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16 posts

想圆「自由工作者」梦 = 该立刻离职?5 件职场能给你的重要学习

香港武侠电影有一套既定的框架模式。一心只想复仇的主角,跪在武林宗师面前,乞求师父收他为徒。但师父并不轻易将武功秘诀传授给他。一开始,师父只叫他煮饭、洗衣、打扫,做一些看似与习武毫不相干的琐事。每天挑水、砍柴、在头上顶着瓮、在木桩上来回跑跳,几年下来一再重复做着这些事。 许多弟子受不了苦难的磨练和师父的冷漠对待,纷纷愤而离去,但主角却默默承受一切。直到某天,师父突然开恩,决定收他为徒。通过第一道关卡的主角,开始正式拜师学武。 他很快就将基本功夫练熟,并对自己身体的柔软度和强劲的力道感到惊讶。他才发现原来花上数年做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琐事,让他在不知不觉中练就了一身基本功。扎实的基本功夫,再加上与生俱来的天赋,他一步步学习更高深的武功,武艺日益增强。等他终于练就属于自己的必杀技,便拜辞师父下山,最后终于成功复仇。类似这样的情节不只出现在电影,也是世界各地神话与英雄传奇普遍的故事原型。 职场是最好的学校 职场生活亦是如此。公司为了考验新进员工能否持续精进,会先指派他们做一些杂事。在交办重大任务之前,先让他们从小事开始做起,测试是否能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认真是所有职场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要练就任何高深的武功,也都必须先把基本功扎实练好。只要认真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会赫然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 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并不表示只要尽快开始行动,就一定能成功。许多人由于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毅然辞职后,大多数不到一年就重返职场,待遇条件甚至比原本的更差。因为在外面绕过一圈后,才发现世界并不像他们想的那么简单。如果实力不够坚强,就难以在高手林立的武林中生存。因此,即使现在做着的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也要先将目前的职场和工作当成修炼场,好好锻炼实力。 一个方向明确的独立工作者,无论在任何状况下,都能把职场当成学校学习。 我(胜晤)在历经十四年职场生活后,自立门户成立了一人公司。在那之前,我曾经待过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也待过顾问公司、NGO等各种机构。直到离开公司后,才有机会重新检视过往经历。崇尚自由、主观意识又很强的我,待在公司体制内的那段时间,其实过得并不快乐。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多亏这十四年的职场经验,我才能学到这么多东西。就我而言,至少从以下这五个面向来看,公司是最好的学校。 第一,可以进行各种尝试。 我在 LG 电子担任新进员工教育训练工作时,把自己设计的《指南针课程》引进公司内部。这套课程的核心重点并不是针对企业组织,而是着重于个人生涯方向探索的过程,通常职场教育训练负责人往往会担心造成离职率升高,不敢引进类似的课程。不过,恰巧我就是那位「负责人」,我以「职场工作者自我开发」的脉络作为基础,修改课程内容后并引进企业。 每年有三千名新进员工修完这门为期一天的课程,不但成果彰显,几年来在业界更是被评为满意度最高的教育训练课程。收到许多员工们的反馈,不断修正调整后,托他们的福,这套指南针课程现在是我个人公司最大的营收来源。 第二,基于利害关系,在公司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 独立创业后,常会遇到客户各种千奇百怪的要求。此时如果抱着「这种客户不要也罢」的心态,事业发展将会受限。 在职场上与形形色色的人一起共事,有助于提升包容力。公司里有菜鸟有老鸟、有员工有主管、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可以和不同群体相处,共享喜怒哀乐。虽然难免会遇到「天兵」,却也是一种磨练的机会。此外,公司也是可以尝试切换各种角色的地方,像是从菜鸟变成资深前辈,或是从追随者变成领导者,站在不同位置上,体验不同角色,能藉此练习理解他人。 第三,可以透过不熟悉的工作开发个人潜力 根据教育顾问乔斯.艾瑞兹(Jos Arets)的研究指出,相较于「上课/阅读」(10%)或「与他人合作」(20%),「实际工作经验」(70%)更有助于提升工作能力。尤其当我们不断尝试新的工作和角色时,自然有更多开发潜力的机会。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卡内基教育机构担任业务,虽然第二年开始当讲师上台讲课,但因为课程性质着重于人际关系教育,并且是以「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为基础的激励式课程,两者皆与我极度内向的个性不符,因此压力更是非同小可。但回过头来看,多亏那些经验,现在的我才能够待人圆融,也才得以轻松开发新客户并赢得订单。此外,我也越来越懂得掌握激励式课程的引导技巧。这都是由于尝试陌生工作,进而培养了我的实力。 第四,能理解各部门的角色与合作模式。 在公司最明确可以学到的东西,就是了解公司组织。了解大公司如何有效运作,例如各部门的目标与资源分配、工作项目、人力配置、公司章程及作业程序等,这些在商业中都是必要的知识。 要了解的不只是企业客户(Business to Business,简称 B2B),也必须掌握个人客户(Business to Customer,简称 B2C)的想法。由于个人客户大部分也都是职场上班族,了解客户在各种不同部门从事的工作及他们主要的烦恼,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客户。 第五,可以学习工作的基本能力。 所谓的基本能力,包括如何设定工作目标、如何管理时间、确保工作进度,以及如何进行商务沟通,像是撰写电子邮件、报告、召开会议等基本工作技能。无论在什么行业或公司工作,具有扎实工作能力的人不仅值得信赖,也会更容易被注意到。就算只是发送电子邮件,基本工作能力扎实的人,除了信件标题和内容,就连填写收信者和副本收信者的地方,也能看出差异。「职场 Sense」无法透过书本或上课学习,唯有真正在职场上磨练过才能学会。 除了上述五点外,职场生活中还能学习到许多事物。此外,在职场中的所有学习,不仅不需要支付学费,还能得到薪资。从这些层面来看,职场真的是很好的学校,不是吗? 职场上学不到的东西 不过,也有一些重要的能力是在公司无法学到的,大部分与自主能力有关。公司就像动物园般是被圈养的环境,会让人慢慢失去在外独自生存的能力。独立工作者想要自立门户,就必须学会在外闯荡的生存要领。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时间管理能力。 在公司上班时,因为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由公司管控,难以意识到这项能力的重要性。然而,当自己在家工作或为了转换跑道辞职时,就会明白时间管理并不容易。尤其是辞职后,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自由的,听起来似乎很开心,但大概放空三个月后,就会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就算把今天的工作拖到明天再做,也不会有人指责,因此一直无止尽地拖延下去;由于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也可能会经常熬夜,把身体搞坏。对于从未管理过自己一天时间的人来说,「时间自由」形同灾难。 在我辞掉第一份工作时,一开始觉得很自由,内心兴奋无比。但随着就寝时间和起床时间越来越晚,导致失眠和忧郁症上身,只好求助于精神科医师。直到过了七个月,转职到另一间公司后,才终于从泥沼中走出来。 因此,在离开公司前,必须先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无论是上班前或下班后,一天至少拨出两小时,成为自己时间的主人。要练习握有时间掌控权,最好的方式是为未来的职涯发展制定学习计划。 第二项是差异化,这项能力对在大企业上班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长期待在大公司的人,最大的弱点就是倾向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由于小公司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经常需要身兼多职;在大公司上班的人习惯各司其职,长时间做相同的事,一再重复「同构型经验」。 在职场中生存,平凡或许是种美德,但就独立创业而言,无疑是个致命伤,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创造丰富的「异质性经验」。即使考证照,也应该选择较少人报考的;或是藉由参与各种项目或公司社团,拓展自己的视野。申请部门转调、职务调动、海外派遣等,也是不错的方法。 我听过在业务部门工作一阵子后,转调到商品研发部门,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提升销售,就是很好的例子。就算重新回到原本的部门,在先前部门累积的人脉和技术,也对自己的本业有很大帮助。透过累积不同的多元经验,可以展现自己的差异性。专业能力加上差异性,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工作。 一个方向明确的独立工作者,不会因为找到自己要走的路就轻易离职,反而会把职场当成学校,学习所有能学的基本技能,等待合适的机会。即使是影印文件和撰写会议纪录这类琐事,也都能抱着「魔鬼藏在细节」的心态,尽力做好每一项工作。 奇怪的是,这种态度反而会让这样的人很快就不必再做这些杂务。此外,这类人每天会抽出一定的时间积极学习,并拓展经验范畴,展现自己的差异性。即使身处在高手横行的武林中,也能施展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必杀技」。如此一来,不管继续待在公司或离职创业,选择权都在于自己,无论在哪里工作都能游刃有余。 -- 本文摘自采实出版《独立工作者,现在开始为自己工作:把擅长的事做到最好,就能打造不怕失业的工作体质!》

