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55 posts
Sort by Latest

没过五十岁的你,为什么要尽早发展「自己的品牌」?
在一个「自己才是品牌」又将重现的时代,你花多少力气准备了? 之前我们曾经请网友票选出最想听的生活讲座议题。 贴出之前,我们本以为创业应该是个热门议题,结果票选出炉后,跟「创业」有关的主题,居然出乎意料地低分。 我们就很好奇原因何在?分析后发现,那主题谈的是创业「后」该知道的事情,可是就现实而言,很多人虽然都讨厌自己的工作,也有想要为自己做些事情。 可是往往「只是停留在想想而已」,会继续深度规划的人终究还是少数,所以创业后的知识,自然不这么受到大家青睐。 擦亮你「自己」这品牌:让别人碰到某个问题,就会想到你 因为大家都对创业没兴趣,所以我就写这篇文章,来煽惑大家离职去创业吗? 那当然不是! 一来,并非人人都已经做好独立的准备。二来,创业要承担的风险相对较高,若有妻有子有贷款的,就算心有余、实质却无法马上承担这样的风险波动。 但虽然未必人人都需要立刻创业,慢慢的发展出「自己的品牌」,却是大家该开始思考的一件事。 尤其你还在 50 岁以下,甚至是 35 岁以下的读者,更不能期待会有长期安稳直到退休的环境了。 很巧的是,我在写这篇时,Bryan 贴出了《骑虎难下的六七年级(二):迎接工匠与行脚商人的时代》那篇。 其中提到了行脚商人以及工匠。 我也觉得在接下来的将来,有能力把一件事情独立完成的人才,才会是接下来最有竞争力的一群人。 这可能是面包师、可能是厨师、可能是专精于修理某个机器,可能是了解某个市场的营销企划、可能是可以处理通路的人、或是具备使用某些特殊设备的人等。 可是你必须让人认识你的这份能力,而且让他人有兴趣把工作包给你做。 别说未来了,就现在而言,已经很多大公司的工作是逐渐外包出去的,而这趋势必然会越演越烈。 外包,有可能是包给另一间公司,但也很多是外包给有技能的「自雇者」。 这些自雇者他们本身是可以独当一面的技术人员、是个人顾问、或是一些具备特别能力的人(具备整合能力者)。 也就是 Bryan 提到的工匠或是行脚商人。 我们自己这几年就已经跟很多这样的自雇者合作过,也发现周围冒出越来越多这样的人。毕竟对很多年轻人而言,他们觉得与其进大公司领 22K,自己当个 SOHO 族还可以接触更多人、服务更多公司、自由度也高些、且赚的收入有可能还更好。 所以在薪资福利持续低落的状况下,似乎很多年轻人也就没有非选择要进大公司了。 此外,若成为一个自己能独立运作的品牌,其实也是「降低自己人生的长期风险」。 因为你一样还是帮各公司做着你擅长的事情,可是万一 A 公司有问题或是不再需要这业务时,你手边还有 B 公司、C 公司、D 公司… 有人会说,那我干嘛不先在 A 公司好好当个雇员。 等到 A 公司有问题时,我再去找别的类似工作,或是届时再来变成独立工匠呢? 这是没错,可是要这样做,你就要很有危机意识、也要很用心鞭策自己、努力的经营自己。 毕竟要当独立工匠,并不是懂一种技术就够了,除了你本身的技能外,可能还需要懂营销、懂经营、懂通路、懂销售、懂得整合你自己专业的上游以及下游的人员。 更重要的是,无论你是上班族、是学生、是专业人士、是自雇者,你都要想想怎么「擦亮你自己这品牌」- 让别人碰到某个问题,就会想到你。 毕竟别人为何需要雇用你(或你的团队)? 通常都是因为「你有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你有办法把某个交付物从头包到尾、你是那个领域的少数专家、或是找你的总成本最低」。 所以上下游整合的能力,管理知识与技能、甚至结合其他工匠的项目统筹技能,会是很重要的修练。 但现在公司组织的分工太细,身在其中很多人不会意识到一件工作的完成,其实需要整合多少其他的知识以及技能。我并不是说这些修练一定要出来独立才能学习。 但在大公司窝着时,你必须很有意识的学习其他几方面的技能,并努力打响别人对你的认识,那才有机会养成。 这样将来有一天万一大船翻了,你才会有自己的逃生艇。 可是遗憾的是,很多人只是毫无意识的上班下班,每天只被动处理老板交代的事情、在茶水间聊天打屁、上 FB 贴文按赞、等着下午吃鸡排喝珍奶、六点不到就在想下班后要去哪里玩。 十年如一日的度过了,那恐怕就是把自己暴露在高风险中了喔! 这样你就越来越没有抛弃公司的本钱,也越来越不敢离开公司的庇护。 届时万一哪一天公司不保,公司打算要外移,或是公司不需要你这样的技能时,是否真能这么顺利找到另一个类似的职缺? 届时是否有机会顺利变成另一个自雇者? 这其实是毫无疑问的...... 未来不再是一份工作,安稳做到退休的时代 在很多场合都有人会问我当年为何会想自己创业。 其实老实说,我并不是因为甚么梦想或理念做为起点的,若真说有甚么理由,反而恐怕还是因为「恐惧感」。 当年看罗勃特‧清崎那本「穷爸爸富爸爸」时,对穷爸爸选举失败后那段人生的描述,让我太印象深刻了。 他说穷爸爸当年是夏威夷的公务员,竞选失败后回不去原本的工作了。 这时候他开始动念头想自行创业,甚至以为那是很简单的事情。 但等拿出毕生的积蓄加入了冰淇淋连锁店,才发现经营问题是千头万绪,自己从来没学过相关的技能。 在缺乏经营知识、没有相关经验、又不愿找人协助的状况下,最后生意惨淡,弄得血本无归,整个人生就此卡住了。 创业搞到血本无归绝对是有可能发生。 我觉得越年轻碰到越有机会 Recover 回来,若老了才发生,就真可能一次发生就此成了定局。 所以我自己才会在很早的时候,就觉得应该尽早出来试试看。与其待在一个稳定的环境看书学习,不如直接在实际的市场中学习创业需要的各方面技能(也果然很快就发现,只懂本业的知识是根本不够,还有超多其他的知识急需养成)。 也算是运气好,虽然一路跌跌撞撞,但边走边学下也勉强走到现在了。 当然,大家不用激进的马上出来成为独立工匠或是行脚商人,毕竟大环境的崩坏也不会在这一两年间就发生。 但我是真心觉得所有 20 岁及 30岁的读者真该提早开始思考,下一步该如何经营「自己这个品牌」。 毕竟接下来你还有最少 30 年的时间要工作赚取收入,但显然台湾已经不可能是一个「好好读书,找个稳定的大公司,然后安稳做到退休」的时代了。 没有稳定的大公司后,你就得靠自己这个品牌才能找到工作、被人记得,甚至以此立足。就算现在饭碗还很安稳的朋友,先稍微「自我能力盘点一下,并考虑将来该累积哪些能力」应该也不是坏事。 甚至也可以想想要不要正职以外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 比方是先趁下班或是放假时,培养一种能被大家认可而且佩服的技能,或创造一些兼职的机会。 等一天若能让别人是因为找你而不是找你的公司,是因为需要你而不是需要你的公司;大家争先外包工作给你,是因为你(或你能整合来的团队)能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那你也就是实质名归的工匠或是卖货郎啦!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6, 2024

海外工作难的不是工作,是生活!6 个方法从零开始建立「生活社交圈」!
