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59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調時差好痛苦?推薦一個連 NASA 太空人都說好的 App

對於大部分的旅行者來說,時差是一個難以應對的問題。為了避免在旅途中感到昏昏欲睡,有些人可能會選擇在特定的時間飛行,有些人可能會選擇服用褪黑激素。 然而,一款名為 Timeshifter 的應用程式則希望透過一些簡單的策略來解決時差的問題。 Timeshifter 是一款經過 NASA 太空人驗證的個性化時差應對應用程式。在地球上,我們的日常生活節奏基本上是與太陽的升起和落下同步的。這種受到光線影響的生理變化被稱為晝夜節律,其周期為 24 小時。 然而,在太空中,每 45 分鐘就會有一次日出或日落的變化,這種頻繁的光線變化對太空員的生理時鐘造成了嚴重的干擾,使他們容易感到疲憊不堪。 因此,研究人員發現,只要讓太空員在特定的時間避免接觸光線,就能有效地「調整」他們的生理時鐘。基於這一發現,NASA 研發了一種新的太空梭內部照明系統,通過動態調整照明來幫助太空員保持健康的睡眠規律。 這種原理也可以用於我們在地球上調整時差,因此,Timeshifter 這款應用程式就此誕生。 Timeshifter 是一款應用程式,它根據使用者輸入的航班資訊、生活習慣和睡眠模式,生成個性化的睡眠時間表。該程式會提醒使用者在何時避免攝取咖啡因、保持在光線下、服用褪黑激素等。 與一般只針對時差引起的嗜睡提供解決方案的應用程式不同,Timeshifter 重視個人對光線反應的差異,並根據使用者的睡眠模式和航班資訊,生成個性化的「時差調整計劃」。 但這並不表示使用 Timeshifter 一定能完全調整時差,就有用戶表示,被建議在深夜再熬夜幾個小時,這在紅眼航班關掉客艙燈後確實很難做到。 可是,能根據晝夜節律與生理時鐘給出作息建議的Timeshifter依舊開始受到許多飯店與航空公司重視,有些飯店會為房客提供免費的會員資格,也有數十家的黃空公司正在探討與 Timeshifter 合作。 甚至也有人拍片實測,真的照上面給的建議執行,時差調整的效果會好很多。 總的來說,Timeshifter 透過科學的方法,為旅行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來調整時差。雖然它可能無法完全解決時差問題,但已經開始受到關注,如果你也時常有調整時差的問題,不妨試試看 Timeshifter 吧!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個人品牌定位不精準,導致商業模式設計困難?自媒體創業家 Zoey 針對個人品牌定位的策略分享

你是否一直在煩惱自己品牌定位不精準的事情?總覺得內容難產、受眾樣貌不明確、商業模式設計困難,甚至是營收踢到鐵板,都是因為源頭的「定位」不明確,期待著摸索出自己的特別定位,來凸顯你的個人特色,藉以解決上述問題呢? 在這篇文章中,我想與你分享我個人在「品牌定位不精準」的議題上獲得的新領悟。 【用聽的】收聽本文 ↓ #266 #Zoey|煩惱定位不精準嗎?如何透過梳理思考脈絡釐清品牌核心價值 對品牌定位不精準的自我懷疑 從 2022 年開始,創作者就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產業競爭激烈也讓我很有壓力,即便我喜歡自媒體行銷,也滿擅長品牌定位策略,但對於成為自媒體經營大師這樣的職涯發展並沒有太大的憧憬,我一直都認為,我想要的是一種生活,而不是一份工作。 而如果想要的生活,是能透過自媒體或遠距工作來成全的,那就去學一下,但如果經營個人品牌或創業是沒有辦法帶我接近我想要的生活,我或許就不會選擇這條路。也就是說「主題」就像是工具,它不是我真正忠誠想為他效力的對象。 我想創造的一直是一種 lifestyle,如果有變成品牌經營達人,那也是附加價值;我的核心主軸是設計一個能讓你有錢、有愛、有意義、自由、自主、對齊且和諧的生活,而自媒體就只是眾多方式中的其中一種。然而,作為一個個人品牌,以 Lifestyle 或上述說到的核心主軸作為品牌的「定位」,跟其他有明確「主題」的品牌相比,就顯得不是那麼簡單易懂,也導致我一直很不安的想要找一個「簡單易懂的說法」,就是深怕觀眾看不懂,自己也說不清。 比迎合市場更重要的,是尊重我到底想做什麼 經過了將近一年的摸索與嘗試,我依然不覺得自己找到了明確定位,似乎就像是不斷踢到鐵板,連在熟悉的領域都做不起來,我開始在想:自己還有什麼競爭力? 這定位似乎越找越模糊、節目排名似乎也越來越下降,而這些我認為是負面的發生,都讓我更加認定自己缺的,就是一個具體明確的主題!好像如果我有了它,就能解決我所有品牌的問題。 然而,某天我跟我先生提到了這個煩惱,我說:「我的主題好像很發散,想講什麼就講什麼,很難凸顯出自己的特色。」 老公就說:「那聽起來你不是沒有明確方向,你只是有很多方向。」聽完的霎那似乎給了我某種當頭棒喝,我心裡就浮現一股聲音:「對,有很多方向,有什麼不好嗎?」 奇妙的事,同天下午,我有一位諮詢的學生,帶著類似的問題來找我諮詢,當時我就問他說:「如果能選中那個精準的定位,究竟會為你帶來什麼?」 那個學生說:「安心感吧,比較知道可以朝哪個方向火力全開」而這番話也讓我深有同感。 其實很多方向並不會讓我恨之入骨,但總會覺得如果可以專注在一個方向,或是就可以帶來安定的平靜感吧⋯⋯ 這時,學生突然說了一句:「像我就覺得你是同時講多個主題,但又融合得很好的品牌。」 我就很下意識地回答:「我之所以沒有特別選擇只聚焦在一個主題,是因為這些內容對我來說都一樣重要,我覺得比迎合市場更重要的,是尊重我到底想做什麼。」 說完這句話之後,我非常訝異,那個感覺就像是我說完了,才意識到我說了這句話,我說完了,腦袋再跟上並理解到:「原來我是這樣想的!」 擔心品牌定位背後的心魔是什麼 我開始問自己:如果能找到一個明確的方法論,有了這些明確的受眾與內容方向之後,究竟能帶給我什麼?是我準備題材和產品會更有架構?能為我帶來更好的收入、知名度、影響力?而有了這些,究竟能帶給我什麼?帶給我喜悅?成就感?安心感?滿足感? 我開始發現,其實品牌這回事根本沒必要這樣拐彎抹角,也就是說,如果我現在就做得很開心,即便我的題材方向發散,我可能也不會覺得這會是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只要感受上是很有成就感,而且做得心滿意足,管他定位明不明確,都會自成一格。 品牌方向發散會讓我們感到缺乏安全感,而不斷地想要追求品牌成效、營收結果來感到心安是人之常情;然而,當你把成果看得愈來愈重,你也會因此越來越焦慮,於是開始將一切品牌定位不精準視為問題,然而真相,往往不是表面上所看到的這些。 在我剛開始做佐編茶水間時,根本就不知道要怎麼做品牌定位。我的品牌沒有知名度、也沒有賺任何一毛錢,但當時的我從不會覺得「只要有了定位,我的品牌就會做起來了」,當時的我就是每天下班後寫自己想寫的、說自己想說的,做自己認為重要的、值得做的,一切都非常的純粹。 回想當時,是被滿滿的成就感與喜悅包圍著,我從不質疑自己這麼做對不對、做的好不好,我的滿足感,從不是來自於品牌精準定位,傲人的銷售成績,而是照著自己的意思隨心所欲所帶給我的踏實的自在與平靜,我覺得我太想念這件事情了,而我要的,其實,就是那股隨心所欲的自在踏實感! 延伸閱讀:【我,是誰?EP.1】看似人生勝利組,為什麼卻不快樂?我到底怎麼了? 別追求心安,要追求內在的安全感 邀請你反問自己:你是不是在找一個外在答案?來填補你內在的不安全感?你是否總是希望有個老師、一本好書、一個突然其來的奇妙靈感,或是神明的某種啟示,為你帶來解答?如果是的話,你需要的,真的不是答案本身,你需要的,只是讓自己心安。而這就是讓自己從外在力量,轉化成內在力量的絕佳練習時機。 當我們需要一個外在的定位或答案時,我們的力量是從外在來的,只有外在的某些東西符合了你的期待,你才能感受到安全感與力量感,但是,我們其實還有另一種做法,不用繞一大圈,甚至可跳脫時間和空間,那就是讓你的力量來自內在,與你分享目前我試過覺得挺有效的方式。 1. 看清楚得到這個答案,究竟能帶給你什麼 我發現,我在生命當中所追求的核心價值,真的就是自由自在,只是我的某些限制型信念不斷灌輸我:「天底下沒這麼好的事,真的有這麼簡單嗎?應該會更複雜一點才對吧?」也許我認為理想生活是辛苦拚來的,如果沒經過什麼樣的挑戰,就感覺有點不配得? 這也是之所以繞了這麼一大圈的最主要原因,因為我不相信自由自在可以這麼容易,我的思想堆疊誤以為,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肯定是要有某些作為、某些努力,才能抵達自由自在的境界。看見了這一層的限制之後,我也發現,其實我真的隨時隨地,無時無刻,都可以幫助自己回到自由的狀態,真的沒人、沒事在阻礙我,只有我自己不准我自己這麼做而已。 2. 選擇讓你的力量與安全感來自內在 我覺得內在力量很神奇的地方在於,只要你願意給它力量,它就會有力量,所以你一定要先願意試試看、相信看看,這絕對是第一步。當我需要內在力量時,我經常會對自己這麼說: I don’t care how I feel. I don’t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I don’t care how much time it will takes. I’m safe, I’m free, I’m living my dream. It’s done, it’s done, it’s done. 告訴自己你現在就是安全的、自由的、活在夢想中的,告訴自己你已經跳脫自己的情緒、跳脫環境空間、跳脫時間,解放自己,現在你不需要外在來拯救你,你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讓自己獲得安全感,你不再需要響亮的頭銜、精準的定位、厲害的營收、大量的追蹤,來感到心安。 你也不用再花所有的力氣跟時間去維持這些追蹤、頭銜、營收,而是,有這些東西非常美好理想,但是沒有,真的也沒關係了,你不再感到有關係,你不再焦慮,不再不安,你沒事了。 任何看似成功的路都是累積出來的 回頭看這幾年走過的路,我發現,讓我真正痛苦的,都是生命中的那些「制約式目標」,那些制約式目標,是我限制型信念的呈現,我已經封閉的認為「明確」才是解答,導致我根本看不見更遼闊的世界,看不見內心真正渴望的,就是自由自在,隨心所欲。 如果我有勇氣全照著自己的意思,那我的品牌即便沒有主題方向,也會不斷地有產出、有進度,而這些的累積,很可能也是幫助我發展出定位的重要素材,這些分享會累積成一種風格,而風格則成就了你的獨特性。 你也許會想要找到一個「對」的風格、「對」的方向,再踏出那一步,但殊不知,所謂的「對」,其實是數量與質量的總和。有的人會說正確的路,就是走起來舒服的路,但是你如果沒有數量和質量的累積,你要用什麼來評估你走這條路是舒服的呢?也有的人說,正確就是能看見成功的路,但是沒有數量和質量,會有成功的結果嗎? 如果我們能把一切都看作是一種實驗,讓失敗跟成功都同樣有價值,那這條路真的會順利很多,而順利、順流、舒服、自在,不就是你要的嗎? 延伸閱讀:達成了目標還是不快樂?你是不是也被「制約式目標」給困住了呢? 不急著解決問題,問題才會被解決 有時候我們明明很不喜歡被定義、被貼標籤,但又會做出一些奇奇怪怪的行為,幫自己貼標籤。也許做自己、隨心所欲,需要比想像中還大的勇氣,我們經常為了放鬆放心而過度努力,為了找回內在的平靜而過度心急,你看,這是多麽互相矛盾的狀態呀! 有沒有可能就是因為你急著想解決問題,這個問題才一直無法被解決,就因為你急著想放鬆,所以才一直無法放鬆?其實,「定位不明確」真正要我們面對的,是心中那股不安全、不舒服的感覺,而不是主題到底清不清楚的這回事。 我要看見的是那個不平靜的感受,究竟是在告訴我什麼?想提醒我什麼?而不是一昧的認為,我就是要立下新的目標、找到新的方式、破解什麼密碼,這種制約式目標,很常才是讓你痛苦的原因之一。 本文結語 愈是競爭激烈的市場,就愈需要鍛鍊自己從內在找回安全感的能力,現在的我發覺,或許的確是需要重新整理品牌,但並不是外在的品牌經營策略,而是內在的核心重點,你需要重新整理你花自己寶貴的業餘時間,來投資在這件事情上,究竟是為了什麼? 找回你的初心和核心驅動力,確保你做每件事情是都是這個初心的延伸跟展現,你真的就會安心很多,你也真的就會開創出自己的風格了。 -- 本文轉貼自:理想生活設計(原文標題:你也在煩惱品牌定位不精準的事嗎?和你分享我這些日子以來的頓悟)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December 18, 2024

