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52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 WFH 也能发展国际职涯》选摘:海外求职只有履历还不够,你一定要会写的「求职信」!

英国和台湾的职场生态各有差异,语言和文化也截然不同,以伦敦等大都市来说,竞争者来自全世界,要如何在世界人才的大熔炉、大舞台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累积了超过十一年对英国职场的研究与观察,我认为除了本身的专业能力要强、实力要够以外,对于第一次在英国找工作的人来说,适应当地的求职潜规则更是重要且基本的。 在英国找工作必须跟着英国人的游戏规则走,套用到其他国家的状况也是一样,千万不要一味地用在台湾求职的那套方式,认为只要在 104 或 1111 等人力银行平台注册并填好履历,就能应征工作,以及用同一份制式履历和自传打遍天下,投递到应征职缺的所有公司,这些台湾人习以为常的求职起手式,在其他国家的就业市场上可能行不通。 就我的观察,在英国和在台湾求职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那短短一页的求职信(cover letter)。 什么是求职信?在欧美国家找工作时,它是很常见的正式文件,长度大约是一页 A4 纸,一般会伴随着你的简历(resume)在填写工作申请(job application)时一起被递交出去,目的是加强简历里没有强调的部分,同时客制化你的工作申请,毕竟简历的内容比较制式且标准化,如何针对职务内容说服你想应征的公司,让他们相信若不邀请你去面试就是他们的损失,真的只能靠求职信来完成这个任务了。 求职信的附加功能 此外,求职信还有两个附加功能,让你的工作申请更完美: 1. 展示你的个性与沟通方式 有别于简历着重在条列每段工作经验,求职信提供求职者一个能展现文采的机会,而透过这段文字,潜在雇主能进一步了解你的个性以及惯用的沟通方式,让对方能更全面地认识你。 2. 解释简历中可能被质疑的部分 简历受限于固定格式,无法对每一段工作经历详加解释,譬如你的两个工作之间的空档过长(一般指超过半年),或是你从 A 产业转职到 B 产业,如果未经解释,这些现象极有可能被雇主视为所谓的红旗(red flag)*,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在求职信中详细解释,化解可能被雇主归类为潜在疑虑的红旗。 许多招募广告会要求求职者附上求职信,而大部分的求职网站像 Reed、Indeed、Totaljobs 也会要求用户撰写求职信。 一封精心撰写的求职信能包含许多简历无法交代的细节,用它来补充简历无法呈现的额外信息,不但能帮助招聘者更深入地认识求职者、了解他的背景,在两位求职者的专业技能势均力敌时,求职信写得比较好的人往往有更大的机率胜出,成为得到面试机会的优胜者,因此我建议:即使招聘广告上没有要求,求职者还是应该主动附上求职信。 看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觉得求职信似曾相识──似乎和在台湾求职时写的「自传」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求职信的写法、对结构的要求和自传完全不同,千万不要搬出以往写自传的那套做法,那样不但无法帮你的求职申请加分,还有可能让人资(Human Resources, HR)在第一阶段筛选时,就先把你刷掉了。 撰写求职信的技巧 了解求职信的重要性后,你一定很想知道该如何写好求职信,毕竟在台湾找工作通常不用写求职信,大部分人对它比较陌生,以下就和大家分享几个撰写求职信的技巧。 1. 看清职务要求,量身打造专属内容 在英国找工作,最忌讳的就是用同一个版本的沟通方式「乱枪打鸟」,这会让雇主觉得你只是想碰碰运气,并不是真的认为自己可以胜任或想要得到这份工作。 若求职信的针对性不够强,人资根本不会花时间看你的履历。因此建议写求职信之前,务必仔细阅读职务描述(Job Description),看清楚职务要求,在求职信中针对该职位着重的技能与经验多加着墨。 2. 第一段写总结,其他段落多用实例 求职信和情书不同,不需要含蓄地慢慢铺陈,请务必在第一段就写出整封求职信的重点,再用后面的段落一一击破各个细项。 求职信第一段通常是总结你到目前为止的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就,让收到你的工作申请的人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快速了解你的专长。 紧接着要从你的经验中大量使用具体实例说明为何你适合这项职缺,可以是你工作中的真实案例,或是曾得过的奖项、专利、证书等,总之就是用你的丰功伟业去呼应该职缺的要求,向潜在雇主证明你是最完美的不二人选。 3. 用条列方式归纳重点,总长不超过一页 为了让人能在最短时间内一目了然,写求职信最好使用条列(bullet points)的归纳方式,每一条聚焦一个核心,譬如第一条说明你的领导能力,第二条谈你的项目管理能力,并将这些重点用粗体字标示起来,让负责招募的人资容易清楚辨识。 求职信最好不要超过一页,内容必须精辟简要,句句讲到重点,而且不要重复简历里提过的事,否则会给人重复性高的累赘感。简历和求职信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两份文件,撰写时要尽量针对你所申请的职务要求来微调,才能达到真正的客制化,也更能让招募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 别忘了强调志工经验 虽然当志工是为了服务,而非为了求职或履历表上的亮眼经历,但在英国申请工作时,如果有志工经验,的确会让雇主对你「另眼相看」。对许多外国企业雇主来说,不支薪的志工工作经验,最能反映应征者的「积极性」,若是曾在海外从事志工工作,对于应征者的「国际观」更有加分作用。 建议可以在求职信中特别说明自己为何选择某个志工项目,以及从该经验中得到哪些技能符合应征职缺的要求。 5. 最后一段的艺术 前面提到求职信第一段要总结你的技能、专长与成就,让阅读的人可以很快勾勒出求职者的全貌,求职信最后一段也很重要,有画龙点睛之效,让人看完一整页内容后,能轻易掌握重点。 英国职场专家建议,求职信最后一段请再次强调你的技能中最符合该职务要求的两项关键能力,以及它们将如何为这个职缺与该组织带来贡献。这个动作的目的是提醒招聘者你的主要强项是什么,让对方感到如果不邀请你参加面试,他们就亏大了。 6. 主动争取面试机会 想在英国职场生存,最关键的能力就是「争取」(也就是吵着要糖的能力)。不管是想升迁或加薪,或是谈年薪时,想为自己多加一、两个月薪水,直接争取就对了,虽然老板最后不一定会答应,但若不主动争取,几乎不可能得到这些机会。 我们要知道欧美各国的企业中,「惦惦吃三碗公」的老板也不少,如果不出声,他就假装不知道你该调薪了。 这个道理应用在申请工作上也是一样的,你撰写完成强而有力的求职信最后一段的末尾,请务必记得主动争取面试机会,这会给人有企图心的印象。 让求职信加分的元素 至于要如何表达想争取面试机会的决心呢?英国职场专家建议,不妨在画上求职信的句点之前,加上这三个元素: 1. 你的联络方式,包括 email address 与手机号码。 虽然这些信息在简历里都有,但此处重复写上的目的是让对方知道你是认真的。 2. 方便联络的时间。 让对方感受到你有事先为他设想,如果他原本就有意决选(shortlist)你参加面试,这样的贴心举动更能增加想邀请你来面试的动力。 3. 意图明确,语气坚定,但不要给人压迫感。 争取面试最好不要用迂回战术,直接表达想争取面试机会是最好的方式,但用词遣字要小心,千万不要让人觉得你太粗暴或咄咄逼人,建议可以使用「 I look forward to discussing what my background can bring to the team in greater detail with you during an interview(我很期待在面试中与您更详细地讨论我的背景经历可以为团队带来的效益)」,这种措辞法明确专业又有礼貌,是职场专家一致推荐的安全写法。 总结来说,求职时应该把工作申请表里的任何一份文件都当成营销个人品牌的工具,撰写我们比较陌生的求职信时,请把握以上提到的几个原则,在短短一页内容中充分展现你最能和该职缺紧密连结的专长与技能,并用具体的实例说服潜在雇主,让他们觉得应该邀请你来谈谈,否则可能有错失优秀人才的遗憾。 *红旗(red flag)在英文的原意是危险或警告,后来成为应用在日常生活对话的俗语,通常指初次见面时,在彼此都不熟悉对方背景的情况下,其中一方出现让另一方觉得苗头不对的征兆。在本文中是指简历出现一些在人资眼中被视为大忌的经历。 -- 本文摘自时报出版《WFH 也能发展国际职涯:远距工作者的职场攻略》