March 5, 2024

新手创业家的 5 个必备元素:思考模式、风险措施、系统流程、投资意愿、行动清单

今天我要来分享 5 个新手创业家的必备元素,现在个人品牌跟自媒体的起步门坎超低,就算你没有以下这五个元素还是做得起来,但是我们要的是一个有赚钱的事业、一个能够忙得聪明、事半功倍的品牌,这时就是这 5 个元素派上用场的好时候。 今天的重点非常多,所以我建议你准备笔记本。本篇文章也可以搭配「佐编茶水间」的 Podcast ,可以参考我标注的时间点,直接聆听重点段落! 一、以终为始的思考模式(04:05-) 目标会决定你要去哪,时程会决定你怎么去。 我曾经分享过改变我人生的一本好书就是史蒂芬柯维的《与成功有约》,我甚至在我自己的书里面,不断提及这本书对我的帮助,而作者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以终为始。来找我做品牌健检或一对一咨询的学生,可能都会发现我一定会问三个问题: 你来做个人品牌的目标、目的是什么、想要达成什么? 你期待能够在多少时间内达成这项目标? 为什么? 你的目标会决定你要去哪,你的路线要怎么规划,而你的时程,会决定你要怎么去。如果你不赶时间,我们就是慢慢徒步,还可以欣赏沿途风景,如果你赶时间,我们可能就要买机票坐飞机,那就必须要用金钱换取时间,而你为什么赶时间?为什么设定那个地方为你的目的地?这也是一个你必须要很诚实面对自己的问题。 在我刚开始做个人品牌的时候,我内心非常确定我想要用个人品牌来翻身,离开我的正职,我给自己订的时程是两年,不过当时的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我还没有想到像是在线课程、Podcast 变现或者是演讲咨询等选项。 我认为两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而且两年也可以从一个菜鸟变成一位稍有专业的实习生,因此我订了两年计划,两年后,我想要专门只靠我的品牌来养家糊口,我当时的思维比较是卡在接案这样的商业模式当中。 所以我猜想自己可能会不断地接案子,例如帮人家写文章赚稿费,或者帮别人剪辑音频、规划内容和营销企划,这其实是我很初步的商业模式。 大概做了半年,我发现自己的成长速度满快的,我开始认识新的商业模式、我开始累积受众,我心里也在想说:「我能不能够 double down ,把两年的那个 plan 缩短至一年?」,所以我又看了一下自己的终极目标计划,如果我想在一年内完成这个计划,我需要做什么准备? 当时面临到的抉择点就是:「我可能需要离职」,因为白天的工作花我太多时间了,我的确可以维持原先的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完成目标,但我仔细想想,离开正职本来就是我的终极目标。 因此,以终为始的思维非常的重要,你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有弹性的时程,但它还是会回归到你为什么会想要或需要这个目标?你自己有多大的决心?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资源可以去调配? 延伸阅读:如何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为加强正职专业与副业技能这两者做学习规划? 二、风险防护措施和后盾(Accountability and support)(07:31-) 延续刚才说到的,我原本是想要离开公司正职,全心投入自己的事业,不过,我仔细地过了一遍我的财务规划,发现我还是需要一笔薪水,因为品牌初期的收益并不稳定,生活中有像是房子、车子、保险等固定开销,这些都让我意识到紧急预备金的重要性。 没错,我在那个时候是没有存紧急预备金的习惯的,而所谓的风险防护措施和后盾,就是说当你要做一项决定时,你有没有办法这么洒脱地说走就走、说做就做,很多时候都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实际的后盾,无论你有没有要做个人品牌,人生的道理都可以互相应用,你也应该要养成存紧急预备金的习惯。 当时的我并没有存款,所以还是必须要去打工,因此我想了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跟主管提兼职,减少一半的工作量,而减半的薪水还是可以 Hold 住日常生活,也让我有更多时间投入理想生活设计这个品牌。 第二个方法是,如果主管不同意,我就会离职,去美国当地找打工的工作,而且我也真的去瑜珈教室、图书馆和一些公司面试过很简单的柜台工作,这些工作不会占我太多时间,但每个礼拜都会有 paycheck,后来很幸运的是,我的主管让我转成兼职继续在同间公司工作。 因此,这份兼职工作也成为佐编茶水间的风险防护措施,在茶水间还没有很稳定时,至少有一份收入能够让我们买菜、缴房租,心情也会比较安心。 有的人会说,真的要投入一份事业就要全身投入,这样才可以很专注地激发自己的爆发力,但,我觉得这是个比较适合给有创业经验、或有商业、营销,甚至是职场工作经验的人,这样的方式不太适合社会新鲜人或大学生创业,除非你的家人愿意资助你,不然我认为风险防护措施还是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后盾也不是只有指存款,你的家人、好友、同好圈都可以是你的后盾,后盾可以是一个 community or support net,像是教会就是很多教友的 support net,而在我身上,我的先生就是我的后盾。 他是那个知道你忙,会帮你 cover 煮饭倒垃圾与买菜的人,让你可以少一点日常杂事,多一点时间 focus 在自己的 business 上。 你有没有风险防护措施,有没有后盾?这个会是你必须要先思考、先做准备的。 三、明确的工作项目和流程(System)(10:51-) 我经常讲有关时间管理的主题,而每次都会讲到系统与流程,这件事情其实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但却比你想的还要重要很多,最一开始我也不太知道经营品牌要做的工作事项有哪些,我知道我要录节目,所以要找来宾、草拟访纲、查资料、剪音频、上架,这些就是我很一般的工作项目。 我每一周都会写下这个礼拜的工作项目,然后每一天会写下隔天的工作项目,写了一两个月就会发现一种惯性或一种定律,例如: 剪一支音频大概会花三小时 陌生开发邀请来宾,写出 10 封信大概会有 1 封得到回复 这就是我所谓的 patten ,而在你拥有明确的工作项目和流程之前,你就是先每天记录下你的工作项目,然后每周、每个月去观察,去建立所谓的 data base ,让你更好地知道未来的工作流程应该要怎么安排,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最近我跟我的助理 Claire 在做一个新的 practice ,她和我反应说想要加强自己时间管理的能力,我仔细看了一下她的状况,我发现她出现很普遍的那种时间估算与事件分类的问题,也就是说 Claire 并不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是容易出现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的情况。 有时候这件事情做得比预期快,但是大部分的事情却花得比预期中多很多,所以,我开始请 Claire 每天写下他明天预计的工作事项,就是 12345 列点写下来,隔天晚上工作结束后,回报一则讯息告诉我实际做完的工作事项。 我们可以从这个练习中去发现「预计完成」和「最终完成」的差别究竟是什么,然后从中找到原因和可以调整的地方。 可能是一开始目标设得太多,也有可能是工作的速度太慢,透过这个练习不到三个礼拜, Claire 预计完成的事情和最终实际完成的事情越来越符合,而且我们团队内部的开会时间越来越少,我个人觉得效益提高满多的。 延伸阅读:我的「 2021 时间管理法」:面对重复性高的大项目,你可以这么做! 第二个例子是我先生,我先生一直都是一个 creative type person ,他常常会一整天下来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所以我就叫他加入 Zoey’s bootcamp ,每个周末我会帮他看下个礼拜要完成的事情有哪些。 所以他的问题跟 Claire 不太一样,Claire 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不晓得怎么安排效益最高,而我先生是连要做什么都不知道。 像是这样的状况,就真的需要一个早上的时间,坐下来思考下周有哪些需要完成的事情,然后应该要排在哪一天比较顺,例如他和我说他每天都要: 练习乐器 写歌 跟厂商用信件沟通 处理工作上的杂事 我问他说你每天要花多少时间写歌?多少时间练琴?问完后排完一天的工作,发现他一天 8 个小时就满了,这还不包含临时异动,所以我们的作法就是把写歌和练琴的时间缩减,因为这两项是比较长期的项目。 这样就可以避免我先生可能花了 3 个小时写歌,结果没有时间练习乐器,导致他觉得那天有些事情没有完成而感到懊恼,当你不晓得长期或持续性的项目应该要怎么规划,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一个礼拜摊开来,而且别忘了预留突发状况的时间,不要全部塞满。 四、愿意投资自己的决心(17:40-) 我觉得现代很多人看投资,第一个都是看投资报酬率,如果报酬率太低,就没有投资的意愿,觉得浪费时间又不值得,但就我过去的经验来看,个人品牌它的确是一个很难在一开始衡量投资报酬率的事情,而你的报酬是高是低,其实只取决于一件事情,就是你的决心。 只要你有决心,你就会想办法,你就会付出行动,尽管什么收获都没有,你还是愿意做、相信自己、给自己一次机会。 另外,人生中每一件事都会有认知极限,创业这条路格外明显,当你站在 A 点时,你怎么看、怎么想象,都只能看到 B 点,而随着时间、经验的累积,你会发现你开始可以看见 C 点,你也发现自己已经从 A 点移动到了 B 点,再过了一阵子,你会发现自己可以看见 D 点,因为你又成长到了 C 点。 投资的决心其实就是要理解,你不能用你现有的已知,去预测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因为你的潜能会不断地被开发、你的经验值会不断地累积,因此,在此时此刻评估自己的投资报酬率并不准确。 所谓的投资也不是只有金钱,而是投入资源的意愿,你的资源除了金钱以外,还有人脉、时间、经验、专业、精力,这些都是可以利用、投入的。 五、Action、Action、Action(20:06-) 最后一个很重要的必备元素就是行动,没有行动,以上 4 个元素通通派不上用场。很多人会说我很有行动力,可是我只是在完成窗体上的代办事项而已,每天的日子其实重复性满高的,而最近我开始重新检视这四年来的经营历程,我发现我做的很对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在执行待办事项时,几乎不思考。 你可能想说:「几乎不思考那不就是盲目的往死里做吗?要是方向不对,要是有什么需要调整的地方该怎么办呢?」 但我所谓的执行时不思考,并不是我会紧抓着窗体上的事情固执的执行着,而是我会很明确的区分运行时间和思考时间,我每天、每周都花时间去安排和规划我的工作流程,在这种时候,我会很仔细的思考怎么进行比较顺?哪件事情该先做?哪件事可以晚点做?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这件事是否一定要由我来做? 延伸阅读:担心自己半途而废而不敢付出行动,该如何调适自己的心态? 所以我会花很多时间去拟定出今日的 To-do list ,等到当天工作时间一到,我就可以开始无脑进行我的所有执行项目,工作开始时,我也会再过一下我的今日待办事项,看有哪边需要调整。 过完之后,我就会进入工作状态,一路工作到中午休息,然后下午再工作到晚餐时间,这对我来说是一件极度有仪式感的事。 这可以让我知道我现在可以心无旁骛的看着窗体上的事情,顺序都排好了,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担心,我非常信任自己的 To-do list,我一次只做一件事,完成第一件才会移动到第二件,几乎不插队,也绝对不跳着做。 如果你一直卡在做事情的时候想东想西,不太确定要做什么,我建议你试试看明确区分运行时间和思考时间,思考时就用力思考,执行时就只执行,不要 question 自己的决定或规划,不要被其他事情给分心。 这样你才能够得到最大化的结果和作品,才能够有最充足的素材去回头检视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有什么规划和目标需要做调整。 如果你执行力不够,那再多的规划也没有用,我们优化自己做计划的方式,就是从实际付出后所得到的结果里,找到那些你认为可以做得更快、做得更好或甚至不用做的事情,但是,你总得都做过才能知道答案。 执行时,做就对了。 本集结语 以上就是今天佐编私塾殿的教学内容,希望你有学到一些东西,这 5 个元素我们再简单复习一下: 以终为始的思考模式 风险防护措施和后盾 明确的工作项目和流程 愿意投资自己的决心 Action、Action、Action 以上这五个元素你都具备了吗?或者你现在正在筹备哪一个元素呢?欢迎你把你的想法分享给我,你也可以回到我的 Instagram,吿诉我你想听的主题。 -- 本文转贴自:理想生活设计(原文标题:#197【佐编私塾殿】新手创业家的5个必需元素:思考模式、风险措施、系统流程、投资意愿、行动清单)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4, 2024

去日本京都数字游牧!如何找到适合工作的咖啡厅+3间体验心得

早在半年前安排的京都旅行,正好遇见了 RUNWAY GEN48 的 48 小时影片竞赛,正好自己的行程安排有足够的弹性,就决定在竞赛的 48 小时内完成一部影片,边旅行边拍片! PS: RUNWAY 是一间 AI 影像生成公司,竞赛以在线的方式参与。 一、如何快速找到适合工作的咖啡店 找咖啡厅的方式,其实就跟在台湾差不多,用每个手机里面都有的 Google map,移到想要搜寻的区域,按上面「咖啡」标签,就可以了。 或是也可以用咖啡厅「カフェ」、咖啡「コーヒー」的日文来搜寻看看。 找到觉得有兴趣的咖啡厅后,下拉到评论的地方,Google map 会贴心的统整出一些标签。如果你有插座或是 wifi 的需求的话,都可以看一下有没有这些评论标签,点进去看一下评论(评论也会有自动翻译,不用担心日文看不懂的问题),就可以对现场状况有一些概念。 二、在京都咖啡店工作的经验 因为是边玩边做的情况,所以基本上到哪边走累了就找间咖啡厅坐下来打开计算机,总共去了三间京都市区的咖啡店: Caffè Veloce — Kyoto Station(カフェ・ベローチェ京都駅前店) 星巴克 VIVA SQUARE京都梅小路公园店(スターバックスコーヒー ビバスクエア京都 梅小路3公园店) TULLY’S COFFEE 京都三条通店(タリーズコーヒー 京都三条通り店) 1. Caffè Veloce — Kyoto Station(カフェ・ベローチェ京都駅前店) 旁边就是京都车站、铁路跟公交车可以在这里搭(图/粘瀚文摄) 有免费 wifi 有插座 座位偏挤,有种补习班的感觉 店员不擅长英文 一抵达京都,在车站附近的饭店 Check-in 后,第一站就直接到车站前面的京都塔,上面环状的观景台可以直接俯瞰整个城市,观景窗也会大致列出一些知名的景点,可以在上面对城市的景点分布有个概念。 京都塔(图/粘瀚文摄) Caffè Veloce 就在京都车站的前面,以地点来说非常方便,座位数也很多。缺点是座位之间的间隔比较小一些,有种在补习班的感觉。插座好像只有面窗的单人座位有,wifi 尽管是人满的状况下也是顺畅的。Google 评论里面说这间连锁店的早餐很好吃,但因为去的时间是傍晚,所以没有体验到,倒是点了有「不动的人气商品」之称的咖啡冻。 实体比商品图看起来更大了一号,原本以为上面是鲜奶油,没想到竟然是冰淇淋!! 2. 星巴克 VIVA SQUARE 京都梅小路公园店(スターバックスコーヒー ビバスクエア京都 梅小路公园店) 有免费 Wifi 没有插座 座位数不多 店员英文很好 梅小路公园店位在京都水族馆跟京都铁道博物馆旁边,在水族馆的行程后就跑来这里做事。因为座位数不多的关系,每个人的空间是比较宽广的,二楼有大片的落地窗可以享受公园宽广的景色。免费 wifi 还算顺畅,然后日本的星巴克价格大概是台湾的 8 折左右,而且经常有台湾喝不到的季节限定商品,网络上也会有很多创意的特调方式可以请店员客制化。 星巴克一楼,座位区在二楼(图/粘瀚文摄) 京都水族馆(图/粘瀚文摄) 3. TULLY’S COFFEE 京都三条通店(タリーズコーヒー 京都三条通り店) * 有免费 wifi 插座很多 座位数很多、而且选择也多 店员不太擅长英文 三条就在锦市场附近,逛完观光必访、有 400 年历史的锦市场,旁边的三条商圈有卖各式各样的衣服,还有各种特色店家,有专卖茶叶、专卖纸、专卖刀具、模具的店,都很值得逛逛。 恰巧路过这间 Tully’s Coffee,里面的座位很多,有个人的座位,也有多人的沙发区,甚至还有两人座沙发面对向着街道的落地窗,空间非常舒服宽敞。评论上是讲说 wifi 比较不稳定,但个人使用上好像还好。如果是在必须使用网络的情境,有备用方案还是很重要的。插座的话,是几乎每个位子都有喔! 很棒的面对街道沙发(图/粘瀚文摄) 经过几天的玩耍,京都的连锁咖啡店很多,星巴克或是 Tully’s Coffe 几乎每隔几条街就会有一间,基本上不太需要担心找不到地方坐下来使用计算机,但相较下来,星巴克容易比较多人。沟通上如果日文不好的话,基本上都可以透过比手画脚解决,但如果你英文 ok,希望沟通的精准一点的话,可以优先选择星巴克。 最后小提醒,使用公共网络是有被入侵的风险的。这里推荐Youtuber们的干爹SurfShark VPN,无限制使用装置数量、30天内无条件退款。使用我的优惠连结再多送一个月的使用时间~ 优惠连结:https://surfshark.club/friend/eHPzBaxS 在日本连回台湾看有中文字幕的动画真的很方便,以后再来研究怎么用 VPN 买便宜机票跟订饭店~ -- 本文转贴自:粘瀚文 Billy Nien(原文标题:京都旅行,怎么找到适合远程工作的咖啡店)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F