外國遊牧者在台灣!生活優缺點、租屋、手機門號、社交等台灣數位遊牧經驗分享|接案軟體工程師 Cédric Lignier 專訪

2018 年是 Cédric 從法國到美國矽谷擔任軟體工程師的第十年,也是他決定離職,與同在 IT 產業工作的太太踏上數位遊牧生活的起點。 「我們本來只打算休一段假去旅行,但後來我們上網找了各種資料,發現其實有不少跟我們年齡相仿的人都過著更長期的旅居生活,而且我們工作多年存下來的錢,也夠我們旅行超過一年的時間。」 他分享做決定的過程,也聊起來第一年太太其實仍有正職,只是以遠端方式工作,後來看他的生活相對更自由、同時仍有靠投資和接案保持收入,也才決定離職。 他們的旅程從加拿大蒙特婁開始(太太當時還要處理美國公司事務,考量時差無法離開美洲),一路到墨西哥、歐洲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國,最後來到亞洲,造訪了泰國、越南與印尼峇里島等地。 2020 年,疫情打亂的他們的旅程,他們改變了原本去日本的規劃,來到台灣。 (圖 / Cédric 提供) 定居三年盛讚台灣戶外活動多元,熱愛台北捷運便利整潔 Cédric 分享,他和太太一開始其實是偶然來到台灣,畢竟當時台灣防疫表現是出了名的好。至於後來為何留下,取得能永久居留的就業金卡,並把台灣當成第二個家,在跨國移動又變得方便之後仍希望每年來台長住一段時間,主要有幾個原因: 延伸閱讀:用「就業金卡」來台數位遊牧,申請條件、流程一次看! 1. 自然環境好且戶外活動多元 相對於大城市,Cédric 和太太更喜歡安靜且自然的環境。生活在台灣的期間,他們走過的地方可能比很多台灣人還多,如阿里山、墾丁、台東、綠島、澎湖、小琉球等等。 Cédric 非常喜歡這些地方的景致及文化,此外,他也挑戰許多戶外運動,像是溯溪、登玉山、花蓮到台東的單車旅行等。 住在台灣可以輕鬆享受各種自然環境,這是最吸引他的地方。 (圖 / Cédric 提供) 2. 安全 長時間待在台灣,我們對於「安全」吸引人之處大概很難想像,但走過美洲、南美洲與歐洲多國,Cédric 認為亞洲、尤其台灣的安全讓他印象深刻。 「安全的一個面向是,當你誤把東西遺留在一個地方,你不太需要擔心它會被偷走。例如有一次我把 GoPro 忘在高雄的 YouBike 上,搭火車回台北的路上才想到。我打給遺失物中心,沒想到 GoPro 已經被好心人送去了。」如果換成在法國,即便是把東西放在身上,也可能不知不覺就被扒手扒走了。 他也分享,在美國部分區域,人們可能需要注意槍械問題;在墨西哥旅行時,他們也需要繃緊神經,畢竟幫派分子攔車搶劫的狀況非常常見。 除了以上兩點,Cédric 也盛讚台北的大眾運輸標示以及乾淨程度。以大眾運輸標示來說,他認為比起泰國或越南,台北捷運和公車的標示對於外國人更友善。 連他爸媽從法國來台北旅遊時,即便英文不太好,也可以透過捷運路線的顏色和各站編號,輕鬆找到要去的方向。此外,捷運與公車上的乾淨程度,更是遠勝美國、法國。 銀行要臨櫃不太方便,到訪「英文不通」城市面臨考驗 不過當然,生活在文化、語言不同的異地,難免也有不太適應或遭遇挑戰的時候。Cédric 舉例,在國外,絕大多數銀行事務都可以線上辦理,不用本人親自跑一趟;但在台灣,很多事情還是需要本人親自到銀行櫃檯辦理才行。 以在台灣開戶來說,他們得事先上網預約,於預約時間到銀行,接著再花將近兩到三小時的時間完成所有程序。後續如果想更動什麼資訊,又要重新跑一次這個繁複流程。他說:「實在有點痛苦。在美國甚至歐洲,這些事上網處理就 OK 了。」 此外,Cédric 也分享,雖然以英文在台北生活不成問題,但在台北之外的城市,若是只會說英文,生活上還是可能不太方便。 以他來說,碰到難以用英文順利溝通的情境,他會善用肢體語言及 Google 翻譯來解決問題。 他也坦言,雖然他在台灣有學一點中文,但因為在台北以英文生活很方便,加上她太太會講一點中文,所以他並沒有很認真學習。最常說的中文是什麼?他以帶著外國口音的中文回答:「我要買珍珠奶茶,微冰無糖。」 (圖 / Cédric 提供) 透過 Airbnb 短租方便旅行,拓展在台交友圈靠「共同興趣」 衡量台灣的方便與不便之處後,Cédric 仍然熱愛台灣。不只自己住下來,他也參與非營利組織 Crossroads,協助台東縣政府推廣數位遊牧平台 TTnomads,也透過舉辦各種在地文化活動,吸引各國數位遊牧者一訪台灣。 作為移居台灣的「前輩」,他也分享了自己在台灣的生活方式與初來乍到的生活要務。 【租屋】 關於住宿,Cédric 認為首先要考量自己的需求。 以他和太太來說,考量到喜歡下廚,需要住在有廚房的住家而非小套房,再加上希望能自由在各縣市居住,不想受到一年租約限制,所以他們基本上都在 Airbnb 上找房源。考量到一直移動、打包實在麻煩,他們通常會在一個城市至少待一個月。 至於穿插其中的小旅行,則通常以 Booking.com 訂房。 【手機門號】 Cédric 和太太出外旅遊時,通常不太滑手機,只在必要時(如需要看地圖時)才會使用。因此他們申辦手機門號時,並沒有選擇相對高價的網路吃到飽方案,而是使用內含約 2GB 網路的預付卡,以相對低廉的方式滿足使用需求。 他補充:「預付卡很好買到,而且你可以直接在 7-11 加值,用起來很方便。」 【交通卡】 以在台北生活來說,買張悠遊卡是絕對必要的,不只用它搭捷運,Cédric 也常常騎 Ubike 代步。講到悠遊卡,Cédric 也笑著說:「本來以為票卡就是白白一張,沒想到台灣的悠遊卡有各種設計跟圖案可以選擇。」 ※ Cédric 也推薦喜歡搭大眾運輸工具玩台北及週邊地區的人買 T-Pass 月票,他認為用起來非常划算。 (圖 / Cédric 提供) 【交朋友】 在一個從未生活過的地方,該如何交到新朋友? Cédric 分享,他和太太一開始是使用 Meetup。在這個平台上會有人發起各種活動,他們本就喜歡爬山,也因此看到有人在揪登山,他們就會報名參加,漸漸地就結交到興趣一致、能時常一起出遊的朋友。 Cédric 補充,除了興趣社團,後續他們也藉由「台灣就業金卡」組織的活動,認識了更多新朋友。 Cédric 到台東探索原住民文化(圖 / Cédric 提供) 在台灣一住就是好幾年,如今跨國旅行再度變得容易,受訪當下 Cédric 也剛結束南韓旅遊行程,回到美國加州探親。 他分享,他和太太預計接下來每年會在美國與法國各待上一個月,陪伴雙方家人,並在春季在台灣待兩到三個月,再穿插不同國家的旅行。 「我覺得台灣真的是一個被小看的好地方!」Cédric 表示,老實說很多人並不知道台灣這個地方,即便知道,大多也都是透過中國和台灣間的政治議題,而非台灣之美。 他致力於透過個人網站 Nomad Numbers 讓更多人認識台灣,也期待結束美國與法國行程後,回來享受台灣的美好!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5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3|自由接案的生活跟上班族差在哪?我的實際體驗分享

