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59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如何解決不在線 / 不即時打開訊息處理的焦慮?數位遊牧者必學的生活平衡 3 招

當我們隨時都在線上時,大量的即時通、社群訊息通知會讓我們失去很多專注時間。睡前如果還在保持上線,可能因為使用手機的藍光,加上訊息干擾帶來的焦慮,以及未完成事情的煩惱,導致我們睡不好。 在生活中隨時保持上線時間,可能讓我們無法專心享受休閒、家庭樂趣。在工作中如果每分每秒都在線上,也可能造成工作更頻繁的切換,於是效率降低。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 假日的時候還是隨時拿著手機在回應各種臨時訊息,或是忍不住拿著手機上網追各種新資訊,但是同一時間又要兼顧假日的生活活動,例如那時候可能正在跟家人一起旅遊,或是跟好友一起用餐。結果兩頭忙碌下來,一天過後,我們只覺得整個人依然處在焦躁狀態:假日的活動因為不斷的其他干擾而沒有留下充分體驗的回憶,但是工作上的訊息、網路上的資訊也因為當下其實沒有時間好好處理,也是回應得零零落落,整理得不夠到位,結果只覺得事情變得愈來愈繁瑣,沒有因為自己隨時上線而變得更好。 可是,有時候工作上就是有許多難以掌控什麼時候出現的訊息、郵件,也確實需要處理怎麼辦?或者最近每天那麼多 AI 工具與新聞,如果我不隨時追蹤,會不會錯失了某些關鍵機會? 而且有時候確實就是無聊沒事做,這時候忍不住上線,卻也往往造成上線時間比預期更久,流失掉的時間換來的還是只有焦慮? 或許離線專注處理要事的優點,我們可以想像,只是很難做到。 而且現在的工作與生活都很難完全離線,甚至有時候必須上線才能解決問題。那麼,我們可以如何設計自己的上線、下線時間呢? 先設計上線時間,而非先強制隔離時間 要讓自己離線,對於已經習慣隨時接收通知與消息的你我來說,反而壓力很大,因為擔心自己是否會遺漏重要的消息(雖然結果是往往不會)。 但也因此,其實要設計自己離線時間的第一步,反而應該先設定自己的上線時間,只有我們明確知道自己上線的節奏與時間,並且知道這樣的時間足夠應付我們的需求,我們才會放下壓力,開始設計真正的離線時間。 例如我分析自己查看電子郵件的節奏(每個人都不一樣,並非是建議這樣的節奏),是每個中午前、下班前各查看一次即可。有時候遇到工作特別忙,我便明確在待辦清單寫上這樣的安排,讓自己知道會有時間查看郵件,但現在先專注在目前工作吧! 又或者我也有設定自己要用來查看 Feedly 或社群的時間,主要是早上出門前、中午剛吃完飯的時候,這個節奏是幫助我可以接收到有助部落格寫作的新消息、新素材的節奏。這樣一來,其他時間就是專注完成任務或真正寫作的時間。 到了假日,我也會設定什麼時候要查看即時通的時間,例如早上一起床先處理一輪未讀且需要處理的部分,傍晚跟家人的休閒活動結束後,再處理一輪。 先設定自己真的需要、真的有效的處理郵件即時通、社群消息的時間。這樣在真正工作或生活中,反而會放下還沒看、該不該看的焦慮。 我們聚焦的不是離線,而是設計最適合的上線節奏。 設計休閒、工作任務,專注在具體產出 直接設定離線、隔離時間雖然很直覺,但我的經驗是,就算用了再厲害的「斷線」工具,在我身上的效果也往往只是暫時的。一旦忍不住想要上線,我有無數種方法可以讓這些工具失效。 或許換個角度思考,有可以讓自己專注投入的生活活動、工作任務,是不是自然就會切斷線上干擾呢? 例如當我希望週末時間可以專注陪伴家人,養成不要沒事拿出手機來看的習慣,那麼除了利用工具禁止上網外,或許更應該先做的是設計一個有趣又可以專注投入的生活任務。(延伸思考:簡單把生活變成任務,就能贏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當我希望通勤等零碎時間不要被滑手機上網快速消耗,而可以在離線思考時產出一些文章草稿、節目企劃等等具體內容。但是,這時候後者的產出往往也需要依靠手機(例如筆記軟體),所以不太可能只是禁止使用手機或上網,而如果一旦拿出手機又不知不覺被其他分心事物拉去注意力怎麼辦?或許我們因此更需要先設定好零碎時間想要並且可以產出的明確成果,這時候才不會因為「不知道要做什麼,以及不知道做了什麼有什麼結果」,而總是不知不覺被打發時間的其他事物干擾。 設計更集中的工作節奏與流程 擔心沒有隨時上線回應最新訊息,或是焦慮沒有隨時上線跟蹤到最新新聞,這在所難免,我也會有這樣的心情。只是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隨時上線處理最新訊息、跟蹤最新新聞,是處理這些訊息、新聞最有效的方式嗎? 例如在通勤的過程中追著新訊息、新文章,看到一個重要訊息想要回應,可是手機上打字不方便,於是很可能犧牲了好好回應一個完整訊息的方式,變成只是簡單回覆初步想法。有時候重要訊息需要我們去查詢資料、在筆記中仔細思考,撰寫正式有效的回應,但是在通勤中很難這樣做,於是只傳出了片段的訊息。而對方也開始回應一些片段的訊息,最後在這個斷斷續續的通勤上線處理過程中,一件事情有可能資訊變得更破碎,處理過程產生失誤,失去了完整有效把任務確認好的機會。 最後任務有可能因此更容易漏東漏西,要花更多時間追逐補充,而處理任務的雙方也變得更瑣碎焦躁。(延伸閱讀:為什麼我會避免在郵件、即時通,甚至待辦清單中直接完成工作?) 一直處在上線狀態讓我們容易陷入焦慮,事情也不一定處理得更好,反而很多時候一直在回應破碎的訊息,最後工作流程也變得很破碎,並且很多當下的回應還來不及深思熟慮,更會增加事情的變動。 於是一直上線,讓我們工作流程更分散,卻也讓我們無法好好處理完最重要的任務。 如果結合前面兩個方法: 先設計集中上線時間,於是就有離線專注時間 先設定有產出的任務,於是相對不會被線上干擾 我們或許可以思考這樣的工作流程: 有固定的上線時間,目的是在上線處理時自己保持一個「真正可以處理」的狀態。意思是那時候自己可以把破碎的線上訊息進行統整,可以在遇到新訊息時重新思考自己任務的流程。這樣一來反而比隨時上線但無法充分處理,達到更好的任務處理效果。並且在固定集中的上線時間,可以把破碎的線上訊息真正有效統整成任務系統。 可以用節奏作為概念,例如先一個小時專注完成一個任務階段產出,然後再上線 20 分鐘快速旦專注處理雜亂訊息。這樣一來,無論是重要任務,還是新的雜亂線上訊息,反而都能各自獲得最佳的處理。 小結 常見的時間管理方法,可能會告訴我們無論如何就是要給自己一個完整的離線專注時間,徹底斷絕與線上的往來,這當然也不失為一個沉澱心情與思考的好辦法。不過或許我們可以每一個月有一次像是這樣的「休耕期」來與世隔絕,做一個轉換。可是平常大量的工作與生活任務,在每一天、每一課的日常流程中,我認為也需要有適度的離線設計。 而常見的離線工具、專注工具,如果有時候真的對忙碌的我們沒什麼效果時,或許我們可以思考真正的問題不在工具上,而在工作流程的調整上。所以這篇文章嘗試從設計工作流程的角度,提供大家幾個可以試試看的方法: 先設計上線時間,而非先強制隔離時間 設計休閒、工作任務,專注在具體產出:產出過程,往往就讓我們更容易專注在當下,自然就沒有離線、上線的問題 設計更集中的工作節奏與流程 這篇文章不是要鼓吹透過離線來充足心靈,而是因為隨時上線本身,就可能是一個更沒有效率,更無法有效處理工作的流程。 如果你正處於好像隨時工作、生活、各種不同任務混雜在一起的焦慮,稍稍感覺到在不斷回應訊息、追資訊的過程中好像反而失去了好好處理的餘裕,那麼希望這篇文章提供的三個不同思考、設計角度,可以讓你試試看是否有效。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原文標題:這樣設計離線、上線時間,不依賴專注工具,兼顧工作與生活平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擁有好點子或技術,創業就能成功?懂得「經營」才是成功關鍵!