December 8, 2023

澳洲云端架构师分享|2023 年澳洲薪资中位数、产业与地区薪资统计

近期发现我跟友人对于澳洲工程师的薪资看法居然略有出入,于是我想与其使用个人经验来判断一个职位的薪资是否合理,不如我们就来参考一下澳洲统计局的数据吧! 以下是澳洲统计局 ABS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发表的全澳薪资统计数据,有兴趣的人可以直接阅读官方连结,下面我会挑一些我个人觉得特别具有代表性或是特别有趣的数字跟大家分享~ Employee Earnings and Hours, Australia 数据源:澳洲统计局 ABS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发表日期:2024.01.24(统计时间 2023.05) 薪资中位数 澳洲薪资中位数 澳洲人的薪资中位数(包含全职与兼职)为每周 1,300 澳币(约 26748 台币),其中男性为 1,509 澳币(约 31,058 台币),女性为 1,130 澳币(约 23,257 台币)。 也就是说澳洲人的年薪中位数为约 67,600 澳币(约 140 万台币)。 澳洲时薪最高的职业是经理(67.20 澳币 / 小时,约 1,378 台币 / 小时)和专业人士(60.60 澳币 / 小时,约 1,243 台币 / 小时),以每周工作 40 小时,每年工作 52 周,换算成年薪的话: 经理:年薪约 140,160 澳币(约 2,881,880 台币) 专业人士:年薪约 125,856 澳币(约 2,584,380 台币) 以台湾人最关心的全职薪资统计来说(男女合计): PR 25:每周 2,367 澳币,年薪约 $123,096 澳币(约 $2,525,467 台币) 中位数(PR50):每周 1,710 澳币,年薪约 $88,830 澳币(约 $1,821,016 台币) PR 75:每周 1,289 澳币,年薪约 $67,034 澳币(约 $1,375,133 台币) 产业薪资分布 澳洲产业薪资分布 接着让我们来看一下澳洲各个产业的薪资表现,很明显可以看到矿业以每周 $3008.2 澳币独占鳌头,第二名是水电瓦斯垃圾处理业每周 $2350.7 澳币,第三名则是 IT 通信产业每周 $2172.6 澳币。 矿业:年薪约 $156,665 澳币(约 $3,214,582 台币) 水电瓦斯垃圾处理业:年薪约 $122,685 澳币(约 $2,517,892 台币) IT 与通信产业:年薪约 $113,059 澳币(约 $2,319,319 台币) 倒数三名则是: 倒数第三:艺术与休闲服务年薪约 $50,587 澳币(约 $1,038,067 台币) 倒数第二:零售业年薪约 $44,972 澳币(约 $922,466 台币) 倒数第一:住宿与食品业年薪约 $39,022澳币(约 $800,811 台币) 各州 / 领地的薪资分布 澳洲各州/领地薪资分布 全澳的每周薪资为 1,489.80 澳币,其中以首领地 1,704.80 澳币最高,西澳与北领地分别以每周 1,656.20 澳币跟 1,612.10 澳币紧追在后。 但其实除了南澳 1,348.40 澳币和塔州 1,282.40 澳币的薪资明显较低之外,新州(悉尼)、维州(墨尔本)、昆州(布里斯本)都在每周 1,500 澳币上下,并没有太明显的差距。 全澳平均:约 $77,427 澳币(约 $1,590,288 台币) 首领地:约 $88,339 澳币(约 $1,819,725 台币) 北领地:约 $86,073 澳币(约 $1,767,317 台币) 西澳:约 $83,803 澳币(约 $1,721,052 台币) 南澳:约 $70,008 澳币(约 $1,440,204 台币) 塔州:约 $66,348 澳币(约 $1,361,181 台币) 新州(悉尼)、维州(墨尔本)、昆州(布里斯本):约 $78,000 澳币(约 $1,602,900 台币) 结论 这个调查结果算是符合我之前看过的很多新闻报导澳洲人全职的年薪中位数大概是澳币九万(台币 180 万),另外大家可以发现男性跟女性的年薪中位数大概差了两万澳币,这个差距其实满大的,但可能不排除跟职位还有职涯 / 家庭发展考虑有关。 产业薪资的分配跟我预想的差不多,澳洲毕竟是矿业大国,所以矿业跟能源业的薪资最高并不意外。至于薪资最低的三个产业,我猜大概也在大家的意料之中(没错,我们文组的就业薪资就是这么可怜呜呜) 如果想要看我怎么从文组成功转职科技大厂工程师,以下三篇是我的精选文章: 文组转职澳洲 IT 工程师,我靠 Coding Bootcamp 进了 Amazon 当工程师! 文组毕业,成功移民澳洲的我,为什么选择转职 IT 产业? 你该转职吗?来自转职成功者的忠告(台湾文组转澳洲 IT 工程师) 最后来跟大家分析一下澳洲各州 / 领地的薪资: 首先,ACT 会最高是因为首都堪培拉在此,这里的居民大多都是高阶政府公务员以及政府部门的 IT Contractors,所以薪水都特别高。 第二部队:北领地跟西澳的薪资则跟矿业 / 能源脱不了关系。 南澳跟塔斯:一向薪资都偏低,所以有很严重的人口外移问题。这同时也是为什么这两个州的移民政策通常比较友善,因为他们真的非常需要人力,但同时这两个州的产业发展潜力也比其他州低非常多,所以…… 令我意外的是新州(悉尼)、维州(墨尔本)、昆州(布里斯本)居然差不多,我还以为悉尼的薪资会高一点? 不过虽然薪资没差多少,但如果要论科技业工作机会的话:悉尼 >> 墨尔本 >>>>>>>> 布里斯本,所以这点很值得列入移民考虑。与此同时澳洲房价也是:悉尼 >> 墨尔本 >>>>>>>> 布里斯本!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如果有办法在布里斯本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的话,这里其实是生活可负担性最高的地方!因为薪资差不多,但你在悉尼买一栋房子的钱,大概可以在布里斯本买两栋(夸饰法)。 这同时也是我为什么现在定居昆州的关系,因为在悉尼的话,我是绝对没办法负担房产的,但我目前现在其实在堪培拉跟布里斯本各有一处投资房(我住过悉尼、墨尔本郊区、布里斯本、堪培拉、柏斯、达尔文,我相信在澳洲城市 / 职场观察这方面我还是有点话语权的 XD) 好的~看完以上的澳洲薪资的产业分析跟地区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呢?欢迎留言跟我分享喔! -- 本文转贴自:澳洲云端架构师 EC(原文标题:2023 年澳洲薪资中位数、产业与地区薪资统计分享:让我们用数据来说话)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21, 2024

数位游牧一点都不浪漫?数字游牧真实体验与 5 大建议

因为人在国外,刚好也来谈一下最近很热门的「数字游牧」这个话题,分享一下我的观点好了。 先讲结论:把「数位游牧」拆解开来;如果是「数字」,那有网络就好;「游」则是有时间就可以;但重要在于过程还要「牧」,那不止是时间安排,还要创造价值!这个就很挑战了! 举个例子,从来美国到今天,每天我都五到六点起床(今天 05:00),跟在台湾一样。在孩子们起床前,把握工作时间;等到孩子们都起床之后,就切换到放松与好友在一起的时间。 今天早上已经看完一个单元回馈,打了一通越洋电话讨论,现在正在写「福哥来信」。桌子前的双屏幕、定时器、待办事项便利贴,都推着我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而往右边窗外看去,就是绿油油的草地,以及一个超美的高尔夫球场。 先努力工作,再努力放松,并且创造价值。这是我目前「数字游牧」的样子。 你觉得简单?自在?放松?哈!也许吧-在某些部份!但有些事情似乎也没那简单。 所以,我规纳了一下,如果你也想「数字游牧」,那以下 5 件事,是你可以思考的: 1. 数字交付价值 谈到「数字游牧」之前,也许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透过数字生产的方式,交付价值。当然在计算机前面工作,就算是数字;只要有网络,去哪里都可以游牧。但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些产出真的能创造价值吗?或者是,你有没有找出透过数字创造价值的方法? 2. 自律与时间管理 也正是因为每个地方都可以数字工作,游牧各地。那下个重点就是自律了,你有没有规定自己的产出时间,在不同的时差,不同的地点,该工作的时候就要工作,该牧养的时候就要牧养。不然就只有「游」,却没有「牧」。 3. 核心技能要求 很不幸的,数字游牧,就如同前几年流行的斜杠工作一样。 我个人觉得这一点都不浪漫,也从来不觉得轻松。 因为大家只是看到表象的样子。但是能够在每个地方工作,透过数字来交付价值。这其实要求是更高的!也是更不简单的!就像在斜杠之前,你有没有一个主要的核心,可以用来支持你! 而所谓其他的斜杠,只是因为核心技能非常的强壮,你还有其他的心力去发展其他的技能。所以在数字之前,你要思考的是你交付的价值何在。 4. 实体到数字转型 不说别人说自己好了,如果是传统的讲师工作,我可能还是没办法做到数字游牧,远程交付价值(虽然还是有在线教学,但是我还是相对更喜欢实体)。 而为了要做成数字的价值交付,我就必须要打掉重做,用纯数字的观点,来思考我原本的服务应该如何转型。 所以才会有 F 学院的产生,才会有教学的技术跟简报的技术这样的课程,才会有重新拍摄的四机四镜,甚至也要成立在线的工作团队,才能够全方位的提供支持。你觉得像这样子的「数位游牧」是简单的吗?至少我花了好几年才搞定。 5. 自主节奏切换 当没有人监督你的工作,没有人要求你什么时候产出,什么时候放松,你是不是还可以维持纪律,让跟你协作的人放心。你能不能清楚的切割工作时间,跟游玩的时间。你能不能聚焦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想办法让产出最大化。这个很基本,但从来都很重要。当然,也不是一直都在工作,那就失去数字游牧的自由性了。 小结 每阵子都会有个新的名词,像是「数字游牧」看起来就是蛮性感的,蛮吸引人的。 但是大家可以想一想,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当「游牧民族」呢? 是要求稳定不变的人,还是可以持续适应环境,甚至强悍的人(想想成吉思汗!)。当你想要当游牧民族的时候,有想过不同的环境挑战?有想过接下来变化才是常态?或者是,你是更适合守住一片田地,每天努力工作? 自律,才能自由!极度的自律,换来极度的自由! 当然,如果你的目的不是游牧,而是流浪⋯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跟大家分享我对「数字游牧」的 5 大想法,也欢迎大家跟我交换你的想法。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7, 2024

还在担心接不到案?「被动接案」万用秘诀,让案子主动找上门!|SOHO 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网络赚钱|网络创业