本系列為統整本人四個半月自由業的心得感想,本篇為第三篇,分享我對上班族與自由業差別的看法。 自由業系列文章,前兩集: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1|接案工作總覽:事前準備、案源開發與接案收入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2|沒經驗也可以接案?怎樣的案子適合自己?我在接案學到的三件事! 自由業與上班族的差異 就我本身而言,自由業和上班族的工作型態沒有差別到太大,我上一份工作除了例行的會議外是可以完全遠端,工作時間也十分彈性。我的習慣會是一早起來就工作,工作到一個階段才接著吃早午餐,進食後血糖升高會有點愛睏,因此會排會議幫助醒腦,下午工作效率會比較差,所以我大部分會是在晚餐後到睡前邊和朋友閒聊邊工作。 如果要大概比較差異的話,可以參考下表。 接案與上班族比較表 當然有能力的上班族當然可以工作時間很彈性並賺翻,而成熟的自由業也當然可以有穩定薪水。 那究竟自由業到底和上班族對我而言有哪些差異呢? 一、時間與薪水關聯性高 在自由接案時,薪水和工作效率的關聯很直接。如果我工作效率高,我就更快結案、獲得收入,再去找下一個案子。在這過程中會無形產生自我激勵效應,督促增進能力與效能,提高產出。同時也會讓人有掌握感,只要我再多接一個類似做法的案子,用更高效的方式完成,就有機會有更高的時薪。 這和以往在上班族的體驗很不同,我工作上雖也講求效率,但不會直接思考到效率和薪水的關聯性,反而像是為了團隊做努力。思考比較像是:如果我工作效率高,就能更快給同事資訊,專案可以更順利進行。同時,也沒有意識到時間是和薪水有關聯性的,因而可能會造成無意識的增加/減少時數,讓每個月的時薪忽高忽低。 二、風險與報酬較大 身為一個自由業的菜雞,在第二個月(2021.04)收入便高過以往的上班族薪水(約 1.5 倍),當下想說天啊怎麼之前沒有人跟我說自由業生活這麼讚,花更少的時間工作還賺得比上班族多!不過好景不常,新手運也就維持那麼一下,接下來就是很零星的案子,抑或是討論了但沒成案,月收入降到四位數。 自由業收入與意願變化圖 隨著收入與案子的減少,一開始想以自由業維生的興致也消逝殆盡。就我而言,單次接案確實是有機會獲得比上班族更高薪水的,但真正的考驗會在於,是否有辦法穩定案源,達到同樣或是更高的年收/月收入。另外,隨著收入減少,情緒自信度也跟著受影響,開始會陷入我是不是一個沒產值的人,而低迷了一陣。 這也讓我重新檢視自我,現階段我的身心靈狀態並不適合此較高風險的賺錢方式,有穩定的收入無論是生活壓力,抑或是對抗他人的閒言閒語都是十分省事的工具,而我現在還沒有堅強到可以低收入的持續抗衡。在此真的十分敬佩自由工作者們,可以找到穩定的案源,以及夠多底氣去面對社會的囉哩八唆。期許有一天也可以克服和金錢捆版住的心魔成為一員! 三、動態記帳與目標設定 以往上班族的記帳,我是不會紀錄收入的,因為每個月都差不多,好像沒必要特別記錄。不過換成了自由業可就不一樣了,我光是「什麼時候要記帳」就思考了一番,是要簽約時算,還是付款時算?如果簽約時算,很久後才開工會不會無法反應我的勞動?如果付款時算,對方很晚付款怎麼辦?總之不論是哪個方式都有其優缺,後來和有在接案的友人討論後,只要「固定同一個邏輯」就好。因為記帳終歸來說是要讓自己清楚帳務的走向,不隨意更動記帳時機點方便事後追蹤就好。 使用七七記帳連結 google sheet 記帳 處理完記帳時間點後,又開始煩惱的是那我到底要接多少案子、每個月要有多少收入、沒達成怎麼辦?以往上班族只要每天好好上班,沒有犯什麼大錯基本上不用操煩。而自由業生活,因為收入的頻率的金額都是不確定,如何設定一個合理的目標便十分重要,上網看了一些文章,有人會以季收入、年收入為目標設定,不以月收入考量到案子的長短以及撥款速度,如果以月來看會顯得太晚。不過當然如果你的案子的維度是較小(例如:以日為單位)那應該仍可以以月收入為目標。 決定目標的維度後,接下來就是要怎麼達成目標。接案資歷兩年的友人他的做法其實也很簡單,每個月會有一個固定的目標,會盡量達到,如果這個月沒達到那就是下個月多接一點案子補回來,阿如果補不起來就少花點錢,總之就是要讓存款可以在一定狀態。 這次我並沒有設定目標,而是秉持測試能耐的心態,恩很顯然實力很不怎麼樣哈哈。下次有機會會來設定目標嘗試看看。 四、代表人就是你 在當上班族時,工作出包雖然也是要扛要檢討,但對外還是公司承擔後果。當自由業時就真的要自己頂下來了。有人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我體驗到是反過來的責任越大,就得想辦法增強能力。一開始有點不太習慣,這壓力既大但也刺激好玩。如果想要創業當老闆的人,不如先從接案試試看,喜不喜歡一肩扛起的感覺。 除了責任要扛以外,當然也是有些好處的。可以自己選擇想要接的案子,是現在手頭緊要找錢比較多的,還是現在不缺錢可以找投緣的等等,有機會當老闆拒絕工作也是蠻爽的啦哈哈哈。可以假裝自己案子很多大忙人拒絕一次體驗一下。 五、沒工作時要自己找事做 相較於上班族每天都有 8 個小時在工作,自由業接案時有時會有空檔,可長可短,這時候除了焦慮外還能做什麼呢?和一些自由業的朋友詢問後,他們多半回應我說:「要自己發案給自己」。例如設計師 Ruru,就有自己經營女子病語的社群,編輯友人會寫部落格練習文筆,也有 PM 會自己上跟設計相關的課程,相較於以往認為自由業很爽啊有一堆時間耍廢的刻板印象,其實反倒是會更需要在空擋時增進技能、經營自有品牌。 除了增進技能與自有品牌外,我也開始會和同為自由業的朋友固定聚會聊天,尋求心靈支持。在當上班族時沒有想過自己會是很需要有「同事」的人,頂多就只有喜歡和同事講幹話的模糊需求。但真的在自由業時,就好希望有同業或是一起打拼的同事可以一起瞎聊。你可以能會問,那為何不找朋友聊就好?啊因為他們大部分都在上班啊,一來是不好意思打擾,二來是「躺著很焦慮」這種話題真的是同為自由業的人比較能切身感受一點啦哈。 寫在最後 這系列應該就這樣了,算是給自己一個結案報告,不虛度這四個半月,感謝閱讀到此的你,有機會的話會再連載的。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1|接案工作總覽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2|接案學到的三件事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3|自由業和上班族的差異 四個半月自由業番外篇|那些沒錢的專案 -- 本文轉貼自:Dear loser(原文標題: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3|自由業和上班族的差異)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20, 2024

創作者的職業倦怠!沒有動力更新內容,怎麼辦?

創作者的職業倦怠(burn out),是很嚴肅的工作風險。 󠀠 因為沒有流量,沒有成就感,不想更新了 有了流量,害怕被批評,不想更新了 覺得寫同樣的東西有點煩,不想更新了 一般人都會建議你多休息,多充電,但說實在話,這些方法我認為都沒有用。 休息無法解決職業倦怠。 我研究這個問題蠻久了,我覺得有兩個點可以思考: 1. 成就感 每天承受多少情緒壓力,就必須每天主動卸下。 一般卸下情緒壓力的方法,不外乎打坐、運動、散步等等,這些對大腦都很有幫助。但還有另一個卸下壓力的關鍵,是「成就感」。 只有成就感會讓你覺得「壓力的一切痛苦都值得,因此不再是壞的」。 美國有個專門處理「創作者心理疾病」的哈佛醫師 Dr. K,他提出這世界上有三種創作者: 第一種人,處在「自我責怪」 󠀠󠀠 內容表現得好,他們會說:「這是運氣」。他們感受不到成就感;內容表現不好,他們怪自己,說「這是我的錯」。 「勝利就是運氣,失敗就是錯誤」,這一種創作者非常難感受到每日的成就感,因此注定過勞。 第二種人,是「我好棒棒」。 當內容表現得好,他們會說:「我好棒」;當內容表現不好,他們會說:「我檢討」。 󠀠󠀠 這樣的創作者,可以在成功中感受到成就感,比較不容易過勞,但是仍然有個風險:如果哪隻影片、哪篇文章爆紅了,他接下來「成功的標準」就會非常高,於是越來越難以達成「成功」。 󠀠 這仍然會導向過勞。 因此,最理想的是第三種創作者心境:「與我無關」。 作品爆紅了,那很好,跟我沒關係;作品沒人看,那很好,也跟我沒關係。 這一種創作者,他們的「自我價值」和「作品成功或失敗」無關,他們只專注在「做出最好的內容」,從每天的努力,獲得「我今天盡力了」的成就感。 (像是卡繆筆下的薛西弗斯,從推石頭獲得戰勝荒謬的成就感一樣) 第三種創作者,是最投入於創作過程,最不容易受到外在影響,因此不會過勞的人。 Dr. K 說:「如果你在第一種狀態,先慢慢讓自己成為第二種,然後再往第三種移動。不要想要一下子就跳到第三種。」 2. 什麼叫做「不受外在成果影響的成就感?」 有一本書目前沒有中文版,但內容簡單好讀,也直指創作者的核心,非常推薦,叫做《The War of Art》(我可能會翻成《這場名叫創作的戰爭》) 裡面最核心的關鍵是,你必須每天投入創作的沙場,並且在其中獲得屬於自己的榮耀。這份榮耀不是因為你流量爆了,不是因為賺到了錢,而是單純的「我今天又重新回到了沙場戰鬥」,屬於戰士的榮耀。 日更就是鎖定這個目標,反覆一次又一次,第一天奮鬥,我是寫一篇文章的人;第十天奮鬥,我是連續寫十篇文章的人;第一百天奮鬥,我是連續寫一百篇文章的人,這與文章的外在表現完全無關。 每一天,我都成為更強大一點的戰士,堅持這個鬥志,也是戰勝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恐懼的關鍵。 ⠀ 什麼是我們心中最深處的恐懼? Marianne Williamson 有一首詩: Our deepest fear isn't that we are inadequate. Our deepest fear is that we are powerful beyond measure. 我們最深的恐懼,不是我們的缺乏;我們最深的恐懼,是我們內心無可測量的強大。 我對這句話的解讀是這樣的:「我們在擔心,要是我已經成為了最強大的自己,但人們仍然不喜歡我怎麼辦?」因此我們害怕成為最強大的自己。 但當心態轉變到「投入沙場」,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外在的聲音根本不是重點,他人的認同、流量、出征、炎上、讚美,那些都不是重點;他人是否喜歡我,是否贊同我在做的事情,那些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我回到了沙場。每一天,每一日,我在這裡繼續戰鬥。 你看過星際效應嗎?電影中引用了 Dylan Thomas 的詩: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希望對你有幫助。 -- 本文轉貼自:周加恩(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25, 2024

遠端工作者 Zoey 的轉職故事:想成為遠端工作者,該做什麼準備?(心態、技能篇)

