我把做完报告这个任务安排上去。但是,现实往往是到了那一天的这一个时段,我发现出现一个临时会议,或者做到一半时来了客户电话,还是说当下我很累没有心情去做。于是,无论是哪一种理由被打断,我往往会拖延到另外一个觉得有 3 小时空档的时段来执行,这往往还是那个晚上加班的时间。 同样假设现在我要做一份报告,但当我们的「时间颗粒度」是 30 分钟,甚至更短的单位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这个意思不是我想办法把做报告变成可以 30 分钟内完成,而是当我们意识到「时间颗粒度」是 30 分钟为单位时,我会主动地把一个可能需要 3 小时的报告任务,分割成「 6 个 30 分钟的小行动」,例如: 先写出目前我脑中有的大纲 设定报告的目标,以及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 询问有经验的人如何解决问题 针对问题去找三份补充资料 调整大纲并确立报告的关键论点 和老板(客户)确认关键论点可以推进 撰写报告开场 撰写报告分析 撰写报告结论 咦?你说怎么拆一拆,超过 6 个行动耶?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本我们设想的那种「3 小时时间颗粒度」还会遇到一个麻烦,那就是最后真正需要的时间,往往超出自己模糊预估的时间,以为半天能完成的任务,结果根本不够!原来根本需要快 5 个小时才能好好完成这份报告,于是晚上加班现在要变成凌晨熬夜了!! 只有当「时间颗粒度」变小后,我们放下对任务的模糊想象,开始具体的拆解出每一个小小时间单位要推进的行动,这时候反而可以更精准的估算需要的总共时间。 但是,也不是要找另外一个 5 个小时空档来一口气完成这个任务。 当时间颗粒度变小,我们还会看到几件事。首先,我们可以「看见」更多可以拿出来运用的时间空档,例如原本早上的通勤时间,可能觉得也就 20 到 30 分钟,应该只能滑滑手机吧?但是当「时间颗粒度」变小后,你就会看到「写出脑中大纲」、「设定报告目标」、「传讯息问个有经验的人」等等,其实都有可能在这个小小的空档执行。 接着,我们可以开始「接受」被打断,并且被打断也不会太大程度影响自己的时间安排。如果早上原本的专注时间被叫去开会了,回来后还有一个小时,依然还是可以推进两个行动单位,不需要完全放弃。 然后,我们可以「意识」到有些行动可以马上开始做(甚至,必须现在就开始做)。例如要赶快有大纲,才能找有经验的人问问题,那么我只要赶快找到今天有空档的 30 分钟把大纲产出就好,甚至现在你在看这篇文章的当下就一定是一个对你来说的空档,不如就马上来产出。 「时间颗粒度」愈小,我们安排时间就愈有弹性,并且更能面对各种被打断的变化,也能看见更多原本看不到但其实可以运用的空档时间,甚至我们能够更精确的计算推估时间。 (延伸阅读:克服拖延 5 个进阶步骤,以养成阅读学习等生活习惯为例) 我常常在时间管理课程中,让学员练习把「时间颗粒度」变小,重新看到任务的可能性。最近的时间管理课程,我就收到不少学员回馈,提到这为他们找到、发现原本有很多可以运用的时间,并且开始能真正推进目标。 这里我就挑选两位朋友练习的很棒的例子,给大家参考看看(有适度改写)。 第一位朋友原本有一个目标是:「半年把家中乱丢的数百本书,清掉不需要的,留下需要的」,原本想要找周末完整好几个小时的空档来做,但是当然一直拖延,毕竟周末有更好玩的事情啊!但是当重新切割「时间颗粒度」后,这位朋友找到的方法是「每天下班一回到家,花十分钟清理一落 15 到 20 本不需要的书。」 这样一来,当「时间颗粒度」变小,我们会发现原来不用刻意安排一个大段时间去做某件事,回家一点点空档,顺手一做,进度也可以往前推进。 而且,或许就在这顺手一做的 10 分钟,发现一本之前买了但乱丢,可是对现在自己很需要的书,那么或许这个礼拜的读书计划就可以用上这本书了! (可以延伸阅读:工作愈忙愈要学习,问题不在没时间、没效果,试试这三步骤) 第二位朋友原本遇到的困境是:「工作性质时常会被中断、电话接不完,自认一天没有完整的一小时可以做完交办事项。从没想过零碎时间使用,十分钟至三十分钟,只要工作有一小点的进度,终会积沙成塔。」 