上面這幅畫是 Mark Rothko (1903-1970)於 1961 年所繪的「橘,紅,黃」(Orange, Red, Yellow 236*206 cm)。 在你繼續往下閱讀文章之前,請花 30 秒好好看一下這幅畫。 因為這幅圖在上個月中於紐約的Christi公司以 8,688 萬美金(約當台幣 25 億 6000 多萬元)的價格拍賣出去。 據說,是現代藝術領域截至目前為止最高價的一幅拍賣作品。 對我們大部分沒有藝術素養的人而言,這價格恐怕貴到不可思議了。 看起來不就是紅色的底圖畫上兩個大小不等的橘色長方形,然後上面又隨手多擦了一條粗粗的黃線。 這樣居然就值台幣25億元了~? 大家晚上回去要不要翻一翻自己幼稚園時的塗鴉呢? 搞不好你也有一張類似這樣的作品喔!就算小時候沒畫過,現在要你畫三個顏色不同的格子你會畫不出來嗎?應該是可以的吧? 所以,有沒有興趣來現代藝術的領域賺取下一個屬於你的 25 億元呢? OK、沒關係,先別急著告訴我答案。 因為還有另外一個 Mark 的事業在五月間也不斷地在新聞上出現,我們可以一併看看他的故事。 這位 Mark 的新聞就是 Facebook 的 IPO。 上個月的五月二十二日,Facebook 正式在 NASDAQ 以 USD$38 元的價格發行。 估計在發行當日,公司的總市值高達 1040 億美元。 而 Mark Zuckerberg 本人推估將因此獲得約 200 億美元(6000 億台幣)的身家。 如果 6000 億這數字對你沒有感覺的話,可以想像一下台北 101 大樓。 當年台北 101 的造價是台幣 580 億元;6000 億台幣等於是能擁有 10 棟 101 大樓這麼多的錢。 尤其若大家看過社群網站這部電影的話,Facebook 一開始也不過只是大學男生宿舍裡頭的一個怪點子。 他們沒有買賣商品、沒有存貨,唯一做的只是網站架設、程式撰寫、與會員招募。 就如同「橘紅黃」那幅畫一樣是做著技術上沒甚麼太高難度(是嗎?)的事情,而最後居然席捲全球,並讓創始者賺進了等同於 10 棟 101 的資產….. 畫家馬克的案例有多讓人想模仿我不敢說,但社群馬克的案例應該是非常的「激勵人心」,也因此有無數的年輕人想湧入到這網路創業的淘金洪流中。 當然,這類網路淘金的故事,起點也不是源自 Facebook。 1990 年開始,網路造就大亨的故事就時有所聞。 就算在 2000 年.Com 泡沫讓 NASDAQ 從 5000 點跌回1108.49(@2002/10)後,這種夢想也還是一直留在很多人的心底。 雖然現在網路創業遠比 1990 年代難多了,但偶爾媒體上還是會出現幾個類似 Facebook 的故事,如甚麼三五好友一起寫了甚麼網站最後擁有數百萬會員、或是甚麼人寫了甚麼稀奇古怪的軟體被大廠買去,也一直冒出一些看似機會無限的新平台(如 Apple 或 Android 的 App Store)。 多少讓人有種「做這事情要成功實在很簡單」的錯覺(雖然從我眼中來看,這條路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寫到這裡,有人可能以為我打算批判網路創業這件事。 這倒就誤會了,因為我一直相信年輕人想創業是好事。 至於要透過甚麼媒介→無論是想當社群大亨或是現代藝術家,其實都是有機會成功的。 唯一有問題的,是很多人把重點放錯位置了。 很多人持續有個迷思:認為這些人創業成功的關鍵是因為擁有一個剛好被大家喜歡的絕妙點子(或技能)。 尤其這幾年因為工作的關係,有機會幫一些公司或朋友檢視營運計畫(BP)之類的東西,發現很多人在創業時都僅把專注力放在點子的說明(強調這點子有多棒、有多獨特)、或是如何做網路行銷、會員招攬、搜尋引擎等事情上;可是核心基礎的考量卻往往簡單帶過。 但從我的觀點而言,把「點子」當成「唯一重點」的思維,跟從來沒畫過圖的人想立志靠抽象畫致富在本質上可說是一樣的可笑。 因為,除非你已經確定自己天縱奇才、已經是名人、或是已經有充分的基礎(金援與技術與經營團隊),否則單一點子(或技術)的創業幾乎99%會在「能帶來穩定金流前」就被消滅了。 換言之,想創業是好事,但若背景條件能力智商都跟我一樣僅是平凡人的話,那或許應該要更「腳踏實地」一些。 所謂腳踏實地,指的是該在創業前,應該花時間好好學一學「經營的基礎」。 檯面上最有名的畫家鮮少是一出道就在畫抽象畫。 必然是先把素描、構圖、色彩、各種媒材的特性學好,等這些基本技能有了,才有辦法反璞歸真的透過簡單的線條與筆觸繪製出抽象與意境的作品。 比方說,畢卡索也是一步一步從素描、古典藝術的手法扎實練習起來的。 意念性質的作品都是後期見山不是山後才出現的。 若你只看最終結果,覺得好像那些作品都很簡單(如橘紅黃)、沒甚麼技術含量,但實際他們可是經歷了長期的人生,一步一步從基礎慢慢走到那些線條簡單卻能傳達強烈意念的終極作品。 上圖是畢卡索早年的作品(1921 的讀信)。 這作品可完全不似一般人對於畢卡索作品的印象,表示畢卡索在走入印象派之前,也是有紮實古典藝術訓練的。 想當創業家的年輕人也該一樣,不該被那些靠一個單一產品、技術、或點子賺進數億元的故事迷惑了。 那些故事很多是特例,是一般人未必能輕易模仿的。 很多人前期的努力也未必會在媒體上充分揭露。 你在起步之前,其實更該思考你在財務、營運、管理、與策略上到底有沒有扎實的基礎與知識? 但到底甚麼是所謂的基礎知識呢? 我覺得是 1. 管理會計 2. 經營知識 3. 流程意識 4. 傳統的行銷知識(網路行銷只是其中一小塊)。 而這四項知識中,又以管理會計最為基礎。 (註:擁有基礎知識的下一步才是思考 Business Model,請見創業成功的九大要素) 就算你是一個已經覺得自己有個好點字的人;在你真的決定要去青創貸款開始第一步前,請問問自己,自己的成本概念如何? 你了解如何計算產品的毛利率? 你了解如何定價? 你的固定成本有哪些、是多少? 你的產品要賣多少才能打平? 如何評判成本結構哪塊太高了? 如何評判哪裡有降低成本的空間嗎? 甚至你具備基礎的財報閱讀能力嗎? 東西真做出來了,成本結構能為你帶來正的現金流嗎? 東西做出來之前,你的營運資金又要從那裡來呢? 以下面這張Income Statement的內容為例,你能看懂八成嗎? 你能了解這間公司的營運狀況為何嗎? 借用自http://business-accounting-guides.com/profit-and-loss-statement/ 如果這些知識你根本不具備,或連上面這簡單的 income statement 都看不懂,那有沒有好點子在九成的時間都將毫無差異。 雖然下面這句話我已經講過很多次,但是還是要再強調一次:我個人的偏見是,一個生意要成功,經營比點子更重要。 因為一個具備經營能力的人,就算跟隔壁賣類似的東西也有機會「活下來」(試想想台北市博漢區以及光華周邊)。 但一個只具備好點子卻缺乏經營能力的人,最終「99%」會被市場打敗。 雖然有 1% 的人因為機緣與天才而在媒體上成名;但更多空有好點子及好技術的人,其實根本沒辦法維持公司營運所需要的現金流量,而在成果出來前就倒閉了。 此外,缺乏經營能力的人,若點子不夠讓你一夜成名,那你將立刻面對蜂擁而出的模仿者(Copy Cat)。 這群 Copy Cat 通常還不是小廠,很多都是上市上櫃的大公司。 舉例來說,Android 以及 iPhone/iPad 的平台上,一些素人開發的好點子根本原廠之後就自己搶來做,把相關功能在下一版本的 OS 中免費包裹。 這種情形你能拿它如何? 就算來競爭的 Copy Cat 不是原廠,它們也可能比自己更有經營概念 →知道如何控制成本、降低庫存、定價靈活、行銷全面。 你若沒準備好,再好的點子最後也可能只是為人作嫁。 所以,除非你已經有金援、有完整的團隊、或能立刻把點子商品化,否則連如何讓公司穩定活著都不懂時,一個還沒發展的點子是要如何從市場取得暴利? 要以這樣脆弱的基礎就想創業? 那其實不過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投機罷了→看別人好自己也想冒險賭賭看。 若是如此,那還真不如集資去買樂透,搞不好勝率還大的多喔~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4, 2024