今天的題目靈感,是來自佐依・理想生活設計臉書社團的團員 Aliza 阿毛 & 吳品萱所提出的問題,他們問說: 「想問 Zoey ,在改變環境 / 從事遠端工作之前,你做了多少準備?想知道 Zoey 在轉換跑道(服裝到平面、旅遊到品牌規劃)時,是否有過內心掙扎,並且花了多少時間做準備?」 我特別挑這兩則問題來回答,是因為滿多人會來問我要花多久的時間,以及到底該有什麼樣的準備,才可以變成遠距工作者,所以,今天我就來把秘密大公開。 收聽完整內容:Apple / Android 但是呢,為了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必須要分享我的職涯之路,以及中間所發生的事情,所以如果你不嫌棄的話,就當作我一邊陪你閒聊、一邊和你分享我的故事吧。 故事從網拍公司的美編發跡 我在高中的時候呢,是念室內設計系,當我高中一畢業,我就開始打工,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間網拍公司當網站的美編,因為大學是念夜間部,所以我白天都在那間公司上班,做了一年多。 那時候的我從只是一個高中生,開始到職場上接觸市場需求,然後去觀察很多網路商城是怎麼樣去設計他們的店舖,美化他們的電子商店,我就開始對網頁設計很感興趣,所以就開始自學程式語法。 然而,如果你是設計系的話,你會知道不管你是什麼設計,Adobe 基本的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 那些工具你都要學的,所以我高中畢業呢,就有一些設計底子,然後進到網拍公司,每天也都是瘋狂磨練,後來又進大學念設計,又再學到了更多技巧,所以這個設計領域,我被磨的比較專業。 設計師兼職行銷小編 後來我經由朋友的推薦,到另外一間外商公司工作。那時候我大概大二,進到那間公司開始負責網頁設計、紙本印刷、包裝設計等工作,因為是小公司,事情很雜,我也開始接觸一點行銷,幫忙做網路宣傳,經營粉絲專頁和公司網站。 有趣的是,這間外商公司是在做法國精品進出口,我很常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在跟法國客戶溝通的時候,會常常聯絡不到人,他們很常罷工或者去放假了~ 如果你曉得的話,有些歐洲國家會有四到六週的帶薪年假,尤其是夏天,有時候他們一放就會放假一兩星期,貨都叫不到,當時我就突然間覺得,喔天阿,國外的公司可以這樣喔也太爽了吧?(天真無比)但是呢,那時候就開始萌生了我想要到國外工作的念頭。 茫然的大學生,開始多方嘗試 然後又過了快要一年的時間,我離開了那間公司,當時我大學三年級,如同每個學生,我開始面臨一種無比的茫然,做設計的工作也開始變得很膩,覺得實在不想要進辦公室,也不想要一整天坐在電腦前。 那時的我開始迷戀上旅行,只要有假期就會自己或和朋友到國內外自助行,我也因此開始思考,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讓我一邊工作,同時又一邊旅行,讓我養的起自己? 當然那時候的想法只是擺在腦中,我並沒有好好的去計畫這些事情,反而呢,我決定嘗試一些完全不一樣的工作,來看看我是不是想要轉行,不當設計師? 所以呢,我加入了健身房,當了一陣子的教練,因為我很喜歡運動,也認為在健身房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不過那時候因為工時太長,加上依然「長時間待在室內」讓我發現,儘管有站起來走來走去、不是坐在電腦前面,對我來說好像還是不夠的。 「能夠自行選擇工作地點」似乎才是我的目標,而我也發現我雖然滿喜歡有同事的感覺,但是當作起正事,我好像還是比較喜歡獨立作業,所以我後來也選擇離開,開始當起 Freelancer。 沒有接案經驗,到底要怎麼開始當 Freelancer 呢? 首先,我把我以前在學校的設計作品,還有在公司做過的東西,放到 518 外包網上,付費當他們的會員,每天就開始投作品集,後來我就開始接到一些大大小小的案子。 比較幸運的是,我後來接到比較長期的固定案,開始到共同工作空間工作,然後在那裡認識了滿多同樣也在那個空間工作的商家,那他們就開始請我幫忙,於是我的大三後半段和大四初,差不多就是在接案的日子中度過,所以我的接案人生雖然沒有大賺,但也不會不穩定,因此口碑行銷是不要斷糧的一大重點。 另外一個難題:畢業後的人生規劃? 那時候我大四的上學期快要結束了,我就開始在思考那我畢業之後是要進服裝產業呢?還是要繼續做平面設計?還是要嘗試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當時呢,很剛好的,我的學校釋出了到海外實習的機會,這又在此提醒我想要到國外工作的那個夢想,所以我想都沒想的就去參加面試徵選,最後終於過關斬將,得到了獎學金,我的大學四下就到了紐約實習。 當時我實習完畢,內心再次 99% 確定我想要找到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工作,所以我就開始用「遠距工作、遠端工作、在家工作」這樣的職缺關鍵字去做搜尋,後來為什麼會當上旅遊編輯,其實我之前已經介紹過了,你可以觀看我的遠距入行故事,或者回頭翻到廣播第一集,我也介紹過。 轉職之路開始:從設計師變成旅遊編輯 我算是被推薦進這間旅遊公司的,原因是我平常很愛寫遊記,同時又喜歡拍旅遊影片、攝影的關係,所以很幸運的,當時的老闆看上了我的作品,進入旅遊公司之後,我就開始以半遠端的工作模式到處出差或在家工作。 當時的工作內容,有很多要接觸企劃與行銷的東西,那時候也讓我瞭解到,想要當網紅部落客,要懂的不僅僅是內容創作,而是品牌操作、客戶分析、社群行銷,這些東西你都要會。 從編輯變回設計師,又變到內容創作者 / 策劃師 一年之後,我從旅遊編輯這個職位離開後,其實我又回到了設計本業,只是這一次因為是外國公司,所以工作模式呈現完全的遠端工作,我也因此展開了所謂的 Digital Nomad 的生活。(想知道我怎麼找到這份工作的請點這) 之後的生活,我就這樣一直做這個外商公司的工作,直到大概在一年前,因為工作需要的關係,我也開始接觸社群行銷和內容策略,並作數據分析、簡報等等。於是,我也開始一邊因為工作 + 自己興趣,學習所謂的品牌規劃,一路直到現在。 因此,讓我們來回答阿毛所問的問題: 「在改變環境/從事遠端工作之前,你做了多少準備?」 我之所以會分享我的故事,是因為我認為這好幾年來的工作經驗,都是遠距工作的準備。 我在國中基測完選科系的時候,那時候也完全不知道什麼叫做遠端工作,只是依著自己的興趣,選了藝術相關的設計學系,高中畢業後的職場加上接案磨練,也讓我把設計的基底打得更扎實。 後來發現自己可以在家接設計案,也是個因緣際會的巧合,而找到第一份可以辦遠端的旅遊編輯職缺,完全不是看到我的設計作品,而是我平時的興趣累積:寫文章、架網站、做影片。 所以平時經營個人的興趣與作品,可說是重要到不行,因為那就是你遇到伯樂的平台,那就是你找到工作的機會。 那至於現在我的這份完全遠距的工作,如果你要說做了多少年的準備,可能是從我高中畢業到大學畢業這段時間,都是所謂的練功的準備,那時候就是專心地想把設計練好,做好自己的網站、有一個可以置放自己最滿意的作品的平台,讓自己去 showcase 這些年的成果。 另外來回答品萱的問題: 「想知道 Zoey 在轉換跑道(從服裝到平面、從旅遊到品牌規劃)時,是否有過內心掙扎,並且花了多少時間做準備?」 如果你聽完我的故事,會發現這些點到點之間,都是有好幾條線牽在一起的,也就是說,我的轉換跑道,其實是循序漸進,不是突然間跳槽,接觸我完全不會的東西。 許多人聽到我的轉職經驗,都以為我直接得到一份沒有經驗 Offer,因此很想知道我是怎麼找到這些機會的?其實不是,我都是在 A 工作的時候,剛好有機會接觸一些超出 A 工作範圍的事,然後一點一滴累積更多技能,因此得到了 B 工作的 Offer。 我認為在現在所謂的零工 / 斜槓世代,很多人一定都有經歷過一人多工,或甚至是被公司物盡其用的經驗,而我當然也是。那個當下呢,絕對是會有點埋怨,但我認為我們的技術可能都還不夠純熟,多多接觸是好的。 你可以從中去觀察自己其實「不討厭」做哪些事情,那那些事情是否未來可以 apply 到你的工作上,自己在業餘時去做進修,成為你下一份工作的跳板? 所以如果你問說我內心有沒有掙扎,其實我沒什麼掙扎,那從一份職業轉作另一份職業,到底花了多少準備呢?我覺得兩者之間應該都有重疊至少半年,才開始去作銜接。 也就是說,我可能先從旅遊編輯開始,一開始寫文章,後來要自己編輯企劃、接下來開始設定群眾的樣貌、找到我自己(也就是個人品牌)的定位,不知不覺,我開始在做一些很像是 Branding 的事,那我下一份工作,也許就可以開始往 content strategist or 品牌企劃前進。 Your takeaway:想成為遠距工作者,你在「心態」上該有什麼準備? 遠距工作絕對不是比較輕鬆的工作,尤其是你的個性要很積極主動,同時要很自律,我有時候會覺得這先軟性的特質其實勝過你實際上的專業,例如你懂不懂得被動溝通,聽不聽得懂對方講話背後的意思,以及知不知道危機處理?還是一碰到問題,如果沒人帶你,你就會亂了陣腳? 因此,心態上面,我一定要先把醜話說在前面,遠端工作不輕鬆,你要是一個非常懂得獨處以及照顧自己的人,你會不會因為一整天都在家,就亂吃亂喝、作息亂掉,身體經常出狀況呢?你會不會因為都沒有人和你聊天,就會一直手癢想要在 Line & FB 上面找人聊天,而影響工作效率呢? 因為你的大部分工作時間,都不會有同事在身邊,如果你想要擴展交友圈,或者認識更多同業,你必須要自己非常主動去和大家交流,因此如果你是單身的話呢,你可能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孤寂(哈哈)。 不過如果你是計畫要去旅行,這樣的工作型態也許能夠符合你的期望,只是旅行時的交友也要自己主動展開對話,旅行時會面臨到的網路不穩、過度勞累、環境適應,自己也要先有心理準備。 想成為遠距工作者,你在「技能」上該有什麼準備? 老實說,我認為現在遠距工作越來越普及,雖然是大宗,但遠距的職缺不再只是設計或工程師獨佔天下了,像是我之前就有介紹過珠寶設計師、塔羅師、專欄作家,他們都是擁有遠距工作特質的工作者。 因此,「可在電腦上」完成的技能固然重要,但你也不要小看自己的軟實力,例如說溝通能力、分析能力、預測能力(還有看臉色的能力)等等,這些技能都有機會讓你找到遠端工作。 而除了你的基本專業能力之外,一個遠距公司其實更在乎你的人格特質。你是個會主動提出問題、主動想辦法解決的人嗎?你是個要別人說一步才會做一步的人嗎?你是個負責人的人嗎?你是個誠實的人嗎?你懂得舉一反三嗎? 一個遠距公司要雇用你,你必須得到它很大的信任,所以你的表達能力、個人魅力、說服力、溝通力,這些都是我認為你可以去做加強的部分唷! (Photo from Zoey) 說了這麼多自己的故事,希望你不要介意。 我真心希望這些內容有帶給你一些啟發和幫助,你聽完應該知道,我不是一系之間就變成 Digital Nomad 的,這些年的努力,來來回回以及茫然,其實現在回頭來看,都不是白費,我相信你有一天也能有這樣的體會,所以,請你好好享受自己現在的旅程吧。 -- 本文轉貼自:理想生活設計(原文標題:我的轉職故事:想成為遠距工作者,該做什麼準備?(心態、技能篇))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9, 2024