对于我们这样以在线教学维生的老师们,到外县市、国外工作,成为数字游牧,技术上并不困难,只要准备好计算机,事业完全可以带着走。 难的都是工作之外的那些事,也就是生活管理。 几位跟我做过一对一教学事业 coaching 的老师,常常都把这件事挂在嘴巴上讲:「好希望今年就可以实践数字游牧、到国外去边生活边工作的梦想喔!」 我接着问了一下,这几位年轻的老师,单身无家累、不用帮家里还债、也没有养宠物、教学事业 100% 在在线进行、也已经存了一笔紧急预备金,根本就是买了机票就可以飞的状态,有点搞不懂他们是卡在哪里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 原来,他们是有点难想象,到了一个走出机场就没有认识任何一个人的生活环境,要如何建立人际社交圈。下了班要找谁吃饭?周末要跟谁出去玩?如果都还是只能跟台湾的朋友视讯聊天,这样出国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这我有经验,相信我的经验可以帮到你。 2008 年,我一个人飞到世界的另一端「多米尼加」去工作,当时是经由国内单位外派过去做华语老师,定义上不算数位游牧,然而要面对的「从零开始建立生活社交圈」是跟现在每一位数字游牧工作者是一样的。 而且,当时 FB、五花八门的社群交友 APP 还不流行,出国前想要透过网络认识已经在多米尼加的台湾人、或像现在这样从脸书社团找到当地共同兴趣的朋友,都不如现在容易。 我搭了 30 小时的飞机,从台湾飞到洛杉矶、洛杉矶再到巴拿马、巴拿马转多米尼加,走出机场,已经头昏脑胀,只想洗个澡,大睡一整天。 隔天出门觅食,我才有「哇!我真的就要在这个全国都没人认识我的地方,生活两年了吗?」 第一天,很新鲜,逛超市很好玩、走进充满人情味的杂货店很好玩、学习当地的公共交通系统要怎么乘车很好玩。 第二天,买买当地小吃、学习如何跟当地人一样在自助餐便当店点菜、走路就能到海边散步,看梦幻的加勒比海,小事情都让人兴奋。 第三天,我开始发现自己下班后没有人可以聊天,想约个姊妹出去喝咖啡?没办法了!想找台湾的朋友视讯一下,时差日夜颠倒,也约不太到。 面对空荡荡的那个房间,一台笔电就是我跟台湾连结的管道,的确有那几个 moment ,我一直问自己「我真的能在这边过两年吗?」几个特别想找人聊天,却只能面对计算机发呆的时候,我也是好几次用眼泪度过。 我还记得我是小年夜那天飞出去的,台湾的朋友们都在跟家人过年,我一个人飞到一个远到不行的国家,因为外派单位联络的信息落差,到了当地才发现教学工作根本一个月之后才要开始,所以我急忙飞过去,虽然有薪水但没工作可做,没工作就没有跟人交流的机会,我到底是来干嘛的啊? 我不是唯一被这个单位外派的工作者,其实我还有一些台湾同事,只不过大家工作范围不同,并不会常有机会见面。 过了几个周末,我发现台湾同事们大多是这样过的:「到当地的中国餐馆吃饭、到某个人家里唱 KTV 、看台湾电影、打扑克牌…」。 等一下,如果我飞了大半个地球,却是把周末过得比台湾还台湾,那我不如回台湾工作就好了啊? 知道这个不是我出国工作的目的,我很有意识地和台湾同事们的社交圈维持一个距离,偶尔参加他们的活动,其他时间,我必须靠自己打造另一个生活圈。 以下是我用过的方法,多米尼加朋友都觉得,我只是住了两年,过得比他们还像多米尼加人,我自己也很满意那两年的人生体验,以下与你分享。 当年在多米尼加健身房上飞轮课(图/游皓云 提供) 一、参加当地机构的课程 我当时报名了 salsa 舞蹈课和法文课。 会选这两个,是因为这两个项目都是我在台湾原本就有在学的。 而且这样的课程,很快就能让我认识到有共同兴趣的当地人,下了课可以跟同学一起约练习跳舞,或者跟法文课同学约去喝个东西。 多米尼加是讲西班牙文的,你或许会问为什么不是上西班牙文课?原因有二。 第一,我的西班牙文当时已经算流利了,如果真的要上课,就要上专业等级的讨论课,我找了三五间语言学校,都没有找到适合的课。 第二,上西班牙文课,同学都会是其他外国人,因为当地人不必学西班牙文,这无法帮助我打造当地社交圈。 上法文课,同学就都是多米尼加人,他们对我这个不是多米尼加人的同学,也会很好奇,这样交朋友就快很多。 在多米尼加两年,我最要好的朋友,就是在舞蹈课和法文课认识的,到现在都还有联络,他们其中一位甚至还来台湾学了两个月的中文,我今年去欧洲,也还打算找他碰面,这种朋友都会是可以联络一辈子的好朋友。 二、报名健身房会员 我在台湾本来就有上健身房运动的习惯,要让国外工作的生活有一个秩序感,建立类似的 routine 很重要。 前半年我为了省钱,报了一个比较阳春小型的健身房,因为当地贫富差距颇大,在那间健身房会遇到的人,有点像是另一个世界的族群。 后来我搬家,也就顺势换到了一间会员费比较高、但环境好非常多的健身房,大概就是台湾连锁健身房的这种质量,有氧课程也很多,去久了之后自然会常常遇到一些熟面孔,健身房里面还有咖啡店,渐渐就会多遇到很多可以聊天的对象。 三、在固定的店家出没交朋友 我在多米尼加的首都 Santo Domingo 工作,那个城市只有两间稍具规模的书店,大约就是台湾金石堂的大小,里面有间咖啡店,我常常去那边看书、备课、改作业。 抱着一堆中文书去那边工作,很容易引起注意,有一次,隔壁桌的几位先生,跟我聊了起来,很好奇地问我中文这个语言的逻辑。 没想到他们是一群当地媒体的记者,没事就约在那边喝咖啡,交换新闻信息。 于是我后来就更常到那间咖啡厅报到,只要他们是在闲聊,我就加入,听到的都是当地第一手信息,他们甚至后来也带我去一些当地人才会去的活动、餐厅,帮我开了很多眼界。 四、常主动跟你的工作伙伴分享兴趣 我见到人就讲我很爱看棒球,有棒球的信息拜托他们都告诉我。 很幸运地,有一个学生,就有一个好朋友是棒球记者,介绍给我认识。 那位记者也非常热心,知道我在台湾也做过棒球记者,邀请我去他主持的广播节目分享,还带着我进多米尼加职棒的记者会,后来自然我们也变成好朋友。 不必等别人问,你自己就可以一直把「自己需要什么信息」散播出去,大家都很忙,你要让别人有信息的时候,很容易想到你,顺手就愿意分享给你。 五、上网找兴趣培养类的社团 当年还没有脸书社团这样的管道,我是在 google 搜寻了半天+询问多米尼加朋友,才终于找到一两个类似台湾 mobile01 的论坛多米尼加版,在上面参加了一个单车团。 几个周日,我就会跟着这个团去骑脚踏车,他们当然认识一些我们这种外国人找不到的路线,我也可以边骑边跟他们练习西班牙文。 现在有脸书社团,要找这样的朋友太容易了,你甚至出发之前就可以去认识一些网友,一下飞机就有人可以约了。 六、对一切保持最大弹性 很多外来者会对当地有所抱怨,工作效率低、不求长进、交通便利度不如台湾、食物不好吃…。 说实在的,如果一个在台湾的外国人,开口闭口都是抱怨台湾,你会不会很想叫他滚出台湾? 那么我们到了国外,变成那个看什么都不顺眼的外国人的时候,又怎么能期待被当地人接受? 在多米尼加那两年,我交了很多朋友,做了很多在台湾根本不可能做的事。 包括天天吃那个看起来完全没有卖相的红豆饭便当、在街上、夜店一晚跟十几个陌生异性跳舞、走到那里都跟陌生人交谈、停电邻居约到街上喝酒我就马上冲、在健身房尝试每一种我在台湾根本不会上的课、失恋太难过跑去跟意大利阿嬷同事哭诉…。 既然到了国外生活,不管是现在很流行的数字游牧身份,或者单纯外派工作,我会建议就放掉在台湾的那些「应该」,全心投入去体验这个只有在当地、当时、当下可以体验到的人生版本。 不管那些体验是正面还是负面,它都会成为你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如果你跟我一样是老师,相信我,就是这些常理之外的人生经验,会让你未来的教学风格,长出独特的魅力,那会是你参加100次研习都学不到的隐形教学功力。 -- 本文转贴自:游皓云/台湾人的西班牙文老师/外国人的华语老师/云飞语言中心创办人(原文标题:海外工作难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生活管理)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5, 2024

接案艺术工作者 FUN 专访|在旅行与艺术间游走,我如何管理工作与生活,提升竞争力?