小心「斜槓」讓你效益更低!在職涯初期「斜槓」的三個正確認知

現今社會,斜槓似乎成為了一種趨勢,很多人在職涯初期就開始嘗試斜槓多重職業,追求多元發展,甚至非常嚮往有一天能夠靠著斜槓的能力成為一名數位遊牧者。 像是我之前在身心靈培訓課上,接觸到一些剛入職場的工程師,當我和他們閒聊起來上課的動機時,大多數人都回我因為不想要一直待在辦公室裡,想要藉由學習新的技能,拓展自己的斜槓領域,看看有沒有機會同步並進,甚至將來擺脫辦公室生活。 然而,這樣的選擇真的適合每個人嗎? 也許在職涯初期,專注於單一領域或技能的培養,等在本職工作上達到某些里程碑後,再發展斜槓策略,可能會是一種更有利的發展策略。以下是三個可以考慮的認知: 1. 小心過度斜槓,導致效率更低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從零到一」這個階段的重要性。 在這個階段,由於正在建立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因此會需要經歷大量時間來探索與學習。 比方說剛進入科技業,成為一名軟體工程師。在初期,你需要學習程式語言、熟悉開發工具、理解公司內部的管理方法,這些都是基礎且繁重的學習內容。 但如果此時我們同時還想要開展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斜槓,比如經營一家小型電商,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在學習工程師工作的同時,還要掌握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和客戶服務等電商知識。 可是人的精力終究是有限的,多重任務的學習會對我們的精力產生巨大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很快就會感到疲憊和挫敗,連帶加速燃盡我們的熱情。 因此在職涯初期的三到五年,我們應該專注於深耕一個領域,掌握其規律和知識體系,提升解決問題的技能。並不是說你不能學習新東西,而是在精通本業之前,你應該用工作之餘來學習,並且不要急著用新技能來賺錢。 這不僅能夠幫助你建立堅實的專業基礎,還能讓你更快地在該領域內取得成果,從而提升自信心和職業滿足感。專注於單一目標,使你能夠更有效地分配時間和資源,避免因為多頭管理而導致的精力分散和效率低下。 2. 發展斜槓事業前,先思考擅長什麼才是你的價值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別拿你的興趣去挑戰別人吃飯的專業」,興趣是內心的喜好,能夠帶來個人滿足感,但並不一定能夠立刻轉化為市場價值;而擅長是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滿足他人的需求,因此才有機會獲得報酬。 比方說一名工程師,他可能興趣是寫文章,但是如果要他一開始就用寫文章這個興趣在市場上討生活,那恐怕會走得很辛苦,因為比他寫得好的人,這個市場大有人在。可是他擅長寫 Code,能夠有效地解決客戶的問題,那他在職涯初期寫 Code 會比用寫作擁有更好的待遇。 因此,在職業生涯的早期,重要的是要識別市場需求,並區分哪些技能是出於興趣,哪些則是真正的專長,找到擅長的技能與市場之後,接著專注提升自己的價值,讓自己可以解決更多問題,建立專業的優勢。 當然,還是可以從事有興趣的事物,但在這個階段,會比較傾向是以免費或低價分享的模式,而不是去思考建立完整的商業模式。 比方說文章開頭提到學習身心靈培訓的工程師,如果諮詢是他的興趣,那他同樣可以利用假日的時間幫人諮詢,並且可以透過部落格、臉書分享自己的接案心得,但主力仍是放在工程師的工作上。 等到在工程師的工作上達成一些里程碑,再去思考如何提升諮詢的變現模式,這樣做會比較容易且踏實,而不會因為多頭馬車分散精力,導致擅長的事也做不好,而有興趣的事又不成熟的狀況。 3. 斜槓的目的,不是增加收入,而是降低依賴性 很多人對於斜槓有個誤解,以為就是要接很多份工作來增加收入。但事實上,斜槓的目的應該是降低對單一收入的依賴,讓自己在面對變動時有更強的應變能力。 比如說,一名工程師在自己的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後,可以開始寫技術書籍當作家,或者開設培訓課程當講師。這樣,即使遇到公司裁員,他也不會馬上失去經濟來源,因為還有其他管道可以帶來收入。 這一切的前提是你在原本的領域已經建立了足夠的專業優勢,擁有過硬的技能和豐富的經驗。這些能讓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迅速站穩腳跟。 這樣的穩定性不僅能讓你在職場上更自信,還能為未來的職業轉型和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持。 總結來說,斜槓並沒有不好,只是在職業初期,還沒有確立興趣與擅長時,應該專注於提升市場價值,建立穩定的職業基礎,而非急著為自己手邊的所有技能都建立商業模式,這樣或許較能在未來實現真正的多元發展和職業成功。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18, 2024

泰國聯合馬、越等東南亞國家 擬推出六國「聯合簽證」

泰國一直以來都是數位遊牧、觀光客旅遊最愛去的國家之一。為增加觀光收入,泰國預計聯合東南亞國家,包含柬埔寨、寮國、馬來西亞、緬甸及越南,參考歐盟申根計畫,推出六國聯合簽證,讓觀光客可以暢遊六國。 不少泰國旅遊業者贊成這項計畫,也呼籲把簽證效期從 30 天延長至 90 天,鼓勵旅客長期停留。 但這項政策的推動可能還要再等等,一些專家提到,要協議出六國聯合簽證,還需要參考六國的發展水平、移民標準、法律規定等,要達成共識、同步批准,並不容易。 近年來,泰國積極刺激觀光,去年就對台灣祭出短期免簽政策,自去年 11 月 10 日,至今年 5 月 10 日,持台灣護照可免簽證入境泰國旅遊,停留期限為 30 日。 如今,又將推動六國聯合簽證的擬定,這將更將有助於長期旅客、數位遊牧者,以及跨國的商業人士往返東南亞各國。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2, 2024

去馬來西亞數位遊牧!有 Wifi、插座適合工作的 4 間咖啡廳

一、The Vocation 店內環境:地鐵站附近,交通方便,店內很有質感,不限時。 有無 WiFi:這裡有免費的 WiFi,但因為人流很多,所以假日網路較為不穩,建議平日來。 有無插座:吧檯桌有,一般的座位不一定。 是否適合工作:麵包與餐點好吃,咖啡也不錯,價格也便宜,但因為插座位置有限,建議早點來。 營業時間:早上 8:00-下午 6:00,周日公休 地址:Unit 2-7, Level 2, Menara Uoa Bangsar, 5, Jalan Bangsar Utama 1, Bangsar, 59000 Kuala Lumpur, Wilayah Persekutuan Kuala Lumpur 二、半刻 Ban Ke Café @ Happy Mansion 店內環境:這家咖啡館位於一棟舊式公寓的底層,裝潢簡約而溫馨,有大片的玻璃窗讓自然光照進來,還有一些植物增添生氣,附近停車不用錢。 有無 WiFi:有提供免費的 WiFi,速度很快,不會斷線。可以在這裡隨時上網查資料,發郵件,或是和客戶視訊。 有無插座:這裡有足夠的插座,不用擔心電腦沒電。每張桌子都有至少一個插座,而且位置很方便,不會影響到其他人。 是否適合工作:非常適合工作,食物和飲料都很美味,可以在這裡享受一杯香醇的咖啡,一塊鬆軟的蛋糕,或是一份熱騰騰的餐點。氣氛很輕鬆,可以專心地工作,也可以休息和享受生活。 營業時間:早上 10:00-下午 6:00,周一公休 地址:Happy Mansion, BG-6 Block B Jalan 17/13 Petaling Jaya, 46400 Damansara, Selangor.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半刻 Ban Ke Cafe(@banke_cafe)分享的貼文 三、VCR 店內環境:一間不起眼的黑色民宅,如果沒人排隊一不小心就會錯過,將舊有的建築與現代元素結合,有一種外部懷舊,內部現代的氛圍。 有無 WiFi:有提供免費無線網路,可以隨時保持線上連結。 有無插座:裡面配備了足夠的插座,方便你充電、使用筆記型電腦或其他電子設備。 是否適合工作:一樓座位偏擁擠,二樓稍大,還有適合多人一起聚餐的大桌子,無論是單獨工作還是團隊會議都非常適合。 營業時間:早上 8:30-下午 8:00 地址:2, Jalan Galloway, Bukit Bintang, 50150 Kuala Lumpur, Wilayah Persekutuan Kuala Lumpur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VCR Kuala Lumpur, Bangsar, Mont Kiara(@vcrlovesyou)分享的貼文 四、Bean Brothers PJ 店內環境:店內寬敞,有兩層樓,店裝潢在工業時尚與舒適溫馨之間取得了平衡,創造出既能激發創造力又不失溫暖的環境。 有無 WiFi:有提供免費且穩定的WiFi。 有無插座:很多插座,幾乎每個位置都有。 是否適合工作:平日去相當安靜,有飲料正餐與蛋糕,有共用桌和更私密的座位,既適合協作也適合獨立工作。 營業時間:早上 8:30-下午 8:00 地址:Jalan PJU 3/50, Sunway Damansara, 4781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BEAN BROTHERS(@beanbrothers.my)分享的貼文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 2024

數位遊牧、在家工作者的 7 種反常秘辛|異常夢幻的工作型態,不會來自正常的工作模式!