刚开始挑战自由工作、在家 SOHO 的「接案新手朋友们」,肯定都很想知道,起步时这种「主动找案子」的昏天黑地草创期,究竟还要持续多久吧? 今天就用自己「稳定接案 4 年 up 」的自由工作经验,来为大家总结 2 个任何菜鸟接案者,都可以透过努力实现的「被动接案秘诀」。越早学会,就越早摆脱成天「担心接不到案子」的「收入不稳定期」! 简单两步骤:一、让案主发现你很好用;二、让案主知道要怎么用。 一、让案主发现你「很好用」:找得到、能相信、做口碑! 1. 找得到: 「找得到」指的就是,要让案主只要有需要用到你的时候,就能找到你或想起你。不论是透过「网络搜寻」、「人脉」、「脑中的记忆碎片」,或「公司/组织的合作人才档案库」找到你都可以。 因此,我们可以就此做的努力就包括: (1) 「建立自己的网站平台/官方社群账号」,并透过不断地「搜索引擎优化(详细作法可自学或聘用专家)」,让陌生案主只要搜寻「有关你接案专业的任何关键词」,就能在「搜寻结果页的前 3 页」看到你。 比如:搜寻「营销领域接案者」马上就能看到很多「野羊的 blog 文章」。 (2) 让身边的「所有亲友」&「亲友的亲友」, 「认识的人」&「认识的人的认识的人」,全部都知道你「正在自由工作」、「专门接什么领域的案子」且「做得挺不错的」。 比如:在社群平台上昭告天下开始接案、每次接到案子都要大力分享经验成果和案主对你的好评、社交场合中有人问你在做什么时别害羞用力分享就对了。 (3) 透过「陌生开发」 email (或电话)毛遂自荐,勇敢把「自我推荐信」和「专业相关作品/成果/左证」寄给你「所有的潜在案主」,让潜在合作单位们能在需要时立刻「想到你、找到你」。 他们或许现在正好没有需要人,但只要他们是长期有这方面业务需求的单位,那么你的档案资料就很有机会可以被键入对方的「人才储备数据库中」让所有单位同仁在需要用人时,都可以方便、快速的找到你! 比如:「求职讲师」可以将自己的简历寄给所有大专院校的「职涯发展中心」,好让对方有机会将你的档案建文件进「讲师数据库」中。从此之后,该校职涯发展中心的同仁,只要需要办「职涯主题相关讲座」,就能在单位数据库里轻松找到你。 2. 能相信: 除了让潜在案主需要时找得到你之外,找到你之后「能相信你的专业、人品和价值」也是一大重点。 所以我们要做的事,可能包括: (1) 把握任何「曝光机会」:当你正在做一个大部分人不做的酷东西的时候(比如不上班跑去自由工作),肯定会有人好奇想要问问,你都在干嘛! 这时候有任何单位要访问你,或邀请你做任何形式的分享,包括:报导、访谈、节目或好朋友才刚开始经营的社群频道……,都最好能不说二话的答应下来,不论你内心有多害羞、担心、社交恐惧(哈哈)。总之,就是尽可能的让案主看到,能够证明我们能力与价值的「左证和背书」就对了! (2) 建立好专业清楚的「个人官网」:这么做不只可以帮助案主在网络上找到你,还能让案主相信我们是「玩真的」! 只要有了自己的官网,整个专业度就会大大提升起来,让人有一种安心感,有一种「这好像真的是一个正经在做事的单位呢」的感觉。 官网里可以放上自己的「接案专业自介简历、专业相关内容分享、作品/实绩、评价见证…等等。当然,也千万别忘了清楚放上自己的「合作联系方式」喔! (3) 经营「社群」分享专业相关内容 & 心得:如此能让潜在案主有一个地方,可以更深入了解我们的专业程度和风格,窥看我们的想法、内心与为人,透过私讯和我们沟通、咨询,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甚至仅仅是知道,在未来开始正式合作之后,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找得到我们(半公众人物的感觉,跑不掉~)」,也会让案主有满满的安全感。 3. 做口碑: 「做口碑」指的就是,把握初期接下的每一个案子,让这些案子最后都成为你的「作品」和「口碑见证」,为你带来未来更多、更多的案子。千万不要小看口碑的力量,毫不避讳的说,我近年来所接到的高质量案子,几乎都是从「人脉口碑」来的。 带着专业用心服务,案主就会一找、再找你。 且你的案主很有可能,也会有其他「有着同样外包需求的朋友」。只要你「第一次合作表现够惊艳」,他们不只有机会把你介绍给其他有需要的案主,还有可能当场决定和你展开「长期合作」,从此成为你一个稳定、优质的「固定案源收入管道」。 而所谓的「合作表现够惊艳」,包括:专业度够、守时守信、成效好、 CP 值高……等等。就尽可能地努力做到吧! 二、让案主知道你「怎么用」:打造自己的「使用说明书」! 就算案主已经知道你「很好用」了,但不知到要「怎么用你」也是枉然。这就好像篮球队教练知道你球技强,却不知道你究竟是「中锋」还是「控球后卫」一样,他根本不知道要把你放在什么位置上(篮球外行硬要用篮球举例)。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打造自己接案专业的「使用说明书」,让案主完全「掌握你的使用方法」!并且在所有能接触到案主的场合中,都不忘主动丢出「你的使用说明书」,包括:个人官网/社群、接案履历/自传/自我推荐信、接案面谈时……等等,让案主越了解怎么用你越好。 尽量让自己的「卷标和功能明确」。除了广泛的说自己是「营销领域接案者」之外,也要不遗余力的为自己贴上各种「最擅长之专业细项」的标签,如:「擅长经营社群平台 & 产出社群内容的营销人」、「很会下广告 & 分析市场数据的营销人」…等等,而非仅仅是很笼统的「营销人」而已。 如果你是职业讲师,也可以告诉大家,你是「两性议题讲师」、「履历面试求职讲师」还是「生态教育讲师」,而不是只是说自己是「讲师」而已。 另外,在接案的世界里面,是没有什么「怀才不遇」的。如果你明明有才,案主们却都不知道,那就是你的问题了。要想自由工作,就得先有「营销自己」、「业配自己」、「带货自己」的能力和决心才行! 在我们刚起步,没人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也没人在乎的时候,就更要积极的「自己找事做」、「自己挖坑给自己填」。除了主动应征案子之外,也可以「主动经营自己的网站/社群,分享专业相关内容」、「主动寄业务开发信」、「主动对潜在客户发送合作邀请」……。 你一定要自己先开始做了,才会有人发现「原来可以找你做这个啊」! 一开始努力看不到成果的时候,也不要灰心,慢慢优化、调整作法即可。要相信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你为自己写下的一条条「使用说明」。让潜在案主发现你、认识你、欣赏你、相信你,也更清楚你可以在何时何地派上用场、为他们带来真正的价值。 一起加油吧!~ 对成为「接案 自由工作」感兴趣的朋友们,也欢迎参考「野放上班族-野羊」的「电子书 & 在线课程」喔! 电子书:《野放上班族:斜杠自由工作者爽玩职涯》 在线课程:《13 堂接案必修课:自由工作者之路!》 -- 本文转贴自:野放上班族-野羊(陈暐婷)(原文标题:「被动接案」万用秘诀!|SOHO 自由工作者 (Freelancer)|网络赚钱|网络创业)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 (@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3, 2024

接案合作该采「项目制」还是「包月制」?教你找到适合自己的接案方式!

迈入全职接案的第二、三个月, 体会到要认清自己的个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接案方式, 以文字工作者来说,我喜欢项目制的交稿方式, 现在流行的包月制,则让我备感压力, 这篇文章我会分享两者的优缺点, 希望能让你的接案生活,更符合自己的期待。 与多数接案新手比较不一样的是, 虽然迈入全职接案还没多久, 但我比较不担心案源, 还在有方向地开发想要的案源当中, 细节可以看上篇文章: 接案新手|2 月生活:如何找案源?请跟前公司维持好关系 而我也是在实际进入接案工作之后, 才深深感受到, 案子的属性真的要挑适合自己的, 要不然生活很痛苦。 我自己观念是, 既然已经选择自己想要的自由工作方式, 就不应该本末倒置, 为了生计而不挑案子地什么都接, 不但会累死自己,这样的生活也不是自己当初想要的。 这部分可以看之前的文章里的心法2: 自由接案|该不该接这个案子?给全职接案新手的 3 个心法 接下来就进入正题… 专案制 vs. 包月制 差别? 以文字工作者来说, 接案的合作方式主要分为项目制和包月制, 「项目制」会事先谈好要执行的内容、交稿时间, 过程中有时候会需要开会,或透过 E-mail 或 Line 沟通与联系。 项目的时间期程可长可短,就端看专案的大或小, 目前我手上的高雄画刊撰稿,我就视为项目式的合作方式, 每个月采访、撰写几篇稿,在交稿时间之前完成就可以。 另外一个旅游网站企划的案子, 对我这个接案新手来说,算是中型项目, 期程比较长,可能是好几个月,工作进度会比较松, 此项目的重点是,不求快、但要做得好! 「包月制」在文字工作上, 通常会是「社群文案」的合作, 一开始谈定整个月支付的待遇, 工作内容谈好,一个月大约需撰写多少文案数量, 可能会视实际状况增加或减少(但通常是增加)。 我认为,包月制的服务, 有种在特定时间内,帮案主服务到好的概念, 价格上也会让业者觉得享受到「优惠」, 但对接案者来说有好有坏, 详细的优缺点接下来再说。 专案制 vs. 包月制 优缺点? ❖ 专案制的优缺点: 通常项目制谈价,比较能谈到接案者的理想价, 这概念就像,业主单买一个东西一定比较贵一些, 包月制就像一次买比较多东西,所以享有优惠, 现在许多接案者也会藉由提供包月制这样的优惠, 来吸引业主、藉此拥有案源。 专案有个特性是-并非常态性, 以常见的公部门的标案计划来说, 外包的有可能是刊物或活动,活动也许一年办一次, 但也得看每年公部门是否有编列这预算。 也就是,若手上这个项目结束, 不知道接下来是否还有合作机会, 就算有下次合作机会,也可能是明年了XD 再者,若这次得标厂商明年没有得标, 那这个合作机会可能就没了……(当然也可能算是多一个人脉) 又或者,若你这次交付的作品对方没有非常满意, 下次对方也不见得会再找你合作。 以上就是自由接案者,常会遇到的「不确定性」, 社会上就是这么现实,没有什么是非你不可, 你要怎么保证下次对方还是会找你合作? 让自己能力变强,服务态度无法挑剔, 打造自己无可取代的地位,就是你留住业主的重要方法! 撇开以上比较复杂的不确定性, 项目的时间期程,小项目时间短、大项目时间长, 若小项目结束了,又得马上找下一个案子, 而大项目时间长,虽然金额照理来说也会比较高, 但对于急需生活费的接案者,可能就需要勒紧裤带过生活, 直到这笔钱真的汇入你的账户。 所以先存好紧急预备金,是很重要的! 这观念在这篇文章说谈到: 自由接案|该不该接这个案子?给全职接案新手的 3 个心法 ❖ 包月制的优缺点: 就像前面说的, 包月制的报价可能会需要给业主「优惠」, 比较会出现在「社群文案」上, 当你成为「社群小编」, 这个月你就要把业主服务到好! 即使当初谈好说社群文案是多少篇, 但过程中,很可能因为突发事情或跟风话题等原因, 最后可能会帮业主多写几篇社群文案, 这些也都只能自己认了。 就我目前了解(也可能我了解不够多), 极少数业主能够以每篇社群贴文多少钱来计价, 「社群文案」的变动性比较大, 若以篇计价对业主来说比较不划算。 而且由于工作时间是以月来计算, 因此工作内容许多细项,并不会订定明确时间, 以至于常常需要与案主Line联系, 沟通成本比较大。 但凡事都有一体两面, 包月制的优点能补足项目制的缺点, 外包社群文案通常是「长期合作」, 业主不是广告代理商、要不然就是品牌端, 一般来说,经营社群是长期的事情, 不太可能找人经营个几个月就没了。 (除非是你的服务对方不满意, 或者品牌端不想再出这方面预算,要收回来自己经营) 这些民间公司在找外包合作, 比较偏向固定的合作对象, 若跟谁合作好,通常比较不会变动, 因为对他们来说,要找到适合的接案者, 需要花很多时间,这些也是成本。 包月制的长期合作特性, 也让接案者比较能有稳定的感觉, 那种「每个月都有钱入账的感觉…」 这就是上班族的感觉啊XDDD 我的抉择-个性&接案方式 透过理性分析,接案者的理想接案组合,就是项目制+包月制,看比例如何拿捏,大项目可让你有更多发挥空间,累积作品深度和质感,包月制的社群文案可让你每月有一些固定收入(虽然收入不多),这确实是个-兼顾梦想与面包的接案生活。 一开始我也是这样想的, 又加上这是我前公司给我的机会, 因此就算知道自知可能不太适合包月制, 但仍决定试试看,不想随便就放弃这机会。 实际执行一个月之后, 一开始觉得文案量有点多,到后来虽比较适应, 但仍排斥「常常需要注意Line讯息」,且有时需处理临时交办事项。 这样的工作方式, 让我想起以前当记者时,随时待命的工作模式, 以前的我或许可以接受, 但现在的我,已经不想再过那种紧绷生活, 夜深人静时总会想着:「这真的是我要的生活吗?」 最后我决定断舍离这个接案工作,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 接下来五、六月预计会参与培训课程, 更无暇顾及这份包月制的社群文案。 虽然少了一份每月都能有收入的机会, 但我更开心能拿回我的生活主导权, 经过这次经验, 我认清了自己目前的心理状态与想法, 项目制将是未来我的接案首选, 可以自己安排时间工作, 只要在交稿时间交稿就 OK 了。 PS.但或许未来有遇到好的包月制机会,我也不排除啦XD -- 本文转贴自: Weien 微恩好感生活 (原文标题:接案新手|3、4月生活:专案制还是包月制?找到适合自己的接案方式)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30, 2024