而最后这位朋友上完课后,对于自己处理公事进行了「时间颗粒度」的改善,并跟我分享了他的方法: 以前的做法,想要等到完整长时间一次整理好会议记录: 每日有很多人员面谈会议 结束后要完成记录回报主管 但这样的记录,时常堆积到星期五才将星期一的会议纪录发出 这时候要花很多时间在整理当初的会议纪录 而且因为遗忘等,需要回想的时间变得更多 现在缩小「时间颗粒度」后的方法: 面谈时就记录关键词并完成大纲(利用会议中的小型「时间颗粒度」,开始采取行动) 利用面谈后,那一天的其他零碎空档,把关键词延伸成完整记录,一次推进一段即可(例如午休吃完饭后,下午开会前、后,其他工作之间的片段等等,每次15分钟左右其实就能推进一小段记录补完) 于是面谈完第二天,透过几次的空档推进,就能发出会议纪录 最后的问题是,会有哪些原因,导致我们无法轻易的缩小「时间颗粒度」,总是不知不觉的往很大的「时间颗粒度」去设想呢? 我这边列出几个可能的原因,做为这篇文章的最后提醒: 1. 接收到任务后没有拆解 要做一个报告,没有主动拆解成几个可以分段完成的小步骤 延伸阅读:拆解下一步行动的思考流程图范本,你也做得到专注不瞎忙的参考步骤 2. 之前没有记录自己实际执行的步骤 不知道做报告可以拆解成多少步骤,那就先记录一次自己做了什么步骤,下次就知道怎么拆解了 延伸阅读:工作愈忙愈要记录与回顾,写「任务日志」是提升效率关键 3. 完美心态、定型心态作祟,没有转变成成长心态 要把书都整理好,只想到要一口气整理好,没办法接受每次处理掉一点点 没有完美整理好,但找到需要的书,其实就可以了 延伸阅读:觉察时间管理习惯中的定型心态,开启「成长心态」的转变 -- 本文转贴自: 电脑玩物 (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
澳洲云端架构师分享|2023 年澳洲薪资中位数、产业与地区薪资统计
近期发现我跟友人对于澳洲工程师的薪资看法居然略有出入,于是我想与其使用个人经验来判断一个职位的薪资是否合理,不如我们就来参考一下澳洲统计局的数据吧! 以下是澳洲统计局 ABS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发表的全澳薪资统计数据,有兴趣的人可以直接阅读官方连结,下面我会挑一些我个人觉得特别具有代表性或是特别有趣的数字跟大家分享~ Employee Earnings and Hours, Australia 数据源:澳洲统计局 ABS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发表日期:2024.01.24(统计时间 2023.05) 薪资中位数 澳洲薪资中位数 澳洲人的薪资中位数(包含全职与兼职)为每周 1,300 澳币(约 26748 台币),其中男性为 1,509 澳币(约 31,058 台币),女性为 1,130 澳币(约 23,257 台币)。 也就是说澳洲人的年薪中位数为约 67,600 澳币(约 140 万台币)。 澳洲时薪最高的职业是经理(67.20 澳币 / 小时,约 1,378 台币 / 小时)和专业人士(60.60 澳币 / 小时,约 1,243 台币 / 小时),以每周工作 40 小时,每年工作 52 周,换算成年薪的话: 经理:年薪约 140,160 澳币(约 2,881,880 台币) 专业人士:年薪约 125,856 澳币(约 2,584,380 台币) 以台湾人最关心的全职薪资统计来说(男女合计): PR 25:每周 2,367 澳币,年薪约 $123,096 澳币(约 $2,525,467 台币) 中位数(PR50):每周 1,710 澳币,年薪约 $88,830 澳币(约 $1,821,016 台币) PR 75:每周 1,289 澳币,年薪约 $67,034 澳币(约 $1,375,133 台币) 产业薪资分布 澳洲产业薪资分布 接着让我们来看一下澳洲各个产业的薪资表现,很明显可以看到矿业以每周 $3008.2 澳币独占鳌头,第二名是水电瓦斯垃圾处理业每周 $2350.7 澳币,第三名则是 IT 通信产业每周 $2172.6 澳币。 