異常夢幻的工作型態,不會來自「正常」工作模式 在曼谷的清幽水池邊線上直播、在紐約繁華的第五大道飯店教課,都是我數位遊牧的經驗。 數位遊牧者不但工時短,收益還更高,這些美好的表象,其實是真的。 但愛因斯坦說:「只有瘋子,才會做著重複的事,再期待看見不同結果。」 要達到這種「反常」狀態,你也要「極度異常」的心態和模式。 以下是數位遊牧者的 7 種反常秘辛,對許多人來說,隨便挑一種就可能讓你篤定:「根本不適合。」 1. 完全,數位化 ​ 在數位遊牧狀態裡,「實體活動」幾乎是禁忌。 ​ 當然你可以旅行、參加喜歡的活動,但在專業領域裡,你的時間和肉體絕不能被實體限制住。 ​ 核心產品數位化 親自包貨、寄貨、現場講課都是不行的。變現只能用虛擬產品、線上會議。 ​ 會議必需數位化 在辦公室裡圍一圈開會、交頭接耳是不行的。日常開會都要上雲端。 ​ 任務交辦必需數位化 數位遊牧者要精通遠端溝通,最好用文字交流。 指示不清、重要的報價或交期模糊?抱歉,完全沒機會去拍拍隔壁同事的肩膀、靠講話釐清。 ​ 2. 完全外包 正版的數位遊牧可不是在「旅遊」的時候一邊煩心,沒有那種遊牧還整天邊回 Email、邊處理客訴的。 它有個核心策略叫「委任(Delegation)」。 數位遊牧必須精通外包藝術,也就是把重要任務包出去、委託他人處理,這種藝術要求:「再重要的任務,都給我外包就對了。」 寫手外包 工程師外包 專案經理外包 最繁重的時期,我甚至連高階管理者都外包過,我已經聽過無數傳統專業經理人勸告:這不會成功。 我也使用傳統管理書上的原則回應:領導者的責任是「獨持偏見,一意孤行」。 ​ 3. 用錢買時間,買到全世界都罵你浪費 ​ 數位遊牧講究極致效率。 ​ 整個組織裡,最寶貴的資源就是遊牧者的「時間」,時間,是最有限的資源,時間是用來旅居、創作,用來發揮最高產值的。 「時間寶貴」這個聽起來簡單無害的觀念,真正實行起來往往要氣走一堆專業人士。 ​ 雲端空間要爆了,主管傳檔案省來省去? → 全體花錢升級,用錢買時間 ​ 昂貴的工具席次有限,共用帳號切來切去? → 幾萬台幣刷下去,用錢買時間 ​ 就算多按兩下就能省錢,也不該把時間花在點按。 你說這缺乏財務紀律、浪費錢?我說:缺乏效率觀念、把時間浪費在「行政勞作」,罪行更重。 ​ 4. 早起不工作,要專心創作 每天只工作 4 小時卻能年收 800 萬美金的 Matt Gray 說:剛起床,是最適合創作的時機。 起床不看手機、不收訊息,直接開始創作。這 4 小時要幹嘛?寫作。 寫內容、寫「系統」:寫出把核心任務高效外包、把時間產值繼續精練的系統。 原來,用錢買時間的背後不只是花錢,還要發揮時間價值,你的時間,必須真的寶貴到淋漓盡致。 5. 自由,但不能太自由 不用通勤、沒有上下班時間的自由生活,是什麼感覺? 每天都像「星期五晚上」;這同時也代表每天也都像「星期一早上」。高度自由,代表你要用「高度自律」來駕馭。 根據數位遊牧的「過來人」分享,他們各自研發了這些機制: ​ 固定鐘點規定自己上下班,上班時間穿正裝 上班時間要走出家門再進來,象徵進到辦公室 居住空間劃出「專門工作區」,下班後就不越線 6. 工時短,也不能有罪惡感 ​ 你必須在行事曆上大筆劃開: ​ 08:00 – 12:00 創作 13:00 – 15:00 經營內容 有重要客戶約訪,怎辦?沒空。 有大單要來簽約了,廠商很急,怎辦?沒空。 「每天工作 4 小時」其實不算極致,《一週工作 4 小時》才是數位遊牧權威 Tim Ferriss 的經典理念。 你以為這是新興產業、是年輕人的觀念?不,這本書早在 2007 就出版了。這是「傳統產業」。 7. 崇洋媚外 這裡的崇洋不是真盲從,而是心態的翻盤。 數位遊牧的源頭知識,幾乎都來自歐美: ​ 權威著作 最新資訊 經營心法和攻略 這些知識,同時也和華人文化嚴重衝突。在數位遊牧世界裡,你不再是工作者,你是管理者、負責者,「不務正業、收入不穩、毫無章法」都是你身為負責人每天要消化的意見。 走上這條路,你能邊旅居邊工作,能用極少時間換取高額收益,但是,你的觀念必須徹底翻轉。 因為:「只有瘋子才會重複做同樣的事,還期待出現不同結果。」 -- 本文轉貼自:Jemmy Ko 臉書(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23, 2024

泰國觀光免簽延長!持台灣護照赴泰免簽延長至11月,最多可待 30 天

泰國宣布台灣旅客赴泰旅遊免簽的待遇延長,自 5 月 11 日 至 11 月 11 日,持台灣護照入境泰國旅遊,皆免辦理簽證! 為了刺激泰國經濟的增長,泰國政府自去年(2023 年) 11 月通過對台灣、印度旅客入境 30 天免簽證決議,為期六個月,並於今年(2024 年) 5 月 10 日到期前宣布延長六個月至 11 月 11 日,總共實施一年。 此免簽優惠讓台、印旅客省下辦理簽證的費用(觀光簽證為 1200 元至 1600 元),泰國政府期望藉此吸引更多旅客,提高泰國旅遊產業收益,同時促進外交關係。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雖然旅客入境泰國可以免簽證,但所持的台灣護照至少要有六個月以上效期。 延伸閱讀: 泰國聯合馬、越等東南亞國家 擬推出六國「聯合簽證」 Capital of Digital Nomads!泰國清邁為何是數位遊牧的首選? 清邁數位遊牧者都在哪?8 間共享空間分享 -- 撰文/林昕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0, 2024

南非擬發放遠距工作簽證,治安不佳、限電政策成挑戰

位於非洲的南非共和國,擁有豐富的文化與自然景觀,相較於其他非洲地區,經濟、生活與醫療環境好,是不少數位遊牧民族旅居的目的地之一。其中,南非的開普敦、約翰內斯堡有許多數位遊牧民族造訪,該市也擁有許多共享辦公室,或數位遊牧友善的住宿。 近日,南非政府公布最新移民草案,因應遠距工作的趨勢,預計發放遠距工作簽證和關鍵技能簽證,吸引專業技術人才旅居南非。 雖然目前簽證細節尚未確定,但南非政府率先透露,關鍵技能簽證將要求,申請人必須符合年收入最低 100 萬蘭特(55,000 美元,173萬台幣)的標準,未來的規定也會在年齡、語言、工作經驗等上提出要求。更多的內容,需再等政府法案正式通過。 不過,南非部分地區犯罪率高,且自2023年起,根據台灣外交部旅遊警示,南非為「橙色警示」,也就是「避免非必要旅行」的國家。 尤其,台灣外交部旅遊警示說明,目前南非的「限電」政策,持續影響民生、產業等供電,且境內治安不佳,持槍搶劫、傷害事件頻傳,要去當地旅遊、辦公的人,需格外小心。 -- 責任編輯/邱于瑄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結婚、當爸媽,還可以數位遊牧嗎?試著讓工作配合生活,別被工作綁架!|MiVida 創辦人 凱若|Podcast 數位遊牧誌