「数字游牧,让我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和节奏来安排生活,不用等到退休才能做想做的事。」刚满 30 岁的 Fun 说。 Fun 是一名艺术工作者,在艺术行政和艺术研究的专业领域已经有五、六年的工作经验。她曾经参与大型的 2022 Mattauw 麻豆大地艺术季,2023 马祖国际艺术岛。她也曾参与地方美术馆的研究计划案,研究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在这些案件中,她曾担任策展人、项目经理和讲师等不同角色。 像 Fun 这样以接案为主的艺术工作者,在业界不算少见。平时她大多在家或咖啡厅工作,有时会随着艺术节的项目,飞往各地。很多人对数字游牧边工作边旅行的生活心生向往,但是对 Fun 而言,最重要的是她可以保持心灵和生活的自由。 但追求工作与生活「自由」并非想象中容易,为维持案源稳定、提升竞争力,又该怎么管理生活、精进自己,都是身为数位游牧者的一大考验, Fun 是如何做到的呢? 追求「工作」自由,如何让自己在接案中保持稳定与竞争力? 数字游牧者想要工作自由,对于接案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案源稳定。 接案关键 1|保持人脉 Fun 分享,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人脉」。 Fun 最初的案件是来自于大学时期参与的计划案的合作对象,而每一个案子中都会认识新的伙伴,透过人脉的累积,接案机会也会变多。 Fun 的同行中有许多人会积极经营个人品牌,拓展陌生客群。而 Fun 较常是透过熟人互相介绍。她认为保持交友状态,不吝于与他人交流,会让对方意识到「原来你会这个!」,也是拓展新计划的一种机会。 除了原先的案主,有时候工作中遇到的同行或受访者,也可能成为新的案源。 想要保持案源稳定,Fun 也点出,最重要、也最基本的还是踏实地完成每一次的案件,当合作伙伴能够信任你、肯定你,人脉就能慢慢地累积。 接案关键 2|沟通能力 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在接案市场中获得优势。Fun 还特别点出了接案工作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当你与业主都能有效沟通,做出的成品也够符合业主需求,甚至能够引导需求不明确的业主厘清目标,这样的沟通技巧,都能让业主对你更加信任与加分。 Fun 也分享了自己的沟通技巧,包含: 1. 从谈话厘清需求目标 明确目标确实是一项挑战,可以试着厘清整体脉络,例如该项计划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人参与?除了目标以外,有什么感兴趣的部分吗? 比起把案主当作「甲方」,单纯追问计划目标,有时把目光放回案主身上,询问对方自身对计划案的期待,期待做些什么?期待拓展什么视野?即使不确定目标,但从案主自身的关怀,计划目标也会越发清晰。 2. 将概念可视化和文字化 具体的参考数据,有助于确认彼此的概念,也有助于案主想清楚自己的需求。例如,「有历史感的设计」有许多种呈现方式,寻找相关示意图片,确认彼此对「历史感」的理解。此外,会议前也可以列出议程,提前确认讨论目标和事前应准备的资料和想法,有助于提升会议效率。 3. 确认工作范围和细节 以展览而言,许多工作内容都是边做调整,但可以帮业主预想整个流程,包含主题、目标、时间、受众、预算等等。和业主从中讨论工作范围,或是否需要另寻其他配合人员,例如营销、木工团队等,也有助于案主评估薪资和人力的合理性。 4. 保持弹性与共识 无论是研究或展览计划,时常随着访谈数据加入、新观点产生或是预算困难等,需要调整计划方向。因此保持弹性,随时与团队确认先前的假设/目标/工作模式等是否需要调整,是工作重要的一环。 追求「生活」的自由,如何进行个人管理? 接案、数字游牧的生活,提供更有弹性、更自由的时间。有些人会一边旅游、一边工作,但 Fun更喜欢将「旅游」时间升华,在旅游当中也能够学习和提升工作视野,精进自己。 譬如 Fun 在参与台南大地艺术季水计划后,她去了新西兰旅游,拜访当地美术馆与河流作品相关的典藏展,这个展览深化了她先前参展的工作经验,让她学习不同展览的策展方式与主题。 Fun 在参与马祖艺术岛的项目时,也曾在马祖住上一两周。除了工作必要的访谈和场勘之外,还可以看海和享受当地美食,更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更深的认识,而这些都为她的工作带来养分。 平时, Fun 也常利用弹性的时间,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或自己有兴趣的活动,持续累积自己的艺术专业。 不过,虽然数字游牧生活看似美好, Fun 也提醒,时间管理非常重要。平时,Fun 的工作几乎都是在家、咖啡厅或图书馆完成的,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会拖延。 为了控管自己的进度,她会透过订下开会时间,或交稿日,让自己有时间压力,在期限内完成。甚至,她曾经为了和伙伴互相鞭策,约定好一起住进朋友的空屋,每天早晚一起用餐互相问候之后,就开始各自投入工作。 此外,Fun 也说:「保持弹性,让自己在任何情境中都可以工作,是接案工作的必备要件。」像是她也曾在出国旅行时,利用机场候机楼的吧台,赶在登机前完成工作。 给有志从事艺术研究领域工作者的建议 如果身为艺术工作者的你,也想投入接案,Fun 认为近几年在地文化兴盛,研究台湾美术史或当代艺术范畴的机构增加,无论是地方型美术馆或大型艺术展览活动都日渐蓬勃,工作机会较以往更多。 Fun会建议有心想从事艺术工作的朋友,不妨早点开始建立个人品牌,透过脸书、部落格或IG发表艺文心得或评论,将有助于建立自己的客群,为未来职涯加分。 – 本文由 曾佳琦 投稿刊出 Fun联络方式:sandy61114@gmail.com 曾佳琦联络方式:centrum1104@gmail.com 文字工作者,喜爱人物采访、文案和出版企划,期许自己的文字可以为这个世界带来温暖和美好。 (本篇文章不代表平台立场)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4, 2024

【时间管理】从学会怎么玩开始!「高强度休闲」帮助恢复高强度工作动力
时间管理,从学会怎么玩,怎么休息开始。 一个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不会是一直逼迫自己,不会是一直用更多时间补救工作。而是带着充饱电的精神动力去完成有价值的事情。 所以,时间管理不只看到执行面的管理,更要看到恢复面的管理。 当工作非常忙碌,面对的项目难度很高。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休息、休闲、放假时间,远远不够恢复那些困难工作所需要的动力。觉得工作与休闲的时间无法平衡。 于是容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工作越忙,休闲的时候,越无法充分休闲,可是无法充分休闲的情况下,就需要更多休闲时间,而且下一次回到工作中,动力、意志力又比上次减少,于是困难的工作更加觉得困难。 这个恶性循环,导致我们可能一直在逼迫自己,或可能一直在逃避,或是在这两种既无法充份工作,也无法充分休闲的情况下摆荡。 而关键的解决方法之一,就在于提高休闲的强度。 所谓的强度,不一定是时间的多寡,而是休闲的时候,有没有进入专注、投入、充分自我实现的「深戏模式」。 面对愈困难的工作,高强度「深戏」,愈可以帮助我们在休息、放假时找回真正的动力。 深戏(deep play),指得是专注投入某种既具有挑战,但又快乐充满的游戏状态。 「普通休闲」 只能转移注意力,但没有任何问题被解决,没有获得充分成就感,没有学会新的技能、想法。所以常常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获得满足感,甚至除了当下的转移注意,事后有可能永远不会感到「被恢复」。 但「深戏」的状态,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感受到相对更强的恢复力,让我们更快带着新的技能、知识与意志,重返战场。 