矿业:年薪约 $156,665 澳币(约 $3,214,582 台币) 水电瓦斯垃圾处理业:年薪约 $122,685 澳币(约 $2,517,892 台币) IT 与通信产业:年薪约 $113,059 澳币(约 $2,319,319 台币) 倒数三名则是: 倒数第三:艺术与休闲服务年薪约 $50,587 澳币(约 $1,038,067 台币) 倒数第二:零售业年薪约 $44,972 澳币(约 $922,466 台币) 倒数第一:住宿与食品业年薪约 $39,022澳币(约 $800,811 台币) 各州 / 领地的薪资分布 澳洲各州/领地薪资分布 全澳的每周薪资为 1,489.80 澳币,其中以首领地 1,704.80 澳币最高,西澳与北领地分别以每周 1,656.20 澳币跟 1,612.10 澳币紧追在后。 但其实除了南澳 1,348.40 澳币和塔州 1,282.40 澳币的薪资明显较低之外,新州(悉尼)、维州(墨尔本)、昆州(布里斯本)都在每周 1,500 澳币上下,并没有太明显的差距。 全澳平均:约 $77,427 澳币(约 $1,590,288 台币) 首领地:约 $88,339 澳币(约 $1,819,725 台币) 北领地:约 $86,073 澳币(约 $1,767,317 台币) 西澳:约 $83,803 澳币(约 $1,721,052 台币) 南澳:约 $70,008 澳币(约 $1,440,204 台币) 塔州:约 $66,348 澳币(约 $1,361,181 台币) 新州(悉尼)、维州(墨尔本)、昆州(布里斯本):约 $78,000 澳币(约 $1,602,900 台币) 结论 这个调查结果算是符合我之前看过的很多新闻报导澳洲人全职的年薪中位数大概是澳币九万(台币 180 万),另外大家可以发现男性跟女性的年薪中位数大概差了两万澳币,这个差距其实满大的,但可能不排除跟职位还有职涯 / 家庭发展考虑有关。 产业薪资的分配跟我预想的差不多,澳洲毕竟是矿业大国,所以矿业跟能源业的薪资最高并不意外。至于薪资最低的三个产业,我猜大概也在大家的意料之中(没错,我们文组的就业薪资就是这么可怜呜呜) 如果想要看我怎么从文组成功转职科技大厂工程师,以下三篇是我的精选文章: 文组转职澳洲 IT 工程师,我靠 Coding Bootcamp 进了 Amazon 当工程师! 文组毕业,成功移民澳洲的我,为什么选择转职 IT 产业? 你该转职吗?来自转职成功者的忠告(台湾文组转澳洲 IT 工程师) 最后来跟大家分析一下澳洲各州 / 领地的薪资: 首先,ACT 会最高是因为首都堪培拉在此,这里的居民大多都是高阶政府公务员以及政府部门的 IT Contractors,所以薪水都特别高。 第二部队:北领地跟西澳的薪资则跟矿业 / 能源脱不了关系。 南澳跟塔斯:一向薪资都偏低,所以有很严重的人口外移问题。这同时也是为什么这两个州的移民政策通常比较友善,因为他们真的非常需要人力,但同时这两个州的产业发展潜力也比其他州低非常多,所以…… 令我意外的是新州(悉尼)、维州(墨尔本)、昆州(布里斯本)居然差不多,我还以为悉尼的薪资会高一点? 不过虽然薪资没差多少,但如果要论科技业工作机会的话:悉尼 >> 墨尔本 >>>>>>>> 布里斯本,所以这点很值得列入移民考虑。与此同时澳洲房价也是:悉尼 >> 墨尔本 >>>>>>>> 布里斯本!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如果有办法在布里斯本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的话,这里其实是生活可负担性最高的地方!因为薪资差不多,但你在悉尼买一栋房子的钱,大概可以在布里斯本买两栋(夸饰法)。 这同时也是我为什么现在定居昆州的关系,因为在悉尼的话,我是绝对没办法负担房产的,但我目前现在其实在堪培拉跟布里斯本各有一处投资房(我住过悉尼、墨尔本郊区、布里斯本、堪培拉、柏斯、达尔文,我相信在澳洲城市 / 职场观察这方面我还是有点话语权的 XD) 好的~看完以上的澳洲薪资的产业分析跟地区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呢?欢迎留言跟我分享喔! -- 本文转贴自:澳洲云端架构师 EC(原文标题:2023 年澳洲薪资中位数、产业与地区薪资统计分享:让我们用数据来说话)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21, 2024
没过五十岁的你,为什么要尽早发展「自己的品牌」?