數位遊牧、遠端工作、自由工作、個人接案等等的概念,讓許多想要找尋工作與生活平衡,追求理想生活的人躍躍欲試。 可是很多人會問:「這是不是只有單身者的專利,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學校剛畢業,沒有家庭、沒有小孩,所以他可以去環遊世界。可是萬一我們到了三十歲、四十歲,要成家、立業,甚至要帶小孩,是不是就不太適合,甚至應該找個好好穩定的公司待著呢?」 不一定唷! 從台灣移居歐洲十多年的凱若,現在定居西班牙瓦倫西亞,他是兩個小孩的媽媽,同時也是一個創業家、自媒體工作者、作家。 不同於他人覺得有家庭有小孩就要穩定,反而凱若是先有了小孩,才開始想要數位遊牧。遠端工作已經有 20 年經驗的他,甚至出了《數位游牧》一書,是許多數位遊牧新手、對數位遊牧感興趣的人必讀的指南。 這次的《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系列,凱若就分享他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以及他身為媽媽,如何兼顧事業、家庭與數位遊牧的夢想。 找到屬於自己的北極星,媽媽依舊可以兼顧事業與家庭 20 年前,凱若剛懷第一個孩子時,就因為想要多陪伴小孩,於是開始思考工作與生活的不同可能。原本的他想當個全職媽媽,可是看著戶頭的數字越來越少,肚子越來越大,讓他感到有些焦慮。 一開始他先從接案、編輯等工作開始,但這實在很難賺到錢。 有一天朋友問他要不要試試看「婚禮顧問」這個工作,讓他開始創業踏上這一條路。一開始凱若仍要四處奔波於婚禮現場,但為了可以自由的,掌控自己的工作時間跟地點,於是在連筆電、wifi 都不是那麼普及的年代,凱若試著開始轉型成遠端工作者,負責婚顧人才培訓與團隊營運。 解鎖了時間跟地點自由後,凱若也開始嘗試其他不同的副業。 在事業與家庭的平衡上,凱若以自己為同心圓的核心,試著思考自己想過怎麼樣的一天,來安排時間,將一天的時間進行切割,像是安排三個小時辦公、兩個小時副業、安排午餐、接送小孩等等,為了不要讓工作影響到接送小孩,凱若下午三點後就不做工作。 凱若也提到,台灣有許多非常優秀的女性,但常常因為要照顧小孩,放棄了自己的職涯。凱若用自己的經歷,也開始鼓勵甚至提供諮詢服務,幫助同樣在事業與家庭之間尋求平衡的媽媽們,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強迫自己融入異國文化,而是找到自己最美的模樣 在一次前往馬爾地夫度假的時候,搭著船在大海中的凱若,發現仍然能收到手機訊號,這讓她突然意識到:「我可以從任何地方工作!」原本就熱愛旅遊的她,開始了數位遊牧的生活。 十年前,凱若隨著德籍伴侶移居德國,而後喜愛旅遊、數位遊牧的他們,不希望一直待在同一個地點,在旅遊過多個城市後,決定舉家搬至西班牙。凱若再次創業,成立「MiVida 就是生活」地中海選物電商品牌。 凱若提到,他們十分尊重小孩的意願。當時,他們決定要搬到西班牙前,兒子的年紀還太小,於是她問了女兒的想法,當時女兒 15、16 歲,也很熱愛體驗新的文化,很爽快地就答應了。 很多人會好奇,有了小孩該怎麼要數位遊牧,甚至是旅居不同城市,不怕有教育、語言、文化衝擊等等的問題嗎? 在教育上,凱若提到雖然曾有考慮讓孩子自學,但在德國和西班牙,自學是法律不允許的,且她相信,專業的事還是應該交給專業的人來處理。同時,凱若也希望孩子能夠在學校裡建立自己的人際圈,有自己的足球隊、好朋友,所以他們四處為孩子們尋找合適的學校。 面對不同文化的適應問題,凱若說:「我從來不會叫他們要融入別人。」凱若不會勉強他們要去交什麼朋友、做什麼事情。反而就像是他自己一直以來的信念一樣,將「自己」當成核心。 回憶初到國外時,凱若的女兒曾是韓國偶像團體的狂熱粉絲,卻發現歐洲的同學幾乎沒聽過這些團體,有時甚至會遭遇嘲笑。然而,她的女兒非常成熟地表示,你有你喜歡的東西,我也有我喜歡的東西,彼此尊重就好。 在家庭生活中,凱若也不限制孩子只遵循單一文化,無論是德國、台灣還是西班牙的文化都融合在他們的生活裡。她也發現,溝通不僅依賴語言,更在於彼此的意願。只要有溝通的意願,即使語言不同,也能順利交流。 現在,凱若很欣慰地看到,孩子們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找到了自己最舒適的生活方式。 最後,凱若鼓勵大家:「你相信你自己最美的地方在哪裡,常常問自己這個問題,然後常常想著,我如何把這個美,這麼好的東西分享給更多的人,其實我們的生活就會很圓滿。」期許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美麗模樣。 如果你對凱若的故事感興趣,歡迎收聽《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15:我是因為孩子的到來,才選擇數位遊牧之路|MiVida就是生活創辦人 凱若 專訪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November 1, 2024

只工作,不上班!從半導體離職,「閱讀前哨站」瓦基如何靠自媒體打造自主人生?

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才是你真正要的嗎?為了這個目標,你有沒有勇氣做出改變呢? 瓦基原本在台積電擔任主管職位,是許多人眼裡的人生勝利組,卻毅然決然放棄累積十年的高薪與成就,踏上自媒體之路,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與工作,活出「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是什麼轉折讓瓦基改變對人生的看法?他又是如何做出這個重大決策的呢? 如果你也想為自己的人生找回自主權,可以搭配 Podcast 一起閱讀本篇文章! 曾為工作犧牲生活,分手危機成為改變轉機 瓦基曾是重度工作狂,為了追求職場的更高成就,他總是將工作擺在第一順位,生活與感情都在其次。 尤其,瓦基常常放鳥與女友的重要約會。不管是與女友的紀念日約會,或是出國的行程,只要工作有事,瓦基可能就會直接取消、延期,甚至,有次瓦基獲得從新竹轉調台南新廠的機會,他立刻接受,事後才告知同住新竹的女友。長期以工作為重,忽略伴侶感受,讓他們的關係岌岌可危。 轉調到台南後,異地戀加上忙碌的生活,他忍不住反思:「我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好像追求到了一點點,可能是職位、可能是表現,可是其他東西卻都沒有顧慮到。」 同時,瓦基也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他天天都是公司與宿舍兩點一線,假日再回新竹陪伴女友,忙碌、奔波的日子,讓心力交瘁的他開始思考生活與工作間的平衡。「(當時)感覺所有心思都放在工作上,應該為自己做點什麼才對。」 離開台積電創業,是來自感性衝動還是理性分析? 過去,已經有在閱讀的瓦基,從書籍學習了不少投資理財、管理的知識。這一次,也開始思考自己是否可以透過閱讀,從書本中尋求幫助。 他一本一本的閱讀,並嘗試實踐。後來也自學架設網站,每天利用一到兩小時閱讀與整理筆記,並發表在網路上,這意外地成為他調劑身心的方法。 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瓦基漸漸地培養出自己的讀者,大家的期待讓他也感受到自己的貢獻與價值感。隨著發揮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瓦基也看見自媒體獲利的可能性。 最終,為了找回自己的生活與工作價值,瓦基決定離開台積電,全職創業經營自媒體。 這個決定並非空懷滿腔熱血與衝動,瓦基透過著名的投資理論「槓鈴策略」來思考: 「我把轉職看做『下檔損失有限』,因為我擁有的專業與背景,能讓我再回到任何一間科技公司就職,(嘗試自媒體)也就這一兩年,大不了再回去;但是『上檔的獲利是無限』的,包含我可以帶給世界的影響力、給自己的成就感、接受了新挑戰,還有額外的收入。」 雖然瓦基內心十分堅定,但困難點在於「要怎麼讓獲利匹配我以前的待遇和收入,才能進一步去說服我的家人?」 為此,他花了一年建立不同獲利管道與策略,加上過往學習投資理財累積了財務基礎,用實際行動說服觀念保守的父親。 對於想從事自媒體斜槓或創業的人,有哪些操作建議? 在百花齊放的自媒體世代中,怎麼要才能脫穎而出? 瓦基建議:「要去尋找這個產業的痛點,就是别人還没做、或别人做的還不夠好的,換句話說,就是你想要看到,卻還没看到的東西」。 像是瓦基逛遍各家書評網站,就決定要提供一個不只是列點摘要,還要結合說書者人生經歷與啟發的內容,而且這個內容網站不能含有大量廣告影響閱讀體驗。 同時,瓦基也分享自己經營各大媒體的策略。他以貝佐斯的名言思考:「未來十年有什麼是不會變的。」 他舉電子報為例,「不像是臉書或 IG,演算法幫你推,你才會被看到,這麼一來就必須迎合演算法去製作內容。但如果是經營電子報,你寄 Email 给你的訂閱戶,不只會長期累積他們對你的信任,而且就算五年、十年後其他平台都倒了,你還是可以寄 Email,這就是十年不會變的東西。」 瓦基花費最多心力將 Podcast 作為核心骨幹,並專心經營 Blog、電子報。因為這些不會被演算法左右,不管怎樣都會被訂閱者聽見,其次則把演算法的平台全部當成輔助行銷的工具。 除此之外,為了避免陷入知識恐慌,也避免提供過於龐雜的資訊給讀者,瓦基學習費曼的 12 個難題思考,也就是專注於自己最愛、最有興趣的 12 個問題,與這 12 個無關的內容都先過濾掉,這樣一來接觸的資訊量少而單純,但是品質更好,資訊濃度更高。 奪回人生自主權,不再被工作與情緒綁架! 瓦基很早就勾勒出內心嚮往的「完美工作」模樣,「我自己定義的完美工作,首先要有自由選擇做或不做什麼工作的自主權,第二個是必須對自己和別人都有幫助,第三個是工作內容能讓我持續學習新知識」,而現在這份工作正符合他當初所設定的條件。 現在的瓦基,過上了自己的理想生活樣貌,依照個人偏好與狀態來安排工作的時段與內容,他喜歡在上午進行靈感寫作,下午處理訪談、會議等行政事宜,傍晚則是滿足閱讀興趣的時光,假日再安排和女友、朋友的聚會,「我可以決定什麼時候多賺一點錢,什麼時候少賺一點。」瓦基笑答。 除了奪回工作自主權,情緒也獲得自由。 瓦基表示,過去他經常用年齡、職位、薪資、有房、有車等標籤,來定義自己與他人的價值,力求擁有比別人更多、更漂亮的標籤,「直到開始經營說書,慢慢了解自己的特性與優勢,才逐漸跳脫出競爭與比較的無限迴圈。只要比昨天的自己更進步就好了,這幫助我的心情更平靜、更穩定」。 「自主人生」是瓦基的最大願景,他以三十歲為分水嶺,跳脫過往循規蹈矩的升學與升遷,不畏挑戰地踏入真正有熱情且擅長的領域,並將這段轉變歷程寫為《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這本書,「我想透過它傳達一個理念:不用害怕過去的自己沒有資源或地位,真正的故事是從現在開始到未來的每一刻,現在就動起身來寫寫自己的故事吧!」 -- 撰文整理/林昕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30, 2024

《遠距團隊》書摘:當團隊遠端工作,該如何讓彼此投入工作,打造團隊參與感呢?