就像你可能看过身边那些最有成就的朋友,工作上常常挑战许多困难的项目,而在休闲时却也喜欢挑战像是登山、潜水、马拉松这些相对考验体能、技能的活动。并且常常看到他们会在高强度工作、高强度休闲之间快速切换,不会有「好想放更多假」这类的感叹。 专注去挑战可以获得某种自我升级的活动,也就是深戏,确实可以有这样的效果。 不过,「深戏」的状态,或许不一定要在被认为困难、特殊的休闲上才能获得,例如登山、马拉松,当然,或许这些挑战效果更好,但我们也可以在一般的休闲中,练习进入深戏的状态,而获得部分深戏的效果,也就是「更有强度的恢复力」。 有时候当我认真挑选了一款有难度、有深度的电玩游戏,并且在短时间完全投入到游戏时,我会感受到深戏的效果。我会因为游戏世界的精密与启示,而感受到完全的专注投入。我会因为游戏的难度,感受到不断挑战,但因为是游戏而没有压力的放松。然后,我会在这一到两个小时的过程中,很充分的让脑袋做了一轮切换,刺激出新的想法与动力,回去面对有难度且有压力的工作挑战。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热衷于研究做料理,我会去对每一道料理做深入的研究,尝试各种可能方法,做了大量的笔记,里面有大量失败的实验,但因为是料理,所以都能快乐以对,并且在获得某种发现与成功时,感受到更大的喜悦。然后,我发现自己也因此更能带着勇于学习、尝试,并且面对失败的心情,回到那些困难的工作上继续努力。 而这几年来,我的兴趣:「写作」,更延伸到教学,成为我的一个重要副业。但我依然将写作这件事情当作休闲乐趣来经营,让我在其中也能彻底享受深戏带来的恢复,而非消耗。并且也确实能享受到充分的玩,玩出成果,也能带来额外巨大的成就感。 在最近一年中,我开始养成的「跑步」兴趣,更让我体验到,有强度的休闲,提供更有强度恢复的效果。因为这样的休闲强度提升,面对更有强度的问题解决,同时也在身体、心理、知识上更快带来自我的升级。回过头来,这样的自我更新,也会展现在工作上的精力、态度与情绪上。 于是根据这样的经验,我认为任何人都可以试试看利用高强度休闲,来恢复高强度工作动力。而且高强度休闲不一定只能是无法一蹴可几的登山、潜水等活动。如果能符合下面四个条件的其中几个,都能提升休闲强度,进入深戏模式。 1. 能够进入专注心流:这项活动能够引人入胜,带领我进入心流状态,不会像是走马看花一样分心。于是我可以真正从原本的某些焦虑、烦恼、压力状态抽离,感受到进入一个专注、自主的状态。所以,深戏不一定是剧烈活动,像是冥想也会有深戏效果。 2. 获得解决问题的满足感:这个休闲是有难度的,有问题需要解决,有关卡需要突破。所以我必须练习、尝试、思考,才能完成。然而关键不同是,没有外加非解决不可的压力,或是失败的外在指责。所以我可以单纯享受解题乐趣,体验失败与再次挑战的过程,从而锻炼自己的心态。有些好的电玩游戏,就可以有这样的效果。 3. 学会可以应用的新事物:这件事情是有知识性的,或是一种技能,于是当我完成它后,这个知识与技能还可以延伸到其他事情上。例如一个深入的书籍阅读与心得产出,就能获得类似效果。 4. 了解提升自己的方法:工作、休闲,都是人生。但在有强度的休闲时,我们和工作时一样挑战难题、克服难关、享受成果。只是这时候我们只跟自己赛跑,透过这样更放松的方式,去认识自己身体、心理的弱点,尝试去锻炼与提升。例如逐渐增进强度的运动,就可以达到深戏的效果。 好的游戏,就是对困难工作与人生的模拟。不是说要玩有什么大道理的游戏,但是一个挑战、过关、获得成果与策略规划的过程,如果够深刻,那么也是在游戏过程中体验人生需要的态度与方法。而这样的深戏过程,正是我们在休闲时需要的。 如果工作很忙、很乱、很焦虑,除了还是要想办法找出休息、休闲的时间,同时也可以设法增加玩的「强度」,找到可以达到深戏效果的休闲,帮助自己恢复高强度的工作动力: 「能够进入专注心流」 「获得解决问题的满足感」 「学会可以应用的新事物」 「了解提升自己的方法」 -- 本文转贴自:电脑玩物(原文标题:工作愈忙愈要懂得深戏,高强度休闲帮助恢复高强度工作动力)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3, 2024

【广告合作】数字游牧、远程工作必备!MOFT 「手机与笔电支架」超详细体验心得
不管是吃饭时,架个手机支架看看影片,或是在咖啡厅时,想把笔电架高,让手腕、肩颈可以更舒服,手机、平板、笔电支架,我想是许多上班族,尤其是远程工作者、数字游牧者,工作与生活必备的好用小物吧! 不过,很多常见的支架用起来都不是那么美观,像是一种是黏一个扣环,或是有一些支架的观看角度没有很好,还有些是磁吸式的支架,可以吸在手机后面,吸力也满弱的。 这一次,我们与 MOFT 品牌合作,推荐大家手机与笔电支架! 私心最推!外出工作方便,用越久越漂亮的「隐形立架笔电包」 先说结论:就算没有这次与 MOFT 的合作,我也会私心推荐你这一款笔电包,因为真的又美又好用! 其实,早在四年前,我就知道 MOFT 这个品牌,当时我身边大概 3 个朋友,一起买了他们家当时刚出的「隐形立架笔电包」,偶尔一起去咖啡厅工作时,我也会借来用! 隐形立架笔电包轻薄又美观!(图/粘瀚文摄) 它整个笔电包是用皮革做成,外型超级漂亮,整体也非常轻薄,如同一片纸板,把 13 吋的 Mac 放进去后,还是很薄、很利落,而且它看似笔电包,但其实可以折成两种角度的笔电支架。 第一个角度是 15 度(图/粘瀚文摄) 第二个角度是 25 度(图/粘瀚文摄) 每次外出工作,去咖啡厅远程,把笔电包折一折就变成了支架,这一点真的超级方便!而且不用担心笔电太重,它的支架会变形,因为它可以耐重 10 公斤。 皮革最怕掉皮、碰水,但这款笔电包官网标榜「防水防刮」,我的朋友使用了四年下来,虽然没有严重的泡水过,但也没有特意维护,甚至有时候都乱塞在包包里,但整体而言目前皮质状况都很好,只有边边角角有点磨损,大家都还是挺满意的。 这是朋友使用四年的笔电包,状况十分良好!(图/邱于瑄摄) 有一个特别的点是,这一款笔电包很薄但却还可以装东西!它背后有一个弹性布的设计,所以就算要收纳充电器,也没问题! 塞下充电器也没问题(图/粘瀚文摄) 虽然这一个笔电包售价依据不同尺寸(13、14、16 吋),是 1780 到 1980 元,有点小贵。但因为它使用四年下来依旧很美,而且轻薄方便,我觉得是一个不错的投资。 颜色、尺寸、售价与更多介绍,请看:MOFT 「隐形立架笔电包」 角度任意调,吸力足够的「瞬变三角支架 MOVAS™」 「瞬变三角支架 MOVAS™」这一款手机三角支架,它有多种架设的方式: 悬浮模式(图/粘瀚文摄) 站立模式(图/粘瀚文摄) 我自己最喜欢、也最常用的是「悬浮模式」。 在工作时,你把手机架高,放在屏幕旁,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确认手机讯息,中间都不用低头或是特意去寻找手机,这一点完完全全改变了我的办公习惯,过去总是把手机随意放在桌上的我,现在超爱把它架在计算机旁! 悬浮模式可以让你滑手机不太用低头(图/粘瀚文摄) 而且当你要滑手机时,把手机架高滑,或是观看影片,你不用太过低头,我觉得若要长时间使用手机,这一点真的很方便。 另外,它可以随意调整角度,当你想要手机仰角一点,可以直接往后折,它的转轴可以转超过180 度,而且十分坚固,不怕转轴过松,手机掉下来,你甚至可以用它来拍照、拍片、视讯或是直播。 此款支架也可以用来直播、视讯等等。(图/粘瀚文摄) 这款支架也是皮革制,标榜抗污耐刮,我自己是拿「迷雾灰」这个颜色,有点接近白色,当初有点担心白灰色很容易脏,但目前至今使用 2 个礼拜,偶尔会有灰灰脏脏的地方,但是手轻松就可以抹掉,整体而言都还是白白净净的! 在磁吸力度的部分,我的手机是 iPhone 12,如果是用裸机或是有磁吸的手机壳,这款吸力真的很强,需要用一点力,才能把支架拿下来,这点让我蛮安心的,不怕手机从支架上摔下来。 不过,这个手机支架有点重量与厚度,但整体而言,拿起来的手感没有很重或过大,我觉得可以接受! 手机加上支架后,有一点厚度,但不妨碍使用与手感。(图/粘瀚文摄) 此款手机支架售价 1280 元,你想看更多细节、颜色,请看:MOFT「瞬变三角支架 MOVAS™」 手机支架的其他选择:收纳卡片、支持哔卡的通通有! 还有一款手机支架是「磁吸式手机支架 MOVAS™」,可以支持两种观看模式,同时又可以收纳卡片,不过它并不支持直接哔卡,你还是要将卡片拿出来刷,不过最重要的是这款只要 699 元,是个很好的入门选项。请看:MOFT「磁吸式手机支架 MOVAS™」。 两种不一样的架设方式(图/粘瀚文摄) 还有一款手机支架,是可以直接哔卡的叫做「磁吸哔卡支架 (支持 MagSafe)」,如果你是个通勤族,或是有其他需要时常有哔卡的需求,使用这一款,可以直接感应使用,售价为 990 元。更多请看:MOFT「磁吸哔卡支架 (支援 MagSafe)」。 两种不一样的架设方式(图/粘瀚文摄) 可以直接用来哔卡(图/粘瀚文摄) MOFT 是专为行动工作者打造的品牌,主打多功能、轻便、有质感。如果你也想要让你身边的手机、笔电、平板更方便,进而提升你的生产力,千万别错过!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2, 2024