运动防护员林霈群专访|2 个行动让客户量成长、每月授课时数增 7 成!我的「销售专业服务」经验谈

在运动赛事中,我们常能看到选手受伤时,有个人会替他们做紧急检查与处理;在花絮中,搞不好你也看过选手在休息室躺着,有个人替他们按摩放松。这个运动迷「最熟悉的陌生人」,真正身分其实是「运动防护员」。 他们原本专为选手服务,负责确认训练量合宜、处理运动伤害,以及规划伤后回归原本训练模式的做法。但因为近年业余运动爱好者渐增,所以不少运动防护员也改变服务对象,透过课程协助大众处理运动伤害。甚至连姿势不良造成的长期酸痛,也有机会在上课后改善。 不过,如同医师、顾问等许多工作,这种不是卖实体商品、而是以专业能力来提供服务的生意,在营销上其实特别棘手。其中一个原因是,实体商品可以靠主动且大规模的促销来卖出,但专业服务如果过度促销,反而容易让人产生疑虑,想说「是不是服务质量不好才打折?」。 不靠这类促销,那专业服务可以怎么卖?「Ninety Percent 耐瀚运动防护」共同创办人林霈群,将分享他如何在三个月内将「每月授课时数」拉高七成,不仅增加收入,后续更帮助团队扩大规模! (图/林霈群提供) 把握「销售专业服务」核心,由选定专精次领域做起 林霈群原本是个角力选手,在受训时接触到「运动防护」这项专业,深受它在处理伤害之外,还能衔接回伤前运动模式的特色吸引,决定深入钻研。取得证照后,也开始执行一对一服务。 执业初期靠着前辈转介客户及口碑推荐,他的生意还算稳定,「但老实说对于怎么做营销,真的没什么想法。」直到后来参与相关课程,才开始对专业服务的营销有所理解,并基于「让客户在有问题时想到我,并放心找我协助」这目标,以两个行动重整旗鼓! 「课后我做的第一个行动,是选定要专攻的『次领域』。」很多人直觉上会认为自己多种能力都不错,对外这么宣传一定能受到客户青睐,但事实上,能力太多太杂,客户反而不知道何时该上门求助。在庞大专业领域中选定「专攻的次领域」,也就是找到一类自己明确能解的问题,辅以正确推广,这才更有机会在客户碰到特定问题时,浮现在他们心中。 以林霈群而言,虽然很多运动伤害他都有能力解决,但他最终选定专注处理「膝关节十字韧带」伤害。为何选择专注处理这问题?他分享:「当初的考虑是膝关节十字韧带受伤后,需要开刀的比例很高,而且开刀后还需要经历九个月到一年的复健期。这个伤害很明确、对生活影响很大,痛点也很强。」 选定「需求明确」且「痛点强」的次领域后,林霈群接着开启第二个行动。 有意识地累积「信任」,在客户心中塑造可靠印象 光是设定次领域,其实还不足以让客户在碰到问题时想到我们,并放心交给我们解决。前面有提到,这还需要仰赖正确推广。而所谓「专业服务的正确推广」,其中一招就是累积「信任」,也就是持续产出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内容,如对问题的观察或解法等,在客户心中建立清晰且可靠的印象。 比起狂打广告,累积信任资产对销售专业服务而言更根本且有效。毕竟多数专业服务都不便宜,客户总会想找信任的人来做,而不是偶然看到广告就买单。 「于是,我开始经营 Instagram 账号,发布跟『膝盖伤害』有关的信息,例如什么动作容易让前十字韧带受伤等等。」拿出手机展示账号内容的同时,林霈群也分享,他之所以选择以 Instagram 为分享内容的管道,是因为比起文字,图片更能传达学员上课的 Before 与 After。也因此,每个人实际上要透过什么管道分享内容,还是得考虑服务属性再决定。 经营 Instagram 一、两个月后,最大进展还不只越来越多人上门询问膝盖伤害问题!林霈群兴奋地说:「主动来问的人大多都是有需求的,他们透过内容信任我了,基本上只要沟通过程没有大问题,能排除他们的疑虑,他们买课的机率就高达八、九成。」 透过自销售专业服务核心延伸的两个行动,林霈群的客户数量和每月授课时数在三个月内快速成长,原本每个月授课 80 至 100 小时已经很不错,后来每月授课时数成长了七成,达到将近 170 个小时。 除了收入更丰,更透过经验分享协助团队成员,过去只有一人在教学,现在则多了三位伙伴在授课,还开了一家店! 沟通过程如何排除客户疑虑?两个应对建议 「刚刚还有讲到一个大重点,就是事前和客户的沟通!」服务前与客户的沟通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先排除他们的疑虑,他们才会对服务买单,二则是因为对服务成效的正确理解,将大大影响客户后续的满意度。 那么我们该如何妥善与客户沟通呢?林霈群在访谈最后补充他的两个做法。 第一,归纳客户老问题,先一步清楚释疑。 以林霈群提供的服务而言,常被问到的问题包含「你们跟物理治疗师有什么差别?」、「你们的运动课跟健身房哪里不一样?」等。针对这些问题,他事先准备了一份答复,在客户询问前就早一步解释清楚。 站在客户的立场来看,不只疑虑可能提早被解决,也相对能感受到提供服务者的专业与用心。 第二,服务成效讲明白,建立正确期待。 很多人为了顺利把服务卖出去,无论客户碰到的问题是什么,都一律宣称「能解决」。但这其实非常危险,因为后续如果问题没有确实解决,客户很可能就不再回购了,也不会再向亲友推荐。后续我们想维持生意稳定,就只能一再采用成本最高、效果却未必最好的方法:拉新客。 也因此,事前务必清楚说明「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才能建立正确期待,避免客户买了服务才觉得不如预期,他不满意,我们也不开心。 专业服务类型五花八门,未必每个人采取这些做法,都能如林霈群一般在三个月内快速见效,或从此一帆风顺。林霈群就分享,虽然目前经营得还 OK,但也正设法克服新挑战,包含如何让团队协作更有效率,以及如何把产品规格化,省去逐一为客户客制的时间等。 「不过我们会持续努力,希望早点达成每个县市都有服务据点的目标。」他也鼓励目前正奋力站稳脚步的专业服务提供商,参考他在课程中习得的概念与做法,在克服种种难题的同时,至少确保自己在对的方向上努力,而非困在常见的营销迷思里!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10, 2024