在一个「自己才是品牌」又将重现的时代,你花多少力气准备了? 之前我们曾经请网友票选出最想听的生活讲座议题。 贴出之前,我们本以为创业应该是个热门议题,结果票选出炉后,跟「创业」有关的主题,居然出乎意料地低分。 我们就很好奇原因何在?分析后发现,那主题谈的是创业「后」该知道的事情,可是就现实而言,很多人虽然都讨厌自己的工作,也有想要为自己做些事情。 可是往往「只是停留在想想而已」,会继续深度规划的人终究还是少数,所以创业后的知识,自然不这么受到大家青睐。 擦亮你「自己」这品牌:让别人碰到某个问题,就会想到你 因为大家都对创业没兴趣,所以我就写这篇文章,来煽惑大家离职去创业吗? 那当然不是! 一来,并非人人都已经做好独立的准备。二来,创业要承担的风险相对较高,若有妻有子有贷款的,就算心有余、实质却无法马上承担这样的风险波动。 但虽然未必人人都需要立刻创业,慢慢的发展出「自己的品牌」,却是大家该开始思考的一件事。 尤其你还在 50 岁以下,甚至是 35 岁以下的读者,更不能期待会有长期安稳直到退休的环境了。 很巧的是,我在写这篇时,Bryan 贴出了《骑虎难下的六七年级(二):迎接工匠与行脚商人的时代》那篇。 其中提到了行脚商人以及工匠。 我也觉得在接下来的将来,有能力把一件事情独立完成的人才,才会是接下来最有竞争力的一群人。 这可能是面包师、可能是厨师、可能是专精于修理某个机器,可能是了解某个市场的营销企划、可能是可以处理通路的人、或是具备使用某些特殊设备的人等。 可是你必须让人认识你的这份能力,而且让他人有兴趣把工作包给你做。 别说未来了,就现在而言,已经很多大公司的工作是逐渐外包出去的,而这趋势必然会越演越烈。 外包,有可能是包给另一间公司,但也很多是外包给有技能的「自雇者」。 这些自雇者他们本身是可以独当一面的技术人员、是个人顾问、或是一些具备特别能力的人(具备整合能力者)。 也就是 Bryan 提到的工匠或是行脚商人。 我们自己这几年就已经跟很多这样的自雇者合作过,也发现周围冒出越来越多这样的人。毕竟对很多年轻人而言,他们觉得与其进大公司领 22K,自己当个 SOHO 族还可以接触更多人、服务更多公司、自由度也高些、且赚的收入有可能还更好。 所以在薪资福利持续低落的状况下,似乎很多年轻人也就没有非选择要进大公司了。 此外,若成为一个自己能独立运作的品牌,其实也是「降低自己人生的长期风险」。 因为你一样还是帮各公司做着你擅长的事情,可是万一 A 公司有问题或是不再需要这业务时,你手边还有 B 公司、C 公司、D 公司… 有人会说,那我干嘛不先在 A 公司好好当个雇员。 等到 A 公司有问题时,我再去找别的类似工作,或是届时再来变成独立工匠呢? 这是没错,可是要这样做,你就要很有危机意识、也要很用心鞭策自己、努力的经营自己。 毕竟要当独立工匠,并不是懂一种技术就够了,除了你本身的技能外,可能还需要懂营销、懂经营、懂通路、懂销售、懂得整合你自己专业的上游以及下游的人员。 更重要的是,无论你是上班族、是学生、是专业人士、是自雇者,你都要想想怎么「擦亮你自己这品牌」- 让别人碰到某个问题,就会想到你。 毕竟别人为何需要雇用你(或你的团队)? 通常都是因为「你有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你有办法把某个交付物从头包到尾、你是那个领域的少数专家、或是找你的总成本最低」。 所以上下游整合的能力,管理知识与技能、甚至结合其他工匠的项目统筹技能,会是很重要的修练。 但现在公司组织的分工太细,身在其中很多人不会意识到一件工作的完成,其实需要整合多少其他的知识以及技能。我并不是说这些修练一定要出来独立才能学习。 但在大公司窝着时,你必须很有意识的学习其他几方面的技能,并努力打响别人对你的认识,那才有机会养成。 这样将来有一天万一大船翻了,你才会有自己的逃生艇。 可是遗憾的是,很多人只是毫无意识的上班下班,每天只被动处理老板交代的事情、在茶水间聊天打屁、上 FB 贴文按赞、等着下午吃鸡排喝珍奶、六点不到就在想下班后要去哪里玩。 十年如一日的度过了,那恐怕就是把自己暴露在高风险中了喔! 这样你就越来越没有抛弃公司的本钱,也越来越不敢离开公司的庇护。 届时万一哪一天公司不保,公司打算要外移,或是公司不需要你这样的技能时,是否真能这么顺利找到另一个类似的职缺? 届时是否有机会顺利变成另一个自雇者? 这其实是毫无疑问的...... 未来不再是一份工作,安稳做到退休的时代 在很多场合都有人会问我当年为何会想自己创业。 其实老实说,我并不是因为甚么梦想或理念做为起点的,若真说有甚么理由,反而恐怕还是因为「恐惧感」。 当年看罗勃特‧清崎那本「穷爸爸富爸爸」时,对穷爸爸选举失败后那段人生的描述,让我太印象深刻了。 