March 1, 2024

Joe的时间管理术|以遗忘为前提的管理术

以遗忘为前提的管理? 有人看了这标题或许会觉得很奇怪,但我自己一开始会想做时间管理的原因还真的是「为了遗忘」。 后来开始看一些时间管理的书籍,才发现很多大师也反复强调这个要点。 这样讲或许有点往自己脸上贴金,但看来世界上的道理总是殊途同归;大家不管用甚么起点出发,最后总会在某个类似的点上靠拢。 但,甚么叫做「以遗忘为前提」呢? 在我自己还没有一个有系统的管理方法之前,每天生活有很多事情「得被记得」。 比方说「明天要交力学实验的报告」、「后天工程数学有个小考」、「星期四要准备测量学的笔记」、「此外还要买下礼拜程序课程的课本」等。 像有时候去 Mall 买东西,到了店里却又突然想不起来要买甚么。 等回家才懊恼的想起来说,「啊,刚刚忘了买电池。」 我想,这种经验对很多人而言并不陌生。 我们随时,无论是工作或是人生,都有很多的「待办事项」。 但要把这些事情都记得,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是不记得,事情就会落东落西的。 到了课堂,发现报告没写;到了公司,才想起来客户要的东西昨天忘了寄;到了情人节,才想起来礼物忘了买;回到家,才发现刚刚超市忘了带牛奶。 所以我自己在学生时代,总觉得上学很辛苦。 因为每天都得战战兢兢的,要努力记得所有该做与要做的事情。 去一个地方要想我来这里是要干嘛、有没有甚么东西没带? 离开一个地方担心有甚么漏了或忘了做? 睡前总觉得有甚么事情没做,醒来又得要聚精去思考今天得干嘛。 在这种常态紧张下,反而很难专心的做事情。 等到开始上班时,发现要记忆的东西变更多。 当时就很忧虑,想说若是持续让自己处在紧绷的状态下,可不是没办法把任何事情做好了? 也刚巧,那时候开始有 PDA 出现。 我也就开始尝试使用这类工具来管理我的人生,自己第一台 PDA 还是黑白 WinCE 的接口(记得是大众出的)。 当然,后来又经历了一些变革,变成我目前跟大家分享:一半用万用手册,一半用电子工具的方法。 但无论如何,我要说的是,我在开始使用工具后,发现一件事 → 若我把所有要做的事情全部清出来,放在一个「待办事项」的 pool 中,我就可以安心的把这些事情「暂时忘掉」。 但我又不用担心事情最后会真正被忘记,因为我若要查都可以在这 pool 中找出来。 我就可以先忘掉那些事情,安心专注的处理目前手上的事情。 等手上的事情告一段落后,我再到我的「待办事项」 pool 中,把其他还没做的事情找出来。 这样我既可以专心做一件事不用担心其他工作会漏掉,也不用随时惶惶恐恐的害怕自己忘记甚么。 把东西写下,然后遗忘它;反而就能确保所有事情都不被忘记。 所以,要想专注的好好把事情做好,就该建立一个「待办事项」的仓库。 至于执行流程上 首先,你该把要完成甚么转换成条列式的 Check List。 对我而言,这些 Check List 大部分时候,其实就是一项一项的工作。 有些工作你可以很快设定何时要完成,有些工作则只是一个提醒,甚至于是对未来的规划。 再来,我会把这些无论何时想到的工作、不管是工作中、乘车时、出外看到甚么好 Idea 时,都立刻记录并存在我的 Task Pool 中。 我会把所有想到的工作都先分门别类的加入「待办清单」中。 在计算机边,就用 Web 平台加入。 那工作加入同时,我也可以给一个预估要完成的时间。 (指定时间、重复与否、标签、以及地点) 系统就会根据设定的 Due Date 列出工作清单,甚至在时间点提醒我。 而待办事项这东西比 Calendar 方便之处,在于你不去勾选「完成」它就会一直留在 pool 中。 但 Calendar 工具(如 Google Calendar)虽然也会提醒,但若你当下没办法去处理,之后它就不会再提醒了。 有时候明明一整天排了三五样工作,可是刚巧那天有突发状况你忙着开会解决,等第二天那些通知也就不会出现了。 这也是为何我工作不用 Calendar 而用待办事项工具的原因。 然后我每天会几个时间去检视我的工作 pool。 比方说早上乘车时,或是中午吃饭后,看看今天有哪些事情该处理,并安排一个时间;若今天太忙,有些事情需要推延、则改变成新的完成时间。 所以,在透过这样的模式下,我就不用再刻意记得工作以及 due date 了。 我只需要把所有需要的工作键入我的 Task Pool 中,再定时来整理与规划,就能确保重要事项都会被妥善关注。 心力也就能完全放在目前的工作上了。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 2024

在新加坡当产品经理,英文要多好?会用到英文的场合有哪些?

这篇想来聊聊在海外工作时,会用到英文的场合、情境与准备方式;如果是想出国工作的人,或许也可以依此确认自己需要加强的目标与范围。 虽说坊间有很多英文检定,比如台湾有多益、美国多半用托福、欧洲用雅思,但只要是考试,都有一些「偷吃步」或准备方向,最后就衍伸出各种题库、口说模板、写作必备佳句等,而这些内容能否应用到真实的工作或生活环境,反而就不一定了。 所以,真正的英文能力难以用考试分数衡量,且随着工作领域和职能不同,需要具备的字汇量、表达方式也有所差异,这篇文章只能依照我自己作为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坐标新加坡的经验来分享。以下依照时间轴一一细说。 Step 1:找工作&准备面试 在真正开始到海外工作前,其实有超~~~多关卡要准备,第一个就是得先找工作。而找工作其实还有分写履历、写求职信、面试等,但因为前两者涉及很多专业,之前已写过中文版的: 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准备英文面试的心得 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上):海外求职 — — 准备篇 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下):海外求职 — — 面试篇 菜鸟 PM(产品经理)的 70 道面试考前猜题 菜鸟产品经理的求职路:2020 年,我没录取的那两场面试 一封好的求职信,让你在用人主管的履历海中脱颖而出 以上这些可以稍微参考。但我毕竟不是英文母语者,也不是写英文履历和求职信的高手,这边就不献丑了。 写好履历和求职信后,就可以开始筛选自己想投的公司了。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英文阅读能力,包括: 工作内容、公司简介 公司新闻 公司评价、面试心得:可以参考 Glassdoor。最近朋友推了 Teamblind,也是类似服务。 未来同事:LinkedIn Step 2:面试时 投递履历后,如果拿到面试机会,接下来就是英文听说读写并重的考验了,主要分为: 阅读&写作:面试过程中的书信往来 虽说这部分都是「非实时沟通」,收到讯息后,不用马上做出反应,但「书到用时方恨少」大概就是这种感觉,想当初只要一有问题想回信问人资或面试官,对于每个英文句子都要字斟句酌,很怕自己问得不够清楚、文法用错、口吻不够专业等。 听力&口说:面试 这当然就是最紧张的一关了,毕竟整个找工作的流程中,这算是定生死的唯一指标了。之前也写过一些准备英文面试的心得,网址已在上段列出,这边不赘述。 Step 3:正式录取前 如果顺利拿到口头 offer,或者即将要被录取的话,通常还会有一个「薪资谈判」的过程,有时候是人资在面试中直接询问,有些则是透过 email 正式沟通。 之前面试时,人资在第一关的结尾时,就直接询问薪资期待,当下因为还不确定是否会录取,也还没有深入研究薪资水平,我就回复:「毕竟接下来还有其他面试关卡,而且我也需要时间了解当地物价水平,所以希望之后再来讨论薪资。」人资也同意了,所以就没有马上给出数字。 不过,之前在台湾时也碰过一些比较坚持的人资,无论如何就是希望当下在电话或面试中给出一个数字。如果碰到这种,也就只能先给一个区间了,不过会建议大家:那个区间的最小值也要是自己可以心甘情愿接受的数字,不要太期待公司会直接同意区间的中上值。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现职薪水是 $30,000,期待跳槽后可以涨到 $36,000,那给区间时就直接说 $36,000-$40,000;但当然也可以用其他福利代替薪资,比如股票、假期、职等、弹性工时等。 至于如何用英文谈判薪资,可以参考这篇。 Step 4:到职前 再来若收到正式的纸本 offer,也就等于要阅读无尽的英文文件……光是合约就超过 40 页 A4,另外也要填写无尽的英文文件,比如申请签证、申请入境、申请健检、安排筛检等。 不过因为这些过程都是书信往来,若有看不懂的字都还有时间查字典,所以整体来说,不至于太过困难,就只是花时间而已。 Step 5:终于真正上工 最后,历经重重关卡,终于上工了……殊不知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坦白说,在经历过英文面试后,当下对于自己的英文能力还算是稍有信心,毕竟至少面试官问的问题都听得懂,也答得出来,且从对方的反应与结果来看,回答的内容应 该也还可以。 然而,真正抵达新加坡国土后,即使已经待了半年,我也无法说自己能 100% 应付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英文场景。 阅读 对「典型」的台湾人来说,最在行的应该就是英文阅读,毕竟从小就背了很多单字跟文法,所以公司内部有再多英文 email、文件与公告,通常都难不倒人;真的遇到生字,也还能查字典。 写作 再来次简单的应该是写作。即使英文再破、文法有错误,但毕竟新加坡公司本来就充满各种非母语人士,所以通常只要意思无误,大家都算是能正常沟通。 会需要写英文的地方就是内部通讯软件或 email,作为 PM 的话,还需要写 PRD、开票、写数据分析报告,但其实因为应用领域很明确(就是产品管理与规格确立),所以会用到的单字就是那些,若真的写不清楚,也能搭配图解。 听力&口说 大魔王当然就是「英文听力」与「英文口说」。最需要用到听说的场合包含但不限于:产品功能 kick-off、内部 sharing(组内成员轮流分享某个专业知识)、weekly stand-up(每周进度同步的例会)、demo(时不时需要跟各个 stakeholder 或在各种团体会议介绍产品功能)。 之所以说这是大魔王,一是因为这都是需要「同步沟通」的场合,一旦对方发问,就是得马上做出反应;二是面试有考古题,这些会议可没有。即使会议是在讨论 A 主题,同事仍有可能天外飞来一笔,或者突然要确认某个原本以为无关联的事情,所以要事先准备也很困难。 常用的偷吃步 上面依照时间轴先后,细数了在海外工作会用到英文的各种工作场合,接下来就野人献曝一下,分享自己常用的偷吃步与心态调整方式。 阅读 这部分通常是相对简单的,毕竟现在有 Google 翻译,甚至能将整个网页直接英翻中。若想提升阅读速度,「多看」则是不二法门。 不管是看新闻、看 Medium 文章,还是看公司内部的产品文件,第一步一定是先扫描,先看看整篇文章的排版、有没有副标题或段落标题,有的话,就能先掌握这篇文章的重点分布,不用很老实地从头读到尾。 此外,虽说看不懂的就拿去 Google,但重要的是学会怎么用、怎么念。许多人应该常碰到一个窘境:阅读、写作都能写出或认得某个字,但某天听到这个字时,却无法反应过来;或者自己想说这个字时,却不知道怎么发音。 另一个情况是,先以中文举例:常有人把「吸吮」讲成「西陨」(这个字念「ㄕㄨㄣˇ」)、「兑换」讲成「月幻」(这个字念ㄉㄨㄟˋ),英文当然也有这个状况,或多或少会有人重音放错、自行省略某几个音节或尾音,或者甚至完全念错,这都会造成对方的理解困难,所以: 重要的不只看懂、能写出这个英文字,还得认识这个字的声音。 写作 正式写作通常会讲求文法与拼字正确、内容简洁有力,但现在人很少写字了,都用数字沟通居多,导致很多单字可能看得懂,但无法靠自己拼出来,加上工作的场合可能只是透过实时通讯软件,而非正式书信,所以大家对于文法和拼字可能也没那么讲究。 不过「内容简洁有力」在工作上就是非常、非常、非常必备的技能,尤其 PM 一天要跟超多人沟通,如果花太多时间拟稿打字,工作效率一定会被质疑。 刚上工时,我花了超多时间在斟酌字句:这样写够清楚吗?有办法更直白简单吗?有没有漏掉什么人事时地物?经过一番整理后,现在通常会用这样的方式跟内部沟通: 先 tag 需要看到这则讯息的人 注明 tag 他们的理由&需要他们采取什么动作(call to action) 比如:plz check it and let me know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by tmr 5pm 或者:just FYI. NO action required 列点说明,不要把内容都塞在一个段落 要改动产品规格,我会直接写: now: no button change: add an ‘Edit’ button 或者 current: text is black-colored proposal: change black into white (#FFFFFF) 也可以用一些简写缩小篇幅,最常见的就是 FYI (For Your Information,供你参考 / 知会你一声) 或 FYR (For Your Reference,供你参考 / 知会你一声)、ASAP (As Soon As Possible,越快越好)、u (you)、w (with)。 另外看过的还有 nvm (never mind)、mtg (meeting)、cob (close of business,下班前)。 口说 练习 即使上工已半年,比起刚开始,多少比较习惯说英文了,但直到现在,每场要讲英文的会议之前,我仍会从头到尾把要讲的内容说一次,主要是确认自己能(尽量)流利表达要讲的内容,并且确认其中没有不太会发音的字。 计时 如果是时间较紧的会议,也会在练习时用手机计时,可藉此确认自己会讲多长的时间,以便控时。 列点 每次说话前,一定要先整理自己要讲什么,列点写下主要的内容!其实这与语言无关,而是在工作场合都很适合这么做,主要是让自己说话更有条理,对方若要响应时,也可以很清楚地说「我想问一下刚刚第二点说的……」,毕竟无效、杂乱或冗长的沟通只是拖垮团队进度。 听力 在分享撇步时,想先提一下心态的部分:不要想着「我要 100% 听懂大家在说什么」,反而可以先回想讲中文时,是不是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口齿不清或逻辑跳跃的朋友或同事呢? 这情况不分语言或国籍,在英文的工作场合也会有。有时无关口音,而是有些同事讲的东西就是很难听懂。 如果当下还搞不清楚是听力程度问题,还是对方表达能力的问题,建议可以先观察大家反应,如果自己不是唯一,内心可能会安慰一点,至少不会产生太多自我质疑;然而,如果只有自己听不懂,就该去找解法了……。 在找解法时,也请不要想着「我要 100% 听懂大家在说什么」,再回到中文语境,即使作为中文母语者,听完对方说了一段中文后,自己真的能一字不漏地复述并且确保每个字都听得一清二楚吗? 即使自己没有每个字都听懂,但仍无碍理解、仍能掌握意思,对吧?既然如此,面对英文时也一样,不需要求自己 100% 听懂,更重要的是知道对方想表达的重点是什么、自己是否有掌握到人事时地物等关键讯息,至于一些介系词、修饰用的副词等,听不懂或完全碰到生字,通常不会太过严重。 最后,想提升英文程度,还是得在这个环境里,才能不断进步。即使现在人在新加坡,但因为疫情,已远程了大半年,生活娱乐少、外食少、人也不在办公室里,社交机会极少的情况下,我和其他朋友都觉得自己的口说能力退步不少,甚至不少是英文,连要用中文讲话都会显得支离破碎,因为这段期间的输入(听到中文)和输出(开口说中文)都大幅减低……。 总之,最重要的还是得帮自己塑造英文环境,这个可参考先前的文章〈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准备英文面试的心得〉。 -- 本文转贴自:MH(原文标题:想出国工作,英文到底要有多好?会用到英文的场合有哪些?)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 2024