Joe 的时间管理术|基本知识

在针对「时间管理」这议题往下细写前,我想要谈三个基本概念。 如此可以先统一一下定义,另一方面嘛,也希望大家在技术上追求「优化」前,能先得到正确的心态。 因为我总相信世界所有东西,只要你能掌握核心,总能发展出自己的做法与技术;但若只学技术却不理解原因时,就很可能被那技术制约甚至反噬。 所以不希望有人误会说「我只要偷学 Joe 的一两个手法,我也能一下做好很多事情。」 方法永远只是思维落实的一种过程与手段罢了,若心态不正确,只学皮毛是绝对没有成效的喔! 这是希望读者往下看之前,能先充分理解的事情。 在这篇中,我要谈三个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 时间管理良好下,能带来的成功到底是甚么? 管理其实是有分为主动与被动的差异。 效率提升并不完全是时间管理的关键。 那我就依序在这篇谈谈这三个基本概念。 成功是甚么? 印象中,每次在文章中提到成功,就会有人酸溜溜的响应说:那些人成功要不是归因于家世、政商关系、逢迎拍马、就是纯粹的好运,成功不是可以学的啦! 我与 Bryan 毕竟离巴菲特或是比尔盖兹那种成就还天差地远,所以我们虽然尽量都希望大家正面思考,但终究没甚么强而有力的论述来否定那些酸溜溜的思维。 嘿,我甚至不否认,人若要得到巴菲特那样等级的成就,除了努力、天赋以外,或许还真的需要很多好运。 但我在这里想强调的一个论述,在于我们对于「成功」的定义未必要这么极端。 并非只有成为巴菲特、选上总统、得诺贝尔奖、或是建立横跨五大洲的商业帝国才算。 我们一般人或许平凡、或许梦想微小的多、或许只拥有人生某阶段的渴望,但对自身而言,若能达到那些梦想,一样是能带来人生中高度的圆满与充实。 这些成功可能是考上某种证照、完成一个设计提案、构筑一份企划、完成婚礼安排、甚至是减肥与健身。 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的成功其实往往是引领我们往更强大的方向前进的里程碑。 就好比学些速记与读书的手法,虽然不可能让你拿到诺贝尔奖,但最少会让你有系统的记得书中的内容,能考个好学校、甚至在起点上超越其他不懂的人。 这在时间管理上也是类似的概念。 学会这些东西,确实不会因此就产生甚么巨变;但最少会让你「更有能力」追寻「属于你的成功」。 大部分人虽然拥有梦想,却常常因为「现实问题」而把梦想不断往后延。 「等我有时间了」、「等我有钱了」、「等我升职了」、「等小孩大了后」;总是会有一堆借口,让人们把想做的事情一直往后推。 五年、十年回头来看,很多人讲了一辈子的事情,往往连起步都没有。 但若你知道如何利用时间,其实很多事情或许早就可以起步了,就算如蜗牛般缓慢,五年十年回头来看也是移动了一些距离啊。 换言之,具备时间管理、或是个人的财务管理的知识后,让我们有能力提升自己的执行力、增加我们时间或是金钱的利用效率,我们将更有机会追逐并完成我们的梦想。 就算那梦想跟知名人士比起来微不足道,但总是一个起步。 要成为巴菲特,我们也是需要一桶金、一桶金的慢慢累积。 所以成功并不表示一定要 aim high,但若能逐步的达成我们每个人生梦想,就是一种能对自己交代的成功。 而若能把这些中小型目标都达成下,万一哪天还有好运加持下,搞不好我们就会是另一个能被历史记录下来的人物。 当然,后者可能可遇不可求;但能达到前者,最少也能让自己某种程度衣食无缺、人生了无遗憾了。 这是我想要强调的「成功」 → 一个由我们自己定义梦想,并将其实现的过程。 这成功并不虚无飘渺、也并非是凡人不可触及的。 重点是你愿不愿起步,以及是否有个好方法让自己事半功倍罢了! 说到这,我想到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改写规则的人,独赢」Page 104 页有这么一句话:「你无法确保成功」美国第二位总统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写信给妻子艾碧盖儿道,「你只能让自己的作为值得成功」。 这段话让我很有共鸣,因为我一直相信若我们投注心力为自己规画未来,就是「让自己的作为值得成功」。 时间智商的提升,就是让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更容易达成自己的目标与愿望。 最终,也就是提升了成功的机率。 管理的关键在于主动两字 第二个基础概念是这样的:并非你去买本「万用手册」(如有名的ほぼ日手帐)或是有在用「Calendar 软件」就叫有做时间管理。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在用类似工具,可是不表示因此就能有效的完成足够的工作。 问题在哪里呢? 我自己观察后发现,好的时间管理、跟坏的时间管理,重点的差异在于如何界定「管理」这个字眼。 管理这个字眼很有意思。 他在中文里,只有这一个字;但在英文里头,其实有好几个字眼都代表管理,比方说Administration、以及Management。 management 这个字眼,比较有「介入、干预、并预先改善」的意思;而 administration 有人翻译成行政管理,通常代表的是「做些动作来确保事情运作顺畅」。 像一间公司里头,administration team 通常就是在确保日常运作不出错、大家照着规矩与流程做事。 以政府部门为例,会有着大量的事务人员,他们的责任就是做这样的事情:确认大家都有身分证字号、确认大家都有缴税、确认预算都有执行类似这些事情。 至于为何人人需要身分证字号,预算金额到底合理不合理,那可不是这类单位需要忧心的问题。 management team 才是一个组织中负责要忧心为什么以及去哪里的单位,他们通常负责提供 vision(愿景)、决定优先级、思考资源分配等。 顺带一提,讲到 vision 这个字,就想到我最近看到一段话对这字描述的极为贴切。 这是格理弗游记的作者 Jonathan Swift 说的:Vision is the art of seeing things invisible。 「看到尚不存在的艺术」,这描述还真棒呢! 一个好的组织需要这两者的平衡。 有些人负责维持日常运作顺畅、照着规矩办事;但也要有些人负责往前看、随时思考规矩是否该改、方向是否该调整。 像我们身体就有着非常完善的行政组织,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 它们巧妙的运作,让身体维持正常运作。 但是呼吸系统可不会帮我们思考如何追求成功与卓越。 你还需要用脑、用心来成立我们的「主动管理」系统,把梦想化为行动纲领并加以实行。 离题的讲了这么一大段,我想说的是:在时间管理上也是一样。 很多人只是被动的把别人来找我们要做的事情记入行事历中,然后照着执行,并以为这就是管理时间。 但这其实不叫时间管理,这充其量只是有个「提醒机制」罢了。 提醒机制只是做到行政管理,让我们不出错、运行顺畅;但若要追求成功,你还需要更多「主动」的成分在其中。 比方说,如何妥善的安排工作、调整优先级、拒绝矛盾的事情、甚至是思考找寻自己的 vision(也就是定义自己想要的成功或是通往成功的里程碑是甚么)。 这才是我觉得在时间管理上重要且该学习之处。 这也说明了,为何虽然有人买了万用手帐、带着 PDA,但是生活效率还是没有很大的提升。 那是因为若管理只做一半,成效当然也只有一半了啊! 时间管理的关键不只在于节省时间 最后一个要说明的,在于时间管理跟「如何节省时间」很可能是不能直接画上等号的。 若只是思考如何「加快」,有时候是会走入歧途的。 这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在于「时间利用的好坏」比「单纯缩短时间」更重要。 这是因为事情怎么样都有最少完成所需的时间,缩短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 比方说吧,每天上班我可以有好几种不同的选择。 可能可以开车、可能可以骑车、可能可以搭捷运、也可能搭出租车。 但除非我能学会瞬间移动或是能得到小叮当的任意门,不然怎么样我都得花些时间。 就算是我最能自我控制的交通工具(如自己开车或骑车),我也不能把通勤时间降到零。 举例而言,搭捷运上班要花 40 分钟,正常骑车也要花 30 分钟,除非拼命闯红灯可能才能省更多。 可是闯红灯风险太高,这策略考虑到风险带来的成本后会变的完全不值得。 但若正常骑车也只能节省个十分钟,那这改善其实也非常有限(虽然就比例而言看似很高)。 甚至在这情况下,我个人反而宁愿多花十分钟来搭捷运。 吓一跳吗? 因为你若从有效分配时间的角度来看,当我有完整的 40 分钟可用时,我其实可以在捷运旅途中看看书、写文章大纲、看一下待办事项列表、或是做些其他的思考。 骑车虽然看似节省了 10 分钟,但过程中我得注意交通、得提高警觉,对我而言反而是一整段完全无用的过程。 所以时间管理,并非只是要你一味的节省时间,如何能好好的利用时间才是关键。 在此概念下,某些事情多花些时间做,有时候反而才是合理的选择。 这也是为何我把这分类取名叫个人时商、而不叫时间管理;因为需要提升的是判断的智慧、而非只是一味求快。 这也带出一味思索加快为何会误入歧途的另一个原因。 一般人常常因为过份求快的「Cost-Down」,而造成工作质量的低落。 像华人就最多这种毛病。 别人订好的标准作业程序,大家都会因为抄快捷方式、省掉几个步骤而得意洋洋。 殊不知,这些流程可能都是必要的。 跳过某些程序虽然短期看起来没问题,但反而可能增加日后的麻烦,如增加日后修改机率、或是因为出错造成评价低落等后遗症。 比方说我们公司规定有开案前要签 charter 的规则。 很多人就会质疑,我都准备好了,为何不让我先动? 甚至有些小组会想偷偷先跑。 但 charter 没有被签,通常理由不外乎就是高阶主管觉得还没有 ready、觉得还有疑虑。 但所谓疑虑是甚么呢? 通常不外乎就是针对项目的「内容」、「规格」、「预算」、或「时间」还有歧见或是不确定。 那你可以想象,若是高阶主管对这四个东西有疑虑,这代表案子的走向有可能还会大幅偏移。 规格或内容随便一改,做法可能都完全不同。 先跑或许能抢些时间,但更可能跑了两周后发现怎么方向大幅转变了? 这时后发现要重头来过,不是很冤枉吗? 所以我自己虽然也会在某些情境偷跑,可是这其实需要充分的信息收集以及风险判断的;大部分时候,我会在这种时刻先把力气放在别的工作上,等到态势明确了,才会进行准备。 如此,一方面避免了重工的风险,又能先完成别的事情。 这才是妥善的分配时间与管理时间。 说了这两个例子,我只是想要强调一个观念。 时间管理的重点并非仅在想办法节省时间或是赶快把事情做完。 有时候多花时间反而才是提升效率、有时候耐心等待反而才是提升效率、甚至有时候多做些事情反而才是提升效率。 总结 时间管理并非只是做做纪录、或是想办法做快一些。 核心的基础是上面提到的三项事情。 首先,你要能界定你自己要甚么东西,也就是你的人生目标。 再来,要能主动的规划与管理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所做所为都能配合我们期待的成功目标。 第三,大处着眼的思考,不要一心求快。 真正的效率常常是在眼睛看不到、反直觉的地方。 多花时间在前期,有时候才能带来后期、甚至长期的收益与效率。 别忘了要把眼光放远,永远看着将来的那个成功目标,这才会带给你真正具备系统观点的「时商」提升。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没过五十岁的你,为什么要尽早发展「自己的品牌」?