李認為一切都很好。她和團隊煞費苦心地評估了他們的工作方式,並制定好一份每個人—至少看起來是每個人—都接受的設計計畫。團隊的目標是讓工作變得有趣、不拘謹,成員對彼此也有高度的信任。但在過去幾個星期裡,她在與團隊成員的一對一談話中發現了一些問題。對隊友的抱怨增加了,需要重工的情況也比以前多,這讓工作流程變得緩慢。是她對團隊承諾的判斷有誤,還是團隊文化正在發生變化? 文化永遠在不斷地演變,因為人們持續在改變。有些人在新的結構中茁壯成長,有些人卻感到挫折。個別的貢獻者離開,新人則帶著新的想法加入。 一個原本每天都開心地走進辦公室的人,現在卻因為通勤而感到疲憊和壓力,希望改變自己的協議。也許有人正在與自己的某個隊友爭執不清。每個參與專案的人都覺得進展緩慢,於是有人決定:「寧願事後請求原諒,也不要事前獲得許可。」 團隊文化的目標是讓它沿著你所期望的方向發展,而不是任其自生自滅。要做到這一點,領導者和個別團隊成員都必須專注於正在發生的事情,並選擇以支持這個願景的方式行事。他們需要相信這些理想的目標,並選擇以支持它的方式來行動。 換句話說,他們需要參與其中。讓李和像她這樣的領導者感到沮喪的是,組織、高階領導者和團隊主管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真正的參與在於個人。 想像一下這個比較個人的例子。你遇到想更深入了解的人,你帶他們出去約會,與之共度時光,讓他們喜歡上你,並決定要對其做出承諾。你買了戒指,單膝跪地,向他們求婚。你能做的都已經做了,但除非他們答應,你還不算已經訂婚。 領導者的一大苦惱就是無法讓人們承諾投入工作。當然,組織和領導者可以打造出一種環境,讓人們在其中選擇自由付出努力,為團隊的利益著想,為隊友付出更多。天知道,他們也可以做出激勵人們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行事的事情。最終的選擇權屬於個人。 人們選擇不盡力投入有一些重要的原因,其中最大的兩個原因是,他們不知道自己能夠投入(畢竟這是工作),或者他們認為這只是意味著「做更多的工作」。有些人從小就將工作視為必要之惡,當他們聽到有人說要投入工作時,就會像看待三頭怪一樣地看著那些人。當然,不投入這似乎是個好主意,但有可能嗎?領導者需要記住,並不是每個人對工作的看法都是一樣的,這種差異往往是主管當初獲得升職的原因。 這裡還必須提出一個問題:當人們獨自工作或在很大程度上與其他團隊成員保持距離時,他們還能投入工作(或保持投入)嗎?根據我們個人和客戶的經驗,答案絕對是肯定的!當領導者和團隊成員了解參與的本質和所帶來的好處時,他們就更有可能做出這樣的選擇。領導者需要注意不同的因素(我們將在本章中討論),不能依賴像是乾洗服務、乒乓球桌或舒適的椅子等等的辦公室花招,無論如何,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答案。 人為什麼會選擇投入? 想想你曾經投入工作的時候,想一想那對你來說是什麼感覺。下列這些事情裡,很可能有一些或全部都是你的親身體驗。那時的你: 更享受自己的工作。 看見自己的工作,如何為有意義或重要的事情做出貢獻。 與一起工作的人建立了更堅定的關係。 看到自己發揮更大影響力的機會:也許是獲得認可或升遷。 提高了你的工作效率。 自願付出努力:就因為你想這麼做。 引起大家的注意。 這些事情誰不想要啊? 領導者的角色 這並不能免除領導者的責任。以下是一些組織和領導者可以做的事情,來打造一個讓人們選擇積極投入的環境: 協助人們看見參與的價值。 確保人們理解願景。 傾聽團隊意見,找出與該願景之間的不一致之處。 以你的理想團隊文化為導向,進行領導、輔導和提供意見回饋。 自己以身作則投入。 員工的參與是自願且有自覺的。人們會選擇是否投入工作,他們每天都會做出好幾次決定,帶著他們確認自己的承諾,或引導他們走向另一條道路。身為領導者(無論是否擁有職權),你都可以影響這個決定。 協助人們看見參與的價值 面對現實吧,人們可能會把「參與」看成是「他們只是想讓我做更多工作」,但當你問人們是否想要上述清單的內容時,大多數人都會迫不及待地點頭。 人們甚至不一定需要整張清單上的一切,一個要點或許就足以改變他們對工作的看法、他們在工作中的角色,以及他們對投入的選擇。一旦人們看到選擇參與投入對自己(而不僅僅是對組織)的好處,你就成功了。 事實上,當人們在家工作時,他們可能會更加重視參與,因為他們也許在生活的其他層面更加孤立,失去了在辦公室環境中可能得到的社交益處。 確保人們理解願景 你已經開過會了,你已經與團隊討論過計畫,並進行了多次談話,每個人都說他們「懂了」,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繼續嘮叨這個話題呢? 無論我們談論的是團隊文化還是整體業務目標,重點都是一樣的。我們可能會被任務清單所迷惑,因而忽略了全局。我們就像麥克魯漢所說的魚:忙著游泳,卻不知道自己在水裡(too busy swimming to know we’re in water)。這並不是說人們一定不同意,或選擇的行事方式與你們所有人設想的文化背道而馳;他們只是沒有像你一樣思考這個問題。 好消息是,你們的努力應該會得到很多支持。當你和同事們在設計團隊時,製作了大量的文件。你們清楚地定義和闡述了目標。你們應該有書面的計畫和協議供團隊參考和分享。 凱文非常注重凱文.艾肯貝瑞集團的整體格局和企業文化,因此在每次全體團隊的會議上,他都會先回顧我們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最後再陳述我們將如何進行工作。這並不完全是我們的「文化聲明」,因為它還包括一些外部內容,但其中還是有一些共通點,也許能幫助你著手進行。 我們: 積極主動—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 不搞辦公室政治 有創意 積極進取 有同理心 加倍努力,成為值得信賴的顧問/資源 成為典型混合型團隊的模範 他並沒有花很多時間重新編寫這份清單,畢竟我們每個月都會拿出來講,但沒有哪個團隊成員,會說他們不知道我們的理想文化是什麼。我們盡可能以身作則,以這些行為樹立榜樣,也因此成了一道不錯的窗口,讓人們了解在這裡工作是什麼感覺。 韋恩坦承,這種定期的提醒有時確實能夠迫使他調整自己的行為。他可以更積極一些,當然也可以少一些政治色彩。小小的提醒讓他與團隊保持一致。 有新人要加入團隊時,這就是面試討論的前段,人們需要知道來這裡工作的大概情形。他們被錄取時,就會知道與我們一起工作是什麼樣子。如果他們不曉得期望是什麼,就不可能達成期望。即便他們知道,有時也可能需要提醒。 傾聽以找出不一致之處 領導者都知道,糾正或調整初次出現的行為會比較容易。人們之所以認為當每個人都在同一地點時會更容易實行管理,原因之一就在於你可以實際看到和聽到人們每天如何互動。這給了你機會(儘管這機會不見得總是可以被好好把握),在壞習慣養成之前先予以改進。 團隊文化每天都在展現。