日本工作签证 Q&A!签证种类、申请方式、打工度假转工签等 10 大问题一次解

这篇文章是一份「解决台湾人才赴日求职经常碰到的签证十大问题」的全面指南,内容包含各种签证类型、签证的基本条件、延长签证期限的有效策略、持工作签证需要换工作的方式,以及从留学或打工度假签证转换到工作签证的教学。无论你是准备日本职涯,还是在考虑转职到日本,这篇文章将一一解答你的签证问题。记得存到最爱,申请签证不迷路。 Q1. 台湾人赴日就职常申请哪几种工作签证? 赴日工作的台湾人主要拿的工作签证有以下 5 个种类: 就劳签证 高度人才签证 特定技能签证 打工度假签证 经营管理签证 其中,又以领取就劳签证中第10类「技术・人文知识・国际业务」(又称技人国签证)的人数最多。根据日本官方统计, 2022 年 12 月留日的台湾人 57,294 名中,就有 20% 是领取技人国签证。如何想知道自己应该申请哪一种签证比较好,可以参考文章:台湾人想赴日工作该申请哪种工作签?就劳签证、高度人才签、打工度假签快速评估 Q2. 我符合技术・人文知识・国际业务就劳签证(技人国签证)的申请条件吗? 根据日本出入国管理局公告,领取技术・人文知识・国际业务就劳签证,能在日本进行工作内容以及申请条件如下: 科学、工程、其他自然科学领域;法律、经济、社会学、其他人文领域的技术或知识的工作;或者基于外国文化的活动。适用的工作范围包括机械工程师、口译员、设计师、私营公司的语言教师、营销、业务人员等。 详细申请条件与信息,依日本出入国管理局「在留资格技术.人文知识.国际业务」为准。 Q3. 如何从日本留学签证或打工度假签证转成就劳签证? ■ 持有留学签证,想转成就劳签证: 如果是以留学签证滞留日本,并于签证期间找到正职工作,可在入国管理局提交在留资格变更许可申请书及其他必要文件,便可以直接变更签证。 ■ 持有打工度假签证,想转成就劳签证: 若是打工度假签证想转成就劳签证,需要先到日本台湾交流协会或入国管理局申请在留资格认定证明书交付申请证明自己在日本不是非法滞留,才能申请就劳签证。不过,各地入国管理局规定不一,不一定所有地区都受理在留资格认定证明书交付申请,建议申请前先电话向各单位确认。 Q4. 我该怎么拿到日本在留卡? 根据 2012 年 7 月 9 日起开始新的在留管理制度。从东京成田机场、东京羽田机场、名古屋中部机场、大阪关西机场、北海道新千岁机场、广岛机场、福冈机场入境,入国审查官在护照上加盖上陆许可章后,将一并发放在留卡。 若是从其他机场或港口入境,入国审查官于护照内加盖上陆许可章后,将在上陆许可章旁注记「在留卡日后交付」的说明。日后申报住址后,再由地区的入国管理部邮寄给申请人。 Q5. 拿到工作签证~入境日本前有哪些注意事项? 入境日本后,一定会面临到租房的问题。切记要在找到房子,确定住址后 14 天内到居住地的区役所进行住民登录。如果在搬家到其他行政区时,也务必要到区役所办理迁出及迁入手续。 相关阅读 解析日本雇用形态:正社员、契约 / 派遣社员、打工的差别一次看懂! 出差日本也可以快速入境!TTP 是什么?怎么申请?效期多长? 台日职场文化差异:做好这 5 点无痛接轨日本职场(中日双语) Q6. 日本工作签证期限通常多久? 日本工作签证的期限依不同签证种类长度不同: 就劳签证:1 年、3 年、5 年 高度人才签证:5 年。 打工度假签证: 1 年。1 人仅限申请 1 次,无法延长。 经营管理签证:1 年、3 年、5 年。 特定技能签证: 特定技能 1 号:4 个月、6 个月、1 年,合计最长 5 年。 特定技能 1 号:6 个月、1 年、3 年,无更新次数上限。 Q7. 就劳签证该如何延长期限? ■ 就劳签证延长方式: 前往入国管理局递交「在留期间更新许可申请」与必要文件,即可申请延长。 ■ 就劳签证延长受理时间: 签证到期日的三个月前即可接受办理。 ■ 就劳签证审核时间: 收到审核结果通知,约是申请后一个月左右。 ■ 就劳签证可延长期限: 就劳签证延长期限可能获得 1 年、3 年、5 年。延长几年无法指定,由审查人员决定,可能与是否具有日本正式学历、任职公司的规模大小、转职次数等有关。 Q8. 在日本转职需要重新办理签证吗?换工作后的必要手续有哪些? 外国人在日本换工作后,需要在 14 天内透过网络申报,详请请见「所属机关等に关する届出手続」。 在就劳签证期限内的转职,只要新工作与原工作的业务内容相同,则不用更换就劳签证。举例来说持技人国签证在日本转职的话,只要新工作依然符合技术・人文知识・国际业务领域,原则上不必办理任何手续,只需在入国管理局电子申报系统网站上申报即可。 相关阅读: 想到东京工作必看!东京热门商业区详细介绍 在日前辈们经验分享。用这些「方法」在困境中开拓理想职涯! 如何透过海外工作经验,为自己的职涯增值 - 专访 JobMenta 日本猎才顾问 Tim Q9. 想在日本换工作但待业超过三个月期间,工作签证会自动失效吗? 不会,但有可能被取消。若没有正当理由,超过 3 个月未进行与签证内容相关的业务,经入国审查官调查后,有可能在签证到期前便被取消。详情请见「在留资格の取消し」。 另外,在日本离职到确认下一份工作之间的待业期间,可以前往居住地所属的「HelloWork」申请失业补助金,详情请参考日本厚生劳动省提供的就业辅导机关 HelloWork「日本雇用保险说明」。 Q10. 持工作签证出入境日本有哪些事情要注意? 在留资格有效期间内出国,于 1 年内再度入境日本的情况: 日本自 2012 年 7 月起实施的制度「みなし再入国许可(又称再入国特别许可)」,在留期限内出国,并于 1 年内再入境时,不需要重新申请再入国许可。只需出国时,在机场提出在留卡及「再入国出国用EDカード」即可。 在留资格有效期间内出国,预计出国期间超过 1 年后才会再入境日本的情况: 在留期间内出国,出国期间在1年以上,并且预计再度入境日本时仍在在留卡期间者,需在出国之前申请「再入国许可」。再入国许可的有效期间为最长5年。 无论是申请「みなし再入国许可(又称在入国特别许可)」或是「再入国许可」,若再入国期限内未重新入境日本,原先在留资格就会失效,需要重新办理签证。确切内容以再入国管理局的「再入国特别许可」页面为准。 结论:日本工作就找 JobMenta 咨询各种疑难杂症 以上汇整了 JobMenta 职涯常收到的十大签证常见问题,希望能帮助大家在日本求职上更加顺利!JobMenta 是由 Yourator 所推出的中高阶猎才品牌,同时也具丰富的台日人才媒合经验。你也有到日本工作的梦想吗?欢迎填写窗体登录数据,JobMenta 职涯顾问会在有合适的职缺时,主动接洽您! -- 本文转贴自:Yourator 数位人才媒合平台(原文标题:日本工作签证十大问!签证种类、申请方式、如何延长期限、转职如何重新申请等)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9, 2024