他说穷爸爸当年是夏威夷的公务员,竞选失败后回不去原本的工作了。 这时候他开始动念头想自行创业,甚至以为那是很简单的事情。 但等拿出毕生的积蓄加入了冰淇淋连锁店,才发现经营问题是千头万绪,自己从来没学过相关的技能。 在缺乏经营知识、没有相关经验、又不愿找人协助的状况下,最后生意惨淡,弄得血本无归,整个人生就此卡住了。 创业搞到血本无归绝对是有可能发生。 我觉得越年轻碰到越有机会 Recover 回来,若老了才发生,就真可能一次发生就此成了定局。 所以我自己才会在很早的时候,就觉得应该尽早出来试试看。与其待在一个稳定的环境看书学习,不如直接在实际的市场中学习创业需要的各方面技能(也果然很快就发现,只懂本业的知识是根本不够,还有超多其他的知识急需养成)。 也算是运气好,虽然一路跌跌撞撞,但边走边学下也勉强走到现在了。 当然,大家不用激进的马上出来成为独立工匠或是行脚商人,毕竟大环境的崩坏也不会在这一两年间就发生。 但我是真心觉得所有 20 岁及 30岁的读者真该提早开始思考,下一步该如何经营「自己这个品牌」。 毕竟接下来你还有最少 30 年的时间要工作赚取收入,但显然台湾已经不可能是一个「好好读书,找个稳定的大公司,然后安稳做到退休」的时代了。 没有稳定的大公司后,你就得靠自己这个品牌才能找到工作、被人记得,甚至以此立足。就算现在饭碗还很安稳的朋友,先稍微「自我能力盘点一下,并考虑将来该累积哪些能力」应该也不是坏事。 甚至也可以想想要不要正职以外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 比方是先趁下班或是放假时,培养一种能被大家认可而且佩服的技能,或创造一些兼职的机会。 等一天若能让别人是因为找你而不是找你的公司,是因为需要你而不是需要你的公司;大家争先外包工作给你,是因为你(或你能整合来的团队)能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那你也就是实质名归的工匠或是卖货郎啦!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6, 2024
日本数字游牧旅游提案:Condé Nast Traveler 编辑推荐的 5 处东京必访景点
随着东京在 2023 年成为全球数字游牧人口成长最快的城市,以及日本政府宣布将于今年三月推出数字游牧签证,相信许多朋友已经在期待,甚至开始准备赴日本展开游牧生活了。而提到赴日生活,除了工作面的考虑、生活大小事的考虑,旅游活动该如何规划,才能让自己不同于过去不是逛街就是排队吃名店的观光行程,而是真正玩得日常又在地,想必也是很多人关注的面向。 如果你已经看腻了信息一再重复的观光热点介绍,不妨参考国际旅游杂志 Condé Nast Traveler 编辑推荐的几处东京必访景点,以及他们对这些景点的独到介绍,在游牧期间体验与作为观光客时不一样的探索行程! 1. 口琴横丁 Harmonica Yokocho 位于 JR 吉祥寺北边出口附近,入口有着大大黄色标志的口琴横丁以各种日本地道美食闻名。这里最早本来是个跳蚤市场,后来酒吧与餐厅陆续进驻,店家又如口琴的簧片般整齐排列,才得名「口琴横丁」。白天时,你可以看到许多鱼贩和传统糖果饼干业者在此做生意;晚上时,则变成如台湾夜市一般的美食集散地。 比起选定一家餐厅吃饱喝足, Condé Nast Traveler 编辑心中更内行的玩法是一家吃完接着吃下一家。编辑提到的餐厅包含寿司店「Katakuchi」、饺子店「Minmin」、专卖关东煮的「Apron」,以及「Ron Ron 2」的九州风鸡翅料理。 (Photo from iStock) 2. 思出横丁 Omoide Yokocho 同样名列编辑推荐清单的美食商店街,还有「思出横丁」。整条商店街里有着大约 60 家餐厅,美食、人潮搭配极具日本特色的红灯笼,绝对能带给你最在地的用餐体验。至于在此该吃什么,编辑在介绍中反复提到烤鸡肉串这个品项,有机会到此一访,也许你就会知道为何编辑对它念念不忘! (Photo from iStock) 3. Thermae-Yu Thermae-Yu 是一家位在新宿的 24 小时温泉浴场,不仅交通方便,室内浴池、室外浴池、岩盘浴以及各种水疗体验均有的多元服务,更让这里成了上班族想放松身心的最佳选择。Condé Nast Traveler 编辑更补充,此处不仅是泡汤场所,更像一个美容室,泡澡后再以店家提供的乳液按摩全身,感受绝佳。 不过要注意的是,在日本文化中,进入浴场是全裸的,且身上有刺青者不可进入。 更多信息:店家页面 4. 