當我們彼此分開工作時,即使只是一部分時間而已,我們也無法獲得同樣明顯的線索,來了解成員之間發生了什麼。在尋找不符合理想文化的問題或行為時有個特別挑戰,若要用大偵探白羅 8 的言語來表達的話,就是「你在尋找不存在的東西」。 請記住,在遠端和混合型團隊中,一些最具侵蝕性的行為是排斥和自我孤立。問題不在於你聽到別人在抱怨......而是你根本沒聽到他們的聲音。當人們不再讓別人聽到或看到自己時,很有可能是他們已經從團隊中抽離了。 這或許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團隊其他成員正在進行的工作之外;也許他們的私人生活中發生了一些事情,使得工作不再是首要事務。人們不再以支持團隊理想文化的方式行事可能有許多原因,如果是暫時的,這種情況會過去;但要是長期的,這意味著情況比較嚴重,而且需要你的關注。 領導者應該留意這些顯示人們對團隊工作失去熱忱的跡象: 人們溝通方式的改變。是否有人停止回覆電子郵件和群組聊天?當你在徵求意見或回饋時,某些人是否變得安靜? 人們與隊友互動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在會議中。一向積極參與的人是否變得沉默寡言?也許他們不願意使用網路攝影機,或者一定要被點到名才會發表意見或回饋? 錯過截止日期和工作品質下降。以往表現良好的人,是否突然出現了生產力和工作效率低下的情況? 積極度的改變。人們是否不再自願接下任務?你是否需要明確要求成員提供協助,但以前他們明明都會自願幫忙? 還有一個重要的方法可以了解成員的參與程度是否有所改變—直接去問他們。這就會引導我們到下一個衡量參與度的方法,也許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領導、輔導和提供回饋 與員工交談的過程,就是傾聽他們心聲的最佳機會。如果你感覺到有什麼不對勁,他們不再投入,或者他們的行為方式與團隊其他成員格格不入,作為領導者,你的工作就是保持好奇心,更深入地了解情況。 確保人們知道如何展示他們對團隊文化的參與和承諾的最佳方法,就是以身作則。如果我們的行為符合團隊成員的期望,他們就會模仿領導者的作為。他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在進行輔導會談或一對一面談時,你可以聽到人們的實際情況。積極傾聽,並留意那些表明事情不對勁的字詞或短語。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傾聽的內容: 提及團隊工作時,反覆使用「我」而不是「我們」。 不願意擴展思維。即使你提出的是開放式問題,他們似乎也不願意發言或給出詳細的答案。 消極應對的語言,例如「隨便」或「我不在乎」,尤其要注意像是「還可以」這類看似安全但有誤導性的用語。 在引導輔導對話時,多傾聽比發言要來得重要。正如我們在前幾本書中多次提到的,要給團隊成員先發言的機會;他們至少應該佔所有發言的百分之五十一。 認真傾聽,也不要害怕提出後續問題。你可以問的最有力的問題之一,就是:「你為什麼這麼說?」你會對自己聽到什麼感到驚訝,而且可能不太喜歡其中的某些內容。即便如此,這也許正是你需要知道的,說不定還能給你一個鼓勵和幫助團隊成員選擇重新參與的機會。 自己以身作則投入 身為領導者,你是一個榜樣,人們都在關注你的一言一行。你是否投入參與?你關心工作和員工嗎?你是否願意多付出一點,不是因為你必須,而是因為你願意這麼做?你是否在工作中找到了熱情和意義? 他們從你身上看到了什麼,給他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愛默生曾說:「你的行動所展現出的一切,遠勝於你的言語。」請記住,你的意圖雖然很重要,但人們用來評斷你(以及每一個人)的依據,是透過他們的所見所聞,而不是你的意圖。 如果你想讓你的團隊成員選擇參與,你的示範就是最有說服力的武器。 注意平衡 參與是件好事,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但也要有個限度。希望受到關注的團隊成員,尤其是遠端工作的團隊成員,可能會覺得自願參與每一件事、隨時回覆郵件和參加會議,將被視為一種正面的表現。而領導者往往績效都很出色,尤其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這可能是他們獲得升遷的原因。 我們能否在高度投入工作、獲得所有個人和組織利益的同時,仍然擁有自己的生活? 我們辦得到。儘管對於不同的人和生命中的不同時期來說,平衡可能是不同的,但這種平衡非常重要。優秀的領導者以身作則的是投入參與,而偉大的領導者以身作則的則是工作與生活的穩固平衡,因為這也是他們的團隊所需要的。 是個別情況,還是多數人都這樣? 如果你確定存在缺乏參與的情況,請問問自己這個問題:這是個別情況,還是一種爆發? 如果只是個人問題,那就盡力去探究缺乏參與感的根源。幾乎沒有人能夠百分之百地投入團隊。我們總會有幾天過得不太順利,積極度和行為也有碰上低谷的時候。一句善意的話、示意他們在工作中的價值和他們的重要性,以及對於理想團隊文化的提醒,都會有幫助。 倘若有具體的挑戰,身為團隊領導者,請盡你所能地提供協助。他們也許需要培訓,或可能需要與其他隊友進行討論,這是你可以幫忙促成的。如果他們的私生活中有什麼事情影響了他們的工作,也請盡力滿足他們的需求。 如果不參與團隊的現象更為普遍,那麼也許是時候向團隊提出這個問題了。同樣地,領導者需要少說多聽。同時也請考慮採用非同步和匿名的方式來了解團隊的情緒,而不是召集所有人開會來「討論問題」。 此外,你並不是想要「處理」他們,而是要了解他們為什麼選擇不投入,看看你能做些什麼,來協助他們改變選擇。 如果團隊文化似乎存在著嚴重的問題,那就找出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你的團隊設計需要重新檢視,也可能是你可以解決的外在因素。 比方說,團隊組成以來的人事變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了團隊文化。期望新人只要「跟著流程」工作就好,是合理的嗎?還是應該重新審視和評估團隊設計,並設定新目標? 無論人們自團隊抽離的原因是什麼,領導者或團隊成員最不該做的就是置之不理,希望問題主動消失。問題很少會消失,而且往往會擴散到團隊的其他成員。雖然我們都不喜歡愁雲慘霧的感覺,但好發牢騷的人卻很愛互相取暖。 投入參與來自於個人的內心,但這並不意味著領導者和隊友無能為力,無法協助人們選擇參與他們的工作、團隊和理想的文化。 小結 參與度不僅僅是調查問卷上的一個分數而已,當然也不只是領導者的行動項目。投入參與是一種個人選擇,可以由領導者和隊友共同推動。當你運用我們討論過的理念和思維模式時,你的團隊真正參與和合作的機率就會提高。 --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30, 2024