部落格经营之路EP.0|The Game Plan 部落格宏观策略

部落格经营之路 这将会是一套系列文,完整揭露部落格经营的重点。 我会从策略谈起,再接着谈执行及网站上线等等的设定,盼这一系列的文章,能帮助有兴趣做部落格创业的人,清除物理与心理的障碍,成功前进。 The Plan — 部落格创业的宏观蓝图 所有成功的部落客,都有一个Plan。 虽然可能都经历过蒙懂瞎写的时期,但若要从兴趣业余晋升专业部落客,计划是一定要有的;而Episode0,就是要把这完整的蓝图呈现给你,让你在一头热冲进迷宫前,先俯瞰一次完整的架构,才不至于在迷宫里晕头转向。 部落格创业的宏观蓝图,有个简单好记的缩写: ATM A:Audience 观众 T:Trust 信任 M:Monetize 变现 无论你是哪类型部落格,经营任何主题,这蓝图都不会改变,就是这三个关键步骤。 Audience观众与流量 当你的网站(部落格)架设好之后,它就是一座孤岛。 无论你 Logo 设计多漂亮、UI/UX 多棒都一样,他就是一座无人岛,只有你自己在岛上,孤芳自赏。 而你最开始的目标,就是要让这座岛屿,热闹起来;每个网站,都需要流量,不然就只是个空壳。 流量怎么来? 除了少数怪咖外,应该没人会想造访一座孤岛吧? 所以你得开始搭建你的岛,你要开始写高价值的内容,每一篇高价值内容,就像是帮岛上盖新的餐厅、景点、旅馆,你要不断地创造这些内容,别人才愿意来这座岛上活动。 流量从哪里来? 在你孤岛周围,其实有着非常多巨型岛屿,上面住了很多人,而你的目标,就是搭建你与那些巨型岛屿间的桥梁。 其中,最大的岛就是Google群岛,他上面有几亿人,你得靠SEO技术来造桥,一开始技术还不好,可能只能用救生艇偶尔载几个人来你的岛,但随着你越来越熟悉SEO,你的桥会越造越快、越造越好,Google甚至会主动把你的桥扩建,让更多人能看见前往你岛屿的标示(部落格标题) 只要你做得对,很多人就会开始从Google,造访你的岛屿。 除了Google群岛之外,还有非常多不同的岛屿,像是Facebook/IG这些社交媒体群岛、Youtube/Tiktok影音群岛、Podcast/Clubhouse声音群岛,这些岛你都可以与他们建立连结,让人们能造访你的岛,创造网站的流量。 即便选择很多,但我建议你初期挑选一个群岛即可。 因为每个群岛建立连结的技巧都不同,需要大量的学习与经验,Google有Google的玩法、Youtube有Youtube的玩法,没有人能在一开始就掌握复数平台的规则,所以建议你,一个一个来,先学会一个平台之后,再往下个平台前进。 第一阶段的任务看懂了吗? 你要做的其实就只有一件事,创造能被人搜索到的高价值内容。 内容可以是部落格文章、Youtube影片、Podcast,格式不限,只要你持续创造「能被搜索且帮助读者」的内容,那你这座孤岛,就会慢慢热闹起来,人们愿意来,愿意待着,甚至愿意推荐给身边的其他人。 Trust 信任 你一定有过这种经验,在你去了某景点后,心中想:「我这辈子再也不要去那种鸟地方了⋯⋯」 而你的网站,就要极力避免给别人这种印象。你必须赢得岛屿访客的信任。 信任,在部落格世界是怎么具体展示的呢?就是读者愿意让你,与他有更近一步的接触。 从轻度的追踪粉丝团,中度的加入E-mail名单,重度则是肯参加你举办的实体活动; 信任,从哪里来的呢? 信任,来在于你把读者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其实当你不断创造高价值内容的同时,信任就已经慢慢滋生,如果读者能从你内容中获得进步、解决问题、取得启发,那他肯定很愿意继续从你这,获得更多内容。 这阶段最好的做法,就是开始搜集E-mail电子报的名单;他就像是一个筛网,把愿意信任你的人,筛进名单内,你就能进一步与这些「有信任基础」的人,做更靠近的互动。 信任这件事不好教,因为很多人都想走快捷方式,觉得信任可以用骗的。 但别忘了那句名言:你能骗到的人,都是信任你的人。 当你打算用拐骗的方式赢取信任,你信任池里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可能刚开始还有效,但绝对不长久,你很快就得弃岛,重新开发一块净土。 「把读者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调整成这样的心态,你不用大费周章,信任就会随之而来。 Monetize 变现 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大家最关心的,部落客到底如何赚钱? 虽然部落客赚到钱是很重要的事,但他却是整个蓝图的最后一步。 这也是部落客经营反直觉的地方,因为你得先经过「毫无金钱收获」的前两个步骤,才有办法搜集到,最后这块拼图。 老实说,若你前面两步做的够好,变现是水到渠成,若你前面做不好,你就算学会了所有变现的方式,依然会举步维艰,觉得赚钱好难。 部落格变现的方式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包含:网站广告、业配、联盟营销、工商服务媒合、自行打造商品。 我这里不谈每个变现的方法,只谈其中的原理。试想一下,假设你是一个写「瑜伽相关」的部落客,当你网站有固定流量,且E-mail名单里,有一群对瑜伽有高度兴趣,且对你有信任感的名单时。 你觉得变现会很难吗?一点也不难。 你只要诚心推荐,平时做瑜伽时的装扮、体验过很棒的课程或最初学时买过的装备,这就是联盟营销; 会不会有瑜伽产品相关厂商希望你的推荐?当然会,这就是业配。 你能不能开始自己的瑜伽在线课程,找厂商做自己品牌的瑜伽衣?这就是自行打造商品。 更不用说讲座邀请、出书或其他操之不在己的潜在收入。 就是这么简单,只要你肯埋着头,努力把前两个步骤的地基打稳,那部落格变现,真的只是看你想要怎么变而已。 反之,如果你没有流量、没有信任,没头没尾就想变现,大喊着: 「我要卖瑜伽课程,我的课是全世界最棒的。」 首先,没人听得见你大喊,再来,就算听到了你的大喊,在没有信任基础下,他们为何要理你? 这就是为什么变现是最后一块拼图。 部落客经营,你得先知道你的主题是拥有变现潜力的,但你不能一直想着变现,一旦你盯着钱看,就更容易迷失在这个迷宫里。 结语 这一篇我写得格外认真,毕竟这是部落格经营之路系列文的第一集,Netflix 影集第一集要是不好看,马上就会被弃剧,所以我得有个好开场。 希望这 Game Plan 不会太难理解,跟高中数学比起来,他应该好懂一百万倍吧? 但理论终究只是理论,好点子,永远比不上高效执行力。 所以,动起来吧!赶紧去为你的孤岛装扮与造桥,人们都在群岛上等着你呢。 更多主题请见: 部落格经营之路EP.1|Topic Matters 部落格主题很重要 部落格经营之路EP.2|Choose the Topic 挑选部落格主题 部落格经营之路EP.3|Choose the Platform 挑选部落格平台 部落格经营之路EP.4|Built your Base 打造你的基地 -- 本文转贴自:早安杰森(原文标题:部落格经营之路EP.0|The Game Plan 部落格宏观策略)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读者若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欢迎直接透过电子邮件info@ftpm.com.tw与我们联络。

February 29, 2024

「接案履历」和「自我推荐信」怎么写?与一般求职履历一样吗?|接案 SOHO 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在家工作|网络创业

要开始独立「接案」、展开 SOHO「自由工作者 (Freelancer)」人生,究竟需要准备什么呢?当然是开始着手撰写「接案履历」与「自我推荐信」啦!虽说面对「已经在网络上看过你的数据」或「透过介绍而自行上门」的顾客,「接案履历」和「自我推荐信」似乎并不是绝对必要的,有时相谈甚欢就随性开心的签约了。哈哈! 但如果你和我刚起步时一样,没有现成的「顾客人脉资源」和「经营成熟的个人品牌/自媒体」的话,准备好一份完美凸显自身优势的「接案履历」和「自我推荐信」,然后搜寻相关「外包工作/合作机会」积极应征接洽是必须的。在还没有人认识你的时候,当然要主动出击啰! 「接案履历」和「一般全职工作求职履历」,在许多地方上都是很相似的,但因为「合作性质的不同」所以也有很多「相异之处」与「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常「接案履历」写法,需更关注在:(1)「降低案主担心(减少不确定性/降低风险感)」与 (2)「解决案主痛点(服务与能力切中对方需求)」这两个重点面向上! 毕竟资方在找「正职员工」和找「外包合作伙伴」时,所考虑的点肯定不同。必需先「站在对方的立场想」,才会知道对方最需要的是什么。想象自己就是发案寻找Freelancer的案主,你会担心的事情有哪些呢? 比如: 「对方的服务内容与质量,能符合自己需要的标准吗?」、「我们的理念是否契合呢?」、「能期待看到什么样的成果?」、「时程大概需要多久?对方是个守时守信的人吗?」、「这样的合作有保障吗?」、「我们的沟通协调会不会有问题?」、「价格大概是多少」与「CP值高不高呢?」…等等。 撰写「接案履历」与「自我推荐信」时,把自己当作一位「体贴的朋友」与「对等的合作伙伴」,尽量去去照顾到那些「案主会最在意的面向」,就能大大提高合作成功的机率喔! 以下将分成2个部份,分别介绍「接案履历」与「接案自我推荐信」的写法和注意事项,给有兴趣开启「Soho自由工作者生涯」或「接案副业」的朋友们做参考。 I. 「接案履历」怎么写? 一、「接案履历」与「一般上班族求职履历」一样的部份:基本注意事项! (虽然这部分「要注意的基本事项」和「一般求职履历」差不多,但还是提醒一下,以免有朋友没有注意到喔!) 基本要素: 以下这些都是「接案履历」中建议要放入的「基本信息」。 1.学历与经历 新鲜人没有工作经验可以用「社团、实习、打工、竞赛」…等等「校园经历」来代替「工作经历」,或直接「不放经历字段」,用「作品、实绩」来取代这个部份也是可以的。但建议尽量不要放了「经历字段」却「空白不写」,否则容易让案主在浏览时产生疑虑或对你信心降低喔! 2.联络方式 联络方式「有放即可」,篇幅不用太大。毕竟对方要先对你产生欣赏,才会邀请你来面谈,所以「接案履历」的其他部份才是大重点! 3.个人专业照 台湾职场大多习惯会看,国外则不必,可因地制宜。 4.作品/事迹 (可放作品集链接或个人官网) 此项视个人专业类型需求 & 情况而定,并没有绝对的必要喔! 免费领取「接案入门-超实用自我探索工具包」 基本错误: 1.错字/不通顺 这是最基本的低级错误,写完记得自己多看、多念,来回检查几遍哦! 2.咬文嚼字不好理解 3.泄漏前公司/案主机密 这点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地方,觉得「之前的工作成果」就是「自己的作品」,所以便在履历面试中一下子全盘托出。殊不知这是很容易触法的,因为你为前公司/案主所做的事情、计划和数据信息有某些部份可能属于内部机密,是不能随便向外人透露的。胡乱泄漏不但不会加分,还可能让新合作对象因此却步,不敢与你展开合作喔! 究竟什么算机密,什么不算呢?比较简单笼统的判断方式是:「公开透明」外部大家都看得到的内容信息一般来讲就不是机密,而「非公开的数据/数据」 & 「最新计划」就比较有可能属于「内部机密」,需先和「前公司/案主」做确认会比较保险哦! 4.长篇大论 履历尽量用「条列式」的方式呈现,缩减精华即可,不相关又没有加分的事情都不用放,注意别像写作文一样写太长了,否则案主可是会没有耐心看完的喔!(建议1-2页即可,浓缩在1页以内最好!) 基本优化: 1.数字化、故事化 把经历、事迹尽量用数字或简短一两句的实绩故事呈现。举例来讲就是:不要只写虚无飘渺的「我很会营销」,而要用「数据」&「实绩」来告诉案主你到底有多会营销! 2.条例式呈现 善用条列式呈现,不要把履历当作文写。 3.清晰阳光专业照 花一点经费去拍个「稍微正式」又「不失个人风格」的专业照,会比呆呆的「证件照」或「自拍照」加分许多哦!穿着整齐的拜托会摄影的朋友帮忙拍也可以,如果你有朋友的话。(被打~~) 4.不要把宝石写成垃圾 真的有朋友很会把自己超厉害的经历总结成一句「完成主管交办事项」之类不知所以然的描述,殊不知他所谓的「完成主管交办事项」就包括了「为公司签下2个百万合约」、「3个月内将粉专经营至破万人追踪」、「重新整理帐务发现问题,为公司每个月省下两万元的非必要成本」…等等之类的各种神奇事迹。 如果你也是这种热爱「随性总结」、「谦虚过头」的人,就要注意啦!你就是自己唯一的「营销负责人」,如果连自己都没办法清楚讲出自己的好,案主又怎么有可能会知道呢?多训练自己「用一句话精彩描述出独特经历/事迹」的能力,别再「把宝石写成垃圾」啦! 5.加入”职能关键词” 先研究「所要争取之工作/案子」的「需求内容」,然后把案主「最需要的服务和能力」有意识的「植入进你的接案履历中」,就能让案主眼睛一亮,觉得「真是找对人了」!例如:想争取的案子正在征求「社群经营」人才,如果你的接案履历中正好有特别强调自己的「社群经营专业」,还有写到擅长「内容经营」、「文案撰写」、「平面设计」、「影片剪辑」、「数据分析」、「社群广告投放」…等等之类的「社群经营关键职能」,并辅以相应的「数据和实绩」左证的话,案主当然会立刻受到吸引,甚至觉得接下这份委托的人选非你莫属啦! 6.创造记忆点 一份太过安全的履历,有时也很危险,因为容易被遗忘。对方也比较找不到亲近感和共通点,找不到一个可以喜欢你、记得你的理由。所以如果空间足够,可以试着用一两句话的小小篇幅,将你的有趣记忆点巧妙的置入到履历中。 比如:「曾经被系上搞笑推举为系草」、「曾获得全国性游泳比赛冠军」、「出版过一本实体书」、「热爱冲浪是业余的冲浪教练」、「是小区踢毽子大赛冠军?」…之类的。哈哈总之,就是要尽量让人觉得有趣、产生好奇心和记忆点,进而想要更进一步的认识你。 ——— 接下来的部份,要讲到的就是「Soho自由工作者」「接案履历」中特别要加入 & 注意的部份啦!(和一般「全职上班族求职履历」有些不同。) 二、在「接案履历」中放上「接案服务项目」: 和一般「上班族求职履历」不同,「接案履历」上最好能预留一个显眼的区块来放自己的「接案服务项目」。因为这么做可以让案主看了一目了然,而这也正是对方为什么要找你的关键!「接案服务项目」要写得「简洁易懂」,每一个项目下若能用「条列式」的方式,再辅以「简单的说明」或「数据/实绩」的话更好! 举例来说:「网络营销专业」的Freelancer,服务项目可能包含「SEO搜索引擎优化」、「社群经营」、「网站架设」、「网络广告投放」、「品牌营销顾问服务」、「内容经营」…等等之类,而每一项服务下方都可以用条例式的几点来简单做说明。 免费领取「接案入门-超实用自我探索工具包」 三、「接案履历」最好「特别强调Niche」,别只写大概! 所谓的「Niche(神龛)」,简单来说就是你的「利基点(专属位置)」,也可以说是你特别专精、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Niche」可以作为一个让大家看见你、记得你的「切入点,就好像悬崖上的「小小缝隙」一样,让你可以以该「缝隙支点」为踏板,一步步往上攀登,逐渐扩张自己的事业版图。 在你的接案事业中,当然可以结合多样专长,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但哪一个点才是你「最与众不同的」强调关键呢? 比如: 你想提供「代笔撰写文章」的服务,如果只在履历中笼统的告诉案主「我可以为人代笔撰写文章」,那便一点记忆点也没有,案主也很难确定你是否真的有办法写出「某特定专业领域的文章」。 反之,如果你不只「文笔好」,还正巧是「音乐专业背景」的人,最擅长撰写「音乐艺文类文章」,有办法结合「自身知识背景」写出具有「深入洞见」的文章,那么这就是你的「利基市场(Niche Market)」!因为别的写手虽然做得来,但绝对很难做得比你还要好! 四、在「接案履历」中放入「个人品牌网站/社群平台」! 真心建议「独立接案 自由工作者」都要建立、经营自己的「个人品牌网站或社群平台」,并且记得把所经营的「网站/社群」连结,加入在「接案履历」中。因为这可以让「案主」与「潜在客户」对你的信任感提高,让人感觉你是一个「公开」、「找得到」的人。 你可以透过「个人网站/社群」所分享的内容,用一种比较软性的方式,来展现性格、证明能力、分享理念/价值观,并展示作品、成果。可以说「个人品牌网站/社群平台」也是履历的一种,就好像是「制式履历的动态延伸」,让案主有机会一窥「更真实、讨人喜欢」的你! 我有好多个自行上门的案子,都是透过「个人品牌网站/社群」找到我的。因为对方对我的事前了解深,正是因为欣赏我的为人与风格、信任我的能力和品行,也觉得和我脾胃相投,所以才愿意特别找我合作,因此我们之间的「沟通成本很低」,几乎是不用谈就确定了合作。 哈哈,「首次接案面谈」都像是去认识一位志趣相投的新朋友一样,没什么特别紧张、尴尬的感觉,也不意外的每次都合作愉快! II. 「自我推荐信」怎么写? 所谓的「自我推荐信」就是在你用电子邮件寄履历应征时,所要写的「邮件内容」。也可以指「人力银行」或「接案平台」上,在按下「应征按钮」寄出履历之前,所要写的那一小段「自我推荐讯息栏」。 这段看似不起眼的「自我推荐信」所带来的影响,其实超乎想象的大!一般人都会因为偷懒而只写「您好我是XXX,想应征XXX工作,履历已夹带在附件中请您参考」之类的一句话,或采用「接案平台/人力银行」上内建的「制式自我推荐文字」。 这都是非常可惜的作法,因为善用「自我推荐信」可以让你大大加分。当大家都用「公版文字回复」只有你放了「充分凸显自身优势的自我推荐信」,瞬间就能让人眼睛一亮!也让收到履历的人,有备受重视的感觉。 「自我推荐信」不需要太长,尽量在「500字上下」。用精简有力的内容简洁清楚的介绍你自己、强调出最大亮点。撰写上并没有一定的格式与内容,可因人而异。撰写的口气尽量「礼貌」、「亲切」而「不失专业」即可。 建议可以在开头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的「姓名」、「来意」与「重点学经历」。中间用吸睛的方式,精简的写出你的「服务内容」、「专长」与「重要事迹」。之后用一两句话,让对方知道你「可以为他带来什么独特的价值」,也顺便告诉对方你们「理念的契合之处」。最后别忘了留下自己的「联络方式」与和「感谢」。 总之,只要记得撰写时,目的聚焦在:展现专业度(并用数据实绩左证)、强调与案主需求相关的职能关键词、突出亮点、创造信任感与好感,且让人感觉像是找到知己般就对啦! PS. 案主在找Freelancer时,通常是一种在找「合作伙伴」的心情,有时候很主观又特别感性。比起「能力强」但「理念不合」、「牛头不对马嘴」的人,他们会更乐意与「能力不错」且「志同道合」的人合作哦! 免费领取「接案入门-超实用自我探索工具包」 对成为「接案 自由工作」感兴趣的朋友们,也欢迎参考「野放上班族-野羊」的「电子书 & 在线课程」喔! 电子书:《野放上班族:斜杠自由工作者爽玩职涯》 在线课程:《13堂接案必修课:自由工作者之路!》 -- 本文转贴自:野放上班族-野羊 (陈暐婷)(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8, 2024