如何在繁忙中打造高執行力、長持久性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

在上「防彈筆記法」課程時,常常接收到類似問題:「Esor 你是不是每天要花很多時間寫筆記?或者晚上要空出時間整理筆記?」、「透過筆記建立工作系統看起來效果美好,但工作已非常忙碌,還有時間做這麼完整的筆記規劃嗎?」、「雖然建構出第二大腦能提升效率,但會不會在建立過程就花掉許多時間?」在繁忙工作生活中,我們還有力氣和時間去建構第二大腦嗎?雖然系統和工具起來都很好,但真正的問題可能在於我們沒有強大的執行力去完成。 這樣的困境,往往來自我們對「整理」、「系統」的預設心態,其中有幾個可以反思的問題: 建立第二大腦系統,真的需要花很多時間嗎? 要建立完整的工作規劃流程,真的需要額外空出時間整理嗎? 要能建構並保持自己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專案管理系統,真的需要強大執行力嗎? 這正是「防彈筆記法」這套方法想要解決的問題。(還可以搭配這篇文章,一起思考我對「生產力成癮」的更完整看法:擺脫生產力成癮,別再為效率而筋疲力盡,我的 5 個真實案例分享) 我們覺得建立系統似乎需要花很多時間和力氣,想讓系統完美往往反而更無法長久堅持。甚至常常在建構系統的過程中,花了很多時間,卻沒有真正推進任務的效益,還拖慢了任務進度。(延伸閱讀:面對拖延糾結、恐懼沒時間,我幫助自己進入心流靠一個關鍵步驟) 但是「防彈筆記法」的邏輯卻認為: 要把最多時間花在任務執行,整理只要簡單且可行就好。 不要額外花時間整理,執行的當下就可以是整理。 讓步驟簡單可行,就能有執行力,而且可以長久維持。 例如,就算相對複雜的 Notion 系統,我們也可以簡單化管理,而不一定要建構繁複的系統架構:打造 Notion 防彈筆記系統教學:建立大腦防護罩,抵抗混亂工作)。 (圖/作者提供) 「Esor 你是不是每天要花很多時間寫筆記?是不是每天晚上要空出時間整理筆記?」 答:「隨手筆記,就是最佳整理。」 我實際上沒有安排時間單獨整理筆記的習慣。我不會每天晚上刻意騰出一小時來整理當日筆記,也不會每個週末計劃兩小時回顧一周筆記。因為對於多數人來說,這樣的整理習慣實際上難以做到。 晚上已經筋疲力盡,週末可能需要花時間與家人相處或外出休閒。即使有意回顧並整理筆記系統,可能已經忘記了數週前進行任務時的細節。這樣偶爾進行的筆記回顧,非常困難,需要花費更多時間,而這些都使得整理筆記習慣難以持續,甚至難以執行。 然而,如果不進行筆記整理,我們又該如何維持第二大腦系統的健康與有效運作呢? 因此,我的習慣是在執行任務的同時進行筆記整理。 舉例來說,當我在進行一個產品專案設計的過程中,我會同時開啟該產品的專案筆記。在專案筆記中,我會確認接下來要執行的任務,任務進行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一些文件,或者引發一些新的想法,這時,我會直接將這些資料和想法,寫入已經在旁邊打開的專案筆記中。這樣做只需花費大約 10 到 30 秒的時間,並且這個行動之後不需要額外整理。 當下次我需要執行任何任務時,只要打開相應的任務筆記或專案筆記,我自然能看到該專案目前的進展狀態,以及上次留下的資料片段和行動計劃,這樣就可以繼續推進專案任務了。 (圖/作者提供) 什麼是隨手整理的實際流程?例如: 我最近在進行一項產品校對的任務。在校對過程中,我會開啟我的任務筆記,確認之前累積的校對重點和細節,並將它們融入這次的校對流程。但在校對時,我可能會想到一些後續需要再次確認的細節。這時,我會花大約十秒鐘的時間,將這些想法記錄在已經打開的校對任務筆記中。 有時,我可能會在這過程中接到一通電話,這通電話可能是關於另一項任務的某些細節。通話結束後,我會立即開啟對應那項任務的筆記,並在大約三十秒內記下交代的細節。這就是所謂的隨手整理。 這種隨手整理方式讓我不需要額外花時間在每天、每周或每月的固定時段做整理。所有任務所需的資料碎片、想法與行動計畫已經隨手記錄在各自的專案任務筆記中。如此一來,當執行這些專案任務時,自然可以順利進行。 這就形成了一個穩固的系統,不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去整理,就能保持其效率與穩定性。 「工作已經非常忙碌,還有時間做好這麼完整的筆記規劃嗎?」 答:「持續累積,日久自然就有完整規劃。」 在課堂上,我常展示自己在不同工作專案和生活目標中使用的專案筆記,如婚禮規劃、育兒成長計畫、產品專案、課程研究計畫或技能學習專案。我的朋友們經常對這些專案筆記中精細且完整的規劃結構,以及大量的筆記連結感到驚訝,並好奇一般人如何有時間和精力去進行這麼詳盡的筆記規劃?(延伸閱讀:2023 試試看這樣記錄理財、飲食、運動筆記,把流水帳變成目標) (圖/作者提供) 然而,這其實是一個誤解。筆記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即便每天只新增一百個字的紀錄,一個月後它們也會累積成為一份三千字以上的專案、任務思考筆記。同樣,如果每天增加一項可行的行動,一個月後我就擁有三十項有效的行動計畫。 當別人看到我展示的專案筆記範例時,他們看到的可能是我已經完成,甚至累積五、六年以上的專案成果,他們會對這其中的詳細性感到震驚,但往往忘記了這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建立起來的。 (圖/作者提供) 有些朋友會問我:「Esor,如果你需要花時間去先寫好筆記的規劃,那這樣會不會讓你說的工作進度反而無法有效地推進呢?」這實際上是另外一個很大的誤解。我很少做所謂的規劃筆記。當我要執行一個專案任務的時候,很少刻意花時間對著一張空白的筆記,然後想要從 0 到 100 去制定一套這個專案任務的規劃。 長期追蹤電腦玩物文章的朋友,甚至應該也知道,我常說自己實際上沒有做年度目標規劃的習慣,但這不代表我做事情沒有目標,沒有專案。 反而,我有很強烈的專案和目標的思考,我只是不刻意花時間規劃。 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我是用累積來取代規劃。當我要開始一個目標,我確實會開啟一則專案筆記,但這個當下,我只會把目前腦中可以想到的目標想法記錄下來就好,也就是我不刻意去做規劃這件事情,不刻意去把我現在沒有想到,沒有感覺的事情刻意要把它擠出來。(延伸閱讀:停止花太多時間做計畫與整理,執行就是你的計劃) 但是,一旦我建立了一則專案筆記,或許它一開始真的只有一百多個字,但是有可能今天、明天、下個禮拜,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腦中湧出了對這個專案的某些想法,這時候結合前面隨手筆記的原則,把它快速記錄到這個專案筆記中。 就在這樣日積月累、積沙成塔的過程裡,我的專案筆記就慢慢從一百個字累積到數千個字,甚至常常累積到上萬個字,因為常常在修改,而愈來愈完整。就像我之前曾經分享過的一篇文章,我每天比起新增筆記,實際在做的是至少更新三十則以上的筆記,也就是我每一天至少會在三十個專案和任務中累積新的內容。(參考:每天新增 30 則筆記?還是更新 30 則筆記?兩步驟建立穩定筆記系統) 就是這樣子的累積精神和更新技巧,我的那些專案任務會逐步成長為一個完整的結構,但它絕對不是一開始刻意花時間去做規劃整理。 「如果要隨手做筆記,是不是需要強大的執行力,才能養成習慣?」 答:「做最簡單但有效的步驟,簡化才能長久。」 前面提到了隨手筆記和逐步累積,自然就會完成一則又一則完整有效的專案筆記,也建構出一個有效的個人知識管理「第二大腦」系統。但要隨手記筆記並持之以恆,日積月累地整理,這難道不需要龐大的執行力和高度的專注力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雖然這看似不花時間,但這好像也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 所以,這時候,我們就要想辦法把這種隨手累積的步驟設計得足夠簡單,簡單到我真的能夠隨手執行。 什麼是「簡單到能夠隨手執行」呢?我自己會進行以下幾種設計: 第一,我只要把碎片化的想法行動放到它需要的任務專案筆記中就可以了。 仔細想想,這個步驟其實簡化到只需要打開任務頁面,放入一條資訊,就這麼簡單。這意味著,比如額外設定參數、分類、設計標籤、各式各樣的整理或美化等,我都不去做。我只做最簡單但最關鍵的事情:把碎片放入任務筆記,這一個動作簡單到我可以馬上執行,但已經足夠確保我之後確認任務時不會漏掉任何細節。 既然這麼簡單,它就能幫助我有效地維持這個習慣,因為它不是那麼困難,不會佔用我額外的時間,甚至不會干擾我的工作狀態和進度,但效果卻是足夠的。(延伸閱讀:為什麼我的生產力工具或系統執行起來總是缺乏動力?也容易放棄?) 在我的防彈筆記法中,另一個重點是刻意將維護系統的方法設計得也簡單但足夠有效。 我非常提倡利用搜尋功能來找到所需的專案和任務筆記。 這表示,即使我沒有複雜的分類系統,即使我不花時間去維護和整理這個系統,甚至不刻意去創造許多手動的連結和分類,只要通過搜尋就能夠找到目前在工作生活中所需要的任務筆記,並且這些筆記中包含了我隨手累積的資訊碎片,那麼這個系統就是有效的。(延伸閱讀:你如何記得寫過什麼文章?我建立大腦輔助搜尋系統) 為什麼要如此刻意地簡化?目的是為了讓我能夠長期維護這套系統。 如果系統需要我每天花時間去調整和維護,一旦我忘了做這些工作,系統就會變得混亂,難以查找所需資料。 或者,如果我的系統有非常繁瑣的分類,每次加入一條資料都需要很多設定和調整才能融入系統,那麼維護這個系統的個人時間成本就過高了。 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實際上沒有那麼強的執行力、專注力,或者簡單地說,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維護一個複雜的系統。即便換了更厲害的工具,也無法保證能夠持續使用,反而可能因為工具太過強大,導致我花更多時間去維護它,這樣就更難以建構起有效的「第二大腦」系統。 小結 維持有效的第二大腦系統,核心在於簡化流程,減少個人執行力和專注力的消耗。 在防彈筆記法的系統中,強調隨手紀錄重要碎片,並透過簡易的方法,直接搜尋而非繁複的分類,來有效地存取這些資訊。這樣的設計理念降低了維護系統的時間成本,又避免了系統因過度複雜而造成的維護障礙。 建立一個高效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應便於隨手記錄,並易於日後回顧,這樣才能夠長期維持,而不會因為系統維護的負擔而放棄。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如何打造「知識型產品」,創造 6 位數收入?(下篇 – 行銷企劃)