旧朝仓家住宅 Kyu Asakura House 讲到「代官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繁华的街景,但其实此处还隐藏一个古朴秘境,那就是日本早期官员朝仓虎次郎故居,现被称为「旧朝仓家住宅」。木造房屋搭配绿意盎然的庭园,在这个被日本政府认证为重要文化资产的秘境,你可以感受 100% 的传统日本风情。Condé Nast Traveler 编辑也分享,旧朝仓家住宅的建筑与庭园充分展现日式美学与空间利用,是对这方面感兴趣者的入门学习教材。 须留意的是,进入传统建筑必须穿着袜子,你可以自备或者在入口处购买。 更多信息:官方介绍页面 5. 青木原树海 Aokigahara National Forest 如果比起市区风情,你更向往自然景致,不妨走访位在富士山山脚的「青木原树海」。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壮观的树海与自然洞窟之美,也可以尽情呼吸新鲜空气,抛开平日工作烦忧。根据编辑经验,造访一趟约需预留至少两小时的时间。 (Photo from iStock)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财务自由不是看数字,找到生活与工作的甜蜜点,实践「慢活」人生!|慢活夫妻|Podcast 「数字游牧志」
你想要财务自由吗?你也想要对自己的生活、时间有更高的掌握吗? 这次《大人的 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采访了一对夫妻,George 和 Dewi ,原先他们跟你我一样都是上班族,但为了追求金钱、时间与心灵上更自由的生活,从斜杠副业开始,创立「慢活夫妻」自媒体品牌,慢慢走向创业之路,逐步实现自己在人生各个层面的自由。 如果你好奇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可以搭配 Podcast「数字游牧志」一起阅读! George 和 Dewi 现在是自媒体品牌「慢活夫妻」的创办人,专注于「投资理财」领域,不仅有部落格,还有将近 9 万订阅的 YouTube 频道,也出了书籍「慢富」,期望透过他们对于金钱上的不同思维,帮助大家在金钱、时间、心灵过上自由的生活。 提高收入来源降低风险,开启了创业之路 过去,George 和 Dewi 跟你我一样都是一般的上班族。 他们以前都在竹科担任工程师,虽然薪水还不错,但他们却意识自己的收入都绑定在单一来源也就是薪水、奖金,假设今天被砍奖金、没办法升迁,甚至被开除就会有很大的风险。 而且单纯靠着劳力赚钱,并没有办法获得财富。 同时,由于两个人时常得轮班、工作繁忙,就算住在一起,但有一阵子将近十几天都没有任何交流。两人也都是向往自由的人,这并不是指要放飞自我,而是希望能在时间的运用上更具弹性,好比说,能够在自己最有产值的时间工作,而不是每天需要早起,昏昏欲睡的去上班。 于是,为了追求财务、时间与生活上的自由,两人开始投入研究投资,并在上班的同时,也开始发展斜杠事业,思考提高被动收入、多元收入的方法。 George 提到,一开始为了让财务来源更多元,他上网搜寻,试过许多方法,像是透过网络点击赚钱,发现好像根本赚不到。后来,他们决定斜杠成立「慢活夫妻」这个自媒体品牌,分享财商知识、美股投资、打造多重收入等等内容。 靠着广告、联盟营销、演讲讲座等,品牌稳定成长,当被动收入已经可以 Cover 两人生活费六成,他们决定离职全心投入创业。 很多人也想象慢活夫妻一样,想要提高收入来源多样性,或是提高被动收入,George 点出,最重要的秘诀在于「行动」。像他当初就是从 Google 开始搜寻赚钱的方法,当这些方法都不管用,你就会思考下一步了! 「在网络上面,当你被广告打到的时候,不要赶快滑掉,试着去看看他们在干嘛,因为这些都是增加收入的一些契机!」他说,尤其现在是网红时代,自媒体经营蓬勃发展,可以创造收入机会非常多。 假如你不想抛头露脸,自媒体的经营背后也需要有剪辑、美编等等的人才,透过下班时间接案,也是一个增加收入来源的方法。 财务自由不是具体数字,而是让人生有更多选择权 创立「慢活夫妻」品牌不到一年,George 和 Dewi 就已经回归到以前上班的薪资水平。一年后突破自己当时立定的财务目标。 在自媒体林立的现代,谈起成功的关键,Dewi 说:「就是不要想太多,先做再说,因为做了你才有机会去修正跟优化,但不做你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样去评估!」或许也因为 George 和 Dewi 都是理工科出身,在创业路上格外的条理分明,更会不断地去检讨、优化策略。 