《成长势能》读后心得:个体崛起时代的必杀技

这本书在说什么? 《成长势能》的作者是中国人力资源领域的畅销作家兼讲师任康磊。他认为未来是一个「个体崛起」的时代,长期来看,一个人在职场的发展有其上限,但是副业、自由业和自行创业则没有上限。透过这本书,他要告诉我们如何打造个体独一无二的商业价值。 作者主要想解答这几个问题:个体该如何崛起?如何让自己更有价值?如何透过副业赚钱?如何一个人就能做到一个团队能做的事?对于这类想法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提供具体且扎实的建议。我最喜欢的是作者用「商业模式」的框架去拆解中国目前热门的网红,像是罗振宇、樊登和李子柒等人。透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我们更容易了解自己能够选用的模式。 此外,如同至本书的书名,作者用「势能」这个譬喻来形容一个人在商业市场上的「变现能力」,告诉我们要如何转化势能、建造势能、运用人际关系和别人交换势能。 什么是势能? 「势能」(potential energy)一个物理学的名词,又称做位能,指的是一个物体储存能量的状态。一般常见的势能包含重力、弹力、化学 、电位…等。我们可以想象一颗铁球,它与地面的高度愈高,它的重力势能就愈高。如果有两颗铁球在同样的高度上,一颗质量比较轻的铁球,它的势能就比较小;而质量比较重的铁球,它的势能就比较大。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跟补教老师做个联想。在补教产业里面,一个补习班老师每天只靠讲课赚钱,他用讲课的时间去换取微薄的薪水。另一个补习班老师,趁下课之余开始认真写书,两年后他出书,并成为了该学科的名师。这个时候,写书的这位老师就累积了比较高的势能,他的「变现」手段,除了每天到补习班讲课之外,可能还能接到许多演讲和商业合作的邀约。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职涯和事业没有势能的概念,那很可能会像第一个补习班老师一样,只是一直透过劳力换取薪资,如果过程当中不思进取,可能教学方法过时了、身体变差了,就等于是势能的耗损。相反的,当一个人懂得将自己的职涯和事业用势能的观念去打造、去累积,随着时间过去,才会不断提高自己在商业市场上的价值,拥有更高的变现能力。 获得势能的方法 作者提到势能这个游戏,就是三个元素的持续循环:建立规划、设定目标、落实行动。这有点像是学生时期的读书目标,为的是能考高分。但许多人进入社会之后反而忘了该怎么做。 他说自己身边有很多「学霸」,进入社会后不久就开始抱怨,说他们怀念校园生活。因为校园生活有标准可以参考,不但目标明确,而且实现目标的方法也很明确,有足够的确定性,他们只需要在填鸭式教育的规则体系下努力学习并考出好成绩,就可以在这套系统获得高势能。 然而现实的社会系统是复杂的,一方面很多人进入社会之后没有累积势能的概念,另一方面就算他们有势能累积的概念,方法也不像学校教授的知识系统那样明确。社会系统的诱惑很多,大量的精神娱乐活动不知道该如何拒绝;机会很多,但好像又没有适合自己的;成功案例很多,但不知道自己能从中借镜什么。 在这本书中,作者他自己获得势能的方法非常简单、但很有效,整本书只要谈到作者自己,就是围绕着他的三种方法:(1)写书、出书、出很多书,同领域的专家当中,他出了二十多本书籍独占鳌头。(2)推出线上影音课程,在他教学的领域当中,他的在线课程观看次数是同型老师的冠军。(3)跟十多家平台合作,将自己的课程和内容授权上架到各种平台和通路。 这三个做法,帮他建造了极高的势能。虽然书中还介绍其他方法像是借助名人势能、考取证照成为权威、跟其他品牌交换势能等方式,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仍然是他持之以恒的「行动力」,是因为透过行动创造出作品,才累积出学生和粉丝,进而有筹码跟别人交换资源。 大道至简,贵在行动。 三个有意思的思想 势能可以交换,而且不会耗损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势能也可以交换,不但不会变少,反而在交换之后会变更多。就像是现在许多 YouTuber 和 Podcaster 喜欢互相 feat. 来 feat. 去的,就是透过交换势能的观念帮彼此涨粉。 经验是一种能力,而且可以学习 什么是经验?经验不是一个人工作时间的长短。经验是一种异常管理的能力。作者要我们想象一位新手出租车司机和老鸟出租车司机。同样一段路交给两个人开,路况正常的时候两人都能差不多时间抵达。但是当路况异常的时候,拥有丰富经验的老鸟司机就知道哪里有小路可以绕道。经验就是当一个人经历一个又一个异常的「关键事件」后,对这些事件的处理、思考和得出的结论。学习经验的方式:就是针对关键事件进行总结,归纳成一种异常事件的处理能力和知识。 成功和失败都是成长,只怕不行动 作者提到,成功和失败都会让人成长,成功会让人「长叶」,失败会让人「长根」。只有一件事不会让人成长,那就是待在原地什么也不做。他笑问我们为什么懂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其他人在「做」,而你在「看」。那些没有试图改变自己的人,会继续重复自己日复一日的生活,看那些早已厌倦的风景。而对于正在改变和行动的人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的风貌。 后记:势能跟职涯资本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想起畅销书作者 Cal Newport 在他的著作《深度职场力》的观点,他认为:比起遵循热情勇敢追梦,更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工作,累积自己的「职涯资本」。因为职涯资本才是我们日后转换跑道的交易筹码,那些愿意好好工作累积职涯资本的人,未来才会更成功。 Cal 所谓的职涯资本,指的是名声、人脉、资产和技能。仔细来看,职涯资本跟成长势能,其实在讲的是非常类似的东西。任康磊的技能就是他的职场经验、教学功力和写作技巧,他的资产就是他的二十多本书和数十堂在线课程,他的人脉和名声则因为前两者而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对我们个人来说,现在任职的公司给我们的薪水多寡,只是势能的其中一部份,并不足以代表一个人完整的势能。薪水代表一个人现在的价值,势能则代表一个人未来能产生的价值。 在这个资本主义挂帅的世界,势能就等于资本,累积资本的方式不外乎两种,就像累积金钱一样:透过有策略的努力先获得第一桶金,然后用钱继续滚钱。这个社会奖励的是懂得用资本滚雪球的人,是懂得用势能灵活变现的人。别忘了,让势能成长的第一步,永远都是采取行动。 -- 本文转贴自:阅读前哨站(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8, 2024