要如何從零開始建立個人品牌,甚至銷售第一個自己的產品,並在一個月內賺進六位數的收入?這篇文章會 Focus 在後期的行銷企劃,並且會專門討論線上課程的部分。 在「上篇 – 點子生成」學到了要如何找到消費者會想買的產品點子,以及在「中篇 – 產品設計」中知道了如何詳細的去設計產品的詳細內容,最後規劃出一套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最後一步就是要想盡辦法把我們的產品賣出去! 在這篇文章裡,我會和你分享我如何規劃行銷流程、用了哪些行銷管道,以及幾個銷售線上課程時你應該注意的重點。 一、設計銷售頁 什麼是銷售頁?簡單來說就是介紹你產品資訊、適合誰、能讓學生得到什麼成果的一個網頁,如果你和我一樣是自己販賣線上課程,沒有透過任何大型平台幫忙的話,你將會在行銷時面臨很大的技術問題,例如說: 銷售頁應該要放在哪?怎麼讓人看到? 怎麼串接金流?我要怎麼收錢? 要怎麼把產品交到消費者手上? 別擔心!現在網路上都有超級多的資源,可以讓你用超簡單低成本的方式做出不錯看的銷售頁面,我最初的銷售頁是用一頁購物製作的,簡單好用,收費也很低,基本的數據分析和訂單處理也都包含在裡面,很適合時間不多、有預算限制或是非技術背景的人入門。 第一次做銷售頁做得很陽春是很正常的,我剛開始也是一樣,如果你想要花俏一點,也可以參考我的良師益友度哥利用一頁購物所設計出的銷售頁面,可以說是非常漂亮,資訊也很完整,所以只要你上網查資料,做點功課,相信銷售頁這一關是難不倒你的。 一頁購物店目前只支援台灣銀行帳戶收款+台灣手機登入,如果你是海外公司或像我一樣在海外,就會有點不方便,我當時是跟我媽媽借了手機號碼來註冊,不過如果你目前人在台灣,相信這是個非常方便也很容易入門的好資源。 隨著經驗的累積,我製作銷售頁的技術也進步了很多,現在的我是用 Teachable 的後台來製作銷售頁,你可以點下面的圖片去看一下,當然你沒有一定要做得像我這麼漂亮,如同網站的外觀,設計都不是初期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你的文案和產品資訊。 二、我用了哪些銷售管道 銷售頁搞定之後,你以為客戶就會主動上門了嗎?你想太多了,如果你不把新產品的消息公諸於世,不用一些行銷手法去包裝你的商品,根本不會有人知道你在賣課程! 所以我會建議你將你有在經營,而且有觀眾的平台一一列下來,盤點你現在的行銷管道有哪些?其中哪些是主要?哪些是次要?宣傳時程要怎麼安排?需要那些素材?並思考這些平台各自適合用什麼方式來宣傳你的課程,例如我的行銷管道有: E-mail FB 社團 FB 粉專 Podcast Instagram YouTube 全部列出來之後,我就要做個分類,來決定哪些平台是我的銷售主力,哪些是次要的,分類後的結果和各個平台的用途如下。 E-mail Marketing(主要) E-mail 雖然老派,卻是我本人最愛用的行銷方式之一,不用擔心演算法和觸及率,只要你寄出,觀眾就一定收的到,如果觀眾不開信,基本上都是你的問題,不能去怪演算法,可能是你的標題下不好、內容不吸引人,你可以好好地檢討要怎麼修改,修改的成果也比較準確。 雖然 E-mail Marketing 在台灣很不流行,但它依舊是我最強的銷售工具,如果你也想開始使用 E-mail Marketing ,市面上的 E-mail Provider 非常多,下面是其中幾個比較有名的,你可以依照你所在的地區,花時間自己去研究一下。 台灣:Benchmark、電子豹 美國:Convertkit、Mailchimp、ActiveCampaign 我個人是使用 ConvertKit,無論你使用哪一個平台,一定都要能做到搜集名字和信箱,以及 Sequence 等關鍵功能,這樣你就能在後台設計什麼樣的人,點到什麼樣的連結、會收到什麼樣的信,整個銷售流程就可以自動化,你也不用常常去處理客戶的問題。 我在前期花了很多時間去設計不同的 E-mail 內容,事先寫好每封信的文案,去規劃每位有訂閱我的讀者,要在什麼時間點收到怎樣的內容,如果他們看完信,又要有什麼樣的內容在隔天、三天後發給他們,安排好之後就是全自動的,非常方便! 如果你也打算將 E-mail 當作你的主要行銷工具,在前期絕對要花點時間來安排。 FB 粉專和社團(次要) 在臉書的部分,我會盡量思考要怎麼樣做到「跟觀眾頻繁地互動」,例如使用臉書機器人,請他們在貼文底下留言,然後使用訊息推播,送出客製化的對話內容。又或者是利用吸睛的貼文引起觀眾的好奇等等。 其實跟在做 E-mail Marketing 有點像,差別在於 FB 會受到演算法的干涉,你比較不能掌控成效,不過也是要花很多功夫去規劃的。 Podcast(次要) 在 Podcast 上我會盡量在節目裡插入我自己課程的口播廣告,根據當集的內容來插入不同的產品,這樣會來聽那一集音頻的觀眾,會 more likely to be interested in my offer,像是這樣的小巧思,都是可以被設計的。 其他平台 例如 YouTube、Instagram 這些我比較沒有花心力在經營的平台,因為觸及到的人數不會太多,所以我也不會做太多的行銷規劃,不過它們依舊有觀眾在上面,所以如果情況允許,我還是會製作些短影片來宣傳我的產品,就算是多一個曝光的管道,成效倒是其次。 三、利用免費內容吸引觀眾 根據調查統計,如果你先給觀眾一些試用品,可以增加 36% 的銷售成績,這也是為什麼賣場有那麼多試吃品,答案就是刺激銷售,以行銷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家不知道你是誰、沒看過你的品牌、也不太確定你的商品能不能帶給他們期望的效果,那他們怎麼會買? 尤其在數位時代,你幾乎沒有辦法直接接觸到觀眾,又要怎麼讓他們知道你產品的特色呢?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製作一些免費內容當作試吃品。 你可以擷取課程的一小部分做一個前導影片,也可以額外寫一篇文章、製作相關的內容,並在這些內容中旁敲側擊並銷售你的主要產品,我到現在都因為這個免費內容,獲得了很漂亮的銷售成績,但是在做免費商品時,有幾個重點一定要記住! 1. Know you End Goal 在做試用品或免費內容時,一定要記得你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刺激主要商品的銷售成績,所以你做的任何事情都要符合這個目的,不然就沒有讓人家試用的意義了。 例如你寫一篇免費文章,在規劃內容大綱時就記得要讓這篇文章跟你的主產品產生連結,人家看完文章後覺得有收穫想學更多的話,就有機會進到銷售頁,購買你的商品。 延伸閱讀:為什麼個人品牌賺不到錢?3個必須建立的 自媒體獲利心態 2. 不斷提及主要商品 延續第一點,我們做免費內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刺激主要商品的銷售成績,所以一定要不停的提到你的主要商品,就像你會在我的 Podcast 、文章的最下面、網站的側邊欄看到我不斷會提及我的主要產品 「Brand You Life」 很多人會不好意思宣傳自己的商品,但如果你用對方法,這並不會讓人反感,你也不會感到不舒服,例如你可以用一些話術:「如果你對這個內容感興趣,在我的付費課程裡會帶到更詳細、更深入的教學。」 你提到產品越多次,人的大腦就會自動抓住這個資訊,就算每次都只是稍微提到,也都可以讓觀眾的潛意識思考:「我到底想不想要知道更多?我願不願意花一點錢來學習更多?」,觸發並增強他們想購買的意願。 延伸閱讀:你有冒牌症候群嗎?5個自我檢視特徵與調整方式 3. 風格語調一致 當你在做付費產品和免費內容時,你一定會有屬於你自己的風格,記得要把這個風格保持一致,如果有牽扯到文字或說話,記得語調也要盡量一致,總不能免費產品是用溫暖的風格吸引觀眾,買下去之後又用斯巴達的教育方式吧?這可能會讓觀眾感覺被欺騙的感覺。 4. Something Special ♥ 我喜歡在免費內容中給觀眾一點驚喜,或者一些只有在這個免費內容中才看得到的 Bonus,例如說看到影片的最後就可以得到課程折扣、現在購買會額外贈送諮詢服務之類的,多用一點巧思,讓觀眾在看完你的免費內容後,產生「我想要購買你的商品」的感覺是做免費內容時最重要的目的。 5. 說話算話 如同前面所說,你一定會在免費內容中提到自己的付費課程會有什麼樣的內容,不過很多人會為了刺激銷售而誇大其詞,說出課程根本沒有包含的東西,或是他們做不到的承諾,這是做免費內容時的大忌,如果你說話不算話,很快就會失去觀眾的信任,後面的產品也不用賣了。 以我自己來說,我現在的主要課程 Brand Your Life 是用一堂 1 小時的線上講座當作免費內容,偶爾也會配合一些節日,或是跟其他相關的品牌合作推出不同主題的免費直播,裡面就會提到一些我最近對課程的規劃,例如今年會新增什麼課程,會邀請誰來當客座講師等等。 當我要在免費內容中提及這些東西時,通常都是已經進行到一個段落,是真的會推出的東西,即使講得當下還沒真正推出,也會讓觀眾產生期待感,進而購買你的產品,在這裡我也想提醒你,不要害怕你在免費內容中透露太多的好康。 當你能給得越多,你的觀眾越會覺得:「哇,免費內容都這麼有料了,那付費課程一定更有深度」,所以不要怕,只要是你做得到的,就盡量去給吧!但也要記得隨時把你的 End Goal 放在心上。 四、用預售驗證市場反應 看到這裡,你可能以為銷售都是要等課程做好後才要開始做的,但其實到目前為止,我們的產品都還沒有製作完成,因為那個不是最急的事情,你還不需要把所有的錢和精力都投進去,相反的,我們應該先確定真的有人願意購買,也就是進行預售,然後才真正把課程給完成。 我知道這時你可能會想:「我沒有真正做出產品,要怎麼賣給別人?」,這其實就像預售屋或是現在很多的線上募資,你買預售屋的時候房子並沒有蓋好,你所支持的募資活動也沒有真正推出,只是做個模型給你看,但依舊有許多人願意預先付錢給這些還沒完成的商品。 預售主要的目的是要先確定市場的實際反應如何?有多少人願意購買?需要有多少人買才能回本?此外,預售也有下面幾個好處: 增加自信:當你看到越來越多人願意預購你的商品,你的自信也會大大的增加,我就是這樣。 更多的預算:當有人願意預購,你就會有更多的預算可以去好好設計課程或投資設備。 得到讀者最直接的回饋:你一定會遇到觀眾問問題,例如:「請問我沒有 xxx 經驗,也可以來上課嗎?」,你就可以根據回饋去微調你的課程,讓成品更符合需求。 即時停損:最慘的情況就是沒人買,或是只有少數人要買,此時你可以考慮退款,甚至是停止製作課程,節省不必要的製作成本。 如果你真的擔心沒有實際做出來沒有人會買,也可以考慮先做 30%~40%,至少有點東西給觀眾看,接下來只要說清楚未來課程的製作進度和規劃,相信觀眾都還是會買單的。 延伸閱讀:ICA 是什麼 ?影響品牌成長的關鍵&4個 ICA 對話法則 五、行銷要軟硬兼施 我的最後一個秘密武器,就是 Hard sell & Soft sell,中文我不太知道該怎麼翻譯,但可以簡單解釋一下: Hard Sell:硬式行銷,例如直接給出數字的、促銷活動、限時限量、免運費等較理性的方式。 Soft Sell:軟式行銷,例如帶出你的故事、理念、使用者分享回饋等較感性的方式。 大多數人用的都是 Hard Sell ,這也造成我們很討厭被人家推銷,覺得別人在騷擾自己,我相信這也不是你想要的,所以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要怎麼樣以同理心的方式設計出會讓觀眾感興趣,真心想要你的產品的文案。 以我自己來說,我會利用 E-mail marketing ,設計幾個 Soft Sell 的信件文案,信件裡講了我的故事、我開課的願景和目的等等,這些都可以讓觀眾感受到你不是一個冷冰冰的品牌,而是個有血有肉、在乎他們的真人,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你絕對能 Close 掉更多客戶 👉👉 點這裡免費下載我的 Soft Sell 範本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直接詢問他們購買、不購買的原因,例如以下這 2 張圖,透過直接問的方式,你可以知道很多人不是不喜歡你的產品,而是有各自的考量。這時你又可以根據不同的狀況,用客製化的回覆來成交他們,讓他們清楚知道:「你的問題和顧慮是可以被解決的。」 不過經過一系列的測試,我覺得 Soft & Hard Sell 交互使用的成效是最好的,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你可以同時設計好幾種行銷訊息,呈現方式不限,然後用故事 ( Soft ) x 事實 ( Hard ) 的方式來行銷,例如我可以將同一句話視情況用 Soft & Hard Sell 的方式表示: 當然,行銷有各式各樣的方式,你可以複製我的,也可以創造你自己的,但永遠記住,讓人真正購買東西的永遠都是情感,營造出有感情的故事,你的商品就會大賣。 Facts Tell, Stories Sell. 行銷企劃 一定要好好做 最後附上一張我在我的第一堂線上課程 Dream to Goal 裡講到的從設計到銷售一個線上課程大概的參考時程,也許能幫助你更清楚要怎麼樣去走點子生成、產品設計和行銷企劃的整個流程,有需要的話也可以點下面的連結去複習這 3 篇文章。 以第一次銷售線上課程來說,我對我的銷售結果非常滿意,但是我也知道我還有很多可以優化、可以學習,也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即使到現在我比較熟了,我依舊在不斷的學習銷售,我也期待你在銷售自己的產品時也能保有這樣的心態,希望今天的內容對你有幫助! 如何自行銷售可創造六位數收入的知識型產品系列文章 上篇:點子生成 中篇:產品設計 下篇:行銷企劃 -- 本文轉貼自:理想生活設計(原文標題:【如何自行銷售可創造六位數收入的知識型產品】下篇 – 行銷企劃)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25, 2024