【新手必读】想开始在「网络写作」!7 本我强力推荐的写作好书
在网络上写作分享观点,可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最近你兴致高昂,准备在社群平台或部落格上写文章了,不过在写作的过程中,你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 像是: 文章标题要怎么下呀? 文章段落要怎么写,才可以更吸引人呀? 文章内容有没有现成架构可以用,让内容变的更有逻辑呀? 问题好多,但又不知道去哪里找答案。 老实说,我很懂你的感受。 我从 2019 年开始在网络上写作 5 年了,这些问题我或多或少都遇过。幸好,这一路上有不少写作好书帮助了我。 而现在,我想要将这些好书也分享给你。 你不必花个 3 小时辛苦 Google,因为我已经帮你整理好了。 下面是我读过,个人最推荐的 7 本写作书。我会简单介绍这本书,以及分享我自己阅读时在写作上的收获。 事不宜迟,下面让我跟你分享这 7 本写作好书吧! 推荐写作书籍 1. 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如何写出好读的文章段落。 我最大的收获:万能写作法。 这个方法把 1 个写作段落 (paragraph) 拆成 3 个部分: 观点 案例 总结 一篇文章,就是由 1+ 个写作段落组合的结果。 举个例子吧: 观点: 每天写作,能够拓展自己的人脉。 案例: 我每天会在 Facebook 上发表一篇 200 字的短文,反思与分享自己新学到的事情,结果有许多产业内的网友主动联系我。 总结: 如果你很害羞,也应该试看看用写作来拓展人脉。 讲清楚这 3 个元素,写文章段落就变的很简单。 推荐写作书籍 2.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如何靠「网络写作」打造自己的商业模式。 我最大的收获:重复利用你写过的文章,不断扩充内容。 例如你可以按照下列的顺序写作: 社群平台: 在 Facebook 上写 100-200 字的短文,验证文章主题是否有人感兴趣。 电子报: 将「按赞、留言与分享」最高的短文,补充内容变成更长的文章寄送给订阅户。 部落格: 将开信率/回信率最高的电子报,再次加长变成部落格文章。 电子书: 将阅读率、浏览数高的部落格文章,集合起来变成电子书。 要在网络上打造自己的商业模式,就从写一篇 Facebook 的短文开始。 很抽象吗?我直接拿这封电子报的内容来举例。 这篇文章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一篇 Facebook 上的短文加长而成的。 把短文写成长文,比从 0 开始简单许多。 推荐写作书籍 3. 高产出的本事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在不同的沟通场合,选用不同的写作框架。 我最大的收获:如何画出一张「全息图 (Holygraph)」。 「全息图」是将一篇文章、一本书、甚至一堂课的精华信息浓缩在一张图上。我现在举办读书会/讲座时,都会在最后一张投影片用一张「全息图」做结尾。 想学习不同的写作框架与适用时机,强推《高产出的本事》。 让我用自己的《卡片盒笔记》 读书会当作范例。 这场读书会主要在讲解「卡片盒笔记法」的 3 个步骤,分别是: 写卡片 存卡片 用卡片 做成「全息图」后,会长的像是下面这个样子。 (图/朱骐提供) 重点一目了然,非常适合作为讲座的收尾投影片! 推荐写作书籍 4. 自由书写术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克服「写作卡卡」的毛病,学习「自由书写 (Freewriting)。 我最大的收获:「写作」跟「编辑」必须分开做。 将脑中的想法一次到在纸上,这里的关键是不要带有任何批判的想法,就是单纯地吐出文字。如果是用计算机,就是让手不要停下来一直打,想到什么就打什么。 放下对自己的批判,单纯的将脑中想到的东西写在纸上。 这里分享一个「写作」诀窍。 如果你担心自己写到一半就是会卡住,可以使用「语音转文字」的功能。在 iPhone 或 Android 手机上点击 🎙️后,开始把脑中的想法一股作气全部讲出来。 把想法都「倒在」纸上后,再进行「编辑」就好。 推荐写作书籍 5. Smart Brevity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如何简单又直接地,写出你想表达的重点。 我最大的收获:学会使用「Axiom (点题)」。 这里的「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一种点题。使用点题最大的好处是,帮助你快速抓到这一段的重点 (我到底想讲什么)。 网络上 1 秒钟都珍贵,我们要练习只传递最重要的信息给读者。 根据我的实战经验,「Axiom」的技巧也适合用在 Email 写作。 例如创作者 Vicky Zhao 在《5 Minute Communication Framework》在线课程中,就分享了使用「Axiom」的 Email 模板。 看看以下的 Email 范本,你发现她把「Axiom」用在哪里了吗? (图/朱骐提供) 我们把实际内容,套用到这个模板中。 (图/朱骐提供) 推荐写作书籍 6. Write Useful Books. (图/朱骐提供) 简介: 教你写出一本,能解决目标读者痛点的书。 我最大的收获:把你的目标读者也拉入写书的过程。 这里的诀窍是:从写书的早期就邀请读者加入,让他们陪着你一起把书写完。在邀请之前,先使用以下的「写书目标列表」: 读者付钱的原因 你的目标读者是谁 这本书不适合谁看 这本书不会说什么 想清楚后,就能加快写书速度。 这份「写作目标列表」也适合放在书籍前言,用来让读者判断这本书是不是他们需要的。 用我自己在 2023 年 7 月出版的《知识复利笔记术》 当作范例吧。 我在书籍的前言,就清楚写下「写作目标列表」的 3 跟 4 内容。 (图/朱骐提供) 你能从这本书中,学到许多的「写书」细节。 推荐写作书籍 7. Snow Leopard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找出个人商业模式的利基市场 (Niche Market)。 我最大的收获: 了解 Category Design 的观念,让自己将时间投入到值得解决的问题上。 每一个产品/服务的背后,不外乎都是在回答: 问题(Problem): 为了要解决客户的什么问题 解法(Solution): 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有意思的问题来了: 为什么有些产品成功受人关注、有些却被视为了无新意的可替代品 ? 这个问题放在创作者身上也适用: 为什么有些创作者主题成功受人关注、有些却被视为了无新意的可替代品 ? 书中教我们用「问题」与「解法」4 象限来找到值得投入的领域。 因为这本书讲到了「创作者如何思考自己的商业模式」,我认为是一本进阶书籍。 你可以先读完前面 6 本之后,再回头看这本。 不藏私地跟你分享这 7 本写作好书书中,能大幅提升你的「写作」和「商业模式」的知识 快速帮你复习这 7 本书: 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 高产出的本事 自由书写术 Smart Brevity Write Useful Books Snow Leopard 要学习这些书的内容,加起来还不用 NT. 3,000。 现在就上博客来或 Amazon,把这些书籍买回家吧! -- 本文转贴自:I'm Chi(原文标题:想开始在网络上写作的新手必读!7 本我强力推荐的写作好书 (每一本都提升了我的写作技巧))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9, 2024

拿掉公司头衔,你还剩下什么?怎么设计自己的特色卷标关键词?