在线会议如同摸黑吃饭?远程会议必备 3 关键,成功打造高效会议

摸黑吃饭是什么感觉?伸手不见五指,少了视觉的辅助,我们的判断力开始下降,完完全全只能仰赖服务人员的引导,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坐上了椅子,上菜后,依旧是战战兢兢地摸来摸去,深怕弄翻了碗盘,对于入口的食物更是感到不安,就连与他人的对话也相对变得被动,其实这样的无光体验在职场上并不少见,不就正好像在线会议吗? 在线会议往往与会者沉默,要不来回重复厘清任务内容,整个沟通过程彷佛摸黑进行。 在远程沟通的情境下,没有视觉辅助,声音成了唯一的引导,没有额外台词的鼓励,人和人之间很难掌握互动的节奏。 隔着屏幕看不到表情和肢体语言,对于别人究竟在想些什么,是因为听不懂而皱眉、频点头表示认同、还是眉毛一高一低觉得怀疑等完全不得而知,更糟的是主讲者自说自话,怕尴尬开始疯狂塞话,整场会议的沟通成效就差强人意了。 再加上比起传统面对面会议,在线会议的进行实在很难快狠准。 多数用户为了不被视讯带宽影响,又或者个性害羞,许多参与者不会开启镜头,往往按下静音键后就开始「多任务」,回个 Email 或 line ,甚至滑起脸书或 IG 、又或者一边开会一边打扫,洗碗扫地、帮小孩换尿布等等。 于是主持人确认问题时没人反应,直到听到自己的名字或指派任务时,分心的人们才急急忙忙回头厘清任务或目标,搞得大伙又得花更多时间重新确认,拖延了整场会议时间… 无论是会议主持人,亦或是希望会议可以准时结束的参与者,我们都希望会议进行能兼顾效率和效益。那么,撇开不可控因素(例如:人),又有哪些观念和技巧是可以由我们「主动」去掌握,促进在线会议进行更加顺畅呢? 会议前先做好「心理」和「技术」的准备,与会者的期待管理不能不做 为了让会议当天更「有效率」和「有效益」地进行,主持人在开会前要先针对以下内容,透过信件、电话、口头等适合的管道,「先」做好所有与会者的「期待管理」,包含: 会议日期 会议时间 会议主持人 会议与会者及各自角色(例:主席、会议记录者、议题解说员、决策者等) 会议目的及预计产出(例:方案抉择确认、向上提案方向、价格策略、营销计划的具体时程) 会前准备(例:各单位要确认目前调查的最新数据、竞品分析、与厂商沟通的成果、长官对决策的喜好倾向、产品目前状况) 议题相关辅助资料(例:报告、图文件、系统、信件、网页) 就像进入无光餐厅前,服务人员「搞刚(台语:费工)」地「预告」我们即将会发生的事,以及该有的「心理准备」:像是当时店员说「稍后请您抓好我的手臂,慢慢向前走即可。」以及「稍后餐点上桌后,服务人员会跟各位告知,桌上也都已放好叉子,若不小心弄掉,只要举手就可以,我们都有戴夜视镜,能马上过去协助您。」 像这样帮客人做好「心理」和「技术」的准备,自然会让人放心不少,而能尽情体会过程。 同理可证,一场远程会议要有效,主持人务必要在所有人上线前,让每个人知道会议进行的相关细节,尤其是会议的「预计产出」,在沟通条件的局限下,比起告诉大家之所以要开会是「希望可以找到副总能接受的营销方案」,不如具体说明「在下周 30 分钟的会议内,要找出能在下一季以预算 300 万内进行的 3 项方案,供副总在本季结束前做最后裁策。」 会议中时刻紧盯会议进程,就像导演一样,确保剧情顺畅推动 那次无光餐厅吃饭的体验虽然觉得很有趣,不过也觉得很「空虚」,对于自己到底吃了什么真的是个大问号,「是猪肉吗?我怎么觉得是鱼?他们给我们的菜是一样的吗?」,只知道东西有下肚,但无法和友人分享东西好吃与否,整个过程累积的就是一堆问号……。 然而在线会议的过程也是如此,当所有人的认知完全不同步,即使发布同一个消息,每个与会者听到和感觉到的都不太一样,若没有在中间做好「引导」,加上众多分心的事物下,彻底影响会议进行的效率和效益。因此身为会议主持人,在过程中有 3 个关键事要做: 让所有与会者「看得到」讨论中及最终结论,有「画面」地推动进程 虽然在线会议看不到彼此表情的微讯息,但至少要「看到」会议究竟在讨论什么,所以主持人可以事先寄送像是 Google doc 的连结,让与会者有地方可以共笔记录彼此的观点及共识,有画面地推动讨论,白纸黑字写下来,完全没有误会的空间,同时也能知道目前讨论的进度和结果。 针对 5 方向,全程时刻提醒,让车一直在轨道上 提醒「时间」:有限时间内,讨论要具体、想法要落地 在远程的情境下,主持人必须把大家就当作瞎子一样,去思考一群看不到彼此的人,要如何知道此时此刻发生什么事、以及要预期什么,除了一开始就要提醒会议要花多少时间外,还必须在讨论过程中,随时提醒还剩多少时间,时间若非常充足,要让与会者知道大家可以放心脑力激荡,但若时间有限,则必须强调讨论要具体、想法要落地。 你可以这样引导与会者: 「接下请 Jack 针对 300 万的操作来简单说明」 「目前这个议题还有 10 分钟可以讨论」 「至于副总的决策倾向,稍后将请 Andy 做进一步解释」 提醒「开会目的和目标」:做好把关,避免无效的对话 例如早知道产品预计推出的时程,那么提出相关能执行的做法,配套的营销措施要能相互配合,就像下一季要推出跟下一年度要推出产品,时间条件不同,提案内容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在与会者脱离此次开会的目的时,你可以试图这样提醒: 「Sam,你这个提议很好,不过我们今天开会的目的是找出在下一季立刻推出的做法,所以请先限缩在最快时间内能提供的做法」 提醒「角色和产出」:直接点名各项议题的讨论参与者,迅速集中注意力 主持人除了在会前通知各项议题的讲者外,也要在会议过程中「直接点名」哪些人,在哪个议题的讨论上需要更多的投入。例如在开口请PM 介绍下一年度的 product roadmap 时,同时也提醒业务或研发单位,稍后等 PM 讲完会需要发言给予相关回馈、或提供各部门的意见等。 如此一来,就能迅速集中大家的注意力,避免出现恍神、不知要给什么意见的窘境。当与会者有了「明确的任务」后,「预期」自己稍后得给予讲者回馈,自然提高注意力。你可以详细地说明交代: 「接下来换 Nolan 说明最新的 product roadmap ,等 Nolan 说完后,再请 Mary 和 Lora 直接以业务和研发单位的角度给予反馈,务必确保在今日会议结束前,让三方都有共识,以便下周跟副总提案说明」 不只综观大局,更要成为各项议题讲者间的桥梁 另外,针对每个项目发言的「讲者」,主持人也需要特别做好「控场」。 远程会议全程只靠声音在沟通,若声音本质不好,音量不够、音调过低、语速过快、音质沙哑等,很容易让与会者分心,更不用提万一讲者本身表达能力也有问题,内容不够专业、讲老半天不知所云,或是回答问题鸡同鸭讲等,都会拖累会议的进度,造成沟通成本过高。 因此对于「每一位发言的讲者」,主持人要适时做到以下几件事: 介绍讲者出场时,摘要为何由这位讲者发表或说明 讲者若内容失焦,主持人要视情况打断并厘清 确认讲者在一番话后的「重点」为何,必要时可「换句话说」再重申一次 在介绍下一位讲者开口前,先简单复习上一位讲者的重点 讲者讲话的过程中,随时点名相关的与会者,针对具体内容发言 会议即将结束时,再次请与会者确认共笔的内容,若有后续的追踪行动,则提醒所有单位各自在何时该完成什么目标或作业,又或者简单 摘要全程会议的结论。 一场会议有效无效,关键绝对不只主持人一人,与会者也很重要,因此以上内容对于任何角色都是个提醒,不管是你主动发起这个在线会议,或是被动通知出席,都要对整场会议做好应变准备,即使主持人没有帮讲者总结论点,与会者也能自行发问确认「所以你刚刚的意是是… ,对吗?」,或是发现大家同时在讲话,可以让别人先说,等到一个段落再问「现在我可以补充几句吗?」,以及发现没有结论就要换下一位讲者时,也可以主动说「不好意思,所以刚才的结论是?」 总之关镜头的沟通就像闭着眼睛讲话,很容易因认知不同步,造成开会的沟通成本提高,因此不管作为主持人或是与会者都有责任,做好前置作业及会议中的控场,运用辅助沟通的工具,确保大家脑袋都有开机,在会议当下顺畅运作。 -- 本文转贴自:我是黄乔伊(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7, 2024

3 个「接案」带来的特殊体验,就算你不想创业,一生至少也该尝试一次!

「创业」这两个字对很多人来说,代表着梦想与热情。Apple、Google、Tesla 的创业故事,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史诗与传说,如同出征的号角,催促着勇者们一个个投身冒险。只不过,台湾 1,000 多万的工作者中,真正选择创业的人,终究还是少数。你我以及大多数人,毕业后仍是选择进入公司来发挥所长。 但是今天,我想说服你一件事:就算创业不是你的选择,仍然建议你尝试在正职之外「接案」或是「赚个外快」,至少试个一次也好。因为它会为你带来许多特殊且有趣的体验,这些体验甚至能够拓展你未来的职涯之路。 1. 自由单飞的体验 有部介绍空军飞行员培训的纪录片,叫做《台湾菁英战士:傲气飞鹰》,我很喜欢,建议大家去看。不管菜鸟飞行员在教官的陪伴下飞过多少次,最终还是要通过「单飞」的考验,才能成为真正的飞行员。 许多专业的工作都是如此,好比外科医师,能独立执刀完成手术,才真正成为独当一面的医师。就像是小时候我们学骑脚踏车,不管骑得再稳,直到有天大人把辅助轮拆掉,我们才能大声说:「我会骑车了!」 同样的,就算你在公司里总是使命必达,但你有没有好奇过,如果没有老板与主管的指挥,你有办法从头到尾解决一个问题,或是完成一项产出吗?我建议你最好常常思考这一点,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在意求职者有没有「独立作业」甚至「独立决策」的能力,这几乎成为面试的必考题。 除非你这辈子都不用找工作了,否则你总得向对方证明,就算没有「教官」跟「辅助轮」,你也能独立创造价值。 我第一次「接案」就是去企业当讲师。当时我已经有在公司内部讲课的经验,对象是自己的同事。后来有位朋友请我去一家小公司,给他们的员工跟老板讲课。 我原以为这没什么,就用我之前的 PPT 重讲一次即可,但答应之后才发现,以前在公司内部讲课,时间地点、场地设备、出席人员、通知联系、成效追踪......全都由主管与同事帮忙安排,学员也都彼此熟识,许多「隐形」的工作与责任都是别人帮我搞定的,直到这次接案才真正尝到「单飞」的刺激,虽然压力很大,但自己也瞬间成长。 现在许多企业都会要求求职者拥有「独立作业」的能力,尤其对于「远距工作」的职位更加看重。如果你有过几次独立接案,并且顺利完成的经验,绝对可以更好地证明自己。 2. 市场价值的体验 还记得第一次接案当讲师,我就开了每小时 4,500 的钟点费,这对一个不到 30 岁而且没有专业讲师经历的人来说,算是蛮高的。 后来顺利完成这个案子,我才领悟到:原来有人愿意用每小时 4,500 元买我的时间呀!我马上算了一下我在公司上班的「钟点费」,竟然只有 200 多块。4,500 比 200,相差 22.5 倍,巨大的差异让我非常震惊!于是我心里出现一个新的体悟。 我想的是,既然我有每小时 4,500 的行情,那我为何要接受公司 200 多的时薪呢?你可能会想,4,500 的钟点费不是天天有,但公司给的月薪却是稳定的呀!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启发是,我在公司上班,等于每小时「少赚」了 4,300,那我一定要从别的地方「赚回来」,否则选择在公司里上班就太亏了呀! 那该怎么「赚回差价」呢?当然不是偷 A 公司的卫生纸或是茶包回家啦!而是要拼命学习技能、累积经验与人脉,把这些无形却有价值的公司资源拿到手,将来才更有机会把我自己卖出每小时 4,500 甚至更高的价格。 所以我会建议你尝试独立接案,了解自己在市场的眼中,每小时到底值多少钱?这样下次你抱怨公司薪水太低,想要争取高薪的时候,自己心里也更有底气!未来想换工作,也更精准地掌握自己的市场价值! 3. 商业经营的体验 在公司上班,尤其是分工细腻的大公司,常常会让人产生依赖感。因为我们每个人只做份内的事情,甚至有 SOP 可以参照,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大机器里的小零件,丧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意。 如果一辈子能安安稳稳当个小螺丝钉,的确也是一种单纯的幸福。但问题是这个时代,公司的平均寿命越来越短,甚至整个产业都快速衰落,如果你是个不到 40 的年轻人,绝对要好好思考未来该怎么养活自己与家人。 虽然台湾的法定退休年龄是 65 岁,但近年来 50 出头就找不到工作,「被退休」的人越来越多,如果这些「老螺丝钉」有能力独自经营个人小事业,岂不是更有职涯的保障。 这几年我看到身边很多长辈,在企业里做到高阶主管,拿着退休金想做点小生意(通常是开咖啡店或卖吃的),几乎都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我在上市公司带领数百人,在全球拓展业务,开个小咖啡店怎么会难得倒我?」 然而,「专业」与「创业」虽然只差一个字,却是截然不同的游戏。做好管理是从 1 到 100,而开创事业则是从 0 到 1,两者当中有太多不同的 know-how 以及挑战,擅长一项,不代表另一项也能无痛接轨。 所以,上班族在公司稳定的框架之下,若能额外拨出点时间尝试「接案」,体会一下「从 0 到 1」的感受,独自面对市场,体验「校长兼撞钟」的新身分,等于为自己的职涯厚植实力,中年后就算面对职涯风险,也更有筹码来应对。 结论: 多数上班族听到「接案」第一个想的就是「为了赚钱」,万一钱不多,也就失去了兴趣。 但我想说的是,就算你对赚外快兴趣缺缺,也没有创业的打算,只想当个专业的上班族就好,但接案所带来的「自由单飞」、「市场价值」、以及「商业经营」的难得体验,也会为你的职涯建立很棒的资产与护城河,值得你抽空一试!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7, 2024