《主人思維》讀後心得:重新思考職涯和雇傭關係

如果把工作的職位和頭銜拿掉,我們是誰?大部分情況下,沒有人真的在乎我們的人生,只有我們自己能決定和衡量自己的人生。我們與其等待別人幫我們安排的職涯,不如自己動手創造理想中的職涯發展路線。 這本書在說什麼? 《主人思維》的作者是職涯規劃師陳韋丞,他的專業領域包含了職涯定位與發展、履歷和面試的諮詢、心理評測的解析、職涯探索牌卡的課程等等,目前累積演講與工作坊超過兩百場、實體觸及人次將近三萬人。諮詢年齡從高中生到中年上班族,多年來幫助許多人找到理想的工作方向。 他在這本書中以優勢特質為中心,教讀者設計自己的職涯藍圖。他認為職涯定位的順序是:由內而外,同時考慮理想和現實。而職涯問題處理的層次是:先處理方向定位問題(內在、外在三角形),再深入探索生涯意義(生命三角形)。 除了職涯的方法論之外,作者也在書中安插了一路上從受雇者、自由工作者到創業者的心路歷程。他認為工作應該要為了生活服務,而不是讓工作綁架了我們的生活。這本書基於作者在職涯發展領域的專業,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帶我們重新認識雇傭關係、職涯路徑和自己做職涯主人的方式。 我們跟公司之間的關係 我覺得要談主人思維,我們必須先知道「如果沒有主人思維,會怎麼樣?」 作者直接在書中點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大部分的公司其實並不在意我們的發展,只有我們會最在意自己的職涯。」我們必須早點領悟。 在職場上待過的人會漸漸發覺,許多公司是把「人」當成「資源」在使用,是為了達成公司營利目標的可以任意挪用的資源。許多企業主很喜歡把「員工發展」放在嘴邊,但他們不一定是真心的,有些只是在灌迷幻藥。 當然,重點不在於去追究公司到底是不是真心,而是我們自己不該把職涯發展的期待放在公司身上,我們要先有我們自己的發展計劃,再思考可以怎麼跟公司合作成長。 如同作者所說:「現在並不是公司為員工負全責的時代,而是雙方互惠、各取所需的聯盟時代。」對我們個人而言,我們在職涯上發展出來的專業能力、建立起的好名聲、培養的好人脈,才是會跟著我們一輩子的東西。 我認為這本書傳達出來的一個重點就是,我們要學會把自己和公司之間的關係,從「雇傭關係」轉換成「合作關係」的方式來思考。 我們因為有「現在」具備的專業能力,所以「值得」這個公司現階段的職位,而這只是一個暫態的現象。具有主人思維的人,會繼續讓自己成長、發展更具優勢的專業技能,成為職場上更好的工作者,也因此「值得」更好的職位和待遇。 無論目前任職的公司或是其他外面的公司,才會因為我們有辦法創造出更高的價值,而給予我們更好的「合作機會」。說得更遠一點,具有主人思維的專業人士,不是屈就自己要成為哪家公司的「受雇者」,而是他主動篩選想要跟誰「合作」。 新世代的職場工作者,會越來越看重跟組織之間的「合作關係」而非「雇傭關係」,更加重視組織長遠的願景和個人理念是否相符。 職涯發展是動態的主動選擇 在作者的諮詢經驗當中,他發現很多人希望找到一個能做一輩子的職業。但我們常常忘記人會改變、環境也會改變。他認為:「我們在 20 歲、30 歲、40 歲的不同階段,興趣稍微轉變、某些能力更加成長、一些追求也有調整,這時候如果還固守原來的選擇,反而會帶來持續的痛苦。」 職涯發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條「動態」的路線。作者利用「職涯發展階段理論」來說明職涯發展的四個階段。 1. 探索和定向:在職涯的初級階段,先把工作當成一種探索,記錄自己對那些事情擁有熱情和天賦。這個時候允許自己接觸一些工作上灰色地帶的業務,此時重點在於拓展自己的視野。 2. 專業成長:透過探索期認識自己之後,選擇少數的專業領域專心投入,在公司內外尋找學習的資源,包含參加教育訓練的課程、向厲害的前輩請教、參加或舉辦讀書會。這時候要努力打磨專業領域的作品和累積經驗,持續深入這項專業。 3. 舞台展現:展示自己打造出來的代表作,無論是透過公司內部平台、或是在公司外部跟網路平台,盡量呈現出累積起來的專業度,取得業界或受眾的認可。這個階段要試著建立「個人專業品牌」的形象,拓展人脈和接觸更多的潛在客戶。 4. 多元選擇: 由於已經具備了專業能力,也透過適當的品牌經營方式塑造了專業形象,此時就會有更多的合作機會或不同的職位可以讓我們選擇。這個時候我們就能夠依據自己的個人偏好和意願,選擇一條更適合自己的道路。 在一般的情況之下,每個階段大約是三年的時間,我們必須評估自己正身處哪一個階段,去檢討有哪些地方做得還不夠好,以及規劃下一個階段該如何實現。擁有主人思維的人,會試著掌握自己前進的節奏、職涯發展的方向和速度。 因此,作者在書中特別強調在職涯發展上採取「主動」的重要性:「行動比等待容易,創造合作機會比遇到夢幻工作容易,主動影響劇情比被動接受劇本容易,先為他人付出比擁有好友、認識人脈容易。」我們不需要等待公司幫我們規劃路線,而是我們可以自己起身行動,自己主動做出職涯發展路線的選擇。 受雇、創業、自由工作者? 作者統計了截至目前將近三萬人的講課經驗,他發現新世代上班族的三大追求是:(1) 生活平衡、(2) 獨立自主、(3) 錢。這個世代的工作者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想接受公司對工作責任的定義、不想把靈魂賣給公司、不想要被過多干涉、最後只要有錢就好。做自己,又能賺錢,多好? 但是主人思維不只是「想要做自己」的一種口號,而是一種發現自我優勢的思考方式。作者說:「這樣的心態和精神,需要深度地自我覺察、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能夠肯定並發揮自己的優勢、理解並接納自己的劣勢和能力侷限,理解現實卻依然擁有積極的希望。」 我認為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發,是發現職涯的重點並不在於「受雇」、「創業」、「自由工作者」之間一定要做出哪種選項的抉擇,而是把我們當成是自己職涯的「主人」。 我們透過主動的心態,自己塑造職涯發展的路線,成為一個具有更深專業、更多優勢、更高價值的人,具備能跟任何對象「合作」的能力。這時候的我們,就是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而不是屈就於別人安排的僕人。 主人掌握命運、僕人接受安排。 後記:持續前進 最後,分享《主人思維》書中一句讓我深受共鳴的話:「不要放棄持續接近吸引你的事物。即使還不曉得最後在終點等待自己的是什麼,還是朝著吸引我的方向不斷靠近。」 職涯的發展和探索不是一張清晰的地圖,而是充滿了迷霧的冒險樂園。儘管我們不知道前方有什麼在等著我們,但只要心存成長的心態,保持前進和學習的動力,才有可能朝著自己理想中的職涯樣貌愈走愈近。 想知道更多關於閱讀的大小事嗎?也歡迎您聽聽我的 Podcast 《下一本讀什麼?》。 -- 本文轉貼自:閱讀前哨站(原文連結)

December 5, 2023

【數位遊牧交流聚會】70 位族人齊聚一堂!透過「短講 x 交流」探索自由工作者的前進方向

在邁向自由工作者、或走在自由工作者的路上,你是否曾感到迷惘、孤單,想找人分享或討論卻不知該找誰?10 月 25 日,「數位遊牧網」舉辦了首次實體交流活動,邀集了約 70 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但都對自由的工作型態感興趣、或者已經開始個人事業的夥伴齊聚一堂,在週五晚上輕鬆參與短講及交流。 夥伴們的專業多元,有工程師、財務顧問、自媒體經營者、語言老師、業務、職涯規劃師、UI/UX 設計師等,有人目前仍在職,也有人開始個人事業了。雖然狀態各不相同,但這一點也不妨礙交流,大家討論起各自的商業模式、或者自實務經驗中得出的心法,反而讓對話有了更多的火花! 整理煉金術師小印談創業:不是做大就好,要記得「你要怎樣的生活」 在短講環節,講者「整理煉金術師小印」分享了自己離開待了 13 年的外商主管職務、從零打造居家整理事業,到目前新增財務與人生整理服務,走穩創業路的精彩故事。同時,也透過與「數位遊牧網」共同創辦人姚詩豪(Bryan)的對談,讓在場聽眾不只是「知道」,更能思考如何「做到」。 小印不藏私說明了自己一路以來的嘗試與調整,例如怎麼思考自己能提供怎樣的服務?商業模式是如何?報價是要參考同行的價格嗎?如果這產業很新,沒幾個同行可參考怎麼辦?又或者,事業啟動後,你能如何持續吸引客戶來找你服務?這些經營個人事業務必思考的事情,小印通通都分享了。連個人營收都公布時,還引起許多聽眾驚嘆! 除了經營眉角,小印也多次提醒,很多人在創業後經常會開始追求做大、賺越多越好,但如果你是基於「想過更自由的生活」而開始一切行動的,那麼在過程中,千萬別忘了初衷,別讓自己離想要的生活越來越遠。 舉例來說,她創業至今六年來仍然沒有雇人,正是因為她知道自己一旦雇人,就會很努力賺錢、為員工負責,但這其實會讓她遠離嚮往的「自由」,對她來說錢「夠用就好」;又或者,她點過的技能非常多,曾經考慮往催眠、NLP 方向發展,但她發現這類服務亦無法帶來她想要的生活,所以她也快速地就調整方向。如同她替客戶整理時最常說的:「你可以想像未來的樣子,沒有出現在未來的東西,現在就可以捨棄了。」 在短講最後,Bryan 用「以終為始」來總結小印的創業歷程,也作為給所有聽眾的提醒。 小印說她期待未來家中書櫃要比衣櫃大,也因為這樣,其實早早就不必大量購置衣物(圖/數位遊牧攝)。 快閃短講報名踴躍:2 分鐘時間有人分享創業心路,也有老闆現場徵才 為了促進交流,活動在自由交流時間之前,也設計了「快閃短講」:報名者有兩分鐘的時間到台前自我介紹,或分享自己參加聚會的目的,讓感興趣的人能在接下來的自由時間找他們多聊聊。 分享者逐一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有大學念醫學院、碩士班念商學院,現在則追尋天賦熱情做麵包的烘焙專家、結合即興劇與非暴力溝通的職涯諮詢師、從出租個人單車收藏到變成一門事業的單車店老闆,還有芳療師、西班牙文老師、希望將來能數位遊牧的上班族⋯⋯甚至有輕珠寶飾品老闆現場徵起人才來了! 夥伴們把握快閃短講時間,到台前分享自己的故事。(圖/數位遊牧攝) 在接下來的自由交流時間,有人主動與這些分享者開啟話題、有人找講者小印提問,也有笑稱自己「比較 I (內向)」的人選擇從身邊的陌生夥伴開始認識,分享彼此的專業背景與參與活動的契機。大家一路暢聊,直至活動預計結束時間已到,仍然話題不斷,邊邁出離開的腳步邊繼續聊。 會後問卷中,許多人寫下自己在這短短的幾小時結交了新朋友,也與夥伴交流了各自對職涯的目標和想法,覺得獲益良多。如果你也希望參與類似活動,以及獲知更多成為自由工作者必備的商業經營乾貨,例如商業模式、產品打造等等,也歡迎你繼續關注數位遊牧網。或者,你也可以在我們的數位遊牧討論區和夥伴們線上交流喔!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30, 2024