在一个「自己才是品牌」又将重现的时代,你花多少力气准备了? 之前我们曾经请网友票选出最想听的生活讲座议题。 贴出之前,我们本以为创业应该是个热门议题,结果票选出炉后,跟「创业」有关的主题,居然出乎意料地低分。 我们就很好奇原因何在?分析后发现,那主题谈的是创业「后」该知道的事情,可是就现实而言,很多人虽然都讨厌自己的工作,也有想要为自己做些事情。 可是往往「只是停留在想想而已」,会继续深度规划的人终究还是少数,所以创业后的知识,自然不这么受到大家青睐。 擦亮你「自己」这品牌:让别人碰到某个问题,就会想到你 因为大家都对创业没兴趣,所以我就写这篇文章,来煽惑大家离职去创业吗? 那当然不是! 一来,并非人人都已经做好独立的准备。二来,创业要承担的风险相对较高,若有妻有子有贷款的,就算心有余、实质却无法马上承担这样的风险波动。 但虽然未必人人都需要立刻创业,慢慢的发展出「自己的品牌」,却是大家该开始思考的一件事。 尤其你还在 50 岁以下,甚至是 35 岁以下的读者,更不能期待会有长期安稳直到退休的环境了。 很巧的是,我在写这篇时,Bryan 贴出了《骑虎难下的六七年级(二):迎接工匠与行脚商人的时代》那篇。 其中提到了行脚商人以及工匠。 我也觉得在接下来的将来,有能力把一件事情独立完成的人才,才会是接下来最有竞争力的一群人。 这可能是面包师、可能是厨师、可能是专精于修理某个机器,可能是了解某个市场的营销企划、可能是可以处理通路的人、或是具备使用某些特殊设备的人等。 可是你必须让人认识你的这份能力,而且让他人有兴趣把工作包给你做。 别说未来了,就现在而言,已经很多大公司的工作是逐渐外包出去的,而这趋势必然会越演越烈。 外包,有可能是包给另一间公司,但也很多是外包给有技能的「自雇者」。 这些自雇者他们本身是可以独当一面的技术人员、是个人顾问、或是一些具备特别能力的人(具备整合能力者)。 也就是 Bryan 提到的工匠或是行脚商人。 我们自己这几年就已经跟很多这样的自雇者合作过,也发现周围冒出越来越多这样的人。毕竟对很多年轻人而言,他们觉得与其进大公司领 22K,自己当个 SOHO 族还可以接触更多人、服务更多公司、自由度也高些、且赚的收入有可能还更好。 所以在薪资福利持续低落的状况下,似乎很多年轻人也就没有非选择要进大公司了。 此外,若成为一个自己能独立运作的品牌,其实也是「降低自己人生的长期风险」。 因为你一样还是帮各公司做着你擅长的事情,可是万一 A 公司有问题或是不再需要这业务时,你手边还有 B 公司、C 公司、D 公司… 有人会说,那我干嘛不先在 A 公司好好当个雇员。 等到 A 公司有问题时,我再去找别的类似工作,或是届时再来变成独立工匠呢? 这是没错,可是要这样做,你就要很有危机意识、也要很用心鞭策自己、努力的经营自己。 毕竟要当独立工匠,并不是懂一种技术就够了,除了你本身的技能外,可能还需要懂营销、懂经营、懂通路、懂销售、懂得整合你自己专业的上游以及下游的人员。 更重要的是,无论你是上班族、是学生、是专业人士、是自雇者,你都要想想怎么「擦亮你自己这品牌」- 让别人碰到某个问题,就会想到你。 毕竟别人为何需要雇用你(或你的团队)? 通常都是因为「你有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你有办法把某个交付物从头包到尾、你是那个领域的少数专家、或是找你的总成本最低」。 所以上下游整合的能力,管理知识与技能、甚至结合其他工匠的项目统筹技能,会是很重要的修练。 但现在公司组织的分工太细,身在其中很多人不会意识到一件工作的完成,其实需要整合多少其他的知识以及技能。我并不是说这些修练一定要出来独立才能学习。 但在大公司窝着时,你必须很有意识的学习其他几方面的技能,并努力打响别人对你的认识,那才有机会养成。 这样将来有一天万一大船翻了,你才会有自己的逃生艇。 可是遗憾的是,很多人只是毫无意识的上班下班,每天只被动处理老板交代的事情、在茶水间聊天打屁、上 FB 贴文按赞、等着下午吃鸡排喝珍奶、六点不到就在想下班后要去哪里玩。 十年如一日的度过了,那恐怕就是把自己暴露在高风险中了喔! 这样你就越来越没有抛弃公司的本钱,也越来越不敢离开公司的庇护。 届时万一哪一天公司不保,公司打算要外移,或是公司不需要你这样的技能时,是否真能这么顺利找到另一个类似的职缺? 届时是否有机会顺利变成另一个自雇者? 这其实是毫无疑问的...... 未来不再是一份工作,安稳做到退休的时代 在很多场合都有人会问我当年为何会想自己创业。 其实老实说,我并不是因为甚么梦想或理念做为起点的,若真说有甚么理由,反而恐怕还是因为「恐惧感」。 当年看罗勃特‧清崎那本「穷爸爸富爸爸」时,对穷爸爸选举失败后那段人生的描述,让我太印象深刻了。 他说穷爸爸当年是夏威夷的公务员,竞选失败后回不去原本的工作了。 这时候他开始动念头想自行创业,甚至以为那是很简单的事情。 但等拿出毕生的积蓄加入了冰淇淋连锁店,才发现经营问题是千头万绪,自己从来没学过相关的技能。 在缺乏经营知识、没有相关经验、又不愿找人协助的状况下,最后生意惨淡,弄得血本无归,整个人生就此卡住了。 创业搞到血本无归绝对是有可能发生。 我觉得越年轻碰到越有机会 Recover 回来,若老了才发生,就真可能一次发生就此成了定局。 所以我自己才会在很早的时候,就觉得应该尽早出来试试看。与其待在一个稳定的环境看书学习,不如直接在实际的市场中学习创业需要的各方面技能(也果然很快就发现,只懂本业的知识是根本不够,还有超多其他的知识急需养成)。 也算是运气好,虽然一路跌跌撞撞,但边走边学下也勉强走到现在了。 当然,大家不用激进的马上出来成为独立工匠或是行脚商人,毕竟大环境的崩坏也不会在这一两年间就发生。 但我是真心觉得所有 20 岁及 30岁的读者真该提早开始思考,下一步该如何经营「自己这个品牌」。 毕竟接下来你还有最少 30 年的时间要工作赚取收入,但显然台湾已经不可能是一个「好好读书,找个稳定的大公司,然后安稳做到退休」的时代了。 没有稳定的大公司后,你就得靠自己这个品牌才能找到工作、被人记得,甚至以此立足。就算现在饭碗还很安稳的朋友,先稍微「自我能力盘点一下,并考虑将来该累积哪些能力」应该也不是坏事。 甚至也可以想想要不要正职以外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 比方是先趁下班或是放假时,培养一种能被大家认可而且佩服的技能,或创造一些兼职的机会。 等一天若能让别人是因为找你而不是找你的公司,是因为需要你而不是需要你的公司;大家争先外包工作给你,是因为你(或你能整合来的团队)能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那你也就是实质名归的工匠或是卖货郎啦!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6, 2024