同时,大家都担心夫妻创业可能会吵架,但 George 和 Dewi 在分工上也很分明,活泼善于表达的 Dewi 负责公关、影音录制,以及拟定大方向的策略,细腻的 George 则是团队管理与文字,也会针对大方向的策略去做优化。 正在实践财务自由的他们,也分享了对「财务自由」的看法。 Dewi 说,我们对财务自由的定义,与普遍认为是「被动收入大于支出」这样的概念有些不同。「财务自由是一个过程,当你的人生拥有更多选择权时,你就已经开始接触财务自由。」 比如,你可以选择今天要不要吃卤肉饭,而不是被迫只能吃卤肉饭。当你去吃牛排时,是因为你想吃,而不是只有在特定节日。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但有时候因为金钱的考虑,我们不得不选择相对不想要的东西。 很多也会误以为,我这辈子存到 3 千万,就是达到财务自由,所以财务自由好像只有 0 跟 1 ,「有」跟「没有」达到,两个状态。 但财务自由不一定是具体的数字,而是一种心境转变。当我们更有余裕更有选择权,就已经在靠近财务自由,Dewi 说,我们可以以「生活压力有没有降低?」和「生活质量有没有提高」,来做评断! 例如,你现在每月上班的薪水是五万块,但你不喜欢这份工作,透过累积被动收入或多元收入管道,每月有了这额外的收入,这个财务的累积,让你可以选择其他工作,你的压力减轻、生活更快乐,也有更多选择,这也算是慢慢走向了财务自由。 你可以这样评估:你每月需要多少钱?现在能否帮自己额外增加多少收入?那些让你感到压力和不开心的收入,能否慢慢减少?试着让人生有更多选择,就已经逐步迈向心灵上的财务自由。 如果你对财务自由、斜杠创业、被动收入等主题感兴趣,欢迎收听《大人的 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SP7:是夫妻,也是最棒的创业伙伴?在生活与工作之间找到甜蜜点,一同迎向财务自由的「慢活」心法|慢活夫妻George & Dewi 专访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26, 2024
该认真的时候总是分心?3 个改变让时间一到就有专注力
设定每天的专注时间,推进一件重要的任务,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只是为什么这样安排出来的时间,却往往无法真正的专注呢?如果你也有类似困扰,可以搭配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的 3 个技巧来解决。 我们都希望每天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专注在重要的任务上,但是,有时候我们规划了一些时间,但是时间到了却还是三心两意、拖延分心,无法真正的专注。又有些时候则是我们工作生活上的杂事太多,感觉时间都被切割得很零碎,最后这些零散时间也往往在忙乱或偷闲中渡过。 我们甚至也试过很多「专注工具」,但无论是限制自己上网,还是听专注音乐,却都不一定能够真正保护好专注时间,还是很容易分心、拖延或陷入忙乱状态。 我们当然也知道「保护专注时间」的重要,问题是「安排时间」跟「专注」好像是两件事情,有没有什么样具体的技巧,可以让我们真正保护每天有限的专注时间呢? 无论是你希望可以有更多时间专注在重要工作上,还是你希望可以每天都掌控一点点有限的专注时间来推进自己的斜杠,今天这篇文章,就跟大家分享我保护自己专注时间,并让自己在这些时间可以保持专注的几个技巧。 对上网生产力有要求的朋友,可以试试看: Arc 浏览器 windows 版测试心得,用四大接口改造升级专注工作流 1. 专注前,要先完成准备步骤。专注时,要立即进入核心。 可以让我们专注去完成一个任务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但是,如果一个任务要「从零开始」,却往往是难以进入专注状态的。所以,我们第一个要避免的错误,就是在专注时间中从零开始做一个任务。 反过来说,我们应该让任务在进入专注时间之前,已经是准备好可以专注进入重要核心部分的状态,这样专注时间才会真正实现。 例如我打算利用每天固定的时间写一篇部落格文章,假设我设定在晚上 8 点,但我到了晚上 8 点时,连文章的题目都还没确定?或是也没有准备好大纲?还缺少一些关键的案例与数据?试想看看,这时候要分心找数据,要游移不定的想题目,还有办法进入专注的状态吗? 反过来说,我可以先利用其他零碎的时间来完成这些「准备步骤」。 先利用空档设定题目、完成大纲、找到一些基本数据,这时候到了晚上 8 点,我的写作任务已经准备要进入「最核心的写作」部份了,这样我就真的可以专注在写作上。