新手創業家的 5 個必備元素:思考模式、風險措施、系統流程、投資意願、行動清單

今天我要來分享 5 個新手創業家的必備元素,現在個人品牌跟自媒體的起步門檻超低,就算你沒有以下這五個元素還是做得起來,但是我們要的是一個有賺錢的事業、一個能夠忙得聰明、事半功倍的品牌,這時就是這 5 個元素派上用場的好時候。 今天的重點非常多,所以我建議你準備筆記本。本篇文章也可以搭配「佐編茶水間」的 Podcast ,可以參考我標註的時間點,直接聆聽重點段落! 一、以終為始的思考模式(04:05-) 目標會決定你要去哪,時程會決定你怎麼去。 我曾經分享過改變我人生的一本好書就是史蒂芬柯維的《與成功有約》,我甚至在我自己的書裡面,不斷提及這本書對我的幫助,而作者提到的一個概念,就是以終為始。來找我做品牌健檢或一對一諮詢的學生,可能都會發現我一定會問三個問題: 你來做個人品牌的目標、目的是什麼、想要達成什麼? 你期待能夠在多少時間內達成這項目標? 為什麼? 你的目標會決定你要去哪,你的路線要怎麼規劃,而你的時程,會決定你要怎麼去。如果你不趕時間,我們就是慢慢徒步,還可以欣賞沿途風景,如果你趕時間,我們可能就要買機票坐飛機,那就必須要用金錢換取時間,而你為什麼趕時間?為什麼設定那個地方為你的目的地?這也是一個你必須要很誠實面對自己的問題。 在我剛開始做個人品牌的時候,我內心非常確定我想要用個人品牌來翻身,離開我的正職,我給自己訂的時程是兩年,不過當時的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麼,我還沒有想到像是線上課程、Podcast 變現或者是演講諮詢等選項。 我認為兩年可以改變很多事情,而且兩年也可以從一個菜鳥變成一位稍有專業的實習生,因此我訂了兩年計畫,兩年後,我想要專門只靠我的品牌來養家糊口,我當時的思維比較是卡在接案這樣的商業模式當中。 所以我猜想自己可能會不斷地接案子,例如幫人家寫文章賺稿費,或者幫別人剪輯音頻、規劃內容和行銷企劃,這其實是我很初步的商業模式。 大概做了半年,我發現自己的成長速度滿快的,我開始認識新的商業模式、我開始累積受眾,我心裡也在想說:「我能不能夠 double down ,把兩年的那個 plan 縮短至一年?」,所以我又看了一下自己的終極目標計劃,如果我想在一年內完成這個計畫,我需要做什麼準備? 當時面臨到的抉擇點就是:「我可能需要離職」,因為白天的工作花我太多時間了,我的確可以維持原先的計劃,用兩年的時間完成目標,但我仔細想想,離開正職本來就是我的終極目標。 因此,以終為始的思維非常的重要,你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有彈性的時程,但它還是會回歸到你為什麼會想要或需要這個目標?你自己有多大的決心?現實生活中有多少資源可以去調配? 延伸閱讀:如何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為加強正職專業與副業技能這兩者做學習規劃? 二、風險防護措施和後盾(Accountability and support)(07:31-) 延續剛才說到的,我原本是想要離開公司正職,全心投入自己的事業,不過,我仔細地過了一遍我的財務規劃,發現我還是需要一筆薪水,因為品牌初期的收益並不穩定,生活中有像是房子、車子、保險等固定開銷,這些都讓我意識到緊急預備金的重要性。 沒錯,我在那個時候是沒有存緊急預備金的習慣的,而所謂的風險防護措施和後盾,就是說當你要做一項決定時,你有沒有辦法這麼灑脫地說走就走、說做就做,很多時候都取決於你有沒有一個實際的後盾,無論你有沒有要做個人品牌,人生的道理都可以互相應用,你也應該要養成存緊急預備金的習慣。 當時的我並沒有存款,所以還是必須要去打工,因此我想了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是跟主管提兼職,減少一半的工作量,而減半的薪水還是可以 Hold 住日常生活,也讓我有更多時間投入理想生活設計這個品牌。 第二個方法是,如果主管不同意,我就會離職,去美國當地找打工的工作,而且我也真的去瑜珈教室、圖書館和一些公司面試過很簡單的櫃台工作,這些工作不會佔我太多時間,但每個禮拜都會有 paycheck,後來很幸運的是,我的主管讓我轉成兼職繼續在同間公司工作。 因此,這份兼職工作也成為佐編茶水間的風險防護措施,在茶水間還沒有很穩定時,至少有一份收入能夠讓我們買菜、繳房租,心情也會比較安心。 有的人會說,真的要投入一份事業就要全身投入,這樣才可以很專注地激發自己的爆發力,但,我覺得這是個比較適合給有創業經驗、或有商業、行銷,甚至是職場工作經驗的人,這樣的方式不太適合社會新鮮人或大學生創業,除非你的家人願意資助你,不然我認為風險防護措施還是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後盾也不是只有指存款,你的家人、好友、同好圈都可以是你的後盾,後盾可以是一個 community or support net,像是教會就是很多教友的 support net,而在我身上,我的先生就是我的後盾。 他是那個知道你忙,會幫你 cover 煮飯倒垃圾與買菜的人,讓你可以少一點日常雜事,多一點時間 focus 在自己的 business 上。 你有沒有風險防護措施,有沒有後盾?這個會是你必須要先思考、先做準備的。 三、明確的工作項目和流程(System)(10:51-) 我經常講有關時間管理的主題,而每次都會講到系統與流程,這件事情其實沒有你想的那麼複雜,但卻比你想的還要重要很多,最一開始我也不太知道經營品牌要做的工作事項有哪些,我知道我要錄節目,所以要找來賓、草擬訪綱、查資料、剪音頻、上架,這些就是我很一般的工作項目。 我每一週都會寫下這個禮拜的工作項目,然後每一天會寫下隔天的工作項目,寫了一兩個月就會發現一種慣性或一種定律,例如: 剪一支音頻大概會花三小時 陌生開發邀請來賓,寫出 10 封信大概會有 1 封得到回覆 這就是我所謂的 patten ,而在你擁有明確的工作項目和流程之前,你就是先每天記錄下你的工作項目,然後每週、每個月去觀察,去建立所謂的 data base ,讓你更好地知道未來的工作流程應該要怎麼安排,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最近我跟我的助理 Claire 在做一個新的 practice ,她和我反應說想要加強自己時間管理的能力,我仔細看了一下她的狀況,我發現她出現很普遍的那種時間估算與事件分類的問題,也就是說 Claire 並不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而是容易出現想到什麼就去做什麼的情況。 有時候這件事情做得比預期快,但是大部分的事情卻花得比預期中多很多,所以,我開始請 Claire 每天寫下他明天預計的工作事項,就是 12345 列點寫下來,隔天晚上工作結束後,回報一則訊息告訴我實際做完的工作事項。 我們可以從這個練習中去發現「預計完成」和「最終完成」的差別究竟是什麼,然後從中找到原因和可以調整的地方。 可能是一開始目標設得太多,也有可能是工作的速度太慢,透過這個練習不到三個禮拜, Claire 預計完成的事情和最終實際完成的事情越來越符合,而且我們團隊內部的開會時間越來越少,我個人覺得效益提高滿多的。 延伸閱讀:我的「 2021 時間管理法」:面對重複性高的大專案,你可以這麼做! 第二個例子是我先生,我先生一直都是一個 creative type person ,他常常會一整天下來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麼,所以我就叫他加入 Zoey’s bootcamp ,每個週末我會幫他看下個禮拜要完成的事情有哪些。 所以他的問題跟 Claire 不太一樣,Claire 是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不曉得怎麼安排效益最高,而我先生是連要做什麼都不知道。 像是這樣的狀況,就真的需要一個早上的時間,坐下來思考下週有哪些需要完成的事情,然後應該要排在哪一天比較順,例如他和我說他每天都要: 練習樂器 寫歌 跟廠商用信件溝通 處理工作上的雜事 我問他說你每天要花多少時間寫歌?多少時間練琴?問完後排完一天的工作,發現他一天 8 個小時就滿了,這還不包含臨時異動,所以我們的作法就是把寫歌和練琴的時間縮減,因為這兩項是比較長期的專案。 這樣就可以避免我先生可能花了 3 個小時寫歌,結果沒有時間練習樂器,導致他覺得那天有些事情沒有完成而感到懊惱,當你不曉得長期或持續性的專案應該要怎麼規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一個禮拜攤開來,而且別忘了預留突發狀況的時間,不要全部塞滿。 四、願意投資自己的決心(17:40-) 我覺得現代很多人看投資,第一個都是看投資報酬率,如果報酬率太低,就沒有投資的意願,覺得浪費時間又不值得,但就我過去的經驗來看,個人品牌它的確是一個很難在一開始衡量投資報酬率的事情,而你的報酬是高是低,其實只取決於一件事情,就是你的決心。 只要你有決心,你就會想辦法,你就會付出行動,儘管什麼收穫都沒有,你還是願意做、相信自己、給自己一次機會。 另外,人生中每一件事都會有認知極限,創業這條路格外明顯,當你站在 A 點時,你怎麼看、怎麼想像,都只能看到 B 點,而隨著時間、經驗的累積,你會發現你開始可以看見 C 點,你也發現自己已經從 A 點移動到了 B 點,再過了一陣子,你會發現自己可以看見 D 點,因為你又成長到了 C 點。 投資的決心其實就是要理解,你不能用你現有的已知,去預測自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因為你的潛能會不斷地被開發、你的經驗值會不斷地累積,因此,在此時此刻評估自己的投資報酬率並不準確。 所謂的投資也不是只有金錢,而是投入資源的意願,你的資源除了金錢以外,還有人脈、時間、經驗、專業、精力,這些都是可以利用、投入的。 五、Action、Action、Action(20:06-) 最後一個很重要的必備元素就是行動,沒有行動,以上 4 個元素通通派不上用場。很多人會說我很有行動力,可是我只是在完成表單上的代辦事項而已,每天的日子其實重複性滿高的,而最近我開始重新檢視這四年來的經營歷程,我發現我做的很對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在執行待辦事項時,幾乎不思考。 你可能想說:「幾乎不思考那不就是盲目的往死裡做嗎?要是方向不對,要是有什麼需要調整的地方該怎麼辦呢?」 但我所謂的執行時不思考,並不是我會緊抓著表單上的事情固執的執行著,而是我會很明確的區分執行時間和思考時間,我每天、每週都花時間去安排和規劃我的工作流程,在這種時候,我會很仔細的思考怎麼進行比較順?哪件事情該先做?哪件事可以晚點做?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麼?這件事是否一定要由我來做? 延伸閱讀:擔心自己半途而廢而不敢付出行動,該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態? 所以我會花很多時間去擬定出今日的 To-do list ,等到當天工作時間一到,我就可以開始無腦進行我的所有執行項目,工作開始時,我也會再過一下我的今日待辦事項,看有哪邊需要調整。 過完之後,我就會進入工作狀態,一路工作到中午休息,然後下午再工作到晚餐時間,這對我來說是一件極度有儀式感的事。 這可以讓我知道我現在可以心無旁騖的看著表單上的事情,順序都排好了,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擔心,我非常信任自己的 To-do list,我一次只做一件事,完成第一件才會移動到第二件,幾乎不插隊,也絕對不跳著做。 如果你一直卡在做事情的時候想東想西,不太確定要做什麼,我建議你試試看明確區分執行時間和思考時間,思考時就用力思考,執行時就只執行,不要 question 自己的決定或規劃,不要被其他事情給分心。 這樣你才能夠得到最大化的結果和作品,才能夠有最充足的素材去回頭檢視自己哪裡做得不好,有什麼規劃和目標需要做調整。 如果你執行力不夠,那再多的規劃也沒有用,我們優化自己做計畫的方式,就是從實際付出後所得到的結果裡,找到那些你認為可以做得更快、做得更好或甚至不用做的事情,但是,你總得都做過才能知道答案。 執行時,做就對了。 本集結語 以上就是今天佐編私塾殿的教學內容,希望你有學到一些東西,這 5 個元素我們再簡單複習一下: 以終為始的思考模式 風險防護措施和後盾 明確的工作項目和流程 願意投資自己的決心 Action、Action、Action 以上這五個元素你都具備了嗎?或者你現在正在籌備哪一個元素呢?歡迎你把你的想法分享給我,你也可以回到我的 Instagram,吿訴我你想聽的主題。 -- 本文轉貼自:理想生活設計(原文標題:#197【佐編私塾殿】新手創業家的5個必需元素:思考模式、風險措施、系統流程、投資意願、行動清單)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4, 2024