怎么在社交场合快速让人记得你?当你拿掉头衔后,还能让人记住你,才是硬技能。无论是自由工作者,还是想在职场中持续升迁、脱颖而出的人,拥有特色是能持续做出差异,拥有技能是能持续交付成果,这两者缺一不可。 💬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在职场上,想要与人不同、获取印象、加薪升职,我们都必须要有个人特色。 无论是自由工作者,还是想在职场中持续升迁、脱颖而出的人,拥有特色是能持续做出差异,拥有技能是能持续交付成果,这两者缺一不可。 今天想和你聊聊个人标签的重要性,怎么设计、找出自己的标签、品牌定位? 🗣 一个生活观察:仰赖公司的潜藏危机 💡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参加了线下活动,明明积极举手发言,却被人称为「那个谁」;在线社群里有个讨论,即使尽可能凑进去讲个几句,但最后还是没多少人记得你。 在知名的公司工作,出去参加活动时,当秀出名片、头衔时大家会靠过来认识,但当你拿掉头衔时,好像没什么人对你有兴趣。 两者虽然状态不相同,但本质问题都是「没有个人特色」。前者是别人无法在一群人中快速认知到你的特色、卷标和价值;后者只是仰赖平台,但脱掉公司的保护伞后,依然是个没有个人特色的人。 你可能会觉得前者比较惨,但我觉得后者其实危机更大。 因为这种人往往很难自己察觉到这件事,毕竟习惯躲在公司的保护伞和光环下,拿出名片就有人往自己靠,习惯了狐假虎威的生活。当哪一天公司没了,或者哪一天泡泡吹破了(只是有实力的人不想戳破),这种从天而降的落差才痛。 🌰 举个实例,我曾经参加某个谈营销的大讲座,讲者是位知名大公司负责做广告投放、拉新用户的,在台上洋洋洒洒说着他怎么把预算几百万、几千万的广告进行投放,吸引到多少量的用户,转换了多少订单。 然后,有一位参与者提问说: 「我们是 OOO 行业,正在寻找第一批的种子用户,请问如果公司的广告预算不够,有没有无预算的客户经营方法?」 结果这位讲者瞬间呆在台上、全场氛围尴尬到不行。因为他没有经历过这个状况,完全不知道如果公司没有给他这些钱,怎么做到用户拉新和营销。 名字,就是你最重要的个人标签 当然,我知道这个题目确实太刁难,毕竟人家的专业和经验就是「大预算」的广告投放,你突然问他怎么做「低预算」的事情,他当然愣住无法回答,总比随便告诉你答案好。 但我必须说的是: 无论你有没有背靠大公司、显赫背景,你应该都要为自己打造一个标签,属于你个人自己的标签。 因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最可靠的绝对是你自己的名字。你想想十年前若有人说他在 Nokia 工作,感觉多威风,现在这个头衔已经不再有吸引力了。 与其释放一种别人是「因为你的公司或头衔才要认识你」的讯号,不如让别人是「因为你这个人的特色: 技能专业、理念价值」,所以想认识你,让自己不论在哪一间公司、是什么头衔身分,都有个人特色和吸引力。 🔍 怎么设计、找出自己的标签、品牌定位? 接下来,我会先讲通则,两种类型的人都能用的,再讲讲第二种人(大公司、大背景光环)的额外作法。 一、从理念出发,你是替哪群人发声? 我之前在脸书上有发一则《如果你没有观点,就不值得被关注》,里面说到的 Opinion Lead 的产品设计,就是在说「你替哪一群人发声」。 有些个人品牌的书,告诉你要想想自己的优势,但我认为这思路不太对,第一步应该是「你为哪一群人发声」。为什么?因为这个标签能替你吸引到有共同理念的人,而这个强度,绝对超过你讲自己哪个优点好棒棒: 你的优点,与我无关;你所相信的理念、推动的事情,才跟我有所共鸣。 🌰 举例来说,像雷蒙三十就是为「现代工作者」发声,追求更聪明的工作方法,以及更好的生活掌握感,所以我们有一个标语是「生活不该只有朝九晚五,还有另一种打开的方式」。 延伸阅读:《职业的发展路径改变:圈子、特色、能力》 二、从需求出发,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先知道自己服务的圈子,再从这圈子里找需求,你可以解决哪些需求,或是在这圈子里,人们通常会找你帮忙什么事情? 🌰 再举我自己为例,我会用「生活黑客教练」、「数字工作术」这两个标签,因为 Lifehacker 的各个面向,都曾经有人来问过我,无论是时间管理、效率系统、动机系统、健康系统、物质系统、意义系统,跟破解生活的默认模式有关的面向,我都有在实践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至于「数字工作术」,是现代人应该懂得运用科技来赋能自己,提高工作效能,让我们有更多时间能给自己,而不是被科技绑架。 三、如果单一标签太广泛,再加上「特色关键词」,成为 2~3 个标签交集的 Top 10。 美国漫画家史考特・亚当斯(Scott Adams)说过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 「把一项技能练到前 10%,非常难。但把两项技能练到前 50% 然后融合,这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 白话来说,如果要排中文世界的内容经营 KOL,我可能不到前百分之 50,但如果加上「一人公司」、「数字工具」、「远距工作」,这三个特色,我应该就能排到前百分之五。 四、至于第二种人,找场合把 Title 去掉,试试看自己的能耐 如果你的名字已经太过响亮,你可以用笔名去写部落格,看看你的文字和观点,能有多少自然的关注,甚至看看那些本来很「哈」你的用户,还有多少人继续追踪你,甚至能认得出你的文字。 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为了验证「学历是不是绝对」?玩过一个实验 —— 把我履历的「教育经历」全部拿掉,只留我的工作和项目经历,看看有多少公司愿意找我去面试,。(有一些跨国大公司确实就没有回音,但大部分知名的企业依然有回信约面试) 或者,像是 J.K 罗琳(哈利波特的作者),她曾经做了一个实验,写一本新的推理小说《步谷鸟的呼唤》,但用了一个没人知道的新笔名。当她没有公布这个信息前,这本书确实没卖得这么好,但她愿意做这种实验,我就非常佩服她。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要让自己认清自己的能耐,有平台可以仰赖当然很棒很幸运,但时时刻刻都警惕自己: 「离开光环的自己,还能有多少被需要的价值?」 最后,在新场合发表想法时,记得都要习惯性的先说自己的名字(或者昵称)。名字永远都是你最重要的品牌标签。 🔏 本篇为「Lifehacker Premium」限定文章 想获得更多人物案例故事?能立即用上的自我管理、工作效能与生活质量升级方法? 👉🏼 加入生活黑客高价值会员社群,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 总结 / 行动思考题 今天我和你分享了个人标签的重要性和设计方法: 无论你的背景、公司和头衔,最可靠的仍是你的名字,名字永远都是你最重要的品牌标签。 别让别人只因为你的公司和背景才想认识你,让自己的名字有价值,你要先找到自己的标签和品牌定位。 标签设计的两步骤:从理念出发,替特定人群发声;从需求出发,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透过找到自己的「特色」,增加自己的差异化,融合多个技能或特质,成为三个标签交集的 Top 10。 如果可以,试试看把自己换个名字,拿掉 Title,去市场上试试看,有多少人还会继续追踪你,甚至认得出你的作品。 💬 思考题: 你现在参加一个很多陌生人的活动时,会怎么介绍自己呢? 有办法让别人对你印象深刻,跟你进一步聊聊吗?不会的话,怎么优化呢? -- 本文转贴自:雷蒙三十 Lifehacker(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8, 2024

【接案报价攻略】接案该收多少钱才不吃亏?3 个报价方法,找出你心中的完美数字!
