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 Q&A:不一定是没时间?用「时间颗粒度」打败拖延与干扰
February 22, 2024
Photo from Freepik
【本文想让你知道的是】
1. 常见的「拖延症」解法有哪些?为何效果有效?
2. 所谓「时间颗粒度」是什么?
3. 如何透过缩小时间颗粒度来提升工作效率?
每一次在上时间管理课程的时候,常常会遇到有人提出这类问题:「工作上太忙碌了,所以真正重要的目标常常都无法推进。」、「太常被打断、干扰,所以排好的计划也往往拖延。」
这时候,通常我们第一时间的反应大多是:「如何减少干扰与临时任务?」、「如何让自己可以拥有更多更长的专注时间?」、「如何逼自己去做当下因为很累、很忙而不想做的重要事情?」
不过,上述几个解决办法,其实很容易在现实中撞墙:
- 「如何减少干扰与临时任务?」如果是一个职场中的工作者,有可能要求客户、老板都不要打断自己工作,都不要有临时任务吗?
- 「如何让自己可以拥有更多更长的专注时间?」有很长的专注时间,当然不是坏事,但真的有很长的时间时,我们就能立刻变得很专注吗?
- 「如何逼自己去做当下因为很累、很忙而不想做的重要事情?」都已经很累、很忙、很不想做,逼自己去做,真的就会想做吗?还是更不想做?
而或许从一个小小的观念做个转念,我们就能更从容有余裕的面对上述问题,找到自己可以掌控的时间,并且打败拖延,克服干扰。这个小小的转念,称为「时间的颗粒度」。
「时间的颗粒度」,可以概略定义为「完成行动的一个基本时间单位」。
让我们一起来思考看看,不同的「时间的颗粒度」,会发生什么不同的情况。
假设现在我要做一份报告,如果我的「时间颗粒度」是早上时段、下午时段、晚上时段这么大的单位,例如做一份报告「感觉」大概要 3 个小时,所以想要找到「3 小时」的时间空档来完成这份报告,那么我的「时间颗粒度」就是 3 小时。
这时候,我开始在未来的行事历上,想办法找出 3 小时的空档,有可能找不到(因为被各种会议、行程占满了),于是我叫苦连天,想说只能晚上加班来把这个报告完成了。当然,一旦要占用到加班时间,一定觉得更加痛苦,更不想做。
也或许,我在未来的行事历上,真的找到一个 3 小时的时段,于是我把做完报告这个任务安排上去。但是,现实往往是到了那一天的这一个时段,我发现出现一个临时会议,或者做到一半时来了客户电话,还是说当下我很累没有心情去做。于是,无论是哪一种理由被打断,我往往会拖延到另外一个觉得有 3 小时空档的时段来执行,这往往还是那个晚上加班的时间。
同样假设现在我要做一份报告,但当我们的「时间颗粒度」是 30 分钟,甚至更短的单位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这个意思不是我想办法把做报告变成可以 30 分钟内完成,而是当我们意识到「时间颗粒度」是 30 分钟为单位时,我会主动地把一个可能需要 3 小时的报告任务,分割成「 6 个 30 分钟的小行动」,例如:
- 先写出目前我脑中有的大纲
- 设定报告的目标,以及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
- 询问有经验的人如何解决问题
- 针对问题去找三份补充资料
- 调整大纲并确立报告的关键论点
- 和老板(客户)确认关键论点可以推进
- 撰写报告开场
- 撰写报告分析
- 撰写报告结论
咦?你说怎么拆一拆,超过 6 个行动耶?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本我们设想的那种「3 小时时间颗粒度」还会遇到一个麻烦,那就是最后真正需要的时间,往往超出自己模糊预估的时间,以为半天能完成的任务,结果根本不够!原来根本需要快 5 个小时才能好好完成这份报告,于是晚上加班现在要变成凌晨熬夜了!!