时间管理 Q&A:不一定是没时间?用「时间颗粒度」打败拖延与干扰

每一次在上时间管理课程的时候,常常会遇到有人提出这类问题:「工作上太忙碌了,所以真正重要的目标常常都无法推进。」、「太常被打断、干扰,所以排好的计划也往往拖延。」 这时候,通常我们第一时间的反应大多是:「如何减少干扰与临时任务?」、「如何让自己可以拥有更多更长的专注时间?」、「如何逼自己去做当下因为很累、很忙而不想做的重要事情?」 不过,上述几个解决办法,其实很容易在现实中撞墙: 「如何减少干扰与临时任务?」 如果是一个职场中的工作者,有可能要求客户、老板都不要打断自己工作,都不要有临时任务吗? 「如何让自己可以拥有更多更长的专注时间?」 有很长的专注时间,当然不是坏事,但真的有很长的时间时,我们就能立刻变得很专注吗? 「如何逼自己去做当下因为很累、很忙而不想做的重要事情?」 都已经很累、很忙、很不想做,逼自己去做,真的就会想做吗?还是更不想做? 而或许从一个小小的观念做个转念,我们就能更从容有余裕的面对上述问题,找到自己可以掌控的时间,并且打败拖延,克服干扰。这个小小的转念,称为「时间的颗粒度」。 「时间的颗粒度」,可以概略定义为「完成行动的一个基本时间单位」。 让我们一起来思考看看,不同的「时间的颗粒度」,会发生什么不同的情况。 假设现在我要做一份报告,如果我的「时间颗粒度」是早上时段、下午时段、晚上时段这么大的单位,例如做一份报告「感觉」大概要 3 个小时,所以想要找到「3 小时」的时间空档来完成这份报告,那么我的「时间颗粒度」就是 3 小时。 这时候,我开始在未来的行事历上,想办法找出 3 小时的空档,有可能找不到(因为被各种会议、行程占满了),于是我叫苦连天,想说只能晚上加班来把这个报告完成了。当然,一旦要占用到加班时间,一定觉得更加痛苦,更不想做。 也或许,我在未来的行事历上,真的找到一个 3 小时的时段,于是我把做完报告这个任务安排上去。但是,现实往往是到了那一天的这一个时段,我发现出现一个临时会议,或者做到一半时来了客户电话,还是说当下我很累没有心情去做。于是,无论是哪一种理由被打断,我往往会拖延到另外一个觉得有 3 小时空档的时段来执行,这往往还是那个晚上加班的时间。 同样假设现在我要做一份报告,但当我们的「时间颗粒度」是 30 分钟,甚至更短的单位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这个意思不是我想办法把做报告变成可以 30 分钟内完成,而是当我们意识到「时间颗粒度」是 30 分钟为单位时,我会主动地把一个可能需要 3 小时的报告任务,分割成「 6 个 30 分钟的小行动」,例如: 先写出目前我脑中有的大纲 设定报告的目标,以及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 询问有经验的人如何解决问题 针对问题去找三份补充资料 调整大纲并确立报告的关键论点 和老板(客户)确认关键论点可以推进 撰写报告开场 撰写报告分析 撰写报告结论 咦?你说怎么拆一拆,超过 6 个行动耶?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本我们设想的那种「3 小时时间颗粒度」还会遇到一个麻烦,那就是最后真正需要的时间,往往超出自己模糊预估的时间,以为半天能完成的任务,结果根本不够!原来根本需要快 5 个小时才能好好完成这份报告,于是晚上加班现在要变成凌晨熬夜了!! 只有当「时间颗粒度」变小后,我们放下对任务的模糊想象,开始具体的拆解出每一个小小时间单位要推进的行动,这时候反而可以更精准的估算需要的总共时间。 但是,也不是要找另外一个 5 个小时空档来一口气完成这个任务。 当时间颗粒度变小,我们还会看到几件事。首先,我们可以「看见」更多可以拿出来运用的时间空档,例如原本早上的通勤时间,可能觉得也就 20 到 30 分钟,应该只能滑滑手机吧?但是当「时间颗粒度」变小后,你就会看到「写出脑中大纲」、「设定报告目标」、「传讯息问个有经验的人」等等,其实都有可能在这个小小的空档执行。 接着,我们可以开始「接受」被打断,并且被打断也不会太大程度影响自己的时间安排。如果早上原本的专注时间被叫去开会了,回来后还有一个小时,依然还是可以推进两个行动单位,不需要完全放弃。 然后,我们可以「意识」到有些行动可以马上开始做(甚至,必须现在就开始做)。例如要赶快有大纲,才能找有经验的人问问题,那么我只要赶快找到今天有空档的 30 分钟把大纲产出就好,甚至现在你在看这篇文章的当下就一定是一个对你来说的空档,不如就马上来产出。 「时间颗粒度」愈小,我们安排时间就愈有弹性,并且更能面对各种被打断的变化,也能看见更多原本看不到但其实可以运用的空档时间,甚至我们能够更精确的计算推估时间。 (延伸阅读:克服拖延 5 个进阶步骤,以养成阅读学习等生活习惯为例) 我常常在时间管理课程中,让学员练习把「时间颗粒度」变小,重新看到任务的可能性。最近的时间管理课程,我就收到不少学员回馈,提到这为他们找到、发现原本有很多可以运用的时间,并且开始能真正推进目标。 这里我就挑选两位朋友练习的很棒的例子,给大家参考看看(有适度改写)。 第一位朋友原本有一个目标是:「半年把家中乱丢的数百本书,清掉不需要的,留下需要的」,原本想要找周末完整好几个小时的空档来做,但是当然一直拖延,毕竟周末有更好玩的事情啊!但是当重新切割「时间颗粒度」后,这位朋友找到的方法是「每天下班一回到家,花十分钟清理一落 15 到 20 本不需要的书。」 这样一来,当「时间颗粒度」变小,我们会发现原来不用刻意安排一个大段时间去做某件事,回家一点点空档,顺手一做,进度也可以往前推进。 而且,或许就在这顺手一做的 10 分钟,发现一本之前买了但乱丢,可是对现在自己很需要的书,那么或许这个礼拜的读书计划就可以用上这本书了! (可以延伸阅读:工作愈忙愈要学习,问题不在没时间、没效果,试试这三步骤) 第二位朋友原本遇到的困境是:「工作性质时常会被中断、电话接不完,自认一天没有完整的一小时可以做完交办事项。从没想过零碎时间使用,十分钟至三十分钟,只要工作有一小点的进度,终会积沙成塔。」 而最后这位朋友上完课后,对于自己处理公事进行了「时间颗粒度」的改善,并跟我分享了他的方法: 以前的做法,想要等到完整长时间一次整理好会议记录: 每日有很多人员面谈会议 结束后要完成记录回报主管 但这样的记录,时常堆积到星期五才将星期一的会议纪录发出 这时候要花很多时间在整理当初的会议纪录 而且因为遗忘等,需要回想的时间变得更多 现在缩小「时间颗粒度」后的方法: 面谈时就记录关键词并完成大纲(利用会议中的小型「时间颗粒度」,开始采取行动) 利用面谈后,那一天的其他零碎空档,把关键词延伸成完整记录,一次推进一段即可(例如午休吃完饭后,下午开会前、后,其他工作之间的片段等等,每次15分钟左右其实就能推进一小段记录补完) 于是面谈完第二天,透过几次的空档推进,就能发出会议纪录 最后的问题是,会有哪些原因,导致我们无法轻易的缩小「时间颗粒度」,总是不知不觉的往很大的「时间颗粒度」去设想呢? 我这边列出几个可能的原因,做为这篇文章的最后提醒: 1. 接收到任务后没有拆解 要做一个报告,没有主动拆解成几个可以分段完成的小步骤 延伸阅读:拆解下一步行动的思考流程图范本,你也做得到专注不瞎忙的参考步骤 2. 之前没有记录自己实际执行的步骤 不知道做报告可以拆解成多少步骤,那就先记录一次自己做了什么步骤,下次就知道怎么拆解了 延伸阅读:工作愈忙愈要记录与回顾,写「任务日志」是提升效率关键 3. 完美心态、定型心态作祟,没有转变成成长心态 要把书都整理好,只想到要一口气整理好,没办法接受每次处理掉一点点 没有完美整理好,但找到需要的书,其实就可以了 延伸阅读:觉察时间管理习惯中的定型心态,开启「成长心态」的转变 -- 本文转贴自: 电脑玩物 (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

拿掉公司头衔,你还剩下什么?怎么设计自己的特色卷标关键词?

怎么在社交场合快速让人记得你?当你拿掉头衔后,还能让人记住你,才是硬技能。无论是自由工作者,还是想在职场中持续升迁、脱颖而出的人,拥有特色是能持续做出差异,拥有技能是能持续交付成果,这两者缺一不可。 💬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在职场上,想要与人不同、获取印象、加薪升职,我们都必须要有个人特色。 无论是自由工作者,还是想在职场中持续升迁、脱颖而出的人,拥有特色是能持续做出差异,拥有技能是能持续交付成果,这两者缺一不可。 今天想和你聊聊个人标签的重要性,怎么设计、找出自己的标签、品牌定位? 🗣 一个生活观察:仰赖公司的潜藏危机 💡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参加了线下活动,明明积极举手发言,却被人称为「那个谁」;在线社群里有个讨论,即使尽可能凑进去讲个几句,但最后还是没多少人记得你。 在知名的公司工作,出去参加活动时,当秀出名片、头衔时大家会靠过来认识,但当你拿掉头衔时,好像没什么人对你有兴趣。 两者虽然状态不相同,但本质问题都是「没有个人特色」。前者是别人无法在一群人中快速认知到你的特色、卷标和价值;后者只是仰赖平台,但脱掉公司的保护伞后,依然是个没有个人特色的人。 你可能会觉得前者比较惨,但我觉得后者其实危机更大。 因为这种人往往很难自己察觉到这件事,毕竟习惯躲在公司的保护伞和光环下,拿出名片就有人往自己靠,习惯了狐假虎威的生活。当哪一天公司没了,或者哪一天泡泡吹破了(只是有实力的人不想戳破),这种从天而降的落差才痛。 🌰 举个实例,我曾经参加某个谈营销的大讲座,讲者是位知名大公司负责做广告投放、拉新用户的,在台上洋洋洒洒说着他怎么把预算几百万、几千万的广告进行投放,吸引到多少量的用户,转换了多少订单。 然后,有一位参与者提问说: 「我们是 OOO 行业,正在寻找第一批的种子用户,请问如果公司的广告预算不够,有没有无预算的客户经营方法?」 结果这位讲者瞬间呆在台上、全场氛围尴尬到不行。因为他没有经历过这个状况,完全不知道如果公司没有给他这些钱,怎么做到用户拉新和营销。 名字,就是你最重要的个人标签 当然,我知道这个题目确实太刁难,毕竟人家的专业和经验就是「大预算」的广告投放,你突然问他怎么做「低预算」的事情,他当然愣住无法回答,总比随便告诉你答案好。 但我必须说的是: 无论你有没有背靠大公司、显赫背景,你应该都要为自己打造一个标签,属于你个人自己的标签。 因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最可靠的绝对是你自己的名字。你想想十年前若有人说他在 Nokia 工作,感觉多威风,现在这个头衔已经不再有吸引力了。 与其释放一种别人是「因为你的公司或头衔才要认识你」的讯号,不如让别人是「因为你这个人的特色: 技能专业、理念价值」,所以想认识你,让自己不论在哪一间公司、是什么头衔身分,都有个人特色和吸引力。 🔍 怎么设计、找出自己的标签、品牌定位? 接下来,我会先讲通则,两种类型的人都能用的,再讲讲第二种人(大公司、大背景光环)的额外作法。 一、从理念出发,你是替哪群人发声? 我之前在脸书上有发一则《如果你没有观点,就不值得被关注》,里面说到的 Opinion Lead 的产品设计,就是在说「你替哪一群人发声」。 有些个人品牌的书,告诉你要想想自己的优势,但我认为这思路不太对,第一步应该是「你为哪一群人发声」。为什么?因为这个标签能替你吸引到有共同理念的人,而这个强度,绝对超过你讲自己哪个优点好棒棒: 你的优点,与我无关;你所相信的理念、推动的事情,才跟我有所共鸣。 🌰 举例来说,像雷蒙三十就是为「现代工作者」发声,追求更聪明的工作方法,以及更好的生活掌握感,所以我们有一个标语是「生活不该只有朝九晚五,还有另一种打开的方式」。 延伸阅读:《职业的发展路径改变:圈子、特色、能力》 二、从需求出发,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先知道自己服务的圈子,再从这圈子里找需求,你可以解决哪些需求,或是在这圈子里,人们通常会找你帮忙什么事情? 🌰 再举我自己为例,我会用「生活黑客教练」、「数字工作术」这两个标签,因为 Lifehacker 的各个面向,都曾经有人来问过我,无论是时间管理、效率系统、动机系统、健康系统、物质系统、意义系统,跟破解生活的默认模式有关的面向,我都有在实践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至于「数字工作术」,是现代人应该懂得运用科技来赋能自己,提高工作效能,让我们有更多时间能给自己,而不是被科技绑架。 三、如果单一标签太广泛,再加上「特色关键词」,成为 2~3 个标签交集的 Top 10。 美国漫画家史考特・亚当斯(Scott Adams)说过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 「把一项技能练到前 10%,非常难。但把两项技能练到前 50% 然后融合,这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 白话来说,如果要排中文世界的内容经营 KOL,我可能不到前百分之 50,但如果加上「一人公司」、「数字工具」、「远距工作」,这三个特色,我应该就能排到前百分之五。 四、至于第二种人,找场合把 Title 去掉,试试看自己的能耐 如果你的名字已经太过响亮,你可以用笔名去写部落格,看看你的文字和观点,能有多少自然的关注,甚至看看那些本来很「哈」你的用户,还有多少人继续追踪你,甚至能认得出你的文字。 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为了验证「学历是不是绝对」?玩过一个实验 —— 把我履历的「教育经历」全部拿掉,只留我的工作和项目经历,看看有多少公司愿意找我去面试,。(有一些跨国大公司确实就没有回音,但大部分知名的企业依然有回信约面试) 或者,像是 J.K 罗琳(哈利波特的作者),她曾经做了一个实验,写一本新的推理小说《步谷鸟的呼唤》,但用了一个没人知道的新笔名。当她没有公布这个信息前,这本书确实没卖得这么好,但她愿意做这种实验,我就非常佩服她。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要让自己认清自己的能耐,有平台可以仰赖当然很棒很幸运,但时时刻刻都警惕自己: 「离开光环的自己,还能有多少被需要的价值?」 最后,在新场合发表想法时,记得都要习惯性的先说自己的名字(或者昵称)。名字永远都是你最重要的品牌标签。 🔏 本篇为「Lifehacker Premium」限定文章 想获得更多人物案例故事?能立即用上的自我管理、工作效能与生活质量升级方法? 👉🏼 加入生活黑客高价值会员社群,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 总结 / 行动思考题 今天我和你分享了个人标签的重要性和设计方法: 无论你的背景、公司和头衔,最可靠的仍是你的名字,名字永远都是你最重要的品牌标签。 别让别人只因为你的公司和背景才想认识你,让自己的名字有价值,你要先找到自己的标签和品牌定位。 标签设计的两步骤:从理念出发,替特定人群发声;从需求出发,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透过找到自己的「特色」,增加自己的差异化,融合多个技能或特质,成为三个标签交集的 Top 10。 如果可以,试试看把自己换个名字,拿掉 Title,去市场上试试看,有多少人还会继续追踪你,甚至认得出你的作品。 💬 思考题: 你现在参加一个很多陌生人的活动时,会怎么介绍自己呢? 有办法让别人对你印象深刻,跟你进一步聊聊吗?不会的话,怎么优化呢? -- 本文转贴自:雷蒙三十 Lifehacker(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8, 2024