刚开始尝试接案,许多人不太知道接案该如何报价,不确定自己的专业价值、成本如何计算,有时担心报太多会把客户吓跑,报太少又怕自己会吃亏,接案到底该如何报一个完美数字? 你可以试试以下 3 个报价参考方法: 参考行情 直接问预算 设定完美数字 接案报价的前情提要 我想先提醒,本篇文章的方向会聚焦在你已经有正职,只是偶尔想尝试接案、了解自己市场价值的人。 如果你是一人公司、专业的接案者、自雇者,那我会建议你应该要有一套自己的报价系统。因为一个好的报价,不光是帮助你赚钱、帮助你成交,更重要的是,会筛选你的客户,会梳理你的个人品牌。 你对这件事情有兴趣的话,我建议可以考虑 V014「销售专业服务的系统化做法」这门课,若想增加谈判、交涉的经验,我们有另外一门课「项目的谈判与协商」。这些课都可以在大人学报名网站里面找到。 本文将限定在你想在正职之外,尝试接案,并了解自己市场价值的人。 接案报价的 3 个方法 接案报价建议 1| 参考行情 如果可以查得到行情的话,参考行情是最简单的方法。 比方说,有人请你去公司授课,但你从来没有当过讲师,那你可以查政府机构开给演讲者、讲师的公定价,我印象中好像是 2600 元,可能随着时间,这个数字会变,但这就是一个参考基准,倒不是说你只能开 2600 元,但至少你不会开 260 元,或 2 万 6000 元。 你可以比2600 高一点,或是低一点,有一个行情的参考,找到中庸的价格。 接案报价建议 2|直接问对方预算 如果找不到市场行情的话,可以直接问客户的预算。 你可以开诚布公地跟对方说:「我有正职的工作,不是专业的接案者。我很愿意为你提供这个服务,但因为我不知道行情,你可以告诉我你的预算是多少吗?」 某些企业可能有一个既定的预算,你就让对方开价,不过你也要心理准备,如果对方的预算比你预期要低,要不就是接受,要不就是进入讨价还价的流程。如果是后者,你就必须在内心设定一个「完美数字」。 接案报价建议 3| 设定完美数字 如果遇到查不到市场行情,对方没有明确预算,或是开价你不接受时,你就必须在心里设定一个「完美数字」。 所谓「完美数字」,就是你得假想一下,这个数字你说出口后,不论对方点头成交,还是扭头就走,你内心都不会「痛恨自己」开出这个数字!总之,就是不论结果如何,你都可以平静地接受,不会懊悔。 举个例子:我之前提过,我第一次接案授课就开出 4500 元钟点费,当时问到的市场行情大概是1000、2000 元差不多,但我敢开 4500 元,就是因为我心中模拟了很多次,找到了这个「完美数字」。 我当时的心境是这样的:我觉得 4500 元,如果对方嫌贵,那我就算了,没关系不勉强,我也不打算降价,因为我有正职,我不是靠这个赚钱。而且我是打算专门为客户设计一个全新的课程,所以我觉得 4500 元都赚不到的话,那这份付出不值得,我就没兴趣做这件事情。 但反过来说,我开 4500 元对方要是立马答应,我也不会觉得很可惜,后悔应该开更高一点。因为 4500 元的钟点费对当时月薪才三万多的我来说已经很多了。上课四个小时,就超过半个月的薪水了。 有些伙伴会问:一个好的商业谈判,不是要开一个比较高的金额,让对方慢慢杀,最后达成共识吗?这样直接报出完美数字,真的好吗? 我知道,开一个高价,让对方慢慢杀,是大部分商业谈判的常态。我自己在接案过程中也会有价格上的攻防,可是请注意,今天给的建议,是假设你是一个接案新人,还没有完整建立自己的报价制度。 这时候的你,可能还搞不清楚,自己的成本,包含付出的时间跟劳力,到底值多少钱?再来,你的市场价值、品牌价值,甚至客户提出的需求,如何评估价值,你也通通都不知道,你唯一知道的是,自己想要尝试接案。 既然你要的是「经验值」,那我认为你不用想太多,尽快让案子成交,不要太吃亏就可以了。 而且,大部分的公司不太会去找一个业余的人来接案的。当他愿意把案子发给业余者,一定是这个服务,他只是偶尔需要,刚好觉得你还不错可以试试,而你也刚好想尝试试接案,所以双方都是只是「试试看」的心态。 所以,如果「试试看」的过程,拖泥带水很麻烦,还要冗长的交涉,还要先开高再给对方杀低,对方往往就想说算了,干脆找真正专业的单位来慢慢谈,岂不更有效率? 接案报价不要怕吃亏,知道自己要什么更重要 你可能会担心,假设自己报的价太低,吃亏怎么办? 你不要想太多,因为你也就吃亏这一次,假设将来想要继续接案,后面有太多的机会可以调整。而且别忘了,你本来还有正职工作,你要的只是体验而已,所以少赚这个钱其实你根本就不用太在意,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好比经验值),这才是最大的重点。 当我在做一些尝试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这次的改变假设我只得到「一样」东西,那是什么?我不会要求太多,只需要得到一样东西就好。 因为,根据我的经验,假如你什么都要,最后常常什么都得不到! 像是我当初接案,知道自己比起经验,更想要钱,所以我敢开那么高,可是后来我也曾经有几次的服务,我开得很低,因为我只要这个经验。 我建议大家,你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可以参考市场行情,可是最终还是要问自己,我来接案,做出这个突破,我只想得到就可以了,那个好处是什么? 当你有了这个想法,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你再用我们刚刚跟大家分享的「完美数字」去思考,问自己,假设我报了这个数字,对方同意或是对方不同意,我的感受是什么,我会不会回来很恨自己?如果不会,那这就是一个好数字。 如果你对接案报价的主题很感兴趣,可以参考《【接案报价攻略】朋友主动邀约发案,我该收钱吗?还是做个人情?接案一定要收钱的 4 个原因!》 你也可以参考以下这篇文章,我将告诉你为什么我觉得上班族就算没有要创业,也该尝试接案的原因! 3 个「接案」带来的特殊体验,就算你不想创业,一生至少也该尝试一次! 「大人的Small talk」EP443 就算只想当上班族,这辈子也该尝试一次独立接案!3个我在「单飞」里学到的人生体验! 更详细的内容,欢迎收听我们的「大人的Small talk」EP447 上班族 斜杠 接案报价攻略:为什么你一定要收钱?如何找到心中的完美数字?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7, 2024

Podcast 「数位游牧志」|商业智能分析师 Angel :数位游牧对升迁不利?快看我的 4 个「远程」向上管理心法
「我每天早上大概六点到八点去冲浪,回来大概九点开始工作,到下午五、六点。下班就去海边看夕阳,或和朋友 Hang Out。假日会去附近的岛屿潜水,或冲浪冲更久,因为平常可能只冲两个小时。」 听 Angel 聊起每日作息,很多整天都待在办公室的上班族可能觉得如梦似幻,但在她将近两年的数位游牧生活中,这只是再平凡不过的日常。 从「外派」开启海外职涯,新冠疫情后踏上游牧路 Angel 大学毕业于公共与政策学系,本来和多数同学一样,以考公职为职涯目标,但在考前,一位老师建议她可以同步应征其他工作,以确保就算没考上仍有收入。 「考前 50 天,我收到了一份台湾公司的 offer,是要外派到上海工作的。」尽管父母有些反对,本就热爱旅行、想把握机会出外闯到的她决定接下这份工作。 在上海生活期间,她说自己彷佛从零开始,虽然语言相同,但大至社会文化,小至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这类过去没用过的服务,她都悉心学习和体验。 后来新冠疫情在中国大陆多处爆发,她开始思考「工作地点弹性」议题,决定自学程序技能,亦成功转职到目前任职的新加坡商,担任 BI Analyst。目前旅居过的城市,包含中国海南、印度尼西亚峇里岛、泰国清迈、以及台湾的宜兰和台东等。 至今已有近两年游牧经验、遇见不少「游牧伙伴」的她也补充,除了程序技能,数字营销、SEO 操作、教练或顾问服务等,也都是相对有机会能远距工作的职业选项。 热爱冲浪的 Angel 在游牧时常「靠海而居」。(图/Angel 提供) 自由背后需要自律,不进公司更要做好向上管理 远距工作赋予 Angel 更大的生活自由度,但 Angel 坦言,这也代表着她需要更自律,才能确保自己在工作上的表现稳定。 她举例,因为热爱冲浪,所以她经常选择住在能冲浪的城市,在那边的很多朋友可能是自己创业,随时想冲浪都不成问题,但她毕竟还是个「上班族」,也因此需要考虑会议时间、工作进度。并不如很多人想象的,成天全然自由。 除了善用 Google Calendar 妥善安排会议与工作时间,Angel 也特别提到远距工作中,管理与老板和同事关系的重要性。 「因为是全远程嘛,你没有办法见到同事老板,所以要怎么更有效率或让老板安心 ,觉得你的工作都在他的掌握之中,然后让同事觉得就算不在办公室,你也是能及时沟通的人,这个在工作上需要特别注意。」 怎么做?她分享几个做法: 1. 频繁回报进度,让老板能放心 不在老板眼前,如何让他知道你有在做事?一个好方法就是频繁且主动地回报。 Angel 举例,很多人习惯平时埋头做事,到任务截止日时才交出成果,但在远距工作中,这很容易让老板「不确定你都在干嘛」;比较好的方法,其实是经常跟老板回报工作进度,甚至遇到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在 Podcast 节目中,Bryan 对此也补充,「主动回报」不只在远距工作中很重要,在一般面对面的工作模式中,同样能让老板更清楚知道你的工作状况,对你建立相对高的信任。 