個人品牌做不起來?銷售成績不佳? 14 年經驗教你「銷售專業服務」+課程推薦

我與 Bryan 大概最早是從 2003 年開始,擔任起了美國 Primavera 專案管理資訊系統(現為 Oracle 旗下的事業單位)的導入顧問。承蒙當時的老闆不嫌棄,讓我們在年輕時期就有機會累積了針對台積電、宏碁、中油等大公司的服務經驗。也是在那幾年,啟蒙了我去企業授課的經驗。 當時所待的雖然是個小公司,但畢竟還是掛在所謂「公司」這樣的體系下。一方面上面有前老闆在為我們遮風擋雨,另一方面代理的軟體也是世界知名品牌,所以總還是有後援支持所有的案子。 但到了 2006 年,當時所待的公司轉型,顧問服務不再受前老闆的青睞了,於是我偕同另外兩位夥伴一起創業。這時,就從待在公司體系的上班族,變成從零開始面對市場的獨立自雇者! 一開始創業之時,經歷了沒錢、沒名氣、市場沒人認識我的最艱困時期。 說起來,專業服務的銷售實在比賣咖啡這類的創業更加困難。因為專業服務是一種沒有實體、抽象、講不清楚,說不明白,又常常容易難以明確交付與驗收的商品形式。 也因此,在我開始擔任獨立顧問的初期,實在是經歷了各類的辛酸與碰撞 - 為了成交與生存,從提案、簡報、說服、談價,經歷主動推銷以及被動個人行銷。在這 14 年間,我們實在做了各類的嘗試、摸索,當然更多的研究與調整。 到了 2020 年,我們公司活得還可以,甚至還買下了我前東家。而目前的業務除了顧問服務以外,也包含專案管理資訊系統的建置導入、專案管理的顧問諮詢、還有對大眾招生的公開班課程、以及針對企業內部培訓的企業班課程。 以上這些商品,全都是仰賴「專業技能」以及「個人品牌」所轉換出的「知識服務」。甚至最近這幾年之間,我們透過「大人學」的平台,也跟各領域專家合作,設計出各類主題課程。 協助專家們設計知識商品,並協助他們推廣與銷售 - 從產品設計、定價、專業形象包裝、內容行銷、文章露出、Podcast、影片宣傳、文案製作、GA 的數據解讀、以及 FB 或是 Google 廣告的推廣。 也因此,我這次課程《銷售專業服務的系統化做法》想跟大家分享的內容,除了是我們自己這十多年的經驗外,也在很多合作講師的身上嘗試並實踐。並隨著開業越久,這方面的心得也著實越來越多。 甚至另一個很多人不知道的事情,是我們雖然創業在 2007,但其實一路到了十年後(也就是 2017 年 08 月),才第一次有建立「業務團隊」。而且這業務團隊僅有針對企業的課程訓練事宜。其他的軟體事業、顧問服務、還有公開班,我們 14 個年頭過去了,並沒有專職的業務角色。 換言之,我們不推銷,我們只行銷;也因此我們絕大部分的銷售都來自於「自來客」,我們一直以來都是高度仰賴行銷能力的一間公司。 我覺得顧問、講師等等的專業工作者,其實是很難主動銷售的。因為這類知識專業看不到摸不著,越是用力地自賣自誇,別人越是覺得戒慎恐懼。 但透過內容行銷,卻能讓你把重點放在專業服務的製作上,並讓行銷透過被動的方式進行。這麼多年來,我們除了完全沒有業務團隊,我們幾位經營者甚至極少參加商業社交聚會 - 什麼早餐會、商業社團、公關活動等我們一概不去,但我們至今業務並不差。 但相反的,我也認識很多知識工作者,他們到處參加活動推銷自己,到處嘗試找到客戶,甚至也模仿別人進行打造個人品牌的工作,卻總覺得成效不彰。 一開始,因為輔導專業工作者不是我們的經營主軸,我也沒多問;但後來隨著我認識的人多了,尤其協助了很多講師以及專家開課,我慢慢發現許多人其實對於「個人品牌」這主題實在有些誤解。 這議題雖然大家都在講,但其中還是有很多細膩的考量。一旦重點放錯,尤其不理解客戶的決策心理依據下,就會事倍功半。 因此我覺得,或許可以分享一下我這 14 年來的經驗。事實上,這堂課其實在 2019 年的年初就已經在籌畫。我想把我們至今針對品牌建置、內容行銷、提案、提案前期與客戶互動、甚至面對客戶質疑處理等等的經驗能分享給大家。 直到 2020 年,我們線上平台穩定了,收聽用的 APP 第一版也即將推出,所以我就想,或許我可以把這個議題做成音頻 + 文件與表單工具,如此將能有效地幫助到一些還在摸索的知識工作者。因為如果大家都能提升,讓知識變成有價,台灣整體專業工作者的大環境都能大幅提升!讓你不再只是靠殺價拿案,讓你能真正透過價值來被人認同! 因此: 如果你常常怨嘆自己只能低價銷售 如果你的客戶常跟你在價格上面拉扯 如果你的提案常常沒有下文 如果你總覺得客戶態度曖昧不知道在想什麼? 如果你提案最後總會在某些點上卡住 如果你到處參加活動想推銷自己卻成效不彰 如果你想開始建立個人品牌但不知到從何著手 如果你嘗試了各類內容行銷卻覺得效果不好 如果你是專業工作者砸了很多錢買關鍵字廣告卻效果不好 如果你辛苦設計了課程或是知識商品,卻總是賣不好 那《銷售專業服務的系統化做法》這堂課應該可以改善你的處境! 一次公開十四年的操作經驗 在這一堂的線上課程中,我們將完整分享自身從零開始共 14 年的品牌操作經驗。在這期間所有我們踩過的坑,實驗過的結論,以及這些選擇背後的原因,都將完整跟大家說明。若你也是一個知識工作者,透過這堂課將可大幅縮減摸索的時間,讓你快速走過初期的經營時間,理解客戶的心理,並設計出有吸引力的商品模式,以創造正向營收! 徹底搞懂客戶的期望與地雷 很多人以為只要自己有專業,就能獲得市場的認同。但實際上,專業服務因為看不到、摸不著,所以反而是很難成交的一種商業模式。 無論你是諮詢服務、是技術提供、是教學活動、或是賣書、賣廣告代言,前期都需要花很多力氣去「說服」別人。 也因此,理解客戶在想甚麼,無論是 2B(面對企業)或是 2C(面對最終使用者)其實都很重要。所以我們在這堂課程中,將要跟大家分享,我們這幾年無論在 2B 或是 2C 市場時,面對客戶的各種理解。 無論是他們的防備心、是他們的疑問,以及衍伸的說服、提案、定價、以及怎麼設計合宜的模式,都將完整分享。讓你的知識與技能真正地轉換成可被接受的商品模式。 讓你成交不再靠拜託與殺價 許多專業工作者的痛,都在客戶不認知服務價值,而到處比價殺價,甚至只以價格為判斷點。於是你也只好忍痛殺價,不然就只能經營關係(喝酒吃飯之類)。 但其實你若正確建置好個人品牌,並在每次接觸客戶的時做出正確分析,你會知道哪些客戶是高價值客戶,值得繼續探索、提案並成交;哪些客戶則是你從開始經營的第一天就該小心迴避,就算客戶自動上門都該閃躲(或轉給別人)的低價值客戶。 一旦你有正確的品牌認知,輔以正確的客戶判斷,你會發現自己不用再靠關係與低價取勝。如此,你的專業價值才會受到市場肯定! 歡迎參考《銷售專業服務的系統化做法》!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10, 2024

這個時代還有人在看部落格嗎?比較不同社群平台的流量來源和變現方式

先說結論,我個人覺得經營部落格是需要的。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魚子小姐的被動收入實驗室(@fishfreelife)分享的貼文 一、為什麼還需要部落格? 因為部落格、臉書、IG 是完全三種不同的社群平台,不但使用者年齡層分布不同,平台上貼文的呈現樣貌、變現方式和變現速度也不盡相同。 更重要的是,流量的來源有著很大的差異。下面就來一起看看這三個平台的比較和分析。 二、臉書、IG、自架站3個社群平台比較 1、關於平台內容所有權 不管是臉書還是 IG 的帳號經營,你可以想像為在大公司下開一個屬於你的小店,而自架部落格網站則是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 如果在大公司下開小店,公司倒了或是把你裁員了,那你的小店就無法繼續經營下去,但如果是你自己的公司,就不會有被裁員的問題。 為什麼我會選擇自己架設網站寫部落格,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想冒著被裁員的風險,自己開一家公司比較實在。 也就是說,除了自架網站,其他社群平台都不屬於你自己的!不管你十萬訂閱還是百萬訂閱,平台擁有者隨時可以用任何理由把你收回或是刪除。 ( 😱 ) 2、關於流量來源 臉書和 IG 的流量來源為自然觸及和廣告為主,而部落格則是以自然搜尋流量為主,這也就會反應出這些的流量來源的受眾精準程度。 在部落格上,會是很精準有需求的受眾,因為他們是有需求而去搜尋找到部落格的;而另外兩個社交亭台的受眾則相對沒有那麼精準。 回想你自己在使用社群媒體的經驗,平時是不是在通勤、無聊、睡前時會滑滑臉書、IG 看看有沒有甚麼有趣的事情。通常是漫無目的的滑阿滑,但當你和朋友聚餐不知道要去哪家餐廳?去日本東京不知道有什麼可以去的景點?要換筆電想看看開箱和比較時! 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去問問 GOOGLE 大神,而不會是在 IG 上搜尋找答案對吧! 也因此,我們可以大致上總結為,部落格是當人們有需求時在看,所帶來的受眾是很精準、有需求的;而臉書、IG 比較是平時用來打發時間或是找樂趣的。 3、關於變現方式和時間 而最重要的變現方式和需要的時間,我相信每種平台都有它的變現方式,如果經營的好,IG 相對變現較快。 部落格則需要時間去累積網站權重和提高 SEO,雖然變現需要較長的時間,但是是穩定且累積的!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長尾效應。 看過很多篇部落格資深前輩表示他們目前的收益,都是一兩年前的文章所帶來的。 4、關於曝光生命週期 臉書、IG 曝光生命週期大約是一兩天最多一兩個禮拜,如果一個帳號已經有幾百幾千篇的貼文,我們通常不會滑到很久以前的貼文去看對吧,很可惜的以前的貼文會逐漸失去價值。 部落格卻是恰恰相反,反而是時間越久越有價值 🤣 隨著網站文章權重提升,越久以前的文章反而越容易被搜尋到,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不被看見。 三、結語 總之,部落格的價值像酒一樣越陳越香,我常常搜尋到的文章,都是站長兩三年前寫的,但他依舊被越來越多人閱讀。 假若你是要經營個人品牌打造被動收入,我覺得以部落格為主,Facebook、Instagram 為輔,會是一種不錯的方式。 除了有不同的受眾,還有在開頭提到很重要的一點「平台內容所有權」,自架網站不會因為社群平台的關閉,造成心血功虧一簣! 這種產出一篇文章然後永留存的方式,是一種非常好的打造被動收入的方式 ❤️ 歡迎大家一起加入寫部落格的行列 🥳 ( 灑花 ) 魚子的被動收入實驗室裡也有四篇文章教你自架 wordpress 網站,有興趣的可以點此開始學習如何架設 wordpress 網站。 四天架站教學系列文章: DAY 1、Cloudways 主機申請 DAY 2、佈景主題基本設定 DAY 3、佈景主題進階教學 DAY 4、網域申請,網站上線! -- 本文轉貼自:魚子 被動收入實驗室(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