向往海外职场,你要知道的7个秘密!搞懂跨文化沟通,成为国际化人才

在一场梦想工作的最后一轮面试,来自美国的面试官要我谈谈在上份工作取得的成就。我窃喜:耶!考古题有猜中,这题有准备。开始侃侃而谈预先演练好的过往丰功伟业。回答完毕后,我准备迎接关于更多成就细节的问答,没想到面试官只问了一个问题:我听见你一直说「我们」,这些成果究竟是你,还是一群人完成的? 我当下愣在那边,也忘记了自己是怎么回答的,面试草草结束。最后不意外的,我落选了。 时间快转到年初的一场客户会议,来自欧洲的客户正向我们说明项目进度,并提出需求,希望我们能提供顾问咨询。而会议另一头的我们正思索着该如何回复。之前在不同客户的负面经验告诉我们,这类需求需要从长计议,如果贸然答应,后果可能一发不可收拾。 「We’ll see how it goes」(我们先看看讨论进行的如何吧),我的拉美主管跳出来说话了,于是我们没有承诺、也不拒绝,先将客户的提问搁置在一边,继续下一个议程。 我的澳洲同事很不解,私讯问我:我们干嘛不直接拒绝就好?客户行程这么赶,何必拖泥带水。 以上都是我的亲身经历。在数字游牧、跨国工作、远距上班越来越普遍的现在,跨文化沟通成了每个职场人的必备技能。Tatiana Kolovou 是印第安纳大学凯利商学院的教授。在希腊出生,并在美国求学及发展,她对两种文化的差异深有所感,也观察到这些文化差异是如何影响商业世界和人际沟通。 在《发展跨文化理解力》(Developing Cross-Cultural Intelligence)这门 LinkedIn 在线课程中,Kolovou 教授整理出七个面向。帮助我们善用语言和非语言的线索,找到对的沟通模式,成为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者。 高情境文化 vs 低情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s vs Low-context Cultures) 首先是要了解所有文化可大致分为高情境文化与低情境文化。在高情境文化中,沟通者在传达讯息时较隐晦,对方需掌握足够的背景讯息,才能理解语言中未直接表述的意涵;而在低情境文化中则恰好相反,沟通者会透过清楚、直接的语言传达讯息,两者是相对概念,而非绝对。 如何快速判断? 来自高情境文化的人喜欢藉由穿着名牌、开好车、拿好包来彰显自己的地位,而低情境文化的人愿意大方分享自己的孩子、宠物,甚至政治观点。 原来所谓的炫富其实是一种来自于高情境文化的表现,背后隐含着该文化会期望:即使我不说,你也该知道我是个值得受到尊重的人物。 如何打入不同情境文化的市场 以保险广告为例,高情境文化市场的广告多会强调家庭,甚至是多代同堂的情况。以及没有保险的话可能会造成的负面效应。商标部分则可能到广告尾端才露出一次。 相反的,低情境文化市场的广告会很直白的告诉你这样保险方案的金钱效益、承保范围,也会凸显商标。 通常历史较悠久的国家多是高情境文化,相反的,历史较短的移民国家,譬如美国、澳洲,则是低情境文化的代表。低情境文化对于移民社会较具有优势。毕竟初来乍到,权益、义务说得越清晰简单,大家就越能遵守。最好是表列式,更能减少意见分歧。 1. 个人 vs 团体(Indivisual vs Group) 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成就,会订下个人目标。喜欢自己做决定,竞争意识也高。对于自己的工作贡献不会羞于表达跟展示。比较常说我,而不说我们,也较不喜欢跟人分享成就。 而团体主义强调合作,认为自己是团体中的一份子。家庭观念大于个人,团体中彼此价值观较近;家族企业盛行。不喜欢只有个人被褒扬,如果发现团体中的其他人被忽略了,会感到丢脸。 个人主义代表国家:美国、西方文化 团体主义代表国家:希腊、印度尼西亚、日本、中国、韩国 2. 直接 vs 间接(Direct vs Indirect) 直接文化通常也是前面所提到的高情境文化国家,当中有许多非语言的沟通,讯息传递也比较微妙。例如说不得时后通常回复很长,也很难拒绝别人,常说再看看。 间接文化通常也是低情境文化国家。说不的时候比较没有罪恶感、回复很短,沟通会直接讲重点。 直接代表国家:美国、加拿大、北欧、德国 间接代表国家:南欧、亚洲、拉丁美洲 3. 阶级 vs 平等 (Status vs Equality) 还有另一个解释方法是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表示这个团体中最高权力者和最低权力者之间的距离,距离越大,则权力距离越大。相反的,则权力距离越低。 曾有位朋友刚从日商跳槽到美商,平常讲究穿着的他,第一天报到当然也不例外,西装革履。没想到一走进办公室,同事们各个穿着牛仔裤和衬衫,他顿时觉得格格不入,下班马上去添购几件较轻松的上班服。 原来他是从一个权力距离较高的文化进入一个权力距离较低的文化。在权力距离较高的文化中,组织地位越高的人越重视自己的穿著。属下们以姓氏(Last Name)加上女士先生称呼上司;相反的,来自权力距离较低的文化的高层会尝试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有距离、穿得比较轻松,也喜欢被直接叫名字(First Name)。 当然,依国家判断组织的方式也不是绝对,企业文化、产业和领导者风格都会有影响,例如我也曾见过要求西装革履的美商与喜欢被直接叫名字的日籍主管。 平等代表国家:美国、加拿大、澳洲、欧洲 阶级代表国家:印度、日本、中国、南韩 你可以怎么做? 你可以从以下几点观察: 会议中资浅成员的会不会在资深的面前发问 资深成员是否总是坐中间 谁先被介绍 问问该公司平常怎么做决策 找找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和流程 问问该公司有什么传统或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果要参加一场倾向阶级文化组成的会议,你可以预期有较多议会规则,换名片以及正式简报。也要注意称谓及穿着;重要文件会希望由公司负责人签名,而不是由法务负责人签属即可。 4. 关系 vs 规则 (Relationship vs Rules) 关系文化中人与人之间花较长时间建立关系,关心个人需要,认为规则可以协商和改变;规则文化则强调公平、一致,重视系统。面对不同意的事情会直接表达出来。碰上议题时喜欢投票决定、也较容易请律师出马处理纠纷。 关系代表国家(Particularist Society):中国、希腊、拉丁美洲、俄罗斯 规则代表国家(Universalist Society):荷兰、瑞士、德国、英国、美国 你可以怎么做? 如果要拜访强调关系的文化,预期在谈正事以前,花些时间吃饭和社交,建立关系;如果在强调规则的文化中,则不要期待招聘的流程会因为主管与应征者的私人关系而有所调整。 5. 风险趋避(Risk vs Restrain) 这个面向讨论一个文化在面对未知事物时,有多愿意尝试或改变?以及能否适应不确定性。通常历史越悠久的国家,就越倾向避开风险。因为曾经经历过较多的政治变动或战争,因此相信许多传统及前车之鉴可以帮助趋吉避凶。 低风险趋避代表国家:美国、英国、澳洲 高风险趋避代表国家:印度、日本、希腊 你可以怎么做? 观察一个组织招募时愿不愿意接受从外部招募新人,或是倾向同事的亲友。 问问这间公司最近的改变、有哪些改善项目? 面对突发状况时,这个组织的响应官僚吗?是期待有规则可以遵循,还是拥抱改变。 6. 时间观念 (Time) 时间对于不同文化代表的意义也大不同,在线性(Monochronic)时间文化中,人们期待工作照着行事历走,并会做年度计划;要求开会准时并有效率,喜欢具体化和行动方案;在循环时间(Polychronic)文化中,人们会同时处理多个项目;在下结论前,更关心项目的前因后果。 认为时间是线性的(Monochronic)代表国家:加拿大、北美、美国 认为时间是循环的(Polychronic)代表国家:拉丁美洲、萨哈拉以南非洲、南地中海、中东地区 你可以怎么做? 在面对一群线性时间文化的听众时,简报先讲结论,反之,则可以从故事开始。 7. 外控者 vs 内控者(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vs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外控者和内控者对于自己对一件事如何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力有着截然不同的认知。外控者认为外在环境对于事情发展有决定性的因素,内控者则认为自己能够控制事情的结果。 外控文化通常历史悠久,例如在希腊会说「希望老天让事情如愿以偿」(God willing),较喜欢谈论宗教信仰、天文;而新兴国家,譬如美国,因为没有太多悲伤的过往记忆,总是向前看。流行自己动手做(DIY,Do It Yourself)及各种自我启发类书籍(Self-Help books)。 以参加面试为例,如果失败了,外控者会觉得面试失败是因为竞争对手太强,而内控者会不断自我检讨,觉得是因为自己表现不好。 外控者虽然容易和他人相处、容易原谅自己,但较缺乏行动力,还喜欢怪罪别人。容易放弃,也比较消极;内控者则很自律、能够对自我负责,也愿意改变,但容易自我怀疑,碰上失败时挫折感较重,也比较有控制欲。 外控者代表国家:希腊 内控者代表国家:美国 你可以怎么做? 面对外者时请有耐性、面对内控者则要讲重点。 如何确定自己做对了? 有了这些认知,该如何着手?我们可以从自我提问和建立行动计划开始。 自我提问 问问自己对于以下问题的掌握程度: 我对于将要面对的这个文化有多少了解? 他们穿着正式吗? 时间观念如何? 这个文化最近关心什么大事? 成果重要吗? 谁会参加这场会议? 这个组织的核心文化是什么? 这个文化对于外来文化的适应度有多少? 善用行动计划 (图/黄婉中提供) 后记 后来我明白了当时美国面试官对于我的贡献度感到质疑,可能源自于他的个人主义文化背景,而我总是用「我们」取代「我」则来自于讲究群体意识的文化背景;拉美主管的「再看看」其实是用间接的方式表达拒绝,而澳洲同事偏好直接切入重点,而且对拒绝他人没有障碍。 长途开车听广播的人,都知道同个电台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频率。譬如中广的收听频率在台北、台中、台南都不同。跨文化沟通也是如此,如果想要理解对方真正表达什么,就必须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做出相应的调整。 向往国际职场、海外工作的我们费了一番功夫学习当地语言(譬如英文),也都认同语言能力,是能否胜任的重要指标。但许多沟通是非语言的,这时跨文化理解力就是关键。 文化之间并没有对错,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善用各种线索,找到合适的方式,成为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者。 加码:快速洞察世界各国文化差异的2个好用网站推荐 马上就要开会了,没时间一一观察吗?别担心,我为你整理了两个网站,能够让你快速抓到各国文化的倾向,以及了解你独特的处事风格。 Hoftstede Hofstede Insights 将世界各国文化以六个角度做区分,分别是权力距离指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不确定性规避指数、长期导向与短期规范导向、放纵与克制。 GlobeSmart GlobeSmart 比较偏向商业角度的分析,我喜欢这个网站还可以将不同国家拿来做比较,并知道自己的倾向与这些文化的差异。 -- 本文转贴自:黄婉中 中途笔记(原文标题:向往海外职场的你可能不知道的7个秘密,搞懂跨文化沟通,成为国际化人才)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