【时间管理】从学会怎么玩开始!「高强度休闲」帮助恢复高强度工作动力

时间管理,从学会怎么玩,怎么休息开始。 一个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不会是一直逼迫自己,不会是一直用更多时间补救工作。而是带着充饱电的精神动力去完成有价值的事情。 所以,时间管理不只看到执行面的管理,更要看到恢复面的管理。 当工作非常忙碌,面对的项目难度很高。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休息、休闲、放假时间,远远不够恢复那些困难工作所需要的动力。觉得工作与休闲的时间无法平衡。 于是容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工作越忙,休闲的时候,越无法充分休闲,可是无法充分休闲的情况下,就需要更多休闲时间,而且下一次回到工作中,动力、意志力又比上次减少,于是困难的工作更加觉得困难。 这个恶性循环,导致我们可能一直在逼迫自己,或可能一直在逃避,或是在这两种既无法充份工作,也无法充分休闲的情况下摆荡。 而关键的解决方法之一,就在于提高休闲的强度。 所谓的强度,不一定是时间的多寡,而是休闲的时候,有没有进入专注、投入、充分自我实现的「深戏模式」。 面对愈困难的工作,高强度「深戏」,愈可以帮助我们在休息、放假时找回真正的动力。 深戏(deep play),指得是专注投入某种既具有挑战,但又快乐充满的游戏状态。 「普通休闲」 只能转移注意力,但没有任何问题被解决,没有获得充分成就感,没有学会新的技能、想法。所以常常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获得满足感,甚至除了当下的转移注意,事后有可能永远不会感到「被恢复」。 但「深戏」的状态,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感受到相对更强的恢复力,让我们更快带着新的技能、知识与意志,重返战场。 就像你可能看过身边那些最有成就的朋友,工作上常常挑战许多困难的项目,而在休闲时却也喜欢挑战像是登山、潜水、马拉松这些相对考验体能、技能的活动。并且常常看到他们会在高强度工作、高强度休闲之间快速切换,不会有「好想放更多假」这类的感叹。 专注去挑战可以获得某种自我升级的活动,也就是深戏,确实可以有这样的效果。 不过,「深戏」的状态,或许不一定要在被认为困难、特殊的休闲上才能获得,例如登山、马拉松,当然,或许这些挑战效果更好,但我们也可以在一般的休闲中,练习进入深戏的状态,而获得部分深戏的效果,也就是「更有强度的恢复力」。 有时候当我认真挑选了一款有难度、有深度的电玩游戏,并且在短时间完全投入到游戏时,我会感受到深戏的效果。我会因为游戏世界的精密与启示,而感受到完全的专注投入。我会因为游戏的难度,感受到不断挑战,但因为是游戏而没有压力的放松。然后,我会在这一到两个小时的过程中,很充分的让脑袋做了一轮切换,刺激出新的想法与动力,回去面对有难度且有压力的工作挑战。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热衷于研究做料理,我会去对每一道料理做深入的研究,尝试各种可能方法,做了大量的笔记,里面有大量失败的实验,但因为是料理,所以都能快乐以对,并且在获得某种发现与成功时,感受到更大的喜悦。然后,我发现自己也因此更能带着勇于学习、尝试,并且面对失败的心情,回到那些困难的工作上继续努力。 而这几年来,我的兴趣:「写作」,更延伸到教学,成为我的一个重要副业。但我依然将写作这件事情当作休闲乐趣来经营,让我在其中也能彻底享受深戏带来的恢复,而非消耗。并且也确实能享受到充分的玩,玩出成果,也能带来额外巨大的成就感。 在最近一年中,我开始养成的「跑步」兴趣,更让我体验到,有强度的休闲,提供更有强度恢复的效果。因为这样的休闲强度提升,面对更有强度的问题解决,同时也在身体、心理、知识上更快带来自我的升级。回过头来,这样的自我更新,也会展现在工作上的精力、态度与情绪上。 于是根据这样的经验,我认为任何人都可以试试看利用高强度休闲,来恢复高强度工作动力。而且高强度休闲不一定只能是无法一蹴可几的登山、潜水等活动。如果能符合下面四个条件的其中几个,都能提升休闲强度,进入深戏模式。 1. 能够进入专注心流:这项活动能够引人入胜,带领我进入心流状态,不会像是走马看花一样分心。于是我可以真正从原本的某些焦虑、烦恼、压力状态抽离,感受到进入一个专注、自主的状态。所以,深戏不一定是剧烈活动,像是冥想也会有深戏效果。 2. 获得解决问题的满足感:这个休闲是有难度的,有问题需要解决,有关卡需要突破。所以我必须练习、尝试、思考,才能完成。然而关键不同是,没有外加非解决不可的压力,或是失败的外在指责。所以我可以单纯享受解题乐趣,体验失败与再次挑战的过程,从而锻炼自己的心态。有些好的电玩游戏,就可以有这样的效果。 3. 学会可以应用的新事物:这件事情是有知识性的,或是一种技能,于是当我完成它后,这个知识与技能还可以延伸到其他事情上。例如一个深入的书籍阅读与心得产出,就能获得类似效果。 4. 了解提升自己的方法:工作、休闲,都是人生。但在有强度的休闲时,我们和工作时一样挑战难题、克服难关、享受成果。只是这时候我们只跟自己赛跑,透过这样更放松的方式,去认识自己身体、心理的弱点,尝试去锻炼与提升。例如逐渐增进强度的运动,就可以达到深戏的效果。 好的游戏,就是对困难工作与人生的模拟。不是说要玩有什么大道理的游戏,但是一个挑战、过关、获得成果与策略规划的过程,如果够深刻,那么也是在游戏过程中体验人生需要的态度与方法。而这样的深戏过程,正是我们在休闲时需要的。 如果工作很忙、很乱、很焦虑,除了还是要想办法找出休息、休闲的时间,同时也可以设法增加玩的「强度」,找到可以达到深戏效果的休闲,帮助自己恢复高强度的工作动力: 「能够进入专注心流」 「获得解决问题的满足感」 「学会可以应用的新事物」 「了解提升自己的方法」 -- 本文转贴自:计算机玩物(原文标题:工作愈忙愈要懂得深戏,高强度休闲帮助恢复高强度工作动力)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3, 2024

外国人来台湾数字游牧,超过 90 天就要缴所得税!外国人来台所得税细节、算法一次看

许多外籍人士考虑来台数字游牧,今年台湾政府也开放数字游牧签证申请,让更多人跃跃欲试,不过许多外国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是否需要缴纳台湾所得税?如果需要,又该如何计算? 本篇文章将针对台湾所得税规则,帮助数字游牧者厘清在台税务义务,避免因不熟悉法规而产生不必要的税务风险。 是否需要缴纳所得税,要看在台「居留天数」与「税务身分」 台湾的税务身份主要取决于外籍人士在台湾的居留天数,并分为以下三类: (1) 居留未满 90 天(免税,除非有台湾来源所得) 如果外籍人士在一年内于台湾停留未满 90 天,一般来说不需要缴纳台湾所得税,除非其收入来自台湾来源(例如与台湾企业签约并获取报酬)。 台湾来源所得:例如为台湾公司提供服务、受聘于台湾公司、或其他与台湾有直接收入关联的工作,则该收入需缴税,通常由台湾公司直接扣缴,或可能需要离境前自行申报。 非台湾来源所得:如果数字游牧者的收入来自境外雇主或海外客户(例如远程接案、海外公司薪资),且无台湾来源所得,则通常不需在台湾申报所得税。 (2) 居留超过 90 天但未满 183 天(要缴税) 若外国人在台居留超过 90 天但未满 183 天,则税务义务会有所变化,具体规定如下: 台湾企业支付的所得:若外籍人士与台湾公司合作,该公司通常会依规定税率预扣所得税,或可能需要离境前自行申报。 境外雇主支付的所得:若在台湾期间提供服务给境外客户,则可能需在离境前主动申报并缴纳税款。 持有台湾数字游牧签证入境台湾,最长只能停留 6 个月,若透过其他签证或方法停留在台湾超过 183 天,税务算法就不一样。 (3) 居留满 183 天(要缴税,适用台湾累进税率) 若外籍人士在台湾居留满 183 天,即被认定为台湾的税务居民,需就全球所得向台湾政府申报所得税,并适用累进税率(5%~40%)。 累进税率计算方式如下(2024年标准): 所得税应于次年度 5 月 1 日起至 5 月 31 日止,办理上年度之结算申报。但若于年度中途离境者,则应于离境前 10 天内,办理当年度申报纳税。 外国人申报所得税处理单位为各地区的国税局或相关办事处。详细的税务信息,请洽询国税局,或至官网查询。 参考数据: 中华民国所得税法 财政部税务入口网外侨税务服务 R.O.C. Source Income and Scope of Exemptions 延伸阅读:台湾数字游牧签证来了!签证申请条件、应缴文件一次看!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