只有当「时间颗粒度」变小后,我们放下对任务的模糊想象,开始具体的拆解出每一个小小时间单位要推进的行动,这时候反而可以更精准的估算需要的总共时间。
但是,也不是要找另外一个 5 个小时空档来一口气完成这个任务。
当时间颗粒度变小,我们还会看到几件事。首先,我们可以「看见」更多可以拿出来运用的时间空档,例如原本早上的通勤时间,可能觉得也就 20 到 30 分钟,应该只能滑滑手机吧?但是当「时间颗粒度」变小后,你就会看到「写出脑中大纲」、「设定报告目标」、「传讯息问个有经验的人」等等,其实都有可能在这个小小的空档执行。
接着,我们可以开始「接受」被打断,并且被打断也不会太大程度影响自己的时间安排。如果早上原本的专注时间被叫去开会了,回来后还有一个小时,依然还是可以推进两个行动单位,不需要完全放弃。
然后,我们可以「意识」到有些行动可以马上开始做(甚至,必须现在就开始做)。例如要赶快有大纲,才能找有经验的人问问题,那么我只要赶快找到今天有空档的 30 分钟把大纲产出就好,甚至现在你在看这篇文章的当下就一定是一个对你来说的空档,不如就马上来产出。
「时间颗粒度」愈小,我们安排时间就愈有弹性,并且更能面对各种被打断的变化,也能看见更多原本看不到但其实可以运用的空档时间,甚至我们能够更精确的计算推估时间。
(延伸阅读:克服拖延 5 个进阶步骤,以养成阅读学习等生活习惯为例)
我常常在时间管理课程中,让学员练习把「时间颗粒度」变小,重新看到任务的可能性。最近的时间管理课程,我就收到不少学员回馈,提到这为他们找到、发现原本有很多可以运用的时间,并且开始能真正推进目标。
这里我就挑选两位朋友练习的很棒的例子,给大家参考看看(有适度改写)。
第一位朋友原本有一个目标是:「半年把家中乱丢的数百本书,清掉不需要的,留下需要的」,原本想要找周末完整好几个小时的空档来做,但是当然一直拖延,毕竟周末有更好玩的事情啊!但是当重新切割「时间颗粒度」后,这位朋友找到的方法是「每天下班一回到家,花十分钟清理一落 15 到 20 本不需要的书。」
这样一来,当「时间颗粒度」变小,我们会发现原来不用刻意安排一个大段时间去做某件事,回家一点点空档,顺手一做,进度也可以往前推进。
而且,或许就在这顺手一做的 10 分钟,发现一本之前买了但乱丢,可是对现在自己很需要的书,那么或许这个礼拜的读书计划就可以用上这本书了!
(可以延伸阅读:工作愈忙愈要学习,问题不在没时间、没效果,试试这三步骤)
第二位朋友原本遇到的困境是:「工作性质时常会被中断、电话接不完,自认一天没有完整的一小时可以做完交办事项。从没想过零碎时间使用,十分钟至三十分钟,只要工作有一小点的进度,终会积沙成塔。」
而最后这位朋友上完课后,对于自己处理公事进行了「时间颗粒度」的改善,并跟我分享了他的方法:
以前的做法,想要等到完整长时间一次整理好会议记录:
- 每日有很多人员面谈会议
- 结束后要完成记录回报主管
- 但这样的记录,时常堆积到星期五才将星期一的会议纪录发出
- 这时候要花很多时间在整理当初的会议纪录
- 而且因为遗忘等,需要回想的时间变得更多
现在缩小「时间颗粒度」后的方法:
- 面谈时就记录关键词并完成大纲(利用会议中的小型「时间颗粒度」,开始采取行动)
- 利用面谈后,那一天的其他零碎空档,把关键词延伸成完整记录,一次推进一段即可(例如午休吃完饭后,下午开会前、后,其他工作之间的片段等等,每次15分钟左右其实就能推进一小段记录补完)
- 于是面谈完第二天,透过几次的空档推进,就能发出会议纪录
最后的问题是,会有哪些原因,导致我们无法轻易的缩小「时间颗粒度」,总是不知不觉的往很大的「时间颗粒度」去设想呢?
我这边列出几个可能的原因,做为这篇文章的最后提醒:
1. 接收到任务后没有拆解
- 要做一个报告,没有主动拆解成几个可以分段完成的小步骤
- 延伸阅读:拆解下一步行动的思考流程图范本,你也做得到专注不瞎忙的参考步骤
2. 之前没有记录自己实际执行的步骤
- 不知道做报告可以拆解成多少步骤,那就先记录一次自己做了什么步骤,下次就知道怎么拆解了
- 延伸阅读:工作愈忙愈要记录与回顾,写「任务日志」是提升效率关键
3. 完美心态、定型心态作祟,没有转变成成长心态
- 要把书都整理好,只想到要一口气整理好,没办法接受每次处理掉一点点
- 没有完美整理好,但找到需要的书,其实就可以了
- 延伸阅读:觉察时间管理习惯中的定型心态,开启「成长心态」的转变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本站所有文章未经事先书面授权,请勿任意利用、引用、转载。
異塵行者 Esor Huang
异尘行者(Esor Huang)是「電腦玩物」部落格站长,致力于透过文章,完整记录与传播行动工具的使用心得、科技工具如何真正活用到工作与生活,以及提升时间管理和工作效率的技巧等内容。主题会涵盖数字应用、时间管理到生活旅游中的科技人文观察,目前部落格每日点阅数超过六万,累积浏览人次更已突破九千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