2. 实时回复讯息,保持工作效率 实时回复来自同事、老板的工作讯息,也是在远距工作中管理职场关系的重要眉角。否则,当人不在办公室、讯息又总是隔很久才回复,他人自然会怀疑:「你是去哪打混摸鱼了?」 3. 做好会议纪录,减少沟通成本 比起面对面一起工作,远距工作的沟通相对麻烦,甚至偶尔还会有时差问题,导致无法实时沟通。因此,Angel 也建议可以透过做好会议纪录,让每次讨论的结果都有地方能查找和确认,降低沟通需求、也减少沟通成本。 4. 视讯开启镜头,持续累积信任 Angel 最后提到,很多人在视频会议时,可能因为害羞或其他原因,会选择关闭镜头,仅以声音「现身」。但其实在几乎无法当面见到同事的远距工作中,把握视频会议「见面」是联系情谊和信任的重要方法。 Angel 也分享,在刚开始远距工作时,她因为跟某个同事仅以文字沟通过、不了解对方性格和沟通习惯,所以产生了一些误会。此后也才发现,相较之下,约个视频会议不仅能让讨论更有效率,更是「真正」认识同事、累积情谊和信任的好机会。 游牧怎么交朋友?生活开销大吗?峇里岛生活揭密! 除了工作上的体悟,Angel 在 Podcast 节目中也分享了她在峇里岛的生活。 「我目前人在峇里岛 Uluwatu 的一个 Homestay,民宿主人是印度尼西亚人。」Angel 提到,民宿主人常热情地介绍民宿里的人们互相认识,而且其他人大多也都是数字游牧者,或入住相对长时间的旅客,久了大家也开始会相约冲浪。透过住宿,她结识了来自巴西、西班牙、以色列、菲律宾、德国和俄罗斯等国的好朋友。 不过 Angel 也补充,个性偏内向的她刚开始游牧生活时,其实在交友方面备感吃力。 原以为一定要让自己外向、参加派对,才能交到朋友,于是即便觉得累,仍硬是参与这类聚会。但后来,她发现透过「共同兴趣」来认识朋友,不仅更轻松,双方也更自然会有话题聊、还能一起出游。这也成为她后来主要结交朋友的方式。 至于很多人关心的生活开销,她分享,目前民宿房租每月换算新台币约一万两千元,餐费一天则约新台币三、四百元,算一算其实和在台北生活差不多。 不过还得额外算上旅费,以及每 60 天需出国 「Visa Run」(也就是出境一趟,再回峇里岛重新开始计算旅游签证限期)的费用。但薪资扣除开销,目前她每个月仍能存下一些钱。 在访谈尾声,Angel 表示,自己非常享受数字游牧,之后即便要换工作,也会尽量让自己持续能持续这样的生活型态。 而针对有意开启游牧生活的听众,她也鼓励先审慎评估自己是否适合 / 想要这样的生活型态;若真想推进,再来搜寻能远距的职缺(可参考文章前段提到的程序、数字营销、顾问服务等工作类型),或提升职缺需要的能力面向,让自己能逐步实践梦想! 如果你想了解该从何自我评估起,以及 Angel 在游牧路上得到的生活体悟,欢迎参考「商业智能分析师 Angel Chen 专访|数字游牧的价值不在到处玩,而是「选择」自己要的生活模样」一文。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Angel 在远距工作方面的经验,以及游牧生活中的真实甘苦谈,欢迎收听《大人的 Small Talk》数位游牧志 SP2:在峇里岛数字游牧可以天天冲浪吗?心中理想面对现实考验,该如何平衡?|Angel 专访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6, 2024

单字要更多、够深才代表英文好?英文面试时的 2 不 3 要
"Their service really sucks." 平常和朋友聊天时,你可能常把 sucks (很烂)挂在嘴边。因为欧美电影常听到这个单字,你便以为这是个很接地气 的单字。但是,假如今天场域换到了英文面试时,你脱口而出 sucks 这个字,面试官的心里肯定会把你打上一个大叉! 透过我的观察发现,台湾人对英文的单字用法有 2 个迷思:一是觉得英文单字要背得够多、够深,才能显得自己英文好。二是喜欢直接套用一些电影或歌词中学来的单字。这 2 种迷思,常让希望进外商公司工作的人,在英文面试时中显得既怪异又不得体。 在英文面试中,想要说对话、用对单字,我建议把握 3 个用字的原则:常用、语意清楚、不失庄重。 让许多同学不敢开口的最大原因,就是「单字量不够」。但事实是,台湾同学最不缺的就是单字量! 然而「英文面试」不是「英文检定」,面试官重视的是「沟通」,而不是你的「词汇量」。使用太多艰深冷僻的字,反而会被觉得是刻意在炫技、没有搞清楚沟通情境。 举例来说,如果你想形容先前的一份工作很繁重,却说成 “That assignment is of great laboriousness.”(彼工作真够费劲儿。) 面试官可能就会觉得很奇怪,因为 laboriousness 这个字只有在学术或很正式的书面情境会出现。如果你换个方式,说成 “That was such a challeging task.”(那件事挑战性十足。)反而简单明了、能在数秒内达成沟通效果。 如果你用的单字,让面试官听到时还要「蛤~」地想一下,那就是不够清楚与常用。 其次,「不失庄重」,就和英文表达上的语域 (register)有关,简单说就是有些词汇本来就比较俚俗、随性,有些词汇比较高雅,因为面试是正式场合,我们不该使用太随性(casual)的字。 文章开头举的 “Their service really sucks.” 这个例子,如果你换个方式,说成 “I've heard their service is unsatisfactory.”(我听说他们的服务满意度不高。)听起来就会成熟、庄重许多。 语言的使用应该灵活、对应情境,而非一味背诵、随意套用。 我觉得花时间好好了解单字该在什么场合使用、了解他们的正负面意涵,比起疯狂增加单字量还要实际许多。 用英文得体又精准的沟通,传达你的优势,是进入外商公司的入场券。 -- 原文转贴自: Sonny 老师的英文国际力 (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5, 2024

泰国联合马、越等东南亚国家 拟推出六国「联合签证」
泰国一直以来都是数字游牧、观光客旅游最爱去的国家之一。为增加观光收入,泰国预计联合东南亚国家,包含柬埔寨、寮国、马来西亚、缅甸及越南,参考欧盟申根计划,推出六国联合签证,让观光客可以畅游六国。 不少泰国旅游业者赞成这项计划,也呼吁把签证效期从 30 天延长至 90 天,鼓励旅客长期停留。 但这项政策的推动可能还要再等等,一些专家提到,要协议出六国联合签证,还需要参考六国的发展水平、移民标准、法律规定等,要达成共识、同步批准,并不容易。 近年来,泰国积极刺激观光,去年就对台湾祭出短期免签政策,自去年 11 月 10 日,至今年 5 月 10 日,持台湾护照可免签证入境泰国旅游,停留期限为 30 日。 如今,又将推动六国联合签证的拟定,这将更将有助于长期旅客、数字游牧者,以及跨国的商业人士往返东南亚各国。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2, 2024

《数位游牧》读者投稿全攻略!投稿主题、方法一次告诉你
你正在数位游牧路上吗?你在尝试接案、远程工作、创业吗?我们诚挚邀请你投稿分享你的经验与故事,让大家一起交流、成长! 一、投稿主题 欢迎分享,在数位游牧、远程工作、接案、创业、个人品牌、自媒体经营、海外工作等主题中: 1. 你的工作经验与技巧 如:接案技巧、个人品牌经营心法、海外求职经历等。 2. 介绍各种帮助工作、生活的数位工具 如:管理远程工作团队好用的数位工具。 3. 提升工作效率、时间管理的方法 如:改善拖延症、提高在线会议效率等方法。 4. 工作签证、收款、跨国金流、签订合约等必备知识 5. 异地生活、风土民情分享 如:分享当地物价、文化、安全等信息。 想知道更多主题与内容,欢迎参考《数位游牧》官网上的文章。 二、投稿格式 投稿请寄至 digitalnomad@ftpm.com.tw,信件命名为「数位游牧读者投稿:请填写文章标题」,并提供「自我介绍」与「投稿文稿」。 1. 自我介绍 为了让我们更了解你,请提供约 150 字的自我介绍。 2. 投稿文稿 字数:1500 至 3000 字。 语言:中文或英文都行。 缴交档案:请提供 Google.doc 云端连结,并开启编辑权限。 图片格式:若有想提供的图片,请在信件附档,以 jpg 档提供,也请附上图说、图片来源,若你提供的图片有版权疑虑,我们将不予使用。 联络信息:在文稿最后可以放上你的部落格或社群连结,我们会帮你建立超链接,让读者可以透过连结,更认识你。 读者投稿并无稿费,《数位游牧》编辑团队也将保有选择是否刊登的权利,也有可能会更改你的标题及调整内文,调整后我们会经过你的同意,再进行刊登。 由于投稿人数众多,我们会在两周内回复你的来信。 《数位游牧》希望能成为各个数位游牧者交流的平台,你的文章将在《数位游牧》曝光,我们也会运用 Facebook、instagram 搭配推广,帮助你累积知名度,开启更多的合作机会。《数位游牧》团队也会透过这个机会,与更多优秀的创作者,在不同面向,有更深入的合作。 欢迎在数位游牧路上的你投稿分享,期望我们有机会能够一起交流、学习。
April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