(延伸阅读:[卡片盒笔记法-1] 建立相对无压力、高产出写作流程的 4 个步骤) 2. 确认自己在专注时间要产出的成果,才能保持专注。 上述的问题在于,我们很可能只是安排了专注时间,但是任务到底要做什么?却等到专注时间才开始想,「东想西想」是最容易让人分心、拖延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安排了时间依然无法专注,可能的原因之一。 这时候可能延伸第二个问题,我们希望自己有更多专注时间,但要在专注时间产出什么具体成果却很模糊,这样一来,有可能我们连自己要专注去完成什么都不知道,又如何有效地专注呢? 例如在生活中有孩子的父母,可能意识到专注在亲子时间的重要,或许设定了一些想要专心陪伴孩子的时间,但在这些时间中我们却很容易放不下那些自己的工作、兴趣,忍不住开始拿起手机看个邮件、滑个信息。甚至很有可能在这样的专注时间中,大人小孩一起分心,最后无法创造优质的亲子时间。 反过来说,或许我们可以设定一些亲子时间明确要产出的成果,像是我想创造孩子能有更多的动手做做看的体验,所以我整理了一则折纸笔记任务、一则积木笔记任务、一则画图笔记任务,里面我会设定一些下次要玩玩看的成果,例如折出一个恐龙乐园。 而当我进入安排的亲子时间时,我会跟孩子讨论并选择主动完成其中一个有趣的游戏任务成果,这样的过程,帮助我和孩子都可以更专注地投入在这段时间中,心无旁鹜,因为我们明确知道自己想要挑战完成什么新的成果,并且这样的成果也会让这段时间变得更有价值与收获。(延伸阅读:如何从生活小事培养专注力?我的 5 个亲子练习技巧经验谈) 目标明确、成果明确,知道自己在这段时间要产出什么,才有专注的内在诱因。 而且,因为自己对这段专注时间要产出的成果有明确定义,就比较不会被其他任务拉走而分心,像是上述的亲子时间成果的设定,就让我看到这段时间跟工作有同等重要性与价值。通常分心都是在于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以及没有明确设定有价值、有意思的成果。 3. 固定时间可以是弹性的、分段的,关键在于时间质量。 我们在安排专注时间时,常常会想要拥有固定的专注时间,例如早起的两个小时,晚上回家后的三个小时等等。我自己的经验是,如果是我一个人生活的安排,这样的专注时间或许还能做到,但有了家庭与小孩后,这样的专注时间确实有点奢求,而且变动性也很大。 但也因为这样的机会,让我慢慢体悟到,所谓「固定专注时间」其实可以是弹性的,关键不是哪一段时间要专注,而是每天要固定累积多少专注在某件事情上的时间, 任务可以分段推进,更重要的是专注时的时间质量。 例如我很想早上早起专注两个小时写文章,但现实的情况是有时候小孩早起了就要陪他,也需要花更多时间准备小孩早餐与上学,更重要的是有时候逼自己早起反而精神不好,这段时间的产出质量不佳。 反过来说,或许我先比家人早起 30 分钟就好,但这 30 分钟就投入在我的文章写作,帮我完成文章的第一段开场。接着上班的午休时间,我再利用 30 分钟完成文章的第二段论述。通勤的时候处理前面说的那些准备步骤,这样晚上回到家,小孩睡着后,我给自己 60 分钟的时间把文章的论述与结尾完成。 这样一来,我还是每天固定「累积」两个小时的专注写文章时间,只是每一段专注产出一部分的成果,并且利用我更容易掌控、更有精力的几段专注时间,分段把重要任务完成,这样的专注时间其实也有很高产出。 而且,比起早起或晚睡的专注时间却因此精神不好,前面这样分段的专注时间,反而让我在这些时间中都是相对有足够精力处理重要核心任务的状态,这样的专注时间也更有质量。 后来我的工作上有更多同时进行的项目任务时,我也发现上述这样的「分段专注时间」的方法更适合我们大多数人的工作、生活状态。我们要追求的是每天「固定累积」某个数量的有质量时间在某件重要事情上,并接受我的工作流程就是会被会议与临时意外干扰的现实。 有了上面三个技巧: 专注前,要先完成准备步骤。专注时,要立即进入核心。 确认自己在专注时间要产出的成果,才能保持专注。 固定时间可以是弹性的、分段的,关键在于时间质量。 那么我们搭配「西红柿钟」来推进分段专注时间的成果,或是搭配「专注音乐」来让自己专注在重要内容产出上,还是透过「时间追踪工具」计算自己每天累积的专注时间,有上面三种技巧的搭配,这些专注工具才会真正产生效果。 这就是我帮自己设计专注时间,并且在专注时间可以保持专注力的技巧,提供大家参考,也欢迎回馈讨论。 -- 本文转贴自:电脑玩物(原文标题:2023 试试看这样安排专注时间,3 